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等待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2-29 23:09: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等待读后感1000字

  《等待》是一本由哈金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4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等待》精选点评

  ●不知道孔林为什么老觉得自己生活裹挟,每个选择不都是自己选的吗?

  ●还是很感概的。五六十年代,谁和谁在一起,真的是因为爱情嘛?吃人的社会,活在别人的嘴里。现在,其实也没好多少。 孔林自私,他从不想他一味的顺从会给别人带来多大的伤害。林曼娜凄凉,等了孔林18年,45岁生了一对双胞胎,得了重病可能所有的人都盼着她早点死吧。孔林前妻悲哀,被孔林从镇子上的法庭拉到城里的法庭,最终把婚给离了,但是还是一口一个我们老孔人丁balabala……朴实语言,每个人都写的活灵活现

  ●一口气读完。工整好看

  ●环境描写人物独白真是好,画龙点睛离婚离了18年,俩人为结婚等了18年,作者真有本事不得不这个结果逻辑细节严丝合缝营造出一种文学上的真实。到最后俩人真结婚了,生子育娃,过上了鸡飞狗跳的婚姻生活,又开始怀疑漫长等待背后的意义是什么,是情吗,是也不是。终于又怀念起被离婚的糟糠之妻所能给的安宁了。

  ●叙述克制,带着旁观者的冷峻,像是手术精准地切中要害,却换了一把锈钝的屠刀削骨割肉。最妙的在于全书营造了一种除了漱玉以外全员恶人”的范围,却在将将结尾的时候,只用了一句话四两拨千斤就让“圣人”漱玉有了“人”的感觉。整个故事结束在一个非常暧昧但是又恰到好处时刻,这场等待没有赢家,也永远不会有赢家。

  ●花了两天时间,手不释卷地把哈金这部《等待》读完了。不禁感动,也怅惘。哈金的文字朴实有力平静中裹挟着悲怆壮美。他善于在小说建构起某种坚固东西,再一点点地敲碎、推翻。余华说哈金的叙述方式是“推土机式”的,扎扎实实的细节和推进,让你不得不信服,这部小说里的每段文字,都经过几十遍反反复复的推敲和修改。 金亮的翻译非常好,好到你不知不觉就忘记了,这是一部从英语翻译过来的小说。读着读着,会质疑自己对汉语的掌握程度。《等待》讲述了一个关于“等待”的漫长故事,这背后,有“西西弗斯”一样悲戚。小说和婚姻有关,但最后关乎的是存在生命尊严以及爱。拔高来讲,这里面有国家意志体制和个人自由碰撞,但在阅读过程中,只会被孔林、吴曼娜和刘淑玉的命运所打动。

  ●哈金的这本算是这类伤痕文学里难得质朴不喧哗这本书的品格有点类似小城之春,都是大时代命运交错下的人物情感。只是在格调上更地气一点,我感受不到这里人物的动人,我可以理解,但没有办法感受。尤其里面的性描写,太冰冷了——我知道这可能是作者想要达到的效果,但真的有点令人不适。

  ●爱是一种责任,责任也是种爱。

  ●又读了一遍 感觉不太一样了

  ●Kindle上在看 感觉还可以

  《等待》读后感(一):何以解忧,唯有等待

  一个特殊的年代。

  两个并不特殊的,体制内的人。

  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体制就是一切,体制内外就是两个世界。

  体制内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体制该怎么活,就如同鱼儿无法想象自己离开水该怎么活一样。

  男主的妻子在体制外,很远的地方,远到还有裹脚的遗存。

  离婚?闻所未闻的大丑闻!

  为此,男主离了十八年。

  男主是个老实人,也是个大好人。

  男主希望在体制内解决问题。

  男主希望在良心里解决问题。

  代价是,女主等了男主十八年。

  等到韶华逝去,等到人被强暴,等到军规尽头,等到心脏病犯。

  悲剧,真是个悲剧。

  但故事的结局是,正果修成。

  男主跟女主疯狂做爱。

  男主跟女主还生了双胞胎男婴。

  甚至,男主跟前妻及其女儿关系前所未有的好。

  可是,

  时代变了。

  人却老了。

  《等待》读后感(二):在时间丢盔弃甲

  2019—68! 将滚烫的生活包裹在一层近乎冷酷的叙述风格之中。 一场等待了18年的苦恋, 三个人,一代人的时间,是为了爱情,还只是为了等待而等待?! 到最后,连主人翁孔林也在经历了生活的琐碎后,开始了自我怀疑。 或许这也是作者本人漂历了世事沧桑后的自我追问。 时间,也许才是我们终极的敌人,在这个强敌面前,我们总是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我们受传统、习俗,甚至意识形态的限制而不得自由,真相或许是我们一直受生活的规训,从被动受限到自我设限。(文中有一细节:60年代,部队医院政委规定异性医生护士之间不得在医院外一起行动,孔林与吴曼娜就在医院内的院子里散步,一散就是18年!从来就没人质疑过这项规定,后来,没人知道这项规定何时取消,只是越来越多的年轻军官与护士跑到医院外的山林间散步,此时,孔林与曼娜却已经不能,也不愿到外间散步了!) 在肖申克的救赎之后,有人问监狱是干嘛用的?答,监狱的作用就是为了越狱!深以为然!!!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说: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诚不我欺!

  《等待》读后感(三):适合拍成电视剧的小说

  《等待》哈金 2020.1.1 BGM:爱向着我来的那天

  起初是看到余华的推荐,阅读起来确实很流畅,一个中国人用英文写作经翻译后的小说,很朴实的语言。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一下子就把人拉到了五十年前,现在看真的恍如隔世,仿佛还是十年前在看《收获》上的连载小说,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有几个还能体会到过去中国的遭遇和个中情感。故事并不复杂,一个懦弱的男人和他的两个女人。书中对待女性的态度让我很不喜欢,扣一颗星。内核也比较简单,等待了十八年后,好像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却忽然记自己是为什么而等待,不禁怀疑起等待的动机和意义,孔林和曼娜之间的是爱情吗?孔林有曾真心投入爱过一个人吗?没有,有的只是自己的冲动和自以为是的习惯。为什么就不能勇敢一些,不受外界干扰,问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

  “这十八年的等待中,你一直浑浑噩噩,像个梦游者,完全被外部的力量所牵制。别人推一推,你就动一动;别人扯一扯,你就往后缩。驱动你行为的是周围人们的舆论,是外界的压力,是你的幻觉,是那些已经融化在你血液中的官方的规定和限制。你被自己的挫败感和被动性所误导,以为凡是你得不到的就是你心底向往的,就是值得你终生追求的。”

  十八年的等待已经磨光了所有的激情,用我可能不会爱你的台词来说就是“我们以为我们爱那个人,其实我们爱的很可能只是新鲜感制造的怦然,而不是那个人。之所以我们会想念那个人,其实并不是因为他曾经对你的好而是因为之后再也没有另一个人可以让你觉得好,我们所怀念的自始至终都是爱。所以三个月后当我们看腻了那个皮囊,熟悉了他的拥抱亲吻,他就变成只剩下糖水的可乐,再也不能让我们怦然了,于是我们就寻找下一瓶可乐。“

  《等待》读后感(四):《等待》读后

  匆匆看完,却印象深刻。 爱情故事,却不那么爱情。

  《等待》整体来说可读性很强,用语通俗却不流于媚俗。故事简单读来“悲怆而又不动声色”,比较适合我这种不学无术的丁。

  自诩知识分子为爱情等待18年的孔林实则优柔寡断,满腹才华喂了狗般,读来甚至感觉他太过机械懦弱,像被拔了毛的鸡,但是不可否认,人品真的称得上上乘。 玉淑传统、贤惠、单纯不贪,在包办婚姻里,可谓是贤妻良母之典范。在当时的环境下,绝对是“上佳”选择。可惜他面对的是略显清高的孔林。这种搭配在那个年代似乎比较常见。可能作者在玉淑这个人物上,着墨较少,读来感觉人物过于简单,召之即来挥之即去,逆来顺受。 曼娜相较之而言更显复杂,她爱孔林的文质彬彬,却也希望除了孔林之外,在适龄的时候能有一个合适的结婚对象。相比玉淑甚至更显“花心”,和孔林维持多年的“同志”关系,似乎只是处于特殊环境的迫不得已。不可否认的是,在被迫的那段关系中,她自己也要第一部分责任。在初见杨庚的时候她就表现出来了那份超乎寻常的“兴趣”,可能是她希望孔林也能有杨庚这种更男人的气势,孔林的文人气质过重,处事太过寡断。 但是她对孔林的爱却是毋庸置疑的。曼娜缺爱,渴望爱,渴望家庭,一点点的希望就能让她“燃烧掉”自己。让人可怜、可叹。

  小说最后部分更像是对孔林人生的反思——阅读无数名著却像是提线木偶般活着。寥寥几笔却很沉重。 不知道爱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但是文中孔林最后的感叹却值得学习或者深思的,“要是他还能有足够的激情和活力,他可以重新学习如何全身心地去爱别人。”

  可能是时代的原因,读来男尊女卑的味道让人几欲看看女权作品洗洗脑。

  哈金在文中多次提及俄罗斯/苏联文化,想必是受其影响较大的。深感自己才疏学浅,无法感知更多的东西,希望下次重新翻开这本书能有不同的体会。

  人生充满苦难,他人眼中的幸事对自己来说或者是牢牢的枷锁。人生已属不易,希望能追随自己所思所想而行,少为外物所困。

  《等待》读后感(五):让自己变坚韧,就迈出了击败罪恶的第一步

  吴曼娜也许根本无法面对她遭受恶的伤害后的处境。愈是苦痛,就愈该勇敢地从深渊中爬出来,一天,一年,十天,十年,总有一天,她的伤会愈合,她爱的人会陪在她身边。孔林的确做到了,他呵护着她,分担着她的痛苦。人脆弱得像一棵野草,不堪风摧雨残。吴曼娜的心灵像每一个普通人一样纯洁,也一样地弱小。面对杨庚对她犯下的恶行,她只能哭诉,只能斥骂。她甚至为此罹患了严重的心脏疾病。在故事将尽时,她徒然面对生命茫茫不知所之的压力与时时与死亡搏斗的危难,孔林只能默默地守在她身边,这就是善良的人们所能做的全部。杨庚对她做恶,却逍遥世间。孔林也许没有更好的办法帮助吴曼娜走出痛苦,但吴曼娜应该忍住痛苦,振作起来,勇敢地忘掉伤痛,走出这一步,就走出了战胜罪恶的第一步。在痛苦地隐忍了十八年后,她终于可以与孔林结婚了。时光磨碎了他们的爱情,不停地折磨着他与她的心。

  但孔林面对吴曼娜的时候,他的身后却站着一个他辜负的人。同样是十八年的时光,他抛弃了他的发妻淑玉,留她一个人在乡间,独自照看他们的女儿。淑玉的善良像阳光,永无退减,又像清水一样牺牲自己,洗去污秽。别人嘲笑她的小脚,她不以为意。别人嘲笑她与孔林的不相配,她的心里挂念的只有孔林。在孔林和曼娜的孩子生病的危险关头,是淑玉用朴实的生活经验救了两个孩子。淑玉裹着小脚,她甚至听不太懂别人对她的嘲讽,可她的善良在这世上还配不上哪个男人呢?

  淑玉愈是善良朴实,孔林就愈发显得无情与冷漠。最终孔林意识到,如果曼娜病重,他在曼娜离世后,也许只有几年的时间,就要重新回到淑玉身边。淑玉已经答应他,会养大他和曼娜的孩子。生命的脆弱铺开撂在孔林眼前,生命的伤痛冲进他的心里,紧紧地压住他十八年。两鬓星星点点的时刻,孔林落下了眼泪。他用十八年的青春等待一个结果,等来的是生命赠给他的新的折磨,他兜兜转转,在等待与茫然中,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生活。

  淑玉在等孔林,孔林等曼娜,而曼娜还能等待多久。

  本书的语言非常朴实,这种质朴用一种冷静的力量叙述着故事,作者在一些段落创造出一种冷冰冰的氛围,使故事中孔林、淑玉和曼娜的情感呈现出克制冷淡之姿,而语言风格掩盖之下的巨大的情感冲击需拜读者琢磨与体会。

  本书译后记中提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孔林式的爱情悲剧在中国大陆比比皆是,且实非杜撰。十八年的折磨和茫然无终的苦等足以摧毁一个人和他的爱人,这种悲惨实在是令人唏嘘喟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等待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