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之井》是一本由[英]拉德克利夫·霍尔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5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温和善良的史蒂芬,被境遇打弯了脊梁,面对自己的信仰,从愤恨到祈求究竟经历了多少苦情的煎熬,结尾令人心碎
作者因此书受到的遭遇在当时是可以预见的,合上书再看封面上的话“赌上我所有的爱,向世界祈求生存的权利”,就能感受到她那份悲壮,向勇敢善良的霍尔致敬
《寂寞之井》读后感(二):《寂寞之井》
做一个“倒错者”有多难呢?你要有一份事业,要有能值得人尊敬的社会声望,要有一些能够理解你的朋友,还要有一份能够直面孤独的勇气。就算有了这些,你也不一定会有心意相通的爱人,不一定会有能够爱护你的父母,更遑论那些仅仅根据臆想和狭窄就来judge你,无视你,贬低你的“人”。 马丁,全书唯一一个能够短暂理解史蒂芬的男性,在背叛朋友插足她们之时,能够用来进行可耻的斗争时凭借的也只有“光明正大的手段”,所谓安心、荣誉、庇护,并不是婚姻就能带来的,最好的例子就是史蒂芬幼时启蒙教师的姐姐,可是无人看清。史蒂芬的生命中,从幼时的父母,到老马夫夫妻,到年轻的尚和阿黛尔,她见过的婚姻好像还是happy ending的较多,可怜的史蒂芬,接触的还是善良的人居多,终究冲不破现实经历的枷锁。 可是玛莉,这个史蒂芬眼中的勇敢的坦诚的少女,最终细腻的感受力依旧被巴黎纸醉金迷下的空虚颓废磨灭了,她仿佛就是扑通教导史蒂芬的另一个极端,在华勒莉的圈子里,只有她是没有任何事业,终日围绕着史蒂芬打转的,就连年幼的芭芭拉,也有一份擦地板的活计需要费心。恋人的臂膀再如何强壮,也无法挽起一个没有自己生活的伴侣,她就想一团没有凝结剂的散沙,一旦史蒂芬有限的精力分出一些给了其他事,无论是工作还是友情,她都会因为容器出现漏洞而一点点散掉,最终变得疑神疑鬼失去对彼此的信心。书的结尾她已经三十多了,和史蒂芬在一起也快十年了,就因为一个突然出现的男人而抛弃带她走过这么多困难,甚至是枪炮之中的史蒂芬,着实令人心疼不起来。
《寂寞之井》读后感(三):惊世骇俗的爱情终被击溃 ——简评拉德克利夫·霍尔《寂寞之井》
在史蒂芬几段或明或暗的恋情中,真正使她陷于窘境的是与有夫之妇安琪拉的相互“扶持”。史蒂芬依恋安琪拉,像初涉情事的小姑娘那般毫无保留投入这段双重禁忌的感情——既背叛了“一夫一妻制”也背叛了异性恋,用尽“男人”传统的手段追求她,想与她共度余生。而安琪拉早就准备好撤退,当史蒂芬的“礼物”和“温情”已经不能滋润她的寂寞心灵时,她转向了带有男性生殖器的男人罗杰(史蒂芬是心理意义上的男人),但小说并未表明罗杰可以给她一段全新的婚姻(当下不幸的婚姻是她“出轨”的主因),而她总是以“二人无法结婚”拒绝史蒂芬情感上的索求,也就是说,她选择罗杰可能是因为“婚外情”的伤风败俗程度不及同性之间的爱情,两害相权取其轻。抑或是,她贪恋异性间的情欲游戏。情感上的不对等早就埋下了背叛的种子,史蒂芬沉浸其中并不知晓,最终唯有带着破碎的心灵离开莫顿,她必须维护逝世父亲的声誉。
写作逐渐弥合史蒂芬的心灵,但智力上的成就未能充实她的生活,遭遇“滑铁卢”之后,她暗自希望能在体力上证明自己不输男性。此时战争降临,几经辗转,她加入医疗组奔赴前线救助伤员,在战火中遇见玛莉,她们本能地靠近彼此,严苛的生存环境使得同样严苛的舆论压力大为减弱,情愫恣意生长。为了成全一对世俗男女的“爱情”,张爱玲可以让一座城市倾陷,是战争延长了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生命。而熬过战争的史蒂芬和玛莉则失去屏障,一时难以为继。小说结束前100多页新出现了一对情侣洁美和芭芭拉,显然是用于“反思”史蒂芬和玛莉的爱情,如果没有良好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同性伴侣会何等落魄。洁美和芭芭拉可以逃离狭隘保守的乡村,但社会舆论不会就此消失,它们只是稀释了,依然带着刺骨的寒意。小说没有描写同性情侣何以为生,但想必不会找到体面的工作。芭芭拉积劳成疾、因肺病而亡,洁美也随即自杀殉情,这可能是那个时代任何一对同性情侣的命运。史蒂芬正是意识到这些才制造误会,将玛莉拱手相让。她不怀疑两人情感的真挚,只是害怕那一天终将到来,而她们可能无处可逃。她确实不够勇敢,但我们没有资格对此进行褒贬。
《寂寞之井》读后感(四):烧啊烧啊烧啊烧啊 主啊你把我救拔出来
很难写这本书的评论……这是一本字字写着痛苦,压抑,不自由的书,这是一个被压迫,被排挤的个人写下的“血的奇迹”,它不需要拥有多么优美的文笔,只需要直接从心中写出那所有的苦闷,所有的寂寥。可以不放弃生活……但那是多么难啊!如果生活的每一刻都是在碾压着,刺进你的灵魂深处,怎么能坚持着在下一秒还保持鲜活?是的,有那么多美的,值得珍惜的东西……但那痛楚无法忍受,可又没人能去明白和诉说。
史蒂芬就放弃了生活,因为玛莉是她的一切,因为玛莉和她在一起不快乐,只因为她们之间的爱情是被社会的观念所不容的,是“不自然的”。她的问题并不完全直接地在于外部世界(那是像玛莉一样的人受伤而变得麻木,残忍的原因),而在于她自身都接受不了自己,周围的人没有给过她一点在这上的关爱——除了她的父亲。我们中竭尽所有排斥非主流价值观的人们为什么不能明白,爱情是生命最自然的所有挣脱空虚的活力所在?它本就是自然的,性别和它毫无关系。若是不能明白这点,恐怕就不会多么懂得爱。而史蒂芬的性取向和身份认同带有明显的想要占据社会的主体(而不是作为传统女性形象的客体)的父亲身份,和对母亲,女性之爱的渴望。(谁能想到她的母亲安娜夫人那么美,那么温柔,却又那样恶毒?道德上的理由居然成了她对自己的孩子爱无能的借口。)而那时的世界绝不能接受一个女性——想要拥有和男性同样的自主性和生活方式,更毋论外表打扮。所以这不仅是一本关于同性恋的书,也是一本关于女性的书,一本关于misfits的书。
是的,也许她可以更勇敢,让玛莉和她一起拥有那悲哀的,苦难中的幸福。可我们凭什么要求她坚持下去!这悲剧是出自更大的,更错误的爱的表现形式——她以为玛莉在符合社会所容的异性恋关系中会快乐,可心被打碎了的失去了爱人伴侣的人(不管这爱多么艰难)也许过得会轻松,却永远都不会再以幸福的形式得到快乐。是所有的束缚压迫住了一颗本该是美好的,高尚的心灵,让她以自己的存在为耻辱,把自己和爱人推向了毁灭。
这便是这缺乏宽恕和理解的世界,它如从不停下的死亡巨轮,真正的爱和美从来都只能在夹缝间生存。你我,那困惑,迷惘又无法停止哭泣的你我,还能坚持上多久?
《寂寞之井》读后感(五):我的爱正如男人爱女人,我就是那样去爱的--一百年前的LGBT先驱女作家
在看完BBC的电视剧《杰克绅士》以后,开始看这本《寂寞之井》,作者为拉德克利夫·霍尔,英国著名女作家。读的过程好几次忍不住合上书,惊叹于作者当时超前的思想,精妙的文笔,一气呵成的叙述。
这本书说的是上流社会的女子史蒂芬从小与其他女孩不同,喜欢骑马剑术,对穿裙子出席社交场合非常不自在。她拥有一个非常好的父亲,是她最大的保护伞,让她自由骑马,锻炼身体,并且学习知识丰富头脑。她从各个地方都非常像她的父亲,瘦高,强壮,英姿飒爽,唯独没有一点当时认定的女孩该有的样子。开始踏上爱情征程的史蒂芬,毫无保留地把爱给予第一个爱上的女子,却获得女友背叛,以及被母亲驱逐出家门。从此她的人生蒙上一层阴影,世界的残酷慢慢展现在她眼前。史蒂芬成为了一个作家,想要用成功来保护自己,抵御公众。战争期间,她遇到了人生挚爱,而命运的齿轮却又缓缓开始转动。
在全世界LGBT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的今天,我意外发现现在人们喊的口号,表达的心声,其实早写在这部100年前写的书里,在那个否认同性恋爱的时代,霍尔明明白白想告诉大众,这部分群体是无法抹去的存在,呼唤给予同性恋者平等的生存权。当母亲指责她爱上同性女子,她反驳,我的爱正如我父亲对你的爱,正如男人爱女生,我就是那样去爱的。我永远无法原谅你竟敢让我对自己的爱感到羞愧,我不觉得羞耻。这没什么好羞耻的。
19世纪初叶的英国文学,是我个人偏爱的一类写作风格。位于新世纪和旧时代交接的地方,霍尔描述的,一边是英格兰的传统的美丽田园生活,一边是初现现代城市风貌的伦敦和巴黎。从骑马,到拥有第一辆汽车,从参加传统的乡村舞会,到巴黎某个同性恋群体可聚集的社交场合。书里横越英格兰乡村到伦敦,巴黎,给予故事一个非常丰富的背景,展现多样的角色和内容。
这是一部半自传的故事,以霍尔自己为原型。其中许多行云流水的文字,尤其描述史蒂芬的心理活动,当她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的时候,深切感人,让人无法不去理解她,同情她。描写史蒂芬心中永恒的故乡,莫顿庄园的时候,笔下字字充满感情。整部书,除去超于时代的同性恋内容和思想,文笔和架构都属于一流,堪称经典。
《寂寞之井》读后感(六):关于“史蒂芬”
社会意义大于文学性的开山之作,小说结构头重脚轻,与细腻的心理刻画相比,叙事技巧显得拙劣稚嫩。“群像描画”薄弱无力的原因或许在于史蒂芬作为霍尔的代言人,从莫顿继承了英国古典的贵族骄矜,内心深处并不认同倒错者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与上帝意志的正确性,这份认同、甚至崇拜异性结合的本能也使她最终将引以为傲的高尚爱视作侮辱。
史蒂芬优越的阶级地位与经济条件抽空了谈论同性爱的物质条件,因此本书可以说是更为明晰地展示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性倒错者所遭遇的舆论暴力与社会性排斥;而那时对同性相恋的理解也呈现出阶段性局限,将同性恋者一概视作倒错者实则是默认异性恋爱的正确性与霸权性,但史蒂芬永远无法“成为”一名男性,她过于完善的道德及家长制作风成为她索求世俗快乐的掣肘,所以她最终为玛莉献上的是一份殉道者式的自以为是的爱情,以“保护”之名。
同性关系应当被视作婚姻的合法形式,得到法律制度的保护与社会舆论的祝福。这是霍尔想力图呼吁的。史蒂芬独特的命运从父亲菲利普爵士的刻意隐瞒就已展开,尽管爵士想守护自己的女儿免受外界纷扰,让她在成人立足之前拥有无忧无虑自由生长的童年,但这番独断却让史蒂芬在未来彻底陷入了单打独斗的孤独境地(未来女儿的霸道专横与父亲如出一辙):爵士欺骗史蒂芬的“没有问题”让她误以为自己与世人的差异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她是如此地笃信父亲的判断因而长大后在面临责难与偏见之时更倾向于自戕(“只有各方面都依照人生模式雕琢的人才能拥有爱情”)而非将自身处境归错于知识的谬误。史蒂芬对自己女性身份的怨恨与跨性别者对性本质与性外观的不适不同,她所渴慕的是作为一名男子的社会地位,即男性的性别红利,它既赋予马丁以拯救者姿态插足史蒂芬与玛莉爱情的正当性,又使得史蒂芬更深刻得体会到被剥夺的痛切——爱人无法生育、得不到世人尊重的安定居所、不被祝福的结合、只能与同类交流的逼仄愤懑……史蒂芬是如此拙劣地扮演男性,但讽刺的是,刻板的性别劳动分工对于同性爱造成了更大的伤害,相同性别的恋人本能够拥有基于相似生活经验与情感回路的优势,或许可以更好地体贴伴侣,但史蒂芬几乎是一意孤行地做玛莉的父亲、母亲、丈夫与骑士,而非她的“同性恋人”(华勒莉·西摩将史蒂芬把玛莉推给马丁的行为形容成“荒谬的自我牺牲”)。
贪恋世俗庇护何错之有?安吉拉和玛莉的踌躇都能够被谅解,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它不仅关乎民事权利的联结,还有与某人共享生活的承诺——能够沐浴在阳光下的、与亲情友情等美好的关系共存且互相哺育提携的最纯粹的承诺。即“走出野性的激情,实现改变,构造整个世界以及我们的生活之道”。
《寂寞之井》读后感(七):她们要的不多,只是想要相爱的权利
今年5月17号,台湾同性婚姻合法了,18号去听同志运动史的讲座,了解到两件令我略微吃惊的事。
“homosexual”这个词,原本是创造者用来哀悼自杀的同性恋朋友,后来被广泛用于性少数群体的罪化、丑化和攻击。
某地现行的病理化同性恋及性少数人群的法律条文,最初是用于保护这一群体。我只是“有病”,但我没罪。
拉德克利夫所处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一方面对男同性恋之间性行为和交往处以严苛的刑法,一方面则对浮出水面的女同群体视而不见。1921年,三名保守派议员要求在《刑法修正案》增加一条“女性之间的猥亵”罪行,被上议院驳回,因为政府顾虑到法案的出台会促进更多女同性恋者的觉醒,反而会促进对同性恋文化的传播。
这个群体的声音太小也太微弱了,甚至连被“罪化”的资格也没有。
《寂寞之井》这本书难得的是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跨性别同性恋女性的成长样本,而且写得优美流畅,充满感情,不管主角本身如何,她的性取向又如何,谁也不能否认,这是一个动人的成长与爱情故事。
史蒂芬的童年篇章,霍尔写得熠熠生辉,那些属于跨性别者纤如毫发的心路,以及她天然敏感地对父母和自己关系的探索和回应,都很敏锐而有张力。我觉得这一部分大部分人都可以共情,让很多人(包括我)困惑的,可能是成年史蒂芬的自我殉道式的爱情牺牲。
牺牲自己成全他人,如果这是出于道义的自我选择,那么这种做法本身无可厚非,但文中两个相爱的人,一方为了另一方的幸福而做出将爱人拱手相让。这样的选择,已经很难被现代读者的普世爱情观所接受了。
其实这也反过来说明,正因为当时的环境条件非常极端,否则一般的人都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另一个助我理解史蒂芬的观点是“少数群体压力”。社会对群体的压力会因群体的不同而不同,少数群体对于人际排斥的恐惧所做出的隐瞒性取向的选择,会最终内化为自身的恐惧,表现出更加负面、消极和宿命的态度。
史蒂芬并不认为自己是罪人,但经过一次被断崖式打断的朦胧初恋和一段道德失控的秘密情人关系以后,她在成长过程中那种被保护起来的游刃有余的自信就被打破了。她骑术了得,剑术高明,家教良好,任何事都难不倒她。她可以不在乎这些不太女人味儿的事情所带给她的非议,但当她情窦初开,需要从他人身上汲取情感的滋养时,她就会发现自己没有办法像身边的同龄人一样建立一段“正常”的亲密关系。
作者霍尔在现实中维系的最长的两段关系,对方都是比她年长,已有小孩的女性。书里史蒂芬遭受的第一次打击,来自对方的最痛苦的一句反问是:“你能娶我吗?史蒂芬”,选择已婚(离异),有了稳定社交圈和一定经济基础的同类,也许已经是她唯一能够承担的现实幸福。
《寂寞之井》读后感(八):为爱,这孤寂深渊
世界上有那么多条道路,孤寂深渊又何尝不是必然的一种。斯蒂芬,年幼时骄傲的阳光洒在你和你的马儿上,你是否借着这炫目的光,看见过未来望不见底的黑暗深渊?你要替柯林斯跪在地上,心心念念地为她承担痛苦,你要给她你从未意识到就已把你占据的爱,你是否预感到这份爱,将来要么成就你,要么则毁了你。
你与她们,与他们,与你所处的环境中一切事物为什么不同?你一遍遍地问自己,到头来折磨得自己只剩一颗敏感的心灵被反复拷问。父亲对你隐瞒,帕德坚定地站在你身边告诉你她懂。可是他们谁都没有越过所谓正常行径的边框。只有你,痴迷于定制的马裤,一边忍受着他人眼光的炙烤。所幸,尚且,没有人剥夺你爱人的天性。你和那个有夫之妇在不曾言语的湖边手牵着手,像一对情侣那样亲吻。多希望她不顾一切地真心爱你啊!多希望她可以那么早地把你拉出那个深渊!可她,用手中的笔,亲手把你推进了失去爱人的地狱。你远离了家乡,头一次知晓莫顿不是天堂,而外面,也不会有属于你的天堂。
你这一生,大约只有战争时期,被世人肯定过。炮火与战壕忽略了你的不同,它只需要反抗的力量,而你恰好有不逊色于男子的能力。灾难给了你伤疤,和一个请求你不要丢下她的好姑娘。她渴望靠近你,你问她知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她说,她不在乎世俗的眼光。
自那时起你开始接触一些属于正常人范畴之外的团体。你看着他们承受着与你相似的痛苦,为自身的不同承受的孤独。人世间触手可得的快乐啊,如羽毛般纤细却漂浮着,永远也触碰不到。那对从寒冷高地上走来这里寻求生路的情人,来不及为人间谱写惊心动魄的歌剧,就被冰雪和枪弹震碎了音符。因为他们信仰的上帝,只会帮助除了他们以外的正常人。在这些人眼里,他们是异类,怪异到连爱的权利都没有。
可是斯蒂芬,你却要坚持爱她。你日以继夜的奋斗抵不上一个拥有鲜活生命和遵守社会秩序的男人的陪伴。你让她走,让她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绝望而又充满希望地,逃进一个男人的怀抱,去那个善待每一个温柔端庄的姑娘的充满好意的世界。
去吧!她还年轻,她是多么好的正常姑娘,她不该在这黑暗的边角逼着自己绝境逢生。只有自己,留下来对着一个个长夜,坐在漆黑中被烛光映照着,发出乞求上帝给予他们这类人生存的权利的叫喊。
“斯蒂芬,去适应这个世界吧。这个黑暗笼罩着人类的骇人的世界。没有这黑暗我们就无处遁形。我们摆脱不了它,不是吗?既然如此,就干脆按照它的步伐用最坏的方式去纵情声色吧!我的斯蒂芬。”人间冷暖,甚至没有把你纳为它的一部分。莫顿那面宏伟的祖先墙上没有你的面孔,那光辉的荣耀竟是要在这里断了么?
我要告诉你,斯蒂芬,这个世界从未应当否定你的存在。你父母完美的爱情是爱,你对柯林斯的纯粹的付出,对安吉拉和玛丽的精神和肉体上的爱都是这个世界不需要前提而存在的一部分。帕德爱你,才在你身边待了十八年,她教导你,要用文字改变现状,才能带来生存的希望。可她或许没有告诉你,正是你一段段注定无望的爱,才使你坠入这孤寂深渊。可我们每一个人,不都是如此么?
《寂寞之井》读后感(九):井底映出每个你 ——读《寂寞之井》有感
拿到这本《寂寞之井》的时候,我给自己制定了两周读三遍的阅读计划,以期透彻,然而计划被突如其来的出差打乱,只粗读了一遍就开始写这篇书评。但这一遍草草的阅读,依旧使我获得强烈共情与深刻感悟。
这是90年前的故事,放到今天来看仍旧鲜活。小说以安娜和菲利浦的美满爱情开头,以玛莉和马丁的纠缠爱恋结尾。拉德克利夫·霍尔把自己的自传故事夹在中间,正仿佛千千万万个倒错者的人生一样,夹杂在被认为是正确、正常的世俗爱恋中间。他们显得那样异常,那样孤独,世俗看待他们的态度,有如文中不断出现的市井大众:站在道德与自然的制高点上进行审判,尖酸议论后再投以一道厌恶的目光。这不正是如今许多地方正在发生的事吗?从90年前到现在,屠杀从未消失。
《寂寞之井》对人生体验之深刻,对社会群像概括之精准,在我看来不亚于老舍先生的《茶馆》。对倒错者而言,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能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找到影子:理解同性取向但无法认同的父亲菲利浦爵士,厌恶、仇视己出的母亲安娜,他们代表着家族长辈们常见的两种态度;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高度统一的邻家小孩薇奥莉和罗杰(倒错者们身边总会存在这种人来时刻提醒自己是异类,以前是罗杰,后来是马丁),他们代表因为自己“正常”而趾高气扬的多数群体;还有通过品格(而非取向)来判断人品的骑士安崔姆上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仆人拉蒙一家,甚至年少时的性启蒙对象女仆柯琳丝……这些人物的刻画都很准确。对少数群体——史蒂芬性格各异的朋友们——的描写同样全面而到位。洋洋38万字,绘就一副倒错者跌宕起伏的一生,这不仅是一部文学著作,更是一部涵盖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重学科的巨制,其产生的深远意义将长久地作用于现实社会,作用于每个时代。
书中最让我难过的是史蒂芬亲手放弃爱情那一刻。当她亲眼目睹着爱人玛莉和好友马丁,受到基因本能而互相吸引,逐渐靠近时,她的内心该多么痛苦。她陷入了不断地自我怀疑与否定,先前被爱情掩盖的强烈孤独,又如狂风暴雨般呼啸涌出,吞没了这个跌跌撞撞的旅人。于是,史蒂芬亲手推开了玛莉,用一道又一道心墙,建起了一座永久性自我关押、自我放逐的寂寞之城。她本是个勇者,最终却败给了强大的世俗。史蒂芬这样的选择,看似是极端心理条件下的自我封闭,实则是时代背景下,一次命中注定的属性切割。在那样的大环境里,倒错者们没有资格享受爱与平等,更无法像多数人那样保护爱人。可是所谓保护,所谓爱与平等,不过一屋两人三餐四季而已。
故事到这儿戛然而止,我不免猜测后文。也许史蒂芬会成为下一个扑通,那个总是抿着嘴,沉默窝在沙发里的矮个子扑通,那个曾经抱有希望,渴求青春的小方块扑通,那个满腹诗书却依旧孤苦一生的家庭教师扑通。每一个倒错者的命运都是那样相似,他们的热情、才华、好奇、智慧、爱与忠诚,最终都将被强大的孤独所吞噬——或独身,或死亡——被永久地封存在性别倒错这口寂寞之井里。当玛莉与马丁携手离开时,史蒂芬引以为傲的那些社会属性,她的财富与出身、才华与盛名,她为法兰西战斗的荣耀与光辉,都在刹那间被击溃。扑通倾其一生教给她的“以工作成功保护自己与爱人”的坚强铠甲,在那一刻化为灰烬。那也是史蒂芬人生信条崩塌的一刻。性别这座残酷的天平,仅凭它与生俱来的压倒性数量特权,就轻而易举地抹煞了所有一切优秀。
难道性别倒错者就注定寂寞一生吗?不,我仍旧相信爱情。即使遭遇世俗的否认,即使遭遇法律和政策的禁止,我依然相信前途是光明的。我相信通过教育开化,通过文明进步,千千万万个和我一样的倒错者,终有一日能有资格站在阳光下,和所有人一样公开地站在世界面前而不被歧视。这不应只是少数群体的渴望,更应是全体人类、全体社会的进步与共识。到那时候,取向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社会属性,每个人在介绍自己喜欢同性或异性时,听众们能够淡然地接收这条信息而不去特别关注它,那才是我们应该期望的美好和平。
草草成文,激动不知所言。
《寂寞之井》读后感(十):在寂寞的井里
《寂寞之井》
因为工作和家庭原因,我读《寂寞之井》总是在深夜,寂静的黑夜里,我每每读到动情处,便泪眼模糊!尽管一个星期下来,还没能读完,但我迫不及待的想为这本书发声
《寂寞之井》被很多人认为是女同教科书,女同圣经,大家都在讨论该书带给我们对女同深层次认识,这一点我很赞同,我也是通过这本书走进了同性恋者的内心,曾经在我的脑海里第一次浮现同性恋这个概念时,我同样的表现惊讶和疑惑,转眼我便趋于平和,存在便有其合理性,我不是她我当然感受不到她的内心,那我便更不能妄加评价与批判,对于同性恋我向来持中立态度(本人性取向属于传统大众型),我们更不应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审判他/她们以及鄙夷这种现象。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过人之处,不仅仅是带领我们走进女同内心,更重要的是她通过女同的经历与故事,传达了更加深层次的东西,那个东西或许叫孤独寂寞! 作者说的献给所有格格不入的人,可以是同志,或其他性格里/内心深处承受过”孤寂深渊”的人(他们其实或许藏在很多个表面正直健康的人的内心深处,所以他们本没有对错,不应该被异化)。本书的人物心理描写及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汇的微妙关系非常值得细细咀嚼,似曾相识,离我们自己的内心忽近忽远.......。
所以我并没有重点关注女同这样一个心理状态,越过女同,我看到的是女主或者不单单只是女主(她的父母亲及身边的一些人)内心孤独寂寞的深刻,如井一样的深。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太多这样的井,我们也无法窥探人们井底泛起的波澜,只有小说能带我们走进井底,本书做到了.......
那么谁是掘井的人?
从女主的童年经历可以感受到,她这样性的形成,我更相信是她周围环境塑造的结果,而不是天生而来,或许作者本人也是这样想的,父亲在孩子出生前就期许并默认她是个男孩,以至于出生后坚持要把一个男孩的名字强加与她,而这也影响到孩子出生后母亲的情绪,(她或许患上了产后抑郁),“他们期盼能生个儿子却似乎遥遥无期,直到史蒂芬七岁,儿子都还没有出现”,“七岁的年纪,会有微缩的爱恨,但这些爱恨迫在眼前,令人极度不安”,七岁以前史蒂芬经历了什么,小说并没有交代,但我隐约能感受到那段时期的沉闷。在史蒂芬耍性子的时候,母亲会说”宝贝,母亲真的不生气,告诉母亲你为什么发这么大脾气,母亲一定会努力去了解,只要你说出来.....”母亲真的会努力去了解吗?,“尽管轻声细语,她(母亲)的眼神却流露出冷漠,抚摸孩子的手也显得犹豫而勉强。那只手是花了一番力气才伸出来安抚孩子,史蒂芬感觉得到这份努力”或许在最需要母爱的七岁以前,母爱的缺失,”畸形的父爱”,让她内心发生了变化,她试着去取悦那个父爱,而敷衍冷漠的母亲,渐渐的似乎只有父亲能理解她,她更加朝向父亲所期望的那样发展,而父亲察觉到她的些许不同之处时,选择了更加的包容与爱,母亲带着猜忌渐行渐远........这样的循环中,她从一个似乎感觉到了自己的不同之处的七岁小孩,成长到十二岁,”柯琳丝抬起头来,出乎意料地微微一笑,这一瞬间史蒂芬知道自己是爱她的----多么令人惊愕的发现!”如果说这种爱可以理解为喜爱,那么当她丢出花盆的那一刻,她第一次确信自己的不同之处,这次事件她告诉了父亲,确得到了爱的包容,这份包容,是纠结的是孤独的,就如同史蒂芬的爱那样孤寂~!这让她的家人感受到了她的不同,她们之间的情感交汇有了另一层微妙的变化,而之后与马丁的相处,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她的不同,可以理解为她在一步一步走进自己的寂寞之井......父亲因为意外而过世了,而这也意味着她将背负着孤独,独自走向人生的下一站......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无声告白》,同样的沉重与纠结,主人公与她的家人有另一种形式的孤寂吧!也想到了《追风筝的人》主人公带着内心的故事独自承受着孤独吧!
成长的过程中,有过彷徨,有过孤独,有些时候,我确信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我们行为的表达与内心的想法有时不同,甚至矛盾,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口孤寂之井,不愿意被人看到,因为他们知道,就算被看到了,人们也难以理解!
全世界能看到这些书的人都应该感恩,感谢那些深井里的心理活动能被感知,被消化,作者用他/她们的孤寂,温暖着读者们的孤寂......《寂寞之井》便是其中之一。
这些是个人片面的见解,带有浓烈的中年生活困顿的烙印,或许若干年后回看这本或这些好书,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和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