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认知的重建》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09-08 23: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认知的重建》的读后感10篇

  《认知重建》是一本由吴姵莹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认知的重建》读后感(一):一直陪着我们的人只有我们自己

  网上曾经有个很火的问题朋友同事父母孩子配偶,自己,你人生当中认为重要的人是谁,最先舍得的人是谁,从第一第二依次划掉,最后留下的是谁。很多人到最后的选择大多是配偶或者子女

  其实,没有人能陪我们到最后,就算是相伴几十年的爱人,也只是陪我们走过人生的一段路程,一直陪着我们的,除了影子就只有我们自己了。

  我们不断的向外寻求安全感认同认可习惯性压抑自己的需求伤痛,让看不见的伤痛创造更多的伤痛,压抑自己匮乏部分,把自我认同建立在他人身上。可是这些问题都是要向内寻找,跟自己对话,寻求问题的根源。因为内心安定,才是追寻人生目标才能更加坚定勇气

  就像《认知的重建》的作者吴姵莹在书里说的那样“做自己最好的陪伴者,找回安全感,让你内在的小孩害怕不寂寞的疗愈五堂课。”作者吴姵莹是心理咨询师爱心理创办人,知名媒体心理专栏作家电视节目心理专家。曾在医院法院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长期致力于心理学理论研究实际操作

  所谓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心理活动人脑接受外界输入信息经过头脑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认知过程。

  《认知的重建》这本书主张我们要找到自己内心的小孩和内在的大人发现它,找到它 , 拥抱它,与它和平相处,重新塑造自己的认知,让内在重塑,引领外在成长,这是个疗愈的过程。

  正视自己内心的不安焦躁,回溯过去或者当下令自己不舒服愉快的情绪认真与当时的自己对话,看清自己的不安来源于哪。一切都从理解,接纳开始,只有看见自己被忽略被误解的曾经,才能知道怎么开始调整,才能在寂寞与不安将要发作时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学会越来越自在地与自己相处。

  书里给出了四个特别好的方法,可以在自己情绪不好时试着开解自己,1.情绪急救,到空旷地方风景,深呼吸,当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之后再想办法解决问题。2. 开放问句,发生什么事了?究竟做了什么?3理解安抚,不断理解自己的情绪,让身心平静。4.陪伴支持,安抚自己的心情,如同看见一个犯了错的小孩子

  学习成为自己的后盾,支持陪伴自己。请相信我足够好,足够强大,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不要总期待安慰被照顾,没有人会一直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的安慰照顾我们。

  所谓《认知的重建》也就是学会安抚好内在的小孩,拥抱内在的大人,重新开始自我成长。人生这么长,生活这么辛苦,没有人会一直陪伴自己,只有我们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内外一致和谐安宁,才能获得安宁幸福的生活,让自己成为生命中不离不弃的守护神拥有好的心态,才能更好的面对未来的一切。

  《认知的重建》读后感(二):别怕,我一直在这里陪你呀

  当你生活不顺的时候、当你感情受伤的时候、当你受到老板批评的时候,甚至家人朋友不理解自己的时候,有没有感觉世界上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孤单单的一个人呢?在《认知的重建——从内在强大到外在精进》这本书中,作者吴姵莹告诉我们,我们大多数人生来孤独,自己才是一直陪着自己的那个人。所以,亲爱的,当你累了受伤了,放下所有的一切,认真的感受一下自己,与自己内心深处对话,告诉它,别怕,还有我呢,我一直在这里,一直在这里陪你呀!

  一个人的时候,有没有刷手机刷累了也不放下;明明没什么可看的电视了还一直按着遥控器不停的换台;因为等一个人消息特别累也睡不着……这都是寂寞不安的症状啊,是自己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安全感是什么呢?在《认知的重建——从内在强大到外在精进》这本书中告诉我们“安全感往往是借由与亲近的人相处,一次又一次的经验累积而来的一种对人和世界的相信”。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给你完整的安全感,除了你自己!为什么我们会寂寞不安呢?因为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所匮乏的东西上了。在我们寂寞不安的时候,坦诚的面对自己,与自己对话,探索反思内心空洞缘由,然后再让专注力一点一滴回到自己身上,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将注意力放在提升自己身上,才能一步一步的走出这种情绪。

  其实,最近的我就是处于这种境况。周末不出门的时候就一直不停的刷手机,明明已经很累了还一直在刷,晚上也休息不好,很讨厌这种情绪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做。直到看到了《认知的重建——从内在强大到外在精进》这本书,才知道自己是因为寂寞不安。可为什么会不安呢?我问内心深处的自己,它说 “因为你把自己的情绪放在了另一个人身上”、“你把自己陷进去困住了”、 “你把自己搞丢了”……原来是我把自己搞丢了,我把自己的情绪放在了他人身上,所以我不快乐。为了改变,我开始捡起自己看书的习惯、捡起自己运动的习惯、捡起周末给自己做美食的习惯、一步一步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我告诉自己一些事情只能自己陪自己熬过去,熬过去就好了。走出来后才发现,我在不知不觉间因为一个人搞丢了自己那么多东西,不过,我庆幸找回了那个有那么多美好习惯的自己。人生嘛,就在于经历,此番也让我有所收获,变得更自信也更勇敢了、也更喜欢自己了。《认知的重建——从内在强大到外在精进》也说了“亲爱的,一切都从反思开始,唯有你看见自己了,看那清除一切了,你才知道怎么开始调整,你才能更有控制感地去变成你想要的样子,能照顾好自己且重新聚集能量。”

  最近看到一个关于小陶虹的文章也特别有触动。和徐峥吵架,她最先不生气,也从不需要什么特别的道歉,她说“我的喜怒哀乐要你来决定吗?你不给我道歉我就不能高兴了?我一定要等你道歉了我才能恢复开心?我不应该吧。我的安全感也全部建立在我的幸福成功都是自己给的。人不能靠在别人身上,你靠的这个人稍微有点闪失,你就趴在地上了?人永远要自己站着,你的幸福不应该由人给。”

  所以,亲爱的,只有你会永远在你身边。无法照顾自己的人,生命就只能被其他人牵制。亲爱的,愿我们每一次跌倒时都能成为扶起自己站好、温暖稳定的人,告诉自己,别怕,我一直在这里陪你呀!

  《认知的重建》读后感(三):做自己最好的陪伴者

朋友失恋了,听着她的讲述,朋友越来越怀疑是自己的作导致这段感情的破裂。看着朋友不停的在自己身上找问题,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是否你也像她一样,在父母面前受挫,在感情里面受挫,在工作中受挫后,习惯性的压抑自己,忽略了自己的伤痛,却把问题过失全部归结为是自己的原因进行自我否定,变得脆弱胆怯、情绪化,缺乏安全感。�

其实让我们困惑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我们内在的认知方式。无意间读到吴姵莹的《认知的重建;从内在强大到外在精进》,重新认识到内在的自我,并学会重新塑造内在的小我,学会和自己和解,和父母和解。

吴姵莹《认知的重建:从内在强大到外在精进》

吴姵莹,心理咨询师、爱心理创办人、知名媒体心理专栏作家、电视节目心理专家。 她曾经在医院、法院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长期致力于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期望提升更多人对自身意识的觉察,优化自己的认知,为自己创造更幸福的人生

在以往我们认知不足、无法全面看待事情时,遭受了诸多不合理评价与期待,我们承认了那些不合理,内化为严苛的“内在大人”对待无助的“内在小孩”的方式,形成固化认知,那些固化认知让我们精神内耗,致使我们变得脆弱,胆怯,情绪化。吴姵莹在《认知的重建:从内在强大到外在精进》中带我们回顾过往,对重要事情进行解读,与自我进行对话,看见旧有否定与批判等负面自我认知的内在模式,打破固化认知,修正认知偏差,建立全新的认知。

吴姵莹从这几方面让你重新认识新的自己:(1)深度剖析:看到因缺乏被爱与被理解的经验让你产生的认知缺陷。(2)理性对话:对过往重要事情进行解读,锁定影响你的心理机制。(3)分析实践:从思想和行为上双管齐下,打破固化认知,全面修正认知模式。(4)重塑认知: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让全新的认知成为你先人一步的竞争力

回首过去的自己,看见自己的情绪,看见所受的伤,释放出你的情绪,尝试着‘当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欣赏自己”,换位理解父母,去体谅父母,用崭新的自己去思考自己渴望关系深入到自己的内心,真诚地倾听自己内在的身影,真诚地与自己和解,且真心希望自己不感到寂寞,感受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让自己的变得越来越强大,要相信只有自己会永远在自己身边。

当我们经常缺乏安全感,情绪起伏较大、感觉到孤单和空洞、不相信自己可以照顾好自己时,尝试着练习作者给予的方法,先深呼吸几次,释放身上的情绪,理解安抚自己的情绪,然后告诉自己没关系冷静下来想办法解决问题,慢慢练习战胜脆弱又缺乏安全感的内在自己。遇到问题时,不再害怕未来,不再害怕做的不够好,不断与内在的自我对话,保持积极乐观稳定的心灵,在充满挑战路途上,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认知的重建》读后感(四):30岁必修课

  最近总是很纠结,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就第一时间求助先生,张先生回复我“我不懂”“你自己定吧”,诸如此类,我就立马觉得“你不关心我”“我的事情你总是不关心”“跟你说什么也没用”。自己就很郁闷结果还是我自己定,自己解决。

  当我读了《认知的重建·从内在强大到外在精进》,我才发现我太需要这本书了,这正是“爱情最易展现的情绪模式”——要求爱我们的那个人去承担这个“情绪出气筒”的模式。

  该书作者吴姵莹,是心里咨询师,爱心里创办人,知名媒体心里专栏作家,电视节目心里专家。

  她曾在医院、法院从事心里咨询工作,长期致力于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期望提升更多人对自身意识的觉察,优化自己的认知,为自己创造更幸福的人生。

  生活中很多这样的场景

  感觉自己很生气,但又觉得自己生气是不应该的;

  会使用一种心中对父母感到生气,却又强迫自己必须孝顺做法

  没做到就感觉自己不够好;

  总是一再按掉好几个闹钟,直到觉得自己真的睡够了才愿意起床;

  感觉自己不合群,觉得别人疏远自己,自己也就又后退一步······

  好像很多意识苏醒,很多矛盾纷至沓来,在30岁想改变你自己却无力。

  如果你也有,建议你读一下这本书。

读加思考用了3天时

  吴姵莹在《认知的重建·从内在强大到外在精进》中带我们回顾过往,对重要事情进行解读,与自我进行对话,看见旧有否定与批判等负面自我认知的内在模式,打破固话认知,修正认知偏差,建立全新的认知。

  整书讲的是如何建立安全感,让我们认识“内在大人”与“内在小孩”,还让我们体会“本我、自我、超我”的角色事件中如何扮演和影响我们,如何自我成长。

  作者着重讲了如何对自己疗愈,我们要回忆幼时或之前的自己,把重大事件中的自己想象成“内在小孩”,我们要给“内在小孩”安全感,感受他/她的伤心愤怒,体谅他/她,和他/她对话。把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人比作“内在大人”,“内在大人”束缚我们,怀疑我们,否定我们,我们要跳出“内在大人”的话,寻求自己真正的渴望。

  作者让我们回忆当事件发生时的感受、关键词,现在的感受如何。可以不断回忆当时的感受,不断和“内在小孩”对话,才能缓解自己的情结,不再因为类似的事情一出现自己就情绪失控

  作者告诉我们要给自己安全感,并且理解父母,父母心里也有“内在小孩”,父母也需要走出“内在大人”的控制,他们也有原生家庭的情结。

  我把书里每个讲到的方法都实践了一下,跟着想象,非常实用,我确实需要给自己安全感,良性循环

  迈进30岁的我真是恨不得把自己一下子变完美技能满分,处理关系能力满分,又觉得自己太弱,埋头苦干,简直焦头烂额

  现在我明白了我的“本我”想吃吃睡睡,“超我”想让我自己赢得荣誉和获得考证带来的价值,但学习过程太艰难,所以偏向了“本我”。但“超我”又太完美,一达不到目标就觉得羞耻惭愧,所以对症下药就是每天学习一点点,给“自我”成就感,向超我迈进,同时提高“本我”,另外不必把“超我”设置太完美,我只要比之前多学习一些,超过之前就行,没必要满分。

  所以每天学习一点心理学,真的会让自己变强,就从这本书学起吧。

  这是我30岁的必修课。

  30岁之后,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认知的重建》读后感(五):自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今天早上写作群一位老师发来一段话短信,“出来混,不要玻璃心,心脏要够强大,能够享受鲜花,也能够忍受得起白眼,不要动不动就哭泣,要哭,先回到你妈那里哭,哭完了再出来闯。职场不相信眼泪,职场不是温床,职场它是战场,它,只相信能力。它。只看结果。” 接着一位宝妈问:“怎样才能做到不玻璃心?感觉我太敏感了 虽然大多时候能控制好情绪 但遇到触碰敏感神经的事件 或者累积了太多情绪的时候 偶尔还是会崩盘 就像今天早晨就刚刚哭过 虽然现在想来不是什么大事 但在那一刻 觉得是天大的事 在那一点上无法控制情绪 。” 是的,有的人是天生的敏感,但是有一些事件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对我们有影响,觉得大家都是这样的,人家咋没事儿呢,就我想的多,后来仔细分析分析,还是有些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下。正好最近看到一本书《认知的重建》果断拍照发图推荐给她。从内在强大到外在精进,作者吴佩莹,心理咨询师,爱心理创办人,知名媒体心理专栏作家,电视节目心理专家。她曾经在医院,法院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长期致力于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期望提升更多人对自身意识的察觉,优化自己的认知,为自己创造更幸福的人生。 一:学会自己重建安全感,安全感是练习得来的 当你有安全感时,便能够安心做事,情绪起伏也比较少,愿意寻求别人的支持,也能较平和地与人沟通。更重要的是,会感觉自己被爱,也有能力爱人。有位朋友最近在给她小孩买学区房,他先生说就写你一个人名字,这样你就有安全感了。她呵呵的笑他,“自己的安全感不是一套房子给的,也不是先生你给的,而是来自于我自己内心练习得来的。”他先生先惊讶继而赞叹。在那一刻,内心强大的女人正散发着无穷魅力吧。她从容自信的跟先生的对话,得益于她一个好习惯,一个人独处时不断读书,不断练习,越读见识越广,充实自己时光,内心非常安定。当妈以后生活重心更多地倾向于家庭,相对于职场妈妈,全职妈妈更是一定程度上与社会脱轨,与朋友很少联系,与世界好像断了连接。阅读让她变得越来越有安全感,能够夫妻,亲子相处轻松愉快。 二:重新认识“内在小孩”,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那天你告诉我,你转寄了一封信给客户,却也不小心把公司的内部信息泄露了出去。“我真不敢相信,你居然到现在还会犯这种错!”你听见内在的声音张牙舞爪地叫嚣着。犯错其实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不论什么大小人物或大小事都有可能犯错。毛主席曾经说过:“人只要说话就有说错话时候,人只要去做事就有做错事的时候。错了就接受,就改正,争取下次避免重错。”伟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偶尔难免犯低级错误,也要好好认识一下这个内在小孩,积极接受面对解决它。没有做到不是自己不够好,学会自嘲,学会理解,学会陪伴支持,总之就是要心情稳定下来,恢复正常状态,而不是一味背弃与苛责自己,嫌弃自己。找回深藏的勇气,拥抱内在小孩,不断跟自己练习对话,每天与你对话,了解你,认识你,为你的不舒服发声,为你的不愿意拒绝。 三:阻碍认知升级的根源 生而为人,我们都渴望着爱与归属感,在小时候尤其需要,因为我们必须通过大人的给予来保障生命安全。我们都在寻找一种被爱的感觉,或者感觉有人是我们可以依赖的。1.在儿时当你哭泣或生气时,印象最深刻的被别人对待的经历是什么?2.家里人最常出现的情绪是什么?又有谁最常有情绪尼?3.你通常会怎么做?指认情绪,说出你所看到的情绪是什么,陪伴情绪,不一定要言语,只要一种存在,就像我们日常不开心失落了,好朋友一句话,我懂,其实她啥也不懂,就是这种简单默默陪伴,会让我们心情自然放松。 四:解放“内在大人” 我们都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道路总会出现各种挑战,磨练心智,挑战信念。唯有不断的自我对话,我们才能在挑战中依旧保持心灵的稳定,在充满挑战的路途上走下去。学会与内在大人相处,安抚内在小孩,打造新的内在大人,让新的认知带给你轻盈且崭新的人士。每次心情低落或啥事不顺,自我解放内在大人,告诉自己,没事,事情已经这样,接受他解决它就好了。顿时全身自由自在. 古人云:自己是一切问题根源。解铃还需系铃人。 通过阅读认知的重建这本心里书,转移自己注意力方法都可以从书上学得。如果总是在特定的某一点上敏感,就要挖掘一下自己,是因为原生家庭,还是什么特定遭遇让自己对此类事件敏感,解开心结自己就会轻松很多,也不会那么敏感了。如果是天生敏感的性格,那也没什么,接纳自己就好,心理学上有四种体质的说法,胆汁质冒险,多血质敏捷,粘液质安静内省,抑郁质敏感细致,大部分人都是几种体质的综合,这都是天生的,所以接纳自己就好,不必放大。学会与自己单独相处能力,学会给自己重建安全感,学会跟自己内在大人小孩对话。学会快速调整自己健康身心状态。只要你愿意让自己快乐,工作生活及感情都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认知的重建》读后感(六):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若能调整认知偏差,就可强大

  心理学证实,决定我们行为的不是理智,而是我们内在的经验以及我们对经验里的情绪认知。

  由此可见经验和认知决定了你看到的世界和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正确的认知将让你拥有健康的身心,强大的内心,带领你由内在的强大而实现外在的突围。在认知上始终领先他人一步,最终将实现高效的人生。而错误的认知将让你受到不合理的期待和评价,不断自我否定,进而消耗内心,身心俱疲,失去了生活的主导权。

  然而一个人的内在经验及认知是长期内化的结果。它受到父母,社会,教育等共同影响,在面对某些事情或行为时候自然出现的声音和反映。因此稍不注意,认知将会出现偏差,导致出现错误认知和黑暗的人生。

  拥有正确的认知固然可喜,但错误的认知也并不可怕,人生也不一定是黑暗的,只要你及时纠正认知,优化认知便可扭转人生,实现人生突围。

  正如《认知重建》这本书告诉我们想要高效拓展人生格局,只要打破当前僵化认知,调整认知偏差,修正认知偏差。

  本书作者吴姵莹,是一位心理咨询家、也是知名媒体心理专栏作家,电视节目心理专家,她长期致力于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并通过亲身经历,告诉读者如何去识别错误认知,破解认知,重塑正确认知,以最有效的方式就可获得幸福崭新的人生。

  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从安全感,认同感,愤怒三个方面来了解认知缺陷及如何重塑正确认知。

  01自己才是一直陪伴自己的那个人

  安全感源于对人和世界的相信。

  从出生那一刻开始,我们就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安全感,从生理到物质。

  伴随着年龄的成长,我们越发觉得安全感越来越少。这是因为我们的欲望总是在不停的增长,没有的想得到,得到了害怕失去,最终欲望越高就感觉自己越匮乏。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把这种匮乏过度放大,这直接导致了不断的否定自己,厌恶自己,丧失了自己。

  于是我们就把目光转向他人,试图通过他人的陪伴和安抚来获得安全感。这种现象在亲密的伴侣关系中非常常见。

  为了摆脱不安的情绪,我们会把全部情感倾注在伴侣身上想从他们身上得到安慰。假如对方没有及时响应,那么你便会着急抓狂,坐立不安,在猜测和怀疑中对向方恶语相向,直到对方真诚的道歉并竭力的保证后才消停。如此反复,在患得患失中,你开始怀疑对方是不是爱你?自己值不值得被爱?,彼此连接感的消失而这将引起伴侣的挫败。

  事实上,就算最亲密的伴侣也没办法完全承接你对生活的焦虑。

  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谁也办法给你完整的安全感。

  毕竟自己才是那个在风雨兼程的路上,不管是哭还是笑,黑夜和白天,痛苦或是喜悦,始终陪自己的那个人。

  所以厚实的安全感,源于内心强大的自己。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让自己有安全感呢?

  《认知重建》告诉我们要真诚的对待自己,就可以让内心变得富足。

  如何真诚的对待自己呢?我们通过以下五个步骤来实现。

  1.1.看到内心所有的不安并安抚好情绪。假如此刻你是孤独的,你就要承认此刻我很孤独并接受因为孤独带来的感觉。

  1.2.开始与自己对话。告诉自己,只有自己才是最终陪伴的那个人,唯有自己才是最牢靠,一味的依靠别人的人,是没办法决定自己的生活,走自己想走的路。

  1.3.深刻去体会这种不安的情感,正视并直面它,承认它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不逃避也不躲避。

  1.4.探索这种不安因素来源于哪里?是童年的阴影?还是原有的物质需求满足不了?

  1.5.承认不安情感后,从他人身上把渴望抽离,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倾听心声,与自己和解让自己不再寂寞。

  我们通过复盘,看到内心缺陷的自己,调整可以调整的,修正能够修正的,把自己变成理想中的样子,这样才可以抵御心中的不安,成就自己强有力的安全感。

  人一旦有了安全感,就可形成融洽的关系,其乐融融的氛围,惠及自己也可造福他人。

  02爱自己才是化解认同感上瘾的最好方式

  生活中的小美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名牌大学毕业,入职于世界500强公司,不到三年已经是部门主管,生活中还非常自律,健身,学习一个都没落下。

  这么完美的人按理来说应该知足了吧,可她呢,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每天都在给自己设置更高的目标,按她的说法就是,只有不停的努力,才能感知存在的价值。

  相信小美不是个案,我们周围很多人都习惯通过他人的肯定来确定自己的价值。

  在《认知重建》这本书中,小美这样的行为被称为“认同感上瘾”,意思指的是:不断追求完美行为,在追求他人认可中迷失自我。

  可以说这是一种病,为了博取他人的肯定和赞美,不停的重复类似的行为,忽略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没有停歇的超负荷运转最终导致身心俱疲,失去健康。

  我们用自己的生活为代价去点亮他人眼里的亮光。

  这样的人内心往往很缺乏安全感,他们非常害怕,如果我不努力,他们会抛弃我,如果我不再完美,别人将不在爱我,因此,他们丝毫不敢松懈,力求达到最完美,做好的自己才不至于被抛弃。他们在拼命的给自己贴上好父母,好员工,好孩子的过程中,失去了内心最真诚的渴望,忘了怎么去安抚自己,陪伴自己,做最真实的自己。

  认同感上瘾广泛的存在于下列人群中:男尊女卑家庭、有过优秀手足的人、曾经被排挤被霸凌经历的人、眼里又缺乏家庭支持的人,这类人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迫切希望被认同,希望通过被认可的行动来讨好他人以获得肯定。

  既然是病那就得治。

  作者说爱自己才是化解认同感上瘾的最好方式。

  打开心扉,审视内心的小孩并与之对话。放过自己,不要力求完美,接受缺陷的自己,拥抱受伤的自己。

  听从内心的声音,肯定自己,赞美自己,只有先好好的爱自己,而后才有能力和自信去爱他人。

  03愤怒需要被温柔以待

  作者说我们八成以上的人有表达愤怒困难。原因在于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的是,愤怒是不允许的,它是羞耻的,不光彩、小气的行为。

  这就让很多人对待愤怒时,选择漠视并把它隐藏起来,深藏于内心某个角落,然后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我没有愤怒。

  殊不知被压抑的愤怒在某个时刻将暴发处惊人的破坏力,你的生活乃至你的人生将会带来巨大创伤。被忽视,不被理解和呵护会让内心小孩受伤,受伤的小孩将不断的让你重现因为愤怒带来的压抑和痛苦直到你能够正视并安抚他。

  其实,愤怒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情绪,它需要被看见,被重视,然后被温柔以待,只有这样,愤怒才会流动起来,进而被消除。

  面对愤怒,我们不应该愤怒然后自卑更甚者觉得自己不可原谅。它只是我们七情六欲中的一种,我们情绪的一部分,当它来临时,勇敢的去承认心中的感受,而后耐心的安抚,去感知自己的渴望和委屈,耐心的陪伴,为愤怒的情绪寻找正确的宣泄口,让愤怒流动起来,宣泄出去,使内心重归于平静。

  人之所以能够呈现百态的人生,全在于一念之间,而这一念全取决于他的认知。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是吃五谷杂粮,有些人他的人生目标仅仅在于吃饱穿暖,而有些人却能够拥报梦想,走出困境实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认知的高度决定了人生的宽度。

  虽然认知深受原生家庭,教育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它的先天性不足,但只要方法得当,仍然可以后天改良和修正。经过不断优化和重建后的认知能够带让你内心变得强大,充满自信不再被焦虑,愤怒情绪所左右,懂得爱自己,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认知的重建》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