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是一本由[希腊] 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9.90元,页数:5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行为学的的书看完大都会很难过的,但这本书没有,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类的进化、人性的发展是向善的!
爱、友谊、相互支持、合作,这些都是人类生存的基石,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我们这个让人迷茫和困惑的时代,如何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书中讲述了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在遇到大的遭遇的时候,作为领导人该有的领导力、智慧和仁爱才能应对,使事情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这本《蓝图》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为人类之间复杂的交流和组织活动——敌对、杀戮、合作、同情、爱和团结——寻找底层的生物学依据。这当然是一项无比艰难的任务,毕竟从冷冰冰的自然选择到复杂难解的人类社会,之间要跨越包括技术手段、思维方式和分析视角在内的许多障碍。但作者好像天生具备高超的故事技巧和打破学科边界的分析能力,让这场寻根之旅变得生动而深刻。
《蓝图》读后感(三):每个人都天生携带着进化的蓝图
克里斯塔基斯通过大量的例子,从海豚和黑猩猩的社会行为,到无数情景中将人类行为联系起来的各种规则;从真人秀,到包办婚姻,并结合对作者自己的以往的经历的剖析,提醒我们,领导力、友谊和群体倾向,所有这些,全都植根于我们的生物分类的最基本机制:自然选择。
基因不仅影响着我们身体的结构与功能,影响着我们心智的结构与功能,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更影响着我们我们社会的结构与功能。我们每个人都天生携带着进化的蓝图,可以用来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进化使我们天生良善。
本书收集到到一众大咖的推荐言,但是内容真的不太敢恭维,有点虚头巴脑的。好社会的八个特征,不如《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里的“好制度”全面。因此,这本书我选择性地看了几章比较感兴趣的:
~ 有意设计下的小型社会
写到很多次人们试图创立自己独特社会的尝试,比如乌托邦、布鲁克农场、震颤派社群、基布兹社群等。虽然至今基本都破灭了,但这种尝试是非常宝贵的。这些小型社会走向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一因为规模小,对风险和灾难的承受能力弱,比如布鲁克农场,是因为一场大火后,逐渐衰落;另一个原因则是和周围社会的区分度不高,社群成员慢慢又会融入到一般的社会中去,导致社群衰微。
我觉得比较有趣的是震颤派教徒,也就是基督复临信徒联合会(United Society of Believers in Christ's Second Appearing),他们的教义要求竭力模仿早期教会,包括独身、财产共享、和平主义和忏悔。其中“独身”这一条导致社群发展不可持续,必须从外界吸纳新鲜血液。
基布兹运动,在以色列前总理西蒙·佩雷斯自传《大梦无疆》里有更生动的记录。那是他成长和开始青年工作的地方。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基布兹带有农业垦荒、以色列复国信念的时代色彩。佩雷斯在自传中评价基布兹:
在那段时间,出于必要,基布兹变成了我们最中心的机构制度,这并不是因为基布兹的收成脆弱或代表了崇高的思想,而是因为基布兹承担了最基本的职能:管理定居点和移民问题以及组织我们的防卫。尽管每个基布兹有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特质,它们都围绕着共同的中心愿景组织起来。在追求犹太复国主义梦想的过程中,拓荒者们也曾试图重新设想过一种新型的社会,一个建立在平等合作、正义公平以及集体共有和群居生活之上的社会。~ 文化与生态环境下的婚姻制度
人类社会存在过很多不同形式的婚姻制度,比如:
著名人类学家埃文斯-普里查德(E. E. Evans-Pritchard)描述了苏丹努尔人的一项婚姻制度:如果一个妇女没有生育能力,她可以与另一名女性结婚并养育子女(这需要通过一个男性来让其中可以生育的妇女受精),并承担起婚姻关系中的男性角色,包括被孩子称为“父亲”,继承和向下一代传递财产。即使一夫一妻制度在不同时期也有反复。那为什么一夫一妻制如今会如此普遍呢?当然基督教是一个重大的影响因子。此外,作者模拟了一个一夫多妻制的社会,得到的结果是,40%的男性无法拥有自己的配偶,65%的女性必须与其他女性分享自己的丈夫以及整个家庭。
特别有趣的是,后文重点讨论了,单身男性为抢夺女性,会进行谋杀、强奸、绑架、性奴等破坏社会规则的行为。我觉得有点错愕,在中国一直认为一夫一妻是推行女权、男女平等的结果,但是从早期社会的角度,一夫一妻是为了降低男性犯罪、尽可能保证人人有其妻?还真是一个蛮新颖的角度。
《蓝图》读后感(五):进化的弧线永远向善
关于社会学,勒庞的《乌合之众》、埃里克·霍弗的《狂热分子》、马克思·韦伯的《支配社会学》……这些大众熟知的经典著作大多是经过长期的观察,分别从历史、政治、文化与民俗等方面分析得到结论。而《蓝图》与众不同的是,除了以上这些,它更主要的是从生物学角度来分析人类社会的动态变化、信息时代下的关系影响,并从中找出文明的“蓝图”(Blueprint)、可用于归纳总结的“社会套件”(The Social Suite)以及构想出好社会的八个特征:
1. 拥有和识别个人身份的能力;
2. 爱伴侣和子孙后代;
3. 友谊;
4. 社会网络;
5. 合作;
6. 对自己所属群体的偏好;
7. 温和的等级体制;
8. 社会学系和教育;
《蓝图》的作者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Nicholas A. Christakis)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颇有建树,这些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结合生物学来观察人类社会,并通过耶鲁大学人性实验室(http://www.humannaturelab.net/)进行许多观察实验。
Nicholas A. Christakis因为Christakis另辟蹊径,不同于以往社会学家的观察方式,所以才让《蓝图》显得标新立异。我本人对社会学知之甚少,无法评价这本书将对传统社会学的影响有多大,但生物学和现代信息网络确实是非常棒的角度,作者在本书的后面一些章节将话题逐渐引向他所擅长的生物学领域,通过遗传基因来分析人类文化。
但略有遗憾的是,正是由于Christakis颇具雄心壮志,借助他多年以来的知识结论以及实验结果,试图树立生物学可以作为社会学分析的重要标尺这一观念,反而让本书前后内容脱节,让人感觉杂乱不堪,甚至有些偏离主题。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我个人非常赞同Christakis对人类社会的乐观态度,他在第12章提出“进化的弧线一直是向善倾斜的”,即人类社会必将从原始的无序进化到未来的有序状态,那时全人类在一个拥有“温和的等级体制”的社会下,人人倾向于“利他主义”,并促成社会向积极的一面发展。这不仅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向往”,也是“合众为一”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