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就是一场游戏》是一本由韩单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72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和明朝那些事相同的写作风格,风趣幽默流畅。战国的确是个出典故的伟大时代。明朝vs战国,明朝的人,事不堪一击。
●由于这段历史本来就很散 所以作者也很无奈 我看的也很无奈 这个念头给了饱读史书的人一个机会 就是用大白话加网络词语把文言文认真的翻译一遍他就会火就能挣钱了。这个模式的历史类书籍越来越多。书好写前提是文言文翻译的要对一定不能让人挑出错....学历史的同学也是有未来的..
●乐羊真是个人物!手动大拇指!作者也挺牛,把个战国史写的趣味横生啊~
●当年明月红了之后,历史通俗书出版爆增。跟风跟风跟风。但是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向很靠谱。我们一直信赖它。 事实证明,我似乎信错了。没有能够坚持看完。无评价权。
●因为之前已经看了一本《中国大历史-战国七雄》叙述的方法是按照人物及历史事件为索引,来讲述战国的历史。这期间需要不断的对照每个年代的事件及对应的君主及社会环境,但读来也是蛮有趣的。我知道战国的这段历史主要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并以列传的形式,所以对于写这种历史书的作者来说确实是不容易的。再看韩单的战国历史,有些许调侃和推理,和之前读的《战国七雄》事件与人物都吻合,所以是我的一次强化战国历史的阅读。
●文笔还算通畅 6.6分
《战国就是一场游戏》读后感(一):历史在不断的重演,只不过换了个皮肤
最近对历史书比较感兴趣,在看过去对比现在,感觉马克思所说的历史唯物主义从经济学层面上是正确的,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似乎整个人类社会并没有太大的进步,唯一有可能改变历史进程的就是虚拟世界,能感觉到这个社会正在向我们走来。
《战国就是一场游戏》读后感(二):游戏
这本书我初看时感觉很新颖,很喜欢这种写作风格。。诙谐幽默的。。但是看到后面,显得江郎才尽了样。。很没味道。。。
春秋战国,这段历史我是很喜欢的。。有许多有趣的事,各英豪斗智斗勇,甚是精彩,深值得学习。。。这段时间牛人太多啦。。。看都看不完呀。。。也正因为如此,这段历史也显得较复杂。。难以理清书写顺序。。韩单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咋样。。。
我很期待。。能发现本较好的一本写这段历史的书。。。有好的,还望各位推荐!
本文时间有限,也是鄙人初次写,望看官莫喷,我会慢慢改进!
《战国就是一场游戏》读后感(三):地球是上帝的实验室
这两天在看《战国就是一场游戏》,看书名就知道目标直指畅销书,畅销书本身没有好坏,至少对推动民众了解历史还是很有贡献的。我知道很多人对历史感兴趣,想了解过去那些有意思的事儿,也有些人想借历史,让自己意淫曾经的血雨腥风。
以史为镜,照清现实,读历史可以让人理解现实,幻灭也好,看透也好,都可以让一个个体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我看历史是想了解故事背后的人是什么样的个性,怎么样的文化背景,来看现实,有很多问题,放长一点儿看就会发现是必然,或者说是规律,人生就没有那么纠结了。
因为,历史在不断的重演,只不过换了个皮肤。
《战国就是一场游戏》读后感(四):谁的忽悠不是忽悠?
自从《明朝的哪些事儿》火了,历史小说也好,解读历史也好,纷纷火了,这倒也是个好事情,让过去学历史觉得没有出路的人发现,真把历史读好了,写历史书也是个出路,当然,前提你得火。比如这本《战国就是一场游戏》显然就是作者期望很高,却没有火的一本书。
对比一下《明朝的那些事儿》一,豆瓣评论是42600多,这本才107,不及人家零头的零头。
《战国就是一场游戏》出的两本我都看了,的确不如《明朝哪些事儿》,这套历史解读有一大缺陷,就是整本书没有主线,看看标题就知道,所有的章节似乎可以独立成章,每个章节不是时间线展开,这样解读战国,不乱都不成。
当然我也同情韩单,谁让你读的是战国,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本来就是一团乱麻,假如找不到一条线索来组织,读者看起来也是一团乱麻。
反正读这本书我经常有时空交错感,特别是第一次看到韩单把自己作为噱头穿越进历史时,让我觉得这书的确是一场游戏。
这本书也许太受标题党影响,整本书从书名到标题总是努力追求语不惊人誓不休,非常的无趣,一本好的历史读物,应该有一定深度,让袁腾飞回家,自称十年来影响最大的战国史,不应该是这样一本只是堆积一些普通人没有看过的战国小故事合集。
其实这不过是某个网络论坛连载得到一部分网友喜欢的文字而已,所以行文简单粗暴,把文字变成游戏,让作者不时穿越,用网络热文点评古人,出书是游戏,历史当然也是快餐。
其实战国史非常值得研究,我看战国史就经常思考两个问题:
1、为什么一个国家在经常面临生死危机时,反而往往杰出的人才辈出呢?
战国每个国家都有过英雄人物拯救国家的经历,在清末民初,国家局面也不好,也出现一大批人才。相反在和平时期,中国历史上出产鸳鸯蝴蝶派,出产哈巴狗式知识分子为多。
2、一个人的价值到底是帮助自己的国家成功还是让自我的才华为明君所用?
在我们现在欣赏的很多战国名人中,经常是A国人到B国当官,而且还帮助A国打B国,我的意思是,如果在现在,这些人不都是当做卖国贼骂死?
但当时的战国人才周游七国,基本先是一阵忽悠,然后就是登堂拜相,甚至位居高位者居然是国家和国家的无间道,背叛与忠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某君之事,为我所用。
为什么会这样?
我认为战国有点像罗马帝国前的欧洲地中海国家,每个国家都不大,都有一定的影响力,相互制衡,谁也吃不掉谁,这样有才华的人反而得到最大的空间去施展,每个国家为了生存只能选择最大程度尊重人才。结果文化繁荣。
但是国家之间征战太多,民众又渴望能有一个强力君主来治理,所以中国出了秦始皇,欧洲出了罗马帝国。
在中国到秦始皇一统天下,人才并不重要,他们太会忽悠了,干脆灭口,顺民才是我们需要的人才。
反正历史就是用来忽悠的,战国这段历史不是你忽悠我,就是我忽悠你,只印证了一句话,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战国时代,古人已经把世事看透,留下千古文章,再往下看历史,不过是统一到分裂的轮回。
《战国就是一场游戏》读后感(五):热血与智慧铸就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主要因为这是一个由热血和智慧凝结而成的大时代。热血造就了民族的忧患意识和尚武精神,于是有了各个国家的变法图强和“合纵”、“连横”的大外交;智慧造就了无数让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于是有了“百家争鸣”、人才扎堆的辉煌。一个民族是否伟大,其文明能否长久,主要在于它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无活力和魅力。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国家林立,经过无数次的兼并战争之后,历史进入了剑拔弩张而又让人热血沸腾的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火纷飞,涂炭生灵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制造神话,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齐威王、燕昭王、赵武灵王等优秀的国王心怀忧患,励志安国兴邦,于是有了门庭若市、胡服骑射、黄金台招贤的故事和国家的崛起;商鞅、吴起等政治家,胸怀经天纬地之才,为求留名于青史,历尽艰辛,百折不挠,于是有了五马分尸、杀妻求将的悲壮和雄起的强秦及数十年无敌于天下的魏武卒;孙膑、庞涓,白起、李牧、王翦、廉颇等将星云集,是他们将本来恐怖的战争变成了一种行为艺术;张仪、苏秦等纵横家的雄辩和智慧将外交的重要性提升到内政和战争之上;孟子、韩非、庄子等思想家为实现自己政治主张而云游四方,从而掀起百家争鸣的热潮。无论国家还是个人,只有心怀忧患方可自强不息。忧患、进取、尚武能让一个人的勇气、豪迈和生命意志荡气回肠,更会让一个民族以其灵感、智慧、爱国热情、自强不息的精神,谱写出一曲辉煌的乐章,这就是战国时代的魅力所在。
春秋战国时代,国家林立,战争频发,但并未因此阻挡不同国家之家的人才流动,也未阻挡不同阶层之间的人才流动,这是春秋战国能够人才辈出的主要原因,也是这一伟大时代的活力所在。普遍认为,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疏通了整个社会人才流动的正常渠道,但是和春秋战国相比,何其逊色?事实无数次证明,国家强大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吸引人才并做到人尽其用,人口、土地、资源其次。春秋时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战国时期,改变秦国命运的商鞅、张仪、吕不韦、李斯等并非秦国人;后世与孙武其名的吴起,先后效命于卫国、魏国、楚国;孟尝君先后任齐国、秦国、魏国要职;燕国虽为小国,受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的感召,于是有“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彼时,人才流动不像现在,要经过政审、签证等程序,并受财产、信用状况等影响。战国时代,一个人只要真正有才华,有信心,能坚持,一般都能一展才华。因为大部分国王都有忧患意识,都比较重视人才,并且用人唯贤,用人唯才,这既是时代的魅力,更是活力所在。
关于春秋战国与中华文明,姜安教授以下观点非常精辟:在灵魂与思想、信仰与精神层面上,中国人应当感谢一个伟大的无与伦比的时代——春秋战国年代。正是那个年代奠定了华夏子孙较为原始的文化基因。正是这个文化基因锻造了祖先通向真理的伟大逻辑——文化意义上的民主机理和自由法则——百家争鸣。正是百家争鸣使得炎黄儿女在当时以及以后的世界历史的文化坐标系中,长久地矗立于文明基座的中心。许久以来,它让我们当仁不让地拥有了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这种文化的厚重力、凝聚力、辐射力让我们首先占领了文化制高点,并拥有了传播和影响其他文化的本领和资本。
无数次渴望梦回春秋战国,沐浴热血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