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富萍》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2-27 02:33: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富萍》的读后感大全

  《富萍》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富萍》精选点评:

  ●和长恨歌的感觉有点类似,不过这本更励志一些~

  ●挺早的书了,只记得曾经看过,可情节和人物似乎都不记得了~

  ●缜密精细的白描

  ●依然是上海的故事

  ●故事由一处展开,却在另一处收了尾。没缘分的没缘分 有纠葛的没看对眼 按照时代背景这肯定是要讲一个女孩自主啊独立啊掌握自己命运决定自己爱情的故事。但我不喜欢富萍 反而惦记奶奶和孙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一处开端的写作手法

  ●苏州女人的故事

  ●如果情节是小说的灵魂,那么这不是一本小说

  ●王安忆的次要作品,批它很多。现在想来蹊跷,怎么当时就一口气读完的呢,好像也没有被无聊到。

  ●可亲的日子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特别是长恨歌华丽巅峰之后的王安忆,大概再也难以突破她市民上海的狭小格局。比之八十年代,王安忆已经进入某种创作的超稳态期,正如洪子诚所说,这种特殊的才情可能会损害王安忆尚有可能的文学超越。

  《富萍》读后感(一):《富萍》

  宁愿做海上的浮萍 也不愿一辈子和一个被逼的不爱的木讷的男人到老。。。原以为富萍离开了奶奶孙子去舅舅那会和光明顺理成章的在一起,也是巧合,小君这个单纯又傻傻的角色成就了光明,亦是明明注定,逃婚的女人在那个社会是遭人唾弃的。为沉默以应对~浮萍终究找到属于自己的水域 就这样过吧 一辈子不长不短

  《富萍》读后感(二):无声胜有声

  王安忆的作品,绝对不能一目十行地看,因为她的功力本身就是体现在每一字、一词、一句的细水流长里。她的作品一般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米尼》是特例),但浓墨重染的是心理、百姓生活、日常景色的精心描绘。

  富萍一直在漂泊,因为她的生活始终被安排着,而不是自主选择着,但她并不甘于逆来顺受这一切,即使她不知道自己能带来什么改变,能有怎样的生活,但她一直没有放弃寻找与尝试。她没有足够的优先权,但却执拗地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她对生命个体其实是足够宽容的,才使得自己总能找到人生不一样的可能。尽管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却是最自适的。

  《富萍》读后感(三):王安忆的人世

  活着的写字的这一代女人里,连男人也算上,看来看去,只有王安忆是心服口服。她的细节真是太叹了。

  不是《富萍》这会儿才觉得,很久以前的《上种红菱下种藕》,更早的还有《文工团》,《蚌埠》。再早也不喜,就从来没觉得“三恋”时代有什么意思,应该是从《天仙配》开始改变印象的。有评论把《富萍》和《长恨歌》并称双子座的,虽说远不及长恨歌名气的零头,我却喜欢富萍得多。长恨歌如果有可看之外,也不是王琦瑶的人生,还是富萍里的这些生活细节--弄堂里的人世,亲切而温暖的人世,毫不诗化,庸常琐碎,却又绝不委琐。不阴暗,也不是太兴兴哄哄,就是悠长的流水样的日子。是小时候的冬天早晨,院门口正在生火的炉子,寒风里荡过来的白烟,有点呛人,要掩着眼鼻穿过,却并不讨厌,只觉得踏实而真切。就是这样的人世。

  《富萍》读后感(四):暖意

  以前读王安忆的书总会心里戚戚的,像《桃之夭夭》,像《长恨歌》,但唯有这本读下来,觉得心里是暖的,这就是生活的常态吧,再苦也依然可以过的向上快乐,书里面说那个瘸腿孩子的妈妈,来到上海,什么苦活都做过,没学到什么技术,但却练就了一身吃苦的本领,以后生活再苦也不怕了。瘸腿的孩子明明受尽世态炎凉,记住的却是生活中的一点点温暖甜美的细节,这也是最后富萍选择他的原因吧,他对什么事都感觉有趣新鲜,跟舅舅的感觉有点像,就是那种“帽子挂在月亮上的感觉”(呵呵,我也记得这个大林和小林的故事,说等着月亮变圆了帽子就自己掉下来了)。王安忆总是擅长写细节,是我喜欢的作家~这本书说是描写的上海中的扬帮人,我对这方面的认识很浅,觉得看到的就是一种生活,朴实艰辛,但是靠自己双手劳动追求好日子的生活,艰辛中透着暖意。像一副展开的画卷,人物很多,有主有次,有的虽然寥寥数笔,依然很传神~

  《富萍》读后感(五):我们都只是小人物

  在之前的读书笔记上提过的。但是,看完了才发现其实我理解错了。这部作品不单单是以一个从扬州过来的女孩子的眼睛来反映上海给人的面貌,更是从一个更广大的角度来叙述外来人员在上海生活的面貌。作者似乎有很强的描写的欲望,事无巨细地描写。对于那些石库门里的,那些棚户区里的生活,我从来没有涉足过,一字一字地从作者的描写里窥看那些我陌生的人陌生的事。

  《富萍》以及后面的三本书,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故事的发生背景都是淮海路,或者说都是作者小时候待的地方。所以她的描写熟门熟路,非常细致。富萍的奶奶在一户军人家庭里做保姆,而作者的家庭就是一个军人家庭,她也在与复旦的张新颖的对话里说过,这个“奶奶”的塑造也是以她家以前的一个扬州保姆为原形的。所以,整部小说与其说是小说,还不如说是一代人生活的描写。对于弄堂,对于阁楼之类的,我总是感觉无法沉浸到那样的环境里去。高二看《长恨歌》的时候,我是直接跳过前面的两章,直接进入故事的。虽然我很清楚,我跳过的是最能显见作者功力的文字。

  除了环境的铺陈之外,另外一个重点,就是主人公富萍了。在她身上,应当说是体现了上海这样一座城市对人的影响。在来上海之前,她应下了老实的“孙子”的婚事,可是到了上海之后,在一种完全陌生,但处处有吸引力的城市力,慢慢地开始不想回扬州了。虽然,她身上还有一点愿意屈服的意思,但最终依然逃到了舅舅家。最后也由自己选择了一户棚户区里的母子,跟他们一起生活,与那个残疾的“儿子”结婚。

  总的来说,作者首先是在用强大的描写来表现城市的魅力,最后,再表现这个魅力对人的改变。这本书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放进作者的《水色上海——关于写作<富萍>》,我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这样的文章对作品的理解其实是很有用的,可惜我找不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富萍》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