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全译1-88》是一本由司马迁[西汉] / 班固[东汉] / 范晔[南朝] / 陈寿[西著作,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0.0,页数:2010年1月1日,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十四史全译1-88》精选点评:
●补记 可以读
●不得不说,这项工程非常浩大,受益之众,简难语之
●高中图书馆一个有一个的饭后时光
●什么时候能读完啊··
●有电子书
●翻译一般,仅供参考。有错译,有些地方照搬原句解释不清楚,需要对照注释版本查找。只给工程量打好评吧。
●开始看的时候,繁体字非常费劲。不过看了几个月也就习惯了。
●各种批注都没有,就是最简的全译本,无可看性
●翻了新唐书的。汉书的也搞到了。
●文白对照可取。有翻译得不尽我意的地方。
《二十四史全译1-88》读后感(一):买不到啊
谁知道哪里有Q我:860 400 345
网上搜了
各大书店缺货
评论多长才能发。。。汗
谁知道哪里有Q我:860 400 345
网上搜了
各大书店缺货
评论多长才能发。。。汗
《二十四史全译1-88》读后感(二):【读史记】孔子与他的《论语》
世家看到第十七,居然在众多王侯中看到了孔子的名字,可见司马SAMA对孔子老爷爷是怀着怎样森森的爱啊。
我因为是先看的《论语》,然后才看《孔子世家》,对于史记中的许多记载,在《论语》中能零星找到,对于孔子的看法,没有因为《孔子世家》而增一分或减一分。
也许是在看《论语》之前,对这位千年之前的传奇老人便没有什么敬畏之心,所以从看《论语》开始就用非常客观的眼光去端详。
我在看《论语》的时候经常忍不住调侃,并不是对孔子有什么批判之意,反而觉得,透过《论语》,孔子这位老人的历史光环渐渐减弱了,我看清楚了他的轮廓,看清楚了他的眉眼,也看清楚了他喜怒哀乐。
其实卸下了后人所加的神圣光芒后的孔子,也就和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抱负,只是他的信仰很坚定,他的抱负很远大。
但同样的,他也有过失意,有过徘徊,有过抱怨,有过虚荣。他的信仰虽然坚定,但是他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实现它,所以他总是不停地失望,不停地被迫害,又不停地寻找新的国家、投靠新的君主,如此循环往复。
从这一点上来说,他是一个没有根的男人,没有哪个国家能让他豁出性命去效忠、去奉献。他与屈原是两个极端。
《二十四史全译1-88》读后感(三):【读史记】周武王、周公旦与召公奭
世家虽然是一个一个讲述的,但在横向上又是互相关联的。同一个故事,在不同的世家中以不同的视角叙述,使这个故事显得更加饱满。虽然我看得很粗略,还是被周武王、周公旦与召公奭之间的微妙气场萌到了。
关于周公旦。周武王第二年,武王得了重病,周公旦就用自己的身体为质,向三位先王祷告:“……姬发因为勤劳国事,被疾病所害……就用我姬旦的生命代替国王姬发的生命。我姬旦又巧又能,多才多艺,能够侍奉鬼神。而国王姬发不如我姬旦多才多艺,他不能侍奉鬼神。但他是受命于天庭的,他要保护四方,使你们在世上的子孙都能过上平安的生活……”后来周武王的儿子成王继位,年幼时由周公辅佐政事。成王得了病,周公就向河神祝告:“国王年幼,没有知识,违背神命的是我姬旦。”周公死后,成王看见了周公以前留下的祷书,感动得泪流满面。——这是多么强大的又雷又萌的圣母玛丽苏气场啊跪~!
关于召公奭。周公旦辅佐成王时,召公奭怀疑周公对成王不利,于是周公写了一片《君奭》来表明心迹。但是召公仍不满意,于是周公又例举了伊尹、巫咸等忠臣来自比,召公这才放心。——于是我莫名地被《君奭》这个含蓄又羞射的标题萌到内牛究竟是为哪般……OTL
《二十四史全译1-88》读后感(四):【读史记】吴国四兄弟和齐国三太史
看完《吴太伯世家》和《齐太公世家》,大多是流水线的故事,但对其中的吴国四兄弟和齐国三太史印象深刻,甚至是觉得有些喜感。
关于吴国四兄弟。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诸樊、余祭、余眜、季札。寿梦最疼爱小儿子季札,想把王位传给他。但季札坚决不肯受。吴王只好传给大儿子诸樊,让季札辅佐诸樊。诸樊登基之后,想完成父亲的愿望,将王位传给季札,季札逃走了。诸樊没办法,只好在死后将王位传给二弟余祭,希望借兄弟顺位依次传给季札。于是余祭死后将王位传给余眜,余眜临死前想将王位传给季札,季札又逃跑了。【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真是神奇的四兄弟,拿王位当击鼓传花玩儿呢?】大臣们见季札死活不肯继承王位,只好拥立余眜的儿子僚为吴王,这回诸樊的儿子公子光不干了,于是篡了位,自立为王,成为了大名鼎鼎的吴王夫差他老爸,阖闾。果然夫差不是常人,从他爷爷那一辈开始就有点不太正常。
关于齐国三太史。这三太史只是《齐太公世家》中的一段小插曲,却看得我直打滚。——前略。崔杼杀死了庄公,齐太史在史书中写道:“崔杼杀死庄公。”崔杼于是杀了太史。太史的弟弟又在史书中写道:“崔杼杀死太史。”崔杼于是又杀死了太史的弟弟。太史的小弟又在史书中写道:“崔杼杀死太史的弟弟。”崔杼无可奈何,只好放过了太史的小弟。果然,古人历朝历代的太史的命运都沾染着坚韧而悲壮的色彩……OTL
《二十四史全译1-88》读后感(五):【读史记】萧何与曹参
萧何与曹参是典型的文治武功,一文一武,可谓是刘邦的左右臂膀。
先说萧何。大汉初建,封赏功勋时,刘邦不顾有些大臣发对,执意将萧何排在第一位,可见他对萧何的重视。当初看吕后本纪的时候,说刘邦在外征战,吕后坐镇汉中,现在看来,真正的贤内助其实是萧何啊(人妻神马的好萌啊>///<)后来刘邦多次担心萧何有逆反之心,萧何干脆将自己家族的人全部送去为刘邦卖命,这是怎样一种坚韧的忠心啊……萧大人,不枉刘邦一直将你放在心中首位啊,怀疑逆反神马的,就当做是过度的信任和依赖导致的强烈独占欲在作祟吧……囧rz
再说曹参。相比萧何的后方支援,曹参一直跟随刘邦征战沙场身负重伤命悬一线,封赏功勋时,有人提出曹参征战最为勇猛,身上留下的伤痕也最多,应当让他位列第一,但刘邦最终还是选择了萧何(此时司马SAMA特别强调,萧何与曹参原是好友,只是后来一个做了相国,一个做了将军,才产生了间隙。不知为何感觉这段强调很有点弦外之音啊……)萧何死在相国之位,临死前推荐曹参接任相国,曹参继任之后一直信奉无为而治,并继续沿用萧何的所有法令,以此来表示他对萧何的敬重。这里提一下我对曹参的佩服之处,曹参半生戎马,习惯了严明的军纪,建立汉朝之后,担任了齐国的相国,却能采用黄老之说,实行无为而治,对于府内人犯下的小错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管束十分宽松。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他竟然还能游刃有余,这才是真正的元老胸襟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