《舒婷诗》是一本由舒婷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己愚见:如果现在的人学习舒婷的风格写诗,风气肯定会有不同。艺术,水平替代不了(/复制不了她的)经历与真实感情。我心目中最好的中文诗人。
●初中时非常、非常喜欢的诗人,在那个网购还不太发达的年代,跑遍小县城的书店报刊亭也没买到一本舒婷诗集,后来却在少人问津的县城图书馆偶然看到了,在一个下午安静读完,我相信是缘分。读的那本已经泛黄老旧了,大概不是这版,暂且标记这版吧。
●2020第一本书
●很多作品真的很朦胧。但是,仅凭《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和《致橡树》,就要打五星
●大爱《致橡树》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最喜欢的其实是《黄昏星》
《舒婷诗》读后感(一):花的使者
诗集中出现过很多花:车前子、芦花、三角梅、玉兰,出现过多次海岛、夜色这样柔和清新的字眼,这和舒婷一直生活在鼓浪屿的经历有关。题材不限,尤其几首诗《惠安女子》、《奔月》、《始祖鸟》是心头大爱。一方面受着波澜不惊诗词的诱惑,却又挣扎在并不尽如此的现实。处在一个尴尬的年纪,读这样的作品太文艺,读深刻的作品苦于阅历浅薄又无法读懂。如果你们还年轻,那就读一读吧;如果你们想一直文艺下去,那就读一读吧!
《舒婷诗》读后感(二):碎碎念
舒婷的诗替不少女性说出了内心的想法和渴求,她是一个很好的女权主义发声者,他有足够的影响力,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她的名人优势,对于这点,我是感激的。但抱歉在我眼里她依旧还是一个不足以和北岛、顾城齐名的诗人。 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被编入了中学的语文教材,网上对这首诗的赏析很多,夸奖很多,可以说,舒婷创作了这首爱国诗歌,这首诗歌也带给舒婷巨大的名利和荣誉。但我并不认为它有官方所说之精彩之绝妙,只是平平无奇而已,舒婷的诗不同于顾城的纯粹和梦幻,不同于北岛的冷峻和孤独,更多的只是所谓的意象堆叠的枯燥和圆滑老道。 舒婷的选取的意象“新”所以它们对于读者而言是陌生的,因为新而陌生,因为陌生而多义,因为多义而朦胧,在我看来不过是诗人的投机取巧和读者的一厢情愿罢了。她投机取巧的用,你一厢情愿的解,到了最后你觉得妙她也觉得好,就这样一拍即合却让人苦笑不得。 但无论如何,舒婷的诗里有着一种莫名的向上的味道。虽是一种强扭的希望,但在那个时代也算是一种激动人心的精神动力。这种力量或许也带来一定的精神鼓舞,或许也发挥了一定的安抚民众的作用。小学文艺汇演初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倒真有一番自豪自傲的民族自信心,想必在那个年代也差不了多少。犹记得当年年少初读《致橡树》,被那不做攀援的凌霄花而深深的震撼和鼓舞,直至现在依旧会偶尔想起,依旧认为自强自立对于当今女性确实十分重要。 舒婷有一首诗叫做《这也是一切》,有着舒婷式强扭的“特有的温情、浪漫和理想主义色彩”,除却以一种鸡血的姿态批评了北岛的心如死灰之外,还批评了北岛诗作的晦涩难懂。关于前者我心情复杂,对于后者,我却是赞同木心的一句话,“凡倡言雅俗共赏者 结果都落得俗不可耐”。但将这首诗与北岛的《一切》相比较,有时候我会觉得或许有时候激动一点,振奋一点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我所向往的是北岛木心他们心中的非黑即白的世界,在我看来,灰色更像是一种妥协的色彩,因为不愿归类而硬生生开辟的囤货区。舒婷的诗说实话不像朦胧诗,仅有的一点“叛逆”精神也在只在于对男权的挑战,而这种女权意识也并不激烈。所以“朦胧诗”以舒婷为代表或核心这个表述我觉得需要商榷。空有意象的朦胧而无实质的精神内核,却就这样被草草归类,实在是值得玩味的一件事。 对于舒婷,我的映像总归是不好的,我似乎并不认同对于她的一些所谓“天才”的评价,夜郎自大这点我似乎有点,才疏学浅这点我觉得我确实如此,但不管怎样,这是我的阅读体会,我决定记录下来,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会觉得自我打脸,脸火辣辣地疼也说不定。让我们拭目以待。
《舒婷诗》读后感(三):与《路遇》有关的故事
《路遇》赏析
我们总是说读诗,而实际上,对于大多数作品而言,我们恐怕只能懵懂在念诗的境地。我们常说读诗,也许,我们读的并不是诗作本身,我们读的该是自己,是记忆中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想简单谈一谈舒婷的《路遇》。
人生中会走过许多条路,经过许多个路口,而有凤凰树的路口却不是那么常见。那样奔放而热烈的颜色震撼人心,那份真挚而坦诚的感情弥足珍贵,从某种角度而言,它恐怕与香山红叶有着相同的意象,虽然在不同的季节,可是它们都是担得起赤诚二字的。生活就像意识中的那般波澜不惊的流淌,从未想过在等红绿灯的路口,一朵凤凰花从倾斜的树枝缓缓飘落到长发上,将它拿在手里,细细的把玩。绿灯亮了,一阵清脆的车铃声从后方传来,是在催促快点走吧,急急忙忙地踏起车,晃悠两下才向前走,一阵微风拂过,穿着白色校服的身影轻轻略过。做了这么久的前后桌,还是那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背影。不论什么时候,不论在忙什么,用脚轻轻磕一磕前桌的椅子腿,那个身影就会轻轻靠到后面,仔细听你说些什么,大多数时候是讨论题目,有时是随便聊一些什么,从未想过有一天这个身影会因为你不开心在自习课上悄悄给你讲故事而被教导主任抓做典型,会在老师提问时偷偷提醒你正确答案(虽然我也是学霸好嘛),会在别人说你坏话时偷偷维护你却并不让你知道,会告诉你这个世界很美,所以我们要勇敢地走出去,会让你心甘情愿放弃之前所有的所谓的原则和梦想,只为和他走进同一个世界,有资格欣赏一样的风景。平平淡淡,打打闹闹,有相伴,有互助,有短暂的分别,有意料之外的依恋与想念,有一切我们在意或不在意,却总会围绕我们的所有情感。在这条洋溢着温暖与惬意的路上,清风微抚,树枝轻轻摇曳,空气中弥散着若有若无的花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与自然,是那一阵清脆的铃声打破了我的世界的沉寂,从此,是光明是黑暗,是温暖是寒冷,是欣喜是伤感,便都由不得自己了。既然有所有的情感,我们便绕不开离别,绕不开寒冷、黑暗和伤感。前面的背影忽然回头,眼中满是宠溺的笑意和恶作剧得逞的窃喜,告诉我,快点走,要要迟到了!紧忙骑车追上去,却是连背影也看不到了。
也许这个路口并没有凤凰花,也许这朵凤凰花并未飘落到头顶,也许没有哪个身影按着自行车龄催促着快点走,也许再没有人能让我改变自己只为相守。曾经的一切都变得苍白,如果连事实都不再重要,那么,我只有,骑着车,一直,往前走。也许所有的感情都是在这静静流淌的岁月里孕育的,我们认为这条河是静谧的,可是也许只有它自己才明白自己的节奏,也许它在等一个能听懂的人,但不论如何,它总是流淌着。
《舒婷诗》读后感(四):再见白天鹅
2015年9月30日,我在长春红旗街万达见到舒婷女士。 当我在我文院的学弟学妹之中询问是否有人同去时,许多人一脸茫然的摇头。唯一愿意去的学妹仅仅从课本上记住了这个名字。我看着那些稚嫩的脸上满是年轻的骄傲和锋芒,却没有与之相配的内容,那些不知所措的表情刺伤了我,在那些一片空白的面孔背后,除了应试所需几乎一无所有。 这是一所985大学文学院的学生。 在舒婷女士到来之前,我已经失望于这个所谓“诗会”。在一片嘈杂与简陋之中,只有赞助商的广告喋喋不休,诗歌仅存于屏幕上不时闪过的照片,而早已从那块字体飘逸的诗会招牌上流逝。当我询问工作人员是否有机会与舒婷女士接触交流的时候,她说:“视情况而定,可能会有签名环节。” 可能会有签名环节。 请问舒婷老师的签名有何用?请问一个青年对于诗歌的热爱,难道要靠某一个诗人的签名和照片加以证明和炫耀吗?难道在诗会的招牌之下,不该些许的留存一些有关诗性的探讨与教诲吗?一个前辈诗人在一场诗会上对于热爱诗歌的后辈所应该做的,难道就是在某一本书的扉页留下自己的签名?当我尽量委婉的把我的疑问说给负责人听的时候,我看到有一种叫做震惊的情绪流出她的双眼。“不好意思,我们并没有考虑这个环节?” 那双眼睛里的情绪一览无余,虽然那张涂脂抹粉的俏脸伪装得很好。这里并非我所想象的文学爱好者聚集地,人们为利益所驱使做这样的活动迎合大众日益难以满足的猎奇心理。诗歌不过是个幌子,而舒婷就是它的噱头。舒婷和那些悱恻的诗歌在这些人眼中,和二人转演员并无二致。只是道具罢了,核心是钱,无他。 这是吉林省全民阅读协会的诗会。 同去的还有我博学的学长,当舒婷女士快来的时候,我们绝望的站在一群激动的面孔之后,透过几乎沸腾的浮躁,在拥挤人群和林立的高举手机的手臂缝隙之中冷眼窥视上个时代幸存的最后几位朦胧诗人之一的到来。 当染着一头黑发,裹在一身艳丽红装,身材瘦削的舒婷女士终于走下楼梯出现在镜头面前,镜头闪成一片,激动地人们大喊三声“舒婷老师,长春欢迎您!”我在后面只感觉无聊与恶心,于是我们转身离开,去麦当劳买一杯可乐。在我进店之前,舒婷已经在那一排白色塑料椅子上居中做好,台上跳起了暖场的霹雳舞。 借用学长一句话:“不是人们在等待舒婷,而是朋友圈在等待舒婷。” 坐在麦当劳干净而冰冷的大玻璃后面,我看着台上出现了一波一波的演员。她们空洞而优美的嗓音飘在会场上方,舞蹈和琴声毫无波澜的响着,一场例行演出,毫无特别,毫无激情。与时代无关,与精神无关。 当我带着心中所有的悲哀离开万达,我看见舒婷以一个不变的姿势坐在那张白色的塑料椅子上,面无表情,眼神空洞。适逢朗诵结束,我看见她很慢的抬起手来,轻轻的鼓掌,很慢,迟滞而悲伤。 我知道这是伟大一代的最后一刻了。此时包围着我的一切就是上一辈诗人留给我们的最后财富,她启示了应该启示的人,在最后的时光里孤独舞蹈。如果我的学妹有一天也会意识到自己经历的究竟是怎样悲怆的一幕,她或许也会和我一样庆幸自己见证而来上一代诗歌的终结与末路。经历本身也可以成为教诲,不一定非要从某一张痛失所有的嘴里说出。 北岛,西川,顾城,海子,张枣,汪国真 再见,舒婷。
《舒婷诗》读后感(五):细腻大女人
某年某月某日在鼓浪屿小岛散步,走到海滩边已近黄昏,打算坐在沙滩顽石之上歇歇脚,惬意地赏赏日落,哪知道突然下起太阳雨,慌不择路就近找了家小书店,这本《舒婷诗》放在比较显眼的位置(后来才知道舒婷是厦门人),随后拿起来翻了翻,除了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脍炙人口的《致橡树》,其他诗篇并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碍于躲雨的“情分”,还是买下了,回家就“雪藏”在了书架上,一放就是三年有余。
今年3月参加了一场读书会,主题是“19世纪后的诗”,听着大家从William Wordsworth、Alfred Tennyson聊到张枣、周梦蝶,侃侃而谈各抒己见,惊觉自己对近现代诗歌知之甚少,五一回家往返十三个小时车程,就毫不犹豫挑了这本书打发时间。
上学时老师就说过,读诗不能孤立片面,要结合社会环境,甚至要把诗嵌入作者个体的生存境遇里读。我完全赞同,比如这本诗集里风靡一时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也是一切》分别创作于1979年和1977年,彼时十年浩劫刚刚结束,国家百废待兴,人们从长久的禁锢和压抑中解放出来,对明天充满了希冀,诗人以炙热的笔触写下“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不是一切损失都无法补偿;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以及“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这类在今天的语境下处处透着违和感、只有在春晚舞台上还在尬的口号,在那个年代一定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鼓舞了很多人前进。
白岩松在一篇演讲里说“诗歌浓缩了最精华的中文和最凝练的情感”,比如《神女峰》里写道“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再熟悉不过的汉字,拼凑在一起就诞生了“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境。类似的例子在这本诗集里还有很多,比如“窗下的核桃树很响地瑟缩了一下/似乎被一只冰冷的手摸过”,短短两句话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动态的画面感;再比如“寂寞是满地碎玻璃/一踩一重喧哗”,通感手法用得巧妙,清冷凛冽的氛围跃然纸上;还有“一拨一拨孩子/被舀到高考磨盘里/汗出如浆”,带了点段子手的喜感,让人忍俊不禁。
我最欣赏的还不是她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呈现,而是作为一名五十年代女性所拥有的大格局。《致橡树》里愿与对方“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的木棉所代表的“平等与尊重”,大概是很多人理想中爱情的样子。《双桅船》中“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线上/我在你的视线里”,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洒脱、笃定和信任的气场;而《山盟海誓》里塑造的分手后万分痛苦但倔强地维护体面不肯失态的女性让人想起林宥嘉的《说谎》,骄傲的让人心疼。
她也有调皮的时候,”月色好容易缠住桄榔的软枝,又故意一次次松开;星星被弹落在草丛里,又哧哧笑着钻出来“;1977年的《自画像》更是把恋爱中怀春少女欲拒还迎的娇憨之态刻画的细致入微,按照年龄猜测,这也许是作者恋爱时期的作品,”小阴谋家“的封号也是甜到腻人;她在《天职》里调侃自己在黄家渡市场“恨菜贩子不肯杀价/趁其不备抓了几根葱”,胡思乱想了一路的国家大事,“也没忘了给儿子做碗葱花鸡蛋汤”;在《离人》中调侃出差的丈夫“许多张名片精简成两三张电话号码/藏来藏去都不够安全”,归来后“端把凳子让他修理保险丝/我去洗他带回的出袜子”,仿佛一个周身烟火气的女子和你闲话家常。
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某些篇章的象征、联想、通感看得我一头雾水,很难共鸣。这也许是诗篇本身更隐晦艰深,又或者这就是欣赏某些文学作品的门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