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本由马克思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3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精选点评:
●你导还是你导
●“人就是人,而人对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你对人和对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与你的意志的对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现。”—论感染力还是马克思最高
●关于异化的段落
●思想深邃,热情浪漫。
●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体系论述很清晰,在逻辑关系上也存在层层递进的关系:首先,他从现象入手,发现了“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对立这一直接关系。其次,他从第一组异化关系进一步推演,发现劳动产品只是劳动生活的结果,其异化直接原因来自于劳动生活的异化。这就使得论述由浅层现象发展到浅层本质。但马克思显然不满足于关注浅层本质,如果说前两种异化关系都是外部的异化(由与人结合到外在于人),即对象与人的异化,那么异化劳动的深层本质应该是内部异化:这种内部异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个人内部的异化,即人失去了“类本质”;第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即阶级对立的最终形成。 但马克思的论述也并非滴水不漏,尤其是第四点,他认为是工人生产出资本家,事实上这一组对立关系是相互生产的,并不存在绝对的先后关系,也不可能是单向的。
●19年No.44 第二遍读,相当于重新梳理了一遍,一方面这是早年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总结和评论(从工资、利润和地租的三个方面进行);另一方面,这本著作也是了解马克思“人学”和异化理论的必读书,不过他对于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批判我还是收益不多,因为我的哲学底子太薄弱了,必须加强,以后应该还会再读,反复读。
●关于黑格尔那部分需要日后再重读
●第三本马克思。囫囵地读完了,只是大致懂了。跳过了对黑格尔的批判。先暂时放一放,等下学期再读。
●批判黑格尔哲学那里我真的不行……
●纠正+补标。读的是这个版而非老版。谁能想到手稿会成为战后欧洲左派的思想之渊源呢。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一):异化的反省
在北京住的越久,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就越低,对拥有自己住房的渴望也就越大。
此时此地,这种不愉快的经历,让我不禁想起了上学时被迫去读的这本书。
曾经香港的居住环境,在我眼里也是种奇观。我从没想过去做什么北漂,来北京,留在这,纯属趋势使然。亲戚朋友中不乏全国各地漂泊的人,从小我便觉得四海为家不是什么标新立异的事,于是,当命运把我从杭州带到徐州,在带到北京的时候,我不曾有半句怨言。
可能所求太少,就更容易失去更多。多年一个人在外的生活,把我训练成了没有任何矫情的大老粗,什么活都做得来,什么苦似乎也吃得下,于是生活越来越苦了。
异化,可能就是一个人类正在默默咬牙承受所有艰苦,于是分不出多余精力去照顾自己的人性了。
我不幸是世界上最不快乐的那种人,没能力,却有上进心;没天赋,却有梦想;越努力,越难过。 —— 《最好的我们》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二):自由市场与国家垄断之间的根本矛盾
如果为了省时间,只需要看笔记本1中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就足够了,前面的这部分内容是整本书的重点。
如果假设“异化”这种概念是真实存在的,你觉得自己被异化了,于是你为了反抗异化,就嚷嚷着直接去把天捅个大窟窿,这种嚷嚷在某国历史中非常常见且正确,因此能够极大的引起其他人认同和支持。
姑且算捅破天成功,那么成功之后呢?有理论、有建构思维的捅天者往往在成功之后会去建构自己心中的乌托邦,然后折腾好几下,失败了,正所谓守业更比创业难。没有理论、没有建构思维的盲目捅天者,几乎都不用试,成功之后就直接是建构的失败。
不论是有理论还是没有理论的捅天者,最终都会折腾一下,然后以失败告终,结果是位子上的人换了一个而已,而且极大的可能是他们自己坐在了那个位子上。那么,异化被消除了吗?对于他们自己来说,确实消除了异化,现在他们身居高位。对于其他人来说,从某种程度上还不如之前,比如摄像头遍布了每一个角落,随着现代化还与时俱进了。
马克思本人在1848年时是反对的,他希望大家冷静下来,马克思这种行为显然属于“不正确”。
在封建社会,最大的悲剧是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而士农工商的上层建筑却全由郭佳把持。土地的自由交易最后必然导致土地的集中化和更大、更集约的产出,逐渐演化后,资源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形成垄断,并且不断欺负农民,最后就破灭了。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过于强大,自由市场很快就会将资本家垄断的世界崩溃。
然而,穷尽马克思一生都没有等到那个明斯基时刻,生命最后十年干脆闭嘴了。
自由市场讲究“自由”,垄断又不喜欢自由,要么生产力提高后变垄断为开放成为西欧模式,要么自由跟垄断同归于尽再重建新朝。
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否是理性,这有待商榷。如果世界从来没有西方,那么世界还有科学理性之光吗?理性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偶然,而非必然。
26岁时期的马克思是一个思想逐渐发展的前期阶段,也是一个最具有创造力的马克思、最被后世所接受所启发的马克思,因为有问题的观点实在是太多了。
最后十年停笔的马克思是否觉得自己一生创作的理论有诸多问题,然后倘然一笑?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三):私有制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单独一个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它包含了各种社会关系,同样的,社会也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它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框架。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它经历了几个阶段,从一开始人类最简单的公有制,到封建时代的小农经济,再到现代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在相当长的历史中,人类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而早期的公有制却是相当原始,不仅生产力低下,而且当时的原始人类组织简直没有社会的属性。它更像是动物的经济关系,类似蚂蚁和蜜蜂。直到人类组织演化出社会和国家时,才有了私有制。私有制几乎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特征。
马克思和亚当斯密都认为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就是劳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沦为了商品,只需满足最低生产需要并投入再生产的低贱商品。工人显然是被压榨的弱势群体。如果你再仔细观察,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有相当的奴隶制色彩,或者说,它是奴隶制矛盾发展的产物。他们之间的区别就是美国南北战争中工厂主与奴隶主的区别。私有制就其本质来说,是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退一步讲,其第一是一部分人占有他人劳动,第二才是私人对财产的占有。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私有制基本就是在国家和阶级的框架下。就像前面说的,社会人不是简单一个个体,他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和。我们进行一项社会生产,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我们知道,最不能缺的就是钱。然而资方是不愿白出这笔钱的,他需要获得利润。而多出来的这笔利润,按照斯密的说法,“拥有财富立即地直接给他带来的权力是购买力,一种对所有劳动的支配力,或对当时在市场上的所有劳动产品的支配力。”是可以购买劳动——用以支付劳动的货币价格。
资本,表面上是积累的货币,其实是积累的劳动。它是一种生产关系,表现对劳动的支配地位。回顾历史,对劳动的剥削、阶级对立贯穿了整个人类私有制的历程。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提高正是因为对劳动的最大限度利用。当然还有机器的发明,这是后话。一个手工业者,会在原料成本上,多加一些价钱,作为对自己的劳动报酬。一百个手工业者,不仅要为自己赚得劳动报酬,还要为作坊主赚得利润。《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评论是:“至少作为一个粗略的概括,斯密指出了,任何时点上的应付利润率(其他一切保持不变,工资率既定)将由可获资本的数量连同交易量,以及有利可图投资场所的范围等来决定。”还有如下:“如果一定资本存量(即工资基金)的劳动比较丰裕,比起劳动比较稀缺的地方,利润率将比较高,工资率将比较低。”利润和流动资本成比例,它平摊到每个手工业者上,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利润率与工资率成反比,这说明大多数情况下,资方与劳方是对立关系,且资方处主导地位。然而现实生活中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是,资本不仅包含了劳动工资,还有原料、地租等一切和货币挂钩后被资本化的东西。这不是和前面”资本是积累的劳动矛盾吗“?但是你把资本比拟成类似地租的东西,你就明白了。它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只不过地租采用强征、劳役的方式,而资本采用钱生钱的方式,相对于地产,它是动产。它们都是私有制下剥削劳动的物质基础。地租赋税还带一点官僚主义,而资本纯粹是压榨劳动力,而且更甚。马克思:”那些对完成的自由工业、完成的纯洁道德和完成的博爱商业的危险多少有点预感的国家,企图阻止地产资本化,却完全白费力气。“这句话似乎说到了中国的房价。地产和资本是中国阶级分化相当关键的物质经济基础,这里有点曾经德国容克阶级的意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四):几块砖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写的,但是之后马克思将之束之高阁,历经88年的尘封,在20世纪才被人发现。《手稿》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进行了意义重大的批判,提出了“异化劳动”“对象性劳动”等一系列极为重要的简介,虽然其还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一些痕迹(这也可能是马克思发现了自己手稿中理论的不完美所以封存这份手稿的原因),但其探索为新世界观的创立做了理论上的准备。《手稿》在1932年分别在苏联和德国发表后,立刻就在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西方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中所有问题领域的争议,这也让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关注青年马克思,写《手稿》的马克思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人道主义的青年黑格尔学者,有着浪漫的、爱写诗的、出身和教育良好的形象,和晚年一个久经考验的战士形象马克思有所不同。
这也是我看过的马恩著作中最难懂的一本,此时的马克思还在使用他专业的哲学语言,书中留有不少哲学概念和哲学语句,同时由于其是一份手稿,所以内容很庞杂,这份手稿表明马克思正在经历思想发展中重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但从此开始马克思的重要思想开始汇集、融合,成为了属于自己的新的思想内容。随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就,马克思彻底清算了唯心主义,脱离了费尔巴哈理论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开始形成了独有的唯物史观,其作品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和理论体系,因此再也没有出现过《手稿》这种程度的对哲学词汇的使用,到了《资本论》时,已经是对没有文化的工人阶级也很容易能理解了。
马克思在《手稿》中最重要的理论就是“异化劳动”,“异化”是一个哲学概念,指的是人所创造的东西最终变成了异己的、与人对立的东西,或者说是人的物质与精神生产的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了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宗教是人创造出来的,但后来上帝成为了主宰,宗教统治了人,宗教发生了异化;制度是人创造出来更好地服务生活的,但在官僚主义的推动下,制度反过来成为了人的主宰,人成为了制度的奴隶,这就是制度的异化;人创造出机器来服务于社会生产,但最后人却成了服务于生产线的一个组成部分,作用就是作为一种工具来辅助机器生产,于是工业生产发生了异化;劳动本应是人的本质力量,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劳动成为了主宰,工人被劳动所奴役,劳动发生了异化。
劳动是如何发生了异化呢?马克思说,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中,劳动者不拥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他的整个劳动过程即劳动本身都属于别人,劳动者在劳动中仅仅是一种能够产生劳动力的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可交易、可定价的以活体存在的商品),为资本家所拥有和控制,处于这种生产劳动中的劳动者不再是人,也感受不到自己为人的属性,而只有他们离开劳动,回到吃饭、睡觉时,才能感觉自己是一个人,于是劳动中的非人状态的自己成为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存在,这种状态和劳动者属于人的状态形成了对立,并且一方的扩张必然对应另一方的退缩。劳动者越劳动,这个对立的异己就越强大,对应的自我就越弱小,因此劳动者在这种劳动中会感到不断地否定自己,没有任何愉悦,反而倍感痛苦。但是劳动者又不能不去做这种消灭自我的劳动,因为他要有工作才能生存,所以他必须要先去做挤压自我的工作,然后才能成为这个不断被否定被挤压的自我的主体活着,这种情况发展到极致就是:人活着只是为了不得不去做摧残自我的工作以便让自己活着。劳动就这样成为了主人,而人成为了奴隶被压迫和奴役,所以从此开始人人都厌恶这种劳动,都恨不得逃离这种劳动,对所谓财务自由的向往就是这种心态的一种反映。
马克思一共讲了劳动异化中的四个方面的异化,上面其实是包含了其中二个方面,第三个方面就是人和类本质的异化。类本质是人本主义的哲学名词,指的是人在改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的过程中实践着智慧、理念和信仰,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人)类存在物,这种从劳动中发挥和实践的东西就是人的类本质,这种自由自觉的改造世界的劳动就是人的类生活。但异化劳动夺取了人的类生活,把人的生活变成了单纯的维持肉体存在的手段,同时,人在异化劳动中——即真正实践自己类本质的时候——全身心都不属于自己、不是一个人,却在劳动之外吃饭、睡觉、性行为这些非类本质的活动中才能回归自我成为人,此时人和类本质就发生了异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一章节讲了商品拜物教,由此而衍生出的问题就对应如今消费主义的肆虐和消费的异化,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讲解过这个问题,消费异化的根源在生产端,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劳动的异化。
关于劳动的异化,这一两年随着互联网红利的吃尽,资本家们露出了他们被繁荣掩盖的本来面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逐渐发现了问题的关键,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的声音开始增大了,今年更是有了强东三问、马云福报和996.icu事件,让很多年轻人开始呼喊和学习马克思的理论了,这说明问题并不是在这一百多年内随着发展消失了,而是依然在现实中存在,为了和谐详细的就不说了(把我上面的劳动异化部分用现在的人、物、行为代入替换掉,看看是不是能和一些现实情况对应呢),青年马克思的这份《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超越时代的,“他仿佛就在我们现今的世界”。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五):“物”与“人”的对立 ——读《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