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于行的幸福》是一本由【美】梅丽莎•道尔顿•布拉德福德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阳光博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一):安然于行的幸福
安然于行的的幸福 想买了很久,从上架到下架然后再上架,才买了这本书。 这是一本讲述跨国生活的书,一个家庭在数个国家之间流转的故事,也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这话并不矛盾,虽然是国外的流转的旅居生活,但是生活得内容基本是一致的) 这样的旅居生活或许重点就是在如何融入当地的生活,然后再脱离,之后再重新融入一个新的地方。 语言能力,风俗习惯,人文交流,都是这样的生活的内容,而且占比不小。 作为面对这样的旅居生活家庭的女主人,要承受的远比固定性的生活多的多的压力,独自掌控家庭的经济,家人的日常开销,不断的适应新环境,面临语言不通的困境,孩子因为语言不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自己的生活偶有的低潮期等等。 书中也讲述了作者人生中那些叫人崩溃的,无可奈何只能接受的事情,像是疼爱的大儿子意外身亡,因为丈夫公司的人事调整又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等等。 不在这里做本人的感悟记录,这本书虽然主要是记录家庭生活和一些偶有的感悟,但是可读性高,文字流畅,所以推荐。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二):流水账中的百味
看着看着,脑子里就冒出了高晓松的“这世界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其实诗就是你心灵的最远处”。现在朋友圈里一直存在想旅游看世界的人,我也有着这样的想法。在这之后,若想再出去,也要多多准备。我没有梅丽莎那么厉害,懂那么多语言,而英语也只是稀松平常的水平,若是到了非英语国家,可能就是另一个巴黎女游客的翻版。当然旅游比起她的居住,可是要省力不少。
嫉妒梅丽莎,她是幸运的,生活、诗和远方都凑一块了,流水账中不乏百味。印象最深的就是婚礼与死亡。
阅读到挪威婚礼的时候,特别向往。也就200多个人,但是晚宴可以持续4个多小时,唱唱闹闹,这是我无法想象的。参加过不少的婚礼,打底都有300多号人,开场半小时后,新人的敬酒像是结束的提示,零零星星的开始跑路了。等你仔细回过头,就看到人去桌空,心里有点失落。设想着要是我自己的婚礼也是这种情况,玻璃心不得碎的满厅。
然后就是帕克救人溺水,当时想着应该有奇迹,帕克可以苏醒过来,我偏爱happy ending。然事与愿违,脑死亡,亲戚朋友来送行。这是一段黑色的记忆,对整个家庭都造成了巨大影响,道尔顿不敢在人前提起有过哥哥,梅丽莎说长子不住在一起。道尔顿在学校的帮助下走出了那段日子,那么其他俩孩子呢,梅丽莎和她老公呢?每个人都有黑暗的日子,真心佩服梅丽莎的勇气,能将这些说出来。
同时我也一直存在着一个疑问“为什么那么多人会从世界各地赶来,关注帕克的抢救”?个人原因,不喜欢将自己的负面暴露给别人看,因此也会故意忽略别人的伤病、死亡等偏负面的东西。所以一直无法理解这种情绪,是时候到知乎上提问了么?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三):柔软的爱
我想这个书名和封面已经捕捉了我所有的专注力了。
书中以梅丽莎女士带着孩子四处漂泊为主线,谈及家庭、友爱、责任以及遇到困难的心态。
当这个家庭辗转8个国家,16处地址,5种语言,我想很大一部分人定不能在这不安的世界安然前行。会因为语言、习俗、朋友等等各方面因素而胆怯。而梅丽莎身上具有的独特的真诚、灵敏、幽默、体贴、鼓励的人格魅力,打了一场漂亮的一仗。
在任何困难都没有退缩的梅丽莎,在自己第一个长子帕克 布拉德福德溺水事件发生后,悲痛欲绝,陷入其阴影之中。失去挚爱的儿子,梅丽莎仅仅用言语描述,便使人感同身受。
悲伤,就是一个国家,它成了我的主要居住地。这片千疮百孔的土地地形怪异,沉默是它唯一的语言。它甚至不能称为国家,这是它自己的行星,它有自己的星球、气压和引力。事实上,这很奇怪,许多个月以来,我一直有一种感觉,感觉自己身着宇航服,在这个世界生存。但我被隔离了,难以接近人群,呼吸着另一片空气,通过过滤器听到声响,我含混不清的声音被自己的思想用头盔笼罩住。外人从未理解过我说了什么。
我不知他人悲伤是否有这种感觉,但于我自己而言,我悲伤时刻,真的感觉如此。什么事情不过如此。不愿与人交流,觉得一切妄谈。不愿走在人多的地方,觉得嘈杂。沉溺于自己的世界,多几日如此消极,便会去思索活着的意义。
而当我们从遥远的悲伤星球上流放的公民发展成为居住在这个地球的公民,我们脱掉了宇航员的防护服,心灵变的更加柔软,开始呼吸新的空气。
朋友的关怀、家人的关心、自己的醒悟或者偶然遇见的一件事情,你变想通了。生活,需要继续微笑下去。你不能靠别人的光来温暖自己,而需要自己从内心发出光来。这不是简单的疗伤成功,而是一种转型。这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安然于行的幸福,我想更多是让你心灵得到温暖,从家庭、朋友那里凝聚在一起的爱,储藏满满妥妥的。无论困难如何降临,总有一处温暖来挡的。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四):如果你已厌倦
这并不是一本鸡汤书,也不是一本小说,更不是一本游记。”她”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一本足够借鉴和参考的生活指导书。
正如书中所写,这本书的核心是一个永恒的真理,一个这么多年来作者从游牧般的生活中以及从一系列变化的漩涡里学到的真理:每件事、所有事、每件物品从根本上说都可以任意处置。除了家人以外,能保持一层不变的有形物品少之又少,当你一次次的擦拭、打包、装卸、搬运时,你就会明白这些物品的重要性开始变得微不足道,因为它们从根本上说可以随心所欲的处理。
对于以往看惯了鸡汤类型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开篇多少会让你不明所以,但是请一定要耐着性子继续读,你会发现它仿佛秘密花园一般,会带给你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她会让你通过新的生活方式去发掘掩埋于尘世中那些重要的事物。
作者文笔细腻而精致的雕刻着她所到的每一个国家、每一次的心理变化以及领悟到的人生真谛。也正是因为作者真正的去生活在这些不同的国家,跟随者她的文字,自己也放佛跟随着作者一起生活其中,去学习、去感受,感受冰雪与暴风的挪威、感受精致优雅的法国、感受充满伤病的慕尼黑、感受花园一样的新加坡…。跟随着作者不仅可以感受那些国家的风俗与特点,更多的是要去面对一切未知以及必须克服心理、身体上不可抗力的东西。比如作者的第一站国家挪威,不仅要面对新的语言,还有寒冷的气候、让人生畏的挪威人詹特法则… …。
从陌生到适应到接受到依赖。求学也好、工作也好、搬家也好、旅行也好,我们常常不都是这样一个过程吗?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正在犹豫是否要接受公司外派我到另一个城市工作的计划起到了参考的作用。因为我也曾面对着公寓里那些自己精心挑选的桌椅衣橱、碗筷盘碟而恋恋不舍、还有那些熟悉的老友们…。记得我曾把这些犹豫说给一位已跳槽到另一个城市的前辈听,他说,这些真的都不算什么阻碍,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行动起来!
如果你也正如我一样,厌倦了一个地方、厌倦了一层不变的生活,如果你厌倦了自己,这本《安然于行的幸福》会给你更多的勇气,去开启一个新的改变。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五):生活就是克服一个又一个的恐惧,打倒一个又一个的小怪兽。
看到这本书是偶然,是在亚马逊找书的时候,推荐里无意看见的。只是看了简介,一个美国妈妈,由于丈夫工作的原因,带着孩子辗转各地的经历和故事。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吗,到处走走走,去看一个又一个的远方。可是整本书看下来,好像改变了我的一些想法。
梅丽莎带着孩子们生活在冰雪覆盖的挪威,那里崇尚自然,人们不争不抢;他们辗转到法国,一个以美为核心的国家,当梅丽莎跑完步跑进一家面包店看到周围打扮精致的法国女人,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们到过慕尼黑;他们到过新加坡,一个多元化的城市;他们也到过瑞士,更加多元但是却包容性接纳性不强的城市。
在辗转过程中,最难的就是文化的撞击和语言的问题。每换一个地方,梅丽莎一家不得不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在挪威由不懂得挪威语,到可以流利交流。正在这时候却又不得不搬到法国,因为孩子上学使用哪种语言学习的问题一度沮丧抓狂,甚至为了辅导孩子,梅丽莎每天自学法语只睡三个小时。然而当孩子们又有了新的起色时,又要搬到慕尼黑,这意味着又一次的改变和从头开始。然而就是这个时候噩耗来了,大儿子帕克因为要救一个落水的同学自己却溺水身亡。这对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梅丽莎不能接受这一事实,她绝望的躺在地上确保心脏的位置和帕克的骨灰盒是一致的,她哭泣。然而,面对这一个看似不可能克服的困难,梅丽莎也做到了。她可以在别人问起时,云淡风轻的带过,自己读圣经和经历灾难后的一些书籍。
书中并没有过多的提及她的丈夫,更多的是她与孩子相处和与不同国家的人打交道的故事。可是这并不妨碍大家看出梅丽莎是一个多么厉害的女人。在这样一个女人的外表下一定有一颗坚强独立的心。就像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梅丽莎不可能没有想逃避甩手不干的瞬间,可是她都坚持了下来。
这就是生活啊,居于一地的我们羡慕那些可以不停换工作地点生活在不同城市的人。殊不知,他们面对的困难可能我们无法想象。他们的努力,也是我们想不到的。
至此,告诉自己,远方不是看上去那么美,但是既然想去远方,要确定自己不是因为逃避,要去远方,要有强大的心脏和打怪兽的准备。安抚好自己的内心,到了哪里都不会太差。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六):彼此拥有便能安然于行
8个国家,16处住址,5种语言,一个家庭二十四年四处漂泊生活——一个人无法拥有全部,所以,选择彼此拥有。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惧怕未知的事物,害怕被大风吹散,害怕我们的生活会受到打击,突然跨进一个地理和文化与之前生活有差异的地方,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我们的劣势和缺陷。但是,我们的内心又时刻渴望到一个新的地方,认识新的人群,看看不一样的风景。
当然,有那么一部分人选择漂泊为业,常年游走于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体验各处的风土人情,享受各处的地道美食,并为此感到幸福和快乐。但是,书中的主人公梅丽莎却是不得已而选择了漂泊生活,因为丈夫供职于国际公司,经常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派到一个新的地方去任职,为了拥有完整的家庭,她选择陪伴而行。
每到一个新的国家或地方,丈夫全身心的工作,布置新家,带着孩子们适应新的环境,申请入学……等一系列的事情都是梅丽莎一个人操持。在生活琐事繁忙之余,她将自己及家人的经历用文字呈现给了我们,其中有家人温馨生活的幸福场面,也有对生活崩溃和绝望的瞬间,但最终他们都在彼此关怀中安然前行。
其中,《夫人,您的财富》篇,又一次搬家时,梅丽莎说到,如果我长达40立方米的集装箱里的财富沉没于蓝黑色的汪洋大海中,我可以平静地接受这种损失,因为我知道什么是最宝贵的。他们无比珍贵,不可替代,他们就是我的财富,我心爱的家人,我拥有他们每一个人。
命运没有给每个人随心而活的机会,面对生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出选择,然后尽力在工作、生活以及其他事情中寻求平衡,从而获得安然于行的幸福。豆瓣红人鼹鼠的土豆所著的《藏在这世间的美好》中也曾提到“幸福是什么,幸福,其实就是一种平衡”。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七):生活在别处
擅长创造诸如“四海为家”等词汇却始终眷恋故土的中国人,肯定很难相信,一位美国妈妈竟然用自己的人生最好地诠释了这个词汇。
梅丽莎是一位拥有多个头衔的杰出女性,但是她最看重的始终是自己的妻子与母亲身份,不然不会无论如何艰难,始终坚持陪伴在丈夫左右,并且成为这个家庭的黏合剂,让这个家庭不论在何地,不论在何时,都拥有着巨大的凝聚力。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生活绝不像平时所谓的环球旅行一般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而是真正扎根到一个地方、适应这里的生活,并最终爱上这个地方。无论对孩子还是大人其中需要学习并适应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语言、风俗、朋友以及压力,作者对这一点并不讳言,对于每一种语言的重新学习都是一个绝不轻松的过程,对于不同国家风俗的适应与某些不公正的评判也需要无尽的忍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梅丽莎带领着几个孩子一步步走向了安然从容,他们在任何地方都能扎根,熟练使用语言,赢得别人的尊敬,并找到真正的朋友。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过程。
但是这样的生活也总是被连根拔起,再培植到一块新的土地上,我想读者也会如梅丽莎和孩子一般感觉到郁闷与愤怒吧。但是最终他们也毫无怨言的去到一个新的地方,无论生活如何被打乱、重新安排,依然能够努力去适应,这个家庭为每个读者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理解、宽容与爱,家园就是与你在一起的样子,我想这是在这个逐渐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最温暖的一种感悟。
在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中,不断的来到离开,也让梅丽莎不断思考生活的意义,虽然这种漂泊中貌似有一种随遇而安的淡然,内里却是一种坚持与忍耐,这样的生活让梅丽莎的家庭失去了一些东西,但是却让他们得到了更多的东西,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对于自我的完善与丰富,对于这个世界的更多了解与热爱,我想他们无意中为我们展现了一种生活在别处的理想状态。
这本书始于餐桌,也终于餐桌,似乎如浮萍般的人生中总会有想要抓住的一件东西,以记取回忆与美好,让你想起曾经的相聚与情义。蔡颖卿选择了桌子,而梅丽莎也选择了餐桌,让它成为流动生活中的固定的部分,在这张桌子上,换过尿布写过文章,聚拢过来自五湖四海的好朋友,承载着最亲密的家人的欢声笑语,我想这张桌子作为一个真实存在最好的诠释了家园与生活的真谛,以及一种生活在别处的人生状态。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八):每一次变化来临,都请积极乐观对待
我们中国有句古语是“树挪死,人挪活”。一棵树要想成活必须将根须牢牢延伸至地底,一旦挪动一棵树,如果不做特殊处理,这棵树的成活率不到10%。与此相反的是,人通过不断的搬迁能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古有孟母三迁,近有兰德尔和梅丽莎夫妇一家。然而每一次的离开,都是一段难以割舍的过往。他们历经24年,撵转旅居8个国家,更换过16处住址,生活中需要不停的适应突如其来的改变,学习新东西,新技能以适应新生活,其实有专家指出过,过度频繁的迁徙会让人对生活的安全感大大降低。然而,本书告诉我们,通过父母的积极引导,家庭各成员之间始终相互扶持,相互支撑,在不安定的生活里也一样能安然前行。
在拿到这本书之前,以为这是一本图文结合的旅游手记,真正捧到手才发现,这是一本文字性收录的旅居国外生活迁移笔记。
曾经我很羡慕那样的生活,如本书描述的一样,时常搬家,从一个已经待到腻歪的地方决绝离开,睡一觉起来后抵达另一个城市,人生就会像换一个身份,换一种姿态全新开始,对于我来说,那样的生活就像超人变身一样神奇,开外挂也莫过于此。然而始终未能如愿,究其原因,其实我不是一个适应力特别强的人,我内心也不太强大,总是不能安然面对生活中的重大变化。
我在看书的时候将梅丽莎一家的每次搬家当成一次生活大炸弹,每一次投放都算一次重大变化,但是梅丽莎总有办法顺利解决,全家总能积极高度配合,这样的面对生活的适应力一级棒。
本文最大催泪弹是帕克的死,留给梅丽莎和兰德尔夫妇最大的悲伤。然而,夫妻二人并未让其悲观蔓延,他们乐观积极的面对新的改变。
这其实是一本很好看,且耐看的好书。推荐给那些因工作涉外需要驻外的同胞,你可以get到很多适应生活的技能。想推荐给有孩子的家庭,书里面的亲子关系也颇有看点,家庭成员之间的默契和成长很有启发意义。当然更重要的,想推荐给内心比较柔弱的一群人,这是一本能让你内心强大的书,在面对一些生活上的大变动,希望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能如本书中的家族一样,齐心协力积极面对。如果你是孩子父母,要像梅丽莎和兰德尔一样积极乐观,引导你的家庭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这本书有股温柔的力量,值得反复阅读。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九):家是最大的信仰
一个人无法拥有全部,所以我们选择拥有彼此。
当报纸盛赞环球旅行,当我们在工作学习之余幻想着来一场“一个人的旅行”时,美国作家梅丽莎•布拉德福德因为丈夫工作的关系,不得不不断迁移,八个国家,十六处住址。面对的不仅是语言和文化的挑战,还有面对陌生环境时害怕未知事物的恐惧和打击。虽然现有的生活很多人都觉得无趣有限,但当你真正踏入异域生活,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恐怕只会没头没脑的学习当地人以及茫然得束手无措。
所幸的是梅丽莎做出了离开的决定,不管这决定是否会暴露出自己的劣势和缺陷,她还是选择了踏上安然于行的旅程。
这本《安然于行的幸福》并不是现在火热的鸡汤书,是关于心灵方面的书籍,书中谈及家庭、友爱以及责任,总之,这是一本讲述爱的作品。从里面看不到任何消极的元素,当然有时候梅丽莎也会绝望,但绝望中她又会起来行动,带领着孩子四处漂泊,住在世界各地。
梅丽莎为了自己丈夫放弃了喜爱的戏剧事业,告别认识多年的朋友,离开熟悉温暖的家乡,来到挪威,凡尔赛以及慕尼黑等等。这样的生活并不是很多人所能接受的,尤其是每到一个新的国家,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房子、家具,都要重新置办,事业也需要重头再来,朋友也要重新认识,这对她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而值得欣慰的是,梅丽莎并没有逃避,而是接受了挑战并为之努力着,最后越过了重重障碍:语言的不通,生活习惯和文化的不同以及朋友圈和儿童受教育方式的改变。
梅丽莎在这些迁移过程中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每件事、所有事以及所有物品都可以随意处置,它们并不怎么重要,从根本上来讲。房子、车子和家具,它们在家人面前变得微不足道。困难的事,痛苦的事,不安的事,在“家”面前反而越发的缩小,让人感到温暖和安全,在里面汲取力量,然后重新出发,挑战新的障碍!
二十年四处漂泊的生活,让梅丽莎懂得了“一个人无法拥有全部,所以我们选择拥有彼此”,她勇敢地踏上旅程,失去别的物品,她并不在乎,但更在乎的是家人与朋友,看淡名利和物质的她,也收获了不一样的家庭和事业。
因为梅丽莎美好的品质,宽广的胸怀,朋友和家人都陪伴在她身旁,不离不弃。《安然于行的幸福》里描写了她和家人在异乡和各国朋友邻居度过的美好时光,当然也有重重困难与阻碍,但她身上的那份坚强与独立值得人们去学习,在旅途中安然于行,这份冷静与骄傲令人敬佩。
梅丽莎说“一个人无法拥有全部,所以我们选择拥有彼此。”这些观点的确正确,因为家才是最大的信仰,因为我们选择了拥有彼此。
《安然于行的幸福》读后感(十):家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不,我们不能立刻迁移。我们才刚搬过来。但是”他隔着卧室对我点了点头,他正在那里接公司总部的电话。”我可以搬到公司新总部去,我会搬过去。梅丽莎要陪着孩子们留在这里完成学业,直到夏天结束“
这段话在书中出现了好几次,每次搬家之前就会有这一段话,可以说这是搬家的前奏,也意味着他们将要离开花费时日已经习惯了的生活,离开已经营的蒸蒸日上的家重新踏上新的旅程,迎接未知的挑战,接受不确定的生活所给与的一切。
我们都对旅行有着热切的期待与美好的憧憬,尤其是对充满异国风味的旅途,身未动心已远的热情使我们关注了旅行所具有的积极的充满光环的一面,忽略了很多实际的问题,尤其是对于长期身处异国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心里没有底气。
而对于梅丽莎来说,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说走就走的旅行,而且是长期的异国之旅,这些出行全然出于被动,跟着丈夫的轨迹进行,没有回旋余地,更没有回头的机会。前方迎面而来的是什么,全然都在未知中。
她也有不舍,有失落,有迷惘,有抱怨甚至愤怒,但是最后她仍然收拾好心情开始在异国他乡的探险。她知道家人是她这生中最大的财富,为了家人的团聚,她不得不舍弃一些东西,在新的地方开始重新建立起一个温馨的家。
她是大学教授助理,音乐剧演员,还是歌唱家,有着自己成熟的事业,为了丈夫的工作,她放弃了这些工作机会,夫唱妇随,跟着他满世界的跑,摆脱掉对不确定生活的恐惧与焦虑,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摆好那张松木桌子,重新建立一个家。她甘心做家庭主妇,洗手作羹汤,相夫教子,在生活的琐碎里看着孩子们长大。
对她来说,家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她使出浑身解数帮助孩子们融入新的环境,学习全然陌生的语言,交到新的朋友,在与本地人交往中摸索着新奇的文化习俗,时时发现惊喜,活学活用,倒也生活的津津有味,从不觉得自己是外国人。
在挪威生活的几年里,她知道了詹特法则是怎么回事,体会到挪威人的谦逊,有挪威特色的儿童公园有何重要性,参加了游行,搞清楚了挪威文化与美国文化中游行的不同氛围,还生下来有着挪威名字的道尔顿,做了”海盗妈妈“;在巴黎她欣赏了法国人的优雅,他们对美的追求,也领教了他们的官僚作风并被折腾的不轻,在这个美丽的国度又诞生了新的家庭成员,一家五口的日子过的其热融融......每到一个国家,她迅速的学会新的语言,寻找到开心的体验,日子总是那么充满乐趣。
她也打趣自己是一名全球妈妈,但是她并不是带着孩子们全球去旅行,而是在很多国家为孩子们建立起一个家。她要的是家,不是新奇的异国之旅。正如她说的,家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