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是一本由俞菲尔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读后感(一):亲密关系
在当今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从而造成个人和家庭矛盾痛苦。本书以爱情小说的形式,通过故事分析了亲密关系中的心理问题,引导读者发现问题然后疗愈自己。讲解一个关于爱的问题。从厘清内在心理模式,从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到吸引力法则,层层递进的说明了只有改变了内心关于亲密关系的固有模式,才能化解矛盾,可谓直击重点。
《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读后感(二):遇见未知的自己
其实最近几年关于心理学或者说是亲密关系之间的书本以及故事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在亲密亲密关系当中,其实最能够改变或者说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正如托尔斯泰说过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所以我们其实很喜欢看一些跌宕起伏的生活情节,但是这本书我觉得他比较让我喜欢的是他在里面有简单的一些故事。
在我们的亲密关系当中,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有一种必责任的想法,就是会把明明是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找到对方的一些观点,认为对方是错的,把自己想象成受害者的一方,比如我们会认为自己很糟糕,事事都不如意,而所有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别人逼迫我的。在我的观点里,我认为有这样倾向和想法的人,其实都是一种逃避责任的思维,利用别人的问题,把属于自己的责任规避出来。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其实也就是正视自己的问题,去勇敢的面对,他一个人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能够接纳别人的不完美,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进步。
这本书当中还提到了一种人,就是那种索取者,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在童年时期从父母身上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成年以后就会把这种期待放在自己的伴侣身上,需要从伴侣身上不断的索取很多很多的爱,才能够获得足量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乘风破浪的姐姐里面的伊能静,因为从人格分析上来讲,我们从他的家庭角度可以看出来,伊能静的性格里面很大一部分,就是他对于安全感和责任感价值感的这个东西是非常匮乏的,那可以看出,因为他从小到大的家庭里面很少给到他安全感的东西。
但不同的是像一般这样的索取者,只知道一味的索取,不懂得付出,他不明白感情的维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没有人能够在一段感情中始终不求回报的付出,而在伊能静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出来,他其实是有点过度的在矫枉过正,就是说他会特别顾及对方的感受,并且把自己全部的重心,或者说是他的潜意识里面不断的去向我们展示他对于家庭整体的一个关注度,有的时候我们能够感觉到说就是一个人越重视一个东西,有的时候往往也是他自己不断说服自己的过程。
亲密关系本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而心理学更是复杂,但是这本书当中我觉得有一点比较好的,就是它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看到自己。
《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读后感(三):处理好亲密关系,你才能处理好你的人生
近几年来,原生家庭、亲密关系等话题经常出现在热搜,关于这类的心理学研究也越来越多,说明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和提高的同时,开始越来越关注精神生活的质量。亲密关系,往往指代两人之间的友好关系,更多地指家庭成员中的夫妻关系或者男女之间的情侣关系。一个人与伴侣之间的相处模式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她/他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研究亲密关系,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挖掘自己成长中的心理缺陷和漏洞,从而纠正和改善这些缺陷,让自己的亲密关系更融洽和谐。
在众多明星中,亲密关系处理最成功的例子莫过于孙俪和邓超。在这个盛行离婚、出轨、绯闻的娱乐圈,孙俪与邓超长达9年的婚姻不得不让人羡慕不已,一儿一女凑成了一个“好”字,而他们的生活也实实在在地映证了这个“好”字。其实,关注他们的人会知道,孙俪和邓超都来自破碎的原生家庭。孙俪的父母在她12岁的时候离异,父亲另外组建了家庭,母女两人只能相依为命,生活艰难。孙俪对父亲充满了憎恨,对婚姻家庭也抱有一种负面的态度,不相信自己能拥有爱情、获得幸福,她甚至产生了“永不结婚,永远陪伴母亲”的想法。
邓超的原生家庭同样不完美。邓超出生于一个重组家庭,母亲带着大姐、父亲带着大哥和二姐组成了一个再婚家庭,然后有了邓超。虽然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但父亲对邓超是最严厉的。也许正是由于父亲的严厉,使得邓超变成了一个反叛少年,调皮捣蛋、不学无术,绰号“混世魔王”,如古惑仔一般让父母头疼。
然而,就是这样来自不完美原生家庭的两个人结合在一起,互相给予爱和营养,幸福地生活着。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从父母身上获得的爱是他一生爱人的源泉。一个人如果从小没能从父母身上获得爱,那么他也很难在成人之后,在亲密关系中给予伴侣爱,因为他不懂得如何去爱人,如何给予爱。父母的爱能够给予我们最初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能让我们从容自信地应对亲密关系,不因获得伴侣的爱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因没能获得伴侣的爱而否定自己的价值。正如俞菲尔在她的新作《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中所说的“自己天生俱足,无须再去寻找”,每个人都是爱的源泉,都拥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价值,不需要通过被别人爱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本身就是值得被爱的。只有抱持这样的观点,我们才能在亲密关系中拥有足够的自信,做独一无二的自己,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伴侣,不过度索取或者过度付出,从而更好地维持亲密关系。
《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中提到了一种人——索取者,即他在童年时期从父母身上没能获得足够的关爱,成年以后,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伴侣身上,需要不断从伴侣身上索取爱才能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这样的人往往只知道一味索取,不懂付出。然而,感情的维系从来都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没有人能够在一段感情中始终付出不求回报,这就注定了单方面付出的感情是无法长久的。在处理亲密关系中,最忌讳的就是把原生家庭的错误模式引入自己的家庭中,这意味着把原生家庭的痛苦在新的亲密关系中延续。在一段感情中,我们应当积极主动地给予对方关爱,同时,获得爱的一方也需要及时地回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婚姻中成长,与自己和解,与原生家庭和解。
《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读后感(四):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心理学流派当中的一个分支,也被称作亲密关系心理学,本意是指不限性别年龄的两人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现在大多数指夫妻。比如:我不会介意我的朋友有其他朋友,但我会介意我的妻子不只有一个丈夫。也可以说,亲密关系指的就是特殊的朋友,更加的要好,有依赖、信任,会更愿意与你诉说心里话。 尽管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之中,但是对于如何维护这种人生最富有意义的关系,我们却没有多少人真正做好了准备。在生活中常常发生的情形是——无论我们的意愿是多么诚恳,行动多么努力,我们关系的现状和结果却还是愈发成问题,甚至令人不安。我们经历着混乱、沟通不畅、相互怨恨、情感疏离、缺乏相互支持,最终和最坏的结果则是导致关系的破裂和分离。亲密关系的建立让我们看到:关系里除了交换和控制,属于灵魂的彼此懂得、陪伴、真爱是如何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们将如何作为彼此的旅途伴侣来度过有限的有生之涯。要需学会如何理解什么才是亲密关系,更加理解社会交往的核心。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所以我们喜欢看跌宕起伏的悲情,对经历了千难万阻进入了幸福生活之后的情节,我们大多不感兴趣。整天的秀恩爱,谁个看了还不腻?何为爱就是你本身? 在这本《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中,她大胆地提出爱就是你本身的提议,找爱我们不必向外寻找,它就在我们内心,也就是我们本身。这怎么理解呢?其实这可以从我们自身的需求出发理解爱。我们说我们好像爱上另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是因为对方身上的某个点吸引了我们。这个点可能就是我们身上没有却很想拥有的东西,也可能是我们身上拥有并非常看重的东西。所以,说起来,爱归根结底是我们自身的一种需求,是对方身上的某个点唤醒了我们的需求,而且看上去好像能满足我们这方面的需求。比如,我们父爱缺乏,就会爱上稳重有担当的男子,我们母爱缺乏,就会爱上温柔体贴的男子,我们金钱匮乏,就会被有钱的男人吸引,我们来自底层,就会对有权势的男人仰慕……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说,我们爱的本就是我们自身,我们寻爱的过程,就是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因为,爱就是我们本身。
苏格拉底与朋友共进晚餐,讨论“爱是什么?”大多数读者印象深刻的回答并不是出与苏格拉底,而是阿里斯多芬尼斯。他说太初之人并不像现在这样以单一的身体存在,而是成对的身体在肩膀处连在一起,包括三种配对:男女、男男、女女。这种双重形体的生物整日厮混、无忧无虑,当然也不会寂寞。有一天,他们得罪天神宙斯,于是被切成两半,作为惩罚。从此之后,他们寂寞地四处游走,不断寻找另一半。直到今天,人类终其一生到处寻找能使自己完整的人,因为人的真实本性不是单一的人,而是两个人。寻找理想伴侣的幻想不仅存在于神话中,我们可以从很多现代人嘴里听到“我知道这不可能,我并没有想要找一个完美伴侣,我对另一半没什么特别的要求……”,现实中亦可看到他们和各种性格类型的人成为朋友,却永远没办法接受某些行为/现象发生在自己伴侣身上。其实,透过这种种蛛丝马迹,不难人觉察到他们潜意识中对于爱锲而不舍的另一种追求。曾看到有人开玩笑似的总结说:人类有史以来曾经受过三次重大耻辱,一次是哥白尼的日心说,将人类从主宰宇宙的神坛上拉了下来;第二次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将人类从主宰地球的神坛上拉了下来;第三次,就是精神分析理论,将人类从自我主宰的神坛上拉了下来。精神分析(或心理动力学)对于卫生、教育、艺术、文学、电影等领域确实影响不小,它让我们开启了处理人类痛苦方法的探寻之旅。
《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读后感(五):亲密关系心理学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过程中,经常要遇到的一种关系被称为亲密关系。他可以是你与父母的关系,也可以是你与伴侣的关系。这种关系本该成为我们前进与幸福的最大助力,但是一个更现实的情况是由于种种我们不愿意见到的原因,这种亲密关系会变成我们的旧伤,并在我们以后的路上带给我们诸多困扰。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方式去解开这种关系带给我们的羁绊。俞菲尔的《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或者就是我们需要的。 毋庸置疑的是《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是一本心理学专著,但是与我们想象中的心理学书籍却大不相同。一般情况下,我们提到心理学以及心理学书籍的时候,随之而来是各种晦涩难懂的理论与专业术语,如果你并非专业研究心理学的,只想着业余学习一下的话,在这种理论性极强的学术专著面前只能够敬而远之。而俞菲尔的《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则是将各种心理学的理论全部分散到了故事中去,而故事则是我们喜闻乐见的那种霸道总裁式的爱情故事。当我们兴致勃勃的看完了薛美杉与霸道总裁黎南行的爱情故事之后,我们也会对所谓亲密关系中的心理学有一种更为直观的认识了。 故事以薛美杉的感情经历为主线,在这一个过程中对亲密关系中的心理学知识进行穿插讲解。在故事的一开始,薛美杉便遇到了几乎每一个经历过恋爱的人都会经历过得问题,被分手。被分手之后,薛美杉不可抑制的进入了一段极度痛苦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俞菲尔适时的为我们引入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我那么爱他,他为什么还要背叛我,其潜台词则是当我们遇到挫折后我们是做受害者还是选择自我负责?你的心态将决定你的幸福指数;第二个则是你真的爱他吗?还是只爱他提供的价值?其潜台词则是如果出发点错了,再怎么努力都不会达到幸福的终点。这两个问题对于经历过爱情挫折的人来说自然都会有着极深的体会。在爱情中,我们的角色与定位会成为一个问题,是索取者还是付出者,这又取决于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究竟是想要得到些什么?由于我们在童年时期,在家庭中某些东西的缺失或者需求不能够满足的情况,会让我们以后在爱情中如何面对所爱的那个人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我们可能会对我们的付出进行算计,一旦付出得不到想象中的回报,我们会从索取者变成受害者,我们会愤怒于对方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会变得歇斯底里,最终将自己与他人一同拖入爱情的坟墓。因此在爱情的亲密关系中,我们首先应当明确的便是我们决定爱上对方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就像是薛美杉最初选择与陆涵的结合,并不完全是出自于真诚的爱,而是将自己小时候在父亲那里得不到的缺失的爱转嫁到了陆涵身上,因此在被分手之后,才会陷入一段极度痛苦时期,而当她想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的时候,这种痛苦的根源便自然而然的消失,她也可以放开羁绊,去寻求自己真正的幸福了。 在所有的亲密关系中,父母与我们的关系可能是对我们的以后影响更加深远的,因此在本书的第三、四章,分别讲述了父亲、母亲与我的关系。在父亲与我的关系中,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与异性相处,我天生父爱充足,无需再去寻找;而在母亲与我的关系中,我们则要关注的是价值感的传递,我们要明确我们并不是谁的复制品,我们只是我们自己。实际上,在对人成年之后的经历进行分析之后,我们会发现,小时候在家庭中经历过得一些东西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如果我们不能够及时的认清去正确处理,他们势必会如影随形般的伴随我们终生,并在某一个时候给予我们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当我们觉察到家庭对于我们潜在的不良影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学会去正视他,并且采用适时的手段与过去达成和解。有的时候只有学会放下,我们才能走的更远。 俞菲尔的《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刷新了我们心理学的认识,原来学习心理学知识也会是一段非常愉快的旅程,原来我们也可以在亲密关系遇到问题的适合,以一种更为合理有效的方式去发现他们并解决他们!
《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读后感(六):亲密关心中必修的心理学课程,这样做,让幸福流动起来
恋爱婚姻是我们一辈子需要休息的课程。我们平日里总爱调侃:男性和女性来自不同的星球,处理不好的话就犹如火星撞地球一般。由此可见男性的思维方式与女性的思维方式并不相同。了解一些亲密关系中的心理学知识必不可少。
《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一书这是一本很好的指导用书。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可读性强,读起来有如小说一般酣畅淋漓。跟着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读者可以轻松的,掌握亲密关系当中的心理学知识。
在相处的过程中,有一些人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对方才是错的。总是把自己想象成受害者的一方。心理学中把这种心理称为“受害者心理”。受害者心理特征如下:
1、遇到困难轻易放弃。
2、总会觉得自己很糟糕,事事不如意。
3、所有问题都是别人逼迫造成的。
4、一切都是别人的错。
5、潜意识里,喜欢获得别人的同情,这样就可以毫无压力的把责任推给别人。
6、我人生中,所有糟糕的事情都是别人所赐,是别人把我毁了,而我毫无责任。
如果有受害者心理,我们应该这样疗愈:
1、承认自己受伤这件事。
2、选择负责任的心态去看待事物。
3、承认自己的问题,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4、放下过去,面向未来。
在亲密关系中,索取者心理也使不得。爱是需要付出的,不能单方面地索取。如果一味地索取,会让另一半感受不到爱意,距离会拉得越来越远。
索取者的付出未获得预期回报后,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便是不甘心。
索取者的典型特征:权衡得失,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宗旨。
索取者心态的危害:以索取者的心态付出未获得相应回报,便会转化为受害者。你所取舍的心态,开启一段亲密关系,会让人陷入爱的匮乏的怪圈。
索取者隐藏在付出背后的真正所求:
1、无条件的爱。
2、亲密关系中的安全感。
3、尊重和认可。
4、其他童年未被满足的诉求。
你真爱为出发点进行,为对方付出,我们会感受到的是愉悦的,满足的,充盈的,有力量的,开放的爱。同时我们也会得到对方相等或对等的回馈。
有的时候一念就是一个选择,而一个选择便会决定一生。有正确的意念指导人生,幸福在身边流动起来。
《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读后感(七):及时行乐
这个假期,感觉自己就像瓜棚中的猹(没错,就是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里面插的那一只)仿佛在瓜地中自由行走
同时,在众多热搜的背后,不仅让我们反思一个问题。
很多悲剧的背后,真的是社会的悲哀还是人性的考验
两性关系。原生家庭。pua。像这些都是2020算得上热搜的词语。
为什么总有所谓的杀妻案杀夫案的报道?
又为什么总有一些原生家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不良报道。甚至会有弑父弑母,还有因为给自己的压力过大而逼迫其跳楼自杀!
还有一些在两性关系中的pua,我甚至还有职场生活中的pua。
仔细想想,我们这一辈子活的太难了!
最后甚至在想,我们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完善童年时期的阴影?同为父母理想中的自己?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结婚生子,相伴到白头?当一个成功人士,受世人所敬仰?还是终其一生平平淡淡。
经常听到有人说1000个人里面1000个哈姆雷特。那全世界的人口那么多,又怎么可能仅仅有我上述所提到的几个人生
这个世界也许看起来很自由。也许看起来很封闭。正是它看起来让人琢磨不透。
有时候它很宽松。可以接受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人。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特色。
但有时候它就像一个闭门不出的大家闺秀。我们不可以去这么做,也不可以去那么做。
你永远想象不到一个20岁的女生将会面临被催婚的日常。
不管什么时候,他们的聊天话题总要带着你以后找对象了,你以后结婚了,你以后生了孩子。
然后紧接着微博的话题永远会围绕着女权与女拳
这个时候我们又会感觉这个世界我并不是那么宽容。
前几天的七夕,我列表有一对相恋了五年的百合公开出柜了
虽然现在已经2020年了,但是我真的觉得他们非常的有勇气。
真的不是所有人都会去接受一些所谓的特殊群体。反而不管平常人怎么说,在我看来,他们内心深处最希望想被接受的。应该是自己的家人
讲真,作为一个有gay蜜的腐女来说!觉得遇到了一对过的很长久的同性恋人。是一件很欣慰的事情。(虽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替他们感觉到幸福,但是真的就是特别喜欢那种感觉。虽然我单身,我快乐。)
有的时候不光光是两性的问题,同时性也不一定是结婚的男女双方。和很多人的关系,不管是以什么样的身份,我们之间的关系。都是一样又不一样
曾经的我们可能觉得,亲密关系的人,指的不是自己的原生家庭。就是以后与自己结婚的对象。
其实不然。
他们可能是两个陌生的人,之前毫无关联,然后有一天,他们突然因为某种契机,会长期生活在一起。那他们之间就可以用亲密关系来形容。
有时候在想,我们的生活真的是简单的么
从我们上幼稚园开始。们所接触的人,接触的事情,所经历的,甚至所擦肩而过的人。他们真的和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么
其实每个人对事物的感受都是不一样。就算我去写文章,我也不会把我自己的感情强加在别人身上。不仅仅是没有必要,这样让我感觉很不礼貌。
我只会发表我自己的观念。也许你觉得不对,也许你不去认同,是哪也没有关系,我们彼此尊重对方就好了。
顺便,来向大家安利这本书。俞菲尔老师的《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讲真的,我对于心理学这个东西,我个人的想法一向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我个人觉得他好并不代表大家都觉得他好。但是我觉得这本书还是很有观看的价值。已经大道理我们都会说,但是从故事当中去跟你讲大道理。这种事情不管是对小孩子还是成年人来说,都是很好的接收方式。
不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毒鸡汤被大家所接受呢?
最后,希望大家珍惜当下,及时行乐(享受生活)
《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读后感(八):故事里透出的爱和亲密关系学的心理学研究
现在关于心理学的研究五花八门,比比皆是,种类繁多,比如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生活心理学、恋爱心理学,好像很多东西和心理学搭配到一块都能成为心理学的一种来专门研究。但是这些心理学都是讲理论的,偶尔会有个小故事,也是个简单的辅助作用,其他的都是理论讲解,大多比较晦涩难懂。
这本《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其实是个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薛美杉的故事来反应不同的关于爱、关于亲密关系的心理学问题。
每一章都有一个不同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都有几条围绕着那一章的主题做出的简要导语。
每一章包含有小说部分和扩展阅读部分,小说的原文中一些关键的地方用下划线标示,并有虚线指示到一个矩形边框,里面是结合心理学做出的简单说明。
毕竟小说很难说清楚很多问题,所以每一章后面都有扩展说明,里面有五花八门的资料,比如推荐阅读,问答题,名词解释,和一些简要说明或总结,有时候为了更好的理解,有些地方还有图形并配有简要的说明。这本书是一本倾向于和读者互动的非常好的书,特殊的内容展现形式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亲密关系心理学的方方面面。
全书总共有十二章,有十二个不同的主题,有人说这其实是十二堂可以改变人生的亲密关系课,它可以疗愈内心的伤痛,让幸福流动起来。作者俞菲儿,她是美女专栏作家,心理课程教练,曾经出版过婚恋三部曲之《好孕连连》,豆瓣评分颇高。她能用一篇长篇小说和十二个关于亲密关系心理学的主题巧妙的结合起来,无缝连接,确实很令人佩服,不清楚是先有总结好的十二个主题还是先构思故事,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难度都挺大的。
故事不是很复杂,以都市女性薛美杉为主角, 讲述了都市女性情感婚恋现状,是一本非常适合年轻女性看的好书,但是其他人看也能得到一些非常棒的启发。它教大家如何定好位,做最真实的自己,如何做最完美的自己,找到自信,如何把握亲密关系,如何找到自己的真爱。
看书中的故事就可以知道,这并不是一本反应爱情的小说,这也不是一本简单的心理学书籍,这其实是一本让你如何遇到爱的书。有的女生确实很优秀,长得漂亮,有自己的职业,各项条件都很好,就是没有小伙子上门求爱,是自己太高冷吗,还是自己太挑剔,还是不够主动,那些男人都是怎么想的,他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女生,这都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天我等公交车,亲眼见到一个胖乎乎的其貌不扬的女生和一个帅小伙在那卿卿我我,她有什么魅力让小伙如此倾心,显然不是相貌的问题,长得好看很重要,但是能理解人,三观切合更重要。
人的性格和原生家庭、和父母都有很大关系,父母和睦,对他/她关爱有加,让他/她很有幸福感,所表现出的那种亲和力会更强,亲和力强的人的人缘一般都会很好,人缘好的人获得爱情的机会相对就多很多,能获得幸福爱情的几率更高。
人不可能都是完美无缺的,要想改变自己,必须先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然后使用合适的吸引力法则,循序渐进地打造自己,相信每一个自信的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蜕变,都能找到自己的爱。那些吸引力法则都是些什么呢,我这里卖个关子,大家还是自己去看书吧。
只有变得自信,快乐,心中有爱,去大胆追求爱,才是通往爱的最佳捷径。乐观向上的、亲和力强的人获得异性缘的几率会更高。看这本书可以轻松快乐的获得爱的灵感,不知不觉中获得吸引了法则的真谛,并在生活中不自觉的运用这些法则,让自己的吸引力更强,得到真爱的可能性更大。
《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读后感(九):爸爸妈妈和孩子的亲密行为,影响孩子的一生,别不在意!
我女朋友今年22岁,经常洗澡的时候让她爸爸给搓背,我说过几次她还说我想得太多,大家觉得这样的情况正常吗?
问题下面很多网友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觉得正常的,觉得很多时候爸爸和女儿之间的关系确实是能够好到一个很亲密的程度,虽然说在别人看起来有点太过了,但是在当事人心中,是完全没有什么不良思想的,仅仅就是亲密而已;也有觉得不正常的,就算是女儿和爸爸再亲密,一些情侣间才能做得事情最好也不要做了,要不真的影响不好。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这件事情的,反正开心爸爸觉得是不正常的。
一直以来爸爸和女儿的关系,都是亲子关系的一个“雷区”,有很多人前赴后继的“趟雷”。
比如之前黄磊给5岁的多妹洗澡,尽管多妹穿的还比较严实,就这网上面还是掀起了一阵“爸爸该不该给女儿洗澡”的讨论;贝克汉姆和7岁的女儿亲吻,也是直接上了热搜,同时“爸爸该不该和女儿亲吻”的新闻也火了起来……
尽管黄磊和贝克汉姆本意只是为了表示,自己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很亲密,爸爸很爱女儿,女儿也很爱爸爸,但这种稍显亲密的行为,还是让很多网友们觉得不妥。
由此可见,在我国,父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是真的需要认真对待的。
其实,从亲密关系心理学来看,父女关系是既重要又微妙。
说重要的是因为,爸爸作为女儿接触的第一个男性,在很多时候影响着女儿的性别认同以及择偶观念。如果爸爸缺席了女儿的成长,女儿就容易在两性关系上陷入误区,不是对所有的异性都采取小心防备的态度,就是对年长的男性产生莫名的好感。
说微妙呢,是因为父女亲密关系的界限比较不好把握,目前比较公认一些的说法是,女儿到了3岁,有了基本性意识的时候,爸爸就应该谨慎自己的言行了,一些诸如洗澡换尿布亲吻的,比较亲密的动作最好就不要做了,要不容易混淆女儿的性意识边界,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关于这一点,俞菲尔在她的《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一书中,用了一章的篇幅来分析了这个问题。
俞菲尔是著名的心理课程教练,也是著名的亲密关系专栏作家。她对女性亲密关系有比较深的研究,能够从更深层次来剖析都市女性情感婚恋现状,最后帮助女性认清楚自己,从而找到完美的爱情。
在这一章中,作者讲了一个故事。
大致情节就是一个从小就缺乏父爱的女性,长大以后在两性关系中总是磕磕绊绊的。特别是工作需要面对一个年长的男性,使她产生了一种既想投入又想躲开的矛盾心理。
这其实就是很标准的“缺乏父爱”的表现。
其实开心爸爸在上面也说过,爸爸对女儿来说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性别认同以及两性关系上。
2到6岁是孩子形成性别认同的关键时期,这期间,爸爸妈妈特别是爸爸,一定要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以及性别边界。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同时有着男性和女性两种人格属性,都有想和同性或者异性亲近的欲望,哪一个欲望更加强烈,就会压抑住另外一个欲望,这其实就决定了我们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
对于男孩来说,主要是和爸爸学习男性的性别认同,女儿比较复杂一些,先要在爸爸的身上得到异性的性别认同,然后还要在妈妈身上获取同性的性别认同,换而言之,先要在爸爸那里明确自己是女性,接受自己的身体,性别以及性别角色,然后和妈妈学习如何做好一个女性。
这个过程其实是很复杂的,但对于爸爸妈妈们来说,需要做到的就是一点,那就是爸爸妈妈谁也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女儿的成长。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被妈妈养大的儿子女儿,往往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性别认同困难,甚至有些人在两性关系上有着严重的问题,或者是不知道如何经营一段感情,或者是产生了同性恋的想法。
最后我们来说说一开始的那个问题。
其实这个女儿就是年少的时候缺少性别认同,导致她没能接受自己的身体,性别,或者准确地说,在爸爸身上没有学到最基本的性别界限。如果把这种心理放在日后的两性交往过程中,因此受到的伤害会是难以想象的。
《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读后感(十):在亲密关系里,修行成为更好的自己。
《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常常听人说到这样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我不知道他人是怎样,我只能说我自己不算是幸运的人,甚至在我人生中那一段灰暗的岁月里,仿佛整个人都身处在生活的谷底,觉得全世界都背叛了自己,认为自己不配活在世界上。
很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本能够让人快速走出这样受伤的心理学的书,特别通俗易懂,结合故事和举例,让人如亲临其境般获得重生,这本书就是――《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
作者俞菲尔,是一名专栏作家,也是非常有经验的心理课程教练,所以能把理论知识和她工作生活中的实操经验有效地结合起来,用言传身教的方式,给人以解答,让人很容易就对她说的话深信不疑。
本书以爱情小说的形式,通过故事分析了亲密关系中的心理问题,引导读者发现问题然后疗愈自己。一共12章,每章讲解一个关于爱的问题。从厘清内在心理模式到与父母、原生态家庭的关系,从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到吸引力法则。内容精彩全面,层层递进,让读者读后很有获得感。明白只有改变了内心关于亲密关系的固有模式,爱情才能顺畅,生活才能幸福。
《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关于亲密关系里的“受害者人格”书中提到一个我们经常会在他人身上,或者是自己身上看见的“受害者心理”,比如遇到困难轻易放弃;总觉得自己很糟糕,事事不如意;总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别人逼迫造成的、一切都是别人的错,而我毫无责任;潜意识喜欢获得别人的同情,有的人甚至还会通过加害自己来博取同情,这样就能够毫无压力得把责任推给别人;等等。
我们每个人的心理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轻重程度不同罢了,但是如果现实生活里遇到上述这样的人,我下意识就会想要逃跑,惹不起躲得起,可如果他们是我们的亲人朋友,是我们自己呢?有没有想过这样的情况是可以被治愈的。
作者用女主角薛美杉的失败的恋情作为引子,教我们怎么走出“受害者人格”,并提供了具体步骤,让我们能真正拥抱新生,归纳起来就是以下几条:
第一步,要先承认自己受伤这件事,我承认它,它是既定事实。 第二步,选择用负责任的心态去看待事物。 第三步,承认自己的问题,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第四步,放下过去,面向未来。可能这样说起来非常简单,轻描淡写如隔靴搔痒,作者还在故事的末尾,提供了扩展阅读并给出了更加具体的练习方法,如:
1.记录下过往人生中伤害过自己的5件事,分别用受害者和负责任的心态叙述,并体验过程中感受的不同。 2.闭上眼睛,邀请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来到面前,大声说出原谅,并告知自己要开始新生活,并把那些人都一一送走,反复练习,直到伤害自己的人和事都被了结。 3.承诺今后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 4.写日记,记录自己用正向心态处理的事情,以及达成的结果和感受。这还仅仅只是第一章节的内容,就已经满满的都是干货,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更多得是为了我们自己服务,让自己能够心态更好,更能在人世繁华间游刃有余。
这本书可以说是长在了我的审美上,故事引人入胜,心理学理论也是通俗易懂,实践方法也简单实用,教导我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认知自己,疗愈自己,完善自己,找到梦寐以求的亲密关系。
《故事里的亲密关系心理学》关于亲密关系里的“索取者人格”有的人靠一味付出来证明自己爱人,有的人靠拼命索取证明自己被爱,而大多数人是付出后没得到想要的回报而不甘心,在感情中斤斤计较,以求自己的利益能够最大化。
曾经我觉得这样虽然功利,但也没错,可是感情如果能有尺子、能有刻度,能有标准这样去衡量,那也就不是纯粹的感情了,这也就是作者所说的“索取者人格”。
长此以往的索取,有条件、以交换为目的,权衡得失的爱,很难善始善终。
那怎么去改变这个状态呢?作者也有给到练习的方法,如:
1.记录曾经发生的情感故事,选择其中一个,并写下选择和对方在一起的原因。 2.接着回答,如果对方失去一切,会否继续在一起。 3.写下通过什么方式索取对方的爱(撒娇、同情、保护……) 4.问自己的出发点是真爱,还是索取,结局自己想要索取的东西,是否能通过别的方式获取。 5.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无条件地去爱身边人,体验内心的感受,并记录下来。总结: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我们很难把握分寸,特别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总感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但是很少从自己的身上找问题。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反省了我自己,也明白了为什么自己成为了剩下的那个,岁月是一场修行,谈恋爱也是。
希望我们都能修行成为更好的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