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美宋词》是一本由桑妮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8,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至美宋词》读后感(一):《至美宋词》: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宋朝词人!
最近在看《清平乐》这部剧,本来是不想看的,因为当时听很多人说有70来集,觉得很拖沓,但是最近的剧都同步了,还在等着更新,于是看了这部《清平乐》。 可能是唐朝剧和清朝言情剧再拍就觉得老套了,于是很多作者把视角转移到了宋朝,开始讲述宋朝帝王家的爱恨情仇,悄悄告诉你们,我看《清平乐》的时候都是开了1.5倍速,这样看起来会舒服一些,没有拖沓的感觉。 书的方面么?最近看了《至美宋词》这本书,不得不说宋代的文学成就也是杠杠的,毕竟很多学生现在背的,就有很多出自宋代。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 自古女子无才便是德,李清照作为一个菇娘,能够在宋朝文豪辈出的词坛有一席之地,可见她的文学功底有多深厚。 李清照作为一个有才华有钱和人脉的奇女子,最重要的一点是嫁给了自己的心爱之人。在宋朝,她属于比较幸运的人儿,当然成也宋朝败也宋朝,因为她所属的时期,宋朝已经有些颓废,她也因为一些战争受到了些许影响。 在《至美宋词》里只收录了她的《醉花阴》 和《声声慢》,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她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首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 作为一个做过《三年高考五年模拟》的人,对于苏轼这个人实在熟悉不过了,毕竟高考是要考的,很多人都是囫囵吞枣式的背完就写,很少揣摩这他的词的背景和意思。 苏轼的词都很清灵婉约,但他的这首《定风波》则透露出他洒脱的人生观念,一个人本来有伞,但是被仆人拿走了,然后下雨了,按照常人的思维应该是生气懊恼。而苏轼则以坦然的心态面对了这件事,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他人生的写照。 说起《一剪梅》,你一定会想起最近因为《鬓边不是海棠红》大火的尹正,毕竟他所饰演的角色和《一剪梅》的BGM太让人上头。 说回正题,这里说的《一剪梅》,不是歌曲,而是宋代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全名是《一剪梅 舟过吴江》。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 舟过吴江》 最喜欢这句,虽然写了颜色和植物,但是作词人的心境却写的十分真切和淡然。 这本《至美宋词》最后还有涂色卡,很漂亮,有空的时候,会涂一涂。
中国是诗词大国,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诗歌对于生活的拟写、再现就已经开始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迁,到唐宋时期,诗歌的“演化”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唐诗宋词”,确实道出了唐诗、宋词在各自领域的巅峰地位。相对来说,诗词虽是一家,但二者之间还是有所区别。诗的发展在前,而词自隋唐时开始兴起,五代“花间词”、李后主词时,词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至两宋,婉约也好、豪放也罢,词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两宋时,对宋词已经有各种各样的偏好。宋以后,特别是清末民国时,对宋词的研究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其中尤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最为知名——只不过《人间词话》未免过于简洁明了。有时候,“长篇大论”其实也是非常需要的。
作为唯美主义畅销书作家、女性传记文学领域知名作者,桑妮也在《至美宋词》中甄选了40首宋词佳作,并对这些词作进行了解读。 宋词的美已是公认,有了自己的理解、共鸣,再加上桑妮的“推波助澜”,可想而知,对宋词的感受定会“更上一层楼”。
对于宋词,一般分为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前者的代表词人包括秦观、柳永、李清照,后者则包括苏轼、辛弃疾。但其实,婉约派大家李清照曾有“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般的豪迈佳作,而豪放派大家苏轼也曾展现出“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般的旖旎风光。可见,不必以词分人、亦不必以人推词,想当然很容易弄出差错来,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最稳妥。
身为女性,桑妮在《至美宋词》书中所甄选的40首宋词,也契合了她女性的身份标签,相当倾向于婉约一派,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更不用说,这本《至美宋词》,不仅有词作,还可涂色,还可把那些词作重写一遍,展示一下自己的书法之美——这些,假如是一个男性选家来挑选宋词,大概率会很不相同的。
所以,不必在意其中有些词作和作者自己不很熟悉,只需要像“熟读唐诗三百首”般去读这些宋词,然后再三品味即可。相对来说,桑妮对这些作品的解读,虽然是“一家之言”,但作为一种借鉴,也是很有可取之处的。毕竟,婉约词作,女性的理解可能更为细腻、敏感,更有利于对这些词作进行赏玩——就像古董收藏家对他所珍藏的好东西那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一样,二者其实非常相似。
同时,如果想要更好地解读、赏玩这些堪称经典的词中佳作,自己也还需要做一些“额外”的功课,比如对词作者的身份地位、生活经历进行一番了解,可能会更有好处。词作中间写到了一些内容,但更多、更深的一些意味深长,很有可能就在“词外”——综合起来进行理解,才会越发品出其中的可贵之处。
《至美宋词》读后感(三):《至美宋词》读后感
看这本《至美宋词》,脑海里构思如何写这本书的读后感的时候,稍微有点“犯难”。我问自己,“难”点在哪里?宋词和唐诗并列,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相信不少人都有各种版本的宋词。这些宋词从各种角度进行各种各样的解读,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试问哪个中国人不会吟唱几句宋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秋时候,抬头望月,谁人不会想起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词美在何处?有句话说的好,“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宋词跨越千年,依旧可以打动我们的心,其魅力就在于“情感”。古今情感想通,“词”相对于“诗”而言,又具有优美的音乐感。或慷慨悲歌,或从容而浪漫,都是谱曲吟唱的佳品。这本书只选择了40首宋词与读者共赏,秦观、李清照、蒋捷、苏轼均在其中。秦观的《满庭芳》中那句“灯火已黄昏”,特别打动我的心。夕阳西下,灯火已黄昏的时分,华灯初上,一日光阴已经过去,夜归人应归何处?
宋词美在何处?跨越千年,“意境”动人。江捷《一剪梅》的中的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间过去,“意境”不变。旭日东升,夕阳西下,日子就在太阳每日的东升和西冲之间流逝了,冬去春来,花木在茂盛和凋谢中经历年轮。而人呢?流光让少年成长为青年,青年又长出了白发?怎能不感叹时光匆匆?
宋词美在何处?除了意境、情感的因素,个人认为一个重要的点在于“辞藻”。华丽有之,婉约有之,豪放亦有之。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观景抒情,寄送相思。宋朝文风开放,词作轻灵而自在,不拘泥于条条框框的限制。阅读起来,就像和一位老友品春茶,味道淡雅而绵长。穿越千年的历史,结合作者李煜、李清照、苏东坡、辛弃疾独特的人生经历去品位他们的作品,且行且吟,为他们的人生起伏和命运情感叹息之余,也是为身处现代的自己做一次“心灵保养”。眼睛感受到美丽的词句,耳朵感受到朦胧的音律,无论是“杨柳岸的晓风残月”还是“大江东去的千古风流人物”,都可“共沉醉”。这等妙事,何等快哉?
《至美宋词》读后感(四):《至美宋词》:好词好句还有伟大的伟大的留白!
曾经,喜欢读诗的人要多一些,读词的人,要少一些。
而我,是先喜欢词,后来也喜欢那些字句比较意缊的诗。
但是,这些都是学生时代的闲愁往事了。我也好久没有读诗读词了,读的都是一些工具书,小说书,或者是一些社科及思想思维管理和自媒体……我算是迷失了。
五一的假期,家人都出去踩春了。我一个人,有点小困,捧读这本《至美宋词》,有种回到小时候、正青春、高中时代的感觉。
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岁月是风是刀,我们都变了模样。时光不能穿越,斑驳墙上的树影,像是昨天的心思,又像是今天的记忆。复杂,却又简单。
晏几道说: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李清照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辛弃疾说: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苏轼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
我最喜欢的词人,就是晏几道、李清照、辛弃疾和苏轼。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苏轼。我读苏词,总是能读出一种大气象大格局和大心情。其实词句中总是在抒发着某种特殊心情,那份真实是作者自己的,不能言说只能意会的一种表达。而我们读的时候,都会翻译成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心情,每个人读出来的味道都不一样,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间点去读的时候,其理解和想象也都会不一样。
这就是词,短短的字句,所包含的力量和魅力所在。
宋词文化是优美的。很多时候,读诗读词,都会让人产生某种优美的感觉。
如同《至美宋词》这本书,优美写意,飘着淡淡香。我曾凑着书本闻了又闻,那份淡淡香气浓了又淡,特别优美。设计优美,意境也很好的,有好词,有作者自己的理解和解读,有独到的想象和拓展,有文艺交流也有清新的品评享受。然后是伟大的留白。我在这里说,这是伟大的留白——是我此刻最最真实的感受。世间没有多少人懂得留白,我们总是怕不够,总是怕不满,总是怕没有拿出自己的全部。其实呢,真的不需要这样呢。作者在书里面留出空白,等待我们有心情了,描上一笔。格线都画好了,词句也提供了,连描蓦的笔贴都有了——只等那份心情到了,浓墨淡笔,跟作者一起,在书中努力体会宋词之美。
美学一直都源于生活,而宋词,便是古人崇尚的美学,或刚或柔,它是多变的,却也是统一的。
宋词读本太多,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版本了。 在家修身养性,《至美宋词》是很好的选择了。 它读着尤为赏心悦目,这还不够的, 还可手写宋词,作者给了留白,等着我们在书上留下自己的手墨呢。 题书之上,有效仿古人的味道,也非常特别啊。给这个创意点个赞!
《至美宋词》读后感(五):当年燕子知何处
宋词的风行,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一群文人相逢宴饮,时常有歌姬作陪,她们或弹奏乐器,或长袖善舞,在这种情况下,最受欢迎的莫过于情歌。于是,宋词普遍出现了情感的分合离聚,往往是一句话、一杯酒就勾起了对人生、对世界、对生活的充实或虚无。
宋代虽然较之前朝,在社会开放程度上有所提升,有了宵禁,有了商业繁荣,但毕竟男尊女卑的传统是客观存在的,加上受教育权利的不平等,为此桑妮《#至美宋词#》并不致力于搜罗所有的宋词作品,而是根据自我喜好,更多地选录了名家名作,辅以其独特而清晰的解读与思考,让读者萌发“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憧憬。 宋词的创作,多了些红袖添香的缠绵,少了长河落日的雄壮。在爱与恨的交织下,在生与死的觉悟中,桑妮以《#至美宋词#》告诉我们,那一声声叹息沉淀着尘封的岁月,那一处处的月明弹奏着生命的乐章。宋人以绮丽的风韵、深遂的内涵、优雅的品位勾勒了人人心中皆有、笔下皆无的意蕴与审美,形成了刻骨铭记的心灵记忆。
众所周知,宋词可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前者如苏轼,在“大江东去浪淘尽”、“此事古难全”、“竹杖芒鞋轻胜马”中走入了达观的境界,后者则如李清照,于“昨夜雨疏风骤”“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写尽了人生的无奈。《#至美宋词#》虽然摘录的名篇名句不多,但对于这两种风格水乳交融、相映成趣,启迪读者从不断流动的人生长河中,或果断或迟疑,撷取某一刹那,便成就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学欣赏。 #宋词美学#在音律上体现为圆融饱满,比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叠字的运用方面出神入化,给读者以悠长的回味与深沉的期盼。毕竟,从诗经、到楚辞、到乐府,音乐与诗词的关系是休戚与共的,既然作为新时代的表达方式,必须要将填词与谱曲高度融合,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进步。可惜的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还原当时的音乐,只能通过存世的词作,去揣测当时的乐音。
#宋词美学#在题材上体现为丰富多彩,宋词把“香”“艳”二字发扬光大,无论是心中事,还是眼中泪,甚至意中人,都毫无例外地成为了创作的对象,仅仅从词牌名《虞美人》《蝶恋花》《眼儿媚》《相见欢》《惜分飞》《诉衷情》就能感受到缠绵悱恻、深情厚谊。 #宋词美学#在语言上体现了淡雅清疏,词与诗的最大区别,在于词更倾向于谈情说爱,而诗致力于经国治政,秦观《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其浅显易懂、质朴无华的语言,让所有读者在阅读中咀嚼爱情的甜蜜,哪怕是“经得一番寒彻骨”的甜蜜。
#宋词美学#在意境上体现朦胧含蓄,即便是“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在某些方面不能混为一谈,但总体上说正是有词人情趣的表述,才能激发读者的兴趣。花、雨等宋词常见意境是词人生活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花”以“落花”居多,“乱红”、“飞花”也不绝于笔;“雨”则是千变万化的,有“烟雨”“细雨”“微雨”“暮雨”,无色无味却有情有义,融入词人的心中。 惜春与伤秋是词人所乐于描绘的情景,自然界的万物都要合乎天时、地利,即使是最娇美艳丽的花儿也难以逃脱凋谢枯萎的命运,或在风中飞舞,或在水中凋落,美好事物在消逝过程中多半能让人联想到自我并不完善的生命。同时,花、雨的意象组合还表达了思乡怀旧之情,比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无论是以乐景写哀情,还是哀景写乐情,其本质是高度一致的,营造出一种不可说、不可知的意境,把“一切景语即情语”刻画得淋漓尽致。 花本无情,雨亦无情,在词人眼中,同样的花、雨乃至流水、高山,呈现的状态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正是因为词人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注于自然现象中,经过词人的主观改造,才使花、雨等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现象有了更多的情感寄托,给读者以情感的同振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