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游金梦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5-09 23: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游金梦读后感精选

  《游金》是一本由骆玉明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19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游金梦》精选点评

  ●有机会想会会这位老头纸,墨镜

  ●寓深刻幽默又浅淡的文字

  ●略读一遍,骆的文章犀利深刻。

  ●写的有趣而不乏灼见。真喜欢。于小处着眼,西游部分写的更有意思

  ●挺好看的 议论未见新颖

  ●好骆老的才情行文~

  ●“很多文学史读起来比文学还文学。”这些文学评论本身也是一种文学。梦最好,游金次之。

  ●对金瓶梅最不熟悉,因而收获也最多~

  ●茶余饭后消磨时间好书。写《金瓶梅》和《红楼梦》尤赞,可出骆先生情感细腻,果然是才子

  ●挺有趣。

  《游金梦》读后感(一):放屁添风

  游、金、梦,觉得书名好听来着,其实是为西游记、金瓶梅和红楼梦作的专栏小品文集,各取一字结成书名,又有蕴意深藏。文章每一篇幅都很短小,但骆玉明老师文笔真是没得说,有趣又好读,从许多特别视角唠嗑一样地讲了这三本文学经典里面所折射出的人性复杂人间百态。 非常实用地学了一个成语叫做“放屁添风”,小孩子总是喜欢孙悟空的,但是做大人向往猪八戒。不管碰到大小事,想做缩头乌龟了,就大可以说:“小弟着实没什么本事大哥你先上,我来帮你‘放屁添风’!”

  《游金梦》读后感(二):开卷有益的《游金梦》,纸上生花的骆玉明

  这是参与书香复旦书评征文”的作品评论获得的赠书。作者骆玉明为应付一个周刊专栏而创作出来的“文学解读散文集”。作者适应写当下读者的阅读心理轻松幽默得显露着自己的文学(专业修养

  我今日高兴,通读一遍。感觉很有趣味。值得推荐。还有校版质量很好,我还没有发现错别字

  这种文章算不算文学批评,请诸位掂量告知。文中许多信息我们也能通过阅读文学文本而知,不过还是读过作者的文章后,思维清晰

  《游金梦》读后感(三):古典文学启蒙

  读四大经典的念头小时候动过一次,翻开一次之后就被彻底止住了,那厚厚的文绉绉的红皮书,哪像是小说小时候经常跟着爸爸晚饭后去空无一人只有夕阳学校,去金色灰尘图书馆。那是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像是全世界都被隔离在外,无声无息,只剩我和一架书,像是能互相认知一样独处。从架上抽出很厚一本红色硬皮的西游记,想着西游记动画片,一翻开后却只有一个感受原来真实的西游记是这样的。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的场景记得特别清晰。

  我常常觉得,正是那些明明在人生轨迹里一点都不重要却记得无比清晰的时刻,在猝不及防毫无道理回想起的时候,才是真正地感觉到恍若隔世。

  到了高中时,课本里学红梦的选节,全校在晚自习时间一起看对应的电视剧,看到贾宝玉出场和林黛玉初见时震撼的场景,全校都在欢呼,那时候的红楼梦在一群整天淹没在题海里的学生来看是被当作偶像剧一样。那样在一些经典文学里体会到少女心思的小情节,总让人觉得内心特别的澄澈,文学的力量好像是可以保住一些很纯洁的感觉,爱情可以靠雨水滋养,生活可以靠风声喧闹

  过了这么多年,所有的语文考试都成为过去,却开始想认真读读古典文学。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这三本书被骆老师这么一写都变得特别有意思,字里行间就像回到那个上骆老师课的夏天。最近也在听豆瓣里的白先勇说红楼梦,果然红楼梦还是要用读的,听的话就退化成小说,但这样听讲读或者看电视剧都是一种给自己降低开始读的阈值的好办法

  准备读红楼梦的心理准备一点一点累积,总有一天会认真开始读的,这种慢慢启蒙自己去欣赏一本奇书的过程也是很有意思。有时候会觉得我们从小的文学教育无非做的也是这样一件事,启蒙一个人长大后的自我求知与探索

  《游金梦》读后感(四):小泼皮郓哥 (原文)

  《金瓶梅》开头的故事,西门庆勾搭潘金莲、害死武大郎,是从《水浒传》搬过来的,然后做了一些更细致化的加工。但有一部分几乎完全没有改动,就是跟郓哥有关的情节。

  郓哥“年方十五六岁”,“自来只靠县前这许多酒店里卖些时新果品”。他在故事中的作用,是向武大郎告发西门庆与潘金莲干下的丑事,又挺身而出,帮武大郎捉奸,好像很有些正义感似的。但仔细读下来,却不是那个味道。

  故事起始就有个交代:郓哥“时常得西门庆赉发他些盘缠(这里指生活费)”。西门庆的习惯,是经常撒些银钱给周围的人,当然,必要时对他们有所利用。但一个卖果品的少年,能为西门庆做些什么呢?所以他对郓哥理应是好意帮衬居多。而时常得人钱财,至少不该故意给对方惹麻烦吧?郓哥却没有这样的念头。

  那一日,郓哥弄到一篮子雪梨,想要送给西门庆,从他那里赚得三五十钱,好养活自己的老爹。那时西门庆与潘金莲的事已经风传在外,街市上闲人多,总望着生出些热闹可以解闷,就有人指引他去王婆茶坊里找:“西门庆刮剌上卖炊饼的武大老婆”,每日只在那里快活。这在西门大官人或许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但他也绝不乐意被人胡乱撞破,郓哥当然知道。可是他还是乐颠颠地径直闯去了,他有他的计较。

  王婆得了好处成全西门庆的心愿,还但这把门望风的责任,就和闯门的郓哥起了冲突。这时,被王婆斥为“小猴子”的郓哥说出了十分老练的话:“不要独自吃呵!也把些汁水与我呷一呷!我有甚么不理会得!”他的意思很明白:西门庆和潘金莲干的是见不得人的事,他们有责任拿钱遮丑。而这样的事情乃是见者有份,不能让王婆一人独吃。他一个“小猴子”,就不怕惹毛了西门庆?因为他是在理的。“理”或者“公义”,若不能换几个钱,还有什么鸟用!况且,他真正要敲诈的对象又只是王婆而已,他不过要分“汁水”呷一呷。

  可是王婆全然瞧不起这“小猴子”。甚至,当他说出最具威胁性的话,“直要我说出来,只怕卖炊饼的哥哥发作!”结果只是挨了一通栗暴,头上起好几个疙瘩。这非常不公平,郓哥下决心要坏了王婆的财路,让她“赚不成钱”!于是他找上了武大郎,一番激将法,点燃了那窝囊汉心头的怒火。

  这消息透露给武大郎,对他是个好处;既是个好处,就不能白给,也不能贱卖。所以尽管郓哥自己也要出口气,还是拒绝了武大“十个炊饼”的开价,要了一个连酒带肉的“东道”,慢慢用完,才以详情相告。

  下面谈到如何捉奸,武大的念头非常笨拙,郓哥又给她出主意,定出两人合作的方法。这回是武大主动,给了他“数贯钱”。一千个铜板为一贯,数贯钱对武大对郓哥都绝非小数了。这事连智谋带出力还冒几分风险,郓哥自然不必谦让。盘算起来,他最初的念头只是要赚西门庆三五十钱,后来想分王婆若干“汁水”,最后还是在武大那里卖成最高价。

  结果大家都很熟悉:武大捉奸,挨了西门庆窝心一脚,继而又被潘金莲下毒害死。之后的故事,在《水浒》是武松杀嫂、剖腹掏心报仇,《金瓶梅》则是从这里宕开,另外生出许多波澜。至于郓哥,这两本书里都没他的事了。

  说到这你会发现,在这一部分情节中,郓哥其实是一个最无足轻重、最不相干、也最没有理由介入的人。而一群人的生死恩怨,却因为他的出现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果不是郓哥要找西门庆卖梨,那些人的命运又会是什么样的呢?这让人觉得世界真的很荒诞。

  前面说了,关于郓哥的情节,《金瓶梅》几乎是完全照搬《水浒传》。为什么呢?也许因为这个角色不太重要,不值得为他多花心思与笔墨。但也许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水浒传》里所写的郓哥,特别吻合《金瓶梅》的基调。在《金瓶梅》里,几乎没有纯然的善与恶、好人和坏人。人都是活在他们的欲望中,而他们的欲望彼此冲突。

  《游金梦》读后感(五):尖刻又悲悯的眼光——读骆玉明先生《游金梦》

  《游金梦——骆玉明读古典小说》漫谈《西游记》、《金瓶梅》和《红楼梦》三部小说,解读其中的“游戏与幻想、金钱与欲望、爱情之梦”。骆先生不仅以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剖析并演示了小说中的人物命运,还同时怀抱了对现世的关怀和批判。洞悉毫芒的见识、老辣纵横的议论、平静和深刻的悲悯是该书的鲜明特色。该书汇集骆先生近几年于《瞭望东方周刊》所开专栏“秋水杂谈”中的精华篇章,秉持了骆先生解读小说的一贯观点:“通过文字所建构的空间,通过文学人物生命中的悲欢,探究人到底是什么、可能是什么”,从而达到“对人性的审视和演示”(同上)。有评论者认为:“《游金梦》说到底也是书评,却是平凡人的读法,浅近而有深意。”[i]笔者十分同意。套用骆先生曾用过的书名来说,《游金梦》是“纵放悲歌——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王国维说,中国文学好说诗化的正义,‘善人必令其终,而恶人必罹其罚’,以此给人以虚假的安慰。《金瓶梅》却是例外,它告诉人们:恶人只要足够强大,没有什么想象的正义可以惩罚他,死也只是他自己找死罢了。”[ii] (《游金梦·张公吃酒李公醉》,页73,以下不再出注,只在括号内标明篇名和页码。)既揭示《金瓶梅》在中国古典小说史(或说古典文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又何尝不是作者对现世社会所表达的一种愤怒。类此愤怒的“毒舌”评语常常在每一篇文字结束时平静地、精确地道出,挠到人们情感和思想的痒处和痛处,令人有浮白击节之想。如写到贾宝玉这个“废物”(骆先生原文语)对于晴雯的被逐,“始终不敢多说一句话”,去探望又被晴雯淫荡的嫂子吓跑,“他做的最认真的一件事,是精心撰写了一篇文辞华美的《芙蓉女儿诔》,……但这仅仅是一个语言的胜利。”(《梦断芙蓉》,页199)“语言的胜利”,是贾宝玉无可奈何的悲哀,也是评论者“出离愤怒”下的悲悯。书中甚至将贾宝玉和西门庆进行对比:“西门庆恨不能把天下的女人都拉上自己的床,而贾宝玉的理想,则是周围的女孩在他死之前一个也不要出嫁。”(《女人的等级》,页193)这句话应该不为宝玉的拥趸所喜,然而仔细想想何尝不是如此呢?骆先生要揭示的是:精神的占有欲和肉体的占有欲并无本质不同,都是权利的表达,后者来自于金钱,前者来自于地位。凭什么精神的占有就高于肉体的占有?在论及“呆霸王”薛蟠时,则云:“是胡作非为久了,凡事不从脑子里过,心机就少,说话直来直去,愈发显得呆气十足。……因霸而呆。”(《薛蟠和“薛蟠体”》,页185)“因霸而呆”四字,笔锋见血,也可看作是对当今的“呆霸王”——“我爸是李刚”们的“富二代”、“权二代”的心理、性格成因的分析与痛斥。

  骆先生对魏晋文学情有独钟,其人也颇有“魏晋风度”,其文章既有学者的严谨,又有哲人的达观,偶杂“滑稽者流”的痛快戏谑。《观音菩萨的猴缘》开头部分提到藏族神话传说中有关神猴与观音的关系——“藏民族的起源,是有一神猴受了观音菩萨的点化,与罗刹女成婚,生下六只小猴,它们后来就演化为藏民的几个主要的分支。”另还有神猴族群发生食物危机时求救观音才得渡过难关等传说,加上八戒所入赘的高老庄也是藏区,故而“不能说藏族神话与《西游记》完全没有关系。”(页12)这显然是一个学者研究眼光的敏锐。但骆先生并不想就此“关系”敷衍成一篇“研究论文”,只是将它作为引子。骆先生的疑问是,为什么观音菩萨会对孙猴子如此关照且孙猴子又对观音这么服服帖帖?拟为“母子说”太坐实,“胡侃家把他们编排为一对情人”,更是“唐突而无据”,骆先生认为,“对骄傲的男性来说,女性是唯一能够为之低首的对象,她们象征了世界可能有的温情与慈爱。”——这种心理分析式的解读是十分合理的,美好的女性常常包含着男人对慈爱的母性、温情的“姊性”的顺从与向往。《西王母改嫁玉皇大帝》一文简洁梳理“西王母”如何演变成“王母娘娘”的脉络时,俨然也是一副学者笔调;至文末,则由沙僧做卷帘大将失手打碎琉璃盏遭到极残酷的惩罚,“大胆地假设和推测”“他与王母娘娘有暧昧”,所谓“宫中贵妇寂寞无聊,容易同他们(‘英武的侍从’)发生些浪漫故事。” 则是合乎情理的不怀好意了,令人忍俊不禁。又如《金瓶梅》的作者问题,向来争论不休。《<</span>金瓶梅>作者之谜》一文简单罗列了明代有关《金瓶梅》的记录,说明当时的一流文人大都或看过或知道此奇书之后,骆先生写道:“作者究竟是谁,后人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在一个荒诞的世界里,谁不是可笑之人?把自己深深地隐藏起来,只留下一个嘲笑的影子,也许是最好的决定。”(页67)这种阐释比“学者式”的考证研究要达观并高明得多,“兰陵笑笑生”地下有知,或当莫逆一笑。

  对三部小说主要人物的分析,是《游金梦》的重头,单从各篇的小标题就能看出骆先生对这些人物(或者套用一个俗套的文学批评语言——原作者所想刻画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十分到位的。“沙僧的沉默”、“晦暗的生命”(孙雪娥)、“玉楼人醉杏花天”(孟玉楼)、“你还不知道我是谁哩”(春梅)、“正妻的角色”(吴月娘)、“灰暗的彩霞”(丫鬟彩霞)、“焦大:从马尿到马粪”等等;讲到薛宝钗,是“‘冷’与‘热’”,讲到史湘云,是“沉醉”,讲到秦可卿,是“奇瑰”,讲到妙玉,是“隐秘”,这些词语将人物的性格和经历的故事,都勾勒得极为精准。在《贾宝玉的婚事》(页152-154)一文中,骆先生对高鹗续书所设计的“调包计”甚为不满:“对于一部伟大的小说来说,实在是狗尾续貂,荒唐不堪。”为何?因为贾母最宠爱的女儿贾敏是黛玉的母亲,“怎么可能亲手把他们(指宝玉和黛玉)给掐死?”况且,贾母这样“阅历广有见识的老太君”,是不能“容忍以骗局的方式缔结一桩重要的婚姻”的,那样太儿戏了。“更严重的问题在薛宝钗一边”,因为如此“明察大事、拿定主意的人”,“怎么可能接受以‘调包’冒充旁人的方式出嫁?一点面子、一点尊严都没有”,“这还是薛宝钗吗?”从贾母和宝钗的性格来批评高鹗续作对这场婚姻安排的失当,眼光很是老辣。

  除了主角及次主角外,骆先生还尽量发掘小说中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的故事,以此引发对作者用心及现实荒诞的深刻思考,这正是我们一般读者及学者所常常忽略的。郓哥在武大西门恩怨中的作用问题即是很好的例证。郓哥先是找西门庆卖梨不成,转而想向王婆分点好处费,不成之后,只好向武大郎出售“息费”,大赚了一笔(十个炊饼,加一个有酒有肉的吃席,以及好几贯钱),也正因为郓哥的“告密”、“谋划”和“协助”,武大郎才“精心”捉奸,才心口被踹,才生出无穷的故事。骆先生写道:“郓哥其实是一个最无足轻重、最不相干、也最没理由介入的人。而一群人的生死恩怨,却因为他的出现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于为什么《金瓶梅》完全照搬《水浒传》中的郓哥情节,骆先生的看法则是:“《水浒传》所写的郓哥,特别吻合《金瓶梅》的基调。在《金瓶梅》里,几乎没有纯然的善与恶、好人与坏人。人都是活在他们的欲望中,而他们的欲望彼此冲突。”(《小泼皮郓哥》,页97)大人物的欲望可能颠覆世界,而小人物的欲望也可能使“大人物”们颠沛流离。套用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里的台词,就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欲望;有欲望,就会相互冲突。”世界的偶然和荒诞正由于此。

  骆先生并非一味驰骋眼光和文笔的尖刻,相反,每每在尖刻之后,施以看似平静实很强烈的悲悯,无论这些人物是“好人”还是“坏人”。在论及陈敬济祭奠被武松杀死的潘金莲时,骆先生写道:“假如陈敬济赶在武松前面救下了潘金莲,他们会成为一对好夫妻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坠落的生活里只有贪欲的游戏,这种游戏浮浪无根。只有当贪欲被禁遏、生命遭残杀时,他们才感受到彼此的珍重,和心底里辛酸的眷恋。”(《陈敬济的乱伦之爱》,页112)正因如此,文学中才会有太多的回忆,太多的“语言的胜利”。论及孙雪娥:“她没有做过多少了不起的错事,却倒了无穷的霉;你终于知道,让蠢女人倒霉,是这世界表现它的无情的方式。”(《晦暗的生命》,页88)很容易令读者想起生活中曾经遇到的倒霉的“蠢女人”,抚卷一声长叹。庶出的探春和她的作为妾的母亲赵姨娘各自反抗着命运,尽管方式不同,然则本质实一,骆先生云:“探春处处要表现得高贵风雅是对命运的反抗,从赵姨娘来说,她那种粗蠢的混闹、歹毒的阴谋,也是她可能的反抗命运的方式。而说到底,所谓‘反抗命运’,也仍然是命运。”(《探春和她妈》,页169)读到这里,笔者也竟对一直以来十分厌恶的赵姨娘抱有一丝怜悯了,因为我们每个人或许都在用自以为高明而实际可能颇为荒诞的方式在“反抗着”仍然是命运的命运。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王国维语),一时代也有一时代之文学批评(叶嘉莹语),一时代也有一时代重温经典的方式。当我们温一壶酒,温一卷书,“清楚地感觉到他是稀见的天才,他以一种悲悯而又尖刻的眼光看着人世的一切,看着人们厚颜无耻而兴高采烈,忙忙碌碌而一无所获。”(《<</span>金瓶梅>作者之谜》,页67)将这一段话打个九折,用来评价骆先生的《游金梦》,也宜称得很,只是这“悲悯而又尖刻的眼光”所针对的貌似只是这三部小说中的人和事罢了。

  [i] 柳雨青:戏梦人间[J], 上海:书城,2013(11).

  [ii] 骆玉明:游金梦——骆玉明读古典小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版.

  (该文发表于《名作欣赏》2014年8月下旬刊。作者:澳门大学中文系 胡善兵)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游金梦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