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说你老了》是一本由[日] 村上龙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楚尘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远不要说你老了》读后感(一):Hello World!
我想年轻最好的一点就是拥有犯错的特权。就像刚开始学一门语言一样,无论编译出多少个warning和error,只要最后能在屏幕上打出一句Hello World就算是胜利。而想到中年,好像就只剩下无穷无尽的debug。
从Hello World再开始?开什么玩笑。
如果人能活到80岁,50岁也只相当于一天中的下午三点,正是喝一杯下午茶的时间。只是年岁渐长,身体里的勇逐渐被掏空,只得胡乱用怯来充数。江湖越老胆儿越小,颇有些习得性胆怯的意思。
《永远不要说你老了》讲了5个想要改变些什么的中年人的故事,并不是人人都勇敢,但确实是5个和勇气有关的故事。志津子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五十四岁和丈夫离了婚重新相亲;因藤茂雄的梦想早早破碎了,退休后常担心自己会变成流浪汉,但儿时的朋友偏偏就成了流浪汉;富裕想用退休金买房车,载着妻子环游世界;为了消解家庭的冷漠,淑子养了一只柴犬波比,也因为养狗认识了深沉又温柔的吉田先生;过一天算一天的货车司机源一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老头子,却突然因为恋爱认真起来,穿西装,打领带,抱着玫瑰花去表白。
只在泡沫经济的余威下,生活的惯性太强大。五个人各自经历了一番波折,但村上龙的细节铺陈赋予他们打动人心的魔力。即使人到中年,面对珍惜的人和事也会小心翼翼,也会像毛头小子似的手足无措,也会有局促不安的瞬间。有些心情,从十五岁到五十五岁都是不会改变的啊。
故事的最后,五个人的生活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但有些东西似乎已经变了。志津子不再希望通过婚姻走向婚姻,她不是惧怕孤独,而是不想一边后悔一边生活。富裕放弃了房车的梦想,也试着慢慢去放低姿态,用平等的视角去和妻子相处。源一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是徒劳无功,他的一生都在这些徒劳无功的事情里打转,但仍然想要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悲,改变和接受改变都是了不得的事情。年轻时的勇敢大多来自对生活的无知,而经历了半生的敲打,能预见失败后的痛苦却还是选择去做了,哪怕失败也不跟生活投降,这已经是一种胜利。人不被自己的恐惧驯服就是胜利。
我想人生是个广袤的球体。在一个视角停滞了太久,人生映在眼里也就成了走不出的圆。即使是到了55岁,又或是85岁,也想向前再迈一步,看看人生不同的侧脸啊。
《永远不要说你老了》读后感(二):后记——村上龙
写五篇在报纸连载的中篇小说,比我想象的更辛苦。问题不是每天截稿,而是连续写五篇八十至一百二十张四百字稿纸的“中篇”,实际做过之后,才知道这有多么辛苦。
长篇小说只要设定主角,建立作品的架构,故事就会产生像是大浪般的东西,它会扮演向导的角色。相反地,短篇只要像快拍一样,截取一瞬间即可。但是,中篇小说必须重叠几个不可或缺的情节,呈现出一个小世界。而且,本作是“连作中篇”,所以就整体而言,各个作品必须互相呼应。
此外,主角们都过了人生的中点,是设法“重新出发”的中高龄者,而且必须是“一般的人们”。体力渐渐衰弱,经济上也不是全无后顾之忧,而且有时候必须意识到年老。这种人该怎么存活于这个难以生活的时代才好呢?这个问题即是本作的核心。
但是,我也确实从五个故事的主角身上,感受到了至今没有的共鸣,而贴近他们的生活书写。因为我和主角们几乎是同辈,即使立场不同,但也抱持着类似的问题。
每个人在退休后、老后面临的困难不尽相同,加上经济条件的差异,困难更是多样化。因此,我将五位主角设定为代表“富裕阶层”“中产阶层”“贫穷阶层”的人物。但是,所有阶层也有共通之处。那就是这些人物在至今的人生当中,和谁建立了何种信赖关系。这也是我在写小说的过程中,第一次如此意识到“信赖”这两个字的概念。
二○一二年 秋天
村上龙
永远不要说你老了8.9[日] 村上龙 / 2020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楚尘文化《永远不要说你老了》读后感(三):我们都年轻过,却没人老过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好像做了过山车一样。
从最开始读第一个故事开始,我就真的是边吐槽编辑起了这么一个鸡汤的书名,到吐槽设计者对老年人的恶意,到最后读完最后一个故事,还是把评分改成了五星。
昨天在一个群里聊天,忘记了聊起了什么,说到关于学习啥的话题,我刚好多讲几句,有个小妹妹就跳出来说:【为什么年纪大的人老是这么爱说教啊!】
哇!这句话真的是极其不礼貌,也让人气愤,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当时却没有回嘴过去吵架。
其他几个人就在旁边就着【说教】这件事开始调侃,最后不忘记借助【后浪】这个流行词来开玩笑,觉得现在的后浪们都很了不起,敢于直言啥啥的。
当然,那个妹子并没领情,在大家调侃的时候丢下一句,这种话题也就你们能聊得下去,我先匿了。
我自己回忆起这段的时候,对自己当时忍住没回嘴这件事,还颇有点耿耿于怀。
哈哈,不知道是不是在文章里补上几句,诸如,不爱听你退群啊!或者是,干你屁事之类的,会不会让自己好过一点。
那句话戳到我的第一个词就是【年纪大的人】
我之所以讨厌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是因为这张图是一个中年男人的头顶,土豆一般的颜色,稀疏的头发,散发着一种油腻的【老年味】,这就是编辑们理解的老年人吧?
这本书繁体版名字叫做《 55歲開始的Hello Life》,封面长这样。里面的故事和第二张图真的更相配。
当然,故事里55岁以后的老年生活也不是韩剧一般的干净整洁,也不是什么社会精英,里面出现的人物大部分也都是底层的小人物,但真心的,每一个小人物的态度,都很干净,不【油腻】。
他们中有54岁离婚的律子,因为离婚,反复开启了自己的第二次人生,但最后还是不可避免要工作,还要去婚介所去参与相亲,在一连串打击之后,她遇到了一个小自己20多岁的小鲜肉……
他们中间还有54岁被裁员的大雄,拖着疲惫的身体去做交通协管员,意外遇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同学,在得知同学已经沦为流浪汉,并且命不久矣的时候,意外坚持着帮助他完成最后的生命夙愿。
他们中间还有做了一辈子的业务员,提早退休以为可以舒舒服服和妻子开着房车一起旅行的太郎,却在被妻子告知,我也希望有我自己的空间,一下子无所适从,面对退休之后无所事事的生活,他开始变得抑郁、暴怒、怀疑自己,甚至中途再去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离开了平台,仿佛自己什么都不是。
像极了疫情下被裁员,找不到工作的你和我。
他们中间还有婚姻生活陷入七年之痒,意外养了狗,差一点精神出轨的淑子,在陪着狗狗走完最后的生命阶段,却意外换了一个角度认识了自己的丈夫。
像极了中年夫妻双双出轨之后,才发现最初的爱,才是最真实的。
当然,还有最后近60岁忽然谈起了恋爱的源一,被举止高雅却带有秘密的彩子,迷恋到不能自拔,最后居然带着鲜花和蛋糕,喷着发胶,带着领带,开着卡车想要去告白,结果却一下子撞到了彩子背后的真相。
源一生不如死的那段,就仿佛又回到了年少时代为了恋爱要死要活的我们。
这本书,从老年开始,一点一点带我们看到老年人看到的世界,再一点点引着你进入他们的世界观、爱情、还有心态。
这是我第一次读村上龙的作品,作者是52年生人,如今也是60多岁的年纪,我不知道他的作品里是不是有自己的影子,但那种人生似曾相识的场景被击中的感觉,却让我慨叹作者的写作功底。
我特别喜欢每一篇作品的开篇,完全不拖沓,非常简洁,预埋的矛盾冲突也都刚刚好,唯一的一点小缺憾,【当然是在我看来】,有时候总觉得结尾太过仓促。
几乎每一篇都在结尾处有一点希望的火光被点燃,但就都点到为止了,或许这也是作者的风格,或者是作者所追求的吧!
如果你对未来有所担忧、甚至有些恐惧,那不妨看看这本小说,这里面的世界不是光明的,甚至不是充满希望的。
虽然国情不同,但或许很多人的老年生活也会遇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情况:
忍耐的半辈子,想要为自己活一次。
传统了半辈子,想要勇敢一次。
顺利了半辈子,突然找不到自信了。
误解了半辈子,却才发现换个视角,最爱你的人还是身边人。
放荡了半辈子,临老才懂得,能爱一个人真好。
这本书里忍耐的律子,传统的大雄,顺利的太郎,误解的淑子,以及放荡的源一,他们会带着老年人的病痛、烦恼、无奈、担忧、寂寞、以及逐渐点燃希望的结尾,向着你,扑面而来。
年纪,其实有时候教不会我们什么东西。
是因为活得更久一些遇到的那些人,让我们学会了更多。
所以不要总觉得你遇到的比你年长的人爱说教,有时候也许他们根本没想说给你听,他们只是在说给自己听而已。
活得更久一些,并不代表更有智慧。
同样的,现在年轻,也只是一种人生体验。
我们迟早都会老,愿这样一本书提前让你体验。
最后再吐槽一句,这个封面和名字真的太难看了。
求再版的时候换个图吧!
这本书不知道现在网络有没有开始售卖,我当时是在多抓鱼首发的时候下单买的,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在多抓鱼小程序里找找看。
《永远不要说你老了》读后感(四):XD: 你好。我这两天翻了一本小说。
XD:
你好。
我刚把你的名字打成缩写后,发现它是一个可爱的表情符号。
我这两天翻了一本小说,村上龙的“永远不要说你老了”,我没有看过他其他的书,这一本是朋友送我的,我前天晚上取了快递拿到它的时候,还有点吃惊,它的封面和题目让我以为是日式心灵鸡汤,说实话这种风格我是不太期待的,于是我不太期待地打开了它。我先翻到了后记,村上龙说这是关于最一般的中年人重新开始的故事,所谓最一般的中年人,就是在日本经济泡沫破碎后,或失业或退休,面临经济问题以及各种未完成的责任的带来的困扰,五十多岁的中年人,被生活持续掏空五十多年的人,关于他们的故事。
书很小,有五个独立的故事,我看第一个的时候有些失望,有一种“啊不过如此”的感觉,这种失望和我的不期待重合了。但是因为是朋友送的,我想着还得继续看一看。确实,看到第二个了之后,慢慢进入了情景,倒不是进入中年危机的情景,而是在这些中年人的生活里找到二十多岁的自己的影子,可能是某一种想法,或者是某一种心情,或者是某一种行为习惯。比如我看到第二个故事的男主人公,他习惯写做梦日记,他说他小时候经常做翱翔天际的梦,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再也不做这样的梦了。我也有过这样的行为和想法。或者是他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自己退休金具体数额时,那种“隐约知道,但是不想看见”的心情。我一直都有。一些瞬间,在这些中年人的故事里,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第三个故事里,出现了主人公的子女,除了在找到自己的情感共鸣以外,我会想子女和步入中年危机的父母之间的联系……等等,这样那样的想法。
朋友说,之所以选它给我,是因为看了推荐的书评,感觉还不错。他最近一边写论文一边在思考工作的事情,渐渐担心一些现实问题。他说他意识到他可能不能像父母一代,做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一直到退休了,要面对人生的各种可能性。这些事情让人不愉快,但是会给人一些思考。还有就是他很喜欢书评里点评在日本的会社工作那句话――“培养只会对上阿谀逢迎,对下趾高气昂的男人的地方”,提醒自己以后不要成为这样的人。他可能是看出了我一直在逃避面对,毕竟在这之前有好几天我一直为论文的事情愁眉苦脸一蹶不振,所以选了这本书给我,想让我知道无法逃避的生活之重,安慰我,鼓励我,也许吧。另一个朋友说,也许是因为我们从小生活在东北这样稳定又封闭的环境里,有一种对工作稳定的预设,离开了这里发现外面世界的种种变化之后,预设碎了,非常惶恐,我想也有点道理,所以我才会有“隐约知道,但是不想看见”的心态和行为。
我记得在第三个故事里,谈到了类似“保护膜”的东西。中年退休的富裕先生,在尝试再次就业失败时发现从前工作时建立的关系不复存在了, 离开了公司,一个人在社会,做什么都感到无力。随之而来更为致命的是,发现自己与妻子,或者说是与周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日本公司中常有的从属和庇护关系中工作多年,富裕也习惯了这样的人际关系,退休后初次面对并接受了“大家都是对等的人格”、“任谁都得有自己的时间”的事实,旧的人际观念和关系崩塌给富裕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不安。朋友驹野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他对富裕说“……要打心底接受重要的人的决定,是一件辛苦的事。然后,一点一点地,真的是一点一点地,逐渐形成某种保护自己,像是膜一般的东西”。其实我没有很理解这个像是“膜”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但是它让我想到了我一直忽视的一件事:重要的人给出了和自己世界观完全想反的决定,对于接受者而言,那一瞬间一定是痛苦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他也需要某种机制保护自己。驹野说的“像膜一样的东西”是保护的屏障,但它应该是柔软的,渗透的,它保护了接受者,让冲击不至于彻底压垮一个人垒筑了多年的世界,缓冲了他的痛苦,也让接受成为可能,抵达一个人的内心。我不由得想到,我和父母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人交流的时候,似乎从未考虑过他们作为被接受者需要承受的痛苦和压力,他们都有这层保护膜么。
驹野接着说:“……那种像是膜的东西,只有自己的外侧才有……一直呆在家里,你就不会知道,外出待在寒冷中,一回到家,能感受到多温暖,对吧?”这里我依旧感到困惑,一知半解。“外侧”是“外出”么?他在鼓励富裕走出家门,不要封闭自己,才能建立新的关系?我在想,抛开它是接受重要的人的决定的“保护膜”,它也是接受周围世界的“保护膜”吧,尤其是在我离开封闭的小城市,其实即使在小城市,我也无法拒绝的,迎面而来的,这个世界的种种变动和不安,我一直没有建立自己的“保护膜”,又胆小地封闭着自己,迟迟没有接近那个“外侧”,这样痛苦彷徨着。
我刚刚看完最后一个小故事。这一本书给我感觉比较复杂。按道理说,它应该是一个能量之作,“永远不要说你老了”,“人生还可以重来”,如果中年人都可以,我才二十多岁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但是我在里面看到的,是自己的逃避,世代的艰难,以及未来无可避免的危机和风险。我并没有被结局里每一个主人公看起来颇有希望的新旅程打动。比起“即将重来的生活”,我更感动于他们在此间的挣扎,挣扎于生活的人们,实在是不能让人小瞧,本身就会给人力量吧。这种想法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次次被唤醒,直至看到第四个故事“丧犬之痛” ,吉田感怀宠物犬波比弥留之际时说的一段话,我体验到一种微妙的重合,也许是村上龙唤醒它的,也许是我唤醒了故事。
吉田说:“我强烈地切身感受到,无论是人还是狗,即使奄奄一息,或者徘徊在死亡边缘,还是能够给予别人勇气和感动。所以,无论被逼到多么痛苦的情况,我们还是不能轻易地接受死亡。波比教了我这件事。光是活下去的态度,不,光是存在,波比就给了我们力量。”
为什么看完这本书之后,突然想和你说这些呢。可能是因为你最近带给我的几次感动。比如那次,你看到我发的朋友圈以后给我发了一首狄金森的诗,你说感觉意境有点像,那时候我感到被理解,不仅是内容,连带着我理解世界的方式,一起被人理解着;还有你分享的那首the real work的小诗,我也很喜欢,并且从中获得了一些温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同样面临着学业和就业的困扰和压力,同样迷茫困惑,但是你比我更勇敢些。想要与处于相同处境中,但是带给我温暖与感动的人,分享些什么――这样的心愿鼓励我写点什么。
也许我应该五十岁的时候,再读一次这本书,如果我还能想起来的话。那时候我应该我有许多不一样的想法和感受。我还没有走出书里的故事,所以我想象,我再次拿起这本书时,应该正处于中年危机。那是五十多岁的某一天,可能刚和子女吵架,连续几天不外出不做饭(我暂时不忍构想更辛苦的场景)。我会模仿书里的人物,像他们一样在某一款喜欢的饮料中寻找安慰,为自己做一杯咖啡,重新打开这本书,我会想起来我给你写过的这篇像读后感一般的闲聊,然后带着对青春的怀念再次提笔写点什么,可能还会发给你看,也可能不会……现在我要先放下这本书了,只希望我别在做“为论文流泪哭泣”这般犹如小学生不想写作业而满地打滚的事情。
希望你一切都好。希望你能在阅读中获得快乐,温暖,力量。
:有时间可以看看。但是不要抱太多期待,也许会有意外收获。
《永远不要说你老了》读后感(五):我们会变成怎样的中年
一日,同事 H 君找到我,说有本村上龙的新书,友社想委托我们做首发,不知你有没有兴趣写推荐。随手发来日文版链接,原来是《55歳からのハローライフ》。瞬间很激动,啊,我知道这个作品,讲 50 岁后的中年生活。电视版是 Lily Franky 主演的嘛。
我很喜欢 Lily Franky,总觉得他是那种放荡不羁人生随时可以重来的典型。加上本书的中文名《永远不要说你老了》,感觉是个很励志的书。于是想都没想就接下了本书的首发工作。 于是 H 君在我的办公桌上留下了厚厚一沓 A4 纸书稿。我怀着轻松的心情翻看起来,结果胸口被不断暴击的旅程就这样开始了。
全书一共是五篇故事,主人公是身处不同阶层的中年男女。
首先是大龄美女中米女士离婚后再相亲的故事。要求不高,唯一确定的想法只是希望找个和前夫不同类型的男人。结果遇到了一系列不堪无礼或者另怀目的相亲对象后,介绍所的咨询师说了这样的话。
「中米小姐,这种话不该说,但是有钱,个性又正经的男人,应该早就跟谁在一起了吧。」「话说回来,日本的公司就像是培养只会对上阿谀逢迎、对下趾高气昂的男人的地方。」然后是曾任出版社编辑的因藤君的故事。因藤毕业于文学院,当初的目标是成为作家。从小就爱看书写文章,中学时得了市级作文奖,还被市长表扬。一心以为写作就是自己的天职。结果后来参加大型出版社的评选,却悉数落选。毕业后来到一家小型出版社任职,理由是这样有充足的时间继续写作。但是到了三十五六岁的年纪,依然颗粒无收,失去了写作的动力。就这样在小出版社一直干到五十多岁,直到被裁员。
「因藤在被裁员之后,才发现自己的生活基盘是如此脆弱。不,其实他或许隐约知道,但是害怕清楚地看到。他不晓得具体的养老金额,也不想去查。他只知道薪资低,所以应该领不到多少养老金。」迫于生计的因藤带着腰伤每天挤地铁去很远的施工现场做道路疏通的工作,在工地现场,呼吸道总是不好。
「他站在车站的月台上,确认一旁没人,将痰吐在面纸里包了起来。早上喉咙的情况总是不好。年轻时,他不会这么在意痰。小时候,看到喉咙发出哗啊——一声吐痰的大人,他会感到不悦,总觉得那是一种旁若无人的象征。」年轻就是这样残酷啊,没有人会觉得自己会变成一个控制不住大小便,嗓子里总卡着一口痰的中老年人。这么一想我突然发现年轻的好处就是维持体面的成本很低。你可以熬夜、可以吃路边摊、可以穿着廉价的 T 恤短裤,依然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姣好的体态。只要你想,就可以做到不用麻烦任何人地活下去。但事实上人人会老,老就代表着,维持体面的成本很高。今日无意识地嫌弃他人的我们,是不是有天醒来,即将面对着他人的嫌弃呢? 想到这一点后,不禁带着「我到底会变成怎样的中年」的疑问继续阅读。结果就读到了对我冲击最大的上市公司中年高管富裕先生再就职的故事:
「成员尽是律师、会计师、税务师,以及任职于一流企业、众所周知的成功人士,但是所有人都对退休后感到不安。因为大家都知道前途未卜。若是考虑到养老金、医疗费等社会保障,以及即将破产的财政,连公务员都说不上高枕无忧。」接下来的表述直击核心: 「问题是,没有前例。退休又不能事先经历。人生早已过了一多半,大家才要迈向退休。而且,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惨淡的时代,从前确实贫穷,没钱也没物资,但经济成长是理所当然的,不会让人感觉日渐衰退。」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当中国私企退休潮来临时,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会怎么样。问题就是这段话明明白白指出的:没有先例呀。在当下尚不超过50岁的企业员工退职前,社会哪来的规模庞大的私企退休群体。 决定做二手创业之后,拜访过很多的中日企业家前辈。经常被提及的观点是:如果想预知中国社会未来三十年的模样,日本可以作为参考。两国的人口结构非常相似,只是在年岁上差了30年,而日本经过战后萧条期,60年代开始飞速发展,和中国90年代开始的高速发展,又刚好相差了三十年。早在2000年初,就有不少论点根据日本90年代的社会情况预测 2020 中国可能要迎来一个平缓衰退期。如果看 90 年代的日本能预测我们的当下,那看《永远不要说你老了》中描述的团块世代中年遭遇,似乎可以为当下在私企打工的庞大青年群体提供一个有点悲观但尚不算最糟的参考。
「团块世代:战后出生,人数众多的一代,在日本60、70年代经济腾飞时刚好成年,跃上社会的舞台。自小竞争意识强烈、自我意识较强。进入社会后,和蓬勃发展的日本经济一样,团块世代的生活也愈来愈富足,成为日本经济腾飞的支柱性一代。团块世代热爱工作,许多人甚至以企业为家。当年,团块世代的大多数年轻人都从地方前往东京、名古屋等大城市参加集体工作,收入可观。然而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出现大倒退,此后进入了平成大萧条时期,至今仍未恢复。彼时,他们约在40岁左右,此后工资便一路下滑。」不知道看到团块世代的说明会不会让你产生一种代入感。富裕先生就是团块世代的标准一员,年轻时在东京就职,凭借经济景气和房地产行业的繁荣,一路做到了在东交所上市的大型公司销售课长。日常的爱好是咖啡,柔道和旅行。在公司进入经营不善,被嫌弃销售方法不能适应时代之后,富裕选择了「优退」,也就是提前退休。退休后希望再就业的富裕,打电话给从前熟识的厂商,结果却一一碰壁。最终富裕只好拿着简历去再就业中心。中心里一群和富裕一样,曾任职知名企业,穿着名牌大衣打着昂贵领带的中年男性等待着咨询师的一一指导。
「咨询者一再问我,没有半件想做的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不由得掉下了眼泪。失业中的五十岁男人,事到如今怎么可能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至今卯足全力,拼命重写了十几次个人史,咨询者终于接受,然后告诉我有可能要我的工作是大楼或停车场的管理员或保安等杂物。成为停车场管理员,需要写个人史吗?我又不是想成为诉说梦想的人,只是想做活用至今的经验的工作罢了。我太天真了吗?我想对社会有贡献,这样不行吗?」而摆在这一群退休后的前中层面前的残酷现实是:
「没有业务员这种证照,所以工作能力不会客观地以数值审核。如果有堆高机、巴士、出租车或代理驾驶的驾照,或许情况就会有所不同。税务师或药剂师的工作机会当然多。可是,业务员就像是一无是处的代名词。我非常惊讶。」「富裕觉得忽然被剥得一丝不挂,感觉被人脱掉定制西装,扯掉名牌领带一般,赤身地暴露在冰凉的空气中。他心想:我至今就像是穿上铠甲或衣服似的,受到知名大公司这个看不见的组织保护;被剥掉公司名称之后,就成了街上多如过江之鲫、平凡无奇的曾任业务主管的五十八岁大叔。」富裕前半生的上升和享乐,和领着虚妄的高薪在一线城市互联网大厂激情奉献996的当代年轻们高度类似——在到达瓶颈之前,似乎没有人怀疑过人生会持续上升这件事。但事实上,产品和运营这样说不上什么专业技能的虚职,是否也会面临和业务员一样中年再就职的残酷呢?这么一说我对可以用「人人都是」开头的职业不禁怀疑起来。 看完全书之后,之前觉得很鸡汤的中文版标题《永远不要说你老了》突然变得残酷起来。这本书的国内读者大概率是尚未真正衰老,却天天自诩为老人家的70、80 后,这样一想标题就有了新的解读:永远不要说你老了——真正老去的可怕你还完全没概念呢。 不禁想起了 NHK 的调查节目《老后破产》,当下青年人日子总会过得去的轻松幻觉,实际上的基础是社会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啊!一旦增速放缓,大家就要面对未富先老的悲哀。 我们这代成长于经济景气,觉得人生就是会一直上升的青年,到底会拥有怎样的退休生活呢?虽然尚无法知道答案,但书中最后一个故事,倒是有一段非常安慰的描写:
「钱主要花在喝酒、玩女人,以及打小钢珠等吃喝玩乐上。有一阵子,源一沉迷于赛艇。一切都只是虚掷金钱。退休之后,没过多久就缺生活费,无论做什么都要花钱,无可奈何之下,他前往二手书店,从古代小说开始,看了各种书籍。源一觉得只要一百日元就能度过一天,真是太棒了。有生以来,他第一次感受到知识增加的喜悦。」看来多抓鱼可以做大家一生的朋友。欢迎退休后仍然光顾。目前《永远不要说你老了》中文版,多抓鱼全网独家售卖中。欢迎戳豆瓣条目旁的抓鱼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