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机械宇宙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9-21 03:1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机械宇宙读后感精选10篇

  《机械宇宙》是一本由[美] 爱德华·多尼克 (Edward Dolnick)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37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机械宇宙》读后感(一):中世纪的聚变之牛顿

  前半部分对欧洲中世纪的描写很有画卷感。一个发生污水横流,瘟疫频发的十七世纪的伦敦的故事

  细细一看,忽略不对,本书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文化,显微学,天文学细胞学,物理学,光学,微积分天体物理引力学,神学,逻辑学,几何学,生物学…细细想来,word哥,马上去把四分调成五分。作品无所不包参考文献五百本,附录注释五十页,感受作者的碾压。

  文中你会突然发现这些人原来都在一起玩啊,伽利略,胡克,莱布尼茨,哈弗,开普勒,第谷.…直到出现个人,一切结束,牛顿…历史画卷瞬间微缩成牛顿如何一副臭脾气坏僻之极干翻所有想和他抢公之人。

  当年最顶尖哲学科学家开创的一切,却大部分被现在的高中生当做常识。现在想想,若干年后,目前最顶尖的前沿科学,是不是也会变成默认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呢。

  2065年,某初中,小红:应用题第二题是不是超纲了?你算出来了么?k32型量子湮灭机每秒释放5.11×10∧23 kev,碰撞速度1000km/s,每日运送旅客10万人从纽约至南森环形山,今年3月需要介质多少kg?今年12月呢?(假设电子获取速度取海拔100米平均值)

  小明没有抬头,翻开了《五年中考,三年模拟》。

  《机械宇宙》读后感(二):读史要抱着谨慎中立态度,不要被带节奏

  一看书的开头,我脑中立刻出现了一个想法:即使有一个机会让我穿越到那个时代公主国王王子王后,我也不要穿越。影视剧里的17世纪的英国有的只是锦衣华服,绅士淑女彬彬有礼,却没有拍出普通人生活样子地方。伦敦是一个“恶臭泥泞肮脏的大都市”,无论皇宫贵族或是贩夫走卒都不洗澡,因为他们认为谁会打开毛孔招来感染细菌。那时的医术也许会加速病人的死亡。这是个愚昧的时代。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7世纪的欧洲诞生了多位天才,他们用他们非凡的头脑为我们找到了一直存在却从未被了解真理。这些真理在现代人看来习以为常到被忽略的程度,而要揭示它,先辈们却花了近两千年。然而最讽刺的是,这些天才们是为了证明上帝这个现在被认为是迷信的神的存在而努力探索出来的,牛顿的发现不仅没有证明上帝的存在,反而把历史推向了无神论的发展道路上。不知是中国人还是全世界都有的一个通病,在对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现代人总会自觉的以现在的眼光看待过去。有人认为牛顿年轻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年老时却滋滋不倦的研究炼金术,是因为牛顿昏聩了。如果把写作角度放在牛顿个人身上,就会得出完全一样结论,牛顿始终是个虔诚基督徒,他的研究和成就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科学,而是为了证明上帝有多全能,研究炼金术也一样,他把研究炼金术和研究三大定理放在同等位置上,这样来看,就不存在年老昏聩之说了。他的行动符合他一贯一生的逻辑。读历史很容易被作者带节奏,特别是中国的历史,从来都是由成功者来书写,失败者即使留有著作也会被成功付之一炬。成王败寇,在 当 的史书中,国民党反动派,在国民党的史书中,当 是共fei。对于太平天国这段历史,正统认为那是太平天国叛乱,可在同样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由美国人写的《天国之秋》中,那只是中国的一次内战,就像国共两党间的战争,同样也只是内战,写作的人不同,对正反两方的定义也就跟着不同。读史,要跳出书本,用谨慎中立的态度来对待它,才能还原出历史的真相,不被有失偏颇观点影响。《机械宇宙》正是这样一本书。

  《机械宇宙》读后感(三):不只是牛顿的牛顿传记和近代科学史

  这是一部很有趣的书,而且也不是很厚,可以在两三天内读完。虽然是一部关于近代科学发展的历史,介绍数学和历史上相当重要理论的书,但是却不难懂,因为其中所提到的内容在如今已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我们高中及更早的时候,在客堂上教授给了我们,比如坐标,微积分,力学三定理,光的组成等等。不过如果你和我一样,对这些知识以及有些遗忘了的话,就稍微有点费解,因为需要你返回那尘封已久的知识宝库,擦去那些财宝上厚厚的尘土,使他们露出本来闪闪发光的真面目。(当然对于现在的我而言,则是需要的是挖地三尺,去搜寻那些宝藏留下来的些许痕迹,至于他们本身,则是早已无影无踪了……)

  书的结构也很明了全书分成了三个部分介绍一个迷人而又宏伟的故事。

  第一部介绍了牛顿及那一代皇家学会会员们所处的时代,一个科学蓬勃发展却从来没有远离迷信的年代。科学家们一边高歌猛进的向着自然的真相进发,同时一如既往的沐浴在过去的那些神奇传说之中,新与旧不分彼此的在他们身上烙下了同样深刻印记

  第二部分则是牛顿诞生前的科学世界,这个世界虽然不及之后的壮阔,却同样的迷人,这里有列文虎克(显微镜的发明人)、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尔、第谷、开普勒等等等等。他们的大名如雷贯耳,他们的贡献同样巨大,在他们的努力下,地球离开了宇宙的中心,亚里士多德的偏见被打破,行星运行轨迹被发现和整理,然而,他们所做的却还不够,因为他们前方蹲守着一只怪兽,守卫着真理的大门。这只名为无限的野兽蹲在路边,伴随着芝诺的幽灵阻止着他们的前进。

  接着英雄诞生了。

  第三部分就是关于一切的终结,前面两部分在这里最终交汇,做出了总结。为了对付无限和芝诺,牛顿和莱布尼茨各自找到了神器——微积分(恩,在大学折磨了我很久,然后早已被我遗忘了),接着在哈雷的一个问题推动下,牛顿写出了那不朽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最终得出了自然界中的一个普遍真理,万有引力。

  于是现代世界诞生了,一个如机械般合理稳定的宇宙被发现了(然后被爱因斯坦他们打破了……所以其实他们建立的是一个近代宇宙吧,笑)。

  以上所说的是第二部分的延续,而第一部分的内容又为什么会在那呢?这是因为牛顿的另外一个身份,炼金术师。虽然我们常常说牛顿的理论让我们进入了一个科学的世界(而非原来的魔法世界),然而牛顿本人确是个虔诚的教徒,他的一切研究都是为了展现上帝的荣光(这也是他与莱布尼茨在微积分的发现之外的另一个争论点,即牛顿的理论到底是不是在反对上帝)。

  这便是全是的整体框架,在介绍这段历程的时候,穿插着很多有趣的故事和八卦,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课本知识的真相和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但在这里我好像并不能说完这书的趣味。说起来,我感觉如果数学老师和物理老师读一下这书,应该可以让这两门略显枯燥课程焕发乐趣吧,当然既然有些老师能将历史和语文上的很无聊的话,估计也并不会有什么用处……

  让我们用经典评语来结束吧,这个墓志铭真是太贴切了。

  自然与自然的法则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有了光。

  《机械宇宙》读后感(四):回到发现的一刻

  看到「牛顿、笛卡尔、伽利略」这些名字,基准的印象还是源于学生时代的课本,或是在数学,或是在物理,往往紧跟着一个知识点,一个考试要考到的定律

  至于「莱布尼茨、胡克、哈雷」这些名字,可能源于相关的课后读物,或者是当初订阅的杂志内容,以一种次重要的补充形式出现。

  而在作者笔端,便是一出发生在17世纪的戏剧,令人感觉到这些个大人物同样是有情感的,有纷争的。比如牛顿的「站在巨人肩上」,还隐含着嘲讽胡克身材的扭曲。这不单单是知道这么一个小插曲,而是逐渐还原一些原本刻板印象。

  在现下教材中,一条条原本令人惊叹的发现都失去了该有的历史背景及个中原因,加上具体复杂的相关习题,完全是不带喘息地毋容置疑地分秒必争地学会好接着开始下一页的内容。导致的一个结果,至少是我个人而言,这些个发现、定律都是得来毫不费工夫的,甚至是某种「默契」暗含的,一如菜场上的大白菜,这两颗归你,这边三颗归我,OK,老板结账,好嘞,课本上就印刷出来了「开普勒定律」、「牛顿定律」。而另一个结果,便是太过冷静了,这些可是多么惊人的发现,譬如微积分,是多少学科需要应用到的必备工具,在当初又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又是多么的纷纷扰扰。在当初的我来说,只想着如何在考试的时候更快地解答出来,仅此而已。

牛顿的伟大

  书中提及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牛顿的“自然对他而言像是一本打开的书,他阅读起来毫不费力。”这样的一位人物能够出现,的确是整个人类幸事。但对于胡克、莱布尼茨等来说,他的存在让自身的光芒微弱了很多,自来争夺整个「第一」,许多事情因此而起。

  一直认为有些人的成名是靠着运气,比如某些化学元素的首位发现者,有些人的成名是源于蛮力,比如开普勒,凭借一堆数据的不断尝试而偶然下得到自己不甚了了公式,倒并非刻意的贬低,而是不免产生「我上我也行」的自我幻想。但有些人的成名,只会令人心悦诚服乃至与有荣焉,牛顿,显然便是典范

上帝的存在

  课本中的内容,绝对不会提及上帝,甚至在一般看来,这些个代表着科学的发明,怎会与上帝这类宗教相关呢?但回归到历史之中,17世纪显然是少不了宗教影响的。甚至对于牛顿的一般认知中,也有着其晚年沉溺于神学的晚节不保的印象。殊不知,牛顿的这些个研究,都是印证无所不能的上帝存在,这种新与旧的交织发展,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不单是认清真相,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分析当下某些问题的关键

发现的一刻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并非是还原出了一个更真实的牛顿,也并非理解到了上帝对于当时整个科学界的影响,而是回到发现的一刻。

一些天才构思出一个之前没有人掌握过的抽象概念,随着时间过去这概念影响我们的生活如此之深,使我们忘记了它必须先被发明出来。

  书中这样描述,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当下,各种新观念、新工具层出不穷,掌握了很多,却也丢弃了很多。司空见惯应该是个好词,但温故知新更具魅力,细细琢磨一个习以为常的概念,便是曾经某个群星璀璨的瞬间。

  《机械宇宙》读后感(五):科技的大航海时代~《机械宇宙 艾萨克.牛顿、皇家学会与现代世界的诞生》书评

  科技的大航海时代~《机械宇宙 艾萨克.牛顿、皇家学会与现代世界的诞生》书评 一、洪水滔天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东罗马像罗马拖曳着的长长的彗尾,在夜空中消失,穆斯林终于夺取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基督王国,在西欧人看来,穆斯林的复兴意味着世界濒临末日,在东正教一直有一个预言,说耶稣会在第八个千年降临,亲自主持末日审判。1492年8月2日,就在俄罗斯人预计的世界末日到来前一个月,三艘大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起航,当船队朝着未知的领域进发时,船上一个叫科隆的人,心里满怀着对发现新世界的渴望、对传播基督教福音的虔诚,意识到他可能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的名字更为熟知的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大航海时代来临了。 二、漫漫暗夜 然而,科技的大航海时代还要更晚,整个科技的夜空黑蒙蒙一片,人们踽踽而行,抹黑前进。在1664年的伦敦,黑死病在肆虐了两百年后卷土重来城里人们接连倒毙,在1665年6月,瘟疫袭击剑桥,大学关闭,牛顿回老家避难。(猪脚总是最后出场的!) 那个时代的科学家,他们飘摇在两种世界之间,一个是他们土生土长的中世纪,一个则是只能窥视一角的新世界。一方面,他们相信魔鬼、炼金术和魔鬼,另一方面相信宇宙遵循着精确的数学法则。 三、打破铁幕 《机械宇宙》的作者爱德华-多尼克在牛顿出场前,交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黑死病肆虐,伦敦大伙,17世纪60年代仿佛是世界末日,然而却是现代的开始,现代科学的开始。同时代的人普遍认为上帝不仅是创造者,而且是数学家。他们为自己的设定的首要任务便是找到上帝的法则。 在科技的大航海时代开始之前,需要打破铁幕(经院哲学的基石:托勒密天体论),同样这个人是个意大利人伽利略。然而给予常识(即时代的偏见))最初一击的是个波兰神职人员,哥白尼,临死前发表《天体运行论》,支持日心说的布鲁诺在罗马被执行火刑。 打破铁幕的伽利略需要一种材料:玻璃(中国人独缺的发明-玻璃-由于缺乏玻璃技术,也就未能发明望远镜和显微镜,少了这两项关键的光学仪器,也几乎和科技说再见了。没有了化学,天文学,和生命科学以及工程技术) 四、上帝荣耀 科学首先是一种信仰,那个时代的科学家无一例外的坚信“上帝始终遵循最容易最单纯的法则”,伽利略也曾这么断言。古希腊有名言:万物皆数。那个时代的科学家继承了希腊人的观点,在加上自己的基本信念,认定谜团一定能够解开。科学的使命是为了荣耀上帝,而敬拜他的最好方式就是发现和宣告他的计划的完善性。 虎克: 发明显微镜的列文虎克从发明之初就陷入狂热,他通过仪器观察载玻片中的虱子、臭虫、苍蝇、头发、唾液、甚至自己的sperm。这些观察也强化了信念:宇宙万物无不完美、和谐、功能复杂,上帝有双最精湛的工匠都在自愧不如的巧手。 研究天体的开普勒:在金鼻子土豪在犹豫是否把自己二十年的观察结果给这位年轻人之前,这位年轻人已经尝试用过各种几何图案和模型去解释行星的轨道,但无奈错了有错,而第谷也像守财奴一般珍视自己的成果,直到第谷去世,开普勒才能窃取,又经过二十年紧盯这些资料,发现了以他命名的三大定律,懂得行星轨道长度三次方与一年时间长度平方比值是个常数。他总算迈出了一大步。 研究物体运动的伽利略:首先他发现了钟摆原理,认识到时间是支配世界的重要变量,意义几乎等同于鱼找到到新的方式来感觉水。接着他用斜坡小球实验搞清楚了球滚动距离与时间平方成正比,还有著名的比萨斜塔自由落体实验。伽利略打败了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去世那年,牛顿诞生在圣诞节。这是巧合,但是17世纪的英国欢迎科学,因为科学支持宗教,所以科学蓬勃发展;而17世纪的意大利畏惧科学,理由是科学削弱宗教,科学因而衰败,这就不是巧合了。 五、孤星和双星 古希腊还有个怪人的理论一直困扰着中世纪的数学家,即芝诺悖论。解决这个无限问题需要用到微积分。 牛顿是个孤星,他总是在两种愤怒的情绪中徘徊,看到他人因他而首先做出成就得到盛赞而发怒,或是想到公开他的结果会引来批评而愤慨,这造成了科技史上最激烈的争斗之一。 再说争斗前还是需要重温牛顿那段奇迹岁月。1663年牛顿在博览会买了一本占星学的书(这个很重要,提示他天上的问题)和一个三棱镜,拿到书促使他熟读了三角函数,掌握了笛卡尔的几何学。奇迹时刻开启(帅到没朋友):在1665年初拿到那本书后的18个月里,先发现了二项式定理,五月发现切线方法,11月计算微分,来年1月提出色彩理论,接着5月计算积分,同时思考月球引力。这些都发生在瘟疫盛行的时候。23岁的他已经达到事业的顶峰,当他再次这般热情的时候,便是发表《数学原理》三卷。 谁最先发现微积分的争执也决定了两个人的命运,他和莱布尼茨。后世公认他们分别独自发现微积分,牛顿发现更早,莱布尼茨发表更早,且我们现在沿用的是莱布尼茨的标识符。然而,那个时代,1705年牛顿封爵士,然后在铸币局工作,与此同时接任皇家学会主席(前任胡克,直到胡克死,他才迅速继任。)。争斗数年,1771年犯下策略失误,竟然让英国皇家学会组织调查委员会来裁判争论,结果显而易见,牛顿私下写匿名信告莱布尼茨抄袭牛顿。牛顿后续写出《数学原理》标志彻底胜出,一个成了众星拱月的科学王者,遗体埋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大理石雕像下面;一个在忽视、孤独中黯然去世,安葬的墓碑没有任何记号。 六、巨人与驼背 耳熟能详的一句牛顿的名言:我能看的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这个巨人一定包括胡克,他是个背锅。胡克在牛顿发表《数学原理》之前四年,给牛顿去信问:如果行星遵循反比定律,它的形状该是什么。无疑,胡克对于原理是有巨大贡献的,但牛顿勾掉了书里所有胡克的名字。 七、启迪和感慨 1、科学和宗教到底是怎么样的关系?抑制或辅助,爱因斯坦说过: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瘸子。 2、也许国与国战争存在偶然因素,就像英格兰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然而,有一些人(科学家)在他们背后,他们无疑更可能胜利,就像(量子力学的大牛们,爱因斯坦)武装起来的同盟军必然战胜日本帝国一样。 3、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起来西方科学,至少因为没有玻璃! 4、科学是深奥的,唯有天才在得到祝福后才可以窥一般,就如同1665年牛顿拿着三棱镜发现光的色散,然而想搞清楚光为什么能穿透玻璃,至少需要再等250年。(量子力学才能解释) 结语:当1492年的哥伦布和1665年的牛顿前行时,他们已经揭开了新世界的帷幕,迎来个自领域的大时代!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机械宇宙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