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长恨歌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4 03:03: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长恨歌的读后感10篇

  《长恨歌》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361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005-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恨歌》读后感(一):爱恨不过一曲终人生

  从小家碧玉、婷婷袅袅、顾盼流连到形容枯槁、满是皱纹,这便是王琦瑶一生的浓缩,也是大多数女人一生的浓缩,这浓缩又是如此让人感时伤怀的。

  这一生是动荡不平的一生,歌舞升平吴侬软语的民国上海、建国后一切计划中平淡无奇的上海、文革时是非黑白颠倒流言四溢的上海、文革后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上海。一个有着传奇经历的旧时上海女人,又经历这时代的种种变迁,就更添了那沧桑感和历史气息。

  王琦瑶的繁华里是带着质朴的,而这质朴中是透着娇媚的,就像这书中的字字句句,诉说着万事万物的两极,而这万事万部无一例外的都在这两极之间流连穿梭,不知停歇。

  王琦瑶懂这闹中的静,知这扬中的抑,明这欲中的拒,这在我心中倒是显得可爱的。她的出生和出身也似乎决定了一生,其中有些命定的理,但又不忘了成事谋事都在人的理。几十年的风雨沉浮,也有着几十年的感情纠葛,可纵使再刻骨的爱,在这岁月的风蚀下也终成淡然和稀疏平常。而这其中的爱,是较着劲的;说成是一种博弈,不免伤人,可怎么看,那感情也只是这模样。

  王琦瑶其实是势利的,她本是这上海城市的边角料,但那股上进心是非得要让她跻身这上海舞台主流的,这也是天生丽质的姑娘们所抱着的最大憧憬的。

  程先生纵使有千万般好,纵使无可挑剔,可单凭一点,就注定了他是王琦瑶用来垫底的。那就是,程先生也是这边角料里的,虽说是这边角料里最为完整的一块,但也是王琦瑶所看不上眼的,自始至终都看不上眼的。王琦瑶宁可要当李主任没名没分的情人,宁可后来为康明逊忍痛生子,也是满心里看不上程先生的,因为她是将自己看作那上流中的一部分的,哪怕是那上流中的边角料也是与程先生不同世界的。

  而程先生呢,对王琦瑶的百依百顺与其对蒋丽丽的任意放纵形成这书里最大的感情反差,最是让我心酸,也让人明白再好的人总会有其有恃无恐的时候。你或者会问,“凭什么呢?”可这感情里都是你情我愿,又何必探个究竟寻个明白。有时越想得,越不得;而不去想这得,也是不得的,这就是命里无时,不论强求与否,终是个无。

  蒋丽丽本是有机会同程先生有个结果的,只可惜女人凡事太求个真,其实也不只是女人,总之太求个真反倒只能得个空。蒋丽丽是极致的,牺牲是极致,占有是极致,文艺是极致,革命是极致。满是要溢的啊,极致只能是让人内心负荷的。蒋丽丽是不懂王琦瑶那七八分的学问的,蒋丽丽也是不明王琦瑶那隐忍等待的命理的,也就只能吃了极致的苦,患了极致的顽疾,离了这极致的世界。

  《长恨歌》是拖了一年的时间才读完的,作者散文似的笔触极其细腻,字句都能在读者心里形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画面的。有了电影和电视剧,虽没看,但也知晓现代的影音技术再怎么发达也无法将这活灵活现的笔触不失真的表达。

  这也只是一年的光阴罢了,倘若是几十年后的回望呢。不想不想,罢了罢了,前路漫漫且行且珍惜。

  《长恨歌》读后感(二):红颜多薄命

  不管是张爱玲,还是苏青,不管是茅盾,还是王安忆,但凡涉及老上海的繁华锦瑟,心里总是会起一个结,是嫉妒,也是羡慕,是不屑,也是无奈,是忿忿,也是遗憾。北天津,南上海的气势磅礴如今不仅被上海远远的抛在了后面,就连北平也远远不如了。虽然表面上总是用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渲染地域性的仇视,似乎又可以光明正大的指责政府了,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小肚鸡肠。

  同样,上海女人全国闻名,却不是什么好名,势利,市侩,斤斤计较,好像把女人能有的缺点都套了上去。可是,又有王琦瑶这样静静的邻家女孩儿,淡淡的透着温情,虽然不是极艳的美,却带着风韵,让人上瘾。识大体,明事理,清清楚楚,好像把女人做到了极致。可是这样弄堂里的小家碧玉也是有人不喜欢的,觉得这样的人虽然仪表是端庄的,谈吐是高雅的,却精于心计,琐琐屑屑,没有大智慧。而这位清晰地画出分界线,拼命证明自己是真诚的,肝胆相照的“大智慧”却天天烹制心灵鸡汤,放那么多盐也不嫌齁儿。

  王琦瑶成长于弄堂,悠闲慵懒,充满着小情调,人生发展顺水推舟,不骄不躁,看似平常,又在平常里透着不平常:天生的敏感中流露出来的是腼腆和沉着。这份含蓄恰恰成为她最有利的武器,男人看重的也恰恰是这份不经意。借着这份不经意,王琦瑶踏入了上层社会,红极一时,可随后便是急转直下,大富大贵后的忍气吞声。也不奇怪,那件武器毕竟是女人的武器,是胭脂水粉小世界的武器,抵挡不住刀光剑影的大世界。

  随后的上海看似斗转星移,骨子里还是透着小情小调的慵懒。王琦瑶看似独当一面,实则还是靠着旧时代的荣耀。旧上海时虽不惊人却忘不掉的美带给了她一世繁华,这繁华又给了她在新上海不曾消逝反而会随着时光生长的美。

  生为人母的王琦瑶明白漂亮的女生想用自己的美貌换取一个好价钱,却难免眼花缭乱地错过了去,所以劝诫张永红不得,心里也遗憾,也可惜。可她王琦瑶年轻时不也是无视一个中共地下党,被眼前的炫目繁华吸引过了去。所以到头来王琦瑶虽然仗着经验怜悯着张永红,可更多的却是惺惺相惜的闺蜜情。

  想来也是,哪个闭月羞花的十分女生不希望自己能过上十二分的生活?可惜大多要么像张永红,自觉有大把时间可以挥霍,游戏人间,哪知却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最后草草了事;要么像王琦瑶,堕入大户,哪知男人们在外厮杀,屋檐下又怎会不染一滴血?就算熬成了正室,也躲不过大宅门里面的明枪暗箭,消磨心智,冷暖自知。真正幸福的,反而是忘掉了自己的十分美貌,过着七分的日子,慢慢酝酿,在时间里缓缓化成三分,反倒成就了十分的生活。

  王琦瑶发迹于这繁华,也亡命于这繁华。在十里洋场的阴柔上海,王琦瑶可进可退,尚且死于非命,现在这个骄淫失道的社会里,王琦瑶张永红们又该何去何从?

  自古红颜多薄命,独留青冢向黄昏。

  《长恨歌》读后感(三):此恨绵绵无绝期

  别问我为什么取这个标题,因为长恨歌一下子就想到了这句。

  书名《长恨歌》,简单分析一下。长是说书讲述了王琦瑶的一生,恨是说她从未找到过好的归宿,她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本书主人公对得起她的名字,美丽,招惹了无数男人。

  先说第一个也是此书最爱人物,程先生。程先生对王琦瑶可谓是爱到骨头里了,情一念而起,一往而深。程先生总让我想起金岳霖,而金比他还幸运些,起码得了回应又高寿。他从未放下过王琦瑶,他一直放在心上的。知道王琦瑶做了上海小姐,也是不愿相信,自己却是形销骨立了。不管王琦瑶后来怀孕了,种不是他的,他依然在孩子生下后感到欣喜,好像孩子真是他的一般。知道王永不会回应他决然地说从此不会再踏入平安里一步,虽是爱惨了可还保留着自尊,我欣赏。而这样一个喜爱摄影的人竟在文革中死去,莫大的冤屈那。文中还提过他本业是铁路设计,真真是多面俊公子。

  每个人对爱自己的人都是自私的,程先生也不例外。程先生对蒋丽莉一直是残忍的,他在她面前不断地提王,一遍遍揭她的伤疤。但他们之间本是有可能的,他也曾真心对她,也许虽然只是感动,但王对他的影响太大,街上的一个背影都可错认。蒋丽莉终爆发,她明白自己永远替代不了王了,于是她一遍遍在他面前提王的名字,既刺痛自己又伤到对方,“王琦瑶这名字本是要用时间抚平的,哪经得起这翻来反复的提及,倒成了刻骨铭心。”我一直觉得这句写的很好,提醒女子不要在男人面前多次提前女友。

  王的第一个男人李主任,权势通天,是王两倍年纪,也是真正怜惜王的。他如此强势,迫使王不得不接受成了他的金屋藏娇的女人。不能说他们之间有爱情,王这个涉世未深的孩子从未遇见过这样的男人,她只是接受了命运安排,在我的理解里,李主任是她的依靠。她一直在等待李主任的到来,最后一次相见两人都内心惶惶,因为他们都有预感。而这预感成真了,王等到了李死亡的消息。

  后面几个人物我不想写了。直接跳到王的女儿薇薇。

  薇薇和王真的不一样,她一点都不像王,她不美,所以她一直嫉妒母亲也许还带着怨恨。她和朋友在一起是陪衬,可她仍然很开心,一点不在乎。她看不惯老式的东西,就像她和母亲永远不和。王也会吃味女儿的年轻,她虽比女儿美,可这青春是比不来的。我看到这些情节突然就能理解在我和麻麻一起照镜子的时候麻麻每次都会发出的感慨,到底是老了啊,皮肤什么的都比不上了。我以前会觉得好笑,不是你的女儿么。可我现在明白,我就是她的对照,她通过在镜子里的我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薇薇似乎是这文中唯一幸福的人,“也许这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太去计较反而不得。当然一定要说,她也不一定幸福,她为男人向母亲要钱那个情节就像是铺垫,“不能对男人太好”。

  王最后的结局真正是意外。就好像一场戏被中途打断。当然作者在前面也写了很多铺垫。老卡腊已与她断绝往来。这里我又要吐槽一下王的悲剧了“你要什么我都给你,我只是想买这最后的年岁,你竟不同意么”。王这一生到最后竟是无人陪伴的,女儿远走美国,一直不把她当母亲,未体验亲情,虽前后有过6个男人爱她,但没一个能真正娶她,杜拉斯比她幸福多了。她的死因是李主任给的黄金,这似乎又成了个循环。此恨绵绵无绝期那。

  打引号是文中引用,也许不完全一致,凭记忆所写,见谅。

  《长恨歌》读后感(四):《长恨歌》读后

  无心同喧闹争功利,清淡处熙攘自芬芳。

  心细如发,生动如画。层次分明,推开罗列的铺叙见多彩感官世界。

  选而后定,世界原来是可以抛在身外的。

  隐着隐着压不下弥漫的缱绻无际,诉诸为一个飘零。

  美丽它来,蒙昧提着小心翼翼。烦事送去,揪心数度身不由己。皆无定数,变着脸陪不过的一寸光阴,泪向心里流,权当无痕迹。

  穿走于繁华,浮世的关联可都隐去了,遥像沧海一粟,似乎终冲来推去,不堪追忆。几度似是故人归,熟料早已咫尺天涯。内心暗自较劲,怨得谁?只怪太当真。

  稔熟的街巷院落,无日无月,岁岁年年。

  结尾似乎跳跃极大,只能同前面连接,说个一步错,步步错也在情理中。

  行间字里力透饱经的世事,人心疏离起落,洞悉红尘烟火。拥一颗慧心之人不会被岁月吞没,天下谁人不识。

  作品从头至尾颇具城府和斤两,很开眼,获茅盾文学奖实至名归。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

  《长恨歌》读后感(五):长恨歌 结局无非就、那样

  昨儿就把长恨歌给看完了~

  很久处于排斥这种大家之作状态的我在开始看第一第二章没完没了的写鸽群和弄堂的描写就一直酝酿着写些什么····

  大家之作就是不同    ···有兴趣的孩子可以观摩下王安忆的长恨歌前两章···非常有···教科书课文的潜质···

  好啦···不说闲话················正题ing~~~~···········

  amp;殇~致最坚韧的女主角王琦瑶

  大家之作和流行文章的最大区别是殇和伤的不同

  王琦瑶 贯穿着整本书的人物·没有要死要活的嘶吼,没有眼泪的肆意横流·用现代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肉痛···笑·一群人物的的生活都是高度内伤的存在着。王琦瑶这是最深的内伤,作者没有给她安排坐飞机死掉了,也没有安排她有个异族血统 可以远渡重洋的跑路 也不能静坐在自己的世界里逃避到天昏地暗。这就是主角的宿命吧,无论是什么事儿,只要是主角,去面对,去度过,就这样的生活。

  命运对主角的控制特别的强烈

  很多时候不是主角可以选择什么

  而是没有备选项而必须去做生活选择题

  这就是王琦瑶 上海小姐的第三名 被包养的李主任的内室 怀了一个人的孩子,却至死都说父亲是另一个人

  无论在哪段人生的路上 所有的结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慢慢的事情发展开来 ,结局就只有一个

  看的时候我多希望王琦瑶能够任性一次哇哇的乱哭一气,最好能像现在的偶像剧一样女主角一哭就鼻涕眼泪的到处都是。

  承受 忍耐 适应

  静静的呆着暗涌着千言万语

  喧闹的沙龙暗藏着孤独寂寞

  从十四岁到四十岁 岁月变迁

  amp;逃~王琦瑶有关的男人们

  摄像师 典型的旧上海的男人 内秀到不行 换句时髦点的 内心戏就属他最多最不大气,也是因为这份不大气 虽然是贯穿最久的男人 也是最接近王琦瑶却最后最没能接近女主角心的男人 最后明白等待着做内心戏很没用 就离开了

  李主任 最身不由己的男人 李主任 就是有点权术混在商场的那号人,王琦瑶的性子又是特适合做那啥····但我以我内心的这个鄙视蔑视小三的价值观来看这对为啥觉得和谐不行啊··笑~李主任是所有男人里最能保护和最会保护王琦瑶的人·虽然最后还是以飞机坠落退出了这故事,但是李主任的那些金子起码支撑了后面的所有故事···知道最后一秒~

  我居然忘记了他们名字可见我多么的不待见他们···

  诶·····

  只能说没有罪大恶极的人

  只有保护自己的人

  amp;傻~一坨傻孩子

  薇薇 薇薇那个漂亮的朋友 漂亮朋友的各个男友们 还有薇薇妈妈 也就是王琦瑶的女朋友们

  社会的烙印···好深····

  每一人都是被自己涉足的环境限制着看着他们青春无敌····也是    青春无敌的傻

  围着利用自己的男友转·

  围着只知道漂亮的女友转

  嫉妒比自己有气质的妈妈

  这些都是什么和什么啊···

  到头来···

  故事的留白里没一个幸福的·

  青春不是可以挥霍的时光~····

  诶呀呀···今儿德国好好踢啊·····去听比赛啦··不废话

  总而言之是本好书啊···哈哈···

  《长恨歌》读后感(六):究竟谁的人生更长恨

  书缘、人缘

  买入绛红色封面的精装《长恨歌》是在张爱玲故居楼下的彩和坊,那是我第二次去,淅淅沥沥的下雨中,从静安寺转个弯,就到了这个地方,收了伞,进到店内,只有两个店员,没有顾客。

  一点也不意外,这样的天气,又不是周末,过了晚餐的时间,夜幕下的上海,在常德路一带,洋气的公寓楼即使很旧,也在夜色的灯火里,意兴阑珊。

  店员是个有着纤细身材的姑娘,说话轻到需贴近了才能听到,我浏览着书架上的书,询问她为什么不多上一些张爱玲的书,她微笑着说,她也不知道,今天是第一天到这个店里来做part time工作的。

  有几本香港出版的张爱玲纪念版小说,另一个店长模样的女孩子说,价格都不菲,超过两百块吧。

  我放弃了看那几本张爱玲,想想,张爱玲与旧上海里的旧时光,都是飘在半空中的云絮,那小说一样也不曾是她的生活,即便是片刻,也是幻化的镜像,美好、沧桑都蒙上了模糊的迷雾。

  随后,我在转角的书架上看到了这本绛红色的《长恨歌》,书脊上还是模压的油皮一样的精装书脊,仿佛这是一宗放置了几十年的收藏。

  我拿了下来,沉沉地坠在手中。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文库,《长恨歌》是其中的一本,2005年头版,2014年第二次印刷,印数自5001册开始,想来十年前的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也才印刷了5000册。

  《长恨歌》一直没看,大约是抵触过王安忆的文字,也或者在年轻时无法消受上海里弄生活的细腻婉转,而今,品过人生的粗粝,越来越回归生活的细节万象,跳跃而浮躁的心终于安宁于乱世间,这本书,以绛红色封面在这个角落,终于等到了我的翻开。

  我跟那个第一次来店里做part time job的姑娘说,买这一本吧,你再帮我选一本别人写张爱玲的书,算作此行的留念。那个姑娘叫圆圆,她认真的说,她也不知道哪一本写的好,要不然,她帮我去问问店长。

  寂静的店里,没有客人,我们之间的对话像是没话找话。圆圆帮我结账、送来制作好的、冰镇的“倾城之恋”,也是红色的,有树莓和草莓的味道,这饮料也是消费张爱玲的文化,倾城之恋变做饮料的名字,不知道是否取了酸甜,失了苦辣。

  后来,夜深了,小店要打烊了。圆圆特别低声地来说要下班了,我的“倾城之恋”才喝掉了三分之一。她抱歉地微笑,就像这错是她的问题,我收拾东西,跟她聊天儿,问她正职是做什么的,看上去还是个学生样。

  她这时好看地笑了,说自己是毕业于上海的海漂,本科是学计算机的,但是毕业后开始修心理学,已经拿到心理咨询师的执照,靠接案子赚钱。我问,接案子赚钱吗?她笑的更深了,然后说,所以才来这里兼职的啊。

  跟着她和店主打烊了小店,深红色、橘黄色和几柜书香,连同张爱玲的蕰息,都随着灯光有了隔离感。外边依然下着雨,常德公寓门口有屋檐,我们站在一起躲雨,叫车,有一个老人,瘦弱而佝偻着身子缩在公寓门口的另一角,圆圆走过去,放下五块钱,老人递给她一只玫瑰。

  圆圆走回我身旁,我问他老人的事,她说老人也许住附近,你给他一点钱,他给你一只玫瑰或者一只小绒熊。我们一起觉得这事也挺平常的,身后的常德公寓却曾经住过张爱玲,我们靠着的墙壁上,钉着一句话介绍的铜牌。后来,我叫的车来了,跟圆圆笑笑,我先走了。

  读书、度人

  《长恨歌》在这个夏季初期的六月,成了我阅读的主打。王安忆的文字在这个长篇里,尽情洋溢了一种女性的细密、敏感,在上海的弄堂背景下,织就一张生活的网,网住王琦瑶和她周围的人们,闷他们在50多年的时间里,生生死死,爱恨情仇。王安忆惯常用这种“制造意象”的手法,引着读者在她所营造的“意象”之中,跟着她故事里的人物,兜兜转转,操心着王琦瑶们的命运,悲哀着王琦瑶们的悲伤,理解着历史动荡中王琦瑶们的得过且过,纵容着王琦瑶们的长歌当哭。

  小说阅读给读者带来的快感,这本小说一丝一毫也不欠缺,情节细水长流,该柔和处百转千回,该凌厉处快刀霹雳,意料之中窥见意外,意外之中慨叹难调法定,这些笔法、布局、收放自如,成就了《长恨歌》的赞誉基石。

  人物塑造上,看出王安忆的偏心,王琦瑶是男人的试金石,长意短情、真心假意,碰到王琦瑶这个女人中的奇异之人,一准儿露怯,或者躲闪,或者激情后猥琐,或者偷窥,深情长久的唯有一个程先生,却在道德、大义、唯诺、不幸中,败下阵去。与王琦瑶过手的这些男人中,无论身份、地位、年龄、品质,最懂王琦瑶的是程先生,最不懂王琦瑶的也是程先生,最爱惜王琦瑶的是程先生,最不爱惜王琦瑶的也是程先生。

  一生之中,有这样一个程先生,是王琦瑶这个女人的幸运,也是她的最大不幸。王琦瑶的长恨,与那动荡不安的时局直接相关,被命运摔到谷底无数次,她努力着伸出脖子呼吸,也要保持生的好看的细碎生活,她的长恨,因为程先生永恒的恋爱、落不了地的牵挂,蔓延开来,使王琦瑶都不能躲在世俗的欢乐里歇一会儿。

  雅致的女人,再生的绝代佳人一般,被钉在画框里,人生也就上了墙。王琦瑶其实也想过普通女人的生活,相夫教子,但她不可以了,她不能在世俗里沉沦,沉沦了就如卖了身的女人,成为街头巷尾唾沫星子里的不洁之人;沉沦了,就不能再做程先生的女神。

  王安忆笔力杀人,把王琦瑶想跟世界和解的机会都抹去了,不让她变老,不让她身材走样,不让她长皱纹,不让男人停止对她有想象,不让她跟下一代人有代沟,不让她跟女儿和睦相处,不让她有机会给程先生晚年梦想成真的机会,不让她在天成的美貌之下做任性而正确的选择,不让她死于安宁,不让她有好结果。

  天生一手好牌,打得乱七八糟,王琦瑶是也。可这也由不得她,她自叹,宁愿生个儿子也别再生个女儿,女人太难自主了。这叹息其实也矫情,她的每一步,都是自己的选择,虽然被命运带到了红尘的顶端,做了傲娇的上海三小姐,但是她也被命运带到了谷底,没有办法嫁作普通人妇,只能做个忍气吞声的打针护士。虽然,这些峰顶谷底的人生,是大时代的摆布。可是,谁又躲得了时代的洗礼?

  陪着王琦瑶人生的蒋丽莉,是一种女性人生的典型代表,回顾自己的同学同事中,多多少少有其影子,好强、盲目、心胸不宽、却又热情待人、为了一种目的拼命地表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是,蒋丽莉的人生注定是悲剧的,她内在和外在的不和谐,是一种毁灭之火,会烧灼了她自己。被烧灼的她,其实才是最被命运冤枉的,她糊里糊涂地不懂自己到底该如何与比自己强的女人相处,如王琦瑶;也懵懵懂懂地不懂如何与真心待她的人相融,如她的母亲;更加不懂如何在自己所钟情的、人家却并不爱她的人面前,按下一份春心荡漾;她撕开自己给人生、给朋友、给社会、给革命,但是这些人和环境,无情地撕碎了她。天可怜见地,王安忆对待蒋丽莉,如此,毫不留情。

  琐碎、细腻

  生活是琐碎的,又是细腻的,对于在痛楚中仍然要苦中作乐的乐观者来说,是《长恨歌》里唯一有些安慰的安排。对于上海里弄的旧式生活、新式环境,大量章节里,铺就了这种琐碎而细腻的文字,饕餮之中,可以细细品赏这些一辈子都不可能经历的刻意生活。王琦瑶们的上海日子,才在悲伤中有些烟火气息。

  读了《长恨歌》再去沪上,走在一些有旧上海影子的街道上,脑子里会浮现出王琦瑶的平安里或者爱丽丝公寓。那红色屋顶上飞来飞去的鸽群,很难在上海的天空中寻到了,但是去往新天地或者田子坊的梧桐树下,有些如布景一样的角落,路过时,生出几丝恍惚。矮矮的屋檐下,沿街还开有怀古的咖啡馆,幽暗的窗玻璃里,也许坐着三个人,一男两女,隔不久要见面,喝一次纯正的咖啡,三个人之间,你情我愿又期艾怨念的,扯不清理还乱的情丝,游离进入夏夜天空。

  夜里睡不着,看着沪上窗外的月亮,也会想起王琦瑶们那时的夜晚,未遇见生命中的那第一个男人之前,夜晚里会听到很多声音,谁家孩子哭,奶娘的哄骂;老鼠在地板下赛跑的声;抽水马桶的漏水声,遥远的钟声......夜声中侵蚀了人的实感,会有很多幻觉。后来,有了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夜里听到只是那个人回家的脚步声,或者鼾声。女人有了男人,就成为沉底的鱼,敏锐了的只是傻乎乎的爱心,其余的感知,自动地,就消失了。

  也是,读了书之后,想起了去乌镇住的那一个夜晚。石板路狭小到只容一个人通过,黑色两层的木楼都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那个时候,乌镇夜晚不让留客,我央求一个阿姨将我留在她的底楼,一间开向镇子中水道的小屋,有一张红色的带床慢的大木床。阿姨一个人带着一个外孙女住在楼上,她说孩子们都去上海做工了,只有她们祖孙两个住在这里。

  王琦瑶外婆家说是在邬桥,我不晓得王安忆写的是哪里。江南古镇的水和桥,其实骨子里是一致的,“水道成网的江南,邬桥这样的地方更是星罗棋布,云层上才数得清。它们是树上枝上的鸟巢,栖着多少失魂落魄的人。失魂落魄的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像日长夜消的潮汐。从他们的来去,便可窥见外面世界的繁闹与动荡,还可窥见外面人心的繁闹与动荡。“ 王琦瑶自是在人生遭遇重大打击的动荡中,被外婆接了到邬桥来,在失魂落魄里疗伤。

  乌镇停留的那个夜晚,我坐在那个木床中间,听着窗外的流水声,阿姨细声慢语地说,这张床是她妈妈的婚床,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她从小在这个小楼里长大,结婚嫁人都还是回了这里住。现在世道安宁了,乌镇里白天人来人往,夜里却多少年都是这样的静寂。你自己睡吧,早晨不要出门,等着我下楼喊你,镇子有规定,不让外边人留宿,遇到人,你就说是我外甥女吧。

  我不属于失魂落魄地来乌镇的人,那时候还算是有好奇心的,一百多年的婚床上,我被硬木板搁着也没睡安稳,窗外,乌镇水道上的桥影,被我半醒半睡地斜睨了许久,若我是这个阿姨的经历,一辈子就守着这黑漆漆的老楼,我可待的住?我可守得住?

  王琦瑶外婆怜惜王琦瑶,你以为人生花好月好,长聚不散?帮着你一起做梦的人,都人事皆非了,梦还做不醒?可是,这梦如今破了,是破的太早了一些,还没够呢,可哪里又是个够呢?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就只能这样了,早点梦醒未必是坏事。

  这外婆是生活在邬桥一辈子的明白人,王琦瑶呢?是缩在大上海里弄角落里的糊涂人。《长恨歌》里外的人们,究竟谁的人生更长恨呢?

  《长恨歌》读后感(七):恨不起来也爱不起来

  前些日子总在说,江南的雨都下到冬天了,没个完,随着严寒一起飞扬跋扈。于是这几日,天气就晴了,虽然没什么温度,但至少会有着天气真好的错觉,心里也因此温暖不已。不知是不是因为感冒,这几日的心情总是波澜,想得太多就容易陷入泥潭,不是不想拔出,而是越陷越深。看着窗外的阳光,情不自禁的想要蹲在某个阳光铺满的街角,然后向过往的人们诉说,不,吆喝,来吧,咱们聊聊,说说过去,谈谈将来,唠唠所有的无关紧要。看吧,就是寂寞了,有些寂寞是可以明说的,而我的,说来可笑,不谈也罢。

  追根究底,这种属于江南婉约派小女人的做派是从何而来呢?今天把长恨歌看完了。其实开始看的时候并没有对它有什么期待。只是听说过,只是因为优惠,凑书单而已。我甚至连个大概的梗概都不晓。但是这本书就像颜色绚烂盛开在角落的不起眼的食人花,对,是会吃人的,吸人的精髓,然后自顾自的打个饱嗝,翘首等待下一位。

  我不知王安忆是男是女,却把王琦瑶的味道写的如此传神,令人向往。女人都是哀的,这哀有的是别人给的,有的是自己争取来的,还有的是不知哀的。女人都是柔的,其中江南女人甚之。而上海女人则是柔中透着精明,精打细算惯了,难免会目光敏锐,心思细腻。

  为什么总是被动的那个?我不想说王琦瑶的死和略显凄凉的晚年时光。他的一生都是被动的,连美都是被动的。她的心思细腻,十分理性,明白自己的美和长处,与他人相处总会留一条退路,既做到了待人之礼,又有全身而退得一闲情的宛转。可是做人处世哪能这么简单?一定的距离感,会使人心安理得的敬而远之的。更何况,在那个闹世,这样一个美人,怎可以平白的埋没?其时的王琦瑶心中也是有些不甘的,王琦瑶的不甘并没有一种凛人的气势,相反却有一种教周围人都情不自禁的本领。

  人长得美不是错,长得太美了就是一种荒凉了。但也因此,心理上总是比别人多个高度。王琦瑶的美也给她带来了荣华富贵,虽然短暂,纵然短暂,仍是她之后平淡生活中安抚人心的一剂良药。她当上三小姐是被动,跟了李主任见不得光也是被动,与康明逊一起是被动,生下薇薇,结识老克腊还是被动。仿佛一张无形的命运之网,由不得她也由不得其他人。

  长得美,心里又跟个明镜似的女人,就是所有女人的梦想。可是现实是,往往这种女人得不到好的归宿。没有那种什么不知不晓,糊涂度日,长相一般的女人似乎捡来的好福气。

  男人们似乎都喜欢王琦瑶似的女人,但是真过日子了,却又会犹豫,此时众多的无可奈何,形成了一道鸿沟,越不过跨不去。明镜似的王琦瑶自然明白,于是这也给了那些男人心安理得的理由。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虽了解其可恨之处,但仍不免叹惋。其实王琦瑶不懂爱情,心高气傲不免会使她远离幸福之路,总是走在爱情的边缘,以为情欲就是爱,以为孤单,相互吸引就是爱。以为自己都懂,其实什么都不懂。

  命运之手何其强大,难免会让人觉察自己的无力挣脱,死亡是解脱,看开也是解脱,我不愿再做自怨自艾的苦情女,永远不要!

  《长恨歌》读后感(八):很细腻的一本书

  这大概是我看过的写得最细腻的小说了。

  这里我不提王琦瑶了,要赞的是作者对于景物,对于事物的描写实在是细,细到要抠了!这抠出来的叙述讲的东西犹如打开的清明上河图的画卷一般,慢慢地,慢慢地在你的眼前张开,向你描绘了一个或美丽,或丑恶,又或是平淡的上海。

  看过好几位上海作家的作品,都说是“海派写法”,依我看,只有王安忆的巧思妙想,才真正是海派作家的代表!

  另,强烈鄙视内容简介。王琦瑶和她的女儿的男朋友有畸形关系?这句坑爹的话是哪个王八蛋说的!挺好的一本书,来这么败兴的简介!

  《长恨歌》读后感(九):“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长恨歌》中每一部分都会要那么几段文字专注于写上海的物和景。看似无意的环境描写,恰恰奠定了故事的整个基调,甚至是故事每一个情节的暗示。若我们足够细心,王琦瑶最后甘愿做李主任的情妇也不应该是在我们的意料之外,每一个上海弄堂里的女人都是会这样做的。王琦瑶不仅是她自己,也是那个社会的文化缩影。

  王安忆的文字是包含深情的,每一个文字好像都是一段感情的化身,她轻轻地落在我们的心上,让我们慢慢地深陷其中,等睁开眼的时候才发觉原来我们早就被包围了。《长恨歌》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嗅久了便浑然不觉,身心都浸透了。对啊,刚开始以为的冗长琐碎,到后来竟是深入骨髓了。王安忆的人物刻画是及到位的,王琦瑶的形象则是跃然纸上的。

  王琦瑶的生命中有四个及其重要的男人和一个与她不可分离的女人。这几个男人中,最让人心酸流泪的是程先生,接近半生的孤单几乎迷失自己,却还是没能与心上人长相厮守。王琦瑶离开程先生后,程先生荒废了自己的兴趣——照相,而当程先生决定离开王琦瑶以后,程先生又重新开始为人照相。其中有一段文字让我流泪。

  “他放完最后一张照片,拉开暗房窗户上厚重的布幔,看见了晨曦中的黄浦江,这是久违了的情景,却是熟人心底的情景,程先生想他已有多少日子没有对它垂目,可它却一直驻守着,等待他的回心转意。”

  王安忆用她及其细腻的笔触,极好地表现了一个已然下好决定的男人的形象。程先生经历了半生的离别,一切对他而言好似真的能够放下了。程先生是爱极了王琦瑶的,但他也确实是骄傲的。直到后来他都不青春自己对王琦瑶剩下的究竟是迷恋还是爱恋。

  突然再看眼下的风景,时光好像能够倒流到没有认识王琦瑶的那会。那时候的自己还是一个极年轻的男子,有着一份极佳的工作,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很多女子所钦羡的对象,而他偏偏只对王琦瑶上了心。如今,他放下王琦瑶,他本以为自己一无所有了,却不曾想自己的身后并非无人之境。原来那段潇洒不羁的青春还是有目睹者的。

  程先生仿佛是下了决心似的要与那段时光作别,以至于后来他选择死亡的时候还是要让这个窗口的风景来见证自己的灭亡。

  王琦瑶生命中徘徊着各色各样的男人,而这些与她有瓜葛的男人们最后都是离她而去的,连唯一血肉相连的女儿也是离她而去的。

  微微看似是极不像王琦瑶的,事事都与母亲对着干,凡是王琦瑶说好的,她偏认为那是极不好的;王琦瑶说了要往东,她就要往西去。可这个女子正是王琦瑶的翻版,只是她没有自己的母亲来得出色,而正是这份“不如”,才使得微微获得一份比王琦瑶幸福安稳地多的生活和可靠得多的丈夫。王琦瑶其实是嫉妒女儿的,王琦瑶穿过古典的红色旗袍,穿过纯洁的白纱,却不曾拥有一个能与她白首的男子,微微却拥有了。微微的不够美丽让她放心,但王琦瑶在女儿结婚的那天却看到了一个让所有的美丽都甘愿偃旗息鼓的女子,这也正是她那个成为新娘的女儿,而这一切都是王琦瑶终其一生都没能得到的。

  王琦瑶的天空是无风无云,无边无沿的,她的生命好像是黄浦江的水,一直在流淌,却流淌不尽。她仿佛甘于平庸,但她却一直记得自己三小姐的辉煌过去,直至死,想起的依旧是片场那个“死去”的女子。

  从开始对王安忆文字的排斥,到最后的爱不释手,这是王琦瑶的功劳,更是王安忆的。

  《长恨歌》读后感(十):一个温婉女人的一生

  不得不承认,王安忆的笔触十分细腻,在我的印象中,描写女人的故事是很难的,难于描写英雄故事。因为女人的故事总是细腻至极,让人回味无穷,不少描写女人的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聊斋》总是让人回味无穷。女人的故事,不是让人去学习英雄计谋的,而是去当做一件美丽的艺术品去品位的,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让人觉得那么的美丽动人。书是全部看下来的,最让人喜欢的部分,是青年的王琦瑶,那个时候,她失去了李主任,一个人在弄堂里开着小诊所(准确的说是给人打针的),那部分描写,写尽了王琦瑶的心灵手巧,写尽了这个女人柔弱却坚强,娇嫩却能干的一面。人们都说,长的漂亮的女人没有好的下场,因为自古红颜祸水,害人害己,但是,这个故事里的王琦瑶不只是徒有外表的女人,王安忆要展现的,是随着时代变迁,随遇而安,坚强独立的王琦瑶。有过荣华富贵,也有过穷困孤独,但依然保持着善良真诚的本性。她的故事的确不是个完满的结局,没有生得一个孝顺的孩子,还引狼入室,最终性命不保,但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结果,早点让她免去了病痛的折磨,同时也在最后捍卫了自己和李主任的恩情。看完了书,我又去看了电影版,差别很大,扭曲了王安忆的本意,她要描写的是一个懂事善良随遇而安的王琦瑶,而不是交际花一般辗转于几个男人中间的媚女,其他的配音的问题就是次要的了。所以没有看过小说的,请不要先去看电影,看了小说的,也没必要去看电影了,因为王琦瑶是在心中的,她的那种美,一直留在心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长恨歌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