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对岸的她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6-09 23: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对岸的她读后感1000字

  《对岸的她》是一本由[日]角田光代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对岸的她》精选点评

  ●就真的很平庸啊 | 在Liz和67旁边听着聊天随意翻书的午后 | 以及 觉得我的characteristic就很像这本书的印刷观感

  ●影像化济都已经

  ●【2019054】描写细腻,说不出的感动

  ●「人为什么要长大。不是为了逃进生活,不是为了关上门,而是为了再一次的相遇,是为了选择相遇,为了自己能够走向选定的地点」——长大是很残忍啊,可依旧愿意成为那个勇敢女孩子少年时的出走化作不甘放弃力量,人与人的相遇如此奇妙一个眼神或者一出过往,交付任的微妙感无从言说,是病友的相互探望,又何尝不是一场自我救赎天涯路。记忆河水里的天空,记忆中对岸招手的你,那么,请多多保重啊。

  ●第三本角田光代。每次她的作品总在感慨女性之间的友谊真是细腻复杂莫名其妙整体风格还是絮叨,对于青春少女间的相处没什么代入感,但年长那条线里很多女性现状真是看得戚戚焉。 书名《对岸的她》令我想到《围城》,特别是葵和小夜子关于主妇职业妇女讨论职场女性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组建家庭养育小孩勇气全职主妇想脱离家庭重回职场,又担心自己不再能适应社会两岸的人站在各自一方羡慕对方的现状,倾诉自己的苦恼。 之前看《清单人生》,感慨女性一定不能靠自我牺牲实现价值,但是这里又让人看到兼顾职场和家庭的女性是多么辛劳,还要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你现在的工作,真的就缺了你不行吗?” 中间脑补过度还以为鱼子是葵人格分裂出来的一个部分...

  ●两条线交织得有点牵强,文笔也欠精炼有种总也讲不到点子上的琐碎感。

  ●「小夜子终于明白了人为什么要长大。不是为了逃进生活,不是为了关上门,而是为了再一次的相遇,是为了选择相遇,为了自己能够走向选定的地点。」很细腻也很淡然的感动……

  ●人为什么要长大?只是为了成为自己羡慕的那个人,成为之后才发现,生活得并没想象中那么好。大概这就是长大吧。 这个世界上,大概所有人都在问这样一个问题吧:要是我成为了别人,会怎么样呢? 两条线,一条青春时代的线,一条工作生活的线。百合故事真好呀。

  ●一口气看完,很流畅好读的故事,准备去看改编电影。友谊对于被家庭所分割的女性是多么重要啊。喜欢这个美好温馨的结尾。

  ●“如果你结交了很多朋友还是会害怕孤独,那还不如遇见一些让自己不畏孤独的人或事。”对岸是个很有趣概念,对岸是想,是自己,是等我再相遇的她。这本书是舒舒服服的初春时读的书,恰好今天还是妇女节,挺好。(莫名觉得这本书和陈粒的走马很搭。

  《对岸的她》读后感(一):感同身受

  第一本角田光代。读到中间一度要放弃,作者罗列的那些生活细节,令我看不清这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觉得书中角色对自己的感受把握不清晰,有种隔靴搔痒之感,读到接近结尾处,终于发力,无论是人物的情感还是故事本身。

  作者对女性之间的亲密关系的探讨,令想起自己从童年时代到现在,这一路上遇到的每个知心密友,一路相遇一路走散。

  有一种女性,像葵,子和小夜子以及我,面对人生最大的支点就是来自同性好友的情感,感同身受。

  了解心理学之后,知道自己这种心理诉求的源头,也了解怎样摆脱对这种情感的依赖和诉求,但只有自己知道,这么做只是因为人生路上不会一直都有鱼子,也不会那么幸运,在山穷水尽之时会出现个小夜子。

  《对岸的她》读后感(二):怎么对待生活的真相

  这是一本太过安静的散文日记,开篇从主妇小夜子的细碎日常开始进入,随着女儿明里的沉闷、丈夫的寡淡和婆婆的嘲讽,小夜子开始厌烦这样的日子。她决定要给自己一个希望,在招聘的契机下,小夜子和葵一见如故。于此,文章算是进入正轨,作者围绕着小夜子三点一线的工作、葵成长的痕迹不停的转换。叙事逐渐被放的缓慢,女孩的心思被描写的细腻真实又可怕。葵害怕着被“小团队”疏远,所以不知道该怎么面对朋友鱼子的感情,她们曾经一起梦想过未来的美好,却因为可怕的现状坠入黑暗,双双自杀却幸运还生,最后两人再无联系。小夜子无法兼顾工作与家庭,丈夫的嘲讽、婆婆的埋怨、明里的苦恼扑面而来,她不知道自己的坚持的意义在哪里。三位女性的生活幻想盘踞在她们各自心底深处,经历着青春的心态消散的过程,到头来不理解自己的社交为什么会有说不清的不畅快。

  生命中总会有一些时刻,在某一个点上,所有的欲望与代价会达成平衡,而后,继续下去的仍是生活。文末,小夜子向对岸的葵和鱼子招了招手,在点题的同时也似乎表达出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味:我们所做的改变是想让自己试图回到曾经梦想的人,但是琐碎生活的羁绊会一步一步将你拉扯进寂寞空洞的无底深渊,此刻方才清算了我们改变自己该付出的代价。小夜子看着对岸的的葵,彷佛也看到了过去茫然的自己。时光转换,“她”也站在对岸,看着现在的你。我们为什么要长大?在探索的过程中,作者选择用平淡地文笔来诉说,可是生活不只是软绵绵黏糊糊的黄昏,那被作者尽力埋藏在平静下的暴风雪式的手法是日本文学最大特点,仿佛一切都没有裂痕,可是一切都无处可逃。

  《对岸的她》读后感(三):彼岸就在此岸

  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年轻家庭主妇,厌倦了整天围着女儿和丈夫转的刻板生活模式和狭窄社交圈子,重新开始找工作。结果,新的工作,新的同事,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乍一看这个故事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很普通的人,很普通的生活,也没什么大起大落戏剧化的情节,但平淡之中自有其神奇之处。

  实际上这是一个发生在三个人之间的两个相遇故事,一个是中学时代的葵和小鱼的相遇,一个是成年以后的葵和前述的家庭主妇小夜子的相遇。因为两个相遇的交汇点是葵,所以从结构上看,葵就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角田笔下少女时代的葵是那种看起来不起眼,时常遭受同学欺负而不得不转校换环境的孩子。有点不幸的是,葵始终搞不清楚为何会发生这种状况,而且还形成了把问题归到自己头上的心理定势。转校以后,她遇到了小鱼儿,一个看起来外向活泼,剪一头短发,学习不怎么样,家庭也很糟糕的女生。让葵觉得奇怪的是,小鱼儿的外在表现完全看不出她的问题家庭背景,她对周围同学看重的那些事情抱持的不在乎心态,吸引了内向的葵。和小鱼的交往让她获得了一种可以面对一切问题的力量感,也让她有生以来第一次体会到了拥有一个亲密无间的朋友有多么美好。

  角田笔下两个人的这段故事,简单而纯粹,把青春期两个小伙伴之间深刻的心灵连接所带来的愉悦展现得纤毫毕现。

  两个人义无反顾地携手踏进了社会,但现实很快击碎了她们的梦想。

  在处理这段相遇的结局走向时,角田笔下留情,让两个人从梦想回到了现实。像那句歌词唱的,“走吧,走吧,人总要学会自己长大”。但自己长大意味着什么呢?努力克服孤独恐惧症么?

  也许那种心灵融合的感觉实在太美好,失去小鱼后,葵的心灵深处出现了一个很难填补上的空洞。带着它,葵上了大学。虽然学的是哲学专业,朋友也很多,但她再也没有完全敞开过自己的心扉。

  很套路地,葵也去做了一次不给自己设定归期的海外旅行。不过,在放飞自我的旅途中,并没有发生像伊丽莎.吉尔伯特在《美食、祈祷、恋爱》里描述的那种浪漫奇遇,反而还因对小鱼儿的怀念险些落难异国他乡。

  也正因为这么一次出乎预料、死里求生的遭遇,葵的内在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成了一个在精神上真正独立的人,从而为她的下一段人生做好了准备。

  成年后的葵从小夜子和自己正在形成的亲密关系中,看到了自己和小鱼过去的影子,她完全领悟了自己过去那一段来不及了解清楚就嘎然而止的关系。

  可以这么说,自从分开之后,葵一直盼望着的小鱼的信,终于在这么多年以后,通过“投递员”小夜子送到了她的手中。通过这封迟到的信,葵完成了和记忆中的小鱼之间的角色互换。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小鱼后,其实葵内心深处因为失去小鱼而留下的创伤已经愈合。作为“投递员”的小夜子在传送信件的过程中,也在葵和小鱼的故事中发现了真我,从而完成了心灵的蜕变。

  “看着眼前的情景,小夜子终于明白了人为什么要长大。不是为了逃进生活,不是为关上门,而是为了再一次的相遇,是为了选择相遇,为了自己能够走向选定的地点”。(p261)

  通过这个对称的三角反转结构,角田巧妙地表现了故事中葵和小夜子的心灵成长历程。早已在对岸的小鱼成了葵和小夜子的摆渡人,但她从来没在对岸,她一直在此岸-在葵和小夜子自己的心里。

  看似偶然的相遇中有某种必然性在里面,它是一种只有在似曾相识的即视感出现时才会产生的错觉。

  也难怪角田会用小夜子在收拾葵的房间时,偶然发现的一封小鱼曾经写给葵的信给这个故事收尾。

  “小夜子放佛看到包括自己在内的三个身穿校服的高中女生正轻盈地越过各家各户的屋顶,一路欢笑奔向远方。”

  再来看看葵之前对小夜子的看法,“冥冥中葵始终有这么一种感觉:虽然两人的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观点不同、拥有的东西和没有的东西也都不一样,但总有一天会在同一座山头执手相庆成功到达的喜悦。”(p240)

  遇到了那个对的人,未来再怎么难,也是可期待了的吧。

  人与人之间那种很纯粹的彼此敞开心扉后获得的融合感,一旦体验过之后会给人带来什么影响,作为男作家的村上春树在《天黑以后》中,曾经写过这样的文字:“那一刻,你我合二为一、心心相印,由此留下的刻骨铭心记忆,已经为我的生命备足了抵御漫漫长夜的燃料。”

  村上在小说中没有对此展开描写,只是在给它描摹出一个轮廓后就打住了。通常来说,男性作家在描写女性心理状态时,往往只能停留在这个层面。它的内在纹理是什么样的,也许只有女性作者自己来表达,才能彻底、清晰地把它展现出来。

  小夜子和葵是很普通的小人物,但她们都在对自己的心灵认知过程中获得了某种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岸的她》可说是一本对女性赋能的匠心之作。

  《对岸的她》读后感(四):此岸与彼岸

  十年时间,从此岸到彼岸,我终于能够理解了。

  “这写的,都是些啥?” 差不多十年前,在大学里混日子、初涉日本文学的我,在被封面吸引,读完这本名为《对岸的她》的小说之后,心中满满的只有这一句感想。 糟糕的翻译更是雪上加霜,不仅让我对“为什么这样的小说可以得直木奖”充满了疑惑,更是由此开启了一段“一看到角田光代就退避三舍”的漫长岁月。 差不多十年后,我从大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不知不觉间已经处在了跟小说主人公田村小夜子一样的境地。于是看着“重版出来”的全新封面,我很好奇地想:不知道现在再读这个故事,会不会有完全不同的感想呢? 于是,我再次打开了这本书。果然,才读了几个段落,我就敏锐地感觉到了: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几乎所有情绪,我现在都能读懂了。

完全没有头绪,小夜子为此深受打击。她觉得现在正在经历的所有事情都是互相关联的。避开妈妈们的纠葛在公园间四处游走、好似自己翻版的明里总是独自一人玩耍、不了解上衣的平均价格,所有这一切都串在了一起!但是,只要出去工作,就会知道上衣价格了,也不会再为选择公园绞尽脑汁了,大声呵斥明里的情形一定也会减少。小夜子认定只要出去工作就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办法。“当然能!干什么都行,我就想工作。” 小夜子嘴上这么说,心里想的却是:“不是想工作,而是必须工作。为了明里,也是为了身为母亲的自己。”

  这不正是现在正在为工作发愁,经过一番纠结和逃避之后决定绝不能止步不前于是先做起了兼职工作的我吗?

把脏兮兮的换气扇泡进热水后,小夜子想起自己曾以为只要开始工作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想法,真的会这样吗?前两天跟修二提到工作内容类似于清洁打扫时,他用一种嘲讽的口吻说:“什么呀,不就是保洁阿姨嘛!”话虽不中听,小夜子也觉得事实如此。现下擦洗着不知什么人用过的燃气灶架子和水槽,还要承受婆婆厌烦透顶的挖苦,说不定这会儿明里正在号啕大哭呢。这样下去真的一切都会好起来吗?小夜子用力搂了一下明里,心想哭着不肯去保育园的其实不是明里而是自己啊。她不知道是否像婆婆说的那样,放进保育园的明里是个可怜的孩子,也不知道重新开始工作是否正确,纠结于这些问题的自己才是真正想哭的人。当初为什么会想起来要工作呢?小夜子突然感到想要工作的热情在渐渐消退。为什么又要来到这个不得不和人打交道的地方呢?要是那天没有推开这扇门,那就什么都不会知道了,无论是葵的事,还是公司里小小的纷争。既不会想起高中时代的往事,也不会对修二产生不满。

  这样的自我怀疑,我又何尝没有过。就连遇到挫折时候的胡思乱想,也是和小夜子一模一样的。甚至在重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就在一家我觉得很讨厌的公司兼着职,还跟老公闹了点不愉快,而当我一身疲惫地下班回到家中的时候,又发现女儿发烧了。 一本十年前看得我满头问号的小说和十年后我正在经历的现实竟然可以重合到这种程度,我实在是不得不报以苦笑。所以当故事发生转折,由葵和小夜子一手创立起来的清扫业务终于接到订单,两人为之欢呼雀跃的时候,我又怎能不感同身受呢?

“楢桥,咱们干的不是没有意义的事吧,不是在干没有意义的事吧。我这个一无所长、不善交际的人也能做出点什么的,对吧?"

  看到这句话的瞬间,我挤在地铁车厢汹涌的下班人流里,感觉眼眶热热的,快要哭了。 十年前的我,绝对想象不到这样一副光景吧。就像惊诧于竟然能够和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妈妈极其自然地交谈的小夜子一样,十年前为各种问题苦恼、浑浑噩噩过日子的我又怎么会想到,或者说又怎么会承认十年后我也会和小夜子一样投入琐碎的家庭生活中呢。

“头儿,你真的是个主妇啊。” “什么呀?”小夜子笑问。 “阳台上晾着洗好的衣物、啤酒杯和店里的一样是凉凉的、抱着明里哄她入睡。真不敢相信你和我是同龄人。”

  熟悉的对话,似曾相识的心境。 原来,我们都曾在此岸。

人为什么要长大呢?难道是为了在厌倦人际交往的时候,能够方便地逃离到生活当中去吗?可以借口说要去银行办事啦,必须去接孩子啦,必须要做饭啦等等,然后“咣当”一声关上家门。"爸爸,为什么我们什么都不能自由选择呀!就算是做了某种选择,到头来也是一场空,根本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爸爸,要是鱼子在什么地方受到很大的伤害而哭泣,我又能做什么呢?我既不能跑到她身边,又不能用手电筒发送信号安慰她,我什么都做不了!我们为什么要长大?长大了就能自己做选择吗?就不会失去自己珍惜的人,能毫不犹豫地向自己想去的方向迈进吗?"

  不管是实际上厌烦妈妈友聚会的小夜子,还是在少女时代经历了和好友鱼子亲近又分离的葵,都曾思索过甚至哭喊过“人为什么要长大”。看似处于不同境地,分立于此岸与彼岸的她们,在思考的问题其实都是一样的,而最终她们也还是决定并肩前进——

“中里典子没给你打电话吗?她那儿的待遇比我这里正规得多。” “我只来你这里。”小夜子斩钉截铁地说。葵一动不动地盯着手中的三明治。 “清扫的时候是禁用橡胶手套的吧。”小夜子浅笑了一下,自言自语般小声说道,“那些脏得能粘住清洁海绵的重油垢擦拭起来特别费劲,到最后脑袋都一片空白了。擦着擦着,手下会渐渐轻快起来,这时用手指摸上去,滑滑的,没有任何阻力,这个瞬间你有印象吧。凭借海绵、清洗剂和自己的手,黏糊糊的油垢就能消失得无影无踪。可我这段时间以来有一种油垢没有擦干净就回家了的感觉,心里隐隐觉得不痛快……就算在中里那边重起炉灶,这种感觉肯定也不会消失。” …………………………………… “说得没错,中里典子做起事来有条有理,和我不一样。可话说回来,头儿,你可得有思想准备啊,得在一天内把我这间乱七八糟的屋子打扫干净哦。”葵把三明治塞进嘴里,抬脸看着小夜子道。小夜子刚想说“我不是那个意思”,但又把话吞了回去,从沙发上站了起来,因为她随即意识到葵已经明白自己刚才那番话的含义了。 “只用一天?”小夜子环顾着屋子问道。 “就把这作为面试内容吧。一天内打扫干净的话,‘白金星球’就录用你。虽然公司破落了,但我也还是老板哦。” “这么脏乱,一天工夫可够呛啊。明白了,我会尽力好好干的。”小夜子站起身,深深地鞠了一躬。 “那就拜托了!”葵也学样儿低头致意。小夜子“扑哧”一声笑了,葵也笑了起来。

  看到这里,我也不禁笑了起来。同时也终于体会到了封面上的slogan“感动无数人的女性友情小说”的含义——长大并不意味着能够自由选择,也并不意味着梦想全都实现,你可能也还是会失去自己珍惜的人。可是你所经历的一切,都不会是一场空,你总会遇见可以理解你、可以携手并进的人,你总会能够迈向你想去的方向,即使你曾经有过犹豫。 跨越过了十年的时间,意外又不意外地由此岸来到了彼岸的我,终于在这一刻明白了。 这本书中所蕴含的所有感情,我都能够明白了。 那么,即使生活依旧一地鸡毛,我又有什么理由不笑着面对呢。 加油吧!

  《对岸的她》读后感(五):《对岸的她》:柔软文字的疗愈背后,是寻求两性和解的静默探索

  2005年的日本文坛,38岁的角田光代凭借作品《对岸的她》成功斩获第132届直木奖。

  这也是自1990年因处女作《幸福的游戏》获得海燕新人文学奖的角田光代,时隔15年后以奋发图强的姿态再次荣登日本文坛顶峰。

  自摘得这项大众文学最高奖项后,角田光代的创作便如行云流水般,先后凭借《禁锢的母亲》《第八日的蝉》《彼岸之子》等作品将川端康成文学奖、泉镜花文学奖等各种荣誉集于一身。

  从创作程度上来讲,《对岸的她》这部作品无疑是将苦苦徘徊在文学路上的角田光代引领到新的方向,开启了她书写日本女性生活困扰和精神困扰的文学路程。

  身为当今日本文坛三大重要女作家,角田光代与用孤寂文字为女性打造心灵疗愈的吉本芭娜娜不同,亦与用细腻文学书写女性纤细感受的江国香织不同,她的文字更倾向于为当代女性幸福和自由而呐喊发声。

  《对岸的她》作为角田光代文学创作路上的重要转折,的确是值得一读的好作品。

  在这部围绕“困境”和“救赎”展开的故事中,角田光代用双轴叙事手法为我们刻画出三个性格迥异的女性,既有为深陷成长困境的少女葵带来救赎的性情开朗的好友鱼子,又有为深陷传统困境中的家庭主妇小夜子带来救赎的新时代职场女性葵。她们以相互重叠又相互分离的姿态,成为彼此在人生长河中遥望对岸时的救赎光亮。

  优秀的文学作品肯定包含着时代的复杂性,如果站在时代角度上来分析这部作品的文学意义,会发现:这场柔软平和的文学疗愈背后,是身处时代苦海的角田光代,为寻求当代女性救赎之路的静默探索。

【时代背景:将文学创作和女性壁垒相结合,引领众人在偏见中反省】

  1985年的纽约广场,日本因顾忌美英法等经济大国施加的压力,被迫签下允许日元大幅升值的合约。这场猝不及防的经济制裁,让这个正修补二战创伤的国家又在亲手制造的经济泡沫中颓废10年之久。

  在这止步不前的发展空窗期中,因经济失衡而产生的家庭动荡和性别歧视等问题,再次激发日本女性的觉醒,同时随着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深入推进,更多的日本女性开始在这宏大跌宕的时代浪潮里尝试思考自身生命的更多可能性。

  但这种女性意识的觉醒俨然是违背了日本传统的家庭结构,在男权主义和传统道德的压迫中,追求自我解放的女性也被钳制在相夫教子的家庭身份和寻找自我的职业身份困境中。

  出生于1967年的角田光代,既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受难者,也是女性变革受挫的见证者。

  身为女性的她,在敏锐察觉到当代女性深陷困境而产生的痛苦和煎熬后,便怀着悲悯之心,试图在文学道路上探索当代女性出路。

  1990年,23岁的角田光代凭借处女作《幸福的游戏》引起众多日本女性的共鸣后,便开始正式进入文学创作阶段;但也是这部主要描写男女感情的作品,让角田光代在文学创作的路上整整受困15年。

  因为日本女性的困境,早就不是众多文学作品中描写的爱而不得的情爱困境,而是社会根深蒂固的性别认知所带来的不平等社会地位和家庭责任。而现代女性文学的首要责任,便是将她们从孤独无助的社会关系中解脱出来。将文学创作和时代壁垒相结合,并用文字的力量突破时代困境,才是文学作品的意义所在。

  彻底领悟这番道理的角田光代,便以《对岸的她》为起点开始更新创作理念,将更多精力放在日本当代女性的存在困惑和精神困扰中,并用看似幸福实则脆弱不堪的家庭关系凸显女性的不幸,用看似合理实则矛盾重重的社会规则展现女性的困境。

  看透社会百态,其笔力便会极尽凛冽。就如角田光代在采访中所说:自己的写作动力和创意全都来自愤怒,来自于不平则鸣。

  所以,在阅读《对岸的她》这部作品中,随时可以感受到外出寻找工作的小夜子因家庭身份的钳制带来的痛苦,这其中包括因丈夫逃脱家庭责任而生的无力感,包括因婆婆含沙射影指责自己不顾家庭而生的挫败感,更包括因家庭主妇身份遭受职业歧视而生的自卑感。

  在这部作品中,角田光代不惜笔力将当代女性群体承受的家庭桎梏、社会舆论和职业壁垒统统展现出来,把最真实的日本女性命运遭遇呈现在世人面前,引领众人在盲目中清醒,在偏见中反省。

  即便《对岸的她》这部作品的风格柔软温雅,但这种用文学映射现实,以文字突破困境的创作方式,又让角田光代的文笔中流露着坚韧的力量,成就了她在日本现代文学中巾帼不让须眉的传奇佳话。

【主题思想:用女性救赎女性的方式,来打造温柔友情带来的心灵疗愈】

  2005年的颁奖仪式上,作为评选委员的渡边淳一曾评价《对岸的她》:

  真实写出现代女性的切身问题,将她们狡猾、温柔、友情等感受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化为杰出的作品,是过去所未有的现代女性小说。

  从本质上看,《对岸的她》完全是纵深于当代女性困境的作品,但在呈现女性的生活困境时,角田光代也顺其自然地横生出女性自我追寻和成长的主题,通过三个不同女性的相互救赎,来打造温柔友情带来的心灵疗愈。

  首先出场的是因生性内向而禁锢在家庭主妇身份中的小夜子。

  不擅于融入群体的她,为了改变三岁女儿同样胆小不合群的性格,便将女儿送入保育园与同龄孩子玩耍,随后走出家庭开始找工作。因为勤劳吃苦的性格,小夜子成功进入女强人葵创办的旅游清扫公司,并在独立自信的葵身上,重新获得了寻找人生意义的勇气。

  跟随这个故事同步进行的,还有少女时期的葵经历的灰暗青春。

  少女时期的葵因长期遭受校园霸凌,遂和父母搬移到外婆家的农村小镇。因害怕再次被同学孤立,便在新环境中用讨好别人的方式来融入集体。在这种痛苦和不安中,鱼子的出现像一盏灯照亮了葵灰暗的青春,在洒脱不羁的鱼子身上,脆弱不堪的葵也得到了成长和改变。

  利用双线叙事的写作手法,角田光代将女性经历的困境和烦恼全部展现出来,又通过对女性友情的刻画,让笔下的人物在彼此身上得到充沛的治愈。跟随情节的发展,让人能够清晰看到每个人物在生命长河中遥望的对岸:

  深陷家庭困境的小夜子对岸是充满自信的职场女强人葵;深陷成长困境的少女葵对岸是洒脱不羁的好友鱼子;而长大后拥有鱼子性情的葵,也在深陷职场困境中得到了来自对岸的小叶子的救赎。

  在这三个人物身上,她们都藏匿着对方不了解的烦恼,也都在努力遥望着自己无法企及的对岸(对方的生活),但在这种遥望中,也从对岸获得了面对现实的勇气和信心。

  这种相互重叠又相互分离的人生,最终成就了充满象征意义的《对岸的她》。

  值得注意的是,角田光代在作品中描写的三种困境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所亲身承受的,而三个女性为彼此带来的救赎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女性能够轻易拥有的。

  从这种程度上,角田光代笔下“女性救赎女性”的创作方式,便是对深陷困境的日本当代女性所展开的关于救赎的积极探索,她在尝试着用女性群体的团结来打破社会规则对女性身心的束缚,这种具有乌托邦式的美好创作思想,也使《对岸的她》成为角田光代献给女性的温柔启示录。

【感情基调:柔软平和的字里行间,实则是寻求两性和解的静默探索】

  我始终相信,每部文学作品都藏着创作者的困惑和孤独,藏着创作者在时代环境中的踟蹰和探索;这种潜意识也决定了其笔尖流淌的字句或孤寂或温暖,或凛冽或平和。

  毫无疑问,《对岸的她》这部作品呈现出的感情基调是柔软平和的。

  受作家身份影响,很容易让人盲目判定这种感情基调取决于角田光代的女性身份。但若是将作品置于创作者身处的时代背景来看,又能清晰察觉到这份柔软平和背后的根本原因。

  《对岸的她》创作于21世纪初期,伴随新世纪的开启,更多女性也趋向于以走出家庭的方式追寻自我价值,但与此带来的却是家庭责任和职场身份的叠加。

  在这种双重身份中,反倒又加剧了家庭结构的不平衡;女性承担起养家的重任,而男性群体却日渐在家庭责任中透明化,并对女性走出家庭的行为嗤之以鼻。

  在作品呈现小夜子的家庭情况中,我们也得以窥见传统家庭结构带来的两性不平等地位:

  当小夜子打算出去工作,丈夫修二的种种表现无不体现着轻视和嘲讽;当小夜子正式入职后,修二依旧为小夜子旅游清扫的工作感到荒唐;当小夜子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修二仿佛抓到珍贵机会般,对妻子进行打压:早就说你肯定干不了吧……

  在女性意识和男权主义的冲撞下,两人的婚姻也生出众多裂隙。

  作为一部描写女性困境和救赎的作品,通过反抗男权的形式来进行作品思想主题升华是最合适不过的手法,所以在相似的文学体裁中,其他创作者要么为人物关系进行修补,要么结束这段糟糕关系作为女性新生。

  但在角田光代笔下,她始终未把男性作为她书写的对立面,而是始终在尝试淡化:淡化男权主义为作品带来的破坏性,也淡化男性在作品中的存在地位。

  所以读作品的时候可以发现:角田光代虽描写小夜子和修二的冲突性婚姻,却又在即将引发读者不满时匆匆搁笔;角田光代虽描写修二对家庭漫不经心的态度,却又是以蜻蜓点水的方式轻轻带过;即便是小说结局,也不曾为修二和小夜子的婚姻做出完美的交代。

  即便作品中的修二是不得不描写的男性人物,角田光代也是将其安排到最边缘的位置;她不曾用男女的剧烈冲突来打造女性的自我救赎,也不曾用男性反转的友好态度来完成女性的自我革命,整部作品中只重点衬托女性之间的互勉和共容。

  这种写作方式便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桎梏。女性创作者的身份让角田光代清晰认识到两性之间的交织和共生,基于文学性和现实性的考虑,她必然无法用贬低男性的手笔来凸显女性的成长,便只能尝试在文学作品中找到男女群体的一种和解,但这种寻找过程对于刚涉及女性成长题材的角田光代来说显然是漫长艰难的,便只能借助“男性边缘化”的形式进行静默探索。

  这种规避矛盾的写作方式,也注定角田光代的作品无法呈现出激烈起伏的色彩,而是展现出从容平和的感情基调;从这点上看,这也是角田光代对现实生活的尊重,以及对女性题材的慎重。

【放在最后的话】

  作为角田光代的早期代表作,《对岸的她》虽呈现出来的更多是“探索意义”,但仍旧不失为给女性赋能的匠心之作。

  在故事中,角田光代借助最普通的三个女性经历,生动展现着女性群体在面对外界时的种种困境,又以最温柔的方式小心揭示着来源于女性内心的自我困境,即:自我意识觉醒后却没有明确自我主张而产生的理想和现实的鸿沟。

  针对这种困境,角田光代给出的救赎是:引导女性群体从最亲密的同伴那里寻求理解和援助,借用友情的温柔力量打破追寻自我价值路上的困境;这种从珍贵友情中取暖的方式,也是对日渐孤独和闭塞的我们最好的治愈。

  与此同时,身为女性的角田光代也毫不掩饰她的迷茫:她在用文字寻求着男女关系的和解,企图打造女性自由和幸福两者的平衡,也许是探寻无果,便只能先将男性边缘化处理;这也是为何读《对岸的她》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就自身感觉来讲,还是很喜欢角田光代的风格。她笔下的故事虽平淡细碎,但字里行间流淌出的细腻和温和,完全能够让我们浮躁的内心静下来;在倾听她为女性幸福和自由呐喊的同时,也得到心灵的疗愈和解放。

  也希望读完文章的你,能够爱上角田光代这部献给女性的温柔启示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对岸的她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