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势》是一本由王煜全著作,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优势》精选点评:
●继续用自己课程中的思想,重复地写了一遍新书。
●中国的制造业,全世界领先,基于中国的基础创新,科技创新的之上。这本书的视角很大,但是不具体,看了一半没读不下去啦。
●梳理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创新生态链中的地位,逐步分析了科技企业的创新链条:科研-研发-量产-市场,看到了小企业在这次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性和机会 个人看完觉得还是收货颇多的,观点明确,方法清晰,让我对中国制造业有了更新的认知,希望中国能在这场创新科技革命中,得到更加强势的发展
●继续用自己课程中的思想,重复地写了一遍新书
●中国优势——制造业,坚定了买科技股的想法。
●积木式创新,中国制造产业化确实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累的核心竞争力。
●只要我们不脱离全球创新生态,全球的先进科技就会不断找过来。 中国制造支持全球创新。
●卖书不要脸的人,乱起名字,驴头不对马嘴。 只是梳理一下而已,没有深入分析和干货,像是课程一样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读完对中国科技发展现状有更多了解,作者论点有些主观,读者应辩证地看。
●幸亏不是自己花钱买的。几乎所有的正向例子都是美国,这书叫《美国优势》吧?
《中国优势》读后感(一):全书
梳理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创新生态链中的地位,逐步分析了科技企业的创新链条:科研-研发-量产-市场,看到了小企业在这次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性和机会
个人看完觉得还是收货颇多的,观点明确,方法清晰,让我对中国制造业有了更新的认知,与现在很多文章对中国制造业的新的见解与赞叹不谋而合,希望中国能在这场创新科技革命中,得到更加强势的发展
《中国优势》读后感(二):科技创新是个生态
这本书基于王煜全的创新生态报告。
创新不是一蹴而就
创新不是一拍脑门
创新不是灵光乍现
创新也是一条产业
创新也是一种生态
创新也是协作共享
王老师长期考察国际科技创新企业,并且通过真金白银投资摸索了一条创新的路。
这本书对比了中美创新的区别,指出了美国通过拜杜法案提振美国的创新效率。同时,也给中国的企业和政府做了一些对比。
科技创新的四个环节 科研 研发 量产 市场
科研环节,高校需要在转化科研结果方面花力气,不能只发论文。
研发环节,企业学会对接高校,将成果有效转化。
量产,其实是国内的优势,但是如何规避风险,小企业的协作和股份的分配要提前规划。用股权代替资金。
市场,一个创新成果成功与否还是需要市场的检验。
中国是有优势的,但是要走的路很长。
对标而不对抗
鼓励而不鼓吹
应对而不应付
《中国优势》读后感(三):《中国优势》读书笔记
创新不是天马行空的创意、也不是酷炫的新兴科技,而是从想法到研发到落地到投入市场的完整过程,彼此环环相扣且都非常重要。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在创新的链条中的制造环节已形成了自身的优势,作者通过《中国优势》这本书带我们从投资人的视角分析了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普遍问题以及中国未来的机遇。
我认为本书的重点在于第二和第三篇章。第二篇章科技创新是一条产业链,作者介绍了从科研、研发、量产到市场四大创新链条中全球科技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以及中国目前的优势和机遇。第三篇章描述了除创新企业以外的其他角色,更全面地展示了创新生态的包罗万象。
科技创新是一条产业链。在链条中含括了四个关键环节:即科研 - > 研发 - > 量产 - > 市场。
在科研阶段,创新的源头是高校
在研发阶段,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
创新的成败看量产
创新的本质是需要有巨大的市场覆盖
科研阶段,由于目前产业界和学术界没有一个很好的对接方式,导致技术转让成为科技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难题之一。本质上其实是高校科研与科技企业的追求不同:高校科学家追求单一技术的突破,发明出一项突破性技术,发表完论文就结束了。而研发追求的是技术性能的持续优化,取舍和平衡很多功能。因此需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来支持和鼓励成果转化,并有更多既懂技术又精通商业运营的企业家们来助力。
量产阶段,由于制造承包商很难同时兼顾效率和弹性,使量产成为科技企业另一大难题。效率的前提是专业化,而一旦高度专业化,就不可能有弹性。中国优势在于在过去30年中,中国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产业网络:一方面,中国已经形成了高度专业化的单个小企业,一个厂家只是生产其中的一环,可以将专业化做到极致。另一方面,中国多家极度专业化的中小企业形成了庞大的产业网络,彼此互相配套,不断重组,又确保了制造弹性。这种开放的外包制造能力在国外一直是稀缺的。
市场阶段,市场对新科技的接受度是考验一家科技企业能否存活的最后一道关卡。Geoffrey Moore 的跨越鸿沟理论仍旧成立。如果企业不重视用户的使用体验,即使技术领先,也跨越了量产这个“死亡陷阱”,在产品进入市场的过程中还是会失败。那么如何跨越鸿沟?应在开展大范围产品推广以前,保证足够好的产品体验,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从产品设计研发开始,让用户介入,参与创新。
创新生态的其他参与者还包括大企业、资本、支持机构、创新区和政府。
大企业是创业者的“黄埔军校”。创业者从大企业收获管理经验,积累人脉和资源,同时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也给年轻的创业者起到了示范作用。
资本是创新的培育者。每一代企业都有各自的融资模式。科技企业1.0时代需要解决量产问题。科技企业2.0时代出现了风险投资模式。科技企业3.0时代因硬件产品周期更长面临资本难题,而解决的方式可以是制造即投资,制造企业将制造能力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入股,科技企业承诺在资本市场上市前,以合理的价格收购工厂和生产线,将其作为资产的一部分共同上市。作者也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科技企业的理想投资模式:一家机构从头做到尾。跟创业者达成一个协议,帮他引入大企业的投资,支持他完成产品研发;研发完成后,帮他对接工厂,实现量产;量产后,再给他提供市场经费,让他在一定时间内获得利润,公司就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市。这中间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由投资人做中介来协调,不需要创业者一轮轮地去跟投资机构讲故事。
支持机构是创新的服务者。支持机构包括:孵化启动机构(孵化器、联合办公、创业营),研发加速机构(加速器、融资平台、产品试水平台),产业服务机构(产业分析三方机构、媒体报道、产业交流大会)。
创新区是创新的环境。创新区是一种集聚了研发机构、创业企业、投资机构及孵化器等创新支持机构的城市空间。比如奥斯汀现在已经成了美国公认的新兴科技城市。创新区的四大要素:有高校作为创业项目的源头,大企业作为创业人才的“黄埔军校”,高密度交流催生创业想法,产业园区提供创业环境。
最后政府是创新的调控者。
总而言之,这本书可以带我们对科技创新产业链以及创新生态有一个宏观的认知,但真正想要在自己的领域做一个创新的实践者,还需要了解更多。
《中国优势》读后感(四):创新链条中的中国优势
2020庚子年春节,疫情肆虐。
提倡尽量不要出门,便在家读年前囤积的几本书,王煜全老师的《中国优势》便是其中一本。
在这个时候谈中国优势似乎有点不合时宜,毕竟中国当前正处于一个艰难的时刻。
这个春节跟往年不太一样,也必定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人们的一些行为或者观念。
改变或许就要从这一刻开始,盘点一下我们现在拥有什么倒也十分必要。
1.
王煜全老师在书中提出,从全球创新生态体系的维度来看,中国优势在于复杂产品的大规模开放制造能力。
当然是中国制造,其实仅看书名其实猜出大概,因为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一张名片,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机遇上来讲,我们赶上了全球科技创新的革命,再加上国内国际经济和政治上的一些影响,共同造就了中国当前的成就。
当然也有人会讲,所谓的中国制造,其实只是处于科技创新低端、劳动力密集型的一些没有多少含金量的东西。
其实这是对科技创新的一种误解。
科技创新有自己的规律和链条,从科研、研发,到量产和市场。从整个链条上来讲,我们的确处于后端,但却不是大家认为的低端,在这个链条上,每一环都很重要并不可或缺。
因为创新不仅要考虑质量,还要考虑成功率。创新技术能够被应用到大规模制造的产品中,并且这些产品能为消费者所接受,切切实实实现效率提升,才算成功。
科技创新不是一个个体行为,而是一个个生态行为。有配套的协同研发、设计、营销、推广、品牌、客户服务;有共享办公室、人事、财务支持;有金融资本、政府培育、创新区环境要素等。
所以不管你处于创新点哪个环节,都不是简单的能够一蹴而就的纯体力劳动。
2.
是否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对于企业创新能否成功至关重要,因为拥有专利企业创新成功可能性是没有专利的35倍。
然而由于科研成果归属权问题,在1980年以前高校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带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因为科技成果归联邦政府,而政府向企业进行专利转让的手续又特别复杂,代价也非常高昂,导致于科技转化率不足于5%。
科技井喷的转折点是1980年美国出台的《拜杜法案》,其解决了科研成果归属权问题,规定专利属于高校,高校可以向企业授予权益。由于这个法案,很多专家学者便可以很方便的带着自己的成果创办企业,创新的活力被激活。作者认为这个法案的意义堪比蒸汽机。
在研发阶段,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
都说乔布斯是最牛的产品经理,牛在哪里?
其厉害之处并不是说引导进行了多少科研和创新发明,而是把已有的先进技术利用到了产品上。
IPhone手机的诞生,其核心技术其实都是已有产品的转换,并不是苹果公司的发明。
触摸屏、蓝牙技术、指纹等,都是早就被发明出来的技术,而只有像乔布斯这样的企业家,才能通过研发,让这些技术组合起来,成为神奇的产品。
相比而言,科研追求的是单项突破,研发追求的是平衡感。科研追求的是理论突破,研发追求的是技术性能的持续优化。
就如一款手机要解决很多功能与设计的冲突,要处理外形、耗电、性能等之间要平衡,如果想突出展示某一方面的优势,就不可避免的削弱其他方面的东西。
科研和研发处于整个创新链条的前端,也是从0到1的过程。在这方面的创新中国并不占有太大的优势,就如过去很多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基本上都是我们学习国外的产品和理念,然后引入到国内发展。
但到了创新链条的后端,中国复杂产品大规模制造的优势就展现出来了。因为创新的成败看量产,只有量产才能盈利和推广。
计算机刚诞生时,有一间屋子那么大,性能比起今天一个普通的手机尚且不如,价值更是高昂。就连IBM等计算机制造厂商的CEO都说,全球有几百台计算机也就足够了。
按照当时的造价当然不会有太多的计算机被生产出来,但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计算机的性能不断提高,价格不断降低,成为普通人家就能消费的大众产品。
创新链条的末端是市场,创新的本质是由巨大的市场覆盖。再高端的技术,再精美的产品,如果市场不认,也就很容易失去活力。
对于市场而言,并不是你觉得大家喜欢什么,大家就能认账。市场上从来就不缺“好的”但大家都不认的产品。好东西如何让大家都认可,也需要创新。
中国本身的人口优势,就拥有其他国家和地区无可比拟的市场环境。如果不是人口的聚集,网购、物流、外卖等也就很难有这么飞速的发展。巨大的人口基数摊薄了单人成本,比如国内的物流成本就远低于国外的。
按照目前流行的说法,中国马上进入万元美金社会,还有很大的消费市场上升空间,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市场创新的空间。
3.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自己有这些优势而沾沾自喜,链条前端的缺失是软肋,很容易被人从技术源头卡住脖子;而现有的制造能力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可能会有被替代的可能,例如3D打印。等到3D打印成熟后,硬科技创业浪潮可能会再次回到车库。以前车库是开发空间,未来可能是生产空间。过去的工厂是几万平方米的大厂房,未来一个工厂可能就需要几平方米,就能适应各种创新产品的制造需求。等到真的到了那一天,而我们又没有占据先发优势,也将会很被动。
《中国优势》读后感(五):从华为制裁到中国科技创新,我们究竟做错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