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诗》是一本由熊亮/主编 / 熊亮艺术课 绘本国 /著 / 刘霓/绘著作,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们的诗》读后感(一):“我长大,就变成黑色,变成灰色” ——用诗给童年做个秘密的时空胶囊
今年六月底,我教了五年的孩子们就要小学毕业了,我在课堂上看他们做练习时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无端的一股茫然。男孩子们奶声奶气的声音不知道什么时候没有了,下颚的轮廓线变得渐渐清晰,班级齐读的时候总有些声音很刺耳;女孩子们呢,嗲嗲地过来抹眼泪的时候越来越少了,下课了,总是神神秘秘、三五成群地凑在一起,秘密要分享,连脸上爆出的草莓色青春痘,也要一起分享才好。我即将送走我带的第一批学生,他们即将送走自己的童年。正如诗中写的,他们将变“大”,“我长大/就变成黑色/变成灰色”,不再是单纯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了。
诗很短,书也不厚,写诗的孩子们用自己的童言童语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的暖黄色的梦,单身成年人会想起自己逝去已久的童年,有娃的家长则会忍不住搂一搂、亲一亲自己的孩子……但友情提醒,一定要避开辅导作业的时候,这毕竟不是读诗的好时候……这些小诗人我一个都不认识,但读着读着,我就会不自觉地想起班级的孩子们。
他一定是个感情细腻又聪慧的孩子,像我们班的小天一样,胆小得不敢睁眼看学校统一播放的火灾逃生片,却能为闯祸的妹妹壮起胆子和威严的爸爸辩论,和小区的流浪猫聊天;
“它沿着字的笔顺走/走了一年/还没走完一页”
一行一行指读的过程漫长又艰难,我们班略有些读写障碍的丁大胖读书的时候,就会把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缩得紧紧的,小小的,连眉头也在用力,像是要和书里的每个字干一架;
“哭啊哭/眼泪都淌到我身上/那眼泪比石头还重/把我压在下面/深深地压住/我再也不能和朋友玩儿”
我真想马上把这首诗给小乐子看,跟他说,“看,你找到你的同类了,9岁的马达肯定和你一样,也是个爱哭鬼!”;
我想给小玉看8岁的李子轩写的这首诗;
“我的脑子里的深谷回荡着讨厌跆拳道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让一百个人变成聋子”
他一定是周六被送去学跆拳道的,所以
“星期六是痛苦的一天/早上起来不高兴的情绪/可以让天空上所有的星星掉下来/中午不高兴的情绪/可以让地球化为灰烬……”
小玉一定会找到共鸣的,我读过她写的日记,讲的是妈妈陪她练钢琴的事,每个字写得都很暴躁;
王知微的《心里话》,我想读给我的课代表可儿听,她有一个夭折的弟弟,我是读她的日记知道的,本子上皱皱的,有思念的痕迹。
“等你死后/你能不能变成一个透明的小人/每天都来看看我/不用很久 一会儿就行/我今天画出你的眼睛/明天画出你的嘴巴/总有一天/会画全你的样子/这样你就可以一直陪着我了”
读完后,希望可以冲淡她的悲伤……
还有很多很多。我知道,所有颜色混在一起会变成黑色,你越长大,心里的颜色就会变得越深。但幸好还有童诗,可以把像时空胶囊一样把这些单纯色储存起来,想念的时候,就拧开看看,咯咯地笑笑,滴几滴眼泪,重新变回那个孩子。
《孩子们的诗》读后感(二):《孩子们的诗》:来自孩子内心世界的秘密请柬
最近看了熊亮老师主编的新书《孩子们的诗》,这本书是孩子写的诗集,装订很好,细节不错,里页带有插画,充满童心。 熊亮老师是著名的绘本作家画家、水墨画家、诗人和教育者,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国内外有很重要的影响力,他还曾入围2018年国际安徒生插画奖。 这本诗集里的诗,来自于熊亮老师艺术课的学生们,他们平常学习画画,在熊亮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写了诗,熊亮老师在看到这些诗的时候很是惊讶。 在他看来,孩子们的诗歌不像通常意义上的童诗,不是那种充满好玩金句的诗,也不是那种抒情和言志的诗,他们有一种很好的言语自觉,也充满了游戏性。 一边看着孩子们写的诗,一边看书里的插画,感觉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 这些写诗的孩子,年龄都不大,基本都是八九岁,最小的有6岁的孩子,他们写了很多诗,让我意外的是,有些诗还很长,有些文章有深意,让人感觉有点成熟——现在的孩子,接触了很多东西,的确要比以前的孩子要更丰富了。 孩子们的想象力很好,几乎是天马行空。 我很喜欢书里的一些诗,有趣好玩。 比如下面这几句: 我希望中午下雨 来冲淡浓浓的黄 太阳太耀眼了 所有东西都失去了色彩 梦里 有时是我 有时不是我 我是 能看见自己的摄像头 孩子用天真无邪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会发现很多大人注意不到的小细节,生动又有趣。 还比如这几句: 这是三块有色玻璃 它们有不同的颜色 把三块玻璃,叠加在一块 才会呈现它应有的颜色 这就是我想要表达的颜色 整首诗的颜色 读完这些学习艺术的孩子们写的诗,感觉童趣盎然,看着书里的插画,也感觉很温暖。 小孩子的世界,多么美好,就像这些诗一样,五彩斑斓,天真又简单啊。
《孩子们的诗》读后感(三):来讲一个星星的故事吧
不得不说,我们对孩子缺乏想象力。
诗意和想象力都是稀缺资源,但孩子们却是天生的诗人。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的经验不多,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很丰富。
在孩子们的诗歌里,想象和现实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比如李子轩小朋友诗里的大明星总是他/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他的作品很难说是诗意的故事,还是故事化的诗,不过划分门类是无聊大人才会做的事情,分类并不重要。诗里充满了对世界边界和宇宙奥秘的探索,在《变大一千亿万倍的我》里,地球、太阳、月亮是小诗人左右脚上的两颗痣,当他奔跑的时候,地球上的人类才能规律的看到太阳和月亮。还有那篇我好喜欢的,颠倒国的故事。孩子们喜欢问“世界之最”的问题。世界上最快的是什么?是光。最慢的呢?是蜗牛。那好吧,小诗人就创造一个颠倒的国度,蜗牛跑得比光还快,插画也是颠倒过来的。不需要刻意在孩子们的诗歌里寻找意义或者大道理,单纯快乐地享受一个故事也可以。但是李子轩小朋友也有不少和现实世界紧密相连的作品,比如在他的笔下,学校里都是小跳蚤,明明讨厌的是跆拳道兴趣班,却在标题里写上:讨厌的星期六。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气质,每个孩子都像是首写不完的诗。
王知微小朋友,你只有6岁,但你的诗歌里带着天然的忧郁。《心里话》里面写到“等你死后/你能不能变成一个透明的小人/每天都来看看我/不用很久 一会儿就行/我今天画出你的眼睛/明天画出你的嘴巴/总有一天/会画全你的样子/这样你就可以一直陪着我了” 你是否太爱谁,所以开始思考天长地久和有关永恒的命题。同样6岁的然哥,正写到宗教相关的命题,读你的诗,像是在参佛的偈语。下雨天的时候,你也会写“玻璃窗上模糊一片/像是梵高为我们作画”
而插画是让这本美丽的小诗集变得好玩的点睛之笔。
私心很爱这本书的插画设计,点缀在诗歌间的这些插画简单又浪漫,和孩子们的诗相得益彰,但不会对诗歌本身做过多解读。这些风格一致的插画留给了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把整本书也变成了一个开放式的童话乐园。领略完孩子们的诗意,挑选几张你爱的插画,你也可以像孩子们一样打造自己的童话世界。
所以,我先来讲一个星星的故事吧:
很久很久以前,在古老的大地上,孩子们和星星生活在一起。田野里散落着星星开出的花朵,树上结着星星的果实,风吹来星星的笑声,湖水里闪耀着星星的光彩。
没有人知道星星从哪里来,没有人不喜欢星星。犀牛,大象,长颈鹿,蝴蝶,喜鹊,猫头鹰,大家都喜欢星星,大家不争也不抢,静静地看着星星闪着光。
孩子们是最喜欢星星的,他们在春天最温柔的风里种下星星,小兔子也来帮忙。夏天雨水泛滥的时候,孩子们就拉起帐篷盖在星星上头,不让雨珠砸痛了还小的星星。等到秋天来到,树上就结出成熟的果实,黄澄澄亮晶晶的星星挂满树枝。
孩子们从树上摘下来,摆在太阳底下晒干。要晒上整整三天的大太阳,干燥的星星就能存储起来,一年四季都有星星可以用,一年四季都有暖暖的星光。下雨天也不怕,多云的日子也不怕。
有一天,所有的星星都开口说话。孩子们高兴坏了,要知道,星星们一百年才开口说一次话。星星说,我们好想家,我们的家在天上。
可怎么才能把星星送回那么高的天上去呢,孩子们想出了各种办法。
有的孩子带着星星荡秋千,想在秋千的最高点把星星贴到天上去。秋千越飞越高,越来越高,可天总是比秋千还要高一点点。
有的孩子带着星星来到了海上,想在海浪的最高点把星星贴到天上去。海浪越来越高,一波比一波高,可天总是比海浪还要高一点点。
不能回家的星星一天天黯淡,孩子们急得哭了起来,哭得好大好大声。声音大得月亮也凑过来看热闹。这一下可不得了,月亮的引力好大,星星们感觉身体轻盈了起来,月亮的引力带着它们飞回天上的家里。
从那以后,星星就留在天上啦。但它们舍不得地上的孩子们,于是在夜里它们再度现身,照亮每个孩子回家的路。
《孩子们的诗》读后感(四):《孩子们的诗》:孩子的童心是宝贵的财富
在2020漫长的寒假期间,我看了综艺《人生第一次》,其中一集大山里的孩子写诗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便也萌生了给班里的学生做一本诗集的想法。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在补课,做诗集条件也有限,我们就一起设计了封面,我来写序排版,从开始写诗,到黑白打印,装订成册,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大家拿着自己的诗集,脸上满满的幸福感。
《诗歌的城堡》后来,看到熊亮先生这本《孩子们的诗》,便想着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写诗的。
《孩子们的诗》《孩子们的诗》孩子们的诗歌,只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即可。我们带着孩子写诗,并不会用条条框框去约束他们的表达,只要你说出来,写下来,便可以了。
如果你也想要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着手写诗,不用担心太多,开始写就行了。因为,说不定在他们以后的人生里,文字就成了他们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了呢?
所以,孩子即使还是小学生,也能写诗。
在《孩子们的诗》中,7岁的蔡思齐同学这样写《睡莲》。
她不想看这个世界,耷拉下来,驼着背……她的眼睛不能看到很远,只有我们捧着到处走,才能看到所有。从这样拟人化的描写中,我深刻体会到:小孩子的眼睛会放大世界,让隐藏着的东西都悄无声息的显露出来。他们能在这个世界中,发现许许多多被忽略的美好细节。细想想,这样用想象赋予微乎其微的存在以奇妙的历险,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的童心啊!
另外,6岁的王知微同学所写的《蚂蚁的旅行》也很有意思,对于读后感来说,它真的是独树一帜了。《书本里的蚂蚁》的故事,在她的笔下成了一首有趣的小诗,孩子的创造力,真真不可小觑。
8岁的艾艾同学这样形容自己最爱的焦糖饼干给自己带来的味觉盛宴,“一束花一丛草,他们生活在一起,在我舌头的中心,结婚了。”这样动人的描写,怕是大人们也要苦思冥想多时吧!
在班里给学生读《孩子们的诗》的时候,他们异口同声的惊叹:“他们真是太厉害了!”“你们写的也很棒啊!要是继续写下去,说不定也能出书呢!”学生们哈哈大笑起来。
孩子们的诗评价人数不足熊亮/主编 熊亮艺术课 绘本国 /著 刘霓/绘 / 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会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希望孩子们的文字,可以表达真实的自己,也可以熏陶出他们更加美好的灵魂。
四年级学生的诗四年级学生的诗在以后的日子里,希望你们可以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你的喜怒哀惧,或者你无从言说的心情与秘密。在你们以后漫长的人生里,你的文字会成为你前进的明灯、温暖的陪伴、热切的鼓励,给予你们走下去的力量。
动手做一本自己的诗集吧!如若这本诗集能让你发现自己的文学天赋,就请你好好的保护它,培养它,在文学的路上走下去。如若没有,那就给自己的年少时光留一份纪念,长大之后,可以回想起自己单纯又幸福的童年生活。
孩子们,愿你们都能拥有耀眼的人生。
图源网络《孩子们的诗》读后感(五):编辑手记| 遇见三颗月亮和星星小人
《孩子们的诗》回忆起第一次见熊亮和霓子的的那一天,是2020年1月。那一天原本的工作计划是,早上上班,中午到傍晚和同事们去酒吧聚餐,然后大家各回各家过春节。当时的我们谁都没有想到这个春节会如此漫长和曲折。在见面之后,这本书几乎就是我在漫长的隔离期间远程交流做的,可以说这本书也是这段时光的一个见证。
我们开始讨论整本书该如何编排设计的时候,快临近见面的那周,我们“孩子们的诗”群里还在谈论着插画和诗歌,熊老师说,要不我们见面谈吧,于是日子就这么定了下来。
对于要见熊老师,我好期待,又好紧张啊。我们已经在微信上交流很久了,同事小白也会和我一起去见熊亮和霓子,我应该很安心才是。我也不是第一次见作者了,也曾一个人和作者在北京夜晚的马路墩子上坐着聊构思、讲闲话。但是,要见面的前一晚,我还是妥妥地失眠了。不过幸亏有小白在,她总能把我从兴奋飘忽不知所云的状态里拉回来,认真地讨论这本书。
我在之前的编辑手记中提过,我是在红楼的图书馆里第一次看到了熊老师的绘本,如果没记错的话就是《屠龙族》那一个系列,之后论文写中国原创图画书研究时,寻找资料也总绕不开熊亮这个名字。现在很多陌生人因为这本书与我相遇,告诉我他们是因为《但是还有书籍》认识熊老师的。总之,在见到熊老师本人前,我们都有自己对他的模糊印象,但是见面之后的熊老师打破了我因其作品而产生对他的印象——怪异、力量、尖锐感,反而是温柔、温柔、温柔的,当然还很有趣。
熊亮长着大胡子,竟然很温柔。反差萌!
我现场偷偷问了一下熊亮:熊暗现在在吗?笑答:熊暗现在不在。那霓子当时给我的感觉呢?保密!反正经过这半年的相处,我已经喜欢上跟霓子谈天说地,交流宇宙星辰大海以及小玩具心得的快乐。
熊亮、我、霓子(小白在拍照)我和小白,熊亮、霓子四个人坐在一个圆桌上,我带去了一些纸张、版式的参考书,霓子拖了一个大箱子装满了她所有为这本诗集画的原画稿纸,我们在桌上讨论着。谈论的时光比我想象得还要飞快,或者说我们很高效率地解决了我们的问题。
霓子说他重新构思了一下整体图像安排。
她画的图像中主线隐藏的故事线:这些孩子从一片漆黑中去捕捉光,无意发现了坠落的流星,他们就在各个地方找寻这些坠落的星光,中间转折部分是有孩子做了一个梦,梦里听见星星坠落的声音,然后就骑着梦貘去找星星,在一片花园里发现了,很多散落的星星,所有人都来到这个花园。孩子们同这些星星玩耍,在星星中,同星光融成一片。
整理一下,书籍整体分为四部分。把诗歌按照隐藏的故事线分为四个大的类别。整体比重是三和四部分是最多的。
前一部分画面没有太多的光亮和星星,相对是灰色色调和一些人物的小的生活情景。相对缓慢,平静以细节和小情绪为主的诗歌。比如《大和小》《睡莲》《我喜欢的颜色》。
《大和小》第二部分画面会开始出现一些光线,其中一个孩子做了一个梦。这部分用较长一些的诗歌,诗歌当中充满宇宙和比较宏大场面的诗歌,例如《颠倒国》《梦》。
《颠倒国》第三部分画面是他们发现了星星乐园,与星星玩耍。这部分的诗歌用更多的活跃跳跃生活元素组成。例如《学校》《最好》《诗意》。
《诗意》《诗意》第四部分画面,布满黄色,平缓舒缓。选一些绵长一些的诗歌。例如《抽屉管理员》《变大一千亿万倍的我》。
《变大一千亿万倍的我》那么这四部分的标题应该怎么取呢?熊老师一开始提议我们可以用《轩说》里的三块有色玻璃来命名,加在一起最后呈现出“整首诗的颜色”。后来又找到了《三颗月亮》这首诗,因为本书的插图为黄色的星星小人形象,与月亮又有一个呼应,又因为“月亮”意象自古以来在诗歌中的地位以及和童心童趣的关联,最后我们一致同意“月亮”战胜了“玻璃”成了章节标题的线索——“三颗月亮”“望远镜”“望远镜里”“月亮们”。《三颗月亮》被放在第一部分的最后一首, 等着读者看完整本诗集去发现其中的关联。
《轩说》《三颗月亮》关于整本书的星星小人形象,霓子还做了一套动态表情包。(如果有人想要可以找我哦)
星星小人 动态表情包霓子又亲手做了几个周边,钥匙扣、书签~因为数量极少,所以我笑称是全球限量版周边。当初见面的时候她答应寄给我一张原画,所以我不仅拿到了全球限量版周边,还拿到了这张原画孤品,感恩神仙插画师。
霓子送我的原画和书签全球限量版书签全球限量版钥匙扣星星小人和霓子在霓子创作这些小人之后,我们在生活中总是会发现跟这个头发倒立小人相似的形象然后发给对方看,她找到的都是一些历史文物,而我发现同事亲手打的冰激凌造型和星星小人一样!这也算只有我们俩才能共享的笑点了。
霓子发给我的我发给霓子的在星星小人的末尾,分享一首曾轶可的歌《星星月亮》:你是星星,我是月亮。虽然很小,可是很重要。
《星星月亮》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封面无疑是最终的封面,结合内文呈现出一种以黄色和白色为主的明亮、纯洁的氛围。
最终的外封和内封不过在这个封面之前,我们尝试过许许多多的封面设计。熊老师一般会手绘设计一个草稿构思,霓子具体去画去执行,再加上我们共同的意见修改细节,反反复复我的手机里存了几十张图。虽然它们并没有成为最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封面,但它们也是我们很珍惜的过程,所以在我个人的编辑手记里记录一下这曲折但美妙的过程。
熊亮设计草图部分封面过程稿差点成为最终的封面(后来用到详情页海报上)关于这本书的用纸和装帧,其实也很有讲究,这一块专业性较强,一般读者不不去了解也没有关系。
之前做《在山上》《在海里》《世界动物绘本》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接触选纸,但基本是印务老师帮我挑选的,这次的话我全程参与了这次的选纸,认真听取了各位老师的意见,最终决定了用纸和装帧方式。
这本书的内外封面用纸是150克的新美雪樱花。护封是一张插画,灰色的层次很多,灰色印得好就显得很“高级”,印得不好就很灾难,所以最担心外封印刷的是其灰色。除了灰色之外,黄色的亮度比较高,所以用纸老师建议用涂布纸,而且白度得稍高一些,如果用偏蓝的白纸,就会引发印刷偏色。新美雪樱花这种纸的优点是在翻阅过程中书的整体感强,质感优于铜版纸覆膜。
另外这本书比较特别的设计是堵头布颜色是亮黄的,这跟整本书的主题月亮、星星小人,甚至封面、章前页的黄色都有呼应,细节控的我太喜欢这点了!
黄色堵头布关于孩子们的诗,我前面已经分享过一些了。我从未见过他们,从熊老师的话语间了解他们,从他们诗歌里的情绪揣测他们,他们应该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已经认真地把他们的诗读了好多好多遍,多到那个人自己也数不清。
绘本国上课的孩子们孩子们在我心里像一听听可乐,被摇晃着,颠倒着,他们一拿上笔,就拉开了易拉罐的口子,那些液体翻滚着,沸腾着,从火山口喷射而出,红的,黄的,绿的,黑的,白的,谁也说不清那是什么颜色。哪怕班里常常被老师夸奖画得最棒的学生也说不清这里有几种颜色。
熊老师在前言里说“诗歌很难去评论,我们听了音乐,品尝美食,绘画或一场戏剧,可以用语言描述得到的感受,但诗不行,它本身就是语言,而且是正好说出的瞬间,所以读是最好的方式。”
那这是诗吗?孩子们说不清,大人也说不清,大人早已忘记了童稚的语言该怎么写,他们离开这个世界后,已分不清曾经同类的暗语。
这些直白的句子,大人已被禁锢得说不出,又一遍遍看,触目惊心。却也欣喜。夸奖。然后随着年岁增长,再渐渐地用高级的专业的词汇把他们禁锢,很多孩子就由此变成了大人。精致。很多人再也不写诗。
熊老师也问:“这是孩子的诗吗?不用怀疑,如果孩子的成长不被随意打断,他们就能慢慢生长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加上活泼的语言能力,很自然就能写出这样的诗!这些诗也让我们知道,我们有多不了解他们。”
最后,分享一首《最好》。
《最好》至少,我觉得做诗集能让他们停留在这一刻,定格在火山爆发,火浆向天空、大地喷射的姿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