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变态心理揭秘》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1-30 23:04: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变态心理揭秘》经典读后感有感

  《变态理揭秘》是一本由王溢嘉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变态心理揭秘》读后感(一):让颤抖的心灵故事

  这是一本相“重口”的书,作为读者,阅读本书既可以一饱猎奇的需求,也可以了解到关于种种“变态”心理的知识自然重点应当聚焦于后者而非前者,才不枉作者一番心血

  全书选取了四十五个经典案例,二十六个属精神官能症、十三属性变态、六个为妄想症。虽然不少案例发生时间可上溯至弗洛伊德心理学鼻祖生活时代,放在当今也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一些更是时常见诸报端,可谓是离我们并不遥远

  例如暴露症(通常称为露阴癖),我在初中同班同学即在放学途中有此遭遇,当时与她同行的孩子里有些年龄尚小,懵懵懂懂,完全法理解一个成年男子当街脱下裤子面对她们是在做什么。另外一些概念得益于文明发展和进步已经逐渐摆脱了污名,例如施虐狂、受虐狂(即网络通称的SM)和异装癖,目前得到了些许理解尊重。某些些案例或许会让读者汗毛倒竖冷汗涔涔,例如在案例三十四中,寥寥数语清晰无误地展示出一位性虐待者是如何从毁坏公物、伤害动物到最终手刃人类并将自己送入牢房过程,即使作者已经有意略去了血腥的描写,其中展现出的冷酷暴虐依然能让我们倒吸一口凉气

  感谢理学和脑神经两个方面研究和科普,一个渐渐为人所熟知的概念即是大脑为了保护我们,会强迫我们忘记难以面对的事实,这一点在本书的诸多案例中都得到了体现当事人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当年给自己留下深刻阴影往事,往往只有在心理咨询师催眠疗法才能表露一二。另一种文艺作品里总能吊人胃口设定则是多重人格,如娜塔莉·波特主演电影《黑天鹅》中,双重人格的冲突相当具有魔幻效果,令人毛骨悚然。在现实生活中,双重人格的存在也总能产生类似的效果,会给当事人带来许多烦恼。除了这些常见于虚构作品的概念,还有一些我们在生活中十分熟悉。例如在案例五中,内心深处渴望逃避西点军校严苛训练学生产生了一系列真实存在的症状,尽管事实上身体健康,无法检查出任何问题,当他最终退学以后,所有问题不解自愈。虽然通常我们不会因为畏惧厌恶焦虑身体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但是大知道,心理上或思想上的问题有转变生理问题的可能性俗语说“一夜愁了头”即是一例。本书对这一点进行详尽解说。以后我们再看到一些学生面对考试会呕吐,或者想起要上学便感觉头疼,了解了神经官能症的相关知识就能让我们避免武断地做出“这不过是伪装”的轻率结论,而是帮助我们意识到这背后另有原因亟待查明,从而从根本解决问题。

  读完本书,既为人类心灵之深不可测感叹,也为其不可控的发展而胆战心惊。我们谁也无法知道,同样的人皮之下是否是健全的心灵,他们是否有难以言说的过往,是否有不为人知嗜好,是否有另一个人格在背后沉睡……这一切需要我们用科学眼光去看待而绝非猎奇的态度,这也正是作者力求传达我们的

  纵览本书,案例部分描写简练直白平铺直叙语言通俗易懂。由于案例本身的特殊性阅读时犹如在读天然的短篇悬疑小说,令人油然而生好奇心想一探究竟。解说部分多用类似案例作对比加深读者的理解,通俗性和专业性兼具,毫不枯燥乏味

  不管是从专业性还是科普性来说,本书都超过了一般的消遣读物,所以千万不要被封面名字吓退哦。

  《变态心理揭秘》读后感(二):认识变态,接触变态

  拿到这本书时我以为里面会是一些恐怖小故事,翻开后发现是通过45个经典案例来分析一些心理问题,从精神医角度了解各种变态心理结构,带着读者去了解去接受。 作者是带着温情写下这本书的,如果足够细心品味就能发现。 武志红序言中写道“如果怀着猎奇的心理想了解一些不可思议的心里疾病,那么,这本书是最好的选择。” 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心理疾病,只是我们本能排斥这种想法,心理病也是病,我才没病。当很多事情都能用书中的症状来解释时,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我们要学会正视自己,正视他人。 以前我有很强的占有欲,不喜欢别人碰我的东西,总觉得别人碰了就会发生什么或者影响到我,高中时候我买了个晾衣杆放到楼顶,当时安装不够严实 ,室友跟我说要挂很多衣服时我都会担心会不会不能承受这么重,潜意识里又不希望发生任何问题。但又会时不时冒出这种想法。跟本书中的“强迫性精神官能症”很像,但又有些区别。 强迫性思想通常会导致强迫性行为。 强迫性思想:当事者会一再去想(或脑中一直浮现)他自己并不希望去想 强迫性行为:他会一再去做自己不想要做的 作者王溢嘉的文章包括散文文化评论、科学论述等,也常翻译引介科学新知。有人这么评论他:比医生懂更多的心理学,比心理学者懂更多的生命科学,比生命科学学者懂更多的精神分析。 全书共收集45个经典案例,其中26个属精神官能症,13个属性变态,6个为妄想症。听着离我们很远,甚至不知道这些症是什么,如果说受虐症、恋尸癖、多重人格障碍者大家可能容易理解了。 在第十个案例中“V小姐高尚自我与下贱自我” 高尚的自我是指她在工作时的角色,一名教师 ,下贱的自我指的是耽溺于性的野兽。她太看重自己的个人形象,在心底里排斥心底的另一面,觉得羞耻痛苦,寻求心理治疗, 但并没有成功,其实放轻松就会好很多。太注重反而会造成心理负担。 那她有多重人格嘛?其实我们也会这样,我在集体面前是个很安静女生,不喜欢跟别人多说话,但是在我一个人的时候,我很喜欢自己一个人闹,会把自己内心的另一面表现出来,跟在集体面前完全不一样。有时候我觉得这样做没错,有时候我又会觉得要去改变,现在我在学着适应集体,学着打开自我。 作者用专业的词汇对每个案例进行分析,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读者理解。有些案例甚至可以用“弗洛伊德”的观点解释。 这些案例离我们很远又很近 “怕猫的女人” “乱伦世家” “变成女人的男人” “重温悲怅的噩梦” 往小了说,只是一些生活中的小问题,往大了说,就是精神学科。 《变态心理学揭秘》,此变态非彼变态,拿到书的时候,小伙伴打趣说以为是记录一些变态的心理活动,看到封底标注的心理学,才发现跟封面设计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变态心理揭秘》读后感(三):我有故事 谁有酒

  (1)

  A女士,32岁,有3个小孩

  她无时无刻不在想他的孩子们,如果不是为了给他们买玩具,她不会以任何方式出门,也不会将孩子们交给别人照顾

  或许这会让人想起母伟大,但在接受心理治疗期间,她坦然承认,他有过杀死孩子的想法,所以才会一直用过度而夸大的关爱抑制它。

  这是典型的强迫性精神官能症的表现。如果你不理解什么是强迫性精神官能症,那么下面这个场景你是不是经常能遇见

  “1,2,3 … 8, 好的,全都都关上了…” 然后走出门,过了2秒钟,又回来做同样的事情,“1,2,3 … 8...”。就这样一遍一遍,确认了很多次之后,终于走出了房门… 很多人将“强迫症”挂在嘴边,但是其实都还没有认识到强迫症是一种疾病,应该被谨慎严肃对待。故事中的A女士,就是典型的强迫症患者

  而强迫症则属于变态心理。

  (2)

  一个理发匠替长了一对驴耳朵国王理发,事后虽然逃过了被国王杀人灭口的劫难,但他实在憋不住这个秘密。于是他在地上挖了一个洞,把“国王长了一堆驴耳朵”的话发泄到洞里并用土掩埋。但是问题并没有消失,因为那堆土里长出了竹子。有人砍下竹子做成了笛子,吹出来的还是“国王长了一堆驴耳朵”的曲子

  这是典型的歇斯底里官能症。

  先生做了椎间盘手术后一直还有隐约的疼痛,医生为其检查,诊断为术后并发症,并建议他再做一次手术。B先生心想,虽然疼,但不影响生活,不用去做手术,但他的家人一劝再劝。最后手术做完,B先生卧床不起原来,B先生极度反对第二次手术,但家人不停地唠叨,在他的内心深处深感愤恨。于是他的潜意识里告诉自己要让家人们得到教训,而这种潜意识转化为身体的肌无力,最终成为了B先生报复手段

  再比如在医院里,一些因工受伤、因车祸住院的病人,在经过适当医疗救助之后却不能迅速康复,有的反而会加重或延长病情,有人甚至出现新的症状。但当病人获得了他应有的赔偿之后,那看似顽固病症能迅速得到好转。这也是歇斯底里官能症的表现。

  这本《变态心理学揭秘》通过45个案例,解释了很多心理学中复杂名词,并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了解释。 希望我们透过病人的异常行为,看到他生命中幽暗孤寂心酸悲哀,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多一些慈悲和温情。

  最后再来看一下作者王溢嘉,台湾大学医学毕业后弃医从文,专事文化工作。著有《夜间风景——》《不安魂魄》《笑悟人生》《花开见禅——一百顿悟瞬间》等作品三十余种,内容涉及人文艺术文学、心理等多个领域。其融知性感性、冶人文与科学于一炉的写作风格,在台湾独树一帜

  有人这么评价王溢嘉:他比医生懂更多的心理学,比心理学者懂更多的生命科学,比生命科学学者懂更多的精神分析。

  《变态心理揭秘》读后感(四):《变态心理揭秘》——人生不易,还请宽容一点

  曾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个清洁工大叔总是看到一个女孩频繁洗手,甚至有时候会看到她用漂白粉洗手。后来,这个女孩子要跳双手紧紧抓着生锈的栏杆,跨坐在楼顶上。任凭警察劝得口干舌燥,她仍不为所动。后来,这位清洁工大叔上前一步,说了一句:“姑娘,你看你手都脏了。”这女孩惊恐的看着手上的铁锈,她从栏杆上爬了下来。旁边的警察一把抓住了她,她还在大叫:“我要洗手,我要洗手……”

  当时只赞叹于清洁工大叔的机智。看完《变态心理揭秘》这本书,我知道了这个女孩子患有的心理疾病叫“强迫性精神官能症”。这个故事很短,也并未谈及这个女孩的后续,但是现在想来,仍为她怜惜不已。

  《变态心理揭秘》一书的作者王溢嘉,是我国台湾著名理科作家,擅长以心理学的视角解读人生和人性,著作有《变态心理揭秘》《心灵捕手:弗洛伊德的爱欲推理》《虫洞书简》《前世今生的谜与惑》等近50种书,内容涉及人文、艺术、文学、心理等多个领域,在台湾拥有极高的声誉

  在这本书里,作者王溢嘉以饱含人文关怀笔触讲述了45个心理故事,45个故事都是不可思议的奇异人生,作者对这些故事人物以精神医学角度进行了专业而又透彻的分析,经典案例与理论学术结合,使其既具有故事性,又不缺少知识性

  这45个故事里,有26个神经官能症及人格障碍的案例,13个性变态案例,6个妄想症的案例,每一个案例都有其离奇之处。

  这些故事里的主人翁饱受心理疾病之苦,其中不乏让人痛惜和同情之人,比如说,因挚爱父亲生病去世受到打击的O小姐,寄人篱下、备受折磨的女歌唱家,儿时受到家庭教师猥亵的年轻女士,为了逃避悲惨的回忆而生出多重人格的女孩子克里斯汀,将母亲去世归结到自己身上而万分内疚悲痛的G女士,在火灾中未能救出孩子而自责不已的母亲等等。

  其中还有一些让人啼笑皆而又惊奇不已的故事,比如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固执的认为自己有病的高三学生,把对家人不满愤懑压抑心中却以身体的不适来报复家人的中年男人,以严重的身体的症状来逃避现实困境青年人,失忆并在他乡改名换姓生活5年的B女士等等。

  还有一些让人觉得有点匪夷所思的心理症状,比如恋物癖、受虐症、施虐症、异装癖、妄想症、性别认知障碍等心理疾病。

  还有一些让人厌恶恐惧的人,比如那些患有暴露症、恋童癖、虐待症的人。这些人或许都有不堪的过去,但为了自己的快乐而无视于他人意愿的人,都是不可原谅甚至是不可饶恕的。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于心理疾病普遍怀着一种复杂而又鄙夷的眼光,比如有人患有抑郁症,旁人却觉得是他们想得太多了,闲的,矫情。可是除了那些虐待、谋杀等少数人之外,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人都是在人生中遭遇某些劫难的不幸之人罢了。他们不但饱尝疾病之苦,还要遭受旁人的歧视,生命何其艰难。

  退一步讲,即便大家对他们不理解,处以漠视的态度,也好过对他们进行言语和行为的欺侮和伤害。异于常人或许已使他们的生活痛苦不堪、如履薄冰,旁人又何必落井下石呢?他们更不该成为愉悦大众笑料做人还是要厚道点。

  总体上,这是一本有态度又有深度的心理学书籍,用45个小故事阐释了诸多复杂的心理学名词概念,可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值得一读。

  《变态心理揭秘》读后感(五):人性的独特不就在于那些令人不解的忽明忽暗

  一位沉默的收集者,一些独特的心灵

变态心理揭秘

  起先是被变态两个字吸引的,也一直觉得人性是最捉摸不透的定义名词。就像每次的占卜、星座、塔罗牌、算卦一样,当然把一个学科和玄学放在一起一定是不够严谨的,可就着一个旁观者的心态读完这本书,心理的独特还的确有她的玄妙之处。朋友圈定期就会出现朋友安利的占卜二维码。写着:免费占卜。我把看算命先生,占卜这一类的行为都会划到心理需求上。前世今生一定也是来源于心理暗示的需要。那些诉求和渴望也是心理居住的一个门客。他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介绍方式,或者解决不需要的障碍。有些直观面对,有些继续自欺欺人。当然这是以这些令人感觉惊奇的心理现象为重点在讨论。

  心理学总是被学者专家反复研究论证,以科学的方式告诉每一个人心理的多样性,直到现在,还是有那么多奇怪不被理解的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像鬼打墙一样,反反复复。最早读的相关书籍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二十四个比利》等。两本书让我对于自己的价值观出现过破碎和动摇。然而这本书里的案例却和之前读的书有些不同。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做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不像我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那本书中读到无法理解的思维之处总胶着在那里并且感叹:“哇,这人真是神了,我再理解一下。如果《二十四个比利》让我读后像看了《雨人》的电影一般诧异。那这本《变态心理学》就像医师在读一本大病历其中的某一章节突然发现了难得一见的案例。

  本书作者王溢嘉,台湾著名心理学科普作家。作为一个收集者,他在本书一共收录了四十五个心理故事。二十六个神经官能症及人格障碍案例,十三个性变态案例和六个妄想症的案例。故事的人物从佛洛依德等心理开山鼻祖到其他一些治疗师的经典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心理患者扭曲异常的状态和离奇的感受叙述。心理学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使得人们更加了解人性和思想的多维度结构。当然这些心理现象也时刻反映出社会和文化对于人们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基础。

  读完整本案例和分析,除了那些专业的心理名词和案例解析、背景描述更能感觉心理学不论从社会还是个人的立场出发,都是很难把控但需要理解的一位朋友。那些深藏在我们内心的恐惧、蛮横、暴力、怯懦、天真都是无数个心灵维度里我们自己的另一个分身。而这些情感心理组成了现在的自己。

  丑恶是我,孤独是我,善良是我,罪孽是我,我和我们都是我。那些阴暗和明亮都是我。感性的词语用在心理学上可能会被认作是一种自戕。而我以为,了解真实,是理解心理最基本的第一步。这本书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展现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它不是猎奇,而是一本病例。人性的独特就在于心理的那些“变态”其实一直潜藏在我们的内心。变态不是什么坏的词语,变态意味着生物的进化和爆种。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类成长方式的一种描述,需要的只是正确看待和认知。

  故事就不一一介绍了,病例是需要观看后自我解读的一种资料。人类在弄懂自己之前,总会觉得自己疯狂然后感到害怕。而心理学会让人们找到更好的和自己相处的方式。魔鬼的背面是天使。撒旦和加百列他们都需要彼此相处下去。面对,就好了。

  《变态心理揭秘》读后感(六):冷眼揭露变态心理,含泪挖掘内心世界

  文/冬月渐暖

  君是一个知名演员的儿子,生性羞涩,却在15岁那年闹出大丑闻,使他父亲颜面无光。

  原来,他利用刚学会的开锁技术潜入女演员的公寓,偷了两件内衣裤、丝袜和一件睡衣,在兴奋、羞愧与害怕的复杂情绪中情地自慰。这种情况愈演愈烈,最终,他被送上青少年法庭。

《变态心理揭秘》

  这样的变态心理故事出现在王溢嘉著的《变态心理揭秘》一书中,共有四十五个,其中二十六个属于“精神官能症”,十三个属于“性变态”,六个属于“妄想症”。这些不同人格与奇妙际遇交织在一起,共同筑成了《变态心理揭秘》一书。

  作者王溢嘉是著名心理科普作家台湾大学医学系毕业,现在专门从事写作。著作有《变态心理揭秘》《心灵捕手:弗洛伊德的爱欲推理》《虫洞书简》《实习医师手记》等近50种书。

  作者在曾在书中写道:

精神官能症是身陷于生命的难题中,与自己进行的一场痛苦战争;妄想症是因对生命难题的曲解,与他人进行的一场虚幻战争;至于性变态,则是一种自然与文化未曾许诺的,自我怀疑的爱。

  故事中S君的行为就属于性变态中典型的“恋物症”。“恋物症”,是指一个人的“性趣”集中在无生命的物品或身体的某一部位上,这些物品或部位通常属于异性所有。

  从表面上看,故事中的S君似乎是一个小偷,甚至于是一个变态。可追本溯源,我们才知道这与“原生家庭”有分不开的联系。

  的父亲风流成性,很早就与S君的母亲离婚,随后S君又多了几任继母,但都很少对他有关爱之心。从小S君就渴望温情,可他基本没有什么朋友,也没有亲人关心,只能拿出母亲留下的衣服,想象母亲就在他身边。

  这也从侧面说明,我们在看待心理疾病以及事情发展的同时,不要执着于表面,应该多从根本入手,多方面来看待。每一个不可思议的心理故事背后,或许都隐藏着不可思议的苦难。

  无论是“父亲病榻边的黑蛇”案例中因父亲去世而深受打击的O小姐“女歌唱家喉咙里的心事”案例中寄人篱下、委曲求全的女歌唱家,还是“妙龄女郎的三个我”案例中躲避童年悲惨遭遇的克丽丝汀等等,他们的所欲所思所为,无不经历着人类生命的忧患与辛酸、忍受着灵魂的幽暗与孤寂、心路的曲折与执拗。

  当我们打开一个缺口,慢慢走进变态心理的世界时,你才会发现这些看似不可理喻的所谓的“变态”身上重压着的坚硬的外壳以及柔软的内心。

  尤其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与之相对立的,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虚无与迷惘,巨大压力下的孤独与焦虑,以及那个重重掩饰下的不安的灵魂。而当我们对这些变态心理故事不屑一顾之时,我们自己也可能深陷囹圄,对人类这种神秘的心理世界一无所知,甚至可能沦为真正的变态。

  希腊先哲说: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本身,认识想象中的自我,认识你的多重自我。也许,每个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的心理怪癖,只是种类、程度不同而已。我们需要正视自己,懂得自我调节释放的途径,与自己的灵魂对话。

  《变态心理揭秘》读后感(七):请相信,任何表象的背后都有难以言说的原由

  文/漫步秋叶

  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有自己必须做,或者想要做,甚至是迫不得已做的理由。就像我们的开心,沮丧,郁闷,痛苦,也是来自体内感情的抒发。

  所有的事情和举动,都是有原由的,就像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样,我们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去焦虑。

  “焦虑”几乎是每个人都有过的体验。焦虑会让我们“坐立不安”,焦虑也会让我们有心跳加快、呼吸窘迫、脸红、颤抖、手心冒汗等等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而出现的症状。

  你知道吗?平时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焦虑,在严重到一定程度是也会被纳入病态的范围。

  在梦中,她看到死去的丈夫来到她的床边,伸出手来拉她,好像要带她走......听起来似乎有某种诡秘的灵异气氛,但其实是一个“焦虑的梦”。

  梦醒后的恐慌、呼吸困难、胸痛、心脏怦怦跳等症状并非急性心肌梗死,而是焦虑性精神官能症的发作。

  这样的焦虑来自她对丈夫的敌意以及在丈夫死后因前述敌意而产生的罪恶感。在丈夫缠绵病榻时,他希望摆脱照顾他的责任,丈夫死后,她又连忙搬家,想摆脱跟丈夫有关的一切。她梦魇中那“伸出手要拉她一起去的丈夫”就是其内心罪恶感的化身。

  她在夜里难以成,经常梦见昔日大火时,她从二楼跳下来及爬进客厅抱出婴儿的那一幕,而从梦中惊醒过来。

  她坚持要住一楼的房子,平常也尽量避免到二楼以上的商店、旅馆或公共场所去,对密闭的地方也身怀恐惧。而且有慢性的疲惫感、精力减退、无法集中注意力等症状。

  看似无法理解的举动,却隐藏着令她想忘也忘不了的创伤经验:她以前住在二层楼的房子里。大约半年前,在丈夫外出的某个深夜,她在睡梦中闻到呛鼻的浓烟味而从梦中惊醒,她急忙下楼,结果发现客厅已经着火了。

  事起突然,她第一个念头是要打火警电话,但电话线却被烧坏了,当她敲开邻居的们打完火警电话后,匆匆回到家里,去楼上摇醒两个学龄前孩子时,楼下已是一片火海,无路可逃。情急之下,她只好打开楼上的窗户,将两个孩子抛下去,然后自己也跟着跳楼。两个孩子幸好被闻讯赶来的邻居及时接住,没有受伤。但她自己的小腿骨却跌断了。

  在疼痛中,她想起自己的另一个孩子,刚出生三个月的婴儿单独睡在楼下的餐厅里。一思及此就心如刀割,只是在不顾旁人阻止从窗户爬进屋内,将孩子抱出来,却因耽搁太久,在送往医院之前被宣告死亡。

  在住院的三个月里,躺在病床上,内心一直无法挥去这场不幸的大火,并对自己先到邻居处打电话而没有及时救出三个孩子深感懊悔与罪恶。出院后,也时常在夜里经常梦见那场大火,白天则不是在内心反刍自己的“愚蠢”,自己为什么“那么傻”--不先救孩子却去打电话?但大错已经铸成,再也无法挽回。

  就在这种无限的悔恨、懊恼、悲痛与罪恶感之下,她有了上述那些让人无法理解的举动。这就是“创伤后压力违常”。

  所谓“创伤后压力违常”是指一个人在经历超乎人类正常经验之外的心理创伤事件后,仍然在内心一再经验(重现)该创伤经验,对外在世界的反应变得迟钝,并出现自律神经及认知功能等方面的障碍。

  这样的变态真相故事在王溢嘉著的《变态心理揭秘》一书中共有四十五个,其中有二十六个神经官能症及人格障碍案例,十三个性变态案例和六个妄想症的案例,其中包括心理治疗的开山鼻祖弗洛伊德以及其他一些治疗师的经典案例。

  王溢嘉,著名心理科普作家,台大医学系毕业后弃医从文,专事文化工作。著有《虫洞书简》《汉民族的幽暗心灵系列》《夜间风景:梦》《实习医师手记》等作品近五十余种。

  作品涵盖散文、心理、文化评论、科学论述、两性议题等范畴,有人将其比作“台湾的李银河”,有人这么评价王溢嘉:他比医生懂更多的心理学,比心理学懂更多的生命科学,比生命科学者懂更多的精神分析。

  《变态心理揭秘》是一本有态度,有深度,又通俗易懂的心理学书籍,书中以精神医学角度讲述了四十五个变态的故事,并在每个故事后进行了解说和专业的分析,你将从精神医学角度对各种变态心理有结构性的了解。

  细细读来,你会发现在每一个故事中,没有为博眼球的特定述说,没有对事件对错以及人物的行为讨伐,有的只是作者对“非正常者”的慈悲心和人文关怀,就如封面上写的那句“冷眼揭露,含泪挖掘”。

  有因才有果,所有表象的背后总有难以言说的原由。就像书中故事的主人公,他们的所欲所思所为,他们的偏执、歇斯底里与残忍背后,有着令人心碎的童年过往。或许这就是《变态心理揭秘》向我们揭露的事件本质。

  《变态心理揭秘》读后感(八):每一个变态的心理后面都藏着一段心病

  D女士今年32岁,有三个小孩。四年来她对一个接一个出生的孩子表现出从不间断、无微不至的关爱与牵挂,以至于整个人都快崩溃了。她说:"我无时无刻不在想我的孩子们,我无条件地爱他们,无法处罚他们的错。我从没有片刻离开过我的孩子们。"

  可是D女士的丈夫和姐姐却认为,虽然她确实对孩子们相当关爱,她的这种慈爱和牵挂却有点夸大和不当,总是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有什么不对劲。

  在心理辅导下,D女士终于哭泣着坦承:她曾有过可怕的幻想--想杀死自己两个较大的孩子。因为这种想法太可怕了,她一直用过度而夸大的关爱去抑制它。

  这位D女士的表现是一种强迫性精神官能症的表现。她所使用的心理防卫机制称为"反向作用",即一个人潜在的欲望、冲动不被意识所容许时,表现出相反的欲望和冲动,来控制她对孩子们潜在的敌意。

  另有一位母亲,则是每天在孩子出门上学后,心里就一直担心,他在路上会不会被车轧死?

  担心孩子的安危本是父母之常情,但是如果过度忧虑,甚至成为了强迫性思想,其实就是她无法承认的"潜意识愿望"。

  有一位农夫忽然想"用铁锤猛击三岁儿子头部",而且挥之不去,成为典型的强迫性思想。他自己认为他其实很喜欢这个儿子,肯定是自己疯了,于是去找心理医生。

  在心理治疗时,医生发现,农夫的妻子在生产时痛不欲生,所以产后就一直拒绝再和丈夫行房,以免再度怀孕。而且在有了孩子后妻子也将她的关爱都转移到儿子身上,夫妻常因此吵架。

  所以农夫的强迫性思想,其实是在发泄对儿子的潜意识敌意。但他知道这是不应该的,所以想不通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这几个案例中,都是父母对孩子产生了负面情绪,然后因为明知是错误的,就变成了反向作用,让自己痛苦不堪。

  以上是著名心理科普作家王溢嘉在《变态心理揭秘》一书中对"强迫性官能症"中一种强迫性思想的分析,他用严谨的态度来写典型的变态心理故事及其心理分析,在书中写了45个心理故事,有26个神经官能症及人格障碍案例,13个性变态案例和6个妄想症的案例,其中包括心理治疗的开山鼻祖弗洛伊德以及其他一些治疗师的经典案例,每一个故事都有其离奇之处,而且多个故事在心理治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看了几个案例后,我想起了我婆婆。这几年她折腾得我们够呛。公公去世后她原本一个人住在乡下,可她总是觉得身体不好,折腾去住院。比如她说她的右腿膝盖痛,就跑去镇上的诊所住院治疗,结果她又说自从打了"封闭针"腿就短了几分,和别人吵得不可开交。她又觉得牙疼,打电话给几个子女,我们派了没上班的小妹回家,母女俩直接吵了起来。小妹打电话责问哥哥:你为什么答应妈妈去住院?她一颗牙有点疼而已,现在她要去中心医院,约不到床位就开骂,还神气地说你哥的钱你伤心什么!让我们一阵无语。

  后来就劝了她到城里来,她首先不吃小儿媳做的饭,嫌不够卫生,让儿媳气得半死。然后就开始检查身体。三大著名医院全部都去了一趟,尤其是脑部检查,她说她头痛。当然除了一些小数据,她很健康。检查费用一共12000+。

  你别以为这样就完了。婆婆自己住进了八医院。这是个新医院,床位比较多。医生问她什么病,她提出先检查一下。于是检查了四天后,医生问她哪里不舒服,她说1964年她胃疼过,看过病!那时她十几岁有没有?好吧,她住进了消化内科。

  过了一天她自己出院了,因为医生通知第二天做胃镜检查,她害怕。

  回家后她每天用醋、酒洗洁精洗头洗澡!每天擦红花油,自己去药店买一堆药回来研究说明书。又买来医药书看,并整理各医院的检查结果,俨然已经成为半个专家了。我想笑又想哭。

  这是我婆婆的真实写照,真的真的是这样子折腾的。

  看巜变态心理探秘》,我找到了相似案例:虑病性精神官能症。而且对号入座,我猜到了原因,一是源于外婆在她小时候对她的特别疼爱和看重,让她不自觉地怜惜自己。二是公公的早逝是死于胃癌,让她害怕和后悔,时刻防备着自己也会病变。她是怕自己早早去世啊!看来也是要让她儿子去给她做心理辅导了。给她健康的暗示,也给她更多的安全感。

  书中许多案例在生活中都有遇到。比如露阴癖患者,有段时间在地下通道就经常出现,后来大家报警求助了。想想当时的厌恶和害怕,再看作者从医学精神角度一一分析,原来他们的所欲所思所为,无一不是人类生命的忧患与辛酸、灵魂的幽暗与孤寂、心路的曲折与执拗的写照。你将从当事人的偏执、歇斯底里与残忍中看到令人心碎的童年过往,你将从精神医学角度对各种变态心理有结构性的了解,如果你足够敏感,则更将从中领悟作者之于人类生命的慈悲与温情。

  作者最后的按语:老子说"知其雄,守其䧳。"我希望读者和我一样,透过这类的收集而有所"知",同时也有所"守"。

  《变态心理揭秘》读后感(九):喜欢穿裙子的男人——《变态心理揭秘》

  文/鱼胶

  01

  有段时间,网上新闻在传一个男人穿着女装招摇过市,并且非常自在。

  我们作为吃瓜群众,并不了解背后的真相。传统而言,男人都自己的服装,为什么要去打扮成女人的样子呢?这样的人莫不是变态?

  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男人也是值得钦佩的,他可以无惧世人的眼光,打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还在公共场合走秀。

  他到底是不是变态?其实他是否变态和我们并没有直接关系,不过前几天看了《变态心理揭秘》,开始对于一些人莫名其妙的行为有了一些了解。

  书中第38个案例是“穿太太裙子的卡车司机”。主角R君是一个卡车司机,他平常喜欢举重和做健身操等,他的婚姻开始也算美满,可是有一天,太太回家,却发现R君穿着她的衣服和鞋子,脸上还涂了面霜,嘴上涂了口红,在房间里如女人般忸怩作态。震惊的太太,鼓励R君去了看医生,才发现了,R君小时候就喜欢姐姐的衣服,他好奇地穿上后,找到了安宁的感觉,之后一有机会,就会这样做。

  02

  R君的症状和新闻中的男子一样,叫做”异性装扮癖”(transvetism)。在精神医学里,“打扮成异性模样”有三种可能性“

  一、“异性化的同.性.恋”

  大约有百分之十到十五的同.性.恋者属于这一类,在言语、举止和服装上都像异性,但是对异性没有兴趣,只喜欢同.性.。

  二、“变.性.癖”

  这类人士认为自己生错了性别,除了打扮成异性,还会想着把身体变成异性。

  三、“扮异性症”

  这类人并非同.性.恋,也没有变.性.的想法,只是间歇地打扮成异性,获得一种心理或者生.理.上的满足。R君属于这一类。

  喜欢女性打扮的R君听从太太的建议去看医生,听从建议,还是能够正常生活,这种心理不算不可救。而生活中有些人却会因为其他原因,行为更加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这时候,就需要更加勇敢地去面对。

  03

  面对生活中,行为不正常的人,我们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R君的太太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

  R君的太太在发现丈夫的异常以后,并没有鄙视,而是鼓励他去看医生。我们对于身边人也应该是这样的态度。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生活方式不一样,当有人行为不正常,但是他们并不危害社会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时候需要一颗怜悯和包容之心去接纳他们,并且用善意鼓励他们去改变和治愈。

  对于行为异常的人,他们本身的心理可能比较脆弱,如果一旦被嘲笑,只可能情况会变得更糟糕,最严重的后果是,他们害怕不被社会接纳,而选择自杀。

  对于行为者本身而言,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了解自己

  不要因为自己有异于常人的行为而害怕,而是试着打开心扉,去与自己对话,找出自己这样做的原因,接纳这样的自己。

  二、敢于求助

  发现自己的异常后,大方地告知身边人,试着寻求帮助,不要闷在心里。

  三、勇于改变

  在身边人善意的劝解下,学会勇于改变,挑战不完美的自己。

  对于行为者身边的人而言,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了解行为者

  在发现身边人有异常行为时,不要大惊小怪,而是试着去了解他们这样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二、帮助行为者

  善心建议行为者本身去改变自身,不要因此远离行为者,而是鼓励他们,关爱他们。

  04

  《变态心理揭秘》这本书,写了四十五个心理故事,有二十六个神经官能症及人格障碍案例,十三个性.变态案例和六个妄想症案例,其中包括弗洛伊德以及其他的治疗师的经典案例。每个故事都很离奇,并且有些在心理治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王溢嘉是著名心理科普作家,毕业于台大医学系,先后在《联合报》、《南方都市报》等十余家报刊杂志撰写专栏,其作品涵盖散文、心理、文化评论、科学论述、两性议题、青少年励志等范畴。

  武志红老师在序言里面指出,“每一个不可思议的心理故事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不可思议的苦难。只有真正怀有慈悲心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这些故事的深刻之处。”

  正如作者在自序里写道,《变态心理揭秘》这本书是关于“所谓‘变态心理档案’,简言之,即是一组‘别人不会想这样做,而某人却想这样做’的感人的真实故事。”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将对变态心理有一种结构性的了解,从而对于身边人的变态心理,怀有慈悲和包容之心,并且用善意和温情尝试去帮助一些人走出变态心理的阴影,从而使他们过上正常的生活。

  《变态心理揭秘》读后感(十):问题都不会消失,只会转到别处去

  多年前,美国有一位名叫比利·米利根的男性的二十二岁男性,被控以诱拐与强暴的罪名,唯一能使之免于罪行的理由是“精神异常”。在精神鉴定中,精神科医生发现他竟有24个不同的人格,其中有两个人格是“妇人”,还有一个“小女孩”人格,这些人格彼此独立,并不知道“其他人”的存在。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24个比利》就是以此为原型拍摄的。

  比利是典型的“多重人格症候群”患者, 研究发现,多重人格者是从小就开始创造、发展其不同人格的,而且几乎无一例外,其产生不同人格的动因都是童年时代曾受到虐待与伤害。比利·米利根说他小时候受他继父的责打与性虐待,“三面夏娃”的主人翁克丽丝·寇丝特娜·萨依滋摩也是从小即经常因小小的过失而被严厉鞭打。这种小孩后来变成多重人格者,可能是想进入“自我催眠”的状态幻想自己是“另一个人”来摆脱那些创伤。

  脑科学的发展也证实了“多重人格”的症状并非精心伪装或刻意为之,而是人格的真正转移,当他们由A人格转化为B人格时,脑部活动也跟着发生有意义的变化,且在不同的人格状态中,其脑部处理知觉讯息的方式也可能不一样。心理学家普特南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比我们所愿意承认的更具有多重人格的倾向,比如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反应,一个胆小如鼠的母亲可能在危急关头成为奋不顾身保护儿女的勇士。

  以上是著名心理科普作家王溢嘉在《变态心理揭秘》一书中对“多重人格”的分析,他用严谨的态度来写典型的变态心理故事及其心理分析,在书中写了45个心理故事,有26个神经官能症及人格障碍案例,13个性变态案例和6个妄想症的案例,其中包括心理治疗的开山鼻祖弗洛伊德以及其他一些治疗师的经典案例,每一个故事都有其离奇之处,而且多个故事在心理治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王溢嘉毕业于台大医学系,他自诩为沉默的人生收集者,而收集者的一个共同的癖好事对变异品种的兴趣总是要大于正常品种。变态心理就是异常人生的一种,虽然曾短暂地接触过一些心理异常的生命,但更多的是阅读有关变态心理的书写资料。因此《变态心理揭秘》属于一种“分离的关照”,而非“实质的介入”,这也界定了这本书的档案特性。

  而本书最初也是以《变态心理档案》为名在台湾出版的,“变态心理档案”就是一组“别人不会这样想这样做,而某人却这样想这样做”的感人的真实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当事者的所欲所思所为,无一不是人类生命之忧欢与辛酸、灵魂之幽暗与孤寂、心路之曲折与执拗的真实写照。

  一位23岁的女歌唱家,人美声甜,但是经常会出现歌唱到一半,突然产生一种窒息及喉咙窄缩的感觉,使得声音变得紧张,因为这个原因,她一直不能公开演唱。究其原因并器质性病变,而是心理因素造成的,这与她因双亲去世,从小寄居在姨妈家有很大的关系。姨妈很好,但姨父却是一个人格相当卑劣的男人,对她们非常粗暴,而她因为必须强行压抑对姨父的鄙夷和痛恨,就产生了喉咙窄缩的感觉。

  弗洛伊德觉得她的症状是对她姨父劣行“如鲠在喉”的象征性表现。他给出的处方是正视这些经历,并学会批评、指责她的姨父,找机会告诉姨父她对他的真实看法。之后日渐改善。但又出现新的症状,手指刺痛感,在催眠之后,得之原因还是跟过去的经历有关:她曾经帮姨父按摩背部,结果姨父突然掀开被单将她按倒在床上,她被吓得连忙缩手逃回房间;最近她改住舅舅家里,舅舅对她很好,结果引发舅妈的不满,给她造成一系列的压力及惊吓,在一次弹琴给舅舅听被舅妈发现后,就出现了手指尖麻刺感的症状。

  作者在案例中一般就用字母来替代病人和心理医师,而在案例之后的“解说”中才说出具体医师,比如弗洛伊德、冉涅等。这些典型的案例,在心理学的发展中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至于日后的心理学派的纷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随着心理学的日渐普及,“强迫症”在某一段时间称为人们的口头禅,比如有人爱洗手、有人出门要反复查看门窗是否关严,都别人们称为强迫症。实际上,只要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都属于正常的心理范畴。《变态心理揭秘》中的强迫症不仅都影响了当事人正常的生活,甚至还失去了工作。

  在“无法站立的西点军校”、“抽筋的海伦及其女友们”、“七小时的记忆丧失”中看出人在面对无法承受的压力的时候,身体也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帮助你应对问题。

  看完这些案例之后,我终于能理解为什么“原生家庭”、“童年创伤”为什么会大火了,因为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不论是正常的大部分人还是书中这些案例中的人物,每一个人的人格、行为及某些特性都深受父母及童年经历影响。除了“创伤性压力违常”以外,不论是歇斯底里症、多重人格,还是受虐症、恋物癖、异装癖、乱伦,都跟幼年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在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不论是父母的关系、榜样作用,还是教养环境都会对孩子成年后的生活有巨大的影响。

  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有一定的弹性,面对创伤,每个孩子的心理是自我修复的能力的,但是如果这种伤害不断重复上演,那么将会产生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会消失,只是转移到别处,也许当时看不出来,但在将来的某一天,“它”会以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让人大吃一惊。

  可以说,精神官能症是身陷于生命的难题中,而与自己进行的一场痛苦战争;狂妄症是因为对生命难题的曲解,而与他人进行的一场虚幻战争;至于性变态,则是一种自然与文化未曾许诺的,自我怀疑的爱。

  正如那个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说的一样:看见国王的驴耳朵的理发师虽然逃过了被过往杀害灭口的灾难,但是他实在“憋不住”那个秘密,于是挖了一个洞,把“国王长了一对驴耳朵”的话“发泄”到洞里,并用土掩埋。虽然他的的情绪消解了,但是问题并未真正消失,只是“转化”成另一个问题而已。因为那对土里长出来竹子,有人砍下竹子做成笛子,结果笛子吹出来的还是“国王长了驴耳朵”的曲子。

  如果理发师看不到国王的驴耳朵,什么事都不会发生,但既然看到了,则不管他怎么“处理”、“应对”,问题都不会消失,只是“转到别的地方去”而已。作者王溢嘉借用这个故事引起我们对心理变态及心理治疗的基本认识。

  那么,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天底下总有长着驴耳朵而又必须理发的国王,也总有人要去遇到他,这就是生命的困境。

  如果单纯以一种猎奇的心理来看《变态心理揭秘》,那么你可能会觉得不如《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过瘾,因为作者秉持着慈悲心,他克制地描述案例,也利用学术语言分析案例,但并不是作为人生的“反面教材”,而是希望我们透过这些故事对这些“异类”有所了解的同时,更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反思。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变态心理揭秘》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