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血脉》是一部由万盛华执导,王铮 / 蒋方婷 / 王聪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共和国血脉》观后感(一):梅大妮真是又婊又立
自己脸皮厚又发春来找石兴国,然后到了还做好人委委屈屈得哭,真是当小三的一块料啊。又婊又立。感觉他一点儿也不喜欢石兴国,就是发春了,找特定的人发泄。三观尽毁。
《共和国血脉》观后感(二):感觉不咋样
前面的我整体没怎么仔细看,最后一集过于枯燥,记忆深刻点.最后一集大体内容是颁奖,颁奖人说“…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奋斗…”,本剧自称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后矛盾。翻开历史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祖国还没有确定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后面邓小平提出的。这是一个常识,我一个理科生都知道。导演应该去补补历史知识。整体来说还是不怎么样。演技不是很好内容也不是很吸引人。
《共和国血脉》观后感(三):烂片之王
很好的题材,被感情线毁于一旦!中央台放之前评审过没有?哈哈““发个好纠结”别尴尬方法好几把vv好卡看吧v出发后看吧v发哈几哈v方法好KKK就哈哈急急急:宝宝哈哈哈哈好好干GVv放多大多大发发发发发发发发发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嘎嘎嘎%滚滚滚古古怪怪古古怪怪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尴尬古古怪怪g%gggggghhhhhhh
《共和国血脉》观后感(四):这么好的题材拍成什么样鬼样子啊!
这么好的一个题材,共和国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能源工业,有那么多有血有肉的故事,拍成什么鬼样子啊。看到12集,一半的时间都在讲那两段畸形情感故事,工人大哥就是一个流氓无赖,政委口中所谓没见识的农村小丫头狡诈地把一帮大男人骗得团团转,还有各种勾心斗角,正经讲石油的没几段。看到评论后面的感情戏更变态,直接弃剧了。
所以广电规定的献礼剧题材有什么用?再好的题材,在三观不正的制作方手里也不过是扛着红旗反红旗,好经拿给歪嘴和尚还是可以念成歪经。题材不过是包装,内核的故事传递的价值观才是一部剧的灵魂。
没打一星纯粹就是为了里面演员的卖力演出,多一颗星给演员的端正态度。
《共和国血脉》观后感(五):觉得这个导演应该拉出去枪毙!
看了电视剧《共和国血脉》,觉得这个导演应该拉出去枪毙!
我就问问,本来可以是一部传播正能量的好片子,却让一个老实本分、忠于理想和信念的石兴国连长成了悲剧人物,实在让人匪夷所思!梅大妮本来可以和石连长幸福地生活下去,这样的剧本安排并不会影响整部剧的大旋律。但是导演偏偏不这样做,所有的小人继续滋润活下去,让好人受苦受难没有好的结果,目的何在?是为了说明这世界上实在人就需要牺牲更多,必然成为大事业背景下的牺牲品??其心可诛!怒。
这些年,悲剧好像成了很多电视剧的基调,用悲剧来博得观众的更多眼泪,换取高分和更多票房,这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
海报《共和国血脉》观后感(六):油田之上,青春无悔
很早就听说过石油是“工业的血液”这一说法,说明石油对于工业发展与建设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石油也并非黄河之水天上来,人们将石油的功用发掘得淋漓尽致,但却很少思考石油的来源这一关键问题。
最近正在中央一套和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网络平台同步热播的《共和国血脉》另辟蹊径,从一个全新视角阐释了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发展的快速步伐与迫切需求,并以石油为关键线索,讲述了一批青年共产党人奋斗攻坚在石油一线的热血故事与激情岁月,更让观众感受到了石油这一宝贵资源的稀有和来之不易。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最需要的就是加强工业建设来迅速提升综合国力,因此,工业之血液——石油就成了最急需的珍贵资源。值得关注的是,《共和国血脉》中的故事主角并非一开始就是我们想象中的石油工人形象,而是出生入死的出生入死的革命战士。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的巨大转变,让解放军战士们放下手中战枪、脱下身上军装,从最基础开始学习石油开采相关技术,一步一步成为经验颇丰、无畏险阻的石油人。
近年来弘扬主旋律的影视作品并不少见,然而电视剧《共和国血脉》之所以能够突出重围并让观众眼前一亮,正是因为该剧所选择的题材非常新颖,以国家石油事业从起步走向崛起的艰难历程,展现了一代石油人的坚韧品格与爱国志向。剧中的主角石兴国、许茹、刘大勇这些年轻人来自五湖四海,却都因为石油这样一个共同目标而走到一起来,他们各自的命运也终于与石油难解难分,青春、爱情、家庭等无一不染上了石油的色彩。石油开采的新颖题材和一代石油人的拼搏奋斗,显然是当下荧屏比较稀缺、同时也能够激起观众兴趣的故事主题。
尽管《共和国血脉》中的故事发生年代距离当下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剧中一个个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所传递出的责任感、使命感仍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种崇高精神与无言力量,想必应当是奉献。在那个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有人跳进泥浆池,甘当“人肉搅拌机”,有人立下宏伟誓言“打不出石油就不回家!”,甚至还有人不惜付出一生时间和宝贵生命,为中国石油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无一不向观众证明:人是可以为了一种信仰而去奉献、去牺牲的。
玉门、柴达木、克拉玛依、四川、大庆、胜利……这些朴素的油田名字因为石油人不竭奋斗的光辉历史而熠熠生辉。在《共和国血脉》中,你会明白石油何以被称为工业之血液,也会看到那些“流血流汗不撤退,拼命也要找到大油田”的一代又一代石油人,是以何种方式延续着油田的血脉。
《共和国血脉》观后感(七):如此 《共和国血脉》,国人能不生病?
《共和国血脉》观后感
本以为是一部正能量的,史诗般的电视剧,反映石油人可歌可泣的创业历程,体现石油人的热情、豪迈、忠诚、担当,结果全没有。玉门作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一点都没体现,“三大四出”就是几部钻机,几个钻工?建国初期引领中国中国勘探、开发、炼油技术的发展,第一个开展注水、注气的油田;第一个研究并应用电测技术的油田……数不胜数。
石油师的代表“石兴国、许茹”是正面的,而石油工人的代表“邱建设、刘大勇”就是负面的,铁人王进喜就是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邱建设一直对反对他入党的石兴国使绊子,刘大勇对情敌石兴国刁难。
石油师当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钻井、一部分炼油、一部分运输和工程建设。
勘探、钻井方面,可讴歌的题材太多了:技术上冬季钻井,快速钻井等。1953年,发现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油田——石油沟油田。1955年现场压裂施工,中国第一次。石油师和原来的油田工人当时是有矛盾的、冲突的,但都很好的解决了。钻井结对子是一个很好的题材。但表现的不够,缺乏张力。
运输方面,当时玉门石油东运兰州,660km的距离,能够发生多少事情?1954年,原石油师师长张复振在人民日报发表《艰巨的原油东运工作》。
让我最愤怒的事,感情戏太多了!石兴国、许茹、梅大妮,刘大勇的四人虐恋;田文艺和刘小青,唐娜和周远。还有其他纠葛,比如国民党遗孤小雨。特别是四人的感情戏,已经26级了,还***纠缠,最后落得个“棒打鸳鸯鸟”,而棒子就是国民党特务哥哥,有情人难成眷属。套路都不过脑子,许茹生病,刘大勇送她去医院,受伤,下嫁;石兴国因爱成疾,梅大妮照顾,娶梅大妮。
许茹因为特务哥哥,没有去苏联留学,又不耽误石兴国的政治前途,选择退出。许茹如白莲花一般,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嫁给了刘大勇,刘大勇酒后乱性,强奸了许茹,最后居然失忆了?你当男人都没喝醉过?
历史错误:
1. 玉门油矿是和平解放的。主要是邹明领导下的工人护矿,国民党有破坏的企图,但随着大势已去,各路人马也各怀心思,破坏油矿的想法根本不坚决,最后再各方势力的周旋下,和平解放。国民党部队和解放军在1949年9月25日,一个离开,一个进入。
2. 中国派出第一批苏联留学生,是在石油师转业以前。
3. 1955年在罗马尼亚人指导下,玉门钻井队打出中国第一口深井——青4井,友谊之井。
还有很多,不再查了。
《共和国血脉》观后感(八):献礼剧的文艺创新之路
文/番茄女王
2019年,大家看电视剧已经有N+N种方式了,手机视频、手机投屏、投影仪盒子、电脑,最后才是电视机,彩色、杜比音效、倍速选择、蓝光画面,各种效果应有尽有。科技的更新创造了无限可能,电视剧本身也经历了各种变革,剧本的突破、画面的特效处理等等,虽不及科技的更新速度,但电视剧是文学的创作,与人的智慧密不可分,每一次小小的尝试都是一次大的改变。献礼剧这种特殊的剧种也面临着文艺创新。
献礼剧给人的固化印象是主旋律、为献礼而献礼、歌颂伟人、重现战争,基本没有太多的文学基因和艺术美感,题材的选择多有局限性,观众审美疲劳。《共和国血脉》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的献礼剧,另辟蹊径,从石油工业建设的独特角度入手,全面还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某师部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的过程,展现了中国军人和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建设者的“石油精神。
以钢刀连为代表的解放军战士们从小小的玉门石油人做起,开启了漫长的石油师长征之路,卸下冲锋陷阵的枪支弹药,拿起钻井的专业器具,同样是为了响应祖国的召唤,钢刀连的兄弟们凭着坚定的信念和艰苦奋斗的坚持,为共和国寻找“血脉”。《共和国血脉》围绕着石油开发这个新式主题,回归生产和生活,塑造了新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风貌。
《共和国血脉》开创了献礼剧的文艺创新之路,每一个人物都被赋予了时代的烙印和情感的寄予。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不敢言的苦衷,《共和国血脉》介于封建思想与新思想的碰撞,军人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碰撞,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针锋相对。剧情并非单一的弘扬国魂,而是通过解放军从冷酷的敌我战场转到艰苦采油的作业战场,从至高无上的军人转为向工人拜师学艺,一个又一个写实的石油开采故事,石油开采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感人至深。
以石兴国、许茹、周远、唐娜为代表的解放军人代表了四种类型的青年,他们有远大的报复,满腔的奋斗热情,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性,他们有着正直的人品,过硬的技能和技术,更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刘大勇为代表的工人阶级有着纯真的热心肠,丰富的采油经验,但对解放军转师心存敌意,担心解放军抢自己的铁饭碗,导致工人阶级与解放军战士们的互相排斥。而以梅大妮为代表的农村姑娘,完全带着封建的思想强行进入解放军的队伍,逐渐融入到解放军的生活中,慢慢改变封建的意识。
以情动人,以理动人。《共和国血脉》是一部有血有肉的剧情片,以接地气的讲述方式,将主旋律剧打造得有看点、有情义、有深度。献礼剧不再拘泥于形式,文艺创新不再是奢望。
《共和国血脉》观后感(九):我看到的第一部描述开采油田的电视剧
断断续续在电视上看的。终于不是各种战争片或者对领导人的歌颂了(没有说这些片子不好的意思,我也挺喜欢,但看多了相同题材想换换口味)刚好我看到的几集都是在纠缠男女爱情方面,好像着墨过多了,可能是我的思想视野太狭隘了。片子抨击了旧社会包办婚姻,受封建思想束缚的女性梅大妮觉得不跟未婚夫结婚会被人看不起,抬不起头做人,后来经过共产党员们的开导终于想通了。 我想说一说梅大妮这角色,一开始很讨厌她,后来想想,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她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演员的各种情绪转换小动作都挺合理,演技不错。 许茹这个角色越看越不喜,明明人设还不错,人美心善,乐于助人,心地善良,积极向上,有见识有追求,都是很正面的形象,但就是演的不讨好,表演痕迹很重,台词不好不自然。我就说说刚看完的第20集,【以下有剧透】这集是讲许茹得知因为自己的哥哥是国/民/党特务,导致政治审查不过关不能出国进修。这里许茹虽然受到了打击但是她还能承受,结果后来听说男友石兴国也因为自己不能获得提拔,她心态就有点崩了。坐在书桌前有段内心戏,这时不看屏幕只听声音你会觉得这姑娘得多伤心多崩溃啊,肯定泪流满面了,但当你看屏幕时却惊奇发现,呀,没哭啊,哭腔这么重,脸上却干干净净,眼中也没泪水盈睫。我的情绪立马断了并且有点出戏,我没法跟随演员的演绎去感受角色的情绪。好的,让我们回到剧里,内心独白的最后,是许茹说没人能够打倒她,她要更坚强(记性不好,大概是这个意思)说完这句表决心的话之后,许茹把桌上的箱子(是箱子吧)一把扫到了地上,看到这里的我表示黑人问号脸,你都这样鼓励自己要坚强了,为什么还要把箱子扫到地上去?这时振作起来做点其他事都比如同恼羞成怒般扔箱子要来得合理吧?你以为这就完了吗,许茹紧接着还把自己养的兰花砸了。她砸兰花是因为有人说她养兰花是资产阶级作风。虽然有这个前提,我还是不能理解砸兰花这个举动,你不是很爱兰花吗,怎么最后却把兰花当做出气工具?我不知道这两次扔东西砸东西是剧本要求还是导演要求还是演员的自由发挥,都是败笔,让许茹这个角色人设崩塌了。如果是为了表现许茹决定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作风去迎合融入人民群众不再养兰花,那大可给一个许茹不舍地看了兰花一眼的镜头,然后镜头转到许茹的追求者刘大勇家,刘大勇在养兰花,这兰花是刘大勇许茹扔了之后刘捡回来养的。这样人设不会崩又能交代清楚兰花的处理。
再说一下打光,还是20集,许茹在思念石兴国但又不敢打电话给他的这一段,打光师是想要拍成鬼片吗??这里的许茹真的很像女鬼。
总结,剧的立意是很好的,而且角度新颖,讲述的是开采油田,但是剧本逻辑性差强人意,演员演技参差不齐。我想跟部分演员说,伟光正不代表人物的肢体语言就像样板戏,太不生活了,很让人出戏啊
再说一句,看样子接下来的剧情许茹跟石兴国分手是肯定的了,如果最终石兴国跟梅大妮结婚了,那么恭喜,所有主要角色全部崩塌。(明明剧的主题是油田,为什么你不说?因为我知道最后肯定能克服重重困难开采出来的啊,而过程中涉及的技术等等专业知识我不懂啊)
以上皆为个人观剧体验,接受友好理性讨论。本人玻璃心,不能接受谩骂,谢谢!
《共和国血脉》观后感(十):比军旅题材燃情,比正剧更写实《共和国血脉》回溯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
作为军旅题材的年代剧,眼下正在央视综合频道热播的《共和国血脉》,其视角不仅宏大、客观,更从一个个军魂满溢且活生生的剧中角色身上,体现出一种难得的时代精神,以及对于“奉献”二字极其深刻的描述和写照。
电视剧创作者们的用心和诚意,也完全超越了历史书上略显死板的文字,将一个名为“钢刀连”的传奇,将一个石油师的历史,将一辈革命军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使命,通过小荧屏上鲜活且壮阔地表现出来。《共和国血脉》严格意义上讲,虽不是标准的历史正剧,却以相当严谨的态度和表现形式来呈现那一代革命军人的真实面貌。
剧集一开画,解放战争即将迎来全面胜利,西北战事亦接近尾声,创作者用最为标准的正面描述,给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石油工业建设做了最为真实的交待。电视剧艺术形式的特殊和特点,也时刻提醒着观众,作为“共和国血脉”的石油,是解放军用鲜血和生命从敌人的枪口和炮火中保护下来的。满满两集的长度,战争片一样的大场面和细节描写,时刻展现着革命军人的本色与使命。
而创作者的客观和宏大视角也不仅仅体现在对于军人和军魂的正面描写上,包括国民党军队的内部,包括内奸、特务,心怀正义的石油工程师,甚至西北本土的乡亲们……都被编剧和导演很好地融入到故事情节当中。情感方面的丰富多彩,更让剧中的所有主要角色鲜活、独特,甚至都很接地气。军人也有爱情的温暖,军人也有家庭的牵绊,而“金贵的”石油工程师们更有个人恩怨和身世谜团的纠缠,每一个角色都突破了“脸谱化”的束缚,每个人物背后都有值得观众又爱又恨的故事。
清晰记得第二集中,随着战争的胜利,钢刀连连长石兴国兴高采烈地向师长和政委请功,却不料遭遇当头狠批,党中央保护科技人员,重视人才,更重视石油这条共和国血脉的决心,也从此在这个年轻气盛的军人心底埋下了种子。随着剧情的发展,当钢刀连誓死不服输的硬核军魂与共和国血脉,紧紧联系到一块儿时,当作战部队成了石油师,当从手握钢枪的军人,转换身份成为手握刹把子的钻井技术工人,《共和国血脉》即便没有了战火纷飞,却同样流淌出热血十足的意境来,因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人的诞生,来自那些还没来得及脱了军装就已经从一个战场到另一个沙场的军人们。在他们每个人的内心,为新中国成立和为共和国建设,都同样要奉献毕生无私的力量。作为一名共和国军人,放在哪里,“钢刀连”的精神不丢,军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魂始终都在。这一股精神力量,对于当下的观众们来说,不仅是感动,更是深深的启迪。
而对于男一号钢刀连长石兴国的刻画,更代表着全剧的精神方向和硬朗气质。此人个性刚毅,正直,战场上英勇机智,角色特点在编剧的视角下也给足了成长的空间。从对田工程师对态度上便可见一斑,起初怀疑、抓捕后者,到后来舍命保护,最后成为工作和生活中的挚友,石兴国的军人本色鲜活而立体,且充满了感染力。而真正让人动容的,更是一个战斗英雄对于革命爱情的自白。观众们肯定记得石兴国拜师刘大勇那一幕,遭遇情敌的刁难和现场百余位工友的正义质问,本就对于爱情低调的军人石兴国坦诚以对,“我,石兴国,解放军战士,我是一名堂堂正正的男人……我所做的一切,问心无愧……是革命的理想信念,让我和许茹两个出身不同,文化层次悬殊的年轻人走到一起,是战火跟鲜血,铸就了我们两个忠贞不渝的爱情。许茹,是我第一个爱人,也是我此生唯一的爱人!”特写镜头里,许茹平静而幸福的表情,更烘托出一对儿军人情侣爱的纯粹和伟大。有了革命热忱、工作热情,以及忠贞爱情的军人,干起事业来自然一往无前的勇猛。
剧集来到十八集,钢刀连钻井队奔赴更具困难和挑战的柴达木盆地,肩负起建设年轻共和国的重任。后面的剧情也将更加精彩。把石油比做共和国的血脉,其实,军人同样是共和国不可缺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