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破戒》经典观后感集
日期:2020-12-28 03:29: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破戒》经典观后感集

  《破戒》是一部由市川崑执导,市川雷蔵 / 船越英二 / 三國連太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破戒》观后感(一):【超等前座】不写部落格的部落民

  市川昆是日本影坛4骑士之一,但我看他的作品甚少,之前只看过两部事隔30年再以同一男主角重拍的《犬神家之一族》。近期夏日国际电影节中有市川昆特集,我看了他1962年拍的《破戒》。市川昆一生拍片近90部,《破戒》不属最出名,但值得一谈。

  在德川时代,社会分成士农工商4个阶级,从事屠宰、制皮革、殡仪等厌恶性行业的,则归为4个阶级以下的贱民。明治维新后,武士阶级解体,宪法上已再没有贱民,但在一些传统的村落,例如《破戒》故事中的信州饭山,贱民的后裔会被村民标签为“部落民”,依然受尽歧视。故事主角的父亲为了后代能洗脱部落民的污名,逃入山里隐姓埋名,并要儿子坚守戒条,不可透露自己的身世。所谓“破戒”,是指主角最终豁了出去,坦然承认自己的部落民身分。据说,日本社会对部落民的歧视,至今依然存在。

  《破戒》改编自大正时代著名诗人、小说家岛崎藤村于1906年自费出版的同名小说。有趣的是,市片昆不并是第一个将这部誉为日本首部自然派小说搬上银幕。战后不久的1948年,东宝映画就找了阿部丰来执导此片,男女主角分别是池部良和高峰秀子,市川昆亦有参与编剧工作。可是东宝因商业纠纷停产了,松竹制片厂就马上找来木下惠介(亦是4骑士之一)来接手,起用部分班底,不过亦却缺了市川昆的份儿,男主角依然是池部良,女主角则换成差一班的桂木洋子。

  市川昆大概是对《破戒》念念不忘,14年后重拍此片。我特意找回了木下的旧版《破戒》来看,发现改动颇大。市片昆把武士之后的女主角,写成因为寄人篱下而遭寺院主持性侵犯,男主角破戒(即承认部落民身分内)的对象,由原来的学校同事改为他深感疚歉的学生们。两大巨匠的版本各有千秋,但似乎市川昆的新版更胜一筹,打破了新不如旧的宿命。

  原文刊于2008/09/07明报星期日生活

  http://blog.age.com.hk/archives/1142

  《破戒》观后感(二):几点关于电影和原作的比较

  

导演很大胆,把时间线打乱对原作进行了大量改编。看完之后心情很复杂,一会儿觉得电影比原作现实,一会儿又觉得比原作更理想。在三星和四星之间犹豫很久。

看得出来导演想着重描写对部落民的歧视以及部落解放运动的社会现象。原作中猪子莲太郎即使部落出身、凭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思想仍然获得了相当广泛的社会认可;就连歧视部落民的人也认为“猪子莲太郎是个例外”。书中莲太郎最后的演讲散场后,透过丑松的视角可以看到,一般民众的反应也是非常正面的。而电影里,饱受恶意的莲太郎彻底成了独自战斗的孤狼。为了进一步强调大众对部落民根深蒂固的歧视,结局莲太郎被暗杀后除了住持竟然无人收尸。同样出于加强现实残酷感的目的,市村律师也变成出事就跑、为赢取选举对莲太郎完全纯利用的小人形象。

除此之外,莲太郎与丑松的戏份也被大量改动。关于莲太郎是否知晓丑松的部落民身份,原作中莲太郎单纯把丑松当作意气相投的普通年轻人,而丑松几次欲向老师表明身份,但父亲的警戒言犹在耳,于是直到莲太郎去世丑松都未曾坦白。因此,小说中前半部分,丑松的苦闷并不仅仅来自外部——对身份暴露的恐惧;更多的是源自自己内部内心的斗争。丑松是非常想诉说的。他之所以崇拜莲太郎,是因为莲太郎就是磊落表明身份、勇敢跟社会战斗的模范。这正是丑松一直最想做的事。而这种想倾诉坦白的冲动,正好与丑松父亲为了儿子的未来、放逐自己的苦心经营以及“藏起来”的训诫形成了戏剧性的冲突。丑松的苦闷大部分是来自于此。因此,在原作中,丑松告白一切后,“感到像鸟一样的自由”。再看影版的处理:莲太郎与丑松初次相见便知晓了丑松的部落民身份,想劝说丑松一同加入解放部落运动;而丑松怕暴露身份拒绝了。配合后面剧情丑松担惊受怕卖书、为避嫌假装不识莲太郎等等——丑松的痛苦被塑造成更多是来自外部因素。这就给我一种,丑松最后在学生面前的坦白,总有点于社会已经无路可走、不得已而为之的感觉。当然,书中丑松也是相当失魂落魄、四面楚歌,坦白心迹也绝非出于勇敢。但就算没有莲太郎被暗杀事件,我觉得或早或晚丑松也会因为心中已经汹涌的倾诉欲(訴えたい)而破戒。而我向来认为,人的内心挣扎矛盾比源于外部压力的行动更为高级,所以在这点觉得影版的处理不算高明。

基于以上原因,丑松最大的心头事从“想说不能说”变成了“藏起来”。因此原作中丑松对莲太郎的尊敬由始至终,每次见到莲太郎都十分欣喜,哪怕自己已经被同事议论举止可疑,为了莲太郎也要与他人据理力争。而电影里丑松仍然十分敬佩莲太郎,却稍显犹豫不定,为了不暴露自己、甚至最后一次见面假装不识莲太郎。这就解释了为何电影会删去原作丑松为维护莲太郎、与文平的狂人之争的剧情了。

比较惊艳的是,猪子夫人和志保比男性角色更出彩,给我留下印象的两段台词均是出于她们之口。包括志保继母和住持夫人,本片的女性角色都是相当坚毅的形象。比较残念的是,丑松与志保的爱情线没太多铺垫,因此最后志保突然的表白多少有点突兀;感觉比起青年间的爱慕,更像是无法选择父母出身的两人的同病相怜。不过电影时长问题可以理解。

最后说说选角,几乎每个演员都非常贴合我的想象。特别是银之助的演员,演员脸型偏圆有点小肉,是我心中有点憨憨但又十分仗义的银之助了。唯一觉得十分意外的是风间老头的演员又高又帅,实在太出戏了。把我心里浑浑噩噩酗酒又有点怕老婆的老头,演成酒品不好感觉一言不合就要砍人的落魄武士。在办公室里对校长做出畏畏缩缩的样子实在毫无说服力。

不过电影把原作莲太郎为反对对部落民的践踏而燃烧一生的动机竟然解说成“对自己生为部落民的怨恨”,这一点真的无法容忍,遂三星。

  《破戒》观后感(三):孤獨青春讃歌

  島崎藤村的代表作《破戒》我的讀後感是“摘不出什麽句子,但易讀又好看”,講了日本遺留的歧視部落民的風俗。日本賤民階層是從中世紀傳下來的,賤民稱“穢多”、“非人”,來源多樣,據說是被征服的民族奴隸的後代、罪人的後代、低賤職業者的後代等等,只能從事屠宰、製革、刑吏捕吏、山林看守、最低級的手工業等。明治開化雖然廢除賤民制度,改用“部落民”相稱,但從寫於1906年的《破戒》反映的情況看來,歧視現象依然根深蒂固。主角瀨川丑松是師範學校畢業的青年教員,為了他能容身于社會,瀬川之父囑咐他必須嚴守“不可暴露出身”的戒律,自己則隱居山林寧願和兒子老死不相往來。瀬川面對身邊部落民遭到的不公平待遇、好友脫口而出的歧視性發言等等,一切都只能默默忍受下來裝作與己無關,小說便是描寫這位客居異鄉的青年內心矛盾的逐步加深。

  看到1962年市川崑版《破戒》電影海報第一眼便覺得:啊,像極了小說的氣氛。雖然畫面上有男女兩人,看起來卻這么孤獨。這是找來電影看的起因。看過之後,居然是有些新浪潮色彩的,覺得很喜歡。

  主角是市川組常用男主市川雷藏,他的美么我是不曾感受到過,拍攝時間緊接《炎上》,外形沒有驚喜。這裡他演一個內向的青年,著重表現巨大的心理壓力,哭了好幾次。大概是攝影好吧,氣氛跟原作很近。

  和田夏十改的劇本將情節壓縮得緊湊而又涵蓋必要要素,跟原著有一些改動,開篇即從小說中段父親被牛頂死開始,主角登場方式令人印象深刻:叔父趕來守靈,半途見山林中遠遠地一盞燈飄然而近。不久后小屋外有人拍門,一看竟是丑松不請自來,他在父親死去那刻就有通靈的預感。但父親一貫告誡、死前更跟叔父強調不可“破戒”。丑松甚至不能以兒子的身份為父親送終,他痛哭著要求拜見遺容,這還得裝作遠親偷偷摸摸進門。一開頭就高潮的開篇方法頗為大膽,奠定全片悲哀的情緒,更以閃回展現父親死前呼喚牛的凄厲叫喊進一步強調這種情緒:部落民們回憶,那老人的喊叫叫出了壓在賤民們心頭多少的憋屈啊。

  劇本集中地圍繞丑松展開,以他與酗酒被辭退的同僚風間(船越英二 飾,畫老人妝)、與精神導師猪子蓮太郎(三國連太郎 飾)的兩條關係為主線,因為這兩人都與丑松構成典型對比:風間是個好出身的士族武官後代,卻在資本主義社會淪落下去害得全家受苦,蓮太郎則是勇敢公開賤民身份、呼求平等的先行者。保守戒律是父命,學習先生的榜樣則是天命,一面是孝是圓滑處世,一面則是心靈的安寧。丑松因為膽怯而不敢遵循天命,這一點是他痛苦的要因之一。風間老人的戲份則表現了淪落為窮苦農民的原士族,有一段拍風間之妻辛苦地給充作佃租的米稱重,拍得很真實,見得出編劇的同情心,他的家庭戲雖然不好看,但得給女主角當腳注,也不能沒有。

  不過,風間之女志保(藤村志保 飾,出道作,藝名為本片而取……)、從師範學校到赴任一直在一起的好友土屋(長門裕之 飾)同丑松的感情戲相比小說均有所削減。男女主角之間愛情的培養沒有多少著墨,較多的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互救助扶持的感情。小說里本來有個好鉆營的官二代教師,電影里則把好友土屋改成了有個教育部高官爸爸,將他表現成雖是公子哥兒但一貫為力挺男主,雖說前半戲份變少也沒有一起值班夜談,但丑松事發后土屋為他奔走呼告,絲毫不怪他隱瞞身份反自責不夠貼心沒猜出他的苦衷,基友跟妹子的地位絕對平等,還是很給力的。不過鑒於是圓滾滾的長門裕之來演……不強調就不強調吧,好像也不會太萌orz。

  最關鍵的破戒告白影片中安排丑松對全班學生說出,這一場獨白了約有5分鐘,非常感人……但!我對影片的改編只有這么一點覺得不足:小說里丑松受孩子喜愛、在學生中尋到了一定的心靈避難所,這一點影片絲毫沒有提及,工作教學場面壓根沒有。最後突然來個孩子們被老師感動啊、不顧校長反對要為他送行什麽的,好像有點鋪墊不足。

  小說結尾丑松破戒自斷後路、只能遠赴美洲創業,電影中則是繼承蓮太郎衣缽隨師母上京,好友代他的班暫時留守小學,相約日後東京再會,姑娘也跟師母定好去東京求職。算是個親友依然有望相守的圓滿結局,也肯定了丑松破戒的價值,不像小說中那么宿命悲觀(後來知道作者藤村是基督教徒,那么有原罪意識也就可以理解了)。固然對他最看重的先生而言“破戒”來得晚了,但正如師母鼓勵他的話所言:你不是已經至少扭轉了身邊兩個人的偏見了嗎?蘊含編劇祝福的改動,我可以接受。

  這是一部孤獨苦悶的電影。男主人公因為隱瞞身份、割斷親緣而獨孤,爲不辜負父親期望而欺騙著所有善待自己的人而苦悶。但影片所渲染的獨孤感,不僅僅是身份獨特的賤民才有的,而是青春的獨孤。客居他鄉謀生、在人生路上彷徨的青年,任誰都有過滿是“我一人對全世界”的心境,任誰都有過什麽也無法對別人坦白,什麽都藏在心里的時光吧,在大雪遮掉了一切聲音的日子里枯坐空房。直到最後才發現,傾吐秘密的後果哪怕再苦澀,也并不見得之前比違心求生的日子更痛苦。這是一種超越了時代與角色背景的情緒。

  本片最值得一提的是宮川一夫的攝影。影片采用1:2.35超寬比例,黑白影像,構圖如畫。外景取自冬季的信州山村(長野縣小諸),背景群山深淺不一的輪廓、白雪皚皚的河原一彎曲綫、鱗次櫛比蓋雪的房舍屋頂……看著便覺冷得滲入骨髓,恰似丑村心中的孤寂。內景以主角寄居的寺廟為主,往往是和室,橫豎曲綫便于取出別致的景。有人入鏡、特別是多人入景之時,構圖一概頗為奇絕。打光使得不同人的面部陰影濃重而分明,想必是為烘托丑松那顆難以向人坦白的心吧。這片的攝影構圖,特別是內景,看著人覺得“啊,已經是新浪潮的年代了!”倒也不像吉田喜重拗造型拗得那么45度角,還是以平視的高度為主,但錯落的布局等等,真的相當新浪潮,我喜歡到連本片中缺乏美型男女也不介意了。

  片中數段閃回,前後毫無過渡,切得頗為利落,小說中明明是順敘的,這裡都來上段閃回、插敘,一時還有點搞不清時間先後,這作派也蠻新浪潮的。印象最深的是兩段關於蓮太郎先生的蒙太奇。其一,像小說中描寫的那樣,丑松從不多的生活費裡拿出錢偷偷去書店買先生新作《懺悔錄》,藏著掖著拿回房間后翻開第一頁就看到“我是一個穢多”這樣的句子,一時羞愧難當,此時閃回了一兩個說不清是他還是先生童年巡禮、乞討的鏡頭,然後是丑松偶遇下鄉演講的先生、主動上前表白,但直到丑松違心地否認賤民出身匆匆離開、下一個鏡頭切回他在房內捧著書痛苦的表情,我才發現這段竟是回憶。劇情上的作用是揭露出此前丑松向好友說“自己跟先生素昧平生”乃是謊言。

  三國連太郎不但跟角色“蓮太郎”名發音相同,而且他本人是母親在人家幫傭時懷的私生子,接納大肚子母親的養父即戶籍上姓佐藤的父親是被差別(歧視)部落出身,所以三國先生本身就有參與支持部落民追求平等待遇的運動。我看書時想象精神導師大概是個鬍子一把的初老之男,結果影片中竟是個相貌英俊、既挺拔又氣派的40出頭男子,連鬍子也沒有留,比想象中年輕多了,還對只有書信往來的後生這么親切,握手暢談什麽的,哇,在丑松看來簡直就是理想型了吧。而丑松一度為求避嫌而硬生生同如此熱情可親的先生劃清界限,先生失望但體諒的表現、丑松又害怕又痛苦得快哭了的表情,無疑是片中最令人痛心的場面之一。

  蓮太郎被歹徒謀殺的場面也以守靈時穿插的閃回呈現的,無對白無音樂,兩人在積雪沒膝的古鎮街道一長排屋檐下追逐搏鬥,暴力表現得直接,先生不甘枉死的求生欲表露無遺。鏡頭語言屬於教科書級,看後就不奇怪以後市川拍金田一系列會那么好看了。

  雖然三國連太郎總出場時間也就十多分鐘,但角色一言以蔽之屬於“理想型”,所以粉絲還是應該找來鑒賞一下的。演他妻子的是其貌不揚的岸田今日子,配這樣帥的老公好像差距有點遠,第一場里只是笑著旁觀丑松與先生的對話,我還以為她就這么醬油了,沒想到末尾居然也變成了男主的人生導師,說了一大段頗有深意的臺詞(以她一貫的微妙口吻),就分量而言,女二號無誤,比住持夫人還重要呢。

  配給: 大映京都

  製作: 永田雅一

  監督: 市川崑

  原作: 島崎藤村

  脚本: 和田夏十

  撮影: 宮川一夫

  音楽: 芥川也寸志

  瀬川丑松:市川雷蔵

  猪子蓮太郎:三國連太郎

  土屋銀之助:長門裕之

  風間敬之進:船越英二

  お志保:藤村志保

  高柳利三郎:潮万太郎

  蓮華寺住職:中村鴈治郎

  住職夫人:杉村春子

  猪子の妻:岸田今日子

  丑松の父:浜村純

  丑松の叔父:加藤嘉

  校長:宮口精二

  鷹匠館女将:浦辺粂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破戒》经典观后感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