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如何拥有健康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和自我关系》是一本由[韩]姜弦植(강현식)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如何拥有健康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和自我关系》读后感(一):心理学与亲子关系之间的联系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就被它吸引了,因为我也是一个母亲,对关于亲子类的书籍特别的敏感,所以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韩国的姜弦植,韩国畅销书作者、韩知名心理咨询师、演讲家,曾出版多本亲子关系的心理学畅销书。看到姜弦植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妈妈们只有懂心理学,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这一理论时,不禁想问,如果不懂心理学,我们该如何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呢?
现在的孩子普遍少了,每个家庭一个孩子,对于双方家庭来说就是一个大宝贝儿,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碎了,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东西都给他,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孩子最想要也是最难得到的东西——亲情的滋养。
曾经看过另个一本亲子类读物,它将父母的类型分为四种:控制型父母、放任型父母、冷漠型父母和滋养型父母。以字面的意思不难看出第四种父母是孩子最喜欢的类型,同样也是最难的一种类型的父母。这种类型的父母自身修养极高,懂得换位思考,以平等的心对待自己的孩子,将孩子视为自己的朋友成为孩子的童年时期的玩伴。
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改善亲子关系,首先要以孩子为中心,懂得换位思考。以孩子为中心就是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以孩子的立场来想问题,也许这对于大部分的父母来说不是很容易做到的,这需要你和孩子一起努力。
亲子关系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其实是自我关系,作为一个母亲最重要的不是将最好的都给予自己的孩子,而是要好好照顾自己,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随着母亲的生活轨迹,变得独立起来。都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会照着镜子有样学样,你的一切举动都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影响。一个母亲内在的状态,就是孩子生活的主要氛围,它与自我牺牲和让自己受苦无关,而是真正地给予,是源自内在的自我满足感带来的喜悦。
本书从子女关系、夫妻关系、自我关系三个方向着手,与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大师的理论观点相结合,提出了解决问题和改善关系前必须知道的十大“悖论心理学”,旨在帮助妈妈们看透造成孩子日常问题行为的原因,看清夫妻关系的本质,在扮演多重角色的过程中消除焦虑和孤独感、增强自尊感,拥有幸福生活。
育儿育己,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己也要学会情绪管理,为孩子提供和谐安全的家庭氛围,用真实的相处和陪伴,让孩子感受源自父母的爱,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如果你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请你放下姿态,以孩子的角度来解决问题,注重孩子的感情世界,做孩子最喜欢的了不起的父母。
《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如何拥有健康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和自我关系》读后感(二):懂得一点心理学,妈妈育儿好轻松
阿德勒说:人类大部分的烦恼都源自人际关系。
妈妈们的烦恼归纳一下,大体来自三个方面,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自我关系。 我们都想做一个好妈妈,可就是教育不好孩子。我们知道很多育儿知识,可孩子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果你也是这样,不妨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里的解决办法。 我们都有不同的生长环境,都会从自己的经验体系出发,去表达我们对对方的期待和要求。但同时, 我们又很难真正了解对方的需求。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根本矛盾。 而若能懂得心理学,首先是自己不纠结,然后看问题的角度也会随之改变。 系统学习心理学,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你就能接纳差异,同时看见对方,感受到对方,允许对方存在,而不是妄图用自己的存在替代他的存在。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顺畅很多。 既然学习心理学有这么多的好处,那妈妈们又该从何处开始着手学起呢? 推荐一本书,里面会告诉你很多不为人所知的孩子的心理秘密,这些也许是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甚至从来就不曾想到过的。但这些心理真相往往决定孩子的一生! 同时还能顺带着了解夫妻关系,如何增进爱人之间感情,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去了解自我关系等等。 这就是《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带给读者的收获。 本书从子女关系、夫妻关系、自我关系三个方向着手,与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大师的理论观点相结合,提出了解决问题和改善关系前必须知道的十大“悖论心理学”,旨在帮助妈妈们看透造成孩子日常问题行为的原因,看清夫妻关系的本质,在扮演多重角色的过程中消除焦虑和孤独感、增强自尊感,拥有幸福生活。
我们目前的现状,是很多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而焦头烂额,却很少有自己参加家庭教育培训的,可能没时间,或不知道问题的根源,那么请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本书,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阅读本书后,妈妈们将发现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并且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进而为自己打造更健康的关系,孩子也会越来越优秀,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
《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如何拥有健康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和自我关系》读后感(三):妈妈们请谨慎唠叨
昨天刚过完母亲节,各个平台都在大力宣扬母爱的伟大,各自还晒出送给母亲的礼物。这个世界上谁也代替不了妈妈对孩子的爱。
书封前一天在微博视频里看到一则新闻“南京,一位12岁的男孩半夜离家出走打车回老家去妈妈的坟墓上看看.....”当妈后看不了这些新闻,看完让人心酸。想想男孩的世界没有妈妈的爱是多么的痛苦无助。
母爱虽然伟大,但在爱的过程中需要懂点心理学,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别爱错了毁了自已还害了孩子。
最近在读的一本书启发很大,把这份启发与大分享一下。
《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这是一本心理学书。幸不幸福,开不开心,快不快乐,健不健康都需要有健康的心理才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和自我关系。
唠叨中本没有爱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谁都知道在一个家庭中大多数是妈妈最爱唠叨。有数据研究表明:女性平均一天要说2万多个字,而男性往往只是女性的一半,通常男性在工作中把当天该讲的话都讲完了,而女性恰恰相反,每天回到家女性才开始说话,那2万多字的话要在家里说完,想想不唠叨是不可能的。
母亲天生就是唠叨家。家里任何琐事大大小小都需要女性来操持,尤其是在养育孩子时期女性对孩子的爱不得不唠叨。
首先给大家分享书中的案例。
一位父亲给作者打来咨询电话,电话中表明父亲害怕儿子。妻子在孩子15岁去世,养育孩子重担落在父亲身上,父亲对孩子管教非常严厉经常唠叨孩子甚至打骂,无论儿子做什么腹父亲总要唠叨几句,大学毕业儿子连续找了几分工作都不如意父亲又开始唠叨儿子。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几天前儿子科突然手握着棒球棒闯入父亲卧室,威胁父亲并打了父亲一棍子并对父亲说今天是第一次先打一棒,要把父亲在儿子身上做过的事如数奉还。
为什么会这样呢?
儿子说小时候每天都被父亲打骂,一直以来都很愤懑。现在要做求职准备,但总想起以前的事,以至于什么都做不下去。他说要是能打父亲一顿,或者像父亲以前对待他那样,对父亲进行挖苦、责备、和谩骂,自已就能好受一点儿。
看完这个案例我进行了深反思。父亲的唠叨本是出于对儿子的爱没想到在儿子心中却是这样的一番感受,对儿子心理成长造成极大的伤害。
在育儿路上我们应该少些唠叨,多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
诸如“你这个样子,以后还能干什么”,“你怎么还这样,你能不能有点儿长进”这些话不要在对孩子唠叨了,本出于好心却不曾想这些话出口会伤害孩子。
明明是为了孩子好,才做了尖锐的批评、告诫和忠告,对方不领情,反而会将其当作烦人的唠叨。这是一片好心却伤害人的情况,在我们周边时常发生。
为了不伤害孩子,在育儿路上我们需要读点心理学以此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
《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如何拥有健康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和自我关系》读后感(四):怎样可以更好的掌握神兽的心理动向?
为什么要掌握更多的儿童心理?弗洛伊德强调儿童早期是人格形成的阶段。儿童早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通过《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这本书,发现小孩子的儿童心理发展有他们的共通性,也有个体性。大多数家长仅仅和我一样停留在渴望理论联系实际,但是行动上并没有系统从书籍获取正确的方式和认知进而科学地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深层次需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儿童早期的人格早已定型,心理方面多多少少有需要拨乱反正的小问题,就是这些小问题也可能会日积月累变成性格上的缺陷。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心态的培养是来自于性格,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心态是由性格所决定,并一直被性格左右。比如一个性格固执的人,在面对他人的嘲笑时,心态就会受到巨大的刺激,难以消化。现实生活中,常常听到,我现在这个情况是别人一手造成的,但事实上,他们的情况与他人毫无关系,这都是因为性格和心态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保持好心态和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有积极的性格,因为积极的性格会引导人们更轻松地获得成功。
精神、心理、性格从上图中我们不难发现,健康的心理决定了健康的认知和健康的个性特征。健康的心理才是今后儿童成长路上的必备项,最终掌舵命运质量的高低。健康的心理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保障。
这本书是韩国作者姜弦植写的,作者对儿童心理健康领域颇有建树。本书有非常多的的现实例子供父母参考,父母结合自家孩子表现可以有比较针对性的举措。读完全书后对照书中提到的一些行为使我陷入反思,发现自己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亟待提升。
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面对同一件事情,反复在表示“我害怕”。他(她)看到陌生人就害怕,不想主动出击打招呼,母亲立即关切地问道:宝贝,有什么原因吗?孩子低下头,拒绝再继续沟通。母亲在多次询问依旧没有得到孩子只言片语的回应后,通常会选择一遍又一遍地鼓励:你是最棒的!不怕要勇敢,你可以的……;父亲紧锁眉头,似乎要从这严肃的表情传达出:不管你有多害怕,你也必须要完成这件事情,去主动和陌生邻居打招呼,否则我会很失望。苍白而无力的鸡汤和默默无言的施压看似这一次起了作用——孩子对着邻居说了一声:阿姨好。
但是。孩子真正的克服了对这一件事情(和陌生人打招呼)的恐惧了吗?答案是:并没有。之后的每一次在电梯间或者楼道间遇到邻居,孩子还是很害怕主动打招呼。无论母亲怎样循循善诱,父亲怎样威逼利诱,只会让孩子更加蜷缩在一角,身上的每个毛孔都在告诉大人们——我害怕和抗拒做这件事情,你们的话语只会让我更抗拒……
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多数的家长出奇的一致:交给时间吧,等孩子长大了就会变得勇敢。事实上呢?国人有一句话,三岁看小,如果不在儿童时期及早地干预,只会让儿童时期的心理行为投射到成年,问题永远横亘在孩子的成长中演变为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怎样可以更好的掌握神兽的心理动向?如何成为懂心理学的妈妈,帮助孩子从小克服心理上的一些负面因素呢?
在《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中会有比较明确的答案。《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有整整一章节就恐惧心理学的描写,作者从客户的真实案例引入对恐惧的定义,从而加深了读者对恐惧的认知,进而揭开了恐惧的真面目:区别于大众认知——我们不是先意识到恐惧再有身体反应,而是身体先做出反应再意识到恐惧。简单说就是行为快于意识。读到这里,相信所有的妈妈们都和我一样,深阅读的兴趣立刻被点燃,打破认知边际是一件很有爽感的事情。好了,言归《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作者紧接着提出了放松身体和放松心灵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上比较经典的“暴露”方法。“暴露”是心理学上的专业用语,它是指应该把自己暴露在恐惧的对象和情景中,使自己熟悉起来,然后客观和现实地理解情景,找到并学会用自己的办法控制情景。学会“暴露自己”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认识一下如何放松身体和放松心灵?1.放松身体可以用腹式呼吸,不断练习,尽可能最大量的吸入氧气,形成牢固的肌肉记忆,反复运用,可操作性强而有效。与当下受众广泛运用的“正念”呼吸有异曲同工之妙。2.身体放松只是前奏是为了做好心灵放松的一个辅助准备,身心灵放松了,才会将自己合理暴露直面恐惧,“逃避会输,面对才会赢”。
依旧拿刚刚上面的这个孩子表示害怕的事情来举例。妈妈不需要再用苍白无力的语言去加深孩子这样的紧张情绪。1.读懂孩子来自身体的紧张情绪:蜷缩,后退,躲闪;2.读懂孩子的语言情绪:我不要,我害怕,我不行。这些行为无一表达出孩子的心理紧张情绪。妈妈可以尝试让孩子暴露在亲戚朋友之间的互动和打招呼入手,如果孩子已经进一步形成固执抵抗,可以暂时放缓对孩子的要求,将孩子的焦虑和恐惧转移,瞄准放松的环境等到孩子情绪快乐的时候再出击诱导。战胜恐惧的过程虽然很辛苦,但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赢。
母亲在家里承担里重要的引导角色唯有从心理维度入手,才可以将妈妈们对育儿过程中的疑惑捋顺 。通过《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使我重新认识到了自身的内心焦虑和恐惧根源以及如何和孩子更好的相处,今后再遇到任何亲子关系问题和孩子心理成长问题时会做到处变不惊,晓得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