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牛顿手稿漂流史》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4-22 00: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牛顿手稿漂流史》读后感1000字

  《牛顿手稿漂流史》是一本由【英】莎拉•德里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牛顿手稿漂流史》读后感(一):为什么要看牛顿手稿?

  说到牛顿即使在中国也在家喻户晓的存在了,尤其是苹果砸牛顿的那个故事非常的出名。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看牛顿的手稿漂流史呢?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手稿有什么好看的,还不如直接看牛顿的传记,包括我也是。我看书时就带着一个疑问,作者写这本《牛顿手稿漂流史》是想让我们知道什么?牛顿手稿的手稿又有什么好看的呢?

  牛顿手稿

  看完这本书后,还真别说,牛顿的手稿还真有意思,颠覆了对牛顿的认知。而因为手稿的存在,对于牛顿的争议存在了几百年。为什么我们要读作家的手稿?因为其中记录的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和构思过程,我们可以从其中的创作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这些极富创造力的天才本身。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所不了解的作者的情况。就拿牛顿来说,他对外所展现的是一个科学大佬的存在,微积分重力学等等有很多理论知识都是他所提出的。

  但是这只是牛顿想展现给我们的一面,而手稿中却表现了牛顿的另一面,在他的手稿中有神学、炼金术等各方面的记录,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发现牛顿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他很容易生气性情比较暴躁。牛顿的后人其实一开始是并不想将这些手稿公之于众的,因为这会有损牛顿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而之后翻阅过牛顿手稿的人,围绕牛顿的好与坏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并且都是通过写牛顿的传记来进行的。

  怎么说呢,牛顿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神,其实在我看来虽然通过牛顿的手稿了解到老年的牛顿有点不符合常人所了解的牛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他的尊敬。这整本书的内容,基本都是在讲述牛顿死后,这些手稿的去留问题。在牛顿死后,他的藏书全部被卖掉,而手稿则被当不值钱之物保存着。这让我不禁想到我死后所买的这几千本书的去处。

  这本书除了围绕牛顿手稿相联系的人与事之外,还带我们了解了当时一百年前英国的书商是怎么买卖的以及牛顿后继科学家们与牛顿手稿的故事,整体来说这本书可以当做是牛顿传记的一个补充,可以更加了解牛顿。

  如书中所言不久之后所有现存的牛顿手稿将上传在网上,到时候看到所有的牛顿手稿全部合并一定很壮观,虽然看不懂但还是觉得几百年前的手稿能保存至今很牛逼,有点穿越时空对话的感觉在了。

  《牛顿手稿漂流史》读后感(二):破解牛顿手稿的探索之旅

  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百科全书式的「 全才 」,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牛顿可以说是我们最熟悉的古代英国人。1687年,牛顿在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也成为我们中学时代的物理课堂的重点。除了物理学的贡献,牛顿还在数学领域创立了微积分学(这是另一门让我们恐惧、挣扎的学科)、提出牛顿法;并在经济学上,提出了金本位制度;天文学上,牛顿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岁差是有太阳对赤道突出部分的摄动造成的......除此之外,牛顿在哲学层面、在神学层面,都有着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成就......

  封面

  1727年,84岁的牛顿在伦敦与这个世界永别。他遗留下的近千万字的杂乱手稿由外甥女及其后代继承。19世纪末,手稿中科学部分的内容被捐给剑桥大学,其它内手稿则继续留在继承者庄园中,直到1936年在苏富比拍卖,从此流散世界各地......在牛顿手稿三百多年惊心动魄的经历中,围绕着牛顿手稿发生了很多或奇特或普通的故事,曾写过 《居里夫人传》的英国作家莎拉•德里通过档案查询、采访在世当事人及牛顿研究者等方式,逐一了解手稿的漂流故事与现状,然后以侦探小说的笔法,在这本《牛顿手稿漂流史》中,为我们讲述「牛顿手稿的探索之旅」......

  这趟旅途的起点是1727年的伦敦。长寿且神志清醒的牛顿离开之前,并没有就遗产给出具体的建议。这让他的继承者们吵成一团,也揭开了「近千万字的杂乱手稿」无常的命运旅途的帷幕......

  旅途的第二站是依旧还在英国,但开始发生了分化:继承者将适合出版的手稿整理出来,并于1728年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最后一卷,1733年出版了《对预言的评论》等手稿......

  旅途的第三站是牛津新学院与继承者位于汉普希尔的赫斯特本庄园,手稿中科学部分的内容被捐给剑桥大学,其它内手稿则留在继承者庄园中,并开始数百年的静默......

  内封底

  就这样,莎拉•德里沿着这份近千万字杂乱手稿走过的路,一路探索数百年来科学以及科学家的地位变化,一路分析牛顿在世人眼中形象的变化及其背后的缘由;并借由手稿阅读者、持有人等身份,侧面带我们认识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希伯莱语文学和语言教授亚伯拉罕•亚胡达,以及诸多贵族子弟、剑桥大学教师、善本书商、美国商人等等不同身份的牛顿迷。但对我们来说,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背后,是一段我们陌生的历史及陈旧的社会认知观念,所以阅读时,关于文化、关于社会、关于历史,很多知识点都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比如炼金术,而了解这些,可以让我们离牛顿更近一些,也更全面地了解牛顿。

  《牛顿手稿漂流史》读后感(三):手稿漂流,牛顿为“人”

  牛顿名望太盛,你会想,我还看他的资料做什么?这可就来着了!《牛顿手稿漂流史》会还你一个不一样的牛顿。牛顿遗留的手稿引发了多少争议?手稿又流经了哪些人、哪些国家?现在又在哪里保存?莎拉为你一一书写。

  毕奥认为牛顿在50多岁时经历了一次精神崩溃,精神崩溃之前是生龙活虎的牛顿,之后是老态龙钟的牛顿。也就是说,他认为精神崩溃前后的牛顿状态完全不同,即牛顿晚年的著作,如神学、炼金术学相关内容思想平庸,全是无稽之谈。布鲁斯特就此进行反击,并撰写了牛顿的传记,他认为在牛顿的一生中,科学和信仰始终交织在一起,晚年也并非精神失常之作。贝利大量搜寻资料,他发现了众多信件,描述了牛顿不为人知的一面,“牛顿敏感易怒,瑕疵必报,甚至两面三刀”。休厄尔又开始进行反击……许许多多的人都加入到对牛顿的研究中。

  牛顿手稿,与其说是书写了牛顿的思想史脉络,不如说是揭露了牛顿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牛顿的著作往往充满理性,如《原理》,揭示物理世界客观运行的规律,手稿中的牛顿却“不那么理性”。手稿内容众多,相当混乱,争议不断,因此针对牛顿手稿的研究和追寻也不断。物理学界有一种执迷,试图将一切都归纳成大一统理论,亚里士多德如此,爱因斯坦如此,量子力学也是如此,但就今天看来,物理世界反而越来越繁复,繁复中充满精妙。究竟有大一统理论吗?我觉得没有,因为未知太多,人类永远无法自负地说出“万物必将归一”。

  再说说牛顿,教科书中的牛顿极为天才,而“苹果”的故事也将他本人神话。为何年轻时致力于极为理性的科学,而晚年却一头栽进神秘学领域?牛顿作为基督教徒,或许是在努力提出自己的大一统理论——统一上帝与客观世界,但伟岸如牛顿,也无法从上帝的阴影中脱身。

  手稿蕴含了伟大人物的思考历程和思想结晶,但能懂的人终究是少数,能从中利用精神内核的人更是少数。为何手稿拍卖在近代如此火热?我想手稿是用来差异化的东西,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手稿就类似于名牌包包、奢侈品物件,“我有你没有”就是一种尊贵的象征。自然,也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对偶像的崇拜,再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手稿类似于明星签名,那种贴近偶像的感觉必定相当令人着迷。收藏也是如此,是为了满足一种难以言说的执着和沉迷。(适度怡情,过度伤钱呐!)说来也巧,手稿最终会从不知价值的人手上流转到知其灵魂的人身边,在苏富比拍卖会上,牛顿遗留的剩余手稿散落到世界十几位买家手上,但之后只有凯恩斯和亚胡达执着收集牛顿手稿,他们沉迷于牛顿手稿中构建出的曼妙世界,也笃定手稿的价值会继续上涨。有趣的是,我之前压根没有想到凯恩斯和牛顿之间会有交集。凯恩斯在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共拍下了38件物品,却在之后后悔不迭——买少了!浮现出一个大佬因为没拿到另一位大佬珍贵资料而一脸遗憾的表情。

  手稿如此重要,却在亚胡达逝世之后命途多舛,直到科学史这一高度专业化的学科诞生之后, 牛顿手稿才能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置,,最终得以重见天日。书的最后说到,如今绝大多数牛顿手稿被保存在了研究型图书馆里,大约半数的手稿回到了剑桥大学,也是好归宿了。

  手稿变迁几百年,在书中宛若一瞬,穿越了时光穿越了空间,我们在现代书本中领略手稿背后的牛顿,那位非“神”的牛顿。无穷的远方,无穷的故事,都和你我有关。

  这本书设计蛮特别的,外封有点像硫酸纸,又比普通硫酸纸厚很多,同时有烫金印,摘掉外封,正面能看到牛顿画像,是油画质地,背面是一份手稿,确实混乱不堪。我也看过达芬奇手稿,有一点挺好奇,外国人英语写成这个样子,自己真的能看懂吗?

  《牛顿手稿漂流史》读后感(四):接近牛顿

  以一个商人市侩的角度去看牛顿手稿的话,那最直白的表达就是——全都是钱!

  金钱虽然是最粗俗浅显的,但也是最快的去衡量一件物品价值的方式。

  如今的牛顿手稿,有价无市。

  事实上,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注意到手稿、手写信件一类物品的价值,哪怕只是有些年头的普通人家之间的通信,如今在古物市场上也能卖个价钱。

  而收录手稿类的书籍,这两年也见了很多,如《达·芬奇手稿》《梵高手稿》等等,但记录手稿史的书却还想对少见,除了《鲁迅手稿经眼录》还有今天的这本《牛顿手稿漂流史》。

  牛顿,一个能让英国之外的所有外国人也都能记住他名字的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他的光环大的吓人,如果我们只翻开了教科书,那我们也就只能认识一个像神一样的牛顿。

  但实际上呢?真实的牛顿是什么样子的?一切都留在了在牛顿留下的手稿中。

  牛顿刚出生时身体赢弱,许多人认为他活不下来,他出身贫寒,在学校常受欺负。但他并不软弱,而且学习成绩斐然。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学会写作,他希望成为“自己手中笔的主人”,在大学期间,牛顿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记笔记,他几乎综述“笔不离手,书本离身。”

  纵观牛顿的成长史,可以发现它有很好的教育意义,上进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并付诸行动,涉猎广泛有自己的判断力与思考能力。

  牛顿的涉猎究竟有多广泛呢?在后人为他的手稿进行整理后大致做出了以下分类——“数学、炼金术(或化学)、编年学、历史主题之手稿、神学、信件、书籍、返还的手稿。”

  我有时候会想伟人们的一天是不是有48个小时,为什么他们能做那么多事,后来想想,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不是没有道理的,终究是我不配。

  在这本书里,详细的讲了牛顿去世之后,留下的手稿史如何被有意无意的隐藏、后又被发现,被整理、被拍卖、被收藏、被出版等等的。

  牛顿是一个社交面极为狭窄且消极避世的人,包括他的宗教信仰也让当时的人无法接受。

  我很喜欢书中一句话“在接连不断出现的牛顿形象的版本中,我们也在寻找自己的影子。在探索手稿、探索手稿中真实牛顿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始终在探索我们自己。”

  牛顿手稿几经辗转,至今保存在各自的地方,很有趣的一点是,曾经拍卖过牛顿手稿的苏富比拍卖行至今也依旧存在。

  作为世界知名艺术品拍卖行。该拍卖行以拍卖艺术品及文物而著称。如今办事处已经分布40个国家的90个城市,每年在全球10多个地点定期举行拍卖会。

  最有趣的是,这个拍卖行的最初,举办的就是一个书籍拍卖会,主办者是一位叫山米尔·贝克的书商。

  历史的齿轮一圈又一圈的转动,牛顿手稿在既定的命运中在世界上漂流,无论在过程是被隐瞒、被买卖、被研究还是被收藏,感恩文字还有纸张,让我们得以在今天仍可以——接近牛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牛顿手稿漂流史》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