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骏24堂写作课》是一本由蔡骏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019-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蔡骏24堂写作课》精选点评:
●这都要八分,写得很一般啊!如书中所说,天才作家,是老天爷赏饭吃,不是靠努力……能够弥补的,正常人努力能达到的水准应该就是蔡骏的水平。
●还是靠自己努力,他说了实话,没有什么技巧,主要靠不懈努力加小部分技巧
●西西弗书店阅读
●作者与其说是讲了写作的技巧,不如说更是传达了一种写作的态度、生活的态度,读了还是会有些许收获
●挺好的。很朴实,为啥推理小说家都这么朴实。比较像听课笔记,一定要比较的话,斯蒂芬金那本更好。
●现在谁谁都能教人写作了
●我觉得还挺好的,层次清晰,看过一遍准备整理下做个笔记
●有一些方法还是挺实用的,就是引用自己作品的地方太多了
●很有实用价值的写作书,干货~
●没什么出彩之处。
《蔡骏24堂写作课》读后感(一):值得认真阅读的一本好书
《蔡骏24堂写作课》这本书值得每个写作者看一看。豆瓣的这个评分说实话有点低,它确实是一本好书。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本书会让你对写作有更全面的认知,也会引发你对写作更深刻的思考。对于已经入门的写作者这本书也要买来看一看,虽然这本书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怎么写小说的,但是就像蔡骏老师说的,写作是相通的,不管你现在在写什么类型的文章,在某种程度上,这本书肯定会帮到你。 现在这个社会节奏很快,焦虑和欲望激发出一大批所谓的写作者,打开微信推文到处都是教你月入上万的写作培训课。新媒体文也成为新社会们新一代人热烈追求的产物。写出10万+爆文成了很多码字的人的欲求,这是一个到处寻找流量的年代。 蔡老师在书中反复提到很多成功的写作者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孤独的过程,是一个自律的过程。想要流量之前先耐心写,这是现在很多人缺乏的素质。现在的人都是还没有写出点像样的东西就一边忙碌着追求流量。
从0到1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更是一个持续需要投入精力的过程。写作是一场漫长而又需自律的马拉松。写作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刻意去练习。 《蔡骏24堂写作课》完完整整地从四大板块教你如何去写作,从写作的前期准备到写作技巧,到写作进阶与提升再到如何成为好作家。详细介绍怎么抓住灵感,怎么搭建文章架构,怎么给人物起名字,怎么积累素材。这些对于初学者来说都是很有分量的干货。 《蔡骏24堂写作课》最后一个板块从积累、练习、热爱、专注、观察、理智、自律、责任这八个关键词展开,为你深入剖析一个好作家拥有的特质,教你怎么成为一个好的作家。书中大量提到一些好的作品,可见蔡骏的阅读量也是很惊人的。 书中提到读书如写作,贵在坚持。持之以恒,收获自然会到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更是提升自我认知的一个途径。我们惊叹一些作家的伟大,殊不知他们的阅读数量与质量,也是让人望而生畏的。 这本书手把手教你怎么去阅读,怎么文本精读,怎么目的性阅读,为什么好书烂书都要读。书中很多写作技巧,蔡骏老师也会结合自己的作品来详细向读者展示。总之强烈推荐给大家。
《蔡骏24堂写作课》读后感(二):看似无用的写作课
一本以写小说为主题的写作课,看了一下豆瓣的评分6.3分,觉得有点低了,还是有不少干货的,而且这些干货真的可以迁移。
1. 看似无用的内容,在大脑中产生更多的链接
开始一看是关于写小说的,心里就有点怵,自己又不写小说,看着有用吗?看完开头的联想,我就决定看下去,有方法有自己的案例,这才是教学。这里很多方法都用了自己的案例,说得比较的通透,没有什么遮掩。
关于灵感联想练习和思维导图中的联想技巧是一模一样,都是我们大脑神经元细胞的联结过程,成人往往不屑于这种练习,但孩子们会玩的很开心。
写小说更需要想象力,但观点文也一样要把案例和观点想联系, 同样的一个素材要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再找到独特的那一个,写出来才会吸引人。
2、自律是取舍之道
写作本身需要取舍,作者要长期保持写作的频率,每天都坚持写,不仅需要身体的体力支撑,还要有健康的生活状态。一个不依赖熬夜来写作的人,是多么的让人羡慕。
平均每年出版两本小说,虽然有人评价作者的水平不怎样,能写出来就是水平的体现了。我们看起来比作者还辛苦,却没有作者的成就,需要反思。
作者很晚才用微信,能看得出,对自己的注意力的保护,不受外界的干扰很重要。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被切碎了,还在这鼓吹碎片化的时间利用。
作者却是个碎片化时间利用的高手,等飞机的时间就能写一小段故事,在飞机上也能完成某篇章的修改,不受环境的限制和约束。
3、对于阅读的思考
精读和快速阅读没有好坏,快速阅读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某个知识点在不同的书中进行重复,让大脑神经元产生链接,链接多了就理解了,理解了有助于记忆。
精读却是把一个知识点往深地挖,挖到一定的时候,往周边再看看,可能又会有不一样的想法产生,或有种AHA的感觉。
4、工具的使用
通读一遍以后,准备用九宫格再梳理一遍,给自己提出了不止三个问题,同时发现对于小说写作还比较的陌生,九个格子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就采用了思维导图呈现,见树又见林。
你的注意力在哪,你的成果就在哪。还是要用大块以及大量的时间投入其中,才会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再花长时间去打磨。
知识点散落在大脑中,还是因为经历的不够多,观察的不够细致,阅读的不够宽广。能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是阅读的高手。
《蔡骏24堂写作课》读后感(三):蔡骏先生写作课心得
小学在课堂上老师问你,你的梦想是什么?科学家,画家,小学校长……我那时想以后一定要当个作家。
十多年过去了,高中读得是理科,大学读得不是中文系,即将毕业的我也将从事与写作无甚关系的职业。但是有的时候,会特别怀念手底下键盘噼里啪啦的声音,晚上睡不着会浮想些有趣的小说情节,会写些偶有感发的文字,也会偷偷写一些小说章节,但是却从来没有朝着写小说的目标再前进一步。为什么不再进一步呢?我就这样问着想着,偶然间打开了《蔡骏24堂写作课》。 我从一个写作初级小菜鸟的角度来看这本书,读完后最深的感受是真实,蔡骏先生真得是在写自己创作的真实体验,就像是在跟一个前辈在促膝长谈关于写作的林林总总的细枝末节。阅读完总归是有些收获的。如果想掌握更高层次的写作,你可以考虑其他写作类经典书籍。
豆瓣短评里很多人都说这本书写得很一般,说实话,看完后,我觉得有些地方写得是挺一般。有句豆瓣短评“正确的废话”,你品,你细细品。但是豆瓣评分有7.8分说明这本书还是有可取之处的。那么,我从这本书里得到些什么呢?
1.写小说,你在写什么? 当你拿起笔,开始创作时,你当然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创造你笔下的世界。但是要注意小说家是要有自己的社会责任的,这世界上任何一个职业都有其社会责任和义务。那么一个小说家的责任是什么呢?
“写作是有责任的,因为有责任,所以我们要关注我们的现实生活,并通过我们的故事去展示我们对现实的思考,也就是反思现实;我们要展示健康的生活态度,因为文学创造的是美,我们需要让我们的读者感受到文字之美,其实也就是生活之美;我们还要找到独特的写作视角,去洞见生活中那些大多数人难以察觉的风情。”——蔡骏
蔡骏在书里把“写作者的责任感”这个话题放在了最后一章,但是我觉得对我这种写作菜鸟来说,这个话题可能比任何写作技巧都来得更有意义。
你要带领读者去洞察现实的真相,给读者生活的启示;你要提供给读者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即使揭露丑陋也能使读者以此为戒;你要用独特的角度引领读者发现不同的世界,体验感悟人生的悲欢离合。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些文学听起来很不实用,太过于抽象了。但是,责任感就像永远屹立的灯塔,不论我们在写作的漫漫长河里走多远,我们都可以走得光明、走得底气十足。
2.写小说,该怎么写? 其一,对灵感进行追问。写作者不能被动得等待灵感的降临,在生活中常常问自己“我遇到的这个东西或这件事能否运用到小说中?怎么运用到小说中?”值得留意的事件,及时记录下来。你可能会记下很多看似不相干的元素,但是尽可能地去联想各种元素,并找到其中内在联系。很有可能,这些灵感将给你带来一个题材极佳的作品。
其二,完善人物大事记。就像历史书的附录里记录的各个朝代的政治历史大事一样,用简短的文字概括事件的精华,完整地走一遍故事的流程。这样做可以帮助作者系统地思考、把握故事的走向。像我以前,兴致来了就写,没头没尾的文字自己写得都想放弃。
其三,制造大小冲突。这一点我有自己的感悟,在创作中应该在宏观大背景上制造不同人物的冲突,在微观人物之间也要有冲突。而这个冲突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诉求。无论是在小说世界,还是在现实生活里,很多时候,人跟人的诉求是不同的,看待事情的立场也是不同的。在铺垫冲突、刻画冲突、解决冲突的创作中体现曲折的情节,丰富人物形象。
“在小说创作中,制造冲突是推动故事架构的重要方法。大冲突会把故事推向高潮。好的故事中,大冲突会涵盖小冲突,各种小冲突又不断交织反映大冲突。金庸的《天龙八部》,辽国与宋国敌对关系是大冲突,萧峰在辽人与宋人身份之间的徘徊,是相对小的冲突。民族矛盾和个人命运这些冲突交汇在一起,造就了萧峰悲剧性的结局。”——蔡骏
其四,让人物自己创造自己。刚开始写作,本意想塑造个文静贤淑的女主角,可是最后写着写着变成了举止欢脱的“女沙雕”。当然也有一种情况除外,作者想营造反差萌。所以在创作之处,要做好人物的性格设定和特点。我们要讲逻辑,在人物的性格设定之下,塑造人物的合理的行为,人物的成长变化,内心轨迹与外在的命运,让人物依据其自身内在的规律,自己创造自己。
最后,提升写作水平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停地写。把写作当成一门日常手艺活,通过大量写作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水平。现在各大网站都有很多写作大神连载几百章的小说内容,暂且不讨论小说质量,不论天赋才华,就这种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的精神,真是优秀!
看了蔡骏先生的这本书,我也反思了自己,也许是我写作的热情和欲望没有想象中那么强烈,亦或是我真得没有认真对待写作,没有持之以恒的干劲,但是我觉得我的写作之旅的新起点可能就从这本书开始。
《蔡骏24堂写作课》读后感(四):掌握写作基本规律,让你妙笔生花
最近几年随着知识付费的兴起,我们都看到了很多人靠写作红了,还有很多靠写作红起来的IP。这个时代,正在悄悄的犒赏会写作的人,总以为灵感是上帝给的,写作要靠憋的,其实不是,从量变到质变是有基本规律可循的。很多不会写作的人会有诸多理由,那就是不知道如何下笔,不知道写什么,没有素材怎么办,没有灵感怎么办等等,那么蔡骏老师的24堂写作课,清清楚楚告诉你写作的基本规律,按照这种写作规律,写作会是你个人成长的必备神器,你也会妙笔生花,写出不错的文章。
蔡骏,1978年12月23日出生于上海,中国悬疑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2岁开始发表小说,此后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已出版中长篇小说20多部,蔡骏系列悬疑小说销量已突破1000万册。蔡骏写作流派属于传统悬疑,擅长制作恐怖气氛。 2014年,出席游族影业成立暨2015发布会。2018年6月14日,荣获首届梁羽生文学奖杰出贡献奖。
灵感灵感也叫灵感思维,指文艺、科技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通常搞创作的学者或科学家常常会用灵感一词来描述自己对某件事情或状态的想法或研究。那么如何将你的灵感火花搭建成故事架构是写作最关键的因素,我们要以灵感为基点,尽可能的去多联想各种元素,并找到其中的内在联系,找到内在联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灵感的不断追问,这个灵感要表达的是什么,这个灵感是故事的核心还是故事的开端等等,通过对灵感不断的追问和思考,用人物、时间、地点和情节来完善人物大事记,这样一个完整故事的架构就呈现在你的面前了。我们要随时随地准备一个小笔记本,当有灵感闪现的时候,我们随手将它写下来,等到有时间我们静下心来,梳理当天脑海中闪现的灵感,并对灵感不断的追问和思考,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变成文字,日积月累,这些灵感就会能成为你的写作源泉。
在写作之前,我们会接触到许多从现实生活中积累和摄取的,尚未经过整理、集中、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这些没有被作者加工过的材料就是素材。蔡骏老师的24堂写作课告诉我们,素材的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观察生活,日常生活中的经历。第二来自于阅读,从经典文学中汲取营养。第三是日常生活中的新闻资讯。我们要学会用心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用心体会自己的经历,例如看一个电影会有一些自己的感受,看一个新闻可能就是一个故事的开篇,把有意义的人和事记录下来,编写成一个素材库,当你写作思路不顺畅的时候,可以去你的素材库浏览浏览,也许你会思路泉涌,妙趣横生。
活灵活现就是一个人物要有血有肉,他不是僵硬的,也不是单薄的,这些人物就好像活在我们身边。那么什么样的人物才算有血有肉呢?第一,性格分明,并行为合理。第二人物情感有变化。人物是怎样面对困境,怎么面对爱情,怎么面对死亡,他的喜怒哀乐和内心成长是什么样的,这些都是这个人物的灵魂。
人物活灵活现最近比较火的电视剧《庆余年》中王启年的人物角色成了很多职场人士所追捧的对象,那么我们来看王启年的人物特点是如何玩转职场,搞定上司的,第一急上司所急,帮助上司解决问题你,达成团队目标;第二技多不压身,给上司制造惊喜;第三对信息敏感,利用信息,分享信息。那么这样的员工有哪一个领导不喜欢呢,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入灵魂,让人物活灵活现,有特点有魅力,使人记忆深刻。
一个经典人物形象的魅力,会不断的唤醒我们内心的情感,成为我们记忆的一部分,使我们产生共鸣。当我们看到某一个电影片段的时候,我们不自觉的就潸然泪下,就是电影中的人物和我们的内心情感深处产生了共鸣。
共鸣总之,蔡骏老师的24堂写作课,堂堂精彩,当你还在为写作犯难时,当你还不知道如何下笔时,当你还不知道如何将脑海中闪现的火花编辑成一个完美的故事时,请来阅读蔡骏老师的24堂写作课,我们先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按照目标不断的练习,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写起,或者从自己最熟悉的方面着手去练习写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你迈入写作的大门,通过大量写作,不断积累个人成长经验,长期坚持下去,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从而达到质的飞跃。
《蔡骏24堂写作课》读后感(五):个人书摘笔记
蔡骏24堂写作课
蔡骏
30个笔记
◆ 第2堂课 搭建架构:《午夜凶铃》与盗墓小说的灵感碰撞
>> 人物、时间、地点和情节是故事四大基本要素。其中,人物又是带动其他基本要素的灵魂。
>> 明确的人物大事记可以帮你准确把握故事的节奏感,可以让人物以更加合适的方式在正确的时机出场,可以让情节点与时间轴精确呼应,更可以让人物的成长变化、内心轨迹与外在命运无缝对接。
>> 其实简单点说,就是主人公在故事的发展中,情感诉求遇到了打压,在他快乐的道路上遇到了障碍,这种障碍让他不平静,于是他想要去破除。一般说来,这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因素会直接导致冲突。而冲突,正是故事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对灵感进行追问;
二、完善人物大事记;
三、善于制造冲突。
做到这三点,你的故事架构基本完成。
◆ 第4堂课 故事是素材的累积,小说是故事线的交叉
>> 一个是观察生活,也就是日常生活里的经历。
>> 第二个是来自于阅读,从经典文学里汲取营养。
>> 第三个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新闻资讯。
◆ 第6堂课 《哈姆雷特》:让人物“活”起来
>> 一本小说,最初吸引你的可能是它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有可能是作者的文笔,但最终能让人反复回味的还是人物的形象或命运。
◆ 第7堂课 《黄金时代》:要用让人听得懂的词
>> 精准的前提是词汇量的丰富。词汇量的多寡,将会决定创作者的上限。
>>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用了7个词语来形容战争的性质。攻打一座城池或某个地方,是“伐”;如果对方有罪,比如是叛乱等行为,这样的攻打行为称之为“讨”,讨,体现了自己是正义的一方。天子御驾亲征叫作“征”,出征、阵容浩大,也体现皇帝的威严;战争获胜、占领了土地,叫作“取”;如果战争艰难获胜,叫作“克”。郑伯克段于鄢,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段故事,郑庄公与共叔段的政治斗争,郑庄公艰难取胜,所以叫作“克”;如果敌方有人投降,就是“降”;如果这个人,带着土地来投降,那就是“附”。
◆ 第8堂课 《午夜凶铃》:看过录像带的人为什么是7天内死亡?
>> 一部小说开始写之前,作者首先考虑的是故事的整体节奏。因为节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说的成败。
◆ 第9堂课 如何制造伏笔:《海贼王》不仅是热血少年漫
>> 用固定的文学梗做伏笔有什么好处呢?第一,是方便。这就像是作者跟读者,开了一个心知肚明的玩笑;第二,就是向自己喜欢的作家致敬;第三,也是我想要着重谈的一点,就是会提升作品的文化底蕴。
>> 1 .让伏笔得以前后照应。
2.用文学梗来做伏笔。
3. 将细节当作伏笔。
◆ 第10堂课 《了不起的盖茨比》:好的结尾是留白艺术
>> 小说的第一章帮你卖出这本书,小说的最后一章能帮你卖出下一本书。
>> 你可以用抒情的方式写出结尾,也可以用悬而未决的方式点缀结局,但无论如何,好的结尾一定是留有余韵,所以千万不要把所有的情节、情感都托盘而出,给读者留着一定的空白。
◆ 第三部分 “脱胎换骨”:写作进阶与提升
>> 修改小说就是一个辨别与完善的过程。
◆ 第12堂课 《小径分叉的花园》:取舍有道,方能成妙文
>> 写小说你需要把握人物,需要寻找大量的素材,需要敏感地洞察周边的世界,需要投入不少时间进行长期的创作,尤其当你决心写作长篇小说时。
◆ 第13堂课 《白夜行》:越感同身受就越认同
>> 一个人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其实是在调动自己全部的生活经验。许多读者之所以会对故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大多数是在故事里看到了自己。
>> 在故事里,一定要放置情感的物质线索。
◆ 第15堂课 《人间喜剧》:敏感对于写作是优秀的品质
>> 零度写作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在写作过程之中,不夹带作者个人情绪与观点,绝对中立、客观地去叙述故事。
◆ 第四部分 从生活到小说:成为好作家的关键词
>> 作家的写作灵感除了来源于个人的生活体验,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阅读。
>> 早晨开始工作前,我总是读一会儿科学或者哲学方面的著作,因为读这类书需要头脑清醒、思想集中,这有助于我一天的工作。等工作做完后,我觉得很轻松,就不想再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了,这时我便读历史、散文、评论或者传记;晚上,我看小说。此外,我手边总有一本诗集,兴之所至就读上一段,而在我床头,则放着一本既可以随便从哪里开始读、又可以随便读到哪里都能放得下的书。
>>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极端地说,一个作家的阅读量,决定作家的高度。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更是提升自我认知的一个途径。
◆ 第18堂课 【练习】从模仿到字数限定,方法比态度更重要
>> 叙述不完整表现在哪些地方?第一,故事前后脱节;第二,人物行为不合理,逻辑出现问题;第三,就是故事主线不明确,枝枝蔓蔓,可能作者也不太清楚自己要讲一个怎样的故事。
◆ 第20堂课 【专注】专注就是专注写作本身
>> 写作的准备期长达两年。所以,不要等待灵感出现,把注意力集中在材料中,积极主动地去挖掘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 成功塑造一个人物,至少会让你的作品成功大半。
◆ 第21堂课 【观察】现实是最精彩的小说,人生是最大的悬疑
>> 1. 记录你所观察的人和事
>> 平时生活里所见的人与物,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进行速写。身边发生的一件小事,乘地铁遇到的一个陌生乘客,都可以细心观察,然后进行简单的速写。字数不用太多,几百字就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手机,把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记录下来。速写的好处就是锻炼、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也可以把一些事当作写作素材记录下来。
◆ 第23堂课 【自律】写作是一场漫长而又需自律的马拉松
>> 2. 自律就要学会分辨消遣和消耗
◆ 点评
点评:★★★☆☆
作者主要从自己的角度浅谈写小说的经验,干货不多,适合没有写作基础,对写作感兴趣的人群。另外,有疯狂营销自己作品的嫌疑,有的节选片段让人不禁回想起堆砌华丽词藻的郭敬明时代。
总结一下,不外乎善读,多写,自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