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日本文化图典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3-16 00:05: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日本文化图典读后感1000字

  《日本文化图典》是一本由日本平凡社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文化图典》读后感(一):日本人做资料跟整理技术超强的

  

最早记得国内引进过一版平凡社出的一本类似的百科书, 上海三联书店的《造物》,涵盖了全世界的各类物品,开本很小便于携带。这次后浪引进的日本文化图典也很有意思,图比字好,都是手绘插图,书大小约定于A4纸对折,能装进棉袄口袋里,398页囊括了日本古坟到昭和时期的与生活文化相关的各类事物,日本版的天工开物。俺感觉这本也不用从头看到尾,属于随手就可以翻一翻的书,毕竟平凡社做起了自己家文化的老本行,内容还是杠杠的, 手感也不错, 作为知识切入点还是可以的。

  《日本文化图典》读后感(二):想起很多有必要的事

因为画东西总归要找寻事物的具体样子,虽然现在比起过去,通过网络查找已经便捷很多,但依旧有不少东西是存在误解的,这些必须到具体的情况下才能发现。

就像下页图中,所集的镘,想象一种情景,你去访问一个老工人过去的工作时,他给你描述自己如何用哪个形的镘做这个地方,哪个形的做另一个地方,这些如果没有实物的样子,单凭嘴去描述,或有了嘴的描述,去网上搜集。好像都做不到具体吧?

与此类似的还有桶的各种规格和制桶的方式,若要写或画一个故事的话,其中提及了一段”女子提着桶走在步道上“,要知晓到何种地步,当然是作者的选择,但如果有具体的桶的形制,再通晓其制作方法与持的姿态等,想必能很自然的表现这句的意涵。

现在看清朝民国的招牌(许日本还是图中这样),总能感到很有力量感。文字在承载它的物体或范围内发挥的很好。但自从有了匾后,似乎这些都被统一了似的,好像所有的店家,均是长方形的招牌,而前些年北京做街道规划,将招牌统一颜色和字体,则是这种形式的极端表现。东西越单一以后,人就越没了人味儿,本来店家的东西可以在店内的设计上有所呈现,这些东西慢慢也都省了,让人心里空落落的。

类似招牌的习惯,有时候也带到具体的生活里,像是什么事情都随便对待,归到实用。那些本来很有意思的东西,在细节里面能体现人味儿的东西。

做这番工作不易,感谢后浪将其引进来。看的时候想起小时候的一些类似的图,每次看到时都看的细致。要是也有本类似的中国图典就太好了(这本书给了一种编纂的方法)。

  《日本文化图典》读后感(三):日本小偷戴的在鼻子处打结的头巾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小时候看《忍者乱太郎》特别好奇,忍者们都带着头巾。为什么都要带个这个呢?甚至连日本小偷都要戴一个类似的头巾,还在鼻子处打一个结。这究竟是什么东西?

童年回忆 《忍者乱太郎》

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直到今天在《日本文化图典》中看到它……

图片出自 《日本文化图典》

这个东西叫做“手拭巾”,是日本常见的日用品。一般就是棉质毛巾,通常用来擦拭汗水,或是作为头饰。

在江户时代,黑色或紫色的头巾被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有些头巾可以包裹整个面部,成了一种不安定因素,为此,德川幕府甚至下令禁止使用头巾。

图片出自 《日本文化图典》

而忍者从事的本来就是刺杀、潜行等“地下”工作。手拭原是忍者专有的头饰,平时可以露出颜面,一旦执行任务,只需要将手拭巾拉下来,就可以遮盖面目。一举两得。

那手拭又是怎么和小偷联系在一起的呢?

日本小偷的代表形象

明治维新运动开始之后,忍者开始衰败,大批忍者迫于生计,不得已靠偷东西为生。在他们偷盗的时候,仍然保持了佩戴“手拭”用以掩面的习惯。

图片出自 《日本文化图典》

其实,手拭不仅挡住了脸,还挡住了发型。当时的日本还流行着武士们的传统发型——月代头,行窃时包上手拭可以掩盖住发型,增加追查难度。

后来的漫画作者,受到这个形象的影响,设计出来的人物就都成了我们熟悉的样子。

于是一提到日本小偷,我们就想到头上戴着在鼻子处打结的头巾,身上背着绿色条纹的大包裹。

那这个大包裹又是什么呢?

这也是日本常见日用品,叫做“风吕敷”,“风吕”在日语中就是“泡澡”的意思。

图片出自 《日本文化图典》

日本古代的贵族们在泡澡时,为了避免放置在一旁的换洗衣物被打湿,会用一大块方布将其包裹起来,而这块用来覆盖衣物的布就被称为风吕敷。小偷背上背的,就是用来打包“赃物”的风吕敷。

风吕敷到今天依然有广泛的应用。我们常见的日式礼品包装,就是风吕敷的一种。

像这样,对于物品名称的考证是一门学问。

依据扬州大学王强老师的定义:研究与探讨名物得名由来、异名别称、名实关系、客体渊源流变及其文化涵义的学科被称为——名物学。

著名的细井徇《诗经名物图》

传统名物学属于经学的分科,目的是为了解经。

像《诗经》里提到的庙堂礼器、乐器,日常生活、各方面器物的名字等等,名物其实是个非常悠久的传统。

在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不但有自己特色的名物学,还有相应的名物学图谱。

著名的细井徇《诗经名物图》

日本的名物学,既有继承自中国大陆明代以来的百科图谱、戏曲小说的版画图像传统;也结合了从西方传来的博物学新知。

这样的结合形成了江户时代名物学的突出特征。日本人在制作图典图录方面确实是自有一套令人赞叹的本事。

1914年,平凡社由知名教育家下中弥三郎创立。因为出版的口袋小词典广受好评,在1935年平凡社出版了日本最早的一部大百科全书《大百科事典》,也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一本百科全书。1955年,又出版了《世界大百科事典》,至今仍然不断修订改版,广受日本大众喜爱。

之后,平凡社以《大百科事典》和两版《世界大百科事典》为中心,编辑收录了4000多幅插图,再配上简洁的说明文字,集结成一册着重于生活文化相关的事典,也就是这本——《日本文化图典》

这本《日本文化图典》被称为日本版《天工开物》,可以说是实至名归。作为一本百科全书,无论是时间跨度还是收录范围,这本《日本文化图典》都做到了极致。

时间跨度上,从日本古坟时代(367-529年)到昭和三十年(1955年),从器物和生活细节的变化中感受大约1700年的时间流转。

收录范围之广、内容之细更让人叹为观止。平凡社大致上将生活文化分为9个类别,分别是:武具、农水、工商、衣装、酒食、住火、运输、游技、神佛。

图片出自《日本文化图典》

而在这9个类别下更精细为250个主题。以前面提到的“衣装”为例。“衣装“”类别之下详细分析了礼服、朝服、和服、束带、衣装、发型、头巾、手拭巾等45个主题。

名物一直被人误解是无用之学。

虽然这些日常用品并不起眼。可正是他们奠定了一个文明的基础,毕竟不管是多么高大上的器物艺术,都是从生活用品这些实用器发展起来的。

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在他著名的《日本手工艺》中有这样一句话。

如果我们不认识过去,就不知现在是怎么来的。不了解我们的现在,就无法走向将来。——柳宗悦

了解一个国家的名物知识,就是打开一个陌生文明的大门。

《日本文化图典》正是我们打开日本生活文化大门的这把钥匙。

北漂的搬砖党,白天辛苦搬砖,抽空写写读书日记。争取日更,大部分可能是闲话,偶尔有书评、书摘、信息整理,也可能会送书。欢迎—关注~转发~在看~素质三连~爱您(づ ̄3 ̄)づ╭❤~

  《日本文化图典》读后感(四):4000幅手绘图带你从细节看日本

  

日本人似乎总是善于在细节上做到极致,从修剪掉长出院子的树枝,只是因为怕自己家的落叶会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到为视障人士在纸盒装牛奶盒上设计一个凹槽来帮助他们区分纯牛奶和其他含乳制品。

他们甚至设计生产出了几十种酱油来满足大家千奇百怪的需求,比如香菜酱油、浇奶酪酱油、咖喱酱油、水果酱油、粉末状酱油、tabasco辣酱油…….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出来的。

也正是这种极致到有“钻牛角尖”之嫌的精神,让日本人在制作百科全书或图典图录方面自有一套令人赞叹的风格。

日本最早的一部大百科全书《大百科事典》,也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一本百科全书,在1935年由日本平凡社出版。平凡社这个即将百年的老字号出版社,就是以编辑出版百科事典闻名。

1914年,平凡社由知名教育家下中弥三郎创立,创社时出版的一本口袋小辞典广受好评。感受到社会氛围和需求之后,平凡社推出了前面所说的《大百科事典》,而在之后的1955年,又出版了《世界大百科事典》,至今仍然不断修订改版,广受日本大众喜爱。

之后,平凡社以《大百科事典》和两版《世界大百科事典》为中心,编辑收录了4000多幅插图,再配上简洁的说明文字,集结成一册着重于生活文化相关的事典,也就是这本)——

《日本文化图典》

9大类别250多个专题

记录日本千余年来的工艺技术演进

你想知道和服到底有哪些组成部分?当然可以,“衣装”里的详细图解让你一目了然。

你想看看日本人用什么样的厨具煮饭?没问题,“酒食”这一章满足你的好奇心。

日式建筑你也感兴趣?“住火”这一章带你了解从门到屋檐,到水井火钵的各个细节。

那还有他们的出行方式呢?牛车、人力车、驾笼、千石船、和船…应有尽有。

作为一本百科图典,想要把生活文化中的事物尽可能全面地覆盖,还需要在类别上进行细致地处理。

平凡社大致上将生活文化分为9个类别,分别是:武具、农水、工商、衣装、酒食、住火、运输、游技、神佛。而在这9个类别下更精细为250个主题,以“游技”为例,之下详细分析了风筝、陀螺、竹马、折纸、翻花绳等51个主题。

因为分类精细,主题之间的差异也不小,在目录上没有具体展示每个类别下的详细主题。想要知道每个类别的具体主题,可以在类别首页看到详细信息。

时间跨度从日本古坟时代(367-529年)到昭和三十年(1955年),从器物和生活细节的变化中感受大约1700年的时间流转。

例如日本女性的发型,奈良时代受到中国影响诞生的一髻或双髻,到了平安时代将发型做成日本独特的垂发,桃山时代开始盛行的绑发,以及昭和初年逐渐普及的烫发等西式发型,一共为我们介绍了近90种日本女性发型,展现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发型。

4000多幅手绘图+简洁文字介绍

全方位多角度理解日本风土人情

平凡社在编辑这本讲解生活文化的书时,选择了4000多幅手绘图,用图解的形式展现了仅仅用文字难以体会的细节。手绘图也不只是物品的外观图而已,有一些难以从外观理解的物品,还会配上剖面图和细节图,让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它们是如何制作和运作的。

在“治水”这一部分里,用剖面图详细介绍了水坝是如何构造的,其中更用8幅细节图解释了粗朵暗渠、竹暗渠、灌木暗渠、木箱暗渠、丸太暗渠、石砾暗渠和土管暗渠的差别。

但是,不要认为这只是一本手绘图很多的书。事实上,在编辑排版上也有很多巧妙的设计。9个大的分类之下,相似的物品被安排在一起,这样差异就一目了然。

比如“团扇”,根据产地不一样展示了5种团扇样式,后面又进一步加上了16种变化过样式的团扇。

在有大量手绘图的情况下,文字和图片的配合呈现就显得更加关键。《日本文化图典》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解释具体名词的含义和物品背后的历史,物品中的细节名称则选择用注释的形式添加在手绘图附近,来清晰指示物品中的局部。

在整体布局上,为了不干扰图片信息,文字信息大多分部在页面四周或四角,既能清晰地看到手绘图,又能直接明了地阅读说明文字。

如果页面中需要呈现的手绘图数量较多,则文字排布较少;而如果展现的物品需要较大篇幅的说明文字,手绘图就排布相对稀疏。文字与图片比例的精准拿捏,阅读体验直线上升。

深入生活,关注细节

以日式匠人精神了解日本美学实践

说到日本美学,我们想到的关键词可能会有“侘寂”、“枯山水”、“道”….这些词背后承载的可能是一整套美学哲学概念,在没有系统了解的情况下会稍显抽象,难以理解。

在《日本文化图典》里,没有这些美学哲学的抽象概念。但是,在生活器物的细节之中呈现了人与自然共处的理念,生活实践中处处蕴含着日本文化的美学韵味。

在“住火”这一章中提到了“格子纸拉门”,是日本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元素之一。因为格子纸拉门的透光性高,又具有通风效果,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很多现代的日本住宅仍然采用这一传统建筑元素。

而在“游技”这一章中的“歌舞伎”主题下,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歌舞伎发展的脉络勾勒出了日本文化发展的大致状态,以下为原文摘录:

1600年左右,京都出云一位名为阿国的女性开始表演倾奇踊,为歌舞伎的前身。所谓倾奇踊,为新奇、异样行动之意,歌舞伎三个字则为明治时期以后起的名称。在这之前,亦将歌舞伎写成歌舞妓。倾奇踊拥有爆发性的人气,在各国游女的模仿之下,造就了女歌舞伎的空前盛况,却在1629年因扰乱风气之故而遭到禁止。由留着刘海的美少年们所演出的若众歌舞伎取而代之,日渐兴盛,但同样以扰乱风气的理由而在1652年遭到禁止,其后则是以技艺与脚本为本位的野郎歌舞伎重获歌舞伎演出的许可。 图为“迫”,是一种由歌舞伎发明的舞台装置。由舞台上的凹洞拖出及降下演员、大型道具

日本人在细节上做到极致的精神也有所体现。

一根钉子有什么讲究?平凡社选择用43种钉子的手绘图来解释其中的细微区别。

你以为说到钓鱼用具中的“铅锤”,就只有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图?平凡社直接将近60种铅锤展现出来,让我们全面了解这一物品的各种形态,对某一种特别有兴趣的可以再去做深入研究。

在“游技”中的“投扇兴”这个传统游戏里,平凡社直接用3页手绘图将得分规则画出来,我们甚至可以按照规则和方法亲自试一试“投扇兴”这个游戏。

不论是一个国家一种文化,还是一个作为独立个体的人,都具有多样性,很难用一个词去描述。

尝试去了解他们需要一个切入口,《日本文化图典》正是为我们了解日本生活文化提供了一种进入方式。

有图有真相

你想了解的日本文化都在这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日本文化图典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