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长恨歌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5-14 02:50: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长恨歌读后感锦集

  《长恨歌》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恨歌》精选点评:

  ●平安夜里的祈祷,也是没日没夜,长明灯一般,熬的不是油,是心思,一寸一寸的。——词藻堆砌,内容三观不正...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开头四篇讲的上海,太啰嗦了。王安忆笔下的女性,太憋屈了。

  ●能很细致体贴地写出一个女人四十年的经历、看法、变化的女作家,王安忆算一位。

  ●王琦瑶就是旧上海的梦,这个梦开始于老上海的电影,繁华在三四十年代,迷茫挣扎在五六十年代,飘摇在风雨文革中,终结在八十年代。改革带来的社会开放仿佛会带来她回光返照的生命,但是文化断层带来的粗俗最终摧毁断送了她最后的优雅步伐。

  ●上次读王安忆是在一年前了。是被cc推荐的,和张爱玲等一些作家一起满满填充了书单。王安忆的叙事结构还是有很多人不能理解,放到中学阅读题里叫做线索一类的东西因为描写过于细腻总是被诟病。或许是我天性爱美,在看完之后第一件事竟是去翻翻妈妈的旧衣柜。时尚果然是周而复始的。经济也是。(这种评论还是不适合发啊)

  ●之前读过,这次是看看整体书本排版,封面其它的还好,就是茅盾文学奖那几个凹版字没有就好了

  ●王琦瑶精于算计,算来算去丢了性命。王琦瑶一直以程先生为备胎,再不济也有个程先生,这是王琦瑶的真实心理。王琦瑶是女人,程先生以王琦瑶为中心,他也成了女人,而王琦瑶想要个男人。王琦瑶可恨,程先生可悲。

  ●不太喜欢,不对胃口。叙述方式和故事内容都不太喜欢。有特点,但我恰好不喜欢这个特点。

  ●又是概念先行了吧,从40年代末起至今的微观视角,大铺陈式地件件物品刻画,个个人物"冥灭",观照的是时代变迁,但观感却反不及宏大叙事,因为狡猾地去掉了前所未有那十年,又不入白鹿原、平凡世界那种故事,也不似张爱玲,尴尬的定位。

  《长恨歌》读后感(一):梦回上海滩

  很早的茅盾文学奖,此前一直觉得王安忆老师用长恨歌作书名太敷衍也太不把白乐天大神当回事了,这么有本事你怎么不叫义勇军进行曲呢?最近看了采访唐诺的那集十三邀,于是找出来看看,除了开头过于细致的描述,总体还是好的。 王琦瑶没什么女性朋友,连自己女儿都处不好,在现实中应该也没有多少女性读者看的下去,但是作为一个直男没有这方面的困扰,因此可以专注于故事和故事构建的整个时代。 整本书都在写爱恨情仇,但也借此画出我想象中的老上海,在我看来最高级的上海还是以前。整个故事处处感觉是“”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是“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些既是王琦瑶,也是回不去的上海滩,看似更热闹更浮华,却有点失魂落魄。 读一部长恨歌,看一场凤仪亭,听一曲琵琶怨,赏一幕浣溪沙。梦回盛唐和上海滩,望断归来路。

  《长恨歌》读后感(二):美而自知悲矣

  书中大量篇幅描写上海的风物、吃食,尤其是关于弄堂、流言的描写活灵活现,今天读来仍是似曾相识。

  故事以王琦瑶为中心铺开两条线,一是与其他女人的相亲相伴又暗自较劲的关系,包括吴佩珍、蒋丽莎、严师母甚至自己的女儿薇薇。这条线给人感觉非常不舒服,仿佛女人总是太过狭隘总爱攀比。另一条是她与程先生、李主任、阿二、康明逊、萨沙、老克腊的爱情线。这里除了程先生比较完整,其他几个人的故事都结束地过于仓促,戛然而止没有呼应。

  就是因为王琦瑶算是个美人,而且她美而自知,导致了她悲剧的一生,她去参加上海小姐的选拔并获得第三名从而引来了李主任的关注而成为他的笼中鸟,她的美招来了各色男人的青睐甚至是小她二十几岁的老克腊,但是因为她的过往,他们都只能谈爱不能给她一个名正言顺的婚姻。而在这四十多年的时间里,王琦瑶的女性朋友和女儿也忌惮她的美貌时髦一直跟她暗暗较劲,少了很多真情实意。让人不禁感叹过于美丽太过招摇的人结局注定不会太好。

  《长恨歌》读后感(三):关于长恨歌

  习惯了读书之前看看目录,翻翻页数。 随着目录读。第一部的第一章,说说我的印象,我费力去想象关于上海弄堂的印象,无果。随着线索往后看,流言是非常惊艳的一章。惊叹于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凡的文字功底引领人的思绪随着流言纷飞~转而一章接一章,一环扣一环。精心设想,巧妙构思,诗词顶针般的手法,终至第一部完结,让人意犹未尽。 在第二部开读之前,停顿,思索,咀嚼。 猜想,在李主任坠机后,作者会怎样安排王琦瑶。我很期待下面的故事。 外婆、邬桥、阿二,很好的过渡,为王琦瑶重回上海做了一个舒缓的铺垫。之后一直到读完整本书。说实话,这里之后的内容,我是有点失望的。或不如说没有第一部给我的感觉来的细密绵长。除了后来王琦瑶和康明逊的那段关于情感的对弈,真是高手过招,分外精彩。但除此之外,书再读下去,便是索然无味,只为求一个结局。 说说让我印象最深切的几个片段: 第一个是王琦瑶和李主任在在街上失之交臂的那一段。1948年的深秋,灯红酒绿的城市,无衣无托的两个人,在那乱世中相互依靠,相互慰籍,在那乱世中相互寻找,最终相互错过。 第二个是蒋丽莉去程先生的公寓找他,最后发现公寓清空,只留下茫茫一层灰,一片寂寥,一片荒芜。

  《长恨歌》读后感(四):《长恨歌》阅毕掩卷——非典型,乃传奇也

  王安忆带着典型女作家的细腻和耐心,开篇以大篇幅的对上海风貌,弄堂情味,闺阁流言等来了个全方面的精致描述,一时被这种甜到发腻的感觉扼住了喉咙,慌神于是不是自己错拿了散文集在当小说看。在第一章长达四节的冗长铺陈后,终于迎来了主角王琦瑶的登场。然而,此时出现的王琦瑶还不是故事中的王琦瑶。因为这个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是典型的待字闺中的女儿”,而故事中的王琦瑶却不是一个典型,她是一个传奇。所以直至作品第二章开篇,王琦瑶的传奇人生才刚刚开始。

  首先给王琦瑶一副天生的好皮囊。她的美不是小家子气的,而是能登大雅之堂的,是享受聚光灯式的。她的美让她成为上海知名杂志上的“沪上淑媛”,她的美也让她成为上海小姐比赛的“三小姐”。她的美是持久长存的,从十六岁到五十六岁;她的美是令人羡慕嫉妒的,从同学闺蜜到亲生女儿。如此满分颜值的完美设定,唯玛丽苏网文外无出其右。

  然后给王琦瑶一本复杂的感情账。她一生迷倒男人无数,还甚是热衷于忘年之恋。十六岁时初恋于四十岁风流多金的李主任,到五十六岁时迷倒了二十六岁的体育老师老克腊,其间的人生记录了为其终生不娶且终而不得的程先生,天真无邪为其远赴上海打拼的小迷弟阿二,一生挚爱却不能相守的毛毛娘舅康明逊,机关算尽却还是远走他乡的混血儿萨沙。可谓铁打的王琦瑶,流水的情人们。如此复杂的感情经历设定,唯狗血NP文外无出其右。

  最后给王琦瑶一个命运的捉弄。初露锋芒的“沪上淑媛”,名声大噪的上海“三小姐”,流言缠身的爱丽丝公寓里被包养的金丝雀,她心比天高,却命如纸薄。她能斡旋于各种男人之间,却始终不能得到挚爱之人的相守。她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私藏金条,如履平地,却栽在了朋友的贪念之下,香消玉殒。王琦瑶的传奇人生便如此匆匆落幕了。

  《长恨歌》读后感(五):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是一本怀旧的小说,主人公本身就是旧上海的一个影子,她生在三十年代的上海滩,浸染着东方巴黎的璀璨与夺目,听着百乐门的舞曲,穿着锦绣淡雅的旗袍,做事有分寸,审美有眼光,见过世面知道什么是精致,耐得住寂寞晓得不可勉强。艳冠群芳当选上海小姐,红颜无依幽居政要金屋,时世巨变避难乌镇水乡,随遇而安栖身平安弄堂。红颜命浅错过如意君郎,身不由己诞下无父姑娘。蹉跎芳华荏苒春秋岁月,无助无依渐觉两鬓白霜。不知昼夜沉醉舞会派对,风韵犹存结交青年倜傥。旧友皆散慨叹世事无常,新朋来去终无一人依傍。一生寡淡守得黄金数两,来去无声终于殒命萧墙。

  这本书的写作手法有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没有直接对话,每一句对白都是转述,都是通过画外音讲出来的,让读者产生一种距离感,这也很符合全书营造出来的寡淡的气氛。散文式的讲述手法像极了萧红,句子不长却是话里有话,道理不深全是时世人情。大量内心纠葛的剖析,展示着上海女人的小心思和她们独有的智慧。如果说这种纠葛把主题写的太小了,那这种小可能正是作者想诠释的。

  作品取名《长恨歌》,白居易这首名贯古今的爱情长诗可谓无人不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人们更是耳熟能详,但这本书其实不是讲爱情的,它讲的是寂寞,它的恨不光是相爱不能相守的恨,也是世事无常的恨,容颜易老的恨,旧时光被新浪潮掀翻的恨,细讲究被粗假装掩埋的恨,是对过去不得不遗忘的无奈,是对现实不得不接受的苦笑,是对每一个精彩的当下的恍惚,也是对下一个无法预知的明天的茫然。这本书其实不是唐诗,应该是宋词,这份寂寞,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悲凉,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幽怨,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沉默。要我说,这本书不应该叫《长恨歌》,应该叫《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字才是这本书的灵魂。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长恨歌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