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波伏瓦》是一本由[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5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为波伏瓦》读后感(一):没有人孤独地成为她自己
刚开始会对波伏瓦感兴趣可以追溯到我的好朋友T老板还在读哲学的时候,他有个阶段很喜欢萨特,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有一天抽风说“要不你去读波伏娃,我读萨特,然后我们就能汇总出一个故事啦”。
现在想想其实应该他去读波伏娃,我来读萨特,这样男女性交换视角说不定会更有意思。
我那时候好像也不是很积极,也就先读了两册《第二性》,感觉波伏瓦的想法很超前,但是里面有些对女性生理层面的被压迫有点过于唯心了。当年女权意识还没那么成熟的波伏娃隐在第二性之后,不过她是一个很好的剖析者,在剖析事物本质方面有着一种残忍的直白。
去年我才读到《告别的仪式》,那是波伏娃与萨特的最终对话录。她才从理智之后走了出来,成为一个温柔又悲恸的女人。我开始有点爱上她,也理解她和萨特精神共生的关系。
之前都是片面地接触她,直到最近感冒在家,花了两天时间擤着鼻涕密集地看完了整合波伏娃人生的最新传记,和一部完全扭曲了她平生的电影。
有很多很多很多的字想写,但又总觉得茫然。
我有段时间曾经为女权主义感到困惑,难道女权主义就是谩骂和彼此嘲讽,并把女性生理构造贬低成为永远的奴隶吗?晚年的波伏娃也意识到了女权运动会出现的状况,比创作第二性更为成熟的是,波伏娃也强调了女权运动是解放男女的平权运动。她总有着一颗哲学家式伟大锐利的头脑,又有着为最弱小的群体发出声音的同时,从不像萨特和那个时期的法国知识分子一样强行扣上非黑即白的帽子。她是一种最为普世的哲学,普世到涵盖了地球上一半的性别。
T老板已经不记得那么多年前我们说好了各自分头整合二人故事的提议,并也不再那么喜欢萨特,而是改叫他“死鱼眼的哲学界海明威”。但我并不后悔开启了这项长达三年,断断续续的任务。
波伏娃的人生是一个真正的存在主义者的一生,正如同结尾中“没有人能够孤独地成为她自己”。萨特曾经写过一封很具有存在主义味道的信给波伏娃,内容就是海德格尔写给汉娜式的“我的身上生出了一个大大的你”。依我看来正是她与萨特的精神共生关系做实了她的不平凡,在成为女人之前,她首先是个人。是人就拥有接近另一个感兴趣的人的权利,而不履行社会公约将他们捆绑在一起。丢掉肉体的性别定义,单纯作为两条灵魂超脱的陪伴着直到思维消亡,成为永恒孤独之路上恒长的慰籍。
很高兴在这样的年纪里开始这样一项任务,分享过波伏娃的成长和焦虑之后,我忽然意识到生命如此短暂,抛却公序良俗,坦诚的去爱所有灵魂本身就可以是一件非常伟大,非常波伏娃的事。
《成为波伏瓦》读后感(二):过一个思考的人生
成为波伏瓦,事实上在刚看到这样的标题时,脑子里立马浮现出上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意识形态以及文学艺术解放的大思潮,以及那个时代迸发的思想自由和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当然就还有避免不了的想到几乎伴随波伏瓦一生的,她与萨特之间的联系。
拿到这本书之前没有预料到居然有一定厚度,传记纪实类书籍如果体量较大我常会产生一些畏葸不前的情绪,然而在看了传记作者的前言之后就十分激起好奇心,作者抛出了很多引人入胜的问题。
比如说永远绕不开的她与萨特创造性的开放关系的问题(萨特的篇幅是真的多),波伏瓦与萨特的关系是否就真的在她的一生中占据极大比重以至于排挤掉他人的存在?波伏瓦的哲学思想究竟有多大程度收到萨特的影响,或反之亦然?为什么波伏瓦在访谈和回忆录里都极力避免展露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成就而完全凸显萨特的影响之深远以及伟大?她是真诚认为萨特的学术成就完全凌驾于自身之上还是某种抑制性的驱动使然?
同时还有,也是更让我感兴趣的,是我读这本波伏瓦主要的原因,就是通过更丰富的日记,结合前期访谈以及波伏瓦自己的回忆录,这些据说是最全面的资料来展现的,波伏瓦的哲学思想形成的历程,以及她是如何在哲学与生活中寻找到平衡点。因为说贯穿波伏瓦一生的是萨特和萨特的学术思想,着实太过偏颇,也实在对波伏瓦的成就有所打压,贯穿她一生的,应该是对于哲学与生活结合的追问和探询。就像波伏瓦所说的,她想要的,是一种思考的人生,不能只思考不生活,也不能只生活而放弃思考。她想要的,不是那种冷冰冰的被摆在殿堂里的哲学思考,她是想找到一套可以应对生活的哲学,去弄明白生活的来龙去脉和个中真相,她想寻求真实和问题的答案。简单来说,她想通过哲学在生活中找到自我,成为自我。
除了阐述波伏瓦的一生及学术思想之外,给我最大感触的还是讲述她青年时期对于未来复杂人生的彷徨迷惑,她问道,坚持拥有一个自己一个人独自思考的房间,和与其他人共同谈话相伴驱散孤独这两种渴望是否是矛盾的呢?类似这样的思考,让我意识到波伏瓦作为一位女性哲学先驱,同时也是一个拥有许多困境情感的人,在二十岁的年纪也有和许多人一样的疑惑迷茫,这给我带来许多慰藉和理解。如果波伏瓦也经历过这些困惑,那么一定意味着很多人也在世界一隅曾经或正在经历这样的困境,我有很多可以去询问的机会,阅读、交流思考,没什么大不了的,生活是不停地在“成为”的过程,只要不停止思考,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决定去“成为”自己。我们还有很多机会成为很多可能性。
在这本书里的记述不一定完全客观真实,每一本历史或者传记都不能说完全真实。但是传记的意义从不止于此。在我的理解里,传记是可以让我站在传主的眼睛背后看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得到他们的经验,尤其还有感受和思考方式之后,抽身面对自己的生活时有能退一步或深一些的灵活的视角,不会只有与自己的一方环境。环境塑造改变人,让我们成为不一样的人,而我希望这样的环境可以更开放和多元一些,而不只限制于目之所及的地方。
正如波伏瓦所说,她认同尼采的哲学思想中探讨的人生的意义,人的一生意义所在就是成为你自己。然而波伏瓦也对此进行了敏锐的发问,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你又怎么能成为你自己呢?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有时被限定在某个形象之上,然而波伏瓦对此不赞同,她认为人的一生都暴露在周围人的目光之下,生活的环境也时刻不停地改变,人是一定会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而做出改变的。我认为波伏瓦总体现在一种理智的热情中,包括情感和学术追求。
而这种人会随着周围变化着的环境不停改变的观点,我认为也正好引出了这本传记的书名含义——成为波伏瓦,Being,成为,除了表达这本线性叙事的编年史顺序所展开的波伏瓦的人生历程,更是说出了波伏瓦一生的哲学思想的中心——我们在不断成为自己。
《成为波伏瓦》读后感(三):《成为波伏瓦》:生命中没有那种一切都被和解的瞬间
1940年的一天,波伏瓦猛然认识到自己一直以来都是个唯我论者。波伏瓦在日记中写道:只关注自己的意识和自由,只相信从内向外的自我审视是真的,认为周围的人都只是做着与自己无关的事情的蚂蚁。
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波伏瓦正在经历几段“混乱”的感情。无论是与萨特的“契约”恋情,还是与奥尔加、比安卡不为人知的关系,波伏瓦“惊世骇俗”的私生活,成为她备受争议的症结所在。
波伏瓦全名全名为西蒙娜·露茜·欧内斯廷·玛丽·贝特朗·德·波伏瓦,是勃艮第贵族后代。波伏瓦从出生开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还算富裕的家庭环境让她可以接受到比较好的教育。
然而,无神论者父亲和天主教徒母亲之间的理念分歧,在波伏瓦的成长教育问题上尤为突出。这样的分歧给波伏瓦带来了非常多的困扰,也成为波伏瓦独立思考的最初契机。
1927年,19岁的波伏瓦接连拿到哲学史高等教育资格证和哲学概论高等教育资格证。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波伏瓦陆续拿到6个资格证,她的人生道路从这个时候开始渐渐脱离了家庭,父母对波伏瓦的影响力也开始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在认识到自己是唯我论者不久之后,波伏瓦开始“变成了一个不一样的女性”。
1947年,波伏瓦来到美国。美国之行让波伏瓦意外地发现美国女性并没有法国女性那么自由——“美国女性着装的女性化程度已经到了夸张的地步,而且往往极尽性感,着实让我震惊。这里的女性杂志,不仅种类比法国的要多出很多,而且有很多关于如何钓到金龟婿的长篇大论。”——这让波伏瓦更加坚定了写一本“女性之书”的信念。
波伏瓦的美国“见闻”让我想起了电影《品行不端 Misbehaviour》。
《品行不端 Misbehaviour》以1970年伦敦世界小姐大赛为背景。影片中,妇女解放运动积极分子公开发表言论声称选美比赛是贬低妇女的行为,女性的美不应该由外表来决定,比赛过程中通告女性的三围更是对女性极度的不尊重。
影片中女权组织的这一说法这与波伏瓦写在《第二性》中的观点极其相似——但情况依然是,女人打扮得越漂亮,她就越受到尊重;她越是需要工作,绝佳的外貌对她就越是有利;姣好容貌是一种武器,一面旗帜,一种防御,一封推荐信。
波伏瓦坚信“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她认为“我们之所以能成为现在的自己,是因为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其他人”。你的人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固化的,而在于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波伏瓦曾在写给萨特的信件中表现出了痛苦——我自责,也责怪你。实际上,一直以来,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都是有问题的……波伏瓦对自己的人生不断进行反思和纠正,她以最真实的面貌示人,哪怕她的毫不隐瞒带来的并非愉快的经历。
波伏瓦认为生命中没有那种一切都被和解的瞬间,她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她为自己给他人带来的伤害感到后悔。但是,无论是在生活态度上,还是在精神世界追求上,波伏瓦的勇敢令人心生敬畏。
1953年,《第二性》第一个英译本出版时,出版商出于某种原因将原作进行了 15%的删减,并未在前言中说明,造成了英文读者对《第二性》这部作品的误读和误解。
波伏瓦的一生可谓异彩纷呈,并不是简单几句话可以评述的。正如英译本《第二性》因删减而被误读一样,认识了解波伏瓦需要走入波伏瓦的一生。
《成为波伏瓦》是根据近几年新曝光的波伏瓦信件、早期日记等材料撰写的波伏瓦全新权威传记。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精神独立、思想独立的波伏瓦也是一个渴望被爱、惧怕衰老的普通人。无论是因混乱的感情生活遭人诟病,还是因特立独行的反传统行为受到追捧,认识波伏瓦都不应该将她的人生割裂开来。
-END-
《成为波伏瓦》读后感(四):为“她”正名
让我们先来听听这些对波伏瓦的评价:
“因为她是一个女人,波伏瓦仍然是她所爱的男人的追随者。”“尽管她有不少风流韵事,但她的文字却让人有这样一种感受:如果能够独占萨特,她愿意不惜代价放弃一切。”“这个女人之所以是他者,是因为她恼怒于自己的自卑者情结。”“如果作者能更好地控制一下情绪,就不会如此妨碍她思路清晰地表达自己了。”“她让法国男人看起来很可笑。”评论界一直有一个声音,称波伏瓦是萨特的追随者,是萨特的影子,是萨特的“护士”、“传记作家”以及充满嫉妒的“情妇”,仿佛波伏瓦只是萨特的放大镜,拥有“诱人的魔力,能够把男人的形象放大到他真实大小的两倍”。
于是他们说波伏瓦的《第二性》不过是应用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并且女性解放运动也已经过时了。
这些评价带给人的窒息感,与看到某些男性嘲讽杨笠脱口秀时的感受如出一辙。
她说出了我们的感受,她引起了我们的共鸣,但她却因此遭到了报复。
所以,在阅读《成为波伏瓦》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那种强烈的“为她正名”的动机。
作者从波伏瓦的日记、与萨特的往来书信以及大量资料里还原出真相:
是波伏瓦启发了萨特。
是萨特离不开波伏瓦。
波伏瓦的情感生活不是“完美的女权主义的”,但正因此,她才会意识到“对等而互惠的爱”的重要。
并且既然男性哲学家在谈论爱时,被认为是哲学,为什么当玻伏瓦把对爱的讨论延伸到两性亲密关系时,却被嘲讽为降低了哲学标准、不能称之为哲学?
以上这些,书中都有非常详细的说明。本书翻译流畅,内容编排有序,读起来也很畅快,并没有想象中名人传记的晦涩,或许因为同是女性,本书的代入感很强,常常能引起共鸣。
这里只挑一条来分享——
萨特和波伏瓦的关系往往要么被描述成“伟大的爱情故事”,要么被描述成萨特对波伏瓦的情感剥削,而在波伏瓦曾与同性发生恋情的事被披露后,甚至被描述为波伏瓦为萨特挑选情人。
不知道该说是群众的想象力过于丰富,还是对人性的理解太过苍白。
作者力图还原了事件原貌,大家可以从书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而我的感受就是——“真实”。
开放性关系让波伏瓦感到自由是真实的——不需要相夫教子,不需要将生命全部奉献给无穷无尽的家务;同时,开放性关系带给波伏瓦的孤独也是真实的——无法长期稳定的拥有一个伴侣,要忍耐与她人分享情人。
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波伏瓦非常大胆地挣脱了传统观念对女性的束缚;作为一个普通人,她也有着凡人面对情感时感受到的引诱、纠结和挣扎。
“伟大的爱情”、“伟大的女性”是世人树立出的偶像,而越去了解萨特和波伏瓦就越会觉得,在人性上他们不过是大胆做自己、力求忠于本心的人。这是一个中性的描述,因为“做自己”用不同的道德观来评判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果。
有一点与世人想象中不同的是,波伏瓦与萨特的关系是脱离了性的,这样形影不离的两个人,多年来相爱的基础只是智识上的支持。
波伏瓦曾说(书P320):
男人不喜欢女人打量他们,也不喜欢具有欲望的女人。所以男性转而在梦里及影视剧里去选择更年轻的女性,以此来逃避面对那些信心十足的女性,因为这些女性能够自由地凝视男性,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要求女性贤良淑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欣赏她的才华,在专业上能与她侃侃而谈,并且不断督促她要创作出伟大作品的萨特,不要求占有她、给她自由的萨特,波伏瓦这样的聪明漂亮女孩会选择外表丑陋、四处留情的萨特,当然不会只是头脑发热。
这本书里有大量细节值得玩味,总而言之,人物传记往往容易将名人脸谱化,而这本书通过不同的侧面更立体地展现了波伏瓦的人生。
平心而论,现代女性的生活状况比起波伏瓦的年代确实有了很大改观,但作为女性阅读本书中波伏瓦的很多观点,仍会觉得并不过时、感同身受。
比如现代社会仍存在对女职员的偏见,夫妻分工家务、共同分担教育孩子的任务并没有完全实现。
而在女权没有实现的同时,男性也受着另一角度的压力——男性要负担婚房,男性要赚得家庭大部分收入,男性要有“男子气概”不能喜欢任何被标志为“女性化”的事物,就像女性喜欢“男性化”的事物同样是越界。
这些现状也给阅读本书增添了不少现实意义,一个人要成为女权主义者不是因为他/她只爱女性,而是因为他/她要追求平权,这样才能让男女双方都得到解放。
本书也是大型的波伏瓦作品种草单。波伏瓦曾说希望《第二性》有一天会过时,但很显然,现在那一天还没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