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2-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精选10篇

  《一问一世界》是一本由杨澜 / 朱冰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一):坚持就是胜利

  到了二十几岁时,终于有了一个希望为它奋斗终生的目标,却总不被人看好,这个时候是该坚持呢,还是该放弃呢?

  虽然,我不停地问自己,我究竟是要活在自己的梦想里,还是要活在别人的口水中?得到的答案总是要活在自己的梦想里。但是,始终没有十足的勇气。人活着,一个肯定还是很重要的!

  最终,我在杨澜身上看到了希望。

  入行二十年,做《访谈录》十年,一直坚持“记录个人和他的时代”的杨澜,坚守她的那份好奇心努力地在人文历史领域里撑起一片天空。这一点太让我感动了。

  忙得像个空中飞人的杨澜却没有停下脚步,因为做自己喜欢事情很快乐的,这就不怕辛苦、不怕赔钱、不怕冷落。而最终这一切又得到了无限的回报

  于是,我想:人只有这一辈,何妨坚持一下。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二):notes

  小的时候很喜欢她,看她的节目,那时她就是央视一道年轻洋气的“风景线”。后来渐渐不喜欢她了,在她加入凤凰卫视之后日渐递增的咄咄逼人的女强人气势之后。

  前段时间哥跟我提起杨澜,说他多么欣赏她,还要我向她学习⋯⋯⋯⋯

  这本书让我读到了这么多年来波澜壮阔背后还算真实的杨澜。她真的很聪明睿智,书中她自己写的部分都让我有很多收获,此书不足之处就是是合著的。这本书带给我挺多鼓励优秀的人真的好多,做自己,放下多余包袱,多和优秀的人对话,去学习,专注认真踏实地进步。

  ——————————————

  成功的首要意义在于做自己。

  网络地第一波冲击是平面媒体,第二波则可能电视媒体。

  (现代媒体趋势的飞速变幻)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好或不好,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现实,所有做电视的都必须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

  如果我做节目还停留在讲述人们的所谓成功故事的话,我们也失去了人性更深层的了解体会,最终归于肤浅。

  肯尼迪:当我们回首历史,我们要问“为什么”,当我们面对未来,我们要问“为什么不”。

  星云大师称:“忙”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修行,让人生有300岁。

  王石知道山峰不是用来征服的,她只是允许你靠近。

  评价一个(男)人,后半生比前半生更重要。

  “你可以爱我,但请不要来救赎我,因为这样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平等。”

  冯小刚:我是穷人家的孩子,有时候穷人家的孩子撒谎,是因为他承担不了诚实带来的后果。我会有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时候。⋯⋯我说过慌,但我尽量做到说的时候心虚着点,让人能看出来。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三):谁的成功都不可复制,但可以借鉴

  杨澜的《一问一世界》严格说来真不能算是一部自传,因为书中讲别人的事似乎比讲她自己的事还要多,但这绝对是一本好书,因为杨澜是一个会思考的人。书的第一章叫“世有疑惑,必须发问”,用中学语文的评语讲就是“开篇点题”,在这一章中她讲了自己在哥伦比亚读书的时候的一个故事:因为在社会学这门课上提问太少,被老师认为参与度不高而得了一个B。从这里面她看到了提问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传媒人,无论是做记者还是做访谈,提问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怎样提问,什么情况下提什么问题都是学问。今天在课堂听到一句话:“中国孩子为了装懂而不提问,而美国孩子为了装懂而提问。”我觉得总结得真好。我们从小学的都是回答问题,老师给一个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记住正确答案,并在考试的时候还给老师,似乎从来没想过要怎么提问,而“提问”却是媒体工作的入门技巧,杨澜就是从这个小故事把读者带入她所从事的这个职业当中,然后抽丝剥茧,让我们看到这个职业的内在。她的书中很多这种从小处着眼然后深入分析例子,看她的书能让人思考。几乎每一个采访对象都能让她有所收获——不仅仅是从工作而言,还表现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完善上。那些经历风雨的受访者(如王光美、如基辛格、如克林顿)的人生态度都能让她从中悟到很多,这不是每一个做访谈节目的人都能做到的,只有愿意静下心来深入思考的人才会有这些收获。

  当然她自己的经历也很有激励效果,在《正大综艺》最红的时候能够激流勇退,去充实自己,是需要勇气的;第一次怀孕的时候在美国制作拍摄以中国人的视角看美国的节目,第二次怀孕的时候又策划实施阳光卫视的运作,为了争取更好的卫星时间,亲自上谈判桌,则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毅。最重要的是她在干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快乐的,她像孕育孩子一样地孕育着自己的节目自己的电视台自己的事业,而且每件事都做得很成功。

  她也不是没有遇到挫折,由于阳光卫视是一个以历史人文为主要内容专业电视台,难免曲高和寡,最难的时候家人也试探性的劝她做一些让步,加入一些娱乐性商业性的元素,可是她有自己的坚持,她永远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也自信自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她永远对生活充满了激情,这些积极品质都让我很....感动和佩服,因为....怎么说呢?我自己的人生态度是不甚积极的,很多时候我都信仰顺其自然”,却不是很愿意去“争其必然”,对外部世界永远不会比对自己的内心关注更多。所以对于那些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我一直是很佩服的。

  今天老师讲知识分子的“标准”——并不是有知识的人都可以叫知识分子的,要积极投身到社会事业中,对社会事件有自己的意见,对社会改造做出自己的努力的人才能称得上公共知识分子。照这个标准,我恐怕一辈子也成不了“知识分子”。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撑是圣人之道,而圣人是主张积极入世的,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自问做不到。所以我佩服那些做得到的人,从事媒体工作对现实社会有着比其他人更深刻认识,而我看到的那些媒体人却大多对社会抱着一种理想主义的态度,她们看到了比我们更多的丑恶的现实却仍然坚信这个世界会变好,这份内心的坚持是看这些书对我触动最大的一点。

  我觉得无论是“无冕之王”也好还是“眺望者”也好,这些都是虚的,媒体人真正值得敬佩的地方是他们对生活的一腔热情和对内心理想的坚持。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四):两把椅子之间发问的节制与智慧

  杨澜也算是我从小仰慕的榜样之一,看到出了这本自传访谈录,自然忍不住拿来阅读。行文顺畅大气,一如其人;不仅反映出杨澜的成长历程创业故事,也让我看到了所谓的寻求深度和高端人士对于文化政治、历史的人文关照。

  令我受益的是,朱冰真诚地分享了杨澜“阳光传媒”受挫的经历,同为文化群体,在内容方面执着理想与现实商业运营的矛盾,使我看到了文化产业不可回避的问题。杨澜的团队中得力的制片人,也给我启发,原来我所在公司缺少的是一位真正的“管家”:能够撑起一个“家”,照应好柴米油盐酱醋茶。事业虽大,仍避免不了小事细节的堆砌和构筑。

  本书中杨澜亲笔的文字不算多,采取了和朱冰穿插描述的方式,因而也难免有些段落,观点、事件出现重复描述。不过,依然很多感动,伴随文字浮现出电视画面感的回忆;非常有趣。这也是电视人的欣慰吧。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冷静而寻求客观,“节制'”而适度的杨澜,与依托两把椅子,构架高端平台,智慧发问的访谈世界。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五):从现在开始

  读书、思考一直是我乐此不疲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减压和放松的方式,而我选择了读书。

  “从现在才是开始”——杨澜在她26岁那年拿了硕士学位,生了孩子,办了一台电视时如是说。而这句话也正适合现在的自己。30岁,人生的转折点困难很多,生活、工作上都是新的起步。此时的我也许正需要这样一本书来激励自己的斗志,需要这样一位偶像来引导我前进的方向,需要这样一些空间沉淀自己的心情

  《一问一世界》浓缩了杨澜精彩的人生历程,也阐释着她对生命、对人生的价值理念,更展示了她在事业和家庭双轨制上奔跑的风采

  对于事业,需要执着和激情。对于现代女性来说,每个年龄段都不缺乏创造事业的机会。20岁-30岁,有着无限的激情和想象力;30岁-40岁,是女人美好的时代;40岁,那又怎样,精彩才刚刚开始,所以不要让年龄成为自己追求梦想的障碍。而事业,在我的理解中,如杨澜般耀眼夺目,对当日中国产生影响力的是事业,像平凡的小女子追求内心的平和,个人价值的体现脚踏实地地奋斗的也是事业。只要是你热衷的并愿意为之付出的努力积极事物

  对于家庭,需要爱和温情。所有的人,抛开任何社会头衔或身份,他就回归了“人”的本质。看书的时候,常常能引起我对人生的思考,因为展示的是一个个社会精英的精神内核,而我也常常被这些人的个人魅力所打动。前段时间看到一段微信,大意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随随便便成功,特别是在中国大环境下。但毕竟吸收并接纳这些优秀品质,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履历宽广一些,丰富一些吧。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六):问出来的幸福

  看这本书,这里面很多的名人志士,很多的名流奇人,但这却不成为其看点。

  里面的一句话很给力:所谓高端人士,不是权利或者职位上的高端,而是对人生和社会有着深入理解和独到见地,甚至引领社会价值的人。

  这里面有创业者艰辛,有笨大象似的苦功夫和基本功的彰显,有坚强不可摧的强大心脏的搏动。

  对于事业,更喜欢程蝶衣的信条:不疯魔,不成活。

  最喜欢的那句话:躺在石头上睡觉,看起来光滑的大石头实际上并不平坦,何况生硬,先是怎么躺着也不得劲儿,后来发现,你没法改变是石头,也不需要改变自己,你只需要找到两者相适宜的角度

  最精彩的片段:杨澜和周国平信件——这个无趣又无奈的时代。

  最不起眼但是最喜欢的词汇:街头智慧。

  对于这个世界,总是那么多的不确定,即使你沿着既定的传统轨道来运转,况且那样是多么的无趣。 倾听自己的心声,即使苦难,即使挫折,也将是幸福的。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七):你不想赢嘛?

  維珍集團的創始人理查布爾森說:工作只是我生活的一個部分。我覺得人生只有一次,就要活到極致。布爾森一生熱衷冒險,沒有哪家保險公司敢為他投保,所以他乾脆自己開了一家保險公司。

  對於他來說,贏的定義在于是否發揮了自己的極致,展現了自己的價值。

  財富是否重要?

  Absolutely Yes.

  但是財富的積累不過是證明你自身競爭力的一個標誌而已,當你的財富累計到了一定的程度,你所需要的就不再是物質的簡單追求。

  人可以支配金錢而非成為它的奴隸,人有機會在物質和精神層面都稱為富有者。

  多給自己一點思考的時間,你會贏得更多。

  所以,其實我們可以贏得溫暖一點。

  这是我看完这本书以后最强烈感触

  或许你可以说我理解不够深刻,是的,我没有足够的学识和阅历完全驾驭,但是我写出了我最真实的感受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八):打开一扇窗

  其实很怕“评”这个字。总觉得底气不足。要评论别人的作品,自己必然得先有相应的积淀。显然,我还不具备这样的功底。

  抛开专业的解读与分析,只是想写写读过之后的个人感受。

  第一次读传记体的作品。书是朋友送的,附带着一句话:活出自己的精彩。选得很合适。关注杨澜本是出于拓宽视野需求,而读这本书的收获也在于此。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定位是以家庭为中心,而且这个家庭一定是由夫妻父母子女等等亲属所组成的小家。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很多女性把自己限定在贤妻良母的框架里,对小家之外的事物知之甚少。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也就谈不上自我发展

  通篇读下来,感觉自己的世界又拓宽了一点点。因为内容的关系接触到了一些平时不会关注的政治、经济体育之类的信息。不能说学到了多少东西。就像打开一扇小窗户,发现有不同光线透进来,这样就很好。

  杨澜的人生很丰富。若是年少时读到这本书,很有可能把她作为偶像学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渐渐学会透过炫目的光芒看到自己需要的品质。

  得到启发。这是读书的一大作用吧。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九):我要的幸福是丰富而有价值的生命……

  比较知名的电视主持人中我最欣赏的当属德艺双馨的杨澜了。欣赏她独立的思想个性,喜欢她越老越知性的美。

  前段时间碰巧看到她参加《鲁豫有约》访谈节目,在主持人的衬托下,杨澜的成熟睿智和多年的行业积淀越发让人印象深刻。清晰的人生目标,成功的职业规划,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成为一项事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不正是千千万万的我们所追求的人生吗?我很羡慕杨澜、喜欢杨澜,因为她正是我内心想成为的那个样子,想企及的高度。曾经有段时间我对媒体行业充满了极高的热情,那时的我还是个说话吞吐、反应迟缓还带着一身农村气息的家伙。有那么三年的时间,我在媒体界摸爬滚打,有了些不算快也不算惊人的成长和收获,但是却对我后来的职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所用。跟杨澜这样的成功人士比起来,我的成长和收获并不算什么,但却是种美丽和让人兴奋的开始。接下来我想说的是杨澜的新书《一问一世界》。她的精彩人生我们无法复制,却可以借鉴和寻找灵感。

  《一问一世界》讲述了杨澜20年的媒体生涯,聚光灯下的台前幕后、真实呈现她的“阳光二十载。可以说早年的杨澜很幸运,大学毕业后有幸进入央视并且成为一档知名综艺节目的主持人。靠着清新的外表、和人性化的主持风格,年轻轻轻便小有名气。但是她却没有眩晕在耀眼的光环下,而选择在事业扶摇直上的时候放弃央视的坦途,出国深造。怀揣人文理想的杨澜回国后,便开始创办自己的访谈节目并在2000年创办了阳光卫视。10年访谈人生,杨澜采访了许多成功人生,一步步靠近自己的梦想。这种精彩的人生让众多普通人可望不可及。

  不可否认的是,杨澜之所以能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一项事业并坚持经营,部分归功于默默支持她的老公吴征,一个能在人生重大转折点给她指引和帮助、在困境时给予全力支持的幕后英雄。但杨澜的成功绝不仅仅靠幸运的开始和华丽的婚姻背景,而是对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急流勇退的果敢以及无人替代的勤奋。不是每个人都能这么幸运地遇到一个可以在精神和物质上都能给你大力支持的后盾,但每个人都拥有不懈追求梦想的权利和努力奋进的心态。

  《一问一世界》中讲述了杨澜采访过的很多名人故事,通过人物访谈为我们揭示历史真相、心灵的真实、以及开放的视野、文化的包容。特别能打动我的是,杨澜对于人物访谈的节目追求不仅仅是讲述一个名人的所谓的成功故事,而是让一次访谈带有更多人性化的温暖,更深层次地了解和体会属于一个时代的人性特征。这似乎更贴近我内心对文化的一种理解。书中也讲述了杨澜对“赢”的深层理解,并列举了国内著名企业家的故事,告诉我们说:“做企业家也是一样,要能够全身而退才是最有智慧的。”虽然以我的人生阅历和悟性不足以体会这话的深层含义,但我们能看到真正的成功者他们对“成功”的另类诠释。我想,好多事情不是靠我们听一两个故事、读几句圣人书就能理解的,只有当我们真正到了那个阶段,有了类似的境遇以后才能真正有所共鸣、领悟——理解也需要阅历的积累。

  听杨澜讲述了那么多名人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她对访谈节目的思考以及独特的提问方式。她说“做访谈节目的人是以提问为生的。我们这辈子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提问。但是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当中有多少环节是在训练我们问问题呢?”基本上没有。通过中美不同教育方式的对比,发人深省。我认为这种“发问”的能力培养,不仅媒体人需要,各样各业的人们同样需要。媒体人通过发问的方式获取真相、深刻报道。我们通过发问可以更好地和客户沟通、更好的明确目标、责任、更高效地学习、工作。如何培养发问的能力?我们可以学习杨澜的勤奋和思考能力。在每次访问前,她都会做大量的阅读工作,从大量的材料中发掘不同于以往的问题、寻找她想要的亮点。教育的缺失不是悲哀,当我们意识到后着力弥补尤为可贵。这是我从《一问一世界》中汲取的最重要的营养。

  喜欢杨澜这样的人生,但不意味着一定要如法炮制。很多时候我们愿意拿这些所谓成功故事来取经并且激励自己。只要梦想在,我们的追逐之路一样绚丽多彩。最后以一句杨澜的原话结束这段文字:“我相信幸福要靠运气,但更要靠能力:梦想的能力、创造的能力、感受的能力和分享的能力。总之三个字:幸福力——追求和给予幸福的力量。我要的幸福是丰富而有价值的生命,是充满爱和温暖的情感,请不要让我取舍。”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十):问然后坚持……

  杨澜——我印象中最初的样子是正大综艺那个长长卷发,英文很棒,走过很多国家的女生,英姿飒爽,个性十足。

  记得那时候电视只有中央一和中央二台,记得那时候娱乐节目只有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俩个我都喜欢,一个是平易近人的倪萍,一个是个性十足的杨澜。

  十几二十年啊,恍如隔世。倪萍演起了电视剧中的妈妈,杨澜却一直为她的梦想努力着。十年的高端访谈节目,杨澜自己说,收视率不是最高,但我们要一直做下去。

  这就是坚持。

  杨澜虽然算不得最成功的媒体人,电视人。但我想,她在她自己的人生中是成功的吧。毕竟她为自己的梦想坚持了十年,甚至更久。

  看完这本书,我不想谈及她一世的成就,不想谈及她成功与否,单单一个坚持就让多少人自愧不如。每个人都有最初的梦想,又有多少人坚持到最后呢?坚持一天不难、一年不难、一直坚持下去却很难。如果我们能一直坚持下去,那么就算不成功,最少没有遗憾。

  一问一世界中,还有一张书签,上面写着:

  世界可以很大,

  也可以很小,

  比进入他人的世界更重要的,

  是打开你自己的世界。

  杨澜告诉读者,问,是打开世界的钥匙。她问了很多很多成功人士,了解了他们的世界,成功的方法,人生的起伏……她更问了自己,想要什么,怎样得到想要的一切。

  放下书,我也问了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将为之做怎样的努力。我得到了答案。

  你,问过自己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