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哥》是一本由王笛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感觉没展开,就只是围绕着一个民国时期调查袍哥的本科论文来做,还只是一个家庭。袍哥的很多“民族主义”的黑话,其实当不得真,什么崇拜王船山和郑成功,这些肯定是晚清革命党和袍哥玩到一起后建构出来的,作者应该深入研究这些被建构、想象的历史,而不是只围绕一个本科论文的历史。包括《海底》这样号称郑克爽留下的东西是怎样出现的之类。
●整体四星,叙述五星,结构四星,观点三星。史料基本是依据沈宝媛的考察报告而成,加之文学性的描写,让这本书很好读。如果从好的方面评价,即细致生动在现或从雷家这个微观层面出发展示了袍哥组织的“日常”,加之其他与其他材料对比,形象更丰满鲜活。末几章对于沈本人、望镇地点的考订以及袍哥组织的“消亡”亦有着笔,详略得当。而其书中虽尽力避免,但是也少不了流露出“茶馆”的影子。此外,王老师似乎在本书中刻意隐藏着自己的一些观点,或者只是蜻蜓点水,整书读完让人感觉不怎么痛快。另,附录值得一看。
●已经在好几个场合听到不同的老师谈起这本书,可能有某种标本的意义吧,有点社会史的味道,但能想见必然有大量社会学的方法和分析,今天读完这本书,有点不是很满意。和最初的想法不一样,这是根据民国燕大学生的调查报告做做的"著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不多,文学话的语言读起来很舒服,但是社会学的味道不足,和林耀华的金翼比深入的不够
●叙述可读性非常强。南下干部太狠了,但50年主政西南的应该就是父亲也是舵把子的邓了。罗志田在沙龙上说王笛还有一本更严肃的袍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看到了。
●写法比较随意,像是关于一份稀见史料的笔记而非论著。作者一直对民间秩序抱有特殊的兴趣,相当于在无机社会中寻找有机残留,莫非是有什么误解…拿《原始的叛乱》类比袍哥,可以说南辕北辙了。
●这本书很依赖沈宝媛的论文,开篇引用论文中的示众谋杀案,因为过于吸引人,以至于整本书往弱处倾斜。结构上作者把自己对袍哥以及川西文化的研究,与沈女士的论文穿插在一起写,有点欲盖弥彰资料的不足,反而让我对沈女士的论文更感兴趣。
●王笛老师还是太依赖沈宝媛了。材料的受限导致袍哥与中共博弈写的太简略,文学化的描写和想象给史学注入了别样的魅力。后两章提供了方法论的启发和指导。
●一般。在沈宝媛本科论文的基础上,多引证了些史学、文学、口述材料以及国外的理论,并无太多自己的创见。相比于其他微观史杰作《红雨》、《叫魂》等,过于平庸了。
●与沈宝媛错失深谈的机会,简直是难以承受的损失。如果能早些年找到她,本书可能会提升到经典的程度。这也很讽刺了:当事人完全明了而且经历过,只是不说;历史学家却要费劲心思写一本书,还没说透。
●作为微观史来写其实挺好的,但作者在处理中文版的时候,怕读者觉得单薄,又加了几章关于袍哥体系的内容,还专门讨论了文本解读的方法论,反而把微观史本身叙事的节奏打乱了。我没有看英文版的原文,仅就现在网上可见的英文版目录和提要来看,英文版要更为紧凑一些。也不会让读者误会这是一本有志于全面彻底揭秘袍哥组织的专著。
《袍哥》读后感(一):乏善可陈
书中一些很有价值的资料,没能深入挖掘,仅围绕一位大学生的毕业论文研究,乏善可陈。尤其将论文中“……我认识了他的妻子雷大娘,更由进一步的机会也认识了他。黑褐色的脸,电烫过的头发长长的披在衣服上,颈上领扣散着,衣冠不整的拿着一个篮子就跑到了我们办事处的地方,替她女儿报名,……”的描述,居然在本书59页张冠李戴成雷明远的形象,可笑之至
《袍哥》读后感(二):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书名的确如很多人吐槽的过于托大,以至于头重脚轻。不过,无论如何管中窥豹还是让我对这个群体的认知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王教授(先生)的行文谨慎字里行间让我体会到历史的记录者所不得不具备的局限性,不由想起了那句话: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从最初看疯狂的石头里萌生对袍哥的好奇心,到翻阅此类书籍,就是马哲里所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有收获是一定的,感谢!
《袍哥》读后感(三):沈宝媛调查报告的深度,决定王笛写作的高度
一本让人失望的书,虽然之前有很多出版社大加推崇,但是注水的肉就是不如新宰的肉香。
应该说沈宝媛调查报告的深度,决定了王笛写作的高度。如果这样都能出书的话,我们都可以把建国前的毕业生论文找出来,堆砌一些资料,然后自己出书。
强烈建议购买此书的读者先读附录3,沈宝媛的论文,这篇文章精干但不简略,有层次却不拖泥带水。读完后你会感慨建国前的本科毕业生的确是精英,这样的调查报告放到现在估计研究生都写不出来,再看看那个抄袭论文混成博士的翟天临,现在的教育真是令人汗颜。
《袍哥》读后感(四):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
知道王笛是通过一个历史系的朋友,而对这本书的了解是通过一位文学作家。 王笛写《袍哥》是以燕京大学沈宝媛的本科毕业论文为载体和主线的,贯穿了雷明远作为袍哥之一的兴起、鼎盛以及衰落的境况。哥老会不是一个简单的组织,而是作为一个社会团体存在,并对当地的政权、秩序以及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沈宝媛的论文像是一个毛线球的一端,牵出了《袍哥》这样一本更深入、详实、具体的社会研究资料,丰富完善了哥老会这个秘密组织的架构及其特有的文化网络。这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也是社会学调查的典型示例。 燕京大学当时作为教会学校,在抗战爆发后并不是随华北地区的学校一同迁往内地的,而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迁往西南。也正是这样的机会,让沈宝媛可以和雷明远一家在当时以至以后一段时间都建立了深厚的关系。
《袍哥》读后感(五):揭开袍哥的面纱
【藏书阁打卡】王笛的这本书虽然是学术作品,但故事性极强,袍哥的个人命运和家庭变迁令人手不释卷。《袍哥》的主体内容基于当年沈宝媛的一本论文。虽然有人说,王笛的这本书相当于给那本论文注了水,但是可是如果没有王笛的这本书,又何以让那篇论文重见天日呢?《袍哥》的叙述时间点是1940年代,可以说是带有文学性描述的微观史,它揭开了这个组织的神秘面纱,但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民间秩序没有太多展开。不过这无碍于展现作者的史观。就像王笛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所说:“我们过去看历史,是站在上面从上往下看,历史学家也站在上面俯视人民,而对皇帝、领袖、知识精英等,却是仰视的。我认为,现在的历史学应该回到社会的底层,从下往上看,站在人民的角度来写历史。”从《街头文化》到《茶馆》、《袍哥》,实际上都秉承了这样一种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