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是一本由河清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代艺术"》精选点评:
●观点新奇。批判当代艺术的一本书
●有意思
●颇有左派之风,哈哈,换个角度看世界
●看着挺好玩的,知道了很多八卦。可为了不得罪金主爸爸,我最好还是只打一星。
●人家也没想从艺术价值来讨论,有点判断力的都可以拿来读一读
●上古居然还出这种书,太不爱惜羽毛了。
●作者的语言貌似很偏激,但说的不无道理,也有资料作为支撑。其实很简单,马塞尔.杜尚的《泉》到底是不是艺术,美在哪了,艺术性在哪了?这确实和皇帝的新装一样。哗众取宠的当代艺术,玩概念的,恐怕很多是说明技艺的匮乏罢了。
●并不适合刚刚接触当代艺术的人读,个人观点太强,容易被误导,当代艺术本来就是一个有自己见解的艺术,可以有自己的观点!
●不得不说,作者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所独到的见解的,也给我这个在抽象艺术中寻找方向的艺术工作者带来新的思路;其实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是非理性的吐槽,而是有理有据的分析,不过问题在于把艺术看的过于黑暗和敌意,捕风捉影,让人不得不觉得其保留着文革的反帝国主义遗风,要点评这本书,可以长篇大论,客观公证,日后再更吧
《"当代艺术"》读后感(一):一点感想
过去我对国内左派所说的“美国搞文化霸权,把价值观强加给别人”不以为然,读了该书之后,开始有点相信了。当然,保持警惕是必要的,但也不要神经过敏到把什么文化交流都当成是中情局策划的阴谋。
在我心目中,有两个美国,一个是爱默生、爱伦坡、狄金森、惠特曼、奥尼尔的美国,是欧洲文化的继承人和开拓者;另一个是作为形形色色的恶俗艺术起源地和倡导者的美国。本人对前一个美国热爱之至,对后一个美国,则深恶痛绝。
《"当代艺术"》读后感(二):致凡高
致凡高
您是一位真正的饥饿艺术家。您的作品,是您的痛苦,您的生命的衍生物。
但这个世界上更多的,却是吃得太饱的艺术家。他们在他们的“艺术”中,活脱脱描画出一副贪婪的吃相。
面对金牛犊和“于我绝非如浮云”的富贵的巨大诱惑,倘若连风干的大脑也要挤出脑汁,不可救药地做起艺术来;倘若连稻草窝的心也要扑扑跳动,想去成为艺术家。
那么,自然,“随便什么人都是艺术家”。
那么,自然,“随便什么皆可以是艺术”。
《"当代艺术"》读后感(三):打油诗一首
本书作者河清先生是当今艺术界难得清醒的一个人物。我对当代艺术的关注和思考也由来已久。这本书印证了我的很多想法。河清先生的文字虽然比较粗糙,但不可否认他的真知灼见和拳拳之心。特写打油诗一首,为他呐喊助威。
东西方的交流真是异乎寻常
东西方的交流真是异乎寻常。
过去交换的是药品和药方,
为的是治疗各自身上的烂疮;
而今已发展到彼此交换溃疡,
你向我推销当代的垃圾艺术和艺术垃圾,
我向你出口麻将和麻将桌子。
人们说,交流的好处是共赢和资源共享。
可不是,每一方于是一下子
全拥有了两种炎症,两处溃疡。
但是作为东方人,我依然感到心里不平衡:
比起你们那些签名小便池、罐装大便
以及白化病人疯狂的机器繁殖,
我们的麻将和麻将桌子倒还干净些。
《"当代艺术"》读后感(四):坐愚人船,看世态炎凉
作者的论点:当代艺术是美国为了追求世界霸权搞出来的文化武器,是美国全球政治军事文化图谋的一部分。以抽象代替写实,打压原本法国等其他国家擅长的古典传统艺术形式。在本国金融巨鳄的帮助下,宣传、赞助抽象艺术,从而使别国唯美国标准的马首是瞻,确立自己的领导地位。
对于当代艺术的皇帝新衣本质,应该很多人都感同深受,不过还是在看本书的序论阶段就被吓了一跳——骗术就骗术吧,非要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嘛?非要牵扯到政治的领域嘛?联系扉页中作者的简介,难免会怀疑是作者的生活经历熏陶出他这样的思考方式吧?然而看完全球,感觉还是挺make sense,着实解了我心头一大惑。
一想到如此荒谬的骗局,就这样大获成功,成为全世界趋之若鹜的追求,如此庞大的人群,或稀里糊涂,或装疯卖傻,或暗中得意地追捧叫好,真心让人不寒而栗——有钱了不起?有钱,真的了不起!
不过我相信,真正有艺术天赋的人不会多,但总是存在的;真正的艺术作品一件难求,但总是会发光的。真正的光芒是不会被蓄意的阴谋遮掩的。皇帝的新装总有被揭穿唾弃的一天,人类的瑰宝终会流芳百世。虽然也许我们这一代看不到,但历史的长河终会淘尽一切愚人的把戏。
其实全书的观点,在开篇已经讲得非常透彻了,剩余的部分就是当代著名艺术作品大综述。而且还按不同的切入角度反复提及,很多事例出现了三四遍还有余。拆成论文倒是可以发很多篇,但作为一本书实在有点太啰嗦重复了。
笔记:
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
纽约现代美术馆,古根海姆博物馆
普利兹克建筑奖
《"当代艺术"》读后感(五):没那么好,同样没那么糟
这本书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有人视为“文革余孽”,有人视为至上真理。皆不可,河清书里矛盾之处很多,往往是泥沙与金粒相掺混,最好不要一股脑吞下。而在两种声音中,批评居多,这里辩驳一下,黄河清旅居国外十多年,对艺术问题的了解,比常人多那么一点;而且他有着较好的语言能力,他所阅读的材料同样也比常人多那么一点的。对于当代艺术发生问题的探讨所依据的材料大抵还是经得住检验的。 河清的第一个,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艺术的发生源起,艺术的发生学问题能否直接等同于审美判断?因为当代艺术是资助的,有政治色彩的,有投机意味的,所以是艺术是垃圾。这个核心逻辑好像有点问题。 第二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矛盾,此处不溯及黑格尔,只说书里本身的矛盾。河清一方面认为,中国的艺术、文化有着自己的内涵,但又否认这个内涵的“本质主义”倾向,认为这个内涵是流动的。另一方面又显得模糊不清。似乎这个中国文化的内涵不能掺和任何杂质,此处为了反对一种进化论的逻辑,完全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此时中国文化又成了极为封闭、排他的,这个走到极端无非就是“我们的人种是最高贵的”。这部分可见于他对王澍建筑的评价问题上,王澍的建筑,很难将之视为“美国的建筑”,而到了河清笔下,这些建筑完全没有本民族的特色,这与事实相悖。这个逻辑已经过于粗暴了,只要是“硬线条”,那就是文化殖民。好家伙,不知道河清本人的手机是不是非硬线条的,鎏金榫卯的,如果不是,那岂不是做了自己笔下的“洋奴”? 第三处,河清认为,应该重视人民,不要让艺术成为学院、机制的被动受众。比如说,大家对央视“大裤衩”这一命名就是人民的评价,这种评价应该得到重视,甚至应该成为一种“陪审人制度”。但另一方面,他又坚守艺术“雅”与“俗”的分隔不可动摇,同时又否定了人民大众对于“俗”的接受。莫非同样是评价,大家不喜欢“大裤衩”的时候是人民,喜欢“大黄鸭”的时候,就不是人民了? 以上问题是河清论述的矛盾之处,但此书还有一些矛盾是令人无法忍受的,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差评的原因:其一,战斗檄文的写作问题,这个有目共睹。其二,名字全用字母代替,W先生,C先生,X先生……敢写不敢当吗?抑或是微博玩多了? 我的老师对这本书的评价是:为人所忽视但又值得重视的,不无道理。河清对于艺术问题的了解和判断远非常人能比,他在附新论中,向美院院长提出的大讨论,“小便池究竟是不是艺术?”这个问题就是当代艺术的关键。这本来就是一个未完成的问题,所以谁也不必更无法打死谁,将河清这本书视为一种,对于程序主义,对于当下体制的一种反思,似乎更为合适。 另,河清在正文结尾。提出一个说法,文化的民族主义,不应看到民族主义就生理不适,从而忽视了这个问题。在钱永祥(是不是一个完全无法联系到一起的人)那里也有类似说法,英美自由主义者可能也有这个说法,这个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