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优势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2-12 02:44: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优势读后感精选

  《中国优势》是一本由王煜全著作,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优势》精选点评:

  ●继续用自己课程中的思想,重复地写了一遍新书。

  ●有用,没那么有用的书,不能说不好,也说不上好。

  ●只要我们不脱离全球创新生态,全球的先进科技就会不断找过来。 中国制造支持全球创新。

  ●读完对中国科技发展现状有更多了解,作者论点有些主观,读者应辩证地看。

  ●中国优势——制造业,坚定了买科技股的想法。

  ●科研-研究-量产-市场,围绕这一链条,阐述了科技创新在全球经济市场中的行为准则和中国面临的机遇,开开眼界挺好~

  ●得到课程内容图书化。科研-研发-量产-市场!中国优势在于量产及巨大的消费市场,如果不进行科研结合及产品研发,现在的优势必将很快散失。做为非科技行业人,关注发展趋势是必须的。

  ●梳理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创新生态链中的地位,逐步分析了科技企业的创新链条:科研-研发-量产-市场,看到了小企业在这次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性和机会 个人看完觉得还是收货颇多的,观点明确,方法清晰,让我对中国制造业有了更新的认知,希望中国能在这场创新科技革命中,得到更加强势的发展

  ●科技企业的创新链条:科研-研发-量产-市场,中国制造业将帮助中国成为最支持创新的经济体——把握控制点。

  ●★★★美国创新,中国模块化(山寨)美滋滋。

  《中国优势》读后感(一):全书

  梳理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创新生态链中的地位,逐步分析了科技企业的创新链条:科研-研发-量产-市场,看到了小企业在这次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性和机会

  个人看完觉得还是收货颇多的,观点明确,方法清晰,让我对中国制造业有了更新的认知,与现在很多文章对中国制造业的新的见解与赞叹不谋而合,希望中国能在这场创新科技革命中,得到更加强势的发展

  《中国优势》读后感(二):科技创新产业链介绍

  《中国优势》2020年1月旧书,豆瓣6.5,3小时可看完。 主要讲述 科技创新产业整链,编排结构和系统性尚可,适合科技风投和政府人阅读。 其中讲述科技创新产业链: 科学研究 -> 产品研发 -> 量产 -> 市场 从研发到上市常要10年+(如疫苗)。 过往的科研具有偶然性、低效性、理论弱、成本高等缺点。现今科研逐渐从大企业分离出,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桥梁不断建立,高校和研究所成为科研主力。 研究成果往往不能马上产生经济效益,需要创新企业将其专为产品。产品需要大企业规模量产,最终售向市场,才真正产生经济效益。 政府作为看得见的手,对科技创新起宏观调控作用。 近年佛山搞了很多高新科技产业,失败了很多,根据此书观点,失败原因有: 1、佛山高校少 2、底层技术被北京等研究中心地区垄断 3、和广州的重叠领域过多,竞争不过

  《中国优势》读后感(三):科技创新是个生态

  这本书基于王煜全的创新生态报告。

  创新不是一蹴而就

  创新不是一拍脑门

  创新不是灵光乍现

  创新也是一条产业

  创新也是一种生态

  创新也是协作共享

  王老师长期考察国际科技创新企业,并且通过真金白银投资摸索了一条创新的路。

  这本书对比了中美创新的区别,指出了美国通过拜杜法案提振美国的创新效率。同时,也给中国的企业和政府做了一些对比。

  科技创新的四个环节 科研 研发 量产 市场

  科研环节,高校需要在转化科研结果方面花力气,不能只发论文。

  研发环节,企业学会对接高校,将成果有效转化。

  量产,其实是国内的优势,但是如何规避风险,小企业的协作和股份的分配要提前规划。用股权代替资金。

  市场,一个创新成果成功与否还是需要市场的检验。

  中国是有优势的,但是要走的路很长。

  对标而不对抗

  鼓励而不鼓吹

  应对而不应付

  《中国优势》读后感(四):有关《中国优势》一书

  书籍概述

  与中国特定国情相关内容不到1/10,与中国优势相关内容不足1/20,适用于大多数国家。我认为与标题相关内容仅有中国制造业优势与中国公立高校专利转让问题。

  全书总体按科技创新流程来写:科研→研发→量产→市场,对应的主体:高校、科技企业、制造业、政府,以及资本适时介入。

  科研追求单项的领先,可能导致理论专利成果无法应用于实际,而被束之高阁;高校与企业存在信息不流通、不对称问题,导致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难以对接。建议①成立办理高校专利转让给企业业务的公司②举办校友会带来人脉资源③政府成立第三方非盈利信息平台

  研发的产品若是不能量产,以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进入市场,科技创新之路就算断了,我觉得此处不包括火箭这类高高高科技。研发大多是小公司的事,大公司负责寻找合适自己商业版图规划的企业进行投资,小企业可能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量产,因为需要采购一些新的设备,学习一些新的技术等。建议①“制造即投资”,制造企业为小企业制造量产,建立长期合作关系②制造企业需要在自己的制造流程上寻求科技创新,比如自动化

  市场上存在着“鸿沟理论”,即早期用户(12%?)与早期主流用户(34%)之间存在一条鸿沟,如果无法迈过,产品很快就销声匿迹。建议①注意早期用户反馈,及时调整产品

  具体行动指南可见书籍文末。

  《中国优势》读后感(五):中国的制造优势可能会被美国的先进制造降维打击

  之前订阅过王煜全在得到的专栏,干货不多。讲的不是特别清晰,有些地方显得堆砌了。 作者把创新建模为科研(高校)-研发(科技企业家)-量产(制造能力)-市场四个环节,产品侧的创新是从0-1,供给侧的创新是从1-N,供给侧创新是中国的优势所在。中国通过代工形成了强大的制造能力,灵活性很高,能够对接小规模量产,很多创新是死在了这个阶段的。 作者认为中国产业外移不足为惧:生产自动化程度很高,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影响小;产业集群的供应链优势,其他国家无法取代;具有对接新进科技制造的能力,这个不容易学。 作者认为对中国构成威胁的是美国的先进制造:开放式设计、工业机器人、3D打印可以极大降低经验积累的制造经验的重要性,可以说是降维打击。中国有10-20年的时间窗口,好开放生态,让别人都来玩。 作者认为如果与美国科技脱钩是不太妙的。

  在中国,科研和研发对接的不好,现在是觉得把专利卖个高价就是好,不像美国采取的是固定价格+未来分成的方式。倒是鼓励专利持有者下海创业,但他们对研发等接下来的环节是不熟悉的。

  作者鼓励科技创新企业+制造企业绑定的模式,打通研发-量产环节,研发早期制造企业就介入,科技企业成功了上市的时候把制造工厂也打包进去。

  代工厂和科技企业之间需要加强信任。代工厂不想接小企业的单子,规模小,也害怕企业做大了就不给自己单子了,没必要投入;代工厂也需要建立自己的信用,有一些超出自己能力随便接单,做不出来了再违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优势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