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日本文化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4-04 04:43: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日本文化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本文化史》是一本由[日] 家永三郎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文化史》精选点评:

  ●对日本文化的发展历程作了一个概述,作者保有一种立足于自身文化却能达到的尽可能的客观性。日本的文化在各家影响下,维持着自有的微妙的特征,它由巫术为源头,采取各种外来的形式来深化自己的内核。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和服”、“男尊女卑”等通常意义上被认为是“自古便有的流长传统”的说法进行了祛魅的工作。日本长期的母系社会由于一种封建的催化转向了男尊女卑的父权社会,其文化自下泛上的特征并非是日本一国的个性,而是阶级文化发展的共性。对于促成该转换的缘由,简单地可以“阶级变动”所解释,日本对固有的文化坚守得如此执拗,他们对外的学习更多是在不触犯已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但家永三郎在开篇便提及了,他想书写一种部分脱离于基础的文化史,不过也终不免要论述这些花朵生发的土地。

  ●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配合日本古典作品食用效果佳

  ●除了简略没什么缺点,内容再充实点就好了。一个疑问是前期的史料真的那么少那么不确定么……补充一下,作者格外注意“于日本人而言,什么是真正起效”的这一主题。

  ●整体装帧设计ok,版心太靠里面,加上异形开本,导致翻页很累,内文用纸、字体啥的都不错。翻译、编校质量挺好的。

  ●三星半

  ●对日本历史不甚了解,因此不懂的地方很多。可能要先读一本正经的日本历史,才能来客观评分

  ●1唯物史观…2看完愈发感到日本文化像是中国文化的池中倒影3是文化史的入门,但是对日本历史的了解有要求,看完赶紧去多看看日本史啦… 作者挺傲气的。

  ●需要有基础才能看得懂,但有基础人大概就不需要看这个了。枯燥乏味。

  ●短小精悍(?)还是蛮好读的。有些地方逻辑很奇怪。

  ●可以作为一本了解日本文化脉络的简史,想要深入研究还需另寻他家。总体感觉作者有一股傲气,他无法不承认日本文化主要受到中国、欧美(特别是中国)等的巨大影响,但又多次用一些并不是那么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艺术形式、作品等,来肯定日本文化已经逐渐摆脱了外来影响、是一种了不起的独特文化。看德川家康的时候,也感受到了这种“小气”,不过这或许是“文化源头国”的读者不可避免的偏见吧

  《日本文化史》读后感(一):读民族祭祀和宗教 一章

  偶尔翻到民族祭祀和宗教一章,其实发现日本这个民族的民族宗教——神道教不过是大陆道教的舶来物和外来佛教的综合体,所谓“佛道”合流。

  真正民族性的产物还是大化改新之前的传统巫术啊。

  祀与戍(祭祀和军事)是古代的两件最大的事情,而日本的祭祀更多的有其本土性,春秋祭也带有时节性,说到底还是古代农耕社会的劳动人民的一种迷信活动。

  《日本文化史》读后感(二):《不通透》

  我以为文化史,可以讲出一阵风来。

  通篇唯物史观,从上古论述下来,井井有条,但是总觉得闷。作者在初版序中形容的比较准确,作为“概述日本文化史的通俗读物”,浏览了解即可,不能绕过去。大概是,我目前读书,还在往厚里读。标标写写,牵扯的多了,就感觉密不透风。

  对日本历史了解甚少,仅知皮毛,于是书不能连贯着读下来。中间要停,花时间去了解相对陌生的概念和词汇。过程不舒坦,结果舒坦。

  太阳底下没新鲜事儿。把旧事儿,按自己那一套说明白了,也是本事。神社祭祀活动的保留及影响、日本善于吸收、转化外来文化的特质等等,讲得清楚。除此之外,《日本文化史》还是带有一点优越感,无可厚非。

  任何人都难以做到完全客观,在他书写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时。但是,不甚客观可以容忍,不想客观就不能容忍了。趁群众雪亮的眼睛暂时一闭,赶紧溜就得了;非但不溜,还把这种东西拿出来说教,就不好了。那不严肃,不是个研究历史的正劲(我是说国内的学者)。

  历史中的偶然有无意义?求解。

  《日本文化史》读后感(三):日本文化原创性

  昨天晚上看了《日本文化史》这本书,其中讲到了《万叶集》和《古今和歌集》,里面提到《万叶集》里面是更加淳朴更加原始的情感的表露,因此更加地生动;而《古今和歌集》则是更加的反映了很多的贵族的文化,相对来说更加地中规中矩。同时,这本书在讲到日本早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时候,引用了很多《魏志》上边的历史记载。整体呢这本书是比较偏,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的,很多分析角度是按照贵族与平民文化展开的。

  另外这本书对日本的物语的原创性有过高的评价,其实日本的物语很大程度上跟中国唐宋明清的传奇非常的类似,很多物语也是源自民间的口头传说或者故事,然后经过文人的文字整理,最终成为物语。至少物语的发展来源以及发展方式上,是和中国的传奇是非常相似的。另外作者引用了一些国内野史上对日本大和绘一些片言只语的评价,就一般性地认为大和绘在艺术价值上得到了大陆文化非常高的认同。

  《日本文化史》这本书当中,还有一段是对日本按照不同节气而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进行艺术表达,认为这也是日本的原创性。其实,就是中国人天人合一观念的一个写照,中国24节气以及按照这个节气开展不同的农业生产活动,以及民俗活动和文化活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初学记》里面就有很详细的表达。

  《日本文化史》读后感(四):《日本文化史》:这本又瘦又小的“小黄书”

  又瘦又小的一本“小黄书”,居然敢叫“日本文化史”?套用白居易的一句名诗“未成曲调先有情”,面对《日本文化史》,我是“未及展读先轻之”。无知,来自我不知道本书的作者家永三郎是一位什么样的历史学家。

  家永三郎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历史学家,我们稍后再议,先说《日本文化史》。

  《日本文化史》嘛,无非是要告诉读者,像物语、俳句、浮世绘、能剧、和服、庭院等等有着浓烈日本韵味的文化元素的来龙去脉。可只读完两章,我就欣喜地感觉到,家永三郎借这些日本文化元素顺手将不算太短的日本史,也为读者廓清得一目了然!除了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我还没有遇见过一本书能用这么小的篇幅就帮我厘清的一个国家的历史脉络——这是《日本文化史》带给我的额外收获。

  而在这之前,我知道的日本就是平安京、幕府、江户时期等等片段。也曾想过系统地了解日本历史,可是一想到历史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中国通史、世界史,顿时信心全无。可家永三郎,却在追远物语、俳句、浮世绘等日本文化代表元素的起源、发展、鼎盛、衰败的同时,悄悄地将日本史完美又简洁地勾勒给了读者:绳纹、弥生、飞鸟、平安、幕府、室町、江户时期等等代表着日本独有文化样式的名词,不再是悬浮在历史长河中的孤独的存在,它们被家永三郎先生轻巧地悬挂在从史前一直到1860年数千年的日本史这根有些纤弱的“长绳”上,我们在满足了对物语、俳句、能剧等等日本文化代言者缘起和缘尽的好奇的同时,脑子里那根日本历史的纵轴,明晰得犹如印刻在了心上。而达到这种阅读效果,我给予《日本文化史》的,只有一次精读一次泛读——不能证明我多么会读书,而是,家永三郎先生去繁就简、把握主轴讲述历史的能力,实在高强。

  面对两河流域文明、中国文明等古老文明,日本历史是一只短尾兔,这是事实。即便家永三郎先生遵循“并非只有文献才是了解历史的史料”的原则,日本历史也只能前推到公元前100世纪的绳纹文化时代。而要做到地下文物、地上史料能互为印证,那要等到约公元前2世纪的弥生文化时代了。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开篇就是亡于约公元前1046年的商朝,更不要说遍地文物可以佐证的两河流域的文明了!所以,《日本文化史》开篇没有多久,家永三郎先生就不妄自尊大地宣言“日本不仅在绝对年代上十分落后,即便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之后,夜依然没有脱离狩猎、采集的经济模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处于停滞状态……生产力的落后只能让人的精神生活滞留在低级阶段”,如果以此来断定这一本《日本文化史》是哀兵之声,那是要上当的。慢慢往下读,你会发现,一直很低调的《日本文化史》,突然就出现了这样一句话:“七和八世纪的日本文化中,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压倒性的又是面前坚韧地存活下来,不仅存活下来,而且实现了超越前代的更蓬勃的发展”,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日本历史虽不及海峡这一边的中国,更不如两河流域的埃及等文明古国,但是,日本历史绝不像《日本文化史》所表述的那样简洁,只是,家永三郎在1950年代末期决定为“岩波新书”丛书撰写一本读者对象为普通民众的日本文化史时,他看到一败涂地的日本人民太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振国家建设的信心了,所以他选择性地滤去了外来文化的强势面目,只展示日本文化如何在强势的外来文化挤压下顽强地生长、成长、壮大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写作,很容易让文本强词夺理,但是,丰厚、坚实的史学基础,特别是家永三郎先生尊重史实的治史态度,让他无论在阐述物语、俳句的生发和茂盛,还是在铺排浮世绘对欧洲绘画尤其是印象派绘画的影响时,不卑不亢,不多一分渲染也不少一句美誉,从而让读者从心底里信服,家永三郎的《日本文化史》,极有信度。

  这是一位始终维护日本利益的历史学家,是吗?如果仅通过《日本文化史》来判断,此言不虚。可是,爬梳一下这位因病死于2002年11月的日本历史学家,我们会发现,其病由来,竟是因为与日本政府持续了40年之久的一场诉讼。

  1952年,家永三郎编写的日本高级中学历史教科书《新日本史》,因客观、公正地记述日本历史,被日本高中广泛采用。10年以后,日本文部省却认定该教科书不合格,要求篡改书中有关日本在二战中犯滔天罪行的描述。1965年6月,家永三郎首次就教科书问题向法院提出诉讼,从此,他的一生就与教科书诉讼连在了一起。40年的民告官官司,极大地损伤了家永三郎的健康,这位令人尊重的日本学者,辞世时只有38公斤!中国作家张承志先生曾这样描述:老人惊人地瘦弱,在一米五左右的瘦小骨架中,隔着衣服觉不出他身上还有肉。

  两遍《日本文化史》读完,我差不多逢人便推荐这本好书。推荐的理由,当然是这本又瘦又小的“小黄书”名实相副,更是因为通过它,我认识了一名品德高贵的日本历史专家。这样的阅读,说是多赢,一点儿也不为过。

  《日本文化史》读后感(五):读文化史的意义

  

对于日本,总是怀着复杂的情感。家永三郎这本《日本文化史》是一本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概述性著作,以社会形态对日本文化史进行划分,从原始社会一直写到封建社会的瓦解期,以通史的形式高度凝练了日本两千多年的文化发展。看完这本书以后对日本的文艺作品会稍微有更深一点的想法。

----------------------------------------------------------------------------

《幽灵公主》中的山神

全书对于日本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先抑后扬的态度。鉴于史实来分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受地理位置影响,受大陆发达文化影响较为滞后,生产力也比较停滞。也正因为这样,祈求农耕顺利的祭祀与巫术造就了日本文化中最根本的色彩,成为民族宗教的主体。

在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中,『万物有灵』是重要的思想,他们所供奉的神灵并不是有着人类形态的人格神,凡是非同寻常并且受到尊敬的对象都是神。这一点是根植在最初的古代社会初期就形成的文化中的,而后世《古事记》《日本书纪》中借用神话来表达政治思想,借人格神来赋予统治阶级权威又是另一回事了,再往后推,基督教的一神论传入日本后对传统宗教的冲击就又另当别论了。

《幽灵公主》的主旨是探求现代与传统,工业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故事设定在新旧交替的室町时期,男主角阿西达卡的故乡是远离城市的北方虾夷部落,保留了更多远古时代的风俗。当受到诅咒的野猪神攻击村落时,阿西达卡射杀了它并也因此受到诅咒,远离故乡寻求化解的方法。在寻找救赎的路途中,女主角珊代表的自然与幻姬为代表的工业化形成了两股不同的势力。在势均力敌的斗争中,野猪神、白狼神、山神等一众以自然形态出现的神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本独特的地理因素和民族信仰让他们更关注现代化进程中对自然的掠夺、环境的破坏。『万物有灵』的思想也一直贯穿至今,成为现代日本文艺作品里的灵感来源。

----------------------------------------------------------------------------

平安时代文学双璧中的女性地位

进入贵族政治时代后,贵族们失去了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联系,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唐朝、新罗、渤海国等与日本有过交流的政权相继灭亡,日本又没有与新的政权建立正式邦交,导致在贵族们在国际历史舞台上的空间也日渐狭小。

在家庭层面上,原始社会以来的母系家庭形态仍在持续,此时的婚姻制度仍然是走婚制,妇女是独立的,并且拥有财产的分配和继承权。而另一方面,外戚摄政时代的开启使得后宫在宫廷内的重要性提升,涌现出一批拥有卓越文化才能的女性。紫式部和清少纳言都是同一时期的女官,《源氏物语》成为物语文学的最高峰,《枕草子》也以细致入微的清新笔调成为日本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

不同于普通劳动女性,贵族女性在后宫中除了担任女官发挥才能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成为某人的妻子。但当时走婚制的风俗决定,丈夫可以随时终止走婚转而投向其他女性的温柔乡,于是分居的妻子总是被丈夫的喜怒左右情绪,日常陷入在一种被抛弃的不安中。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觉得《源氏物语》中明石夫人的隐忍和花散里的温柔有多么难得。

跳脱出来看作者,正是因为贵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视野的缩小,而贵族女性在心理上又顾虑重重,在担心被抛弃和保持清醒独立人格中摇摆不定,才使得她们在文化创作上转而向更深的精神和审美层面进行挖掘。《源氏物语》并不是像之前的物语以怪诞的民间传说博人眼球,也不似后世成熟的小说以情节的曲折取胜,它的价值更多的在于丰富细腻地体现了人物情感的变化,向内将人物的精神世界展现出来,而全书中穿插着的和歌则体现了贵族们在文化教育上的优越感。《枕草子》更不必说,『をかし(有趣)』的贵族化审美倾向成为评判事物的标准,如果放在今天,清少纳言应该是『毒舌』的代表,她对日常生活敏锐细腻而一针见血的观察让粗线条的人汗颜,装在金属器皿里加入甘草调味的刨冰、淡紫色底衣加搭纯白色外袍、风雨夜等待情人时被轻轻吹动的门窗都是美妙无可比拟的事物。

这两部古典文学的高峰,都不可避免的带上了时代的印记,外延不足从而在深度上下功夫,这是整个贵族社会文学作品的共性,而偏偏这样的基调一直影响到后世的日本民族审美,直到今天还有不少日本文艺作品在被夸赞情感细腻的同时也被诟病格局不大,这时我们就知道该去哪里寻找源头了。

总体来说,《日本文化史》着力于以唯物史观来看待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容易接受,能更清楚地将社会形态和文化分期两条脉络一一对应,书后附有日本文化史简表,帮助读者厘清日本史和世界史大事件,更好把握历史进程。不足之处是正如序言和导言里所说的,涉及的年代跨度太大,很多东西只能点到为止,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需要另外下功课,除此之外某些地方作者的态度也有些缥缈。

最后用家永三郎的话作为结语吧。将文中的『日本』换成『中国』或者世界范围内任意一个地域,都能够成立。

立足于真实,从过去的文化传统中准确地甄别什么是我们能真正引以为为自豪的,是在今天的日本依然没有失去崇高价值并能为明天日本的发展,进而在更广阔的视野中为世界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的东西,什么是与之相反妨碍日本民族进步的、应该尽力在今天以及今后尽早清理掉的东西,我们必须努力给予它们各自以适切的定位。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日本文化史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