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问一世界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1-29 23:40: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问一世界的读后感大全

  《一问一世界》是一本由杨澜 / 朱冰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一):喜欢杨澜写的那一部分

  一本书为什么要有两个作者,先是杨澜写采访别人的故事,然后朱冰写杨澜的故事,觉得这两种结合很勉强。第二部分很难读进去,全是赞美和抒情,我们只想了解真实的杨澜,她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而且朱冰写杨澜的的部分占了绝大部分篇幅意思是借助朱冰的笔来写杨澜吗?我真的没有搞懂,我也只看了杨澜写的那一部分。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二):再读《一问一世界》2019年版

  与10年前的版本相比,本书多了两个章节内容

  一问选择与被选择,在信息渠道爆裂式增长媒体行业颠覆风浪里,《杨澜访谈录》的选择是什么?

  二问谁动了谁的奶酪,在人人高喊AI+时代里,人类机器差别在哪里,而出路方向又在哪里?

  不得不说,在把握时代的脉搏这道命题里,我一直相记者的天然嗅觉,而《杨澜访谈录》也交出了自己对这两问的答案

  2017年和2018年访谈录分别推出科技纪录片探寻人工智能》和文化探索节目匠心传奇》。前者用1年时间走5个国家、20多座城市、30多个顶尖实验室,采访80多位行业专家,这样的系列感怕是只有天然的电视新闻人才能做的吧?网络内在的注意力分散特性已在侵蚀我们领会长篇大段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访谈录依旧坚持世界的宽度理性深度人性温度,这便是她的选择。纵使亏损,然而他们用一个巨制成了媒体圈绕不开的超级科教派,并顺利开始了第二季。而后者更让人动容。“人类的创作是一种‘表达’,而机器只是‘反应’”。在时间的长河里,人拥有更多的耐和更坚强意志。这是在与未来对话、与技术发展撞击中,再一次对人的探索。坚持初心,或许显得愚勇,或许与众人前行的方向相悖,但是“人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只有和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在风浪里不失风度,让我对杨澜和她的访谈录更褒有一分敬意感谢在失序的时代下,还能让我们抓到一丝丝肯定背负着代价,带来微光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三):打开未来界面,看遍人间值得

  深度人物访谈20年、电视行业黄金30年,成就了50岁的成功女性——杨澜。她说“有人愿意用所有财富换回18岁,而我不愿意,因为不曾虚度,所以不必回头。”出走多年,归来不一定是少年,但一定是更好的自己。杨澜用波澜壮阔、堪称传奇的媒体生涯,凝结成了这本《一问一世界》,她告诉我们:回望历史,要问“为什么”,面向未来,要问“为什么不”,生命数的可能,你的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唤醒。

  克服时代女性贤妻良母惯性思维,把女性权利重新定义,让社会经历阵痛来适应一代女性的崛起,杨澜驾驭心灵机车奔驰于生活事业的“双轨”,对于成功,她认为没有固定可循的模式,是否具备判断力抉择力才是关键。从申奥大使中国慈善联合会会长,从阳光卫视到杨澜访谈录,每一个角色,每一次挑战,除了丈夫吴征的陪伴支持,杨澜更多的不是和表面的“成功”拥抱,而是敢于和背后的“困境”握手。

  深厚的人类文明是经得起碰撞的,交锋处自会山岭巍峨,相融处又何妨柳暗花明。杨澜不断记录着人类社会的变迁,打开了一代又一代人眼界,她开出的这一朵花叫仙人掌,长在沙漠里却顽强地撑出一抹绿色

  黄霑说:“有一天晚上,我坐在大棚里录影,其他人都走了,灯还亮着,很冷的感觉,我觉得那个大棚有太多的故事要说给我听,繁荣过眼云烟,色即是空,看了20年的佛经,在空山灵中都没有感悟,那一刻有了。”每个人成长中都交出了青春的一部分,换回了阅历,愿我们所收获的都比失去的更为珍贵,在成熟与成长交互的大舞台中,打开未来界面,看遍人间值得。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四):世界在一问一答中若隐若现

  20200126《一问一世界》

从小我就知道杨澜,脑海代名词是“知性魅力大方···”但仅仅是印象不知道她到底有“多美”。这趟看下来的感受:有一种美是大写漂亮——杨澜,一个完整女人,应该是既会穿优雅高跟鞋,有可以在脚踏平底鞋的泥土地接地气的生活。想到一句话期待什么才会欣赏什么”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五):杨澜:只想做这个时代的大女孩

  杨澜最初走进人们视野,是因为她曾两次作为北京申奥的陈述人。在陈述的最后阶段,她加上了一段带有个人感情的话:“700年前,马可波罗即将离去时,人们问他,你所描绘的那个叫中国的遥远美丽国度,到底是不是真的?

  马可波罗回答说:我告诉你们的,不及我看到的一半

  实际上,我能够在今天向诸位展示的,也仅仅是正在等候你们的北京的一隅,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到我们中间来吧。”

  这段话让中国人民记住了杨澜,更让世界记住了中国。

  再了解杨澜,会发现她身上有很多的标签:成功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以历史文化为主题频道——阳光卫视;采访了上千位世界政要和各界风云人物;担任北京申奥形象大使和上海世博会形象大使;被推选为“能推进中国前进,重塑中国形象”的女性;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一百位女性之一。

  她堪称传奇的媒体生涯,凝结成了这本《一问一世界》。这本书沉甸甸的,正如杨澜近30年的媒体生活。

  01

  上帝垂青的天使,生活事业丰收的双轨人生

  1990年大学毕业就登上综艺节目主持舞台的杨澜,是新一代主持人群体中成名比较早的一个。

  最初竞选主持人时的她,早已展现出了她的与众不同。面对《正大综艺》的导演辛少英,尚是北京外国语学院普通学生的杨澜反问他,“为什么找主持人就一定要看外貌?主持人也可以有自己独立见解。”

  这个在外人看来大胆冒险的行为,却让导演发现这个外貌并不特别出众的女孩,透露着一股其他参与者少有灵气和深度思考。而这个有力的反问,也预示着杨澜的独立之路注定会卓然不同

  在中国了四年综艺节目主持人之后,杨澜远赴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学院攻读研究生。在外人看来很难理解,但这却是当时25岁的杨澜主动做出的选择。

  她认为坐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室图书馆里弄懂“地缘政治”等诸多基础概念,要比站在喧闹的电视演播大厅里主持综艺节目更让她有成就感

  1996年是杨澜人生中满足的一年,这一年她拿一个学位,生了一个孩子,做了一套节目。别人要思前想后来回取舍的大手笔,杨澜同时都做了,而且做得一气呵成

  在美国学有所成的杨澜,立刻回归祖国怀抱。杨澜以局外人身份关注着自己的国传媒人的视角让她感觉和触摸到中国正在发生伟大变化

  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里,她不要再做旁观者,还要做一个见证者参与者。

  02

  从来没有一举成名,只是不断超越自己

  1996年成立《杨澜视线

  1997年创立《杨澜工作室

  2000年创立阳光文化网络有线电视公司

  后面继续做了《杨澜访谈录》和《天下女人》

  杨澜的传媒之路不是一举成名,而是不断地超越昨天的自己。

  收视率影响力都想要的杨澜,给自己的标准强化目的背景,不仅是简单的信息整合,还要进行加工提升信息的附加值

  凡事亲力亲为,制片策划、导演、主持人、撰稿人妻子母亲,这些角色让杨澜乐此不疲,但她十分享受这种欢愉繁忙

  因为喜欢,因为热爱,她可以既高雅的穿高跟鞋,也接地气的穿上平底鞋。既懂得在工作中挽起袖口实现自我奋斗价值。又能够在某一段时间,懂得适当转换自己的身份,轻盈地走入家庭

  当别人问她30多岁的女性,应该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时,她的答案是: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明确自己的目标以及建立家庭支持系统

  梦想的能力,创造的能力,感受的能力和分享的能力,总结为三个字:幸福力。 这是她成功的秘诀,也是她在人生而立阶段的思考。

  03

  时代的成长,也是女性的成长

  ig girl是杨澜对自己和年轻人的新定义。女孩,是对青春与自由的致敬。而大女孩之所以大,是因为承载内涵多是尺度

  用大见识涵养精神贫瘠,用大格局抵抗世界的庸俗,用大胆量承担选择的后果,用大气度消解理想背叛

  2018年的杨澜50岁了,她在书中问自己是否愿意用所有的财富返回18岁?答案是否定的。

  18岁的她除了青春,还有什么呢?有好奇有勇气,有梦想,有充满胶原蛋白皮肤

  但也对自己有所怀疑,对未来有所迷茫,对世界有所惶恐,对心仪的男生不敢表

  好不容易用那么多的错误,换回了一点阅历,有了一个家,一个朋友圈,一份事业,有了珍视的一切。

  因为不曾虚度,所以她不会回头。

  那我们呢?从这位传奇的女性身上,学到了什么?

  她的从容,她的睿智,她的热情,她的宽容,她的思考……她的一切一切,都在发问中得到了答案。

  正如她开篇所说的:世有疑惑,必须发问。问自己,问他人,问世界,问天地

  想起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所说的: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只有撞上一些别的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互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

  一个成功的人不在于她的身份有何转换,能力有何提升,而是始终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找到自己,然后悦纳自己。

  愿你也能够在杨澜的书中找到自己的答案,成为自己心中成功的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问一世界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