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船北马 吃东吃西》是一本由西坡著作,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船北马吃东吃西》肯定是一个吃货写的,关于饮食的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各地饮食文章也截然不同,能走东走西,到各地品尝当地的小吃,对于吃货来说,是很幸福的一件事。现在即使不去当地,在外地也能品尝到当地的小吃。所以,现在可以不用东奔西走就能品尝到各地小吃了。就如今天的地球村,对全世界发生的事,即刻就了解了。吃货,能把饮食文化行诸笔端,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据说吴承恩在《西游记》里有一处失误,专家都没有发现,被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找到了。那就是唐僧无论到哪里,所吃的斋饭都是相同的。这个绝对是不可能的。因为他走的路途遥远,而且各地饮食是不尽相同的,怎么能给他弄出那么一样的斋饭呢?这本书里,作者无论在到各地去,还是在居住的城市,只要有饭局,都能勾起他的食欲,边吃边品,能把色香味等一一说来,甚至还能把做法也写出来。这个就很让我佩服了。善吃者可不都是善做的。
作者有着很深厚的文学功底,他能引经据典,把关于饮食的文化与饮食紧密相连,跟随他的文字,既能品食物,还能学着做美食,是一个很好的资源。
作者能吃到这么多的菜,而且每一道菜都不白吃,都能吃出点学问来。这个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如我,无论吃什么都没有太大差别,而且有些特色小吃,我却是无福消受的,记得一次在昆明,先生买了一碗肥肠绿豆汤,店家说,当地人都极为爱喝,消暑。单单闻着那臭烘烘的味道,就感觉恶心了。更别提吃了!先生吃东西向来不挑,但这碗汤却也仅仅吃掉半碗,无法再下咽了。当然有很多地方的饮食的确是色香味俱全的。比如到贵阳去,锦里的酸汤鱼,四川的肥肠面等都不错。能够在有生之年,品尝各种饮食菜肴,以饱口腹之欲。真是幸福的。
读这本书,中华美食中零零碎碎的小知识、小感受、小意见能很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作者的“粗放”态度的饮食也让我佩服。
u
——评《南船北马 吃东吃西》
文/蓦烟如雪
中国美食文化历经了数千年,凝结了许多精华,包括各种菜系,如鲁菜、粤菜、川菜、湘菜、闽菜、浙菜等等,从烹饪到内涵,从外观到营养,都特别讲究,作为饮食大国,中国的美食世界有名,若要说出几道菜名是不难,但若能在品的基础上,还能引经据典,就更厉害了。
在看到这本《南船北马 吃东吃西》时,我起初并没有在意,觉得应该就是简单谈谈吃,说说几个地方的味道罢了。可翻看下去,发现作为美食专栏作家的西坡,并没有浪得虚名,他在品吃上,让我看到了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作为老饕的独特视角。
作者把美食分为四块,用“东、西、南、北”来诠释他所要写的各地美食,从扬州的狮子头到云南的过桥米线,从河南的道口烧鸡到厦门的沙茶面、土笋冻,从台湾的生炒花枝到香港的深井烧鹅……每一道美食,都凸显了地域特色,也用历史掌故、地方风味、民风民俗去表达一方水土,一方食材。
作者游历大江南北,围绕着美食的源头,用趣味的言语引经据典,追根溯源,不仅让读者对美食勾起了味觉的记忆,也看到了到了食物的考证过程。
看过不少名家写美食,如汪曾祺、梁实秋、蔡澜、朱振藩……每个作者写的风格都不同,各有其特色,但能在这些名家的基础上,写出自己味道的新人很少,而西坡能算一个。
他对美食不求奢华,他在书中说:“绚烂至极趋于平淡,乃成境界。”
吃遍了各地美食,在品尝上,他才会有更深层次的领悟。
故而他说,这里的每一道美食,都是味觉记忆的一个拼图,城市性格的一个层面。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他把美食一一记录,一一传播,从星级酒店到私房菜品,从农家小炒到路边小吃,他跨越的不仅仅是地域,民风,还有文化和习俗。
单单一个扬州狮子头,他就从历史去考证它的远祖是《食经》(南北朝)上记载的“跳丸炙”,而西坡又挖掘到狮子头另有别称是葵花劖肉,他还找到它的出处是隋炀帝至扬州让厨师以四大名胜为为题做的菜品之一,而在葵花劖肉演变到狮子头,他又以流传的故事,让人知晓它的来历,甚至跟它同宗的四喜丸子,他都详细讲述。
美食在作者的笔下有了灵魂,有了让读者想一探究竟的动力,其美妙难以言喻,其用心难以描摹,唯有品一品此书,才能解其中味。
《南船北马 吃东吃西》读后感(三):无问西东,真心对美食
中国谚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曾道出了百姓生活的日常。吃对于人们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饮食中蕴含着的,不仅仅是身体康健的需求,亦是精神的传递,文明的延续。中国地大物博,各地饮食习惯不同,各具特色,美食记录类的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曾带领我们领略中国美食的哲学和中国人在食物上的艺术和传承,让中华美食的精华呈现给大家,也让人们在饮食中将美好的希望传递下去。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永远不缺乏吸引力。对于吃货来说,吃的有精神才是一个人做人干事的基础,味蕾得到满足,才能心情舒畅。造物主大自然的雨露和阳光,土壤和气候等等我们人类造就了各种各样的食材,一年四季,一季三旬,层出不穷的食材为自然和社会增添了众多的美好,也养活了众多的人类。一个合格的吃货,敢于带着他的好奇心,去尝试各种未曾品尝过的食物,也会在品尝中研究食物的本源和历史。沪上美食家西坡先生在这本关于美食杂记的图书中,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将人生道路上领略的美食以及美食的文化、趣谈,分享给读者,让读者在阅读中一边流着口水一边享受着美食与文化碰撞中带来的美妙快感。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在大雪季节的天气中,吃的好更是一种本能,对美食的追求似乎在这个季节放大了许多。大千世界的美食有无穷无尽,基于中华地大物博,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饮食习惯也各有千秋,作者行走与中国各地,将味蕾得到的体感记录下来,更加去追寻美食背后的轶事,历史掌故民风习俗等等,通过引经据典追根溯源让美食的文化更丰满的呈现给读者,在吃的好的道路上进行文化的传播和继承。从扬州狮子头到太湖三白,从八宝酱鸭到过桥米线,从开水白菜到铁棍山药,从夜市小吃到星级餐厅,从洛阳水席到边疆硬菜,地域上的跨越,民俗上的差别,饮食上的习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美食传承一方文化。
作者笔下的美食吃了色香味俱全,更让美食具有了灵魂,通过文化的考究,历史的传承,让食物变得来历分明,深层有味。在序言中作者提到南北与东西的划分,对于饮食来说都变得无所畏,对于食物的美妙来说,单就秉承一份真心就好。或古城的小众,或都市的繁华,走南闯北,行走在中华大地上,用一辈子似乎都难尝尽各地所有的美食。南船北马,吃东吃西,带着真心,在对各地美食真实真挚的体验下带给我们不同凡响的阅读感受。
《南船北马 吃东吃西》读后感(四):寻味美学
“民以食为天”,对于爱吃贪吃的人来说,读到一份可心的美食杂记心里头更是向往着笔者笔下的那些美食了。
《南船北马 吃东吃西》,书名就是吃客的真实写照。坐船往南,骑马向北,吃各地东西。书名形象地道出南北地方特色,出行乘坐的交通工具与地域风土有关,“东西”,一词古人造得真的好,东啊西啊,东东西西,随便你怎么叫,反正能吃的都是好东西。
这是一份美食地图,告诉你我在中国什么地方能吃到什么美味的东西。按中国的版图大致分东、西、北、南四大区域,目录也是这样分类的,东,大抵就是江浙沪,TB上购物江浙沪通常都是包邮的,免了邮费,物价就显得低了,常常买一件小东西就显得物超所值,江浙沪的美食大概也因为邮费省了而显得性价比更高。江浙沪地处江南,江南鱼米水乡,人杰地灵,好食材再加上精致的烹饪,定然令人回味无穷。“东”的美味菜单里有扬州的狮子头,太湖三白,温州的鱼圆,绍兴的霉干菜,……“霉干菜”也值得推荐吗?刚一看到时我愣了下,那黑乎乎的极其接地气的霉干菜,单是看它真的不一定会让人喜欢,但是如果它被东坡肉盖着,吸收了五花肉里的油汁,那真是超美味的下饭菜。西坡先生走南闯北,可以说对各地的美食习俗有着深入的了解,譬如说他写温州鱼圆,“温州鱼圆实际上是带锯齿形、不规则、长条状,甚或长得就像洋快餐里的鸡米花”,温州人就是这么任性,明明不是圆的,但偏偏就是要叫“鱼圆”,西坡先生观察是很仔细的,很懂温州的饮食习惯和所制作的鱼圆特征。当然,看他笔下各地的美食清单,他对这些地区的食物都了如指掌,而且写得幽默轻松,让人被他的文笔所吸引而更向往这些美食。
“西”主要指四川、贵州一带,说到西部,首先想到的是辣味。“西”里的美食清单也的确是无辣不欢,“鱼香肉丝”风靡到中国的其他地域已经只是一丝丝的辣了,而“灯影牛肉”留给我们的美好印象不仅是透过牛肉看灯影,更多的是那劲道的麻辣味。除了辣,西部还有云南的过桥米线,辣或不辣都行,饵丝也是我很喜欢的。
河南的铁棍山药是西坡在“北”里介绍的一样美食,这些年它早就覆盖了东南西北的菜市摊位,今儿,我还刚炖煮了一锅铁棍山药排骨,粉糯的口感让人忘了削皮的时讨厌的黏液。北部的美食豪气,一上一大锅,面食多;而南方的美食则做得精致许多,风味多样。东南西北各有特色,不禁让人感慨中华美食之博大,读此书,仿佛已然品尝了全国各地的饕鬄盛宴。
《南船北马 吃东吃西》读后感(五):吃货不可怕,就怕吃货有文化
历朝历代都不乏吃货,但是谈吃的名著却不多,至少占比很少,作为吃货,我觉得个中原因,就在于写美食,必须要有经历,还得有文化,没有经历,一切白谈,任你有金庸的妙笔,没有吃过辣条,你也写不出辣条的妙处,当然这里辣条有点开玩笑的意思,但是美食的滋味,必须吃过才知道;没有文化,这里的文化,包含了文笔、天赋、知识储备,吃过你也形容不出来,或者说你也形容不好,比如《舌尖上的中国》,一换导演,韵味全无,就是因为新导演文化境界的问题。要同时具备经历和文化,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时候,是很不容易的,就算在现代,也很少有人能吃遍全国,就算吃遍全国,也不一定写的出来,但话又说回来,一旦有人同时具备这两点,也基本上可以写出一本出色的美食著作,比如沪上美食家西坡先生近著《南船北马 吃东吃西》,就是这样一本著作,西坡先生是美食专栏作者,文化人,吃货,游历全国忘不了吃,这些优势,让《南船北马 吃东吃西》活色生香,是文化著作,也不失为美食指南。本人以为,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发掘的深,本人也算是吃货一枚,《南船北马 吃东吃西》提及的很多地方,本人也都去过,但是,发掘美食,没有西坡先生深。比如,本人也曾多次去安阳,对于安阳的美食也算了解,也品尝过不少,可是,看了西坡先生《殷墟上的饕餮》,居然发现自己遗漏了安阳特色美食“安阳三熏”,这是很让人惊讶的,说明西坡先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很强,尤其是利用当地吃货做导游的能力很强,这个在其他文章中也有体现。当然了,西坡先生到一个地方的时间短暂,有时很难求全,比如安阳,安阳最有名的小吃是扁粉菜,西坡先生在著作中没有提及,算是遗憾了。另外,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考证比较细致,对于很多美食的渊源,都有比较细致的考证,让你在鉴赏美食的同时,能够了解美食背后的民俗和历史,可谓一举双的、一箭双雕。食色性也,美食可以有效提升人生的幸福度,也能够提升一个地方的知名度,在物质交换高度便利的今天,期待西坡先生发掘更多的美食信息,也期待更多人投入到美食的发掘中来,让对的人,遇到对的食物。 (.Wٸ':不可怕,就怕吃货有文化
历朝历代都不乏吃货,但是谈吃的名著却不多,至少占比很少,作为吃货,我觉得个中原因,就在于写美食,必须要有经历,还得有文化,没有经历,一切白谈,任你有金庸的妙笔,没有吃过辣条,你也写不出辣条的妙处,当然这里辣条有点开玩笑的意思,但是美食的滋味,必须吃过才知道;没有文化,这里的文化,包含了文笔、天赋、知识储备,吃过你也形容不出来,或者说你也形容不好,比如《舌尖上的中国》,一换导演,韵味全无,就是因为新导演文化境界的问题。要同时具备经历和文化,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时候,是很不容易的,就算在现代,也很少有人能吃遍全国,就算吃遍全国,也不一定写的出来,但话又说回来,一旦有人同时具备这两点,也基本上可以写出一本出色的美食著作,比如沪上美食家西坡先生近著《南船北马 吃东吃西》,就是这样一本著作,西坡先生是美食专栏作者,文化人,吃货,游历全国忘不了吃,这些优势,让《南船北马 吃东吃西》活色生香,是文化著作,也不失为美食指南。
本人以为,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发掘的深,本人也算是吃货一枚,《南船北马 吃东吃西》提及的很多地方,本人也都去过,但是,发掘美食,没有西坡先生深。比如,本人也曾多次去安阳,对于安阳的美食也算了解,也品尝过不少,可是,看了西坡先生《殷墟上的饕餮》,居然发现自己遗漏了安阳特色美食“安阳三熏”,这是很让人惊讶的,说明西坡先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很强,尤其是利用当地吃货做导游的能力很强,这个在其他文章中也有体现。当然了,西坡先生到一个地方的时间短暂,有时很难求全,比如安阳,安阳最有名的小吃是扁粉菜,西坡先生在著作中没有提及,算是遗憾了。另外,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考证比较细致,对于很多美食的渊源,都有比较细致的考证,让你在鉴赏美食的同时,能够了解美食背后的民俗和历史,可谓一举双的、一箭双雕。
食色性也,美食可以有效提升人生的幸福度,也能够提升一个地方的知名度,在物质交换高度便利的今天,期待西坡先生发掘更多的美食信息,也期待更多人投入到美食的发掘中来,让对的人,遇到对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