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是一本由《二十四史》编委会编著作,线装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0元,页数:74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十四史》读后感(一):一套编写得不错的历史古籍
我比较喜欢阅读文言文,对历史也有一点小小的研究。但是因为鄙人还在上高中,看全套二十四史一来没这个精力,二来全套有些贵,就不多花爸妈辛苦钱,看个删减版的,对于满足求知欲、省钱这两方面,都有好处。
我到淘宝上一搜,二十四史缩略版主要两个版本,一个是光明版,一个是线装书局版。我觉得线装书局这个,书脊可以拼成“二十四史”,又是象牙色,比较古朴,就选择了这个版本。
我刚拿到这套书,就计划在豆瓣上打个分。因为缩略版的缘故我一开始想打四星。但是等我“审查”了这个目录的时候,我决定还是打五星。我认为其中的选篇能够比较好地把几千年历史囊括进去。我把五千年历史比喻成一堆货,全套二十四史是用密不透风的布袋来装,缩略版二十四史是用网眼袋子来装。如果缩略版编得不好,网眼袋子就破了。
当然,这个编的好不好,只是我个人看法,大家可以去淘宝搜一下,看一下书目。
我在这里唯一要吐槽的就是文言文没有注释。不过庞杂的古籍如果加上注释,整书篇幅就要大大增加。所以编者不加这个十分正常。如果要注释,大家可以单独买一个朝代的史书加注释,像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都有出版。
《二十四史》读后感(二):为什么古代皇帝普遍短命?
有人做过统计,中国古代有年代可考的皇帝平均寿命为39.2岁。放在今天当然算短命,但是放在古代这不算短命了,据说中国古代的平均寿命才不到35岁,甚至有说不到30岁的。
所以说中国古代皇帝的寿命都很短,这其实不太准确。很多皇帝的寿命都比普通老百姓要长。
其中还不乏在今天都算是长寿的皇帝,如乾隆帝(89岁)、梁武帝萧衍(86岁)、女帝武曌(82岁)、宋高宗(81岁)和元世祖(80岁)。
还有人做过更详细的统计。从秦始皇到溥仪,共305个皇帝,包括女帝及伪帝,寿命统计如下:
活到80岁以上的4个,其中死于非命的1个(25%);
活到70岁以上的12个;
活到60岁以上的36个,其中死于非命的5个(13.9%);
活到50岁以上的49个,其中死于非命的7个(14.3%);
活到40岁以上的56个,其中死于非命的24个(42.9%);
活到30岁以上的64个,其中死于非命的27个(42.2%);
活到20岁以上的49个,其中死于非命的28个(57.1%);
0到20岁的35个,其中死于非命的30个(85.7%)。
那些死于非命的皇帝,究其原因,绝大部分是死于残酷的权力斗争(被毒、被杀),所以说皇帝是个高危职业。至于死于其他原因如过渡纵欲、误食丹药、疾病等,还有因过度劳累身体不佳的,都不算主要的。
《二十四史》读后感(三):我们为什要学历史?
人文社会学科有很多,但是我们在初中、高中都一定会学历史,在很多地方,历史的重要性也非同一般,为什么我们要学历史呢? 一个最常见的说法是以史为鉴,也就是说,历史给我们教训,可以让我们少犯错。比如刘邦吸取亲灭亡的教训,采取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制度;李世民戏曲隋灭亡的教训,广听言路,实行仁政。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历史的教训也很有用,《人民的名义》里的一个贪官不天天在琢磨《明史》吗?但是这个作用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并没多大作用,我们读再多的历史,会犯的错误还是照样犯,《人民的名义》里的贪官,看再多的《明史》,还是犯了罪。 还有一个说法是历史可以预测未来。有句话叫做“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还有句话叫做“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这就是说,我们知道了过去,就可以预测未来。当然这很难,而且这里边有一个悖论,一旦我们预测了未来,未来就会改变,从而使我们的预测失败。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马克思预测在未来资本主义社会会灭亡,社会主义制度会取代资本主义。但是,当资本家们知道了这个预测后,就开始改变了,他们纷纷采取八小时工作制、实行各种社会福利制度、赋予工人政治权利、赋予工会各种权力,反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在今天仍然繁荣,马克思的预言看起来暂时是无法实现了。所以,用历史预测未来,实际上不太可行。 但这并不代表预测是一次无用功。我们与其说用历史预测未来,不如换一种说法。 这就是学历史的第三个原因:历史可以让我们从过去解脱出来,获得更多自由,从而改变未来。资本主义的改进就是一个例子。还有一个例子就是草坪的历史。中世纪的时候,草坪是贵族的身份象征。谁家院子里的草坪大,说明你地位高。想想看,土地在中世纪是主要用来种粮食的,可你却用来种没什么用的草,说明你不缺粮食,并且草坪的打理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普通人家能够承担的。草坪于是变成了权力、权威、金钱的象征。这种风气形成后,也开始影响一些中产阶级。尤其是工业革命后,因为割草机、洒水器的出现使得打理草坪变得更加容易,越来越多的人在建房子的时候都会选择弄一块草坪。到了今天,贵族已经没有了,但草坪文化依然存在,就像中世纪时候那样,它仍是了权力、权威、金钱的象征。如政府机构、达官贵人的府邸,一定会有一块草坪。当你知道这段历史后,你建房子的时候,就可以想,自己一定要这种曾经是贵族象征的无用之物吗?你完全可以脱离草坪文化,把更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释放出来,去做其他的事情,于是你就获得了自由。这才是学历史最主要的作用。
《二十四史》读后感(四):明粉为什么捧明朝?
最近在重温《大明王朝1566》这部经典巨作,还开了弹幕,有不少明粉在捧明朝,开口闭口就是“我大明如何如何”,简直要把有明一代200多年的历史捧上天了。 我总结了一下,明粉捧明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臣死社稷。这四句话简直就是明粉们的口号,说到明朝,不说出此四句“至理名言”来,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明粉。那么,这四句话对吗? 对,没错,明朝确实没有汉唐的和亲、两宋的纳贡,但是明朝有朝贡体系,也叫勘合贸易,说白了,就是白送钱给日本、朝鲜、琉球、越南等国家,人家随便拿着什么人参、贝壳等土特产过来,然后大明以十倍的数量把丝绸、茶叶、瓷器送出去,这不是一种变相的纳贡跟和亲吗? 对,没错,天子确实守国门,在北京定都,好几次,北元的鞑靼部都打到首都门口了(例如嘉靖时期的“庚戌之乱”),可是明朝一开始定都是在南京,要不是朱棣这个叔叔窜了位,会在北京定都吗? 对,没错,崇祯皇帝确实死社稷了,可那是因为百姓们民不聊生,发动起义,给闯王李自成逼死的,这也值得赞赏吗? 第二,把明朝灭亡的原因归因于小冰期。明粉们虽然也承认明朝内部有问题,但是他们一致认为,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不是人祸,是天灾,是我大明朝何其不幸,处在小冰期阶段。 所谓小冰期(英语:LittleIce Age)是指一段在中世纪温暖时期之后开始,全球气温出现下降的现象,时间约在自1550年至1770年这220年间(明嘉靖二十九年至清乾隆三十五年)。小冰期带来的影响,除了气温下降外,还使得植物生长季节变短,土壤较温,使粮食作物产量变少,谷物价格上升,造成全球各地频繁出现饥荒与瘟疫。因为死亡率上升,这使全球人口成长率在这段时间减缓。小冰期时期也是暴乱、抢掠及死亡的高发期。 可是,这小冰期又不是你大明朝才有的,全世界都有小冰期,怎么就你大明朝因为小冰期灭亡了呢?说到底,还是你明王朝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啊。 有的明粉甚至还认为明朝的政治制度完善甚至完美,堂而皇之地称之为有君主立宪制的影子。这可真是胡说八道,君主立宪制最重要的就是虚君,君主有名无实,可是明朝呢,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还是大权在握,一句话也足以让你内阁首辅倒台的。再说了,明朝的内阁制是皇权集中的产物,而英国的内阁制是皇权丧失议会权力加强的产物,这真的是有天壤之别的啊。 第三,明粉必定捧明而贬清。明粉把清朝说的那是一塌糊涂,什么君主专制、皇帝残暴、满清异族、思想控制,还一脸鄙视清朝人一副奴才样,拜托,清朝的百姓也是明朝百姓的后代,明朝百姓一副奴才样的时候怎么不说?最后满清被列强欺负灭亡,明粉们都纷纷叫好,大呼活该,可是仔细想想,欺负的不还是中国人吗?不还是我们的祖宗吗? 其实,历史上有一种说法,叫做“清朝无昏君”。你想想看,确实如此诶,这不是说清朝皇帝个个是明君,而是说昏庸的的确没有。 反观明朝皇帝,那是一个奇葩俱乐部。朱元璋是个杀人狂、被迫害妄想症患者,朱棣也差不多,灭十族就是他发明的。剩下的那些子孙后代们,有专门斗蛐蛐的,专门修仙的,专门玩的,专门做木匠的,专门不上朝的,专门吃春药的,专门姐弟恋的。剩下的,有逃命的,有被毒死的,有做俘虏的,有上吊的,据说还有胖死的。唯一好一点的皇帝就是明孝宗了。当然,这不是要贬低明朝的皇帝们,历史上奇葩的皇帝多了去了,只是想说,明朝没有那么好。 为什么?有两点。 第一,知识分子命运悲惨。有宋一代,从没杀过一个知识分子;有明一代,杀了多少知识分子,根本数不清,除了被灭族的,还有被庭杖而死的。明朝对于知识分子,那是要杀就杀,要打就打。 第二,太监地位高。内阁的票拟,得司礼监批红才行。东厂西厂,到后来锦衣卫,都掌握在太监手里,跟别说派出去的太监,作威作福,比地方官威风多了。历史上两个宦官把持朝政最厉害的王朝,一个是唐,一个就是明了。(当然唐是第一,连皇帝都掌握在宦官手里。)当然,不可否认,这些太监其实也就是皇帝的奴才罢了。像刘瑾、冯保、魏忠贤等,权力这么大,其实还是皇帝的奴才,说废就废了。 明朝这样,其实清朝也好不到哪里去,半斤八两罢了。清朝文字狱搞起来,那也是死一大片知识分子的。清朝虽然没有宦官干政,那是因为皇权高度集中的原因,太监连皇宫都出不去,更别说干政了。 既然如此,明粉们为什么还如此推崇明朝?说白了,就是狭隘民族主义观点,所谓狭隘民族主义,就是认为只有汉族才是中国的正统,其他民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明朝作为一个推翻异族建立的元朝的朝代,又是汉人建立的最后你一个朝代,恰恰不幸,又被清朝取而代之。(但不能说明朝是由清朝推翻的,应该这么说,明朝的灭亡是农民起义推翻的,南明的灭亡是清朝推翻的。)因此,这些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们,自然就对明朝推崇备至,而对满清嗤之以鼻了。更可况,明朝打败了曾经战无不胜的蒙古族,打败了妄图侵吞朝鲜的日本(也就是打败了日本大名鼎鼎的丰臣秀吉),这两件事,足以让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兴奋半天了。 我们看历史,应该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建立正确民族主义观点,从这个角度看,不管是明也好,清也好,都是我中国的朝代、中国的历史,都应该平等对待,而不是说什么崖山之后无中国、满清异族,说什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二十四史》读后感(五):宋高宗和秦桧错了吗?
我们通过对比的方法来讲两段比较冷门的历史,这两段历史相似(建立的情形相似)又不同(国祚时长不同),很值得我们对比思考。
这两段历史就是:南宋和南明。
本文主要简单讲讲这两个王朝的建立、发展及结局,并最终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南宋能够顽强地坚持一百五十三年,而南明只不过短短十八年就灭亡了,即使加上后来的明郑时期也才坚持了三十九年?
1南宋和南明
靖康元年(公元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
唯一的漏网之鱼(这是关键)赵构南下,在南京应天府继承大宋皇位,定国号为宋,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共传五世九帝,直到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溃败,南宋才走向灭亡,国祚一百五十三年。
相似地,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先后在南京、杭州等地建立政权,史称“南明”。也就在这一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下入关,消灭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企图南下消灭南明。南明经历了弘光政权、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以及最后的明郑时期。
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缅王莽白将永历帝押送清军。次年(公元1662年)四月,永历帝与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吴三桂所弑,南明灭亡。后郑成功收复台湾,仍追明为正统,继续抗清。永历三十七年(公元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延平王郑克塽降清,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明郑政权也灭亡,南明国祚十八年,加上明郑时期共三十九年。
南宋和南明,几乎有着相同的开头,都是北方被少数名族占领,都是占据着富庶的江南,都是还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为什么一个长久一个短命,而且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还保持着欣欣向荣的局面,南明却不堪入目?
答案得从最开始的时期去找,得从弘光帝朱由崧和宋高宗赵构身上找。
先看南明,再说南宋。
2南明悲歌
明朝实行双都制,就是首都在北京,陪都是南京。在南京,也有一套跟北京一模一样的中央机构,也有六部、大理寺等等,而且是有人上班的。所以,北京一被攻破(时间是正月),南京马上运作起来,于五月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弘光政权,并由兵部尚书史可法部署兵力,抵抗清军。
但是,明朝的皇室大部分都逃出来了,有资格即位的大有人在,弘光帝即位不过是各方妥协的结果,所以,各方力量谁也不服从谁(如果崇祯不是自杀,而是南下,或者指定继承人,那么这个问题就不存在)。
朝廷里党派在斗争,爆发了太子案,军队里也是各自为政,史可法根本不能指挥。这就导致了驻守在武昌的左良玉竟以“清君侧”为名,顺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马士英被迫急调江北四镇迎击左军,致使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陷入空虚。
就这样,清军轻而易举地攻下徐州、扬州、南京,并发生了所谓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残忍的屠杀行为。
这里可以插一句,连当时的名士清流之首钱谦益,都在南京降清,南明政权的灭亡可想而知。
南京失陷后,南明从此四分五裂,再无统一的核心领导机构。后来,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于福州称帝,年号为“隆武”。隆武帝励精图治,无奈大权掌握在郑芝龙手里,处处受制。
几乎与此同时,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监国,这就是“鲁王监国”。隆武和鲁王两个政权各自为政,争夺正统,没有合作起来利用当时民间反对剃发令、反对清朝的有利形势。
不可避免地,隆武政权与鲁王政权分别在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的二月和四月被清军消灭。
隆武帝被害后,桂王朱由榔于当年(公元1646年)十月初十在肇庆监国,但在十月二十日,朱由榔放弃广东,逃往梧州,并于十一月称帝,以次年(公元1647年)为永历元年。十一月初五,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援引“兄终弟及”自立于广州,改元绍武,双方为争正统不能团结,大动干戈。
绍武帝即位仅41天即被清军俘虏绝食而死,永历帝在清军进逼下逃入广西,与清军战斗了六年,虽然有过几次胜利,但还是胜少败多。
直到永历六年(公元1651年),张献忠义子孙可望带着大西军加入永历政权,才得以扭转局势。郑成功也在东南接受永历的统治,反清再一次进入高潮。
但同样的,永历政权内部的派系斗争仍然激烈,刚刚加入的农民军也备受打压,后来又发生孙可望密谋篡位、失败后降清等事,永历政权可谓四面楚歌。
永历十三年(公元1659年)正月,清军下昆明,占据云南,永历帝逃亡缅甸。次年被吴三桂所杀,南明政权灭亡。反倒是郑成功创立的明郑政权一直战斗到了1683年,南明政权彻底灭亡。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看到,南明政权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团结,朝廷里面斗争激烈,军队里面成分复杂。
归根结底就是:有资格当皇帝的太多了,这就势必造成想当皇帝的也多。
那么,南宋又如何呢?
3宋高宗、秦桧与岳飞
南宋很幸运,金军攻破开封,掳走了大量的皇室宗亲,唯独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在南京应天府继承大宋皇位,后定都临安。所以,赵构的号召力是非常大的, 南宋军民为其马首是瞻,团结一心抗金,根本没有像南明一样的正统之争。
即使到了最后,南宋军民退无可退,在海上仍然顽强抵抗蒙古,崖山海战失败,十万军民投海自尽(其实大部分是船被击沉淹死的),丞相陆秀夫也背着宋末帝赵昺投海自尽。
在蒙古如此强大的攻势下,整个亚欧大陆无人可敌,南宋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是蒙古,南宋一定还可以继续存在更多年。
那么,现在我们得回到题目上来,讲讲岳飞、宋高宗和秦桧了。
岳飞,从公元1128年遇宗泽起到公元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即将渡过黄河,有望迎回二帝。
可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被迫班师。公元1142年,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
“莫须有”,历来的解释是“也许有”,我的看法却是“不必有”,都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岳飞却是“匹夫无罪,无璧其罪”,没有罪就是最大的罪,岳飞必须死。
为什么?因为他想迎回二帝。但岳飞绝没有错,他作为一个军人,收复失地,是他的天职。
历来的解释是,赵构害怕迎回二帝后,自己的皇位得还给他哥哥了,所以仗得打,也得打赢,就是不能把两个祖宗接回来。可是岳飞不懂这个理,在这个问题上,岳飞与宋高宗分道扬镳,所以必死,更可况岳飞还有拥兵自重、功高盖主的嫌疑。
但是,在我看完南明的历史以后,发现问题似乎没有这么简单。迎回二帝后,宋就有三个皇帝了,除去已经是太上皇的宋徽宗,还有两个皇帝,可是一山岂能容二虎?宋钦宗是原本的皇帝,如果没有靖康之难,他还是皇帝,所以肯定有人要宋高宗还政于他。宋高宗是现在的皇帝,若果没有宋高宗,你宋钦宗还在金营里受苦呢,所以肯定有人支持宋高宗。其他回来的有野心的皇子皇孙也一定会趁乱起事,自立为皇。
这就麻烦了,这个问题即使和平解决,双方妥协,也会造成党派之争(像弘光政权),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两朝的臣子怎么能拿和睦相处。这个问题一旦解决不了,那么国家就分裂了(像隆武和鲁王、绍武和永历),各个政权相互斗争,给金国以机会,用不了多久,还是得灭亡。这个关键,宋高宗应该心里明白,他不迎回二帝,即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南宋。
所以,南宋得以长久,就在于宋高宗没有迎回二帝。
4几个结论
其实,外交的手段不只是打打打。外交的手段是斡旋,既有前进,也有退让。像有些明粉叫嚣的“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臣死社稷”是行不通的,即使是强大的汉唐,也有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的美谈。像岳飞一样,一昧地依赖战争,结局如何,还很难说。该打的时候,必须打,该和的时候,必须和。这才是外交的智慧。
这个智慧,宋高宗是有的,岳飞就没有。
有人就可能说了,你是不是在给宋高宗和秦桧洗白啊?像你这么说,他们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是没有错了?
这让我想起了《走向共和》里袁世凯说的一句话:搞政治的,“可以犯罪,但绝不能犯错”。我没有想给宋高宗和秦桧洗白,他们有罪(杀岳飞),但没有错(迎回二帝)。南宋得以长久,就在于宋高宗没有犯错。如果说“崖山之后,再无中华”,那么宋高宗让中华文化得以多延续了一百五十多年。(当然我不赞同“崖山之后,再无中华”的观点,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否从来不取决于汉人知识分子是否掌权,更不取决于一姓之皇帝是否是汉人,中华文明是由全体中华人民共同延续下来的。)
所以,宋高宗和秦桧有罪,秦桧必须跪在岳飞墓前赎罪,但不是认错,即使历史再来一次,他们还是会选择这条路。
说到最后,说白了,秦桧也是背黑锅的人,真正的罪,还是宋高宗犯的。没有宋高宗,秦桧根本不敢这么做,也杀不了岳飞。可是,中国人的观念是皇帝不会犯罪的也不会犯错的,即使他有罪有错,也是奸臣迷惑他造成的,这和亡国之罪得由褒姒、妲己、杨贵妃来承担是同出一辙、异曲同工。
所以,不好意思了,秦老爷子,你就替你的主子继续跪着吧。
《二十四史》读后感(六):宋高宗和秦桧错了吗?
今天,我们通过对比的方法来讲两段比较冷门的历史,这两段历史相似(建立的情形相似)又不同(国祚时长不同),很值得我们对比思考。
这两段历史就是:南宋和南明。
本文主要简单讲讲这两个王朝的建立、发展及结局,并最终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南宋能够顽强地坚持一百五十三年,而南明只不过短短十八年就灭亡了,即使加上后来的明郑时期也才坚持了三十九年?
1南宋和南明
靖康元年(公元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
唯一的漏网之鱼(这是关键)赵构南下,在南京应天府继承大宋皇位,定国号为宋,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共传五世九帝,直到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溃败,南宋才走向灭亡,国祚一百五十三年。
相似地,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先后在南京、杭州等地建立政权,史称“南明”。也就在这一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下入关,消灭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企图南下消灭南明。南明经历了弘光政权、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以及最后的明郑时期。
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缅王莽白将永历帝押送清军。次年(公元1662年)四月,永历帝与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吴三桂所弑,南明灭亡。后郑成功收复台湾,仍追明为正统,继续抗清。永历三十七年(公元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延平王郑克塽降清,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明郑政权也灭亡,南明国祚十八年,加上明郑时期共三十九年。
南宋和南明,几乎有着相同的开头,都是北方被少数名族占领,都是占据着富庶的江南,都是还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为什么一个长久一个短命,而且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还保持着欣欣向荣的局面,南明却不堪入目?
答案得从最开始的时期去找,得从弘光帝朱由崧和宋高宗赵构身上找。
先看南明,再说南宋。
2南明悲歌
明朝实行双都制,就是首都在北京,陪都是南京。在南京,也有一套跟北京一模一样的中央机构,也有六部、大理寺等等,而且是有人上班的。所以,北京一被攻破(时间是正月),南京马上运作起来,于五月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弘光政权,并由兵部尚书史可法部署兵力,抵抗清军。
但是,明朝的皇室大部分都逃出来了,有资格即位的大有人在,弘光帝即位不过是各方妥协的结果,所以,各方力量谁也不服从谁(如果崇祯不是自杀,而是南下,或者指定继承人,那么这个问题就不存在)。
朝廷里党派在斗争,爆发了太子案,军队里也是各自为政,史可法根本不能指挥。这就导致了驻守在武昌的左良玉竟以“清君侧”为名,顺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马士英被迫急调江北四镇迎击左军,致使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陷入空虚。
就这样,清军轻而易举地攻下徐州、扬州、南京,并发生了所谓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残忍的屠杀行为。
这里可以插一句,连当时的名士清流之首钱谦益,都在南京降清,南明政权的灭亡可想而知。
南京失陷后,南明从此四分五裂,再无统一的核心领导机构。后来,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于福州称帝,年号为“隆武”。隆武帝励精图治,无奈大权掌握在郑芝龙手里,处处受制。
几乎与此同时,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监国,这就是“鲁王监国”。隆武和鲁王两个政权各自为政,争夺正统,没有合作起来利用当时民间反对剃发令、反对清朝的有利形势。
不可避免地,隆武政权与鲁王政权分别在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的二月和四月被清军消灭。
隆武帝被害后,桂王朱由榔于当年(公元1646年)十月初十在肇庆监国,但在十月二十日,朱由榔放弃广东,逃往梧州,并于十一月称帝,以次年(公元1647年)为永历元年。十一月初五,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援引“兄终弟及”自立于广州,改元绍武,双方为争正统不能团结,大动干戈。
绍武帝即位仅41天即被清军俘虏绝食而死,永历帝在清军进逼下逃入广西,与清军战斗了六年,虽然有过几次胜利,但还是胜少败多。
直到永历六年(公元1651年),张献忠义子孙可望带着大西军加入永历政权,才得以扭转局势。郑成功也在东南接受永历的统治,反清再一次进入高潮。
但同样的,永历政权内部的派系斗争仍然激烈,刚刚加入的农民军也备受打压,后来又发生孙可望密谋篡位、失败后降清等事,永历政权可谓四面楚歌。
永历十三年(公元1659年)正月,清军下昆明,占据云南,永历帝逃亡缅甸。次年被吴三桂所杀,南明政权灭亡。反倒是郑成功创立的明郑政权一直战斗到了1683年,南明政权彻底灭亡。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看到,南明政权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团结,朝廷里面斗争激烈,军队里面成分复杂。
归根结底就是:有资格当皇帝的太多了,这就势必造成想当皇帝的也多。
那么,南宋又如何呢?
3宋高宗、秦桧与岳飞
南宋很幸运,金军攻破开封,掳走了大量的皇室宗亲,唯独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在南京应天府继承大宋皇位,后定都临安。所以,赵构的号召力是非常大的, 南宋军民为其马首是瞻,团结一心抗金,根本没有像南明一样的正统之争。
即使到了最后,南宋军民退无可退,在海上仍然顽强抵抗蒙古,崖山海战失败,十万军民投海自尽(其实大部分是船被击沉淹死的),丞相陆秀夫也背着宋末帝赵昺投海自尽。
在蒙古如此强大的攻势下,整个亚欧大陆无人可敌,南宋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是蒙古,南宋一定还可以继续存在更多年。
那么,现在我们得回到题目上来,讲讲岳飞、宋高宗和秦桧了。
岳飞,从公元1128年遇宗泽起到公元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即将渡过黄河,有望迎回二帝。
可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被迫班师。公元1142年,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
“莫须有”,历来的解释是“也许有”,我的看法却是“不必有”,都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岳飞却是“匹夫无罪,无璧其罪”,没有罪就是最大的罪,岳飞必须死。
为什么?因为他想迎回二帝。但岳飞绝没有错,他作为一个军人,收复失地,是他的天职。
历来的解释是,赵构害怕迎回二帝后,自己的皇位得还给他哥哥了,所以仗得打,也得打赢,就是不能把两个祖宗接回来。可是岳飞不懂这个理,在这个问题上,岳飞与宋高宗分道扬镳,所以必死,更可况岳飞还有拥兵自重、功高盖主的嫌疑。
但是,在我看完南明的历史以后,发现问题似乎没有这么简单。迎回二帝后,宋就有三个皇帝了,除去已经是太上皇的宋徽宗,还有两个皇帝,可是一山岂能容二虎?宋钦宗是原本的皇帝,如果没有靖康之难,他还是皇帝,所以肯定有人要宋高宗还政于他。宋高宗是现在的皇帝,若果没有宋高宗,你宋钦宗还在金营里受苦呢,所以肯定有人支持宋高宗。其他回来的有野心的皇子皇孙也一定会趁乱起事,自立为皇。
这就麻烦了,这个问题即使和平解决,双方妥协,也会造成党派之争(像弘光政权),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两朝的臣子怎么能拿和睦相处。这个问题一旦解决不了,那么国家就分裂了(像隆武和鲁王、绍武和永历),各个政权相互斗争,给金国以机会,用不了多久,还是得灭亡。这个关键,宋高宗应该心里明白,他不迎回二帝,即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南宋。
所以,南宋得以长久,就在于宋高宗没有迎回二帝。
4几个结论
其实,外交的手段不只是打打打。外交的手段是斡旋,既有前进,也有退让。像有些明粉叫嚣的“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臣死社稷”是行不通的,即使是强大的汉唐,也有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的美谈。像岳飞一样,一昧地依赖战争,结局如何,还很难说。该打的时候,必须打,该和的时候,必须和。这才是外交的智慧。
这个智慧,宋高宗是有的,岳飞就没有。
有人就可能说了,你是不是在给宋高宗和秦桧洗白啊?像你这么说,他们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是没有错了?
这让我想起了《走向共和》里袁世凯说的一句话:搞政治的,“可以犯罪,但绝不能犯错”。我没有想给宋高宗和秦桧洗白,他们有罪(杀岳飞),但没有错(迎回二帝)。南宋得以长久,就在于宋高宗没有犯错。如果说“崖山之后,再无中华”,那么宋高宗让中华文化得以多延续了一百五十多年。(当然我不赞同“崖山之后,再无中华”的观点,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否从来不取决于汉人知识分子是否掌权,更不取决于一姓之皇帝是否是汉人,中华文明是由全体中华人民共同延续下来的。)
所以,宋高宗和秦桧有罪,秦桧必须跪在岳飞墓前赎罪,但不是认错,即使历史再来一次,他们还是会选择这条路。
说到最后,说白了,秦桧也是背黑锅的人,真正的罪,还是宋高宗犯的。没有宋高宗,秦桧根本不敢这么做,也杀不了岳飞。可是,中国人的观念是皇帝不会犯罪的也不会犯错的,即使他有罪有错,也是奸臣迷惑他造成的,这和亡国之罪得由褒姒、妲己、杨贵妃来承担是同出一辙、异曲同工。
所以,不好意思了,秦老爷子,你就替你的主子继续跪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