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和秘密的扇子》是一本由(美) 邝丽莎 (Lisa,S.)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22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1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1.6.28)1.“命”是出现率最高的一个字。2.是个好故事,语言是问题。3.其实很适合改成电影的嘛=。=怎么电影口碑能差成这样呢。。。
●今晚就能把《雪花与秘密的扇子》看完,我想说,这是一本迎合西方人猎奇中国的书!各种YY!鉴定完毕!碎片化的很厉害……更像调研报告,而不是小说……
●看到最后哭了,惋惜的是追悔莫及的辜负。曾经女性的生存环境真的太压抑了。
●无限近于爱情的友情,但是这不是可以选择的,这只是苦难之下的相互扶持罢了。猜想今年的改编电影会让我失望。“我们在天飞翔,大地在下,好像一切都属于我们。”
●买了很久,终于赶在电影上映前读完。属于越读越精彩的书,但可惜原著是全英撰写,翻译略显生硬
●触动。
●甘赠书···
●翻译的不够美,故事引人入胜。女性小说--女性友谊。有种古老神秘的色彩。应该会去看改编电影。
《雪花和秘密的扇子》读后感(一):故事还行,那翻译太崩溃
故事还行,可是结构有点怪。中国文化或许是个噱头,或许是作者本身太过向往,有点过多了,动不动就什么属马的女人,属猴的女人,可是真信八字的话最次要的才是年,最重要的是月。
还有整书的翻译腔,读起来太崩溃了。
《雪花和秘密的扇子》读后感(二):悉闻家有一女
当初决定入手《雪花与神秘扇子》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上映,另一部分原因还是因为书的封面,封面柔和的色调和带着暗花的纸张。 不过由于作者是用英文写的,所以看中译本,虽然写的是发生在清朝的故事,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总有一种别扭的感觉。翻译的行文很英式,这样有点影响阅读体验。不过还好,读到后面渐入佳境,细腻的写法还是挺吸引人的。 说起翻译来,这个大概是现在读外国小说中译本的通病吧,很英式的行文,英语里那些像俄罗斯套娃一样的一层一层的长长的从句,中译本里也是一样的整了一长串的从句,读起来很别扭……
《雪花和秘密的扇子》读后感(三):拿到中国来是申请非遗的好工具
女书这个东西听过没接触过,只知道类似于绣花密码,只有靠类似密码本的东西才能解答。看了美国人写的书,知道了女书其实就是一种将汉子倾斜变体的一种文字,仍旧属于汉语大类,读音据揣测更像是一种方言的变种,特点是一定要配合着旋律哼唱,使得它像一种民歌形式。
全书考察很到位,如果按照纪实报告文学来写,也许会更有学术研究的价值,但就更没有什么看点了。可以说,这是一本民俗小说,对民俗的很多细节描写很到位,但看完也不过是看觉得看了一出走进瑶族的科普剧。
当然,如果拿来中国,完全可能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然后拿去上级单位要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有时又觉得,语言文字这东西很神奇,它是不需要保护的,不说不用,就证明了这个东西的落后与不能解决交流的问题,语言文字不能用来交流用来做什么呢?况且女书一般都跟随它的主人在去世后被烧毁,也并没有太多的研究价值。
很明显的,通过这本小说,就可以了解到很多当时妇女的情况和处境,并不需要女书了。
《雪花和秘密的扇子》读后感(四):从“百合”来看视角与叙事者的不同
这本书是“百合”来叙述的,但视角却一直在变动而且很混乱,一会是年轻时“百合”那种受“传统瑶族男权意识形态”影响下的单纯叙述,但一会又变成了虚拟作者干预下的反传统意识形态视角。并不是说这样不好,但留白也是小说的艺术之一,一旦视角打得太开,读者思考的余地也就所剩无几了。而一个本想靠单纯叙述来引发社会思考的目标就演化成了一种带有现代社会意识的强烈控诉(这种控诉本来应该让读者来提出)。如果有人问我一首诗该怎么写,这本书的模式可能会成为反例。
此外,这本书的翻译让我体会到一种诡异性(亚裔作家的英文作品的转译,总给我一种他们在努力在往中文语感上靠但是走上了歧途的感觉)这是译者的毛病还是作者原文的毛病我就不知道了。已经不想看这位的作品了。
本书比较醒目的卖点可能是瑶族传统及缠足的描述,还有晚清鼠疫太平天国运动等的历史事件穿插。虽然叙述的是否真实还有待证实证伪,但却成了吸引我们处于主流文化读者的兴奋点。
总而言之,作为小说,叙事的逻辑性很松散,作为历史参考有微小价值。
《雪花和秘密的扇子》读后感(五):一开始还不错,到后头,有点憋闷。。。
一开始是冲着李冰冰的电影而去。想看看原著,前面几章感觉还可以,渐渐的倒觉得味儿变淡了。
我没研究过女书,或者女同,很难第一次就能从书中彻底明白,也许书里描述的大部分内容是对的,毕竟那样一个初会,女人的地位是十分卑微的。可是我还是觉得作者把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情感,母亲与女儿之间的情感,还有丈夫与妻子之间的情感,完全淡化了,关从他描写百合和她母亲的那些字句中,很难想像她们是一对母女,尽管偶尔会出现一些关爱的场景。但是全书看下来,我倒觉得百合的婶婶更配当她的母亲。
不过这本书还是挺让我感动的,在那样一个女人无用的社会,除了规规矩矩的做好“三从四德”,生儿子,让子宫成为她所有的一切,女人什么也不是。
我不认为这样的习俗在现今这个社会已经完全消失,而是到处都可见到他们的影子,所谓的爱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有它的缺憾。
至于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情感,我很讨厌有人说女同就是“同性恋”之意,我认为她们完全误解了这里面的真正含义,女人之间的情感有时候比岩石还要坚固,能成为真正的朋友,是必须用心去体会对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