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戒》是一本由[日] 岛崎藤村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破戒》读后感(一):隐瞒或者坦白
手中正在阅读的是岛崎藤树写作、徐华锳翻译、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破戒》。这是一本很有特点的书,之所以这样说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首先,这本书在我眼中有着极其强烈的时代特色,我们只有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家庭背景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书中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书中说在岛崎藤树七十多年的漫长人生中,可以寻得一条隐忍以及狂热交错的奇特主轴,我感觉用这些词语来形容主人公濑川丑松也很合适。其次,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知道了自然主义文学这一流派。百科中说自然主义文学反对因袭观念,主张按照一切事物原样进行写作,排除技巧,力求言文一致。对于作者的写作我其实无法辨别其高明之处,只是书中的环境描写确实有让人过目难忘的本领。此外,这本书的封面也让人印象深刻,红和绿、黑和白的对比让人对破戒二字背后的含义越发的好奇。 腰缠万贯的大财主不见容于医院,又被同住处的人给轰走,受到如此残酷的待遇和耻辱的他选择了默默离开;学识渊博的讲师因为坦言自己的身世,需要离开自己喜欢的职业,辞行时昔日的同事竟无一人对他遭受的不公正表示同情。很难想象这些事情的发生,然而书中这些不公正却实实在在的发生着,只因为他们的身份是秽多。一些人因为秽多身份的公开遭受歧视和不公正,一些人因为目睹了这些不幸的发生,即使遭受煎熬也在苦苦挣扎,濑川丑松就是他们中的一位。幼年时期他曾因为低微的出身遭受欺辱,成年后他为了隐瞒出身不断地面临各种抉择,然而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他最终会如何选择,等待他的又会是什么呢? 破戒二字对濑川丑松来说是坦白自己秽多的出身,对于其他人来说又有着其他的内涵。莲太郎因公开高柳的秘密被报复,高柳恼羞成怒以往经营毁于一旦,寺庙里太太终于无法忍受主持的无耻行为,志保尽管经历多重苦难仍然选择了直面自己的内心,被驱逐的大日向则以行为表达了自己的不屈。时至今日偏见和不公正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可能仍在发生,秘密终有被发现的一天,希望读过这本书的我们可以和书中那些不屈的灵魂一样勇敢的做出自己的选择。
《破戒》读后感(二):打破社会的千般“戒”,诚实面对自我
“我乃秽多”这句话在我们看来看似不过就是一句简单的话,但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才真切地懂得它背后的沉重与压抑。从前在日本被隔离的游民阶级秽多、非人是日本的贱民阶层。他们被压在社会的最低层,受尽侮辱,生命也无保障。 虽然知道这世界上阶级问题总是存在着,不公平也总是无法消除的,但关于秽多这一身份引发的生活落差却让初读这本书的我感到疑惑和不解。因为往常的观念里,穷苦阶级受到排挤和轻视往往多见,而富裕的财主即使被嫌弃也常只是因为行事不端才会被诟病。 但是这里不同,顶着秽多的出身,即使是富豪财主也一样被人看不起,人们上一秒对你温暖如春,下一秒知道你是秽多之后就一下子变得冷漠至极,连和你身在一个空间都觉得愤怒。书中刚开始就有这样一位秽多财主,生着病住进驿馆还要被人们的舆论嫌弃弄得大肆折腾,只好在人们的盛怒之下,拖着病体灰溜溜地离开。着实悲惨。 书中主人公丑松是一个隐瞒着自己秽多身份的社会教师,父亲与叔叔的殷切嘱咐让他一定要保守这个秘密,唯有如此他才能自由而简单地活这个世上。儿时的他不懂那些阶级观念给人的重压,过得十分明媚快乐,越长大越懂得阶级弄人之后,他逐渐变得谨慎慌张,但又在说出真相与保密之间来回纠结,备受折磨。越是前后有强烈的对比,越让人感到生活的落差。 其实,丑松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罢了,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出身,也只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看似怯懦,却也情有可原。只是他也是一个新时代的青年,内心有一团热忱焦急的火焰,那团火烧到胸口让他觉醒,让他想要与这个不公的世界抗争,这个守戒到破戒的过程,作者岛崎藤村描写地非常细腻,读来令人动容。除此之外,我很喜欢作者对乡村风景的着墨,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处风景里都藏着主人公丑松那纠结的起伏内心。 阶级弄人,过程艰辛,但我很高兴能够看到这位青年一步一步从怯懦走向勇敢,未来的日子依然充满挑战,但勇敢善良的人总带着一种神奇的力量,我相信他们都会迎来坦荡的人生,破除社会给他们加诸的千般戒,内心平静地面对真实的自我。
《破戒》读后感(三):《破戒》:隐瞒还是坦白,这是个生死攸关的选择!
中国与日本,虽曾经在历史上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斗争,但是终究是互相影响了许久,封建主义在这两个国家总是像毒瘤一样存在着,所以在日本国家的作品中,我们更能通过作家们那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对封建教义有感同身受之情,更会让人深觉人们社会改变还需要很长一段路程要有。 能够除旧迎新,抛弃陈旧思想,那根本不是轻而易举的问题,就拿当今世界,有多少年轻人能够完全脱离父辈们那些粗俗低落的思维理念,还不是大多数人被这些封建思想牢牢限制住,然后再一代代传承下去,真正能够做到改变的人少之又少,前进的旅途中如果有很多人在拉后腿,那可想而知,肯定会痛苦不堪,所以同流合污也许才是最为明智的做法。 《破戒》一书,只要讲述主人公濑川丑松破除父亲戒律的思想觉醒变化这个过程为主干,对思想腐朽的封建思想深恶痛绝的谴责,在赞许的过程中,最终还是深深的痛楚遗憾。在父亲的耳提面命之中,他本来需要隐藏自己的身份,可是在思想家诸子连太浪的影响下,他毅然决然决定做自己,可是最终还是在面对了不堪的现实之后,远赴美国避难。 在封建教义下,我们很多时候会为了眼前的苟且放弃自己的自尊,只为得到些许安宁,赖川丑松在屡次抵抗之前,也曾希望息事宁人,可是社会的獠牙总是不愿意放过他,这究竟是缘何如此,想必我们接触过封建社会的思想都能够有所感受。 中国目前在某些山村,依旧封建思想严重,曾经看过一本书,书名我已经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只记得书中讲述的是一个山村,女性就像牲畜一样生存着,村里组织不会主动去帮助她们,但是如若她们主动要求援助,组织机构是愿意施加援手,只不过等到这帮女孩成功过来,就必须还要回来这个地方,做着一些徒劳无功的拯救工作。世道轮回,封建教义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改变,能够破茧而出的人,绝对是拥有十足的勇气,我们通过《破戒》这本书,我希望所有的新时代年轻人都奋不顾身的做出抵抗,不要让自己的后辈成为这种封建利益之下的牺牲品。 人心是可怕的,短暂而又漫长的一生,奋斗也是一生,颓废也是一生,何不努力一把,为自己和后代的美好的生活勇敢破戒一次。
《破戒》读后感(四):一个不普通的普通人
从来没看过岛崎藤村的作品,这是第一次看,有些沉重。这种沉重感来自于主题,一个出身于卑贱阶层的年轻人,为了摆脱社会的歧视与偏见,选择隐瞒自己的出身,然而在他崇拜的偶像被打死后,毅然决然地坦白了自己的秘密。
濑川丑松是个普普通通的人,虽然整天看进步书籍,崇拜进步人士猪子莲太郎,看不惯社会的不公与丑恶,但也始终遵守着父亲的叮嘱,小心翼翼地隐瞒身份,绝不对任何人说自己的出身,思想的进步又让他想摆脱这一切,打破阶级的偏见,因此,内心一直在纠结,在撕扯。这不就是我们普通人嘛,虽然脑子里针砭时弊挥斥方遒,但还是过着“安安分分”的生活。
然而,濑川丑松绝不是个普通人,他为人正直,亲眼所见自己阶层的人无缘无故被驱赶,亲身听到同事们对这个阶层的嘲笑,他用搬离原住处、沉浸于自己买的进步书籍来抗议社会的歧视与偏见;他品性高洁,不与卑鄙的议员高柳签订互相帮着隐瞒的协议,不与之狼狈为奸;他乐善好施,对于穷困潦倒的同事敬之进,他尽力帮助,时不时请他吃饭喝酒聊天;他循循善诱,赢得了全校师生的爱戴,学生们为了他不惜违反校规,也要为他送行。
这样的一个人,在阶级壁垒分明的社会中,固守着对父亲的承诺,极力隐藏自己的出身,然而他内心是矛盾的,他也想像自己的偶像一样,公然对抗社会的不公,在郁郁不得志的情况下,他甚至想过自杀,最后因为偶像被守旧势力打死,而公布自己的秘密,彻底站在了社会偏见的对立面,彻底破戒。然而,破了戒之后,他也只能远走异乡,唉,凭一己之力打破固守已久的阶级制度何其难啊!
本书除了沉重的主题之外,作者对于各个人物的刻画也相当细腻,正派、反派人物都入木三分,丰满生动,同时,对于景致的描写,也自然优美,不愧是自然主义文学掌旗手。
本书也被夏目漱石盛赞为“明治时代真正的小说”,以此来献给那些胸有大志而内心撕裂的人!
《破戒》读后感(五):破戒
最近在读一本外国文学著作《破戒》,看到这个书名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这里所描写的破戒是我们普通意义上面所理解的破戒吗?这里的破戒是什么呢?是否带有更深厚的意义和内涵。主人公是为什么去破戒了呢?带着脑海中的诸多疑问,我开始阅读了这本书。 小学青年教师濑川丑松突然决定搬家。因为房东赶走了部落民出身的房客大日向,这让丑松十分恼火。丑松也是部落出身的新平民。 新平民是被社会歧视的阶层,丑松的父亲从小就告诫他必须牢牢隐瞒身世,否则将遭到社会遗弃。 父亲因此甘愿做一个孤独的放牛人,隐居深山直至死去。丑松虽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却无力改变现实。 他意识到内心激烈的矛盾,却又不得不向现实妥协。同是新平民的学者猪子莲太郎深得丑松尊敬,他大胆公开身世,并通过著述同社会的不公和偏见作斗争。 莲太郎的思想和行为深深撼动了丑松。在遵守亡父戒律和追求自我解放的夹缝中,丑松经历了艰难的内心苦斗与挣扎。最后,莲太郎在发表演说时遭人暗杀,丑松终于在全班学生面前坦白了出身的秘密,破除了亡父的告诫。 丑松被学校开除了教职,决定去美国德克萨斯大日向经营的农场开创新天地。 《破戒》是日本岛崎藤村的代表作。这本书讲述了男主丑松一直在为自己所在贫民阶层选择是否“破戒”之事。丑松的父亲终其一生,为保丑松一世安稳,给丑松创造着非“秽多”的生存环境,为的就是让所有人忘掉他们是最卑贱的秽多一族,以免遭到世人鄙视和唾弃。直至临死前,父亲留给丑松的遗言还是让他守护好他们家族的秘密,不要破戒。 对社会偏见的抵抗,对人人平等的呼唤,阶级划分严格的时代,出生底层的有志青年濑川丑松,为了摆脱社会的歧视与偏见,隐瞒了自己低微的出身。 然而,秘密终有被发现的一天。濑川丑松面临一个生死攸关的选择。他选择打破了父亲的告诫,同时也是打破了自我内心的束缚,摆脱内心的彷徨与迷茫 选择了忠于自己的内心。 1906年,藤村花了七年的时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破戒》,并且深受漱石等人的影响,成为最受瞩目的自然主义文学掌旗手,从狂热浪漫的诗人到冷峻的写实作家的出色表现,显示藤村自觉人生已压缩在“遗传性忧郁”中,狂热且坚韧的活着。 书中的主人公濑川丑松或许在我们身上都可以找到类似的影子。我们迫于外界的种种显示,被迫去遵守一些东西,但是却缺失了我们内心的要求。 我们需要去打破一些自我成长的束缚,迎接属于自己的未来和内心的渴望。
《破戒》读后感(六):一个“秽多”做了教师
看懂这本书的话,需要大概的了解一下日本社会发展的一个故事背景。
文中有个词语叫“秽多”,其实就是从前在日本被隔离的游民阶级:秽多、非人是日本的贱民阶层。他们被压在社会的最低层,受尽侮辱,生命也无保障。秽多的来源有很多种,其中有一部分是指当时从事跟血相关的职业,比如屠宰场的人等。
大概是在江户时期,当时的日本人按身份制规定,士、农、町人、秽多、非人等社会等级是世袭的、固定的,不同社会等级间的流动、尤其是较低等级向较高等级的流动,受到严格禁止。也就是说,如果你祖辈是秽多,你们的家族生生世世都是秽多。有多么悲惨呢?如果说一个武士新买了一把刀,想要试一试刀子的锋利程度,就可以随便找个“非人”来杀害。因为看这本书我还是简单搜集了下资料,还有一件更恐怖的事情,就是:在现在的日本“秽多非人”的阶级还是存在的,当然比较隐蔽了。
了解了这个历史问题之后,就可以更好的读懂小说了。也就明白了丑松的父亲为什么一定要他守住自己的身份,千万不能破戒,这个就是丑松的“戒”也是父亲生前身后对他的要求。丑松是一个热心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濑川丑松为避免社会的歧视,隐瞒自己的出身。在学校有一定的影响力,为人耿直,但是并无背景。比起那些有背景有关系的同事,他更多的是靠自己的才识和人品获得学生和同事的喜欢。他一直有个秘密就是自己的身份,他很喜欢读一个也是“秽多”的作家的作品,在吃饭还是买书上,选择买书。他也是通过这位“意见领袖”接受了平等思想的影响,羡慕和崇拜着对方的勇气。
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了,也有很多不公平的现象。比起做学问校长更喜欢做人际社交,沽名钓誉,一位家中困难的老教师因为仅差半年不满十五年就没有拿到退休金。毫无情面。然而某家的公子还没有工作多久,领导就已经开始给他想升迁的福利了。丑松能仗义执言但并没有什么作用。故事揭露野蛮的封建身份制度和各种恶势力,学校里就是个严谨的小社会,等级森严。
后来丑松一直崇拜的偶像被人暗杀了,他的心态收到了影响。也终于在挣扎中突破了自我,公开了身份,不能继续任教,初期也收到了一些迫害,但是对他了解至深的人都没有离开他,反而更加支持在他身边。
其实这个故事里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要去适应环境不要让环境适应你的原理。丑松的父亲的做法是很多人的选择,比起与这个世界硬钢,苟活于世,其实更为稳妥。但是丑松这种富有革命意识的思想,没有错,需要勇气和牺牲。
《破戒》读后感(七):如何面对歧视
小说里不断提及“秽多”或“非人”, 所谓“秽多”,是日本中世纪对“贱民”后裔的侮辱性的称呼,主要指一些从事不洁的人,如殡仪行业者、皮革业者、屠夫、乞丐等,贱民身份世代继承,且无法与平民通婚 ,正如印度种姓制度的底层阶级首陀罗一样,一般会受到上面高阶层的压榨。尽管明治维新后取消了身份等级制度,改称“秽多”为“新平民”,但仍然视之为“特殊群体”,只能从事低贱的职业。 在作者岛崎藤村的笔下,描述有濑川丑松和猪子莲太郎两位秽多人的人生经历。莲太郎的图书《忏悔录》,小说是以“我是秽多”这句话作为起头;而濑川丑松则以“我是秽多”的言语,跪地向众人谢罪。《菊与刀》提及日本人,他们自出生以来就有了“人情债”,成长过程之中自然不停地向众人还债;而丑松多年来隐瞒自己的身份,按理更是欠下周围人不少“人情债”,这更应该是其下跪谢罪的缘由。 秘密该如何合理的袒露,纠缠于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丑松也不例外,迫切地想早早把自己的秘密告知所尊敬的对象,却久久不能下决心。自然这也是由于自己父母的叮嘱,自己亲人所给予的压力。如何破解,如何择决,考验着每个人的人性! 当看到丑松最后一天充满激情的授课,讲下去,讲下去,不停地讲下去,这应该就是即将离开心爱的讲台时的复杂心情,恨不得把所有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读者不禁会想起以前的中学课本里,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 对于外出旅行,应该是许多人都愿意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旅途中不仅仅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还可以学习到书本里所没有的知识。俳圣松尾芭蕉的名著《奥州小道》,更是享受在行走的乐趣之中。不过这部小说,咋把漂泊中的旅人描写成悲惨的神色?或许是行走辛苦的外在表现,也可能是作为秽多者的焦急之心。 小说提到丑松所居住的莲花寺,本该是佛门净地,没想到莲花寺主持,本性难移,竟干着许多污垢的事情,想想《红楼梦》中的水月庵,曹雪芹便写出了天下尼庵的肮脏面目。俗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净虚老尼干的是肮脏勾当,他的徒弟如智能儿、智通同样也都犯下了戒律。这个水月庵根本就算不上是佛门净地! 而《红楼梦》中的铁槛寺也同样如此!初来乍到的贾芹,怎么会堕落得这么快,自然是被庙里和尚道士们拐带坏了。馒头庵的尼姑们不过遮遮掩掩求财,铁槛寺却生熟不忌,土匪、强盗、美女聚集在一起,哪里是佛门,比娼门还不如。看样子日本的寺庙,同样拥有着肮脏的阴暗面。 愿世界永无歧视!
《破戒》读后感(八):看透了世界,却拗不过世俗?
最近几年发现身边的小伙伴们都迷上了国外的影视作品,尤其是日本的,比如大火的《深夜食堂》、《半泽直树》系列,在追剧之余大家也不忘吐槽一下浮夸的演技,感叹一下其中的“鞠躬”艺术,却显少有人真正的去了解他们的文化。
其实日本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国家。和中国一样,日本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地位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社会各方面才逐渐完成一系列的变化。
岛崎藤村,一个经历了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的诗人、散文家、小说家,他写了一篇长篇小说名为《破戒》,这本小说也被夏目漱石称为“明治第一部小说”,其文学造诣想必不用再多说了,它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自然主义”文学。
《破戒》的故事很简单,主人公丑松出生于卑贱的“秽多”家庭,为了免遭社会的歧视与迫害,他的父亲作为“家长”自小告诫他要隐瞒身份。工作后丑松成了一名受人爱戴的乡村教师,在寄住的莲华寺遇到了同为“秽多”出身的猪子莲太郎,猪子莲太郎其人豁达,勇于公开自己的出身,积极参与社会运动,猪子先生的思想拨动了丑松心中的那根弦,但父亲至高无上的权威又使丑松不敢违背,“戒”始终困扰着丑松。直到父亲离世,猪子先生被暗杀身亡,顽固守旧的思想与自由平等的近代思想激烈冲突,丑松最终选择了“破戒”,给学生们下跪,公布自己秽多的身份,前往美国,追求个性的自由,解放自我。
在“受戒”与“破戒”中痛苦的挣扎,时至今日“戒”它消失了吗,“戒”无处不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平等的等级制度按道理应该被取缔了,然而这种观念在人群中依旧挥之不去。就拿日本的现状来说,虽然没有了阶级的区分,但等级制度依旧能在某些方面体现,它们不是消失了而是转移了,日本的礼仪可以说是一种等级制度的演变。
把“戒”转移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可比丑松幸运很多。至少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没有书中那么糟糕。作为一个刚踏上社会不久的小青年,我也在职场、朋友圈子里受到过歧视,内心也会不安与恐惧,但读完《破戒》感觉心里舒畅了许多。
《破戒》读后感(九):书写觉醒者的悲哀
当濑川丑松在遵守戒律和破除戒律之间犹豫时,他身上没有英雄主义下清醒者的坚决与积极的反抗精神。正相反,恐惧和悲哀像两座大山,同时压在了这位觉醒者身上。
如果只是简述《破戒》这部小说的剧情,它会像我们听说的很多小说那样索然无味,无非是一个在社会阶层歧视下生长的知识分子,遵从父亲的定下的戒律,保守自己出身底层的秘密,又时常为同样出身低微的思想家的言论所折服,同时对自身的处境充满忧愁。濑川丑松就在这些矛盾情感的左右拉扯中,最终打破戒律,将身世公之于众。
《破戒》封面在叙事中,主人公濑川丑松作为阶级思想的觉醒者,获得觉醒的方式不是神明般的顿悟,也没有在意识到之后进行强烈的、让人察觉到的反抗。他在隐瞒身份和冲破戒律之间犹豫不决,每一件与秽多(他所在的流民阶级)相关的事情,都会激起他内心的煎熬、痛苦。
比如开篇就提到,寓所中被大家质疑出身秽多的大财主被迫搬走,丑松本人目睹此事心有戚戚,随之搬到莲华寺。岛崎藤村书写这一既有反叛意味又有悲剧意味的行为时,没有着眼于丑松对秽多形象的反思以及对身边人的批判,而是用纤巧的笔触,描绘出丑松担心好友、邻人发现秘密后,他前面的所有努力都将付之东流,会遭到所有人的唾弃和父亲的斥责。
丑松的情感就如同日本很多“物哀”文学的主人公,以自怜式的自我剖析为主,充满伤感和无奈,又由于角色本身的学识见识,摆脱了纯粹的自怨自艾,在消极中透露出对同胞的悲悯,从而使文章展现出抛却了光环的人性光辉。丑松“觉醒者的悲哀”,体现了日本自然主义特有的纤弱和感伤的风格,却仍蕴含着一股虽不强劲,却坚韧不灭的突破精神。
《破戒》与节奏紧凑、勾人心弦的小说不同,甚至可以说有点平淡。但如果纵观文学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正是书中平淡朴实的叙述开启了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新纪元。自然主义文学揭起了彻底反对道德、反对因袭观念的旗帜,主张一切按照事物原样进行写作;在艺术形式上,主张“排除技巧”,语言上,成功地完成了“言文一致”的革新。岛崎藤村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他的《破戒》可谓是自然主义文学中不可不读的一本书。
《破戒》读后感(十):日本部落民:出身是我的原罪
日本诗人、小说家岛崎藤川的一部《破戒》让读者了解到了日本黑暗的国民等级制度,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种制度竟然直到今天仍未被完全消灭。
本书成书于1906年,书中的主角丑松及其知己作家莲太郎都是“秽多”身份。何为“秽多”?秽多与非人同属于起源于日本德川幕府时代的“部落民”阶级,这些人“主要是古代奴婢阶级的后裔,以及各个时代的传染病患者、落武者(战败的武士)、俘虏、罪犯等,被规定永世不得改变身份。他们与其后代被迫从事污秽之物相关的职业,故称为秽多”。他们不能跟平民生活在一起,不能跟平民穿一样的衣服,被禁止与平民通婚,甚至被规定在说话时也必须遮住嘴巴,以免秽气吐出!虽然后来经过各种改革,但是直至今天,部落民的户籍底本上仍留有印记,部落民还会收到恐吓信……
网图,侵删《破戒》中的主人公丑松虽然出身于秽多町,但是由于年幼时便到了离家较远的地方求学,而且长相白净漂亮,毕业后又成为了一名守学生喜欢的教师,所以周围没有人知道他的秽多身份。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以及周围发生了秽多被清除出去的事件,丑松越来越焦虑恐惧。因为一旦被发现了真实身份,这一切都将失去!他的知己——作家莲太郎是一位勇敢的秽多,他在自己的书中大胆透露了自己的身份。那开头的一句“我是秽多”,是丑松做梦都想要向周围人坦白的秘密。然而他没有勇气,再加上父亲临终时再三嘱咐丑松守住这个秘密,也就是所谓的“守戒”,因此他迟迟不敢开口。但是这个秘密煎熬着他,他夜不能寐,感觉被跟踪和监视,他的精神即将崩溃!到底丑松最后能不能“破戒”呢?这个秘密能够守住一辈子吗?!
本书中处于低下阶级的丑松即使身处劣势仍然不忘帮扶身边穷困的朋友,然而身为高级阶层的僧侣却是表面道貌岸然实则卑鄙下流。秽多这样一个带着原罪出生的群体,实在是悲惨。在本书中作者也无法给出出路,只能暂时苟且。但是这也并非哪一个人能够凭借一人之力逆转的,敢于发出声音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歧视”是人类的劣根性之一。人类总是喜欢随大流,排异己。就算没有秽多,那些从一出生便携带着病毒或有着残缺肢体的人,那些有着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甚至大龄的剩男剩女都受着莫名其妙的歧视。心胸狭隘的以跟随大众潮流为荣的人们啊,不要再愚蠢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