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长恨歌》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11 12:27: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长恨歌》的读后感10篇

  《长恨歌》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页数:3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恨歌》读后感(一):致王琦瑶的一封信

  致王琦瑶:

  你好呀,王琦瑶。

  今年已经是戊戌2018年了,我从上海回来的路上又想到了王安忆女士写的你的故事,和往事悄然作别,已经又是三十载了吧。

  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讨论你的声音仍有很多。也是,人人都对风华绝代的上海小姐念念不忘,也都存留着一幅老上海的景象。有人说你作,又是物质主义。又有人批评你作践了一副好皮囊,也有人怜惜你,在那样的年代,除去被洪流裹挟着随遇而安,一个小女子没有太多活法。我始终喜欢你,没有批判,没有带着怜悯,纯粹的喜欢你。喜欢你的原因也纯粹,像所有人爱你的温和,你就应是《家庭生活》杂志封面女郎,这话一点也没有看低你的意思。而“淑媛”两个字也是再适合你不过了,你的身段、你的气质使人想起那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你不适合被放置顶峰,因为你不是那个惊法也不是那个艳法,就应该是书里那样住在弄堂里的,带着点人情味又让人羡慕的。

  比起在初露头角的你,我更爱“暮去朝来颜色故”时的你。我一直以为程先生是你的最佳伴侣,但那时故人已逝了,毛毛娘舅和萨沙的故事也讲完了,追逐着潮流的浪尖儿已经是薇薇的事了,你和张永红继续看着上海潮流的发展,已经有了所谓的时光的沉淀,更懂得了时尚的真谛——也许也是更懂得了人生的真谛。但我知道你是不会就此罢休的,你不甘心做一个旁观者,你不希望头顶出现白色的发丝,也不愿意再有人离开你。你去享受party的欢乐,尽管还是像以前一样坐在一旁。但我知道,那时上海的旖旎,任谁目睹了一眼,就再也无法挪开目光了。多少女孩子心里是渴望着年龄大了以后,能有你这样的风情。我也不例外。于你而言,只有时光和皱纹是老的,你的心从未老过,那种兰心蕙质是不会老的。你没有“嫁作商人妇”,却也守了一艘空船,一艘关于年轻与情爱的船。那是你的执着,也是我喜欢你的地方。

  可是,我还是得说,王琦瑶啊,前尘隔海,古屋不再。我去了弄堂里走了一遭,那瓦的确还是细工细排的,月季花也是细心细养着的,晒台上的确还挂着隔夜的衣衫,也还有绿苔,可是不再是那个能出现一个你——王琦瑶的弄堂了,也不是薇薇那一代走了样的上海了。它没有乱了、没有脏了、没有粗鲁了,可是也没有你那个时代的细腻了。在我的心里,那个年代是有藏在盘扣旗袍里的罗曼蒂克的,有唱着“人生能得几回醉”的周璇的甜美嗓音的。而也就是这个我幻想中的,那个你拼命想留住的、去怀念的上海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我看见了你的美,正如王安忆女士说的那般“胭脂粉都是白搭,描画的恰是沧桑,是风尘中的美,每一笔都是欲盖弥彰”,也看见了你眼中的上海的美,是弄堂里的夹竹桃和桂花粥的情味,是爱丽丝公寓里望夫石般的静,是围着火炉唠家常的稀松平常。

  耳机里还在一遍又一遍地唱“何日君再来,何日君再来”,可是还有谁会来呢?阮玲玉走了,周璇走了,张爱玲走了,我知道她们不是你,你也不是她们其中一个,可是你们都在上个世纪里上海,都摇曳着裙摆,都拨弄了无数心弦。而你,也走了。 愿你在那一边一切都好,不论平凡,不论富贵,只希望那里再也没有这么多的爱恨情仇了。 ——一位陌生人

  《长恨歌》读后感(二):只是因为超过140字

  故事大概是好的 除了部分情节较为刻意(印象中尤以蒋莉丽临终之言为最)

  大段描写议论显得有些啰嗦

  人物对话总有那么几句掖着藏着 甚是不痛快 毕竟世上哪有这多经得起推敲的心照不宣

  (恕我阅历尚浅 不知是时代的矜持 还是作者的矫揉)

  虽说旧时光大概可算是小说灵魂 但老克腊出场后颇有命题作文之感

  王琦瑶的后半生依得那前二十几年的浮华才过得有样子些 而这繁华与素淡却都是由着男人决定

  书中那些以聪敏称的人也不见得有多么聪敏 顶多算是些明白人罢了

  精明这个词 我是不敢用的

  不得不承认的是 所有人都在俗世里隐忍坚持 努力活得有声有色 既然如此 那还有什么话好说

  总而言之 老上海的罗曼蒂克我买帐 但不愿买作者的罗曼蒂克的帐

  最后 没能有缘听作者前些日子的海派文化讲座 还是有些遗憾的

  只是因为反复删减 仍超过140字 写下在豆瓣上的第一篇“书评”

  《长恨歌》读后感(三):那个城市里的那个女人

  《长恨歌》读后感(四):《长恨歌》王安忆/人民文学出版社

  微信阅读/用时12.5h

  这部小说,从“弄堂"看到“王琦瑶”花了我挺多时间,不是因为晦涩难懂,只因为这样开篇就写了一堆和主线人物故事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景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写得虽好,却总是有一种云里雾里的迷茫之感。直到读到倒数第二章才幡然醒悟,这哪是些了王琦瑶的一生,分明时借王琦瑶写了上海的几十年。那些在王琦瑶生命中出现过又悄然离开的人,甚至包括王琦瑶,都是上海的符号。它们是特定时间特定的那一群,这样一群群连成片织成网,就是上海的岁月。所以这些人才留不住,因为岁月就是留不住的。想来作者在第一章就已经讲过了,王琦瑶是无处不在的,我却在最后才 明白这个意思。

  王琦瑶的日子结束了,但是上海还在,下一个又会是谁呢?

  《长恨歌》读后感(五):怪你过分美丽

  在出门的大巴上看完了。之前看到最后一章,便觉得隐隐不安,躲着似的留着,不敢看,也是不舍看。

  结局也确实可惜。

  王琦瑶这一生,都是好一半坏一半的,从前的上海在她身上烙下挥不去的印记,她优雅高贵,紧随时尚,女性魅力随着年岁只进不退,每个人好像熟识后都能在她这里得到所需求的安心之处。于她自己,这一生并没有落到好的去处,身边的人,也是走一批来一批,没有个长久的。对朋友,王琦瑶是无所谓的放任态度,吴佩珍蒋丽莉都是剖了心待她,将她放在高一等的位置上,也终换不来她同等的在意。可程先生李主任康明逊萨沙老克腊,又有哪个是属于她的?他们深深浅浅稍许停留,带给王琦瑶情感上的得与失,心里升起的希望和次次落空。

  一开始,对王琦瑶,觉得只是生得好皮囊,还总带着点仔细心思的早熟女孩,有着虚荣心和过分强调的自尊。她是柔软需要依靠的小女人做派,对李主任的不容分说,直接了当毫无抵抗之力。她聪慧敏感,仔细进退,在旧上海的浮世繁华里为自己编织了一个梦境,也造就了一个错的开头。到后来时代变迁,她这梦是醒了,像画好底稿的画一样,开始涂色填彩了。这画画的好不好,受着底稿的影响,受着色彩的影响,好与不好,却也是不可一概而论了。之后到这新的上海,却慢慢对王琦瑶生出一份敬佩来,她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处事风格,在平凡生活中还守住一份精致优雅,没被这一落千丈的日头磨坏了脾性。

  想来也是人生无常。程先生守了王琦瑶一辈子,终究咫尺天涯。王琦瑶向来是稳得住心绪的人,到最后却为了留老克腊交了底流了泪,失了常态,却也不是因为比前几位多爱了哪一些。凡事都要凭缘分,要是没有再用心也是无用。不如来世愚笨一些,粗糙一些,似薇薇般,还能有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恨?恨这长梦终有醒时,恨这美丽太过瞩目。

  《长恨歌》读后感(六):(一點隨感,算不上長評)

  早就聽說王安憶的小說啰嗦,所以一直敬而遠之。但是真拿起來一讀,才發現並不啰嗦,而是這十里洋場本該有的紛雜味兒。同樣是寫這聲色犬馬的上海,不免想將她與金宇澄,張愛玲,韓邦慶做個比較研究。

  金宇澄將兩個時代來回插敘,寫情狀物不動聲色,“上帝不響,像一切由我決定”,極簡如網絡小說一般的對話,描述的用詞也簡單,三兩筆的白描卻在一來一回間流露出了作者飽滿的感情以及對時代滄桑的思考。

  張愛玲是刻薄的,她看人世那麼深刻,深刻全來自於她對人性極度的失望。就像《金鎖記》裡的曹七巧,毀了自己的兒女卻像給自己添一件旗袍般春風得意。

  韓邦慶由於時代較為更早一些,所以他的小說裡在技巧上還是章回小說的那套東西。可是在內容上,尤其是人物形象塑造上,一個個飽滿的人物形象卻又被他寫的呼之欲出,她們生在妓院這罪惡淵藪裡,或是看穿了世態炎涼,或是步步為營地為自己尋出路,或是為了情與愛去掙個死活,都深刻的表現出隨著上海日益物化,人性變得越來越勢利,眾生相愈發刻薄的一面。可以說在精神上是後來海派小說的雛形。

  王安憶作為張愛玲與韓邦慶的後來者,金宇澄的先驅者,在她的小說裡,人物還是那一套海派的人物,漂亮的姨太太,穿著最時新的旗袍,一邊物化自己,一邊也學著女學生那套說什麼解放女性,卻又搓著麻將,不知不覺間消磨了光陰。王安憶沒有張愛玲的刻薄,人物多少要溫暖一些,但仍舊是勢利的,金錢至上的。這是城市人的共性。王琦瑤不會像曹七巧一樣控制自己的女兒,甚至會為女兒和男友的約會創造機會,但是王琦瑤的櫃子裡還是有一盒金條的。她比余華或者莫言筆下那些農民精明。

  與金宇澄相比,王安憶那些拉拉雜雜的描寫都是飽含了感情的。她和金宇澄,就像蔣捷的一首詞裡的兩句,王是“壯年聽雨客船中,斷雁叫西風。”金是“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說起來,這些十里洋場的小姐太太們都應了蔣捷那首《聽雨》。

  另外,王安憶的視角最多只能說是“女性視角”,算不得“女性主義的視角”。

  《长恨歌》读后感(七):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长恨歌》读后感(八):上海的王琦瑶也是生活中的你我他

  上个世纪40年代的上海,伴着电车的当当作响声,身姿曼妙的淑女和头戴礼帽的绅士在熙攘的街道上穿梭来往,虽有些造作和束缚的意味,却总能唤起人们对那段旧时光的贪恋。随着时代的开放,大家像终于挣脱了绳索,社会变闹腾了,但总能寻出些旧时的影子,繁华似是附和,本真是不变的吧。

  王琦瑶的出场是以平常人家大家闺秀的形式展现的,像是王安忆老人从落满秋叶的树下随意拾起的一片,没什么新奇。但她一生的际遇与选择,生活和结局都有些出乎意料,当情妇,遭抛弃,忘年恋,离开的方式也让人唏嘘不已。如果当初选择了程先生,她的一生或许就连着她的出场般普通,少有波澜了。但偏偏像外婆说的,她长得忒好了,在环境的夸耀声中迷失了自己,没开个好头。她较为聪颖,也有所追求,虽善解人意,但也工于心计,她的性格,随和中带着些孤傲,有种离群索居的味道,即使后来有了女儿,也像是养了只随时都会飞走的鸟崽,让人感受不到亲情中的温馨。她这一生都像坐在列车上的旅人,轨道是她自己选择的,前景却是茫茫然一片,身边的同伴换了又换,到头来仍是她一个。如果说那个时代的上海女人作,那么王琦瑶就是典型的那个时代的上海女人。但谁又永远不作呢,毕竟在无法预知未来的情况下很多人都只能在自己更倾向的选择上孤注一掷,王琦瑶的选择是安稳现世中找寻激情,但成事在天,盼望成了指望也是没办法的事。

  《长恨歌》读后感(九):一曲长恨一曲歌

  #2018.05.26-06.04 《长恨歌》#

  看第一部分的时候,我是不喜欢王安忆的文字的,甜腻,夏天里读这样甜腻的文字,容易让人没了胃口。

  也不喜欢那个年纪的王琦瑶,刻意的真比没有真还让人讨厌。

  读着读着,王琦瑶就变成二十多岁三十多岁四十多岁五十多岁的样子了,陪一个女人走过一生之后,她那矫饰的年少和费尽心机的美慢慢的就被原谅了。

  不光原谅,还生出爱怜、心疼、悲悯,明明也是个可人儿,怎就如此寂寥的过完此生了呢。

  也怨不得她,她好像从来都没有主动为自己做过选择,被裹挟着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被男人,更被时代。

  书中好像说。王琦瑶第一步走错了,以后便都是错着的。

  其实那第一步就算是错的,也是幸运的错,像王琦瑶这样的女人,给她这样的人生总比给她普通人的人生要好些,虽然这人生是苦了点,但那苦,也是有份量的苦,不是那哭哭唧唧飘到黄浦江里就没了踪迹的苦。

  王安忆不爱王琦瑶,倘若她爱她,她就不该写最后两章,没那后两章,琦瑶就不是可怜的。加了后两章,就有了风烛残年的意味了。

  幸好王安忆没有把程先生和王琦瑶写在一张床上,也幸好在上海的人海里,王琦瑶没再逢着阿二,幸好呀幸好。

  《长恨歌》读后感(十):遥远的绮梦

  原谅我的无知,我在打开这本书之前还不知道王安忆是位女士。其实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性别这个问题。然而稍微看上几十页,就自然知道了,这么细腻的文字,自然是女人才能有的生花妙笔。

  我一下子就爱上了王琦瑶。若我是个男人,不论我是李主任那样的财大气粗,还是阿二那样的遗世独立,都免不了拜倒在她的裙下。不是因为她的美。她的美是俗世的美,是家常的美,是只能得三小姐的那种美。不是因为她的灵魂。她的心终究是势利的,是看人下菜谱的,是给自己留条后路的,是庸俗的灵魂。不是因为她对时尚的敏锐。她确实可以很好的驾驭时尚,看懂了时尚的精髓,却也不是女人重要的品质。那我爱她什么?爱她耐得住寂寞,不论是在爱丽丝公寓翘首以盼,还是作为护士耐心等待客人,她都是坐得住的。她可以闭口不谈她的过往,她可以不动用大笔的财富,她可以不盼着再有一段感情,她可以不需要一个男人。不能说她所有的感情都不是她主动追求而来的,但起码可以说,她一直没有处在一个期待爱情或者期待依靠的状态下。她两次争取男人,一次是对萨沙,美人出手,自然很难有男人不上钩,但她终究只是为了肚里的孩子有个解决的方式。一次是对老克腊,一盒金条可以买到当年的上海小姐,却终没能买到那个对她有心的小男人。

  我爱她是一个真正的女人,她不是完全庸俗的女人,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女人,她是刚刚好的俗气,你会觉得她可以接近,又不至于心生厌烦。她是刚刚好的精明,她的小心眼可以被人看透,却不想将她点破。她是刚刚好的自主,她选择做没名没分的情妇,却不是无情无义。她是刚刚好的贤惠,既是心灵手巧,却不是勤勤恳恳。她是一个刚刚好的女人,正如宝钗所言,“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一个如此刚刚好的王琦瑶,就成了刚刚好难得的女人。

  我惋惜她错过程先生,惋惜她失去李主任,惋惜她放过了康明逊,惋惜她留不住萨沙,惋惜她失却了老克腊。她的一切都让人感到惋惜,或者更直白一点的说,替她恨。而她自己呢,仿佛只有淡淡幽怨一直萦绕周围。连这幽怨,也是刚刚好,多一分便怨妇一样的可憎,少一分则失去了韵味和神秘。

  王安忆的文字很有意思,从情节上说,她仿佛只为自己而写,读者好奇的问题与她无关。比如阿二到底去了哪里?萨沙的结局怎样?那个年代王琦瑶怎么给薇薇上的户口?薇薇去了美国幸福吗?王琦瑶的妈妈后来怎样了呢?老克腊得知王琦瑶死于非命难过么?我们觉得很重要的事情,王琦瑶未必觉得重要,也未必能够得知。这和我们的人生一样,我们总想知道然后呢,却注定有太多的然后不是我们能够知道的。王安忆的文字太美,从手法上说,她大段大段的描述场景,又有太多的神来之笔,能把简单的场景写出情深义重。虽说可以全然跳过不读,可是错过这些实在是太大的损失。

  这本书明明是写一个女人,却写透了上海一座城,写尽了上海女人的风情,也写遍了情爱的悲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长恨歌》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