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反对阐释(全布面精装)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5-13 23: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反对阐释(全布面精装)经典读后感有感

  《反对阐释(全布面精装)》是一本由(美)苏珊·桑塔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全布面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5,页数:4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反对阐释(全布面精装)》精选点评

  ●虽然我导瞧不上她,可是我还是

  ●翻译尚可。 桑塔格对于一切“新”事物有着广泛的兴趣与确,她的观点总是敏锐精确总体,她对艺术态度是一种带有反思乐观

  ●[笔记] 这里所说的阐释,是指一种阐明某种阐释符码、某些“规则”的有意的行为。在艺术领域,阐释指的是从作品整体中抽取一系列因素。阐释的工作实际成了转换的工作,好像在说: 你没看见X其实是A?Y其实是B?Z其实是C? 那么怎样才能使批评诠释服务于艺术作品,而非僭取其位置? 首先,更多关注艺术中的形式。这样可以消除因为对内容的过度强调而引发的"阐释的自大"。 其次,需要一套为形式配备的描述性(而非规范性)词汇。 另外,需要恢复我们的感觉。 "我们任务不是在艺术作品中去发现最大量的内容,也不是从已经清楚明了的作品中榨取更多的内容。我们的任务是削弱内容,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到作品本身。" ***"批评的功能应该是显示如何是这样,甚至是它本来就是这样,而不是显示它意味着什么。"

  ●第二第三部分难读,熬过去,后面几部分会让你钦佩桑塔格的。尤其喜欢「坎普」那篇。本来想吐槽行文肥厚」的毛病,桑塔格在后记中竟都已承认并反思,没什么好苛责的了。合上书后生出好多的羡慕与嫉恨,真想亲身感受美国六十年代文化氛围啊。

  ●太多老电影没看过 硬着头皮看完

  ●没有一定基础,读的有些吃力

  ●桑塔格最出色地方不是她的“疾病隐喻”、“反对阐释”这类的理论主张,读完前两篇文章,你会发现对她的认识无从深入,也会在心里对桑塔格的理论素养产生怀疑,但不妨往后看,看她的文学评论,对Camp文化的分析,看她如何讲布勒松,如何谈雷乃,如何道来事件剧。你在整个阅读中既会被她精准表达构思所折服,也会对原作饶有兴致(包括桑塔格所批评的)。不过让我更加向往的是她背后那个黄金的、一去不复返的六十年代。

  ●振聋发聩,开启(我的)新模式

  ●《论风格全场最佳。艺术只能作为一种思想载体表现维护高雅通俗”这单一评判纬度说辞,现当代艺术应拓展感觉的纬度,多元化评判形式,让观看者从单向接受变为主动活跃知觉探索

  ●重量全在《反对阐释》一篇上。

  《反对阐释(全布面精装)》读后感(一):陌生化代艺术扩散变体

  在今天这个处处强调技术效率时代,强调一朵花的复杂精妙或许并不亚于黎曼猜想,显然不合时宜。而在我看来,桑塔格所做的,正是尽文字所能,去破除长久以来由现代社会反复灌输给我们的一些天经地义的傻瓜式公理,重新定义现代教育背景下“不甚重要的”、难以被语言体系囊括的,本应该属于人类的丰饶感受力。

  《反对阐释(全布面精装)》读后感(二):我用叛逆的姿态来表达对社会的爱

  我爱桑塔格,看了这本书我才醒悟也许我并不是为了自己的遭遇反性侵,不是为了维护女性,而是反对“一种阐释”,反对一种单一的绝对的不自由的价值观评判,所以虽然桑塔格不属于任何一个女权运动,但我爱她胜过任何一个女权主义者包括波伏娃。其实我不是女权主义者,我是“反对阐释主义者”哈哈哈哈哈哈 我喜欢的东西都是如此相通,爱法国新浪潮阿涅斯瓦尔达的活力四射关心底层人物,爱看简短有力的札记日记而非长篇小说,爱加缪荒诞虚无背后的“爱”,爱福柯用独特的口吻去怀疑剖析整个社会。我收回前几天对自己自私的评价,恰恰相反,我有极大的包容力,而且我才是被主流社会所抛弃的人。我多想讲述我的孤独,无奈,叹息,但没有人会听,所以我就采用喊口号、咒骂他人与自己的自私、貌似反抗社会背离社会、叛逆的姿态、反智没有头脑简单化情绪化的表现种种极端偏激的方式来表达自我,我只是想要一个更有爱的世界,我不是想反抗社会,而是想要它越来越好!

  《反对阐释(全布面精装)》读后感(三):《反对阐释》|反对的不是阐释

  1.why 作者并不反对阐释,反对两种阐释:①过度阐释,对内容及意义的过度重视,剥离了形式的拆解分析,对于理解艺术本身是偏离的。②唯一阐释,对于艺术本该有多元化的理解,大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多元化才是最好的阐释。 2.what全书是基于一个理念的文学批评、杂文集,包含文学作品、电影的新视角解读。 3.how苏珊·桑塔格的可贵在于对艺术的预见性和先锋性,桑塔格认为阐释行为大体上是反动和僵化的,以及阐释还是智力对世界的报复,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或许创作者本人的意图才是最紧要的,过度解读反而会增加障碍。 4.howgood个人理解,在作者的反对阐释基础上,应该还需要补充一点,反对直觉阐释,我理解这是一种感性认知的人为升级过程,哲学上来说应该包含哲学上的否定之否,量质转换这些变化。 毕加索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像照相机一般的精确作画,到后期为了突破艺术的形式束缚,才开始创新进入抽象绘画领域。可以说从现实主义飞跃进入了形式主义。伟大的艺术家都在进行突破自我的创作,但前提是基础要扎实。 我们现在反对阐释,提倡感性的认识艺术,并不是在缺乏理论知识的粗糙感知,而是在理性思考基础上,对艺术用化约主义的方式进行解构,逐个深入了解,最后回归到感性的整体认识。这其实和一开始的感性认识已经截然不同了,这包含着否定之否,是从低级到高级感性认知质的飞跃。 打个比方,你第一次在课本上接触马哲很震惊,但是当你了解了马哲同时代的其他思想,你可能会批判他,但再往后,当你更详细了解了哲学史,了解马是如何从黑格尔延伸过来已经后面更深的内涵与外延后,了解更多更深刻,你又可能重新接受,这和你第1次的盲目接受已经不太一样了。它包含着否定之否,是低级接受到高级接受质的飞跃。 所以虽然唯一阐释是片面的,过度阐释是忽略整体而进入了”意义”的黑洞,但肤浅的直觉阐释同样是不可取的,这让我们对深层的美毫无感觉,而退回动物本能。我并不提倡这种完全没有理论根基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层面上只能是动物直觉而已,只有当你从理性的层面上突破,在回归感性时,你可以获得对艺术真正的理解和整体的掌握。我想拒绝阐释最终应该谈的也应该是这个意思,或者他的隐含前提包含了大家的艺术修养。 “为取代艺术阐释学,我们需要一门艺术色情学”这说的可不就是动物本能不是吗?

  《反对阐释(全布面精装)》读后感(四):反对阐释和论风格

  我在风格和风格化之间的区分或许类似于意志与任性之间的区分。

  古典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英雄文化,是贵族式的、暴力的,其核心神话是杀死父亲并与母亲乱伦的俄狄浦斯的故事。古典文化的后继者是基督教文化,它是民主的、利他的,是基于耶稣的神话,耶稣与父亲调和,给他的处女母亲带来荣光,并拯救他的新娘,即教堂。每种文化的到来都由鸟与女人的结合来象征,而鸟是神灵的体现。古典文化到来的先兆是丽达与天将的性的结合,而基督教文化的到来则是鸽千与处子的非性的结合。古典文明的中心是悲剧,而基督教文明的中心是喜剧。丽达与天鹅的后裔厄洛斯和阿瑞斯分别代表情爱与战争;而圣母之子是神圣的爱,是和平之子。叶芝说,在基督教文明的周期救赎后,我们将会重新回到古典文明的英雄与暴力的文化。

  《反对阐释(全布面精装)》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导言:

  * 新感受力的颠覆性在于:高级文化除了他们自身,一无所知。

  * 激进的立场并不反对阐释本身,而是反对文化保守派所坚持的一元论传统。

  * 但这种激进精神实际上可以暗喻民主精神的恶端——价值的削平

  反对阐释:

  * 内容说在今天就是一种妨碍,一种中产阶级的精致的“庸论”

  * 批评应当更多关注作品的形式,并用一套为形式准备的词汇,套用描述性词汇而不是规范性词汇。批评要达到那种体现事物自身的明晰的透明性

  * 阐释要开始挖掘艺术作品的感性体验,恢复我们的感觉

  论风格

  * 并不存在透明的风格,至少也有白色的风格——加缪的不动声色、巴特的写作的零度

  * 谈论风格,必须依赖隐喻。风格似乎是覆盖在作品上的装饰性累赘物。风格是灵魂,它似乎是在外,但其实是在内。

  * 风格化和风格不同,它体现了对题材的矛盾态度。风格化艺术是一种缺少和谐的艺术。

  戏剧:

  * 剧本-对话戏剧;感觉戏剧

  * 心理描写戏剧;真实的情节,不产生实际的后果

  * 疯狂不是为了描绘他们的心理,而是让人物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作报告。借此,戏剧能转向为一种不以人物而以人物所承载的那些强烈的超个人情感为中心的戏剧。而语言也不再是解释,而是咒语。

  * 戏剧必然关于某个立场、思想;把思想当作感觉的刺激物,思想可以作为一种装饰、道具、感觉材料起作用。残酷是善,这是道德主,残酷是美,这是美学主张。

  电影:布勒松

  * 反思性艺术中,艺术作品通过重复等途径,让形式塑造内容。

  * 疏离:要求保持冷静;对人物行为的神秘性保持敬意。除此之外,距离化还能通过形式,疏离和延宕情感,最终强化情感

  * 维托里奥、布努埃尔;洛塞;雷乃;特吕弗

  * 剧情的发展可以是一种叙事的形式,通过第一人称叙事、重复着的剧情、言辞和场景错位、打断连续场景的多余的叙事来远离戏剧性叙事。对悬念的嘲弄表现在,中断的场景和平淡的情节。他采用非专业的演员,因为他希望演员汇报角色而不是成为角色。

  * 电影里每一个镜头都像一个词语,每个镜头都因为放在镜头之中而获得了意义,意义发生改变。而表演只会妨碍镜头表现的种种意义。行为之外存在着精神的力量,只有当行为静止的时候,精神力量才会出现。

  * 重视内心状态,自我的抗争。心灵是不可信的,但精神运动的物理形式却让人着迷,要知道所有心灵的自然形态的运动都受制于法则。有些心灵是沉重的,有些是轻盈的,有些是自由或者将是自由的。人们只能保持空无状态,想象力没有空间,理想的状态是透明而中性的。

  * 布勒松通过计划的工作,消除个性,产生的美感和安静的面孔温顺而充满精神的轻盈。布勒松拒绝视觉,拒绝美,他消除自我意识的重负,超越自我意识就会获得精神之光。

  * 布勒松的叙事有纪实的风格,严肃地强调他所展现的东西是不可反驳的,没有替代、没有偶然、没有幻想。

  戈达尔:

  * 一切艺术都将趋向于证据,并基于形式的考量,它们不去分析什么,而去证明什么,艺术的题材是事件的形式(与事实无关),是意识的形式(与意识事实无关)。戈达尔的艺术就在于展示某事发生而不是为何发生,他揭示事件的不容改变。

  * 戈达尔采用碎裂、分散的手法,将叙事节奏打乱,割开对白和画面的联系。视觉材料和听觉材料产生分离,整部电影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文本,它是理智的文本,是对理智的研究

  * 自由是某人之所为,之所是,自由不在内在的心理,而在于身体上的适得其所。自由也意味着责任,当人们认识到事物正式其所是的时候,他们承担了责任,他们自由了。

  科幻电影:

  * 没有科学,关于直感,关于灾难,毁灭的美学

  * 它让人摆脱道德的负担,简化道德,并让观众用技术性的眼光而不是恐惧的眼光欣赏毁灭和暴力,同时也有着强烈的说教色彩。

  * 科学家既是撒旦又是拯救者,远古的魔鬼,核弹的隐喻,辐射的伤害,世界被污染,科幻电影试图缓解这种群体创伤。

  * 科学电影展现的乌托邦,其共识实际上受制于一种理性的全面统治

  * 科学电影可以被描绘成当代否定性的想象力关于非人性的一种大众文化。非人不再是动物性的高涨而是一种内在于人变成机器的那种能力。

  * 通俗的科学电影既美化了世界美,又让恐怖的世界中立化了

  * 雷乃作为新形式主义者,用冷漠包裹和抑制巨大的痛苦,压低故事的心理和社会意义,在形式上挖掘情感和事件的结构。他所有的影片都是关于不可言传的平庸性,保持着一种固执的乏味。

  电影与小说

  * 电影的镜头更为专断,而小说能留下作者的痕迹

  * 电影不遵循小说同时性的安排,它能将所有的艺术带进二十世纪的加速度,而且它是一种泛艺术能吸收任何一种其他的艺术

  * 分析性的电影——心理、对人物动机的揭示;描述性、说明性的电影——感觉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没有内容的虔诚

  * 古老的宗教已经式微,人们开始放肆地看待他们所发现的任何可以崇拜的东西之中获得滋养。

  * 信仰宗教,某种程度就是归顺于某种特定的象征与体系 和某种特定的历史共同体中。

  精神分析:

  * 它并不反对社会,而是让我们重返社会,只是让我们更容易承受社会的那些压制性要求

  * 布朗:精神分析应当是一种改变人类文化的计划,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意识,应当被纳入政治范畴中去

  * 弗洛伊德实际上也赞成压抑性文化的包袱,他和修正的弗洛伊德主义实际上有很大的关系。性是低级的艺术,而文化的压抑机制就在于人性的自我压抑,而一旦阐明了潜在的动机,动机就会自动解除了。布朗的反驳:我们不是和心灵对立的身体

  * 末世论:肯定永恒的生命只是身体中的生命,拒绝对质料的敌视,拒绝将柏拉图的升华当作最终的解救之途,它要让堕落的身体得到拯救,同一个身体将再次复活。有历史理论的末世论,如黑格尔、马克思,也有内在的末日论,如永恒意志、尼采。

  事件剧:HAPPENING 偶生艺术,不可重复的艺术。

  * 对待观众的方式:事件似乎是为嘲弄和虐待观众而特地设置出来的,而因为不可预测的时间,事件剧没有情节、没有故事也就没有了悬念,只有种对悬念的满足感。

  * 事件剧有着刻意的短暂性,集中体现在道具上,而人物往往无动于衷,并且是对艺术博物馆观念的抗议,重视视觉和声音而不重视词语。

  * 超现实主义:内在的自由联想,采用极端并置的艺术服务于一种机智、神圣的、恐怖的、严肃的目的。超现实的恐怖艺术旨在激发观众的一种更加强大的反应

  * 喜剧的核心,是一种情感的麻木。对于无动于衷的肯定、主人公与机器人的类似、对事件超然、夸张、不当的反应都像是一种对于正确反应的滑稽模仿,它旨在对情感反应的风格化而不是如悲剧一般对情感的提升。

  * 超现实主义或许是喜剧性的,毕竟它如此魔鬼,如此户籍,如此在恐怖中强调极端的不相干。

  * 喜剧是惩戒性质的,需要替罪羊,一个受到惩罚并以场景摹仿再现的社会秩序中驱逐出来的人。事件剧取消舞台,但观众却成了替罪羊。

  坎普Camp

  * 将严肃之物转变为琐屑之物

  * 不被塞进框架、不被验证的感受力

  * 唯美主义的形式,强调风格大于内容,政治中立,装饰艺术,所以包含着大量技巧因素

  * 如新艺术运动,坎普强调对非本身状态的事物之热爱,对其角色扮演状态的理解与感受

  * 对人,坎普对纤弱而夸张的人物更感兴趣,一个人的性吸引力的最精致的形式在于与他性别相反的形式,在于兼具两性特征

  * 坎普乃是一种严肃规划自身的艺术,同时也纯粹而不刻意,要知道坎普更是一种效果,一种连贯狂热的方式表现的铺张和不可遏制的感受力造出的效果

  * 坎普赞赏不时髦的事物,不是因为旧物的喜好,而是因为当旧物远离我们的时间、与我们不再相关时,幻想有了奇异,我们才会去欣赏它

  * 坎普是对性格一致性和感染力的赞赏,它赞颂一种持续发光的、固定的性格,而不喜欢性格的发展。

  * 坎普趣味反感审美判断中的好坏标准,它是对这种标准的补充,它是对失败的严肃性以及体验的戏剧化的感受力,而不是对传统严肃的和谐认识(高雅文化)和感情的极端化认同(先锋派)。

  * 坎普是审美的,它标志了风格对内容的胜利,反讽对悲剧的胜利,它是反严肃的,但它对自身的规划是不开玩笑的。

  * 坎普提出了喜剧色彩的、不动声色的世界观,超然是纨绔的作风,纨绔子受过优厚的教养,寻找更巧妙的乐趣,那些没有被大众趣味糟蹋的感觉,他不会在独一无二之物和大量生产之物之间进行区分。

  * 同性恋与坎普有着密切关系,他把自己与社会的同化,建立在审美感的提升上,坎普是道德的融解药剂。坎普主张,高雅的趣味不仅对良好的趣味,还有对劣等趣味的良好趣味,坎普趣味是一种对人性的爱。

  新感受力

  * 文学艺术文化旨在内在化和吸收教化,而科学文化旨在积累和外在化。

  * 艺术没有消失,艺术的功能在转换。艺术从巫术宗教道描绘和评论世俗再到用来改造意识、形成新的感受力模式的工具

  * 新感受力是将艺术理解为对生活的一种拓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反对阐释(全布面精装)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