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哲学》是一本由【法】 丹纳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哲学》读后感(一):艺术哲学
花了比较久的时间,认真地读了这本书。回想起来,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值得静下心安安稳稳 地读书了,足见这本书的含金量。
既不是艺术生,也没有做相关的工作,充其量只能算半个爱好者,可以说,要想把这本书的内容很好地理解,是比较有难度的,毕竟它是丹纳给美术学校学生上课时的讲稿,又经傅雷先生翻译的。以前我在这一方面看得书,多半是比较入门、比较初级的,鉴赏类的书籍多一些,并且作者是国人的比作者是外国人的要多。这次读这本书也算是一个挑战吧。
不过,任何努力都是有收获的,这本干货满满的书,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但是对于外行人来说,不是不能读懂。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是我从前从来没有思考到的,能够带领读者去思考,并给人以启发。授 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相比于给人以知识,能带动人去思考,是更高层次的事情,也是更难做到的事情。虽然读这本书花费的时间要相对长一些,不能像读小说那样一天啃两本,但花费的时间还是相当值得的。
另外就是想夸一夸这个出版社和编辑哈哈哈,精装的书,封面巨美,里面排版也很舒服纸质也很好,还特别厚一本,运输的时候都是裹在有泡沫的纸袋里,相当高级了。然而,定价还不到60啊喂还不到60!!!简直不敢相信好吧,持续兴奋着哈哈哈哈~
《艺术哲学》读后感(二):好书好书
《艺术哲学》最初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习讲述美术史的讲义,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尼德兰绘画和希腊雕塑,有大量的欧洲政治、宗教史、地理知识普及、生物学趣味小常识、人文风光陈述和文学、绘画评论。如其名所言,这本书从更深层的逻辑去讨论艺术、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关系,从更深的层次建立起对美学的感悟和理解,与其说这是一本艺术哲思论著,不如说是一部类百科全书。本书书中所涉及专业概念较少,雅俗共赏。对于我们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欧洲哲学起源之一希腊雕塑非常具有指导性。多个翻译版本中,首推傅雷先生的译本,他对于艺术的了解以及他的翻译水准是众多后人所不能及的。 除了序言中介绍的“他虽竭力挖掘精神文化的构成因素,但所揭露的时代和环境,只限于思想感情、道德宗教、政治法律、风俗人情,总之是一切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但是同时肯定“丹纳在他的时代把批评这门科学推进了一大步,使批评获得了一个比较客观稳固的基础”。 如果只读一本艺术史提升你的艺术感知力,一定是丹纳的《艺术哲学》,确是一部值得赏阅的好书。 而版本我最喜欢江苏凤凰出版社,刚拿到书时真的被惊艳到了,厚重大气,前后穿插了多幅名画,就像封底的推介语:丹纳的博古通今、傅雷的严谨治学,成就了这本书的不同凡响。艺术精致的装帧正是我心目中《艺术哲学》该有的样子。
丹纳的《艺术哲学》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它不像一般的艺术史教科书一样给你提纲挈领的教导,也不像普遍的艺术评鉴指南一样给你高深严密的理论,它就是这样娓娓道来,用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和一组组闻名遐迩的作品,支撑起这一部气象万千的历史。在大量的文学史料的基础上,丹纳深入探讨古希腊、欧洲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17世纪的艺术现象,据此提出“只能用诗歌咏叹”的艺术理想。
这本书用鲜活的艺术史实给门外汉如我恶补了一堂艺术课。我们从小真的太缺艺术启蒙和艺术教育了,长大后以为多去几次展览多看几眼作品就是试图在了解艺术了,其实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也是一种科学,有着自身的内在规律和外在条件,需要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去挖掘和梳理。正如丹纳所言:“要以自然科学家的态度有条有理地研究,分析,我们想得到一条规律而不是一首颂歌。”
丹纳对发现艺术规律的重视,与我头脑中“艺术是个人的情绪表达”这种认识相去甚远。在丹纳看来,艺术品不是孤立的,而是从属于一个总体,反过来,这个总体也能解释这个艺术品。这个总体,就是种族、环境、时代这三个关键要素。他还用三个方法给艺术品规定等级:特征的重要与否、特征的有益与否、效果的集中与否。这种对艺术规律的发现和阐释,是本书最让我受益、受启发的部分。
《艺术哲学》其实更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艺术史,或者社会史。丹纳教授举重若轻,娓娓道来,遥想当年在巴黎美术学校听课的那些同学,该是多么幸福呢。出版物的价值正在于此,即便不能当面聆听教诲,亦能在将近一百年后,以另一种介质阅读并品味丹纳教授上课的精髓,与大师对话,与圣人同坐。
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可知未来。在丹纳教授信手拈来的各种典故中,胸中那股不能抒怀之气似乎已随风飘散。我们不是在最好的时代,但也不是在最坏的时代。做好自己,尽好当尽的本分,余下的,自有大能者掌管。
在未翻阅本书之前,站在大卫、思想者、维纳斯雕像身前,我肯定是淡漠地看着一阵泛着痴呆,这些传世的雕塑在我眼里大约和银行门口的石狮子一般别无二致,完全不能分辨优劣好坏,拥有哪怕一点点的艺术鉴赏知识,这对于自己来说都是完全不能想象的。任何一门技能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丹纳的《艺术哲学》对于自己来说就是自己稍微能站在艺术的墙外往里窥探一眼的阶梯。傅雷先生的翻译更是完美,针对类似课堂讲义的一般的艺术哲学,透过傅雷先生的翻译让自己阅读毫无障碍。
当人们在博物馆里谈论着雕塑、绘画、诗歌、建筑、音乐的时候,他们其实在谈论什么?在自己眼里,《艺术哲学》更像是一本艺术鉴赏扫盲的书籍。艺术品的本质是什么?艺术品诞生的目的?艺术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评判艺术品的优劣好坏等级等等。边看书边做笔记,勾重点,感觉自己尘封多年以为会一直尘封下去的一颗审美的心就这样打开了。
还记得前两个月有过一个安岳石刻修复的热点事件,大意是石刻修复上了彩妆,被社会各界批判一番。这个事情自己也关注了,自己纳闷的是石刻上了彩妆似乎也没有多难看一样,为什么众口铄金皆称是毁坏文物。直到看了艺术哲学关于雕塑的说明之后,自己才恍然大悟。雕塑需要单纯的气质、情趣和趣味,通常只有一个颜色,不能有太猛烈的手势,不能有太激动的表情,胸部与四肢都要有重量,结实;头部不需要像人一样有着无数的思想、骚动的情绪、杂乱的感情,安静平和,永远处于静止状态,就是这种色调的单纯和淡薄的表情构成雕像的美。如果过于装饰,涂满彩妆,华丽的衣服,鲜艳的嘴唇,皮肤红润,黑黑的眼珠,这样一种过分的正确的模仿并不会给人快感,反而引起反感、憎厌,令人作呕。安岳石刻就是这样一种现象。
现实不能表现特征,至少不能清楚的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的善恶,总是受着其他因素的阻碍,不能深入事物内部给我们一个明显的印记。因为这个缺陷,于是有了艺术加以弥补,艺术家也就诞生了。若我们不能欣赏艺术的魅力,窥探艺术的大门,不能感受着世界永永不灭的生机岂不是最大的憾事?!
《延禧攻略》已经走了hin多天,虽然你不至于想它想它想它,但是依然印象深刻有木有,剧中的服装,饰品,妆容都成了热议的焦点,微商们也纷纷卖起了同款口红……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艺术青年们看的可不止是剧情呢。比如有人吐槽服装颜色素,于妈跳出来解释这叫高级灰,所以你脑子里跳出来的黑白灰类似的色系,至于什么是高级灰怎么来的大多数人是不知道的,其实欧洲人对色彩的讲究和追求是极致的,“莫兰迪色调”是以意大利画家乔治·莫兰迪的名字命名。他的绘画几乎不用鲜亮的颜色,只是用些看似灰暗的中间色调来表现物象,一切不张不扬,静静地释放着最朴实的震撼力和直达内心的快乐与优雅。所以人们把莫兰迪色调称为高级灰,莫兰迪色系是每一个画画的人都推崇的,如果将这种高级灰呈现在服装上精心搭配,会是非常耐看但绝不引人注意的,这是一种低调的奢华。至于这颜色怎么来的,除了前期服装道具的功劳还有一个神奇的软件它叫做达芬奇调色,使用达芬奇调色的调色师遍布世界,他们喜爱它并把它当作自己创作中一个值得信任的伙伴。众多电影/广告/纪录片/电视剧和音乐电视制作中都能看到达芬奇调色的身影,并且它的作品是其他调色系统所无法比拟的,至于为什么用达芬奇名字命名不用说也知道,达芬奇本人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清代宫廷的服饰放到现在未免太过隆重除了走红毯的礼服,借鉴度不高,生活中龙凤刺绣盘扣什么的恐怕只有热爱生活的大妈们才会尝试,但是欧洲中世纪复古、奢华的宫廷风不同,荷叶边,灯笼袖,薄纱蕾丝,小高领这些元素烘托出朦胧梦幻的宫廷风气息。轻盈的面料和花朵般绽放的大裙摆,显得浪漫优雅,华丽十足,妥妥让你变成贵气十足的小仙女本人。上世纪20年代和80年代,温柔妙曼的荷叶边就备受设计师推崇,延续了宫廷风的典雅高贵,又不失甜美少女的气息,无论将它运用到哪个细节,都能流露出浪漫的气息而层叠交错的小高领设计在16世纪的英格兰时期就很流行,是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时代最具标志性的时尚单品,褶边有序地堆积在领口处,衬托出高贵的气质,有宫廷的端庄感与神秘感。
所以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不可攀,懂得一点艺术基础知识对欣赏水平的提高大有好处,ju如果你是一个艺术盲怎么会体会其中的妙趣,那么问题就来了,艺术盲们怎么办,隆重介绍这本《艺术哲学》,“任何艺术作品都带有奔腾流逝着的时间。它既沉浸在亘古洪荒之内,又蕴含于最为遥远的未来之中。”艺术哲学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以及人类文化的巨著,十九世纪的法国巴黎,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深具传奇性的天才人物丹纳将艺术的哲学引入了巴黎美术学校美术史的课堂,指导着所有崇尚艺术的人领略着欧洲艺术的魅力。行文流畅,条理清晰加上傅雷先生翻译的优美流畅读起来并不会觉得枯燥乏味,简直是艺术盲们的救星!金衣奖设计师设计的封面,这封面也是莫兰迪色调的典范堪称完美,硬壳精装配以精美插画,读可以提升艺术修养,不读可以装逼装饰书柜,简直两全其美,逆风翻盘就靠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