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是一本由俞菲尔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当今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从而造成个人和家庭矛盾痛苦。本书以爱情小说的形式,通过故事分析了亲密关系中的心理问题,引导读者发现问题然后疗愈自己。讲解一个关于爱的问题。从厘清内在心理模式,从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到吸引力法则,层层递进的说明了只有改变了内心关于亲密关系的固有模式,才能化解矛盾,可谓直击重点。
《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读后感(二):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心理学流派当中的一个分支,也被称作亲密关系心理学,本意是指不限性别年龄的两人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现在大多数指夫妻。比如:我不会介意我的朋友有其他朋友,但我会介意我的妻子不只有一个丈夫。也可以说,亲密关系指的就是特殊的朋友,更加的要好,有依赖、信任,会更愿意与你诉说心里话。 尽管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之中,但是对于如何维护这种人生最富有意义的关系,我们却没有多少人真正做好了准备。在生活中常常发生的情形是——无论我们的意愿是多么诚恳,行动多么努力,我们关系的现状和结果却还是愈发成问题,甚至令人不安。我们经历着混乱、沟通不畅、相互怨恨、情感疏离、缺乏相互支持,最终和最坏的结果则是导致关系的破裂和分离。亲密关系的建立让我们看到:关系里除了交换和控制,属于灵魂的彼此懂得、陪伴、真爱是如何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们将如何作为彼此的旅途伴侣来度过有限的有生之涯。要需学会如何理解什么才是亲密关系,更加理解社会交往的核心。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所以我们喜欢看跌宕起伏的悲情,对经历了千难万阻进入了幸福生活之后的情节,我们大多不感兴趣。整天的秀恩爱,谁个看了还不腻?何为爱就是你本身? 在这本《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中,她大胆地提出爱就是你本身的提议,找爱我们不必向外寻找,它就在我们内心,也就是我们本身。这怎么理解呢?其实这可以从我们自身的需求出发理解爱。我们说我们好像爱上另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是因为对方身上的某个点吸引了我们。这个点可能就是我们身上没有却很想拥有的东西,也可能是我们身上拥有并非常看重的东西。所以,说起来,爱归根结底是我们自身的一种需求,是对方身上的某个点唤醒了我们的需求,而且看上去好像能满足我们这方面的需求。比如,我们父爱缺乏,就会爱上稳重有担当的男子,我们母爱缺乏,就会爱上温柔体贴的男子,我们金钱匮乏,就会被有钱的男人吸引,我们来自底层,就会对有权势的男人仰慕……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说,我们爱的本就是我们自身,我们寻爱的过程,就是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因为,爱就是我们本身。
苏格拉底与朋友共进晚餐,讨论“爱是什么?”大多数读者印象深刻的回答并不是出与苏格拉底,而是阿里斯多芬尼斯。他说太初之人并不像现在这样以单一的身体存在,而是成对的身体在肩膀处连在一起,包括三种配对:男女、男男、女女。这种双重形体的生物整日厮混、无忧无虑,当然也不会寂寞。有一天,他们得罪天神宙斯,于是被切成两半,作为惩罚。从此之后,他们寂寞地四处游走,不断寻找另一半。直到今天,人类终其一生到处寻找能使自己完整的人,因为人的真实本性不是单一的人,而是两个人。寻找理想伴侣的幻想不仅存在于神话中,我们可以从很多现代人嘴里听到“我知道这不可能,我并没有想要找一个完美伴侣,我对另一半没什么特别的要求……”,现实中亦可看到他们和各种性格类型的人成为朋友,却永远没办法接受某些行为/现象发生在自己伴侣身上。其实,透过这种种蛛丝马迹,不难人觉察到他们潜意识中对于爱锲而不舍的另一种追求。曾看到有人开玩笑似的总结说:人类有史以来曾经受过三次重大耻辱,一次是哥白尼的日心说,将人类从主宰宇宙的神坛上拉了下来;第二次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将人类从主宰地球的神坛上拉了下来;第三次,就是精神分析理论,将人类从自我主宰的神坛上拉了下来。精神分析(或心理动力学)对于卫生、教育、艺术、文学、电影等领域确实影响不小,它让我们开启了处理人类痛苦方法的探寻之旅。
《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读后感(三):亲密关系心理学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过程中,经常要遇到的一种关系被称为亲密关系。他可以是你与父母的关系,也可以是你与伴侣的关系。这种关系本该成为我们前进与幸福的最大助力,但是一个更现实的情况是由于种种我们不愿意见到的原因,这种亲密关系会变成我们的旧伤,并在我们以后的路上带给我们诸多困扰。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方式去解开这种关系带给我们的羁绊。俞菲尔的《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或者就是我们需要的。 毋庸置疑的是《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是一本心理学专著,但是与我们想象中的心理学书籍却大不相同。一般情况下,我们提到心理学以及心理学书籍的时候,随之而来是各种晦涩难懂的理论与专业术语,如果你并非专业研究心理学的,只想着业余学习一下的话,在这种理论性极强的学术专著面前只能够敬而远之。而俞菲尔的《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则是将各种心理学的理论全部分散到了故事中去,而故事则是我们喜闻乐见的那种霸道总裁式的爱情故事。当我们兴致勃勃的看完了薛美杉与霸道总裁黎南行的爱情故事之后,我们也会对所谓亲密关系中的心理学有一种更为直观的认识了。 故事以薛美杉的感情经历为主线,在这一个过程中对亲密关系中的心理学知识进行穿插讲解。在故事的一开始,薛美杉便遇到了几乎每一个经历过恋爱的人都会经历过得问题,被分手。被分手之后,薛美杉不可抑制的进入了一段极度痛苦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俞菲尔适时的为我们引入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我那么爱他,他为什么还要背叛我,其潜台词则是当我们遇到挫折后我们是做受害者还是选择自我负责?你的心态将决定你的幸福指数;第二个则是你真的爱他吗?还是只爱他提供的价值?其潜台词则是如果出发点错了,再怎么努力都不会达到幸福的终点。这两个问题对于经历过爱情挫折的人来说自然都会有着极深的体会。在爱情中,我们的角色与定位会成为一个问题,是索取者还是付出者,这又取决于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究竟是想要得到些什么?由于我们在童年时期,在家庭中某些东西的缺失或者需求不能够满足的情况,会让我们以后在爱情中如何面对所爱的那个人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我们可能会对我们的付出进行算计,一旦付出得不到想象中的回报,我们会从索取者变成受害者,我们会愤怒于对方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会变得歇斯底里,最终将自己与他人一同拖入爱情的坟墓。因此在爱情的亲密关系中,我们首先应当明确的便是我们决定爱上对方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就像是薛美杉最初选择与陆涵的结合,并不完全是出自于真诚的爱,而是将自己小时候在父亲那里得不到的缺失的爱转嫁到了陆涵身上,因此在被分手之后,才会陷入一段极度痛苦时期,而当她想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的时候,这种痛苦的根源便自然而然的消失,她也可以放开羁绊,去寻求自己真正的幸福了。 在所有的亲密关系中,父母与我们的关系可能是对我们的以后影响更加深远的,因此在本书的第三、四章,分别讲述了父亲、母亲与我的关系。在父亲与我的关系中,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与异性相处,我天生父爱充足,无需再去寻找;而在母亲与我的关系中,我们则要关注的是价值感的传递,我们要明确我们并不是谁的复制品,我们只是我们自己。实际上,在对人成年之后的经历进行分析之后,我们会发现,小时候在家庭中经历过得一些东西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如果我们不能够及时的认清去正确处理,他们势必会如影随形般的伴随我们终生,并在某一个时候给予我们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当我们觉察到家庭对于我们潜在的不良影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学会去正视他,并且采用适时的手段与过去达成和解。有的时候只有学会放下,我们才能走的更远。 俞菲尔的《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刷新了我们心理学的认识,原来学习心理学知识也会是一段非常愉快的旅程,原来我们也可以在亲密关系遇到问题的适合,以一种更为合理有效的方式去发现他们并解决他们!
《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读后感(四):爸爸妈妈和孩子的亲密行为,影响孩子的一生,别不在意!
我女朋友今年22岁,经常洗澡的时候让她爸爸给搓背,我说过几次她还说我想得太多,大家觉得这样的情况正常吗?
问题下面很多网友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觉得正常的,觉得很多时候爸爸和女儿之间的关系确实是能够好到一个很亲密的程度,虽然说在别人看起来有点太过了,但是在当事人心中,是完全没有什么不良思想的,仅仅就是亲密而已;也有觉得不正常的,就算是女儿和爸爸再亲密,一些情侣间才能做得事情最好也不要做了,要不真的影响不好。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这件事情的,反正开心爸爸觉得是不正常的。
一直以来爸爸和女儿的关系,都是亲子关系的一个“雷区”,有很多人前赴后继的“趟雷”。
比如之前黄磊给5岁的多妹洗澡,尽管多妹穿的还比较严实,就这网上面还是掀起了一阵“爸爸该不该给女儿洗澡”的讨论;贝克汉姆和7岁的女儿亲吻,也是直接上了热搜,同时“爸爸该不该和女儿亲吻”的新闻也火了起来……
尽管黄磊和贝克汉姆本意只是为了表示,自己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很亲密,爸爸很爱女儿,女儿也很爱爸爸,但这种稍显亲密的行为,还是让很多网友们觉得不妥。
由此可见,在我国,父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是真的需要认真对待的。
其实,从亲密关系心理学来看,父女关系是既重要又微妙。
说重要的是因为,爸爸作为女儿接触的第一个男性,在很多时候影响着女儿的性别认同以及择偶观念。如果爸爸缺席了女儿的成长,女儿就容易在两性关系上陷入误区,不是对所有的异性都采取小心防备的态度,就是对年长的男性产生莫名的好感。
说微妙呢,是因为父女亲密关系的界限比较不好把握,目前比较公认一些的说法是,女儿到了3岁,有了基本性意识的时候,爸爸就应该谨慎自己的言行了,一些诸如洗澡换尿布亲吻的,比较亲密的动作最好就不要做了,要不容易混淆女儿的性意识边界,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关于这一点,俞菲尔在她的《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一书中,用了一章的篇幅来分析了这个问题。
俞菲尔是著名的心理课程教练,也是著名的亲密关系专栏作家。她对女性亲密关系有比较深的研究,能够从更深层次来剖析都市女性情感婚恋现状,最后帮助女性认清楚自己,从而找到完美的爱情。
在这一章中,作者讲了一个故事。
大致情节就是一个从小就缺乏父爱的女性,长大以后在两性关系中总是磕磕绊绊的。特别是工作需要面对一个年长的男性,使她产生了一种既想投入又想躲开的矛盾心理。
这其实就是很标准的“缺乏父爱”的表现。
其实开心爸爸在上面也说过,爸爸对女儿来说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性别认同以及两性关系上。
2到6岁是孩子形成性别认同的关键时期,这期间,爸爸妈妈特别是爸爸,一定要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以及性别边界。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同时有着男性和女性两种人格属性,都有想和同性或者异性亲近的欲望,哪一个欲望更加强烈,就会压抑住另外一个欲望,这其实就决定了我们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
对于男孩来说,主要是和爸爸学习男性的性别认同,女儿比较复杂一些,先要在爸爸的身上得到异性的性别认同,然后还要在妈妈身上获取同性的性别认同,换而言之,先要在爸爸那里明确自己是女性,接受自己的身体,性别以及性别角色,然后和妈妈学习如何做好一个女性。
这个过程其实是很复杂的,但对于爸爸妈妈们来说,需要做到的就是一点,那就是爸爸妈妈谁也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女儿的成长。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被妈妈养大的儿子女儿,往往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性别认同困难,甚至有些人在两性关系上有着严重的问题,或者是不知道如何经营一段感情,或者是产生了同性恋的想法。
最后我们来说说一开始的那个问题。
其实这个女儿就是年少的时候缺少性别认同,导致她没能接受自己的身体,性别,或者准确地说,在爸爸身上没有学到最基本的性别界限。如果把这种心理放在日后的两性交往过程中,因此受到的伤害会是难以想象的。
《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读后感(五):《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爱就是你本身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所以我们喜欢看跌宕起伏的悲情,对经历了千难万阻进入了幸福生活之后的情节,我们大多不感兴趣。整天的秀恩爱,谁个看了还不腻? 但进入了婚姻之后的悲情,我们却也是百看不厌的,譬如《安娜·卡列尼娜》,譬如《小妇人》,譬如《失乐园》……无一不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它们的女主角聪明、乖张、性感,像是人间最美好的尤物,但不幸的却是她们一个个在这俗世的泥淖中走向了毁灭。这不仅是源于时代的局限,还有着她们自身本来存在着的性格缺陷。
爱情是美好的,但为什么那么多遭遇了美好爱情的女孩儿,却很少在婚姻里获得幸福呢?其实婚姻是一门学问,它是以感情为基础,但并不只靠感情就能维持。这其中的秘密在《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中,作者俞菲尔就有深刻的阐述。 俞菲尔是心理课程教练、专栏作家,曾任新禾传媒联合创始人兼CEO,足迹虎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东方视角战略副总裁,现在是声动未来文化传媒创始人。瞧着她身上这么多响当当的名号,我们就知道她是一个非常不简单的人物。 一、何为爱就是你本身? 在这本《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中,她大胆地提出爱就是你本身的提议,找爱我们不必向外寻找,它就在我们内心,也就是我们本身。 这怎么理解呢? 其实这可以从我们自身的需求出发理解爱。我们说我们好像爱上另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是因为对方身上的某个点吸引了我们。这个点可能就是我们身上没有却很想拥有的东西,也可能是我们身上拥有并非常看重的东西。所以,说起来,爱归根结底是我们自身的一种需求,是对方身上的某个点唤醒了我们的需求,而且看上去好像能满足我们这方面的需求。 比如,我们父爱缺乏,就会爱上稳重有担当的男子,我们母爱缺乏,就会爱上温柔体贴的男子,我们金钱匮乏,就会被有钱的男人吸引,我们来自底层,就会对有权势的男人仰慕……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说,我们爱的本就是我们自身,我们寻爱的过程,就是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因为,爱就是我们本身。
二、认识自己,获得情感的掌控权 但问题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在寻爱的过程中,并不明白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以为我们爱上了,便是被一股神秘的力量牵引,我们是完全无法靠自身力量掌控的。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对自我需求的渴求是无意识的,根本意识不到是它在操控我们的爱情。 要更好的认识我们自己,就要更好的回忆童年时代,看是哪些我们未被满足的情感成了我们的执念,左右着我们的行为。 就像书中的薛美杉,她的父亲高高瘦瘦,是一位地质学家,在家的日子寥寥无几,但就是这寥寥无几的几日,父亲也总是板着一副脸孔,很少同这姐妹俩说笑打闹。而在孩子们心目中,这个父亲是个完美的偶像,却从来不知道如何才能靠近。 而大部分时间独自持家的母亲,则需要薛美杉协助,帮忙照顾妹妹,而薛美杉其时也是个孩子,也需要被母亲照顾,但现实不允许。所以在成年后,高高瘦瘦的蓝庭轩爱上薛美杉,对她照顾有加时,她想都没想就投入了他的怀抱。 但蓝庭轩是她真正所爱的吗?她从来不知道。她只知道享受蓝庭轩的爱意。任何一个在爱情中总是付出的人总会累的,后来蓝庭轩离开了她,她开始责怪自己不够好,不值得爱,后来交往的几个男朋友,也是在这种模式中最后选择了离开。 这让她更加不自信,但当她碰到黎南行,开始有心动的感觉的时候,却始终不敢承认也不敢面对,就像曾经的小女孩面对爸爸,每次总是落荒而逃。亲子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对待感情的方式,没有从爸爸身上学到感情的互动方式的孩子会选择逃避,而从小没有见到父亲的孩子,会通过不断换男朋友来拼凑父亲的形象,就像薛美杉的闺蜜彭籁籁。
但没见过父亲的孩子,怎么也不可能拼凑完整父亲的样子,后来还是彭籁籁的母亲讲了自己和彭籁赣父亲的故事,告诉她,她的父亲就是她一直想要采访的那个成功人士,当初选择离婚是因为不想拖累他,其实她的父亲一直爱着她。后来彭籁籁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荒唐,开始为一段真爱停驻。 其实我们想要找到自己的真爱,留住自己的真爱,一定要先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这样才会在感情中少走许多弯路,少受许多不必要的伤害。我们大多数时候义无反顾地走向一段感情,其实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在这样的感情里受伤,总是在所难免。 三、看清事实,少走弯路,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我们认识了自己,知道了自己想要在对方身上获得怎样的需求,但对方是不是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愿不愿意满足我们的需求,这并不是靠我们自己决定,而是看对方的反应了。 如果一个人足够爱你,他是会不惜一切让你高兴的,在不违背公理道义的情况下,他也是会毫不犹豫地满足你的需求的。但是有很多人误判了爱情,以为他身上有你需求的,愿意与你建立一段感情,就会肆无忌惮地满足你的所有需求。 就像刘敏涛,在事业的上升期选择了嫁入豪门,放弃了工作,以为会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但最后却因一根买不到的冰淇淋,毅然决然地离了婚。
爱不是小仙女手中的魔法棒,你想有什么就有什么,你想要什么对方就会满足,这要看对方的决定。在一段感情中,我们要了解对方愿意为你付出到何种程度,他是否会关心你的喜好,是否会兼顾你的为难。这些都要考虑到,否则,你可能在一段感情中投入了全部,却只能收获伤心。 其实得不偿失的爱情,我们完全可以避免,那就是我们先要了解自己,然后依据自己的需求去寻找合适的对象,而不是随便被什么人追,就感动了、答应了。我们一定要寻找自己心仪的对象,然后通过不断的改变、不断的促进使自己和对方都变得更好。 幸福的婚姻只有一种,不幸的婚姻有千千万万种,但通过俞菲乐的归纳,无外乎就这四种: 因相爱而聚,却因为理想不同而分道扬镳; 因相爱而聚,却因为一方半路逃责而走上人; 因相爱而聚,却因为双方走入死胡同而告终; 因相爱而聚,却因为一方只顾向前奔而不顾对方死活而分开。
而对应这4种不幸婚姻模式的,则是目标、投入、负责、服务的不对等,所以我们要求幸福的婚姻一定要保持“共同目标、全情投入、百分百负责、服务精神”的宗旨。 共同目标:就是在互相吸引的基础上,我们要保持人生的大方向基本一致,如果一个人向南,另一个执意向北,那么再好的感情也走不到一块,只能渐行渐远,最终成为陌路。 全情投入:一段感情你有多想要,你要明白,如果只是偶尔的心动,或在半推半就的怂恿下将就,我想还是别做最后的决定。因为这样的感情很容易半路走失,徒留另一个人伤心。在感情里,我们一定要全情地投入,才能相扶走过人生的四季,最后相伴终老。 百分百负责:对自己选择的生活和伴侣,我们要百分之百负责,不要因为怕拒绝、怕排挤、怕重新开始,我们就一条道走到黑。人生的悲剧不在于跌倒,而在于我们活着,就像死了一样。本着为自己负责也为伴侣负责的态度,在我们意识到情况不妙时,我们要及时调整方向,为自己的生活找到新的出路。 服务精神:在婚姻中,夫妻是相生相伴的另一半,满足了对方,也就是满足了我们自己,服务了另一方,我们才能得到相应的服务。冷漠和敌视,伤害的不仅仅是对方,还有我们自己。一个车子,有两个轮子,前进的时候才会更平稳,只有一个轮子的车很容易跑偏。
爱情是一种冲动,婚姻是一门学问,亲密关系渗透着我们的整个人生,如何让建立在爱情之上的婚姻这座城堡永远岿然不动,需要我们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时时微调,以使它更精准、更牢固。《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我们爱情的真谛、婚姻的真谛,使我们能在自己的生活里,也能像故事中讲述的那样,时时观照自身,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要爱情很甜蜜、婚姻很幸福,说难其实也不难,那就是要找到自己、认识自己、然后在感情中放入自己,因为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爱就是你本身。我们终其一生,爱的只不过是我们自己,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如何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