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让人成为人》是一本由[美] 理查德·加纳罗 / 特尔玛·阿特休勒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5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让人成为人》精选点评:
●感受到了死亡诗社中同样的人文关怀。
●哦,人··
●书名译得不好
●理性至上的时代,不要忘了人是靠情感活着的,只有情感才能赋予生活意义。
●艺术让人成为有思想,有深度,有人文关怀,有理想,有教养,有信仰的人,我向所有人推荐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很遗憾没有早一点遇见的一本书,那里有我二十年胡思乱想的一切解释。
●人文学真是海纳百川,就像逛了个博物馆。最喜欢美术的部分。要是早点读到就好了。
●醍醐灌顶 对理工科思维的巨大冲击
●从书名的翻译就有问题=。=
●如果你想真正理解自己的本质,那就老实回答以下问题:自己真正爱过的究竟是什么?让自己的灵魂升华的究竟是什么?是什么填满自己的心灵,让心中充满愉悦?自己究竟为什么东西入迷过?只要回答这些问题,便能探明自己的本质。那便是真正的你。我不要那些想跳舞的人,我要的是那些必须跳舞的人。要让男子觉得你有魅力,不把自己的内心示人便可。仿佛纯粹面具一般的女子,身姿最好也如幽灵般若隐若现,这样便能成为神秘的存在。能令众多人为你所倾倒。 何为恶?侮辱他人便是恶。何为人性?不让任何人蒙羞便是人性。何为人所能得到的自由?那便是无论采取何种行为,都不会令自己蒙羞。 某天,你会突然邂逅高大的自己。不是平日里的自己,而是更清澈、更高级的自己。在那一瞬间,你会如受到恩宠一般察觉到高大自我的存在。请珍视那个瞬间。
《艺术:让人成为人》读后感(一):为了最后的 后记也值得有这本书
记得那年大三的时候,看完整本书,尤其是看到最后的后记,我被感动了。
我不知道译者是何许人。
我被他感动得一塌糊涂。
事隔4年了。虽然我有英文版,但就为了那后记,我又买了中文版。
《艺术:让人成为人》读后感(二):还好没借到
书的前言说这是一本写给没有什么文科背景的人看的书,但我觉得就算有文科背景看这本书也很吃力。一共594页,连翻都要翻好久,能把这本书啃下来的人,小样我是真心佩服他/她。
还好没借到,否则就要背块大砖头去上课了。
9.5.8上写于A074
《艺术:让人成为人》读后感(三):打开一道道未知的门,感叹作为一个人的苦难和美好
学人文学是如此幸福的,从生活到内心,有音乐、有艺术、有文学、有电影、戏剧,都是我特别喜欢的,而他们的生动不但给与你美好,还有未知和思考,你是如此幸福。它像本人文学的百科全书,涵盖很多,但更只像一道道未知的门,给予一点提示,让你发现它,然后从更广阔的空间去汲取更多。
《艺术:让人成为人》读后感(四):大二时 慢慢读完的
读完花了一个暑假。。
记得大二时暑假,每天起床之后坐到地上翻一翻,然后再去吃早餐,然后去学画。
别人问我讲什么的,我说:“就是通识读本,讲了很多东西,具体的不记得了。”
喜欢这种读书的状态:没有目的性的去记忆,忘了具体的内容,就是感觉读完后心境变了。
《艺术:让人成为人》读后感(五):转21页第一章 人文学和你
在职业批评家看来,《飘》至今仍然是电影制作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尽管一名当代的观众也许会觉得它里面的一些东西太过伤感和陈旧。批判性的思考者并不会忽视这些不足,但是他会把这部电影放到1939年的语境之中,欣赏它那些迄今仍然可以给人们提供享受的东西,比如(对于那个时代来说)它对颜色的那种奇迹般高超的运用、气势恢弘的交响配乐,还有费雯丽在扮演郝思嘉在今天看来仍然令人赞叹的表演。
不管一件特定的作品属于过去还是属于现在,我们都不需要事先认可它所有的观念和技巧后才能欣赏它的真正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