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特岛7月22日》是一部由埃里克·普派执导,安德烈·伯恩森 / 亚历山德·霍尔门 / 布瑞德·福里斯达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于特岛7月22日》影评(一):这种摇曳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方式让人不知所云。
挪威一个法院20日宣判,因2011年屠杀77人被囚的极右分子布雷维克遭单独囚禁有违人权。布雷维克3月入禀法院,指自己长期被独囚,违反欧洲人权公约;他同时又指咖啡太冷及微波炉食品“比水刑更难受”。、法官宣判时称,禁止不人道待遇是民主社会根本价值,无论恐怖分子还是杀人凶手亦应一视同仁。
《于特岛7月22日》影评(二):重复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22 July
《于特岛7月22日》影评(三):画蛇添足的长镜头
《于特岛》画蛇添足的长镜头。72分钟的恐怖袭击,83分钟的一镜到底,挪威人用自己的镜头呈现出他们二十一世纪最沉痛的伤口。与保罗·格林格拉斯《7月22日》重点表达国民创伤恢复期的坚毅不同,挪威导演埃里克·普派将视角对准了恐袭事件本身,镜头跟随当日岛上一位女孩,全程记录了她的痛苦经历。从镜头的一开始,女主就告诉我们“你们永远也无法理解”,大段大段的面部特写,配合一镜到底的手持拍摄,营造了出色的紧张氛围,将当时岛上少年们的恐慌、无助表达的细致入微。但作为非纪录片,这样粗糙的一镜到底终究太没有说服力而完全成为噱头。人物的迷之行为动机让全片在恐怖的氛围下失去了本身的事件冲突。虽然角度完全不同,但整体水准较比《7月22日》还是有很大差距。但敢于直视自己国家的痛点,并做到足够克制,值得赞赏。6分。ps: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把《于特岛》和《7月22日》连起来看,事先了解一下事件本身更有助于观影效果。
《于特岛7月22日》影评(四):导演肯定是猴子请来的逗比。
大家不知道长镜头是神马吗?时间长就是长镜头啊?还得奖?哪个艺术家长镜头这么用的。这特么就一伪纪录片而已,跟长镜头的用法毛关系没有。而且拍的实在忒恶心,挺深刻一个题材,女主又是唱歌又是哭嚎,哪里枪声大就往哪里跑,这是实力作死还生怕杀手找不到自己。害人害己真不知道想怎么立人物,导演是哪根筋抽了?这么惨烈的事件楞给拍出了喜感,这导演也够牛比的了。人家恐怖片假装纪录片是为了增加逼真感和代入感,您特么拍个纪事片用恐怖片的手法?好,就算你也想增加代入感,你镜头跟着就跟着呗,还特么一会探个头,特意告诉观众我是摄影,我在现场,我不是演员?然后有时候还随着人物眼光方向偷瞄一下,你特么又不是摄影了?你肯定是猴子请来的逗比!这么沉重的事件,这么沉重的话题,有多少可以挖掘的东西,你特么竟然编了个找你妹?你别糟蹋行不?就算糟蹋也别这么糟蹋啊?我捯着看完都觉得浪费时间。看过这么多片子,从来没这么生气过,也从来没这么想骂过人。真是醉了。一颗星给题材。
《于特岛7月22日》影评(五):长镜头实验手法令影片沦为毫无意义的惊悚恐怖片
相当凑巧,今年有两部电影不约而同地拍摄了2011年挪威恐怖袭击事件。一部是由Netflix制作、英国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的《7月22日》,另一部则是出自挪威导演埃里克·普派(Erik Poppe)的《于特岛7月22日》。对比格林格拉斯从多角度去审视恐怖事件的视听佳作,这部《于特岛》恐怕只能沦为失败的惊悚类型片。导演采用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拍摄,紧跟女主角,几乎贴近角色的处理,让观众有身临其境感受恐怖袭击的效果。这种电影实验往往出现在惊悚恐怖类型片里,事件发生在相对局限封闭的空间里,人物视角较为单一。然而这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故事题材运用这种形式呈现未免显得过于狭隘,除了让观众感受到剧中女主角的恐惧心理之外,根本没法让人了解到整个恐怖事件的前因后果,更谈不上引申出什么社会问题的反思,却反而有利用惨剧来充当噱头,换取感官刺激的嫌疑。长镜头的实验手法令叙事视点单一缺乏变化,同时也令角色塑造难以成型。影片最终只能沦为毫无意义的惊悚恐怖片,没能充分展现出该题材更为广阔的格局,令人遗憾。
《于特岛7月22日》影评(六):导演的克制和反思恰恰是我们所需要的
看完《于特岛》,心绪难宁。面对这样的灾难,几十条无辜鲜活的生命的骤然逝去,谁都无法安宁,尤其是受害者的家人。但挪威导演在拍摄此片时,既没有把镜头对准呼天抢地的亲属们,也没有对准惨案的制造者,甚至连凶手都没有露面,这要是在中国人眼里是难以理解的。但导演像一个忠实的记录者,除了有几个串起影片的主要人物,没有加入太多个人的情感,这种克制恰恰是我比较欣赏的,也是成功的地方。
全片完全可以当成纪录片看,可能在塑造人物方面稍差,但在引人反思上一点也不比大肆渲染的效果差,相反更觉得撼人心魄。学生的惊恐万状,刺耳虐心的枪声,就把观众带入了这种情景中,本身就是最强有力的控诉和谴责,无需导演过度表达。如果设想让一位中国导演来拍,会不会把重点放在嫌犯的凶残和家属的悲痛欲绝上呢?我们看过多少这类的电影?也许人家的克制,恰恰是我们所需要的,呈现苦难容易,可以催观众一掬掬泪,但反思苦难才是我们更应注重的。卡雅的惊恐
《于特岛7月22日》影评(七):有的人死了,她还活着。
说到《饥饿游戏》,想必大家不会陌生。
这是一部关于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故事。
这样的反乌托邦电影还有很多,比如《分歧者》《移动迷宫》等等,在这里没有道德和法律,你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只有三个字:
活下来。
而《于特岛7月22日》这部“真实的《大逃杀》”,比虚构的故事恐怖多了。
2011年7月22日,挪威遭受两次恐怖袭击:政府办公大楼前的汽车炸弹爆炸案,以及于特岛青年团夏令营的大型枪击事件。
两次恐怖袭击共造成77人死亡,被称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挪威境内发生的最为严重的暴力袭击事件”。
该事件被拍成了很多电影,比如《谍影重重2》《谍影重重3》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执导的《挪威7.22爆炸枪击案》,以及这部《于特岛7月22日》。
其中《于特岛7月22日》非常与众不同,因为它不仅由真实事件改编,而且采用了“一镜到底”的手法。
一镜到底的电影并不少,比如奥斯卡最佳影片《鸟人》,比如前几年很火的《维多利亚》,但它们都是虚构的故事,像《于特岛7月22日》这种取材于真实故事的电影却很少见。
全片都围绕小女孩卡佳展开,她是650个在于特岛参加夏令营的年轻人之一,同行的还有她的妹妹艾米莉。
影片还采用了“打破第四面墙”的手法,换言之,电影角色和观众产生了互动。
只见卡佳对着镜头说道:你们永远也不会理解的,你们只要听我讲就好了。
此时,卡佳已经得知汽车炸弹爆炸案的新闻,但她不知道的是,接下来自己也会被卷入其中。
与此同时卡佳正在找她的妹妹艾米莉,她叫了艾米莉,艾米莉也不答应她,只顾着往前走。
艾米莉听到姐姐在叫自己,仍然默默回到帐篷拉上拉链,不搭理姐姐。
当卡佳走进帐篷,艾米莉也很不耐烦地玩手机,对姐姐爱理不理的。
原来,正是艾米莉的母亲给艾米莉打了无数个电话她都不接,才只好叫卡佳去看看妹妹是什么情况。
甚至艾米莉还就地乱扔垃圾,让姐姐帮她打扫。
表面上这些只是无关紧要的琐事,其实是很重要的铺垫,这说明卡佳时刻在为他人着想,而艾米莉是一个很自私、很自我的人,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眼看艾米莉这么不友好,于是卡佳走出了帐篷。
没过多久,枪击案便发生了。
卡佳和同伴们躲了起来,可是她仍然想着艾米莉,担心艾米莉的生命安全,甚至想出去找她。
此时室内也已经不再安全,卡佳又和同伴们躲到了树林。
但是在树林里,卡佳也仍然只想着妹妹。
最后,她不顾自己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跑出树林,去看看妹妹在不在帐篷里……
就这样,“找妹妹”就成了影片的一个重要线索。
他们和罪犯演绎了一场猫鼠游戏,先是躲在室内,又逃到树林里,后来又来到海边,躲在悬崖峭壁下,但他们总是无法逃离罪犯的魔爪。
就算是躲在峭壁下面,有树木遮挡,也并不意味着就安全了。
就是这样的危急关头,卡佳永远都想着妹妹是否安全、有没有受到枪伤,找不到妹妹她就肩负起营救他人的使命。
一个女孩跌倒了,她把对方扶起来带着她一起跑;
一个小孩找不到哥哥了,她就告诉他自己先躲起来;
另一个女孩受伤了,她就脱下自己的衣服为她包扎伤口……
就这样过了1个小时,卡佳仍然没有找到妹妹。
终于,救援船出现了。
也就是在这时,卡佳在寻找妹妹的期间被罪犯一枪爆头。
眼看救援船来了,之前躲在悬崖下的人们纷纷跑出来,抓紧时间上船逃生。
生还者中,艾米莉赫然在列,至于她之前躲在哪里,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知道。
卡佳至始至终都一直在找妹妹,结果最后自己死了,而妹妹却悄悄活了下来,这样的对比实在太讽刺了。
卡佳躲在悬崖下时,和同伴说过话,还曾唱过歌,可是艾米莉为了不暴露自己,没有站出来找她。
而卡佳正是为了找她,才暴露在罪犯的视线之内,因此遇难。
虽然不是艾米莉杀了卡佳,但卡佳却因她而死。
你全心全意为Ta着想,然而你在Ta心中根本不重要。
我刚开始觉得卡佳过于圣母了,都这个时候了自己逃命不好吗?为什么非要去救别人。
可是当我看到结局,我才明白,导演所讽刺的正是艾米莉这样的面对危险只顾着自己逃命的人。
正如明明有人驾驶直升机经过于特岛,可是直升机上的人们只顾着拍照,却不救他们。
我想起了《泰坦尼克号》,人人都想上船,结果把整个船都打翻了。
而杰克为了救罗丝,自己被活活冻死。
面对灾难,他不愿意苟活,把生存的机会留给爱人,这样的举动感动了无数人。
无论是《泰坦尼克号》还是《2012》,无论是《摩天楼》还是《末日崩塌》,但凡是灾难片都会有这样的桥段:一个人抢先逃命,结果害了别人又害了自己。
无私谦让不一定活到最后,但抢先逃命一定死得最早。
而《于特岛7月22日》则是和以往电影完全相反,救死扶伤的卡佳最终遇难,自顾着自己逃命的艾米莉却活了下来,这就是现实的残酷。
坏人往往活得更久,因为他们为了活命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正是他的好被别人所利用,因此遭到欺骗或中伤。
但是如果再给卡佳一次机会,她也一定不会后悔,仍然会做一个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人,因为她宁愿光荣地死去,也不愿意苟活。
2008年5月13日,人民教师谭千秋的遗体被救援人员扒出来。地震中,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一张课桌上,死死地护着桌下的4个孩子。孩子们得以生还,而他们的谭老师却永远地去了。
2018年7月30日,贵州小伙苏威,为了拯救溺水女子,生命永远定格在20岁……
这样的新闻还有很多,好心人去救溺水/坠楼/火灾/地震受害者,他把别人救出来了,自己却牺牲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么做并不值得,为什么要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他人的错误买单?
这就是为什么卡佳会对观众说:你们永远也不会理解的。
但是,如果没有他们这样的人,这个世界会变得多么冷漠?
他们看到别人遇到危难时,毫不犹豫,奋不顾身,冒着生命危险舍己救人,成就了那些在天灾人祸中的感人事迹。
“挪威7.22事件”中共有77人遇难,99人受重伤,超过300人心理受到创伤。
像卡佳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正是他们舍己救人,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一个又一个生命,才使得伤亡人数减到最小。
如果每个人都像艾米莉只顾着自己逃命,遇难的人数只会更多。
“挪威7.22事件”让我想到唐山地震、汶川地震……每当有灾难降临,都有人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于特岛7月22日》影评(八):于特岛: 珍爱生命 多看纪录片
今天为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于特岛惨案”!
如果不是这件震惊世界的事,我想很多人永远都不知道于特岛。这个岛隶属于挪威,距离挪威首都奥斯陆45公里。
2011年的7月22日,有一群青少年正在该岛组织夏令营。
营地领队正向这群祖国的未来介绍这这座小岛“当时我们感觉这里是世界上最快乐和最安全的地方。”
此时,45公里外的奥斯陆的一座政府大厦停车场,发生爆炸。场面一片混乱,死伤不详。
(现场实况)
消息传到岛上,岛内外互通电话,互问情况,相报平安。
后经查实,此次爆炸,属人为,与恐怖袭击无关。
45分钟后,发起爆炸的人来到小岛。他身着警服,声称自己是警察,首都发生爆炸,特派他来保护大家的安全。他叫营地的领队,把大家都召集起来。
“砰,砰,砰砰砰......”
突然之间这位“警察”开始向人群开枪射击!一时之间,人们的惊呼声,倒地声,逃窜声混成一片...
杀戮正式开始...
所有人开始拼命的跑,有躲在树林里的,有躲在海边岩石壁的,有假装尸体躺在地上的...
凶手地毯式的搜索活物,接下来在长达72分钟里,枪声没有停过,横尸遍野,惨不忍睹。
(新闻画面)
90分钟后,警察到达现场,凶手获捕。
于特岛实践造成,77死亡,300多人受伤。
此次事件被定义为继二战以后挪威境内发生的最为严重的暴力袭击事件。
凶手是谁?
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土生土长的挪威人,32岁。
7.21日,他独自一人在一个农场配置炸药。他为了此次行动准备了8年。锻炼身体,甚至喝蛋白粉增肌。
7.22日,他将自己花费了三年时间,用英文撰写的,长达1500页的“欧洲独立宣言”发到网上,通过邮箱发给了5700人,然后驱车前往奥斯陆。
他将车停机了政府大楼停车场,然后远程遥控引爆了炸弹。这只是为了声东击西。
45分钟后,他来到于特岛....
为什么策划杀人?
首先我们看一下他的信仰,你就会明白
“反穆斯林移民”“保护欧洲文化纯洁”
他是挪威右翼政党进步党成员,屡次在网上发表强烈的国家主义言论,批评挪威的移民政策太过宽松,反对不同背景的人生活在一起。
为什么选中他们?
此次于特岛的夏令营是挪威工党组织的,这是一次挪威工党青年团年度活动。
挪威工党,1887年成立,是挪威第一大党,二战后主要执政党,在工会中有较大影响。
重点是作为执政党的工党提出并支持接收移民者。
因为岛上的年轻人都支持政府,他们将会在未来让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成为一家人。
所以凶手选择支持工党的青少年,目的明确,扼杀挪威种族多元化的未来。
凶手的下场?
他被判21年的监禁,但关7年就可外出度周末不受监控,关14年便可假释。
(监狱环境实景)
布里维克自入狱后便住在一间由三间房间组成的小套房,共约10坪。他一早吃完早餐后便可以看报纸、有跑步机可以健身,甚至还可以使用电脑玩线上游戏。
挪威没有死刑,如果到了可以放出来的年限,人们还觉得他存在威胁性,那么可以继续关着他。
讲真,这日子不知道逍遥过多少人。
引我深思
关于欧洲移民问题的各种资讯,时常从我手机屏幕蹦出来。最近欧洲的“黄背心运动”,人们纷纷抗议,日常生活质量的下降,收入,医疗,教育方方面面。是外来移民对本地居民的挤压所造成的吗?肉没变,狼多了。移民问题肯定难逃其咎。
我们拉近一点来说,中国有四个一线城市,四个最多外来人口的城市。总有本地人讨厌外来人,但是仔细想想,我来到你的城市赚钱的同时也为你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不是吗?
没有外来人,谁去清扫凌晨四点的北京?谁在凌晨五点给你热乎的油条包子?谁让你每个月坐在家里就能收租?没有相互排斥,才能互利共赢啊。
用一线城市的力量去帮助二三四线城市发展,让他们赚到钱去建设自己的家乡,从政策上鼓励回乡创业,每个人都身体力行的去拉平一二三四线城市的差别,尽早的消灭“西部大开发”这种词汇。当中国所有城市人均GDP都能近乎持平的时候,那时候的中国一定已经是发达国家了。
说回欧洲,难民是哪里来的呢?还不是因为战争嘛,还不是某个国家总是搞事。如果世界和平,谁又会背井离乡四处流窜呢。
面对外来人,本地人是一家;面对外国人,中国人是一家;面对地球,世界上所有人类是一家。这世界上的所有科学研究,不是都在造福全人类嘛。说句科幻点的话,有一天外星人入侵地球,整个地球的生物都是一家人。
暴力和杀戮解决不了移民问题,唯有接纳与援助,再将所有事情协调做到尽善尽美。
love and peace,LOVEISKING!
私人推荐:
弯弯为您推荐的这部影片《于特岛7月22日》是以受难者角度拍摄的。 以受难者的第一视角讲述,多个镜头采用一镜到底,使观影者仿佛身临其境。因此故事角度比较单一,还原真相不那么全面。如果你想详细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后续,我推荐另一部影片给你。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本片全长144分钟,分别以凶手和受难者的两个视角细述了起因、经过、后续,整个过程。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是好莱坞的现实主义题材导演。他拍摄的《血腥星期天》改编自北爱尔兰历史上的游行惨案,《93号航班》改编自9·11,《菲利普斯船长》取材索马里海盗事件…还有《谍影重重》也是出自这位导演之手。海报上有网飞的logo你就知道这片子有多硬了。
珍爱生命,多看纪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