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长恨歌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1-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长恨歌经典读后感10篇

  《长恨歌》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海南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5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恨歌》读后感(一):无

王安忆把无数代人所累积的生活经验和感悟写进了王琦瑶跌宕起伏的一生,写进了上海无数条弄堂中、墙壁的缝隙里。
王琦瑶的几十年,上海的几十年。
是喧闹繁华的却也是平淡安静的。
时光就这样慢慢地流淌着,在无数个或明媚或阴沉的白天,又在无数个或热闹或冷清的夜晚,在王琦瑶风光无限的早年又在她黯然萧索的晚年。
时间就是这样的东西啊。
有什么东西真的能经得住时间的磨砺呢?
“什么叫地老天荒?这就是。
它叫人从心底里起畏的,没几个人能顶得住。它叫人想起萤火虫一类的短命鬼,一霎即灭的。”
让我感动的还是程先生对王琦瑶的感情。这样的感情在现实中几乎没有,但就是因为这样,才更触动人心,让人向往吧。
人生本就是变幻莫测的,未来未可知啊。

  《长恨歌》读后感(二):天分不够,再勤奋也凑不够

       作为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代表作,风闻其好口碑已久,终于拜读。
       关于故事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一个女人和六个男人的一生;关于背景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从一个上海普通女人的生命、生活所折射出的,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革、改革开放几个中国近现代的重要历史时期;关于女主角,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赢过选美比赛、当了一辈子小三、有过忘年姐弟恋。看起来有如此宏大而层次丰富的历史背景作为华丽的衬里,有如此激荡而戏剧化的男女情感纠葛作为鲜艳夺目的色彩,有如此神秘莫测际遇不凡的人物个性和经历作为触感顺滑的质地,那么一定是精彩绝伦,让人爱不释手,割舍不下的一件漂亮衣服。但是,这只是理想中的设计草图,不是所有裁缝都叫莎士比亚。
        天分不够,再勤奋也凑不够。
       1、整部小说缺乏灵气
        通常,每读完一篇或一部优秀的作品,里面一定有让人可以咀嚼良久的句子发人深思思想内核,以及精神上的触动,就算是情感类作品也不例外。近现代中国女作家中,天才如张爱玲,随便一个短故事,都能让人印象深刻,都有那么一两句话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源远流长;匠人如严歌苓,故事写得妙趣横生,人物刻得栩栩如生。说到《长恨歌》,作为一部350页、将近27万字的长篇小说,难找出一句精辟话,难找到一个必读这部作品的理由。前三章对上海弄堂大环境的暗喻描述,确有对时代巨著的致敬和效仿,然而当前奏结束后,作者所呈现出的愈发只是一个技法粗糙、画风毫无特点的,普通人的肖像画。
       2、人物塑造的失败
       以老上海和典型上海女人作为噱头,小说刻画了一个既让人找不出优点,也没有明显缺点的女人,似乎是个漂亮的万人迷,又似乎是个并没什么魅力可言的女人,好高骛远是有的,温柔细腻是有的、小心机和小聪明是有的,外在的大方得体也是有的。一个普通的、平凡的花瓶一样的女人,就是整部小说的主角和灵魂人物。
       即使女主角有六段情感纠葛,但是由于人物缺乏时代性、毫无话题性,看似有料的素材,既没对人物个性的丰满起到实质作用,也无法主动推进故事情节,制造故事“节外生枝”的点,完全是被动的,全靠作者的用力描述,而非人物细节的衬托体现其性格特点——不讨喜、不讨厌。
       主角人物呈现水准尚如此,各大配角也就自不必说了。整部小说的所有人物,难有一个干脆、生动、鲜活的,通通是活在个人小世界里的千人一面
       3、作者的格局,决定作品的格局
       小说横跨了近现代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理应有无数亮点自动跳出,有无数题材可共挖掘,但是作者选择了固定在小市民的小家庭小女人的小世界里。外面翻天覆地,小世界里事不关己,明明可以小见大,偏偏就平平淡淡才是真。小儿女的小情事,从头到尾本就无关痛痒,直至匆匆收场、看似前后呼应的结尾,女主角本是红颜薄命、悲戚一生,让人惋惜,然而实则到最后,让人所感到的终于也就是平平淡淡了。
       如果只当这是个普通人的爱情故事,从人到故事,还真是普通了。 总体来说,小说的内在是贫乏的,人物是过时的,故事是价值寥寥的。
       缺乏才气,不仅对创造者是种无法弥补的遗憾,对读者也是种无法弥补的损失。
       

  《长恨歌》读后感(三):那个时代

长恨歌跨度40年,从1946年写到1986年,从一个女人的视角看上海生活的变迁,没有政治,没有大刀阔斧和激昂的文字,有的就是生活的腻,腻到骨子里的那点东西变迁,是真正上海里弄生活里感觉出来的东西,我没有想到这种感觉也是可以写出来了,而且写就的也是这样的腻,在这种腻中沉淀到心里去就是生活的样子本身了。通篇看完,人物在波澜起伏,但却感觉不到自己情绪的波澜,似乎生活就是这样子的,即使有时候的感慨,似乎也都被作者感慨过了,留给自己的就是品味那段生活,品味和慢慢的融进她笔下的生活中去,感受那样的一种感觉
 
长恨歌主人公的出场是在一系列的上海浓郁的色彩里引出的,没有故事情节,没有吸引人眼球的东西,只是一种感觉的洋溢,用心去聆听去感悟才能体会到那种浓郁的上海风味。王琦瑶一出场还是在女子学校,中等家庭的人,是个有手段但有很懂得人生世故的女生,追随她的是吴佩珍,是她把她带进了电影片厂,在这里的游玩中,导演看中了王琦瑶,让她来试镜,结果导演发现她的美是属于生活化的,不适宜在电影中那种夸大的场景里演绎。试镜结果的这种失落却成为王琦瑶和吴佩珍的障碍,她们没能回到从前,成为一生的遗憾。导演为弥补给王琦瑶带来的期望和期望后的失望,介绍她找程先生拍了一组照片,这个时候的程先生26岁,从摄像头中抬起的双眼从此没能再离开王琦瑶。因为程先生给杂志寄的一张照片使王琦瑶在生活圈中小有名气,这给她带来了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她的同学蒋丽莉,这位家境丰厚的女孩给了王琦瑶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机会,在这里王琦瑶学会了游刃有余的在物质生活中游走,应该说那种对奢华的品味就是在这里开始积淀的。
1946年,值得纪念一年,这一年在程先生蒋丽莉和王琦瑶齐心的努力下,王琦瑶这个上海淑媛成为上海小姐选举的第三名,但一举成名并没有给她带来什么,生活还是原来的调子,只是程先生走的近了些,但是要命的是蒋丽莉对程先生的感觉,与程先生对王琦瑶的感觉一样的死心塌地,这样的三角恋也算是当时上海风情的代表,只是结局并不如人意,程先生成为了王琦瑶退无可退的底,而这个她认为的底这辈子也没能触及,但王琦瑶和蒋丽莉却成为了陌路人,又因为她们间有个程先生,一切又都有牵有挂。
这个时候出现了另一个人,李主任,从描述来看,应该是当时上海市政府的常委,王琦瑶用青春填满了她对物质和奢华的那一半空间,对于女人的另一半空间也因此注定是空,但这并不是什么遗憾,只是人的不同活法,从王琦瑶的世界来看,这一切都这么真实这么合情合理,甚至有点居高临下的清醒者的意思。
1949年,原来的世界分崩离析,李主任在擦肩而过后消失在飞机的残骸里,王琦瑶的世界也从“爱丽丝公寓”跌落到了苏州老家,在那里她经历一番平静,遇到了阿二,这是纷繁世界中间的一个插曲,也是一份很特别的纯真的感情,在水桥之间,在月夜黑黢黢的河边青苔暗影里,在雾气的村庄空气里,什么又都没有,最后阿二消失在他的理想和期望中,听说他去了上海,为了可能与王琦瑶的相遇,但最终阿二没能再走进王琦瑶的视线。
阿二的行动引领王琦瑶回到了上海,依附李主任留下的金条和不多的家务什,她在平安里开始护士诊所的工作,平平淡淡,简简单单,直到严家师母开始在这个平凡的小楼不断的串门。这时的王琦瑶26岁。严家师母应该算是徐老半娘,家境却十分丰厚,只是因为丈夫的缘故在了平安里这样的地方安家,但在骨子里对奢华和场面却是行家,所以一眼能看出王琦瑶的不俗和大致的来头。因为严家师母,所以有了康明逊加入,因为康明逊所以认识了萨沙,四个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分享了食物和聚会的乐趣,四个人围坐吃火锅的情景时常让我错以为这是一家人过年的场景,而这样的聚会是这样的频繁,总是有点透支了哪里的快乐一样。康明逊同是富家出生,但生于偏房,却是家中独子,所以为获得这份家业和利益所需要的约束很多,也总归是个为利者,那么长时间里的相处,又是这样的年纪,难免生出情愫,刚开始还是彼此明争暗斗就是不去捅破窗户纸,因他知道了她的身份,她也能感觉到他知道,所以谁都不知道这层窗户纸后面是什么,这个年纪也应该是王琦瑶还来的及结婚的年纪,但因为康明逊,彻底错过了。最终他们选择的只为眼前的快乐而秘密的私会着,不幸却在29岁这个年纪,王琦瑶怀孕了。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面对怀孕,如何处置?王琦瑶想到了萨沙,这个20出头的混血儿,萨沙是烈士的后代,带有苏联血统,孤儿,可以说是带有革命血缘的混混。萨沙带给王琦瑶的快乐也许她一生中没有过的真正的女人的快乐,这种特殊的快乐,也王琦瑶觉得把这个摊子揽到他头上去是他应得的,但萨沙还是能感觉到事情是什么样,他的委屈不在话语里,都在他做的每一件该做的事情上,这带给王琦瑶的有的是快乐的,有的也是委屈的。只是一切似乎都在按计划进行的过程中,临了王琦瑶改变了主意,她结婚无望,不想这一生什么都没有留下,所以萨沙去了西伯利亚,王琦瑶挺着一个大肚子在平安里继续出没,而康明逊已经只是个摆设。
刚好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世界好像又开始回归,不期然里,程先生又走进王琦瑶的世界,他简直就是她命里的天使,在她怀孕的这段时间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她的起居,心还是那份心,每天的为食的生活,离开时的门窗检查,连最细微处都照顾到了,这样的日子里微微来到了这个世界,王琦瑶感动里是有感伤的,感伤中又自觉已不配,而程先生终没有走出那一步,在他们离的最近的这段时间,终究错过了。而康明逊居然回到了王琦瑶夜的窗灯里。这中间回来了另一个人,蒋丽莉,这个时候的蒋丽莉已经是政府部门的人了,是三个小孩的母亲,只是对程先生的心却还是那颗心,只是做事上走上了样板戏里革命者的样子。蒋丽莉是个最悲剧的人物,最终在对王琦瑶和程先生的心的控诉中,死于肝癌。而程先生在慢慢找回对摄影的爱好后,却在1965年,微微四岁的时候,被打成间谍,一番政治审虐后跳楼自杀。
微微并如她母亲那样清秀美丽,也不是她母亲那样能看清一切,但浑浑噩噩中,自有福星相伴,虽然母女关系因为不能有的理解和沟通一直不是很好,但终归微微如人意的嫁了好人家,最后去了美国。而她的好友张永红,虽然有王琦瑶的姿色和人情世故的通透,但最终竟是聪明散尽到处都是不如人意,最后中意的人尽是个大骗子长脚,这辈人中还有一个老克蜡是王琦瑶生命最后情感的悲鸣。将近30年的年龄差距,但老克蜡崇拜的欣赏的在当下已经找不到,他看到和感受到的是40年前那个灯红酒绿的上海和那个时代的王琦瑶,只是一切似乎都隔了40年时光的灰尘,一切沤过了水过了黄梅天一样,连王琦瑶也是,当王琦瑶向老克蜡述说完所有的辉煌和经历,老克蜡的陶醉怜悯感伤爱惜所有的情感一起爆发出来,王琦瑶的情感积淀在老克蜡身上,只是毕竟一个年轻气盛,一个已是迟暮的敏感。张永红,长脚,老克蜡虽然这四个人像是回到当年萨沙在那时候一样的四个人快乐中一样,但一切稍纵即逝,老克蜡离开了王琦瑶,几乎抽空了王琦瑶的内心情感,而长脚最终因为王琦瑶的黄金而莫名其妙却合情合理的掐死了她,在一个理智的什么看上去都该是完满结局的夜晚。

  《长恨歌》读后感(四):《长恨歌》里的上海弄堂

“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是一个城市的故事。”
                                                                                 ——《长恨歌》作者王安忆
 
在我十岁的时候曾经去过一次上海,感受最多的是那里的大和繁华。
那时的济南还是个刚刚起步的小城市,小轿车还是属于富人家才有的交通工具,上海的宽马路、地铁、隧道、磁悬浮让我开了眼,东方明珠屹立的上海滩更是人满 为患。除了初步印象之外,便是那首《夜上海》了,旗袍、夜总会、咖啡馆为标志的不夜城渐渐在人们心中种下了有关自己对于上海的印象。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上海,冷漠孤傲抑或风情万种。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却是一个女人,不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却是永远的细腻精巧,像是小家碧玉般的存在。她记忆与想象中的上海是小市民的、阴性的和消费的。在《长恨歌》这部小说里,王安忆就通过王琦瑶的40年的情与爱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翻开目录,第一章的“弄堂“”闺阁””鸽子”“片厂”照片”“上海小姐”“爱丽丝公寓”是王琦瑶生命开始的背景,作为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弄堂,贯穿了王琦瑶的一生。弄堂不是多么伟大的历史建筑,可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人,挤挤攘攘的小道上,构成了千万普通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上海的经济飞速发展着,汽车、高层建筑不断的排列在这座城市上,可藏在城市中间的弄堂却安安静静的一点没变,这就像是上海人的精神一样,是安静细腻的。
“站在至高点上,它们全都连成一片,无边无际的,东南西北有些分不清。它们还是如水漫流,见缝就钻,看上去有些乱,实际上却是错落有致的。”
站一个至高点看上海
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
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
石窟门弄堂是上海弄堂里最有权势之气的一种,它们带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遗传,有一副官邸的脸面,它们将森严壁垒全做在一扇门和一堵墙上。一旦开进门去,院子是浅的,客堂也是浅的三步两步便走穿过去,一道木楼梯在了头顶。木楼梯是不打弯的,直抵楼上的闺阁,那二楼的临了街的窗户便流露出了风情。”
“上海东区的新式里弄是放下架子的,门是镂空雕花的矮铁门,楼上有探身的窗还不够,还要做出站脚的阳台,为的是好看街市的风景。院里的夹竹桃伸出墙外来,锁不住的春色的样子。但骨子里头却还是防范的,后门的锁是德国造的弹簧锁,底楼的窗是有铁栅栏的,矮铁门上有着尖锐的角,天井是围在房中央,一副进得来出不去的样子。”
“西区的公寓弄堂是严加防范的,房间都是成套的,一扇门关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墙是隔音的墙,鸡犬声不相闻的。房子和房子是隔着宽阔地,老死不相见的。但这防范也是民主的防范,欧美风的,保护的是做人的自由,其实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谁也拦不住的。”

  《长恨歌》读后感(五):一个人的一生,一座城的掠影

《长恨歌》 是一门不错的选修课的推荐书目。我们用了一节课来讨论它和它的改编电影。而我虽然第一时间买了书,但直到讨论开始,我也只看了第一部开头部分的一点点。满篇啰嗦的弄堂、闺阁,等不到主人公出场,耐心已经基本上被磨光了。我的脑海中只保存了上海如今的样子,印象非常刻板。对上海话的感受,也只有春晚上时不时冒出的那一两句。在本书“神秘”的第一章中,“好的呀”这个单薄的印象被无限放大,使我的阅读愿望受到严峻的挑战。好在“王琦瑶”终于出现了。
小说描写了一位上海女人的一生。作者在开篇便说的明白——“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与其说,作者在写“上海小姐”王琦瑶的一生,倒不如说,她用王琦瑶的一生,为上海的一段生命作传。然而,作者笔下的上海并不是“大上海”,是弄堂里的“小上海”。“上海小姐”的梦一梦四十年,作者的笔法也朦朦胧胧。王琦瑶走过了新中国的诞生,走过了上海建国初期的迷惘,经历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时代好似被排除在了王琦瑶的弄堂的一隅之外,在她的岁月里,仿佛只有不经意地向窗外望一望,才会惊叹一声:哦,原来已经是这个时候了。王琦瑶是她最美的那个时代的化身,她的存在,缅怀着属于上海的旧时光。
这样的内容不能不使人联想起张爱玲。提起那个时代的上海,有谁绕得过张爱玲呢?张爱玲我只看过一点点,不作太多评价。她笔锋犀利,那些文字真是将人间的女怨男痴写透了。关于张爱玲,记忆最深的一张照片,是她傲气地睨视着镜头那一张。这也是我对张的印象。同是讲上海的故事,张的文字仿佛是一个身着明艳蓝旗袍的女子,冷艳而高傲的回眸一瞥。而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一位素雅的黑衣女子,坐在弄堂的小窗前,淡然的浅笑。张爱玲的美出尘绝世,王安忆的美平凡中清香扑鼻。
要是以前,我或许会十分喜爱《长恨歌》的语言。一场四十年的梦,作者也是用梦一样的语言去讲述的。她有时讲得很慢,细细地去描摹鸽子、邬桥;她有时讲得很快,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走马灯一般地过去。在王琦瑶的平安里,时光是静止的,外头的日子过得飞快。这一场孤独的电影,配角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王琦瑶,她既是主角也是观众。直到剧终,由她一个人演完终幕。而这一幕,从她踏入片场的那一刻起,好似就已经注定了。
我读《长恨歌》,读到后半才读出点滋味。就好像书中的年轻一辈,只有在老上海谢幕时,才恍然发现她曾经那样美丽。王琦瑶的美也是在新时代才被发觉的。而真正发现她美丽之处的,只有那么几个:小林、张永红、老克腊。在他人的眼中,她是旧上海的一个符号。她的确是一个符号,“上海小姐”,很多舞会的一个噱头。故事看到最后,忽然觉得小说起始的弄堂、鸽子之流,也有那么点意思。王琦瑶一生中过客很多,唯一见证她全部生命的就是弄堂上空的鸽群。它们了解最多的流言,也晓得最多的真相。
我这个人不怎么爱看讲女人故事的小说。有时候,里面写了太多絮烦的琐事,太多苍白的情爱。也许对一个女人来说,足够轰轰烈烈。但于世界这个大海洋来说,这样的情爱太小气,小得只能做一个水泡,“啵”地破裂,就没了。就不说《长恨歌》本身好不好了,看的少,懂的更少。读完了,记完了,也就完了。只可惜电影的改编不太成功,若是能展现出旧上海的气度,看看倒是不错。

  《长恨歌》读后感(六):丙申二月共读书目

读此书间,恰逢至苏州应骋,来回途中无事,便于火车中完工。
读至“李主任”那一章节时,直欲扔弃,无奈为读书计划所限,强忍续读,及至读毕,差强我意。
书中无一我所钦敬的人物。也因此自己不想太多表达自己的许多看法(还望宝宝娘子谅解)。人,总有一时令人有觉或可爱可怜或可恨可憎或可气可怨,但若能令我生起可敬之意,那是需要有坚持的。
王琦瑶在重新回到上海前一直是充斥着“虚荣、矫揉造作”的,一切的表现也是多少可笑的,也因此读至李主任章节时,为作者如此耗费精力编撰这令我作呕的事情,特别是那景物细节描写,却还能获如此殊荣而不愤。纵然读完,依然有觉将此书列为获奖作品有损此奖水准。
解放后,若是华夏一幅太平之景,书中主人翁的生活必令我不屑至极。可庆,她生在了那样的时代,是那样的时代让她活得还有点“人”样,也如此,读至结局,还算差强我意。
每个人的心性、品格、脾气、言行等,无论真实世界里还是小说虚构中,都是无法推论的,所以每见以书本中人物性格特点、为人处事等去剖析并推测时,总觉多余且华而不实。
在王琦瑶的阁楼里所有三人以上的聚会多少都算得上“雅集”,单从人数来说就够得上“雅集”的一个条件,每次的内容也称得上“雅”,更难得所有人还算投趣并都能坚持。
然而想问作者:王琦瑶一生,不知有何可长恨?
想起了聂大哥的一篇文章《黛玉心中还有谁?》
有些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因追求那美的境界而将心猿锁进笼子里的。
忍难生下孩子,是修了后来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岁月的福,倘若无此女儿,王琦瑶还能活出个“人”样吗?
此后的描写,渐渐引我入境,心中因此而慰。
  
                                                    丙申仲春

  《长恨歌》读后感(七):王琦瑶出生年份及季节考

    记得很多年以前,王安忆的长篇《长恨歌》就很有名气了。也是在好几年以前了,买来了这本书(作家出版社, 2000年11月第5版),看了开头几页,却觉得絮絮叨叨,没有什么立即引人入胜的情节。那时对海派小说的风格也不甚有体会,于是这本书就又在书架上闲置了几年。近来我的时光消磨得颇为蹉跎,百无聊赖之时,眼睛不觉落到了《长恨歌》上,这一次,不想再错过了。
    一读起来,便渐入佳境,基本上是逐词逐句读,一边读一边体会的。读完《长恨歌》,有一种感受;原来我并不完全了解女人;或者说,至少我还不知道有王琦瑶这样的女人,再或者说,我还不知道有的女人也有王琦瑶的这一面。
    书中有一句“这情景可真美啊!这繁华是可有四十年不散的余音,四十年的入梦。”(第一部第二章之11,“三小姐”)。王琦瑶“四十年的故事”不时地触动我心,于是不禁想对王琦瑶“考据”一番,搞明白这个女人的一生为什么是这样。
    既然“四十年的如梦”,那么我就从这四十年之肇始开始考起,也就是从王琦瑶上中学时到竞选为上海“三小姐”,之后被李主任包养,住进爱丽丝公寓这一段,也就是《长恨歌》的第一部。第一部中的各个情节关联缜密,是可以按照时间,逐月逐季合得上的。
    “王琦瑶住进爱丽丝公寓是一九四八年的春天。这是局势分外紧张的一年,内战烽起,前途未决。但‘爱丽丝’的世界总是温柔富贵乡,绵绵无尽的情势。这也是十九岁的王琦瑶安身立命的春天,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第一部第四章之15,爱丽丝的告别)
    1948年春天,王琦瑶19岁。仅仅从生日计算角度考虑,当时王琦瑶可能是刚过19岁生日,也可能是19岁的将满,临近20岁。所以她的19岁,最早开始于1947年春天,最晚开始于1948年春天。王琦瑶故而可能出生于1928年春天到1929年春天之间,这是以下考据的基准。
    下面,就看看王琦瑶“四十年故事”之发端:去片厂试镜。
    王琦瑶“四十年的故事都是从去片厂这一天开始的”。导演想让王琦瑶试一回镜,放学后,王琦瑶和吴佩珍“两人便踅出了校门,上了电车。这时间的电车,多是些家庭主妇般的女人,手里拎了布袋,身上的旗袍是有皱痕的,腿后的丝袜也没对准缝,偏了那么一点,•••”这次试镜,王琦瑶扮旧式婚礼中的新娘。“红盖头揭起时,她(王琦瑶)脸上只是木着,连她天生就有的那妩媚也木住了。导演在镜头里已经觉察到自己的失误,王琦瑶的美不是那种文艺性的美,•••”。“试镜头的经历就这样结束了,这是片厂里的小事一桩。王琦瑶从此不再去片厂了,她想把这事淡忘,最好是没发生过。•••有时放学走在回家的路上,会有一点不期然的东西唤起去试镜头的那个下午的记忆。王琦瑶这年是十六岁,这事情使她有了沧桑感,她觉得自己已经不止十六岁这个岁数了。” (第一部第二章之7,开麦拉)
    既然王琦瑶出生于1928年春到1929年春之间,如果1928年春季出生,则她的十六岁从1944年春持续到1945年春;如果1929年春出生,她的16岁则从1945年春,持续到1946年春。16岁时去片厂试镜的那一天则应该是1944年春到1946年春之间。去试镜的那天下午,上海“家庭妇女般的女人”还是穿着旗袍丝袜,根据上海的气候和当时的穿衣习惯,应该是春夏秋三季了,冬天女人们还不至于穿丝袜吧。所以试镜时可能是1944年的春夏秋,也可能是1945年的春夏秋,还可能是1946年春。要进一步推理王琦瑶的出生季节,还需进一步信息。
    试镜未果,导演有些失望,“他的失望还有一点为王琦瑶的意思,他想,她的美是要被埋没了。后来,为了补偿,他请一个摄影的朋友,为王琦瑶拍了一些生活照•••”(第一部第二章之7,开麦拉)“导演为拍照片的事打电话给王琦瑶,是在一个月之后了。•••过了一天,那程先生(爱好摄影,有摄影棚)自己来电话约好时间和地方•••在程先生眼里,王琦瑶几乎无可挑剔,是个标准美人,每个角度都有每个角度的美。•••程先生欲罢不能地,拍了又拍,王琦瑶也有如鱼得水之感。” (第一部第二章之8,照片)
    “这些生活照果真情形大异,其中一张还用在了《上海生活》的封二,以‘沪上淑媛’为题名。”(第一部第二章之7,开麦拉)。从此王琦瑶的人生,仿佛走上“通向荣誉之路”:有照相馆来请王琦瑶拍照,学校举行恳亲会,要王琦瑶上台给老校友献花,同学上门邀王琦瑶一同去学校,有的课后约王琦瑶一同看电影。在参加了新交的好友蒋丽莉的生日晚会之后,晚会邀请便接踵而来。王琦瑶此时已经从一个学生,转身而变成上海晚会里的名媛,虽然含而不露,却又最最风情而艳。(第一部第二章之9,“沪上淑媛”)
    接上文,试镜可能是1944年的春夏秋,也可能是1945年的春夏秋,还可能是1946年春这三个穿丝袜的季节,那么试镜一个月之后的拍照,照片上了杂志,以及之后的各种“通向荣誉之路”活动,就应该是在1944年的夏秋冬,1945年的夏秋冬,或者1946年的春夏。《长恨歌》缜密的情节开始提供越来越明确的时间信息。
    “一九四六年的和平气象就像是千年万载的,传播着好消息,坏消息是为好消息作开场白的。这城市是乐观的好城市,什么都往好处看,坏事全能变好事。它还是欢情城市,没有快乐一天没法过的。河南闹水灾,各地赈灾支援,这城市捐献的也是风情和艳,那就是筹募赈款的选举上海小姐”。这个1946年的上海小姐分成两轮,初选,复选(决赛)。“初选真是美女如云,沪上美色聚集一堂”,那个时候,“风里传来的是女用的香水味,•••那法国梧桐的树影是女性化的,院子里夹竹桃丁香花,也是女性的象征。梅雨季节潮黏的风,是女人在撒小性子,叽叽哝哝的沪语,也是专供女人说体己话的。” (第一部第二章之10,上海小姐)
    上海的夹竹桃花开,丁香花开,梅雨季节潮黏的风,可知初选是在1946年的5月或6月份左右。王琦瑶当然在初选过了以后,才开始认真准备起来。决赛的那天“这情景可真美啊!这繁华是可有四十年不散的余音,四十年的入梦”。“王琦瑶得的是第三名,俗称“三小姐”。(第一部第二章之11,三小姐)
    
    “第二天早上,他们(王琦瑶,蒋丽莉,程先生)回顾昨天晚上,你一言我一语,互相补充和纠正,要使情景重现似的”,“王琦瑶忽有些悲伤,这是大喜过后常有的心情。那大喜总是难免虚张声势,有过头的指望。王琦瑶望着落地窗外冬日的花园,丁香花枝纠成一团,解也解不开的。”(第一部第三章之12,程先生)。
    通过以上三段1946年上海小姐竞选的描述,可知王琦瑶在1946年初夏参加了上海小姐的初选,参加完决赛,得到第三名作了三小姐时,已经是1946年初冬了。如果王琦瑶1928年春出生,则作三小姐时已经18岁,而如果1929年春出生,作三小姐时则17岁。
    作了上海的“三小姐”之后,王琦瑶也开始和程先生约会了。“这一天,程先生带着羞怯和紧张,向王琦瑶提出,再到他的照相间去照一次相。•••再去程先生的照相间,也是个礼拜日。前一天已经收拾过了,擦去了灰尘,梳妆桌上插了一束花,两朵玫瑰合一蓬满天星,另一角则立了一帧王琦瑶的小照。是那头一次来时照的,看上去,像比现在年轻好几岁,没有成熟的样子,其实不过就是前年。再看窗外,依然是前年的景色。”(第一部第三章之12,程先生)
    据前文,程先生第一次给王琦瑶拍照,可能是是在1944年的夏秋冬,1945年的夏秋冬,或者1946年的春夏。而1946年冬,王琦瑶和程先生开始约会,约会一段时间再照相,有可能是1947年了。而距离第一次照相已经有两年的时间,所以第一次照相更准确的时间应该是在1945年夏秋冬。
     接下来,王安忆用缜密的情节,按按时间的顺序,继续讲述王琦瑶的故事。这次照相之后,“过了一天,照片就洗印出来了”,又“才过几天,王琦瑶搬出蒋家的机会就来临了,只是到底事与愿违,是个大家都难堪”。 在王琦瑶离开蒋家那天,邀请王琦瑶出场剪彩的请柬送到了。“王琦瑶穿了一件短袖月牙白绸旗袍,一把折扇挡着初秋还有些暑意的阳光,蝉一声迭一声地叫,路上的树荫倒是秋色了。她心里茫茫然的,手里请柬也没兴致去拆”。(第一部第三章之13,李主任)
    根据以上两段进一步可知,第二次照相是在1947年的初秋。这也吻合第一次照相是在两年前1945年的夏秋冬。
    “剪彩那日,•••她(王琦瑶)心里也是敷衍,是对那长久的冷落的一个抗议”。自1946年初冬做了上海的“三小姐”,现在已是1947年的初秋,大半年过去了,可谓“长久的冷落”。“她想,他们怎么会记起了三小姐,连她自己都快忘了。而她这不经意的装束却自有成功之处,粉红是对她号的颜色,娇嫩新鲜,发髻是最适合她目前心情的发型,是新鲜里一点沧桑,而毕竟那十八岁的年轻是挡也挡不住的。”(第一部第三章之13,李主任)
    这是一段包含王琦瑶年龄和出生季节的关键的信息。关于剪彩时衣着的描写,结合上段收到剪彩请柬的时间,清楚讲明1947年初秋,王琦瑶已经18岁了。开头又讲道王琦瑶出生于1928年春到1929年春之间,1948年春她19岁,现又知1947年秋她18岁,我们基本可以推断她的十九岁,开始于1947年秋和1948年春之间。也就是说她是1928年秋到1929年春生人。她出生年份和季节的可能的时间范围越来越小。
    剪彩的当天晚上,就是晚宴,“其中有一位李主任,落座时就在她(王琦瑶)身边。是军人的气派,腰背很挺,不苟言笑”。晚宴之后,李主任用他的车送王琦瑶回家。第二天王琦瑶“还是原先的发型,换一件白色滚白边的旗袍•••臂上挽一件米黄色的开司米羊毛衫。”,应李主任之约,在公园饭店吃饭。第三天,李主任带王琦瑶去老凤祥银楼买了一枚戒指。“李主任又一次出现,是一个月之后”,在四川路上的酒楼里,“王琦瑶偎在李主任怀里,心是落了地的,很踏实的感觉”,“以后的几天,李主任几乎天天同她一起,吃饭或者看京剧”。“一周以后,李主任便带王琦瑶去看了房子”,“房子在静安寺,百乐门斜对面一条僻静的马路上的短弄里,有并排几幢公寓式楼房,名叫爱丽丝公寓”。看房的那天,在爱丽丝公寓里,“李主任就在她身后,将她抱住,拥着她往床边走。她略略挣了几下,便倒在了床上。•••李主任将他的头发揉乱,脸上的脂粉也乱了,然后开始解她的衣扣。她静静地由着他解,还配合地脱出衣袖。她想,这一刻迟早会来临。她已经十九岁了,这一刻可说是正当其时。” (第一部第三章之13,李主任)
    前文已经叙及,在剪彩晚宴认识李主任,正是在1947年的初秋,王琦瑶臂上挽开司米羊毛衫也说明了是秋天。从和李主任认识,到搬进爱丽丝公寓,大约经过了一个半月(这一个半月的构成为:从与李主任认识起,头三天每天见面;之后李主任消失了一个月;再见面之后的一周,去爱丽丝公寓看房。)看房时,应该是1947年的冬天了。在爱丽丝公寓,王琦瑶把处女身给了李主任,《长恨歌》明确讲出,王琦瑶当时19岁了,觉得这一刻“正当其时”。所以在1947年秋和1948年春之间,可以进一步推理王琦瑶的19岁生日,是在1947年末的冬日。
“王琦瑶住进爱丽丝公寓是一九四八年的春天。这是局势分外紧张的一年,内战烽起,前途未决。但‘爱丽丝’的世界总是温柔富贵乡,绵绵无尽的情势。这也是十九岁的王琦瑶安身立命的春天,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第一部第四章之15,爱丽丝的告别)
这一句话,又回到了本文的开头,与王琦瑶19岁生日在1947年末的冬天这一推理相吻合。
    至此可以明了的是:王琦瑶出生于1928年年末的冬天。
    据此可以理出《长恨歌》第一部中的王琦瑶年表:
1928年末,冬,王琦瑶出生于上海某一弄堂;
1945年春夏秋,16岁,去片厂试镜未果;
1945年秋冬,16岁尾17岁始,程先生第一次给王琦瑶照相;
1946年初夏,17岁,参加“上海小姐”初选;
1946年初冬,17岁尾18岁始,参加复选,选为上海的“三小姐”;
1946年初冬,18岁始,开始和程先生约会;
1947年初秋,18岁尾,参加剪彩仪式,认识李主任;开始和李主任约会。
1947年冬,19岁始,王琦瑶自觉“她已经十九岁了,这一刻可说是正当其时。”
1948年春,19岁,王琦瑶搬进了爱丽丝公寓,开始有了自己的家。
1948年春夏秋,19岁,王琦瑶无尽地独守空房;
1948年秋,19岁,上海恶性通货膨胀;淮海战役拉开帷幕;在乱世的上海街头,王琦瑶和李主任失之交臂。
1948年年末,19岁尾20岁始,李主任死于坠机。
1949年5月,20岁,上海解放,王琦瑶故事不详。

  《长恨歌》读后感(八):恨

从一开始就设定好主人公的悲惨结局,只是我们没有注意…我发现在身边有着小说同样的人物存在,是我意想不到的。

王琦瑶的同学,好闺蜜同进同出吴佩珍,只是一个过客,确实最幸运的人;蒋丽莉是个一辈子只痴情于一个男的人;李主任是一个包养女主的短命鬼;程先生是一个在女人和女朋友间徘徊的保守派;康明逊是一个二妈生的不能冲破传统的富二代;萨沙是个文化不同的苏联人;严家师母是个识时务者的聪明人;薇薇是一个靠不住的女儿,更是仇人;老克腊是一个想爱却不敢去爱的小男人;长脚是一个虚荣(化胖)的骗子…王琦瑶得幸于男人,也死于男人,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究其一生,都是自己的选择。选择了李主任,本是看中钱的却看重了情,谁知李主任死了钱情两空;错过了一生只念及王琦瑶的程先生;王琦瑶却生下了康明逊这个孬种的女儿;爱上年纪比自己小的男人,最终缺伤透自己的心;最终走上被长脚杀害的结局…

她一生都在迷茫中选择,是她的清纯,她的思想反复,是她的势力,是她的高傲,其实都是她的恨…我也越看越恨…

故事虽是辈,虽是发生在两个不同时代,和我没有关系的时代,但是还是让我反复摸索着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好多影子走向了我。我的恨能否造就别样的幸福和结局。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感觉所有的一切都是反反复复,自己又何尝不是另一个王琦瑶…

  《长恨歌》读后感(九):无足鸟的故事

随手写了个小故事,不喜勿喷
(一)无足鸟
在东极之地,天海交融之处,有一种无足鸟。它天生没有双脚的,终其一生只能飞翔,不能停止片刻。
饥渴时,饮下风中餐露,劳累时,拮半朵浮云以为眠枕。
它是没有追求的,或者说是不懂追求的。它漫无目的的飞,从生到死,在空里生,在空里死,或许会留下些什么,但却又好像什么都没能留下。
直到风的出现。
(二)风与无足鸟
无足鸟在它尚未长成时遇到到了风,风对它说:
“你可真美!”
它笑了笑,想要说些什么,却也没有说出口,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矜持。
于是风载着它不断的高飞,高飞,最后把它送到了天那里,
风又说
“这里的景色真美啊!”
无足鸟却无心那美丽的风景,因为它看到了天的尽头——一条河流,名为时光
它飞向了时光长河
风想阻止它,大声叫到:
“那里是时光,你将失去一切!”
但无足鸟却不管不顾。
风似乎在恐惧着什么,飞快的逃走了。
温润的流水淌过无足鸟的身体,给它带来了改变,它敏锐的感觉到自己得到了些什么。更为亮丽的羽毛,更为有神的眼眸,这些等等都是那个曾经的自己不敢想象的这是它一生最为美丽的时候。
无足鸟的闯入惊醒了长河中的怪物,它伸出巨大的触手,上面满是腥臭的粘液,带着腐朽与凋零的味道,只是轻轻一下,便将自得的鸟儿打落到凡尘。
后来无足鸟得知了那个怪物的名字,它是命运,藏匿与时光之处的可怕存在。
受伤的鸟儿再也飞不回天边,一切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三)白鸟与无足鸟
白鸟是天下最为平凡不过的,它的羽毛并不靓丽,没有摄人心魄的魔力,但却是天下最干净的羽。
“无足的鸟,你是我的父,我的母,我唯一的神,请让我和你一样吧”
白鸟虔诚的说道
无足鸟沉思片刻,说道:
“裁下你的双脚吧,离开大地,让自己漂浮,浮到天的尽头,那里有我的答案。”
后来的后来,无足的鸟再也不曾见到过白鸟
(四)双头鸟与无足鸟
天下没有生些两个头的人,却有长两个头的鸟。
“你的美丽举世无双!”
双头鸟右边的头说
“是呀,但却让我感到恶心”
左边的头确实一脸不屑
“听闻你曾到过天的尽头,那里怎么样?是不是如传说中那样的美好?”
“哼,如果真好,它又怎么会离开那里,快走快走,我不想见到这只没有脚的鸟。”
右边的头要飞向无足鸟,左边的头却要远离它,两个头一块用力,撕扯着身子,剧烈的疼痛让两个头都痛苦不堪,嗷嗷大叫,但谁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决定。
这时风来了,它看上去有些老了,但风又怎么会老去?这个答案只有神会知道吧
“鸟儿啊,鸟儿,和我走吧。”
双头鸟,右边的头听闻,看了看左边的头,不禁露出绝望的眼神
当然,这是个故事,故事是没有逻辑的,所以,一个眼神打败了风
只是谁也没有注意到,那时光河水的力量绵远而悠长……
(五)雨与无足鸟
后来双头鸟飞走了,在一个不那么风和日丽的早上,天上还下着小雨。
雨水浸湿了它的翅膀,此时的无足鸟依旧美丽,但却多了一分味道,一种与天下所有气味不同的味道。这种味道是矛盾的两个极端,像是尸体般的腐臭,又像是花朵的清香,原谅我浅薄的语言无法描述,但那确实一种似曾相识的味道。
雨便是被这种味道吸引而来,
“鸟儿,鸟儿,你的羽毛,你的眼神都不曾打动我,它们虽然艳丽,但也不是唯一。唯有这股气味,让我深深沉迷,无法自拔。告诉我,告诉我它是什么?”
无足鸟笑了
“你不曾经历过,所以不曾明白,我虽然明白,却也不能告诉你。”
像是在猜谜语,你猜我,我猜你,最好时便是谜底不曾被揭开时,那种新奇与快乐,紧张与兴奋胜过了世界上九成九的的欢乐。而一旦谜底揭开,图留一地的尴尬,空荡荡的结果掩饰不住笑容背后的迁就与纵容,似乎在无情的嘲笑,这只是个游戏罢了。
当湿漉漉的翅膀重新变得温暖,雨也便走了。
(六)结局:大地与无足鸟
无足鸟死时,它全身的一切都已僵硬,曾经有力的翅膀再也扇不起半缕风,曾经引以为豪的歌喉,再也发不出一个音。
从远处看上去,它就像从天上掉落的黑点,砸向大地。
只是这个过程中,它的身体不断的分解,最开始是羽毛,在空气中化做了飞灰,留下了半点火星,然后是肉体,骨骼,血液乃至一切。
当无足鸟思想开始分解时,它像所有小说的主人公一般,脑海里的放映机开始回放
遇到了来也快去也快的雨,
一个头爱它,一个头恨它的双头鸟,
渴望着渴望的白鸟,
带给它羽毛的时光与天之尽头,
当然还有那个名为命运的怪兽
最后还有,风,无形无相,似是可得,却也终不可得
空里生,空里灭
一生飞翔,在追的又是什么?
大概神知道吧

  《长恨歌》读后感(十):一辈子的小家碧玉

要说读书终于还是偶遇,终究还是要手指间翻索的质感。Lund图书馆寥寥可数的中文小说里,崭新的一本长恨歌,封面散发着传统装帧的味道。
《长恨歌》是王安忆创作的巅峰,她围绕着几个写作的中心题材展开创作,但最终依旧是上海,成为她笔墨肆意的世界。文章描绘女子王琦瑶的一生,从少女写到年老,辗转动荡,诉说了生活在新旧时期之交的女子的坎坷命运。
初读,前两页是凌乱,意象或者情感皆是不明,再往后便是吸引,从弄堂到流言,从鸽子到少女,作者以无比流畅细腻的视角迅速地绘出上海弄堂的速写,最暧昧难明、如烟似雨的那部分也包括其中,一连串的描摹、比拟、隐喻、借代揉进浓浓的上海味道里,下笔极其繁复细腻,又似轻描淡写又似琐琐碎碎或是顾左右而言他,勾勒出一个时代的时空背景。她说,午后是闺阁里的苍凉暮年,闺阁是上海弄堂的幻觉,从笔触到意象,霎为惊艳。这种文风贯穿故事始终,她常描绘某一类形象,看似在说世间事,实则处处喻指书中人物。于是人物本身的命运也融进了时代、代表了时代与社会。写作一个女人的一生是需要勇气的,一副锦绣繁花的千变万化,不是用泼墨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工笔细描,从头至尾的耐心与精致才行。
从心思纤巧的少女到沦落至苏州再到重回上海,三段人生起伏中间微妙的身份位置关系颇见笔下工夫,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无奈,欲说还休的复杂落寞,给王琦瑶添了一分清奇,又添了几分真实。
但到后来生养女儿、暮年经历,却难免急转直下。首先小户人家的小家碧玉式的美女,即便依附权贵也没有几年,依我来看到了晚年是无论如何也修不成一代名媛的,时代的大家闺秀或者贵族气质靠的是见识更是修养内涵,并非一颗玲珑心就能轻易搞定。王琦瑶靠的是揣度观察的本事、与人周旋的技巧,诗书满腹却绝对与她没有关系。何况她的被人喜爱是一片散乱中的几点,也并不是倾国倾城,利用自己的追求者达成目的也算不上什么手腕惊人,内心自视清高却始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才是残酷现实,她到底是个普通女子。
因而整个故事的收尾显得既空洞,又古怪搞笑。旧上海的梦做到80年代后期,一个女人的生命走向苍老、走到末尾,经历的居然依旧是少女爱情式的交锋,没有沉淀的智慧,只有几分讨巧的聪明。真有王琦瑶其人,也必不会如此。
白居易的《长恨歌》说的是杨玉环的“爱情”,长在深闺,一见倾城,最后被缢死在马嵬坡。这么看来王琦瑶身上是有点这个意思,可惜,处处都差了一步,她出场于“有女初长成”,却只是弄堂里的小闺阁,参加上海小姐选举,却不是风情万种,美艳无双的前两名,只是个让人感到怜爱舒服的三小姐。倒是最后,同样是死于非命。恨就恨在翻覆无常的时代,不能艳名留史,也不甘沦为平庸,只能承受着大环境与无情岁月的打击。此处不知做这样的比较是否合适,但我想起亦舒笔下的女人,像是喜宝,青春靓丽又天马行空,个性与条件都是百里挑一的与众不同,因此才有了与众不同的故事。但在《长恨歌》里,每一个弄堂都有无数的王琦瑶,稍有几分姿色,稍加几分聪慧,都做得王琦瑶,聚光灯打在这一位平凡的王琦瑶身上,讲述里依然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才是用笔的力量。
王德威评论王安忆,“她的女性是出入上海那嘈杂拥挤的街市时,才更意识到自己的孤独与卑微;是辗转于上海无限的虚荣与骚动间,才更理解反抗或妥协现实的艰难。”
如若是一个男人去经历故事里的故事,我们已有太多范本,但今次是读一个女人,去细细品味一个女人是怎样奋力经营了她的苦难,也有爱情,也有女性气质浓烈的种种情绪,但这种用心下的千回百叹,就实非一般言情小说可比的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长恨歌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