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 亲子关系篇》》是一本由【加】克里斯多福·孟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密关系 亲子关系篇》》读后感(一):我爱的是你真实的脸孔,而不是精致面具
克里斯多福说:“只有真正看见孩子,你才能意识到他们是多么独特的存在。不光是他们的人格个性,不光是你希望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2018年上映的《奇迹男孩》,就是一个关于无条件的爱与接纳的故事。
小男孩奥吉因天生的面部缺陷,从出生起经历了27次大大小小的整形手术,因此他的脸看起来畸形而丑陋。但是,比一般孩子更幸运的是,他有爱他、关注他的家人。在家人的鼓励下,小奥吉勇敢地摘下头盔,走出家门,承受住了外面世界异样的目光,凭借自己的勇敢、聪慧与幽默,赢得了尊重与友谊。
在这故事里,小奥吉没有为适应外界的评判,做出任何妥协和生硬的改变。奥吉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也只是积极的参与、鼓励和引导,而没有自以为是地采取强迫的行动。
原本,参与孩子的生活更多的指的就是关注,而不是行动。主动关心他们感兴趣或受影响的东西,包括敞开心扉的沟通。参与不是说要花多少时间陪孩子,而是父母有没有处于当下。
在孩子的生活中平静地处于当下,就是鼓励他们直面挑战,探索各种可能性,知道世界上有个安全的避风港,他们可以来此寻求指引和鼓励。
在奥吉受到同学孤立欺凌,自尊心一触即碎的时候,每一个家人都真诚地让他感受到,不管别人对他如何评判,他们都无条件爱着这个原原本本的他。
电影结尾处,奥吉已经不再需要头盔保护的时候,爸爸才向他坦言说,那只丢失的头盔其实是被自己藏了起来。奥吉表示不理解,爸爸这样说:
小奥吉的“丑陋”不只是指被外界评判外表,还隐喻了孩子不符合成人世界规则、却独一无二的本然自我。正如克里斯多福所言,只有真正看见孩子,才会意识到他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才能做到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性格外貌都不会尽如父母所愿,但父母爱子,爱的就应该是孩子当下真实的样子。
不仅如此,姐姐在奥吉的陪伴下,重拾了在学校交友的勇气;妈妈也在奥吉建立自信之后,重新出发,争取原本已被她放弃了的硕士学位。
克里斯多福的育儿课程——“十分钟奇迹“练习中,有一项练习是让父母请孩子教自己一些东西,可以是任何孩子觉得自己擅长的事情。这项练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父母给予孩子陪伴,也是为了让父母走进孩子丰富多姿的世界,然后在这个世界里跟着孩子的脚步共同成长。父母成长了,就不会那么容易生气、焦虑、沮丧、失望,才能够真正地看见孩子,变得耐心、充满信任、头脑清醒。这样,孩子在父母身边就不用保持戒备或防御心态,也就有机会敞开心扉,接受父母的引导。
畅销书《亲密关系》作者克里斯多福·孟全新力作《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篇》
教你成为情绪成熟的“智慧型父母”,建立更加亲密、充满赞赏的亲子关系
《《亲密关系 亲子关系篇》》读后感(二):想改变亲子关系,父母首先自我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其实都有他们父母的印记。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想要与孩子相处好,作为父母的我们,首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每一粒种子出生的时候都是有它本身的特性的。先天性的因素只是一方面的原因,这粒种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将会决定它成为什么样子。曾经网上有流传过一个笑话说:有一种冷是你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饿是你妈觉得你饿。听起来虽然很搞笑,但是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和成长过程之中,又何尝不是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呢?
有很多的时候,孩子有些事情是有自己的考量的,但是孩子身边的人,孩子的父母,常常会以他们的标准,观点,信念来要求孩子。比如说婴儿小的时候吃奶,吃饱了就不会再含着乳头。这个时候如果妈妈把奶嘴塞到婴儿的嘴里,婴儿就会哭泣。但妈妈却觉得含着奶嘴是最好的方式。婴儿吐出一次,妈妈放进去一次,婴儿再吐出,妈妈再放进去。妈妈的急躁和怒火在慢慢升级,婴儿也哭得越来越疲惫。最终婴儿放弃了抵抗,含着奶嘴,而妈妈也欣慰地觉得自己完成了任务。
仔细想想,这样的情况似乎很多。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之中,父母总是会以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加注在孩子的身上。对孩子设置各种各样的对错是非,能干不能干的标准。父母忘记了去尊重和理解孩子,忘记了孩子只是孩子。忘记了孩子是一个自然的生命,有其独特的天性。被压抑天性的孩子成长到有一定的能力的时候,他们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因为他们不想再被束缚,他们想做自己。
《亲密关系 亲子关系篇》评价人数不足【加】克里斯多福·孟 / 2020 / 湖南文艺出版社很多父母或许会说,我家孩子如果按他天性来,他还不反了天了。这是因为很多时候,父母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实际上是自己。孩子只不过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父母观念中的东西。所以当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处理不好的时候,不应该首先去指责要求孩子去改变,而是应当静下心来,先看看自己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曾经有一只小鸟它有着非常美丽的羽毛。每天从早飞到晚去寻找食物。有的时候能饱餐,有的时候会饿着。但是它却活得快乐自在。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农夫。农夫手里提着一个筐子,里面有一些动来动去的东西。它飞过去问农夫,他手里提的是什么?农夫说是蚯蚓,这是小鸟最喜欢吃的东西。于是小鸟问农夫,他能不能给它一只。农夫说,那你拿什么来给我交换呢?用你的一根羽毛来换一只虫子吧。农夫拔羽毛的时候,小鸟感受到了巨大的痛苦。但是这痛苦慢慢减弱了,小鸟也饱餐了一顿。小鸟觉得很值得。就这样小鸟一天一天地问农夫要虫子吃。拔羽毛带来的痛苦,也在逐渐地使小鸟感到适应,渐渐麻木。终于有一天,小鸟再向农夫要虫子的时候,农夫摇了摇头。原来小鸟身上已经没有羽毛了。它已经麻木到了连失去最后一根羽毛都不知道了。失去羽毛的小鸟既飞不起来也无法保暖,最终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这只小鸟就像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自我。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之中,遇到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在最初的几年,这挫折是来自于我们的父母和我们身边的人。后来,这挫折来自于社会和更多的人与事。这挫折使我们的自我越来越弱小,最终我们会变成一个麻木、无法与自己真实感觉链接的成年人。
当这些有着不完整灵魂的成年人有了孩子之后,他们的孩子就像一面镜子,完全照出了这些人内在的所有观念,性格,困惑……于是父母开始看不惯孩子,想把他变得听话,亲子间开始出现了矛盾,所以在一个亲子关系之中,父母的成长才是最终的目标。只有父母本身成长了,孩子才会好。孩子不用教,全靠父母做榜样。父母成长了,孩子就会拥有完整的人格。
生命中的所有关系都是如此。只有我们自己首先反观内省,成长自己,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我们才会从原本的局限思维之中跳出来。用一种新的模式与他人、与孩子相处。我们才能收获健康和谐的关系。
《《亲密关系 亲子关系篇》》读后感(三):拉近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需要的是陪伴与理解
《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篇》:拉近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需要的是陪伴与理解 为人父母,就是要引导下一代,宽恕上一代。 农村教育孩子有句俗话: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好人。 我们这边一直流传一个故事,有个孩子长大后特别有出息,可是他却不认父母,父亲问他要钱,他回了一封信,其实是一幅画。画上有个孩子,被吊在树上,父亲拿着鞭子抽。 小的时候,我妈也是经常打我,而且经常念叨那句棍棒之下出好人,总之一句话,打你也是为了你好。我以前特别不理解,看书上很多的育儿方法都是跟孩子讲道理,跟孩子做朋友,他会懂事听话的,现在我有孩子以后才理解,为什么会打。 管不住孩子,大人只能用武力解决,你打得过他,能把他打痛,皮肉受到威胁时,孩子只有妥协。他的妥协是服输吗?不是的,只是暂且的躲避,孩子可聪明了,你不给他把道理讲清楚,不给他做好行为示范,那就必定还会再犯。 以前那个年代,可能并没有什么育儿方法,生下来,养活,大的带小的,帮家里做农活,便是好的传承。读书,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一种渴望。 后来,年代慢慢好了,可以读书识字,后来衍生出很多育儿方法和道理,现代人更注重于孩子的教育,正是因为曾经我们吃过苦,所以再也不希望孩子遭同样的罪。 有孩子之后,我看过很多关于育儿的书,大多都是讲理论,给你讲个故事,告诉你孩子需要这样教,跟他说话需要这样说,与孩子同频,陪伴孩子,可是具体怎么做?因为你的孩子不可能按照书上的方式成长,遇到的事情也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你该怎么对待? 最近看的这本《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篇》,是资深生命教练、演说家克里斯多福·孟继《亲密关系》后的全新力作,本书会教你成为情绪成熟的“智慧型父母”,书中例举13条“十分钟奇迹”的练习,是一本育儿的指导练习册。 书中的理念:建立情感连接,鼓励孩子,智慧的引导,有爱的管教,玩乐和幽默。类似于简·尼尔森《正面管教》里的教育思维,用爱灌溉孩子,同他们一起成长。二者的共同点是怎么陪伴孩子。而陪伴中最多的问题是怎么管教孩子,怎么对待孩子犯错和如何面对孩子的缺点。 一、孩子犯错该怎么对待? 正常情况下,孩子犯错时,大人会比较难控制自己的脾气,可能会大吼大叫,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为什么还是这样?暴躁的情绪一下窜到天堂盖,不收拾下孩子不能平愤怒。其实问题是生命中的常态,发火是没有用的。 你想改变他,纠正他,大概是很难的。孩子一旦犯错,家长好像只会无限放大,并不会见好就收。为什么孩子会反着来呢?因为你不问他的感受。 比如孩子还小的时候,喜欢打人,扔东西,家长看到后大概都会说跟孩子说,你不能这样做,这样是不对的,如果你再这样我会打你。很少有家长会寻根究底他为什么会打人,为什么会扔东西。 你的孩子是你的孩子,也并一定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是单独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有他们的行为动作,你不需要事事了解,大体发展方向掌握就好。正面管教,善意的提醒,而不是时刻吼叫。不是教训孩子,是共同学习。 孩子是一张白纸,你给他什么,他就画什么。 养育孩子的过程像种植一颗树,小的时候难免会经历风吹雨打,歪了,你得扶正,你得给他生命的营养,你要给他正确的引导,保证他能茁壮成长。 我们对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事只有两个选择:接受或拒绝。所以在他犯错时,你需要询问孩子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真正体会他的感受,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建立情感的连接。 二、对待孩子的缺点应该怎么办?坏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昨天跟朋友聚会,我带着孩子去的。吃完饭后在江边散步,很久不见的朋友,所以就很想跟他们聊聊天。但是孩子在一旁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如果不搭理他,或者回答慢一点,他就会哭闹。我总结为是他的缺点,小气,他经常是这样,不许我跟别人说话,要一心一意跟他聊天。 跟他讲道理,他不听,他只会说:妈妈,我不是你生的,你生了我为什么不和我说话,要和别人说话?可能在他眼里,我是他妈妈,应该围着他一个人转。我不能生气打他,因为他是在乎我啊。 寻根究底发现他就是太无聊,如果有小朋友在身边的话,他肯定会跟小朋友玩,可是这里只有妈妈,所以就会缠着妈妈。缺乏安全感,如果妈妈跟别人说话肯定是不在乎他了。 那这些缺点是怎么来的?肯定是平时陪伴较少,对他的关心较少,导致他觉得妈妈就该是他一个人的,不能分享。 孩子常见的坏习惯还有看电视,打游戏,普遍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有问题,首先要想解决自身的问题。先了解自己,再观察孩子。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你需要跟孩子说什么?做什么? 经过这样一思考,是不是觉得跟自己有很大关系。你跟孩子讲看电视打游戏对眼睛不好,但是他还是会玩。因为有乐趣,因为父母也会玩,潜移默化,有样学样,怪谁呢? 你能做的就是,放下手机,每天花十分钟时间陪伴他,倾听孩子的内心。 三、我们做这些练习是为了什么? 为了自己,为了帮我们成长,更好的与孩子相处。 孩子是家长生命的延续,所以很多家长会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曾经听过一个笑话,笨鸟先飞,有一种笨鸟不飞,下个蛋,让小鸟去飞。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思维,但是他们不自知。因为他们会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让孩子去学习,让孩子按照他们划出的轨迹发展。 在此,你需要清楚的是,你想从孩子身上得到什么?你的希望是什么? 很多时候,大家都说希望孩子健康快乐长大,可是孩子健康快乐的时候,你又会想得到更多,看到别人家孩子成绩好,优秀,懂礼貌,总之千万种攀比心理,让你怎么都淡定不下来。 然后你会想,一定要逼着他做点什么才好,一旦你产生控制欲,孩子就会与你背道而驰。如果你想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不理解你的付出,你就想想,你的父母是怎么对待你的。历史总是有几分惊人的相似。 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心态:只要是自发给予,自然会收获良多。 总结:《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篇》分为故事和练习两部分。故事类是作者多年来的职业生涯中所遇案主的陈述和提问,很多提问与我不谋而合。与我们相似的问题中,他们又是如何解决的呢?当然后面的练习是解决方案。这是不同于以往育儿知识书的地方,他不仅告诉你问题是怎么来的,也告诉问题该怎么去解决。 最后引用书里的句子:为人父母是世界上最难的工作。所以你需要做的就是学习如何做父母,这份工作考核的重点在于亲子关系的相处模式。
《《亲密关系 亲子关系篇》》读后感(四):育儿最厉害的招式,是坚定而不愤怒,强硬而不严厉
孩子不好好吃饭,我骂她;不好好洗手,接着骂;只要她做的事情没有达到我预期的要求,都得挨骂。我彻彻底底成了一个情绪型妈妈,这与我的初心背道而驰,在我生下孩子的时候,只是希望她健康快乐,而现在的不快乐却都是我带给她的。我很后悔,但又该如何改变呢?
当时看《情深深雨濛濛》,我就很羡慕依萍有一个温柔的妈妈。我就对妈妈说:”“妈妈,你能成为依萍妈妈那个样子就好了。”因为我妈妈的脾气也很暴躁,经常大声对我说话,偏偏我又是胆小型,后来我变得很自卑。
现在回想我对我女儿的行为,不正是在重复妈妈对我的教育方式吗?
那我们又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国际资深生命教练、演说家克里斯多福·孟的新作《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篇》应该可以帮到我们。
克里斯多福·孟,加拿大畅销书作家,著有《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亲密关系:无拘无束的关系》等多部作品,樊登老师多次在读书会推荐过克里斯多福老师的书。
《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篇》也称“十分钟奇迹”课程,旨在帮助父母从情绪型、控制型向智慧型转变,成为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家庭更加和谐有爱。
孩子会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问题,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也曾耐心、积极地对待,但太多的新问题和旧问题总会有一些时刻让父母崩溃,生气、焦虑,沮丧和失望随之而来。而且这些情绪过后,往往更多的是自责。
问题究竟是孩子造成的,还是因为父母的处理方式不当造成的呢?
我们总是把孩子放在较低的位置,总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如成人,所以想当然地觉得有问题的是孩子。那成人世界的你就成熟了吗,就很懂事吗?我们轻易地指责孩子,孩子却总是原谅我们的不成熟行为,到底是谁更不懂事?这是不是不太公平,也许我们真的应该换种方式对待孩子。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来试着了解孩子,融入孩子的世界。
一、看见孩子
每天花十分钟观察孩子,不要和孩子说话,只是不带情绪地观察。
我女儿吃饭每次都吃很久,吃下去的饭很少,却总是弄得浑身脏兮兮的,然后就要给她洗脸洗手。每次洗手,她又开始玩水玩肥皂,弄得到处湿哒哒。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我会忍住不批评她,但到最后还是忍不住会情绪失控。而且忍不住的时候,往往会一下子就大声吼出来,就像火山爆发一样,刹都刹不住。
今天,我再三克制,压住内心的火气,只是陪着她做完一系列的事,观察她的脸部表情。我发现她时不时会来瞄我一眼,应该就是看看我什么态度,是不是要骂她了。等她把衣服鞋子全洗湿的时候,我没像往常那样说她,她自己先脸红了,大概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了。其实,孩子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她在不断地摸索和进步,她需要爸爸妈妈的引导并非评判是非。
看见孩子的关键应该就是打破原先的模式,发现孩子新的一面,然后靠智慧和清醒的头脑做出回应,而不是被脾气牵着走。
很幸运的是,我终于有一次忍住没发脾气。那天,姐姐给小弟弟推车,推着推着,推推车就倒了,弟弟吓得大哭,庆幸有个缓冲没有受伤。但还是很后怕,当下那一刻真想大骂,我拼命忍住没说话,面部表情肯定很狰狞。姐姐看了下我却大哭起来,因为她也吓到了,而且很自责。后来,姐姐主动要求抱抱,我哄了会儿弟弟再蹲下抱了抱姐姐。事后,我想想,其实是我的错,是我没有看住他们两个,自己在玩手机,但我却把责任推给姐姐。是不是有好多次我都错怪姐姐了,把我的责任轻易地推给了她。
二、倾听孩子
我们都想避免犯下跟父母同样的错误,但回过去看我们对待孩子的行为,简直和我们的父母惊人得相似。我们遗传了父母的相貌是不可改变的,但为人处世的方式却是可以改变的。
要想改变原先粗暴简单的育儿方式,我们就得先弄清楚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有些时候倾听比说话来得更有效果。
比如孩子经常在学校捣乱犯错误,有可能就是想吸引你的关注;孩子经常跟你顶嘴,有可能只是想得到你的赞扬;孩子不搭理你,一句话都不愿意跟你说,有可能孩子已经自暴自弃,不愿意再从你身上获得归属感。
甚至,我觉得有些时候一句话不说都比说很多话来得有效果。《菲菲生气了》这本绘本中,菲菲因为姐姐抢她玩具,而且她妈妈还支持她姐姐,所以她生气地摔门而出。但她自己一个人静一静,在老榉树上坐了一会儿,听听水声,鸟叫声后,自己就冷静下来,开开心心回家了。
如果矛盾出现了,我们应该想办法冷静,而非激化矛盾。
我记得孩子刚上幼儿园那会儿,因为太担心她,每天放学我都要问她:“今天开不开心呀?听不听话呀?有没有跟小朋友发生矛盾呀?有没有交新朋友呀?”但不管我重复问几遍,她都假装没听到,理都不理我。后来我不问了,有时候她反而会主动跟你聊起学校里的生活。
多倾听,少说话,你和孩子的心反而能走得更近。我们要选择孩子喜欢的舒服的方式。
三、学会赞赏
比起赞扬,我们更习惯批评孩子,纠正他们的错误。久而久之,孩子的坏习惯和缺点就被强化了,也会变得自卑。如果我们能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以退为进,把批评改为赞赏,那么孩子就会变得更加自信,被强化的只会是优点和特长。
但赞扬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而非夸大其词。孩子虽小,但他们也能感受到你的赞扬是不是真心的,虚假的赞扬会适得其反。
赞扬的时候,我们最好指出他们的具体行为,这样他们更易理解,也更加信服。比如,你今天在弟弟睡着的时候给他盖被子,你真是一个疼爱弟弟的好姐姐;你今天去超市的时候,等妈妈先给弟弟换尿布,你很耐心。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虚假的赞扬会让孩子变得经不起挫折,只能听好话,但基于事实的赞扬就好很多。
赞扬也能持续激励孩子,她会更加努力地让自己变得更好,心情也更愉悦。
四、懂得暂停
每天留出十分钟,让自己练习放松。按照书中的步骤,关注自己的呼吸和身体,让自己全身心松下来。就像瑜伽课堂上的最后几分钟,老师都会让你躺在垫子上,闭上眼睛,跟随老师的话语慢慢地静下心来,感受自己。
当你自己整个人松下来,没有那么多压力的时候,就能更加平静地面对育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如果孩子能在鼓励、平和的环境下长大,压力自然就小,能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业上,心智也更健康。
暂停还用在你即将要发火的那一刻,当你忍不住要爆发的时候,你就要练习暂停,就像急刹车一样,避免造成事故。
我很开心知道了这个方法,并努力去练习。在女儿洗脸时,故意把水倒翻的时候我暂停了,而不是像往常一样重重地打她的手,甚至现在我留出时间让她玩水。除了我觉得恶作剧能让她变聪明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得先让自己静下来,再想出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五、一起做游戏
《正面管教魔法书》中提到,“身心灵时间”很重要,我们不能时时刻刻陪伴孩子,那我们就要提高陪伴的效率。每天抽出10分钟,全身心投入地与你的孩子单独相处,陪孩子做想做的事情,而一起玩耍,做游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首先,孩子都喜欢玩,这是一件孩子真心自发愿意做的事;其次,会玩代表着有想法,有创意,孩子更聪明。
我经常问我女儿:“你想让妈妈陪你干什么?”“玩游戏。”她每次都这么说。所以在我眼里,高质量的陪伴就是和孩子一起玩游戏。“虎妈”应该也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但陪孩子一起玩耍,真正融入孩子世界的妈妈应该更受孩子的喜爱。
“十分钟奇迹”课程就是让你每天留出十分钟来了解自己,了解孩子,让自己的心境更加平和,让自己成为一个坚定而不愤怒,强硬而不严厉的父母。看到这里,我发现我以前说“争做依萍妈妈”是个错误的决定,因为只有好脾气,内心平和是不够的,心平气和是为了更睿智地教育和引导孩子,所以我还要成为一个学习型的妈妈。
《《亲密关系 亲子关系篇》》读后感(五):孩子不听话,究竟是孩子造成的还是因为父母不够明智呢?
孩子写作业磨蹭怎么办?孩子厌学、焦虑、叛逆怎么办?孩子沉迷网络怎么办?
很多家长都有过类似的苦恼,孩子的问题,加上跟孩子沟通不顺畅, 时常让我们发脾气,以为这样能震慑住孩子, 只不过这个方法在短期内确实是有效的, 但同时也伤了亲子关系,让孩子和家长之间产生隔阂。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994934/
《亲密关系 亲子关系篇》评价人数不足【加】克里斯多福·孟 / 2020 / 湖南文艺出版社孩子带来的这些挑战,是父母苦恼却又不知道怎么很好的处理的。克里斯多福说:“为人父母并不是世界上最难的工作之一,它是世界上最难的工作,没有之一。”
如果这份工作注定艰难,那如果孩子带来了问题,究竟是孩子造成的, 还是因为父母不够明智呢? 世界上任何的职业都可以经过培训上岗, 在岗位上得到其他的技术和经验方面的支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都能从新手变身资深工作人员。 只有父母这个职业,当我们上岗的时候,我们似乎没有得到过任何的培训,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参考,因为我们的孩子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他们身上反应的问题,并不像工作中出现的bug一样有据可循,可以及时的进行修正。
在克里斯多福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篇》中,他提到“首先,孩子不需要被“纠正”;其次,问题是生命中的常态。”这不是一本教你怎么让孩子变得听话懂事的家教书。 而是一场父母变身智慧型父母的旅程,旅程的起点,你也许苦恼于跟孩子沟通的不顺畅,总在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时忍不住发火的你, 会在这次旅程的终点遇到不一样的你吗?
任何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是聪明、懂事儿的,然而现实是家里的熊孩子总是写作业拖拉,马虎,考试成绩不理想。 想跟孩子好好谈谈,结果越说越火大,最后变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你怎么就是不听话”,更有甚者,把孩子眼里的批评一顿, 最终不欢而散。
有没有可能不是孩子的错,而是给父母提供一个宝贵的机会?
“因为是被孩子惹火了,父母的反应是试图控制或者改变孩子的行为。我们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试着理解孩子行为的用意或目标。这么做的结果可能会让父母满意,也可能不会让父母满意。但无论结果如何,父母将来都会继续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回应,从而形成惯性模式。我将陷入这种模式的父母称为“控制型父母”。”电视剧《安家》中,985带客户看房子的过程中,客户对房子的格局和环境都很满意,唯独隔壁苏天培妈妈每天对孩子大吼大叫的教育方式让他们不能忍受,几次下来都因为从对门传过来的声音而错失了卖房子的机会。 是啊, 谁愿意挨着这么个邻居啊, 整天如此大分贝的噪音,再便利的环境,再好的房型也接受不了。 而苏天培呢? 他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在妈妈的大吼大叫中得到提升,妈妈的火爆脾气似乎毫无效果。 孩子拒绝和妈妈沟通,甚至在送苏天培上学的路上,面对妈妈的唠叨,直接跑掉了。
苏妈妈爱子心切,希望儿子是个优秀的孩子。这个出发点没错,可是为什么到最后就变成了自己苦口婆心,孩子就是不能理解她呢?大吼大叫也许管得了一时, 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哈佛医学院附属美国顶尖的精神病专科医院麦克莱恩医院精神病学副教授Martin A.Teicher经过十余年的研究,更证实了经常遭受父母言语暴力的人,脑结构会受到损伤。
面对孩子的不听话,不懂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是孩子的问题, 如果孩子不改正, 我就会很生气。 控制型父母似乎并不理解甚至不想深入理解孩子的心理或者情绪,只关注自己心里的那个“理想小孩”。孩子年幼的时候或许对他们还管用,但随着年龄增长,孩子逐渐进入了叛逆期,这么大吼大叫,还能管用吗?
麦家的父亲对他特别严厉,从14岁8个月的时候,连续17年没有跟父亲有过交流。 即使在自己远离父亲在外地的时候, 每次写信也只是提到母亲。这是在《朗读者》的节目中麦家的一段采访中他提到的, 在自己多年后也为人父之后,才理解了父亲当年的严厉做法真实用意。当他想要弥补这17年的缺失的时候,一切也来不及了, 父亲已经去世再也不能跟他有沟通了。
克里斯多福提出了一个“十分钟奇迹”的想法,这十分钟是给父母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一个“十分钟的奇迹”是从观察孩子开始的。这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我们真的看到过自己的孩子吗?
在这个观察的任务之后,有人注意到孩子是用左手吃饭, 有的人意识到孩子总是低着头和他们说话或者干脆一直低着头不说话。
这么做似乎对改变孩子毫无帮助,克里斯多福又接着开始了第二项“十分钟奇迹”的任务,倾听孩子。 这个倾听的部分包括了观察孩子的言语、肢体语言和说话口气。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是重视自己孩子的, 也愿意挤出时间来多观察,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安家》中为了让985卖出房子,苏文昌假扮和苏天培妈妈有同样经历的邻居,无意中说到自己让孩子去上了另外一所学校, 结果奇迹就这么发生了。孩子跟变了一个人似的。
孙俪对罗晋回忆道:“以前我当家教时,教过一个孩子,那个孩子读书成绩不好,天天逃学打游戏,跟父母的关系比苏家更恶劣。但他一个偶然的机会,爱上了园艺,没想到他在这方面特别有天赋,居然成了他们那里小有名气的园艺师。苏天培的妈妈被他们说的动了心,搬家之后,985的房子也顺利的卖了出去。 看似这单生意结束了, 可是苏文昌却在担心苏天培之后会怎么样, 这是一个孩子未来啊, 他去了新学校之后会不会有所改善呢?
直到一天苏天培的妈妈到门店里送锦旗。苏天培过去学习不好,和妈妈的关系也很紧张,天培换了学校之后,发现了自己的天分,在确定了自己人生努力的方向。天培妈妈也不必再为了儿子的功课与孩子吵架,母子关系越来越融洽。每天大吼大叫的妈妈不见了, 再次出现在观众面前的这位妈妈面带笑容,她也为孩子高兴。
看似简单的“看到孩子”“倾听孩子”实际上是给家长一个细心关注自己孩子特点的机会, 我们的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不一样的, 即使是双胞胎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要成为智慧型父母,最重要的一点,是察觉自己内心的感受是管教孩子的关键。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很多压力,诸如工作、生活,婚姻或者家庭问题,财务问题等等的焦虑都让我们如背负这千斤重担。也许孩子们的行为只是个导火索,真正让我们对孩子大吼大叫的原因源于我们自己,而不是孩子。
父母的接纳、赞赏、发现孩子的潜能可以缩小和孩子之间的隔阂,强化情感纽带。 “十分钟奇迹”是一个培养父母的过程,既然我们都没有经过岗前培训,一路自己摸索前行,看到自己的问题,真正的看到孩子才能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和谐。
纪伯伦的诗歌《孩子》中是这样写的: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十分钟奇迹”改变的不是孩子,是父母看待孩子的态度和理解,《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篇》参与这次课堂的几位家长,他们身上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 有时候也就是你我日常的表现,我们焦虑孩子的行为,对他们不听话的表现大为恼火,看到他们不愿意和我们讲心事又忧心忡忡。 与其改变孩子不如改变自己的态度,成为智慧型父母。
《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篇》是一次亲子关系的互动和尝试, 也是成为智慧型父母的一次探索。如克里斯多福所说“在协作式体系中,父母不要求孩子尊重和盲从,而是教导孩子自律,情绪成熟,头脑清醒。父母培养跟孩子的情感纽带,鼓励孩子发展天赋。”我们的孩子也许只是希望用自己的表现吸引家长的注意, 他们懂得怎么引起你的关注,从他们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就是如此, 十分钟奇迹教会我们看到孩子、聆听孩子, 更聆听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