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构图的艺术》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1-04 01:17: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构图的艺术》经典读后感有感

  《构图的艺术》是一本由[美] 伊恩•罗伯茨著作,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1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构图的艺术》精选点评:

  ●12.23

  ●一遍远远不够。

  ●有帮助

  ●硬着头皮看完了这些需要琢磨的繁体字,有些观点翻来覆去写的到处可见。其实作者讲的蛮真理的。好些例子不错,可惜人物画太少,多是风景。另,本书后面的内容难道不该前置吗。

  ●这翻译是个几把么

  ●有很多小技巧,忽然知道了为什么自己的画很奇怪。 可是有的分析有点故弄玄虚了吧?画家画画的时候真的这样想吗? 或许是无意造成的艺术成功,然后你研究出了画一幅好画的构图规律吧……

  ●色彩那部分的,感觉应该讲解一些色彩的冷暖、轻重。

  ●生平第一次读构图相关的书,不得不说,真是太棒了。醍醐灌顶之感。 作图不是瞎涂,需要设计构图,颜色的渐变,边缘的虚实对视觉流向的引导那部分对我最有用。 我以前从未有过视线引导这个概念。以后要好好研究一下。 另。。有的部分也很难读,句子读下来狗屁不通,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本来就很艰涩。

  ●这个作者爱好高远构图

  ●非常好的构图书。

  《构图的艺术》读后感(一):静物和风景画的构图学

  构图是画家的几何学,之所以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因为它是抽象的。作者是教师出身,很擅长循循善诱,点燃读者的热情,本书基于传统绘画的示范流程来讲,作者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提供了不少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并且谈到了画家一些细致入微的心理感受。不过,对于其中的一些技法还是比较陌生,这与电绘还是有差异,建议有选择性地吸取。此外,关于一些名作的赏析也还不错,能收获不少启发。遗憾的是,作者是以静物画和风景画的构图来讲解,并没有涉及人物画,喜欢风景绘画的人不容错过。

  《构图的艺术》读后感(二):很专业,至少八成以上都是干货。

  人家外国人就是实在,直接把自己所知道的说出来,而国内许多粗制滥造的教程书籍,根本比不上这本书。

  好像没什么人气似的,可能因为书名的关系,菜鸟和小白可能不明白构图的重要性,而认为怎么上颜色,怎么画出材质这类才重要。其实,构图是骨架,没有骨架,再怎么上材质都是白搭。

  可能因为我比较喜欢色块打草图的缘故,这本书也介绍了这类的方法,而且还和构图结合,大爱。。不过,用线稿打草图的人也应该看一看。

  总之,构图做得越好,画面加分就越明显。

  值得推荐,干货满满,低调踏实有用,不炒作,难得一见的好书籍。

  《构图的艺术》读后感(三):我所理解的

  一幅好看的画面不是仅仅是直接画出来的,而是被设计出来的。

  就如同音乐的音律一样,有规律的才叫音乐,无规律的只能是噪音。

  画面的元素也一样要有规律,通过对齐一些元素来形成虚拟的视觉连线,圆,S线,直线等,

  还记得以前玩单反相机的时候,特别喜欢拍那种微距虚化的效果,觉得很美。

  现在想来这大概也就是符合画面美化的效果,让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最重要的地方。其他的地方都弱化,模糊处理。

  当一幅画面缩的变成很小的缩略图的时候,我们只能分辨出几个主要的色块,这些色块,就是我们前期要最要注重的地方。

  把握好色块的对比、大小、位置,让他们变得更吸引人,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

  如果画实景的时候画面不符合你想要的块面对比。

  我们就可以刻意的加重某一个部位的颜色,或者虚化某处的边缘,提高或降低某一个部位的饱和度,来达到改变引导线,强调重点的目的,其实画面中的那些树啊,花呀,河呀,山呀,天空呀!它们存在的意义只是为了能提供块面以及颜色,让我们的设计图更好看。

  如果它们的存在没有让图变得更好看,我们就要删除它或者改变它,通过裁切的方式把一些不需要的场景删除掉。把画面变得更专注。重点更突出。

  所谓的构图就是设计画面的块面布局,让画面有重点,有对比,有视觉引导线,有韵律感,有虚实,强调你想表现的部分。而三维空间的那些物件,只不过是你加工这幅画的一些基础材料而已。

  《构图的艺术》读后感(四):我买错书了

  

我买错书了。

最近开始学习摄影,从构图开始学起,于是买了这本《构图的艺术》。到货以后,有点尴尬,这是一本介绍绘画构图的书籍。只好安慰自己,艺术嘛,同根同源。。

作为一名彻彻底底的门外汉,逼着自己看完了,就来逼逼几句吧。

书籍一开始介绍了最常见的构图方法:

S字型构图L字形构图对角斜线三角形放射线条形支点形o字形画像形

然后强调绘画不要一开始就纠结在细节的描绘上,要将待完成的绘画抽象成“体块”,体块的放置才是体现构图的关键。一幅图片能在一瞬间吸引一名观众,关键的地方就在于画面上抽象出来的体块,明暗区域的分布。

明暗体块抽象出来以后,接下来要关注的是“色块”,通过色彩对比来强调这些体块。

通过构图,对体块的合理布局来引导关注的视线,避免不合理的视觉干扰,将观众的视线引导在画面内“循环”

第五章主要分析和学习大师们的作品。第六章作者强调的是通过技艺的磨练来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

以上是一个门外汉对这本书的内容总结。

书里面有些内容让我看的很焦虑。譬如对于视线的引导,一条河,一座桥,一片过度颜色就将观众的视线引导到了某一个区域。可是,我也看了那些图呀,为什么我的视线不是这样被引导的? 是我的问题吗? 因为我太不专业呢?看图都是门外汉的看法?

节奏感和韵律感,这些词汇也让我好难理解。 我试过用C4D去临摹一些比较有名,但是技术难度不大的三维作品。对于元素的排练,自己临摹出来的,总是越看越不顺眼,而原作放在那里,似乎那些元素就应该是那样排列的。 我猜这就是所谓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吧。可是单独把这两个词挑出来讲,就让人感觉身上有个地方很痒,但是挠不到。知识或者想法没有落脚点。

对于摄影而言,我也是个门外汉。

想一想,对我想要提升的摄影有什么帮助呢?

绘画,是在一张空白的画布上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表达。 摄影,是在一个客观存在的区域内,截取一段内容。我猜测,这种理解就像一个流行语“绘画是加法的艺术,摄影是减法的艺术”表述的那样吧。 可是这样理解对于摄影而言又太没趣了。如果真的是减法,那就拿个大光圈的长焦怼着人的眼睛去拍就好了,背景全是虚化,主角也足够明晰,可能就是一个恐惧的眼睛。

明暗体块,这一点让我开始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一些黑白照片。构图,框架通过最简洁的方式来呈现,直接将肉剥掉,把骨架呈现出来。所以,我想对于我来说,也可以尝试一下这种形式。提高自己对于画面元素的掌控能力。各种元素通过合适的排列,在一个区域内形成有机的互动,建立一种关系或者冲突。

色彩,后面再学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构图的艺术》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