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树的囚徒》是一本由蒋韵著作,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栎树的囚徒》读后感(一):于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读懂《栎树的囚徒》
《栎树的囚徒》一看书名就觉得挺悲凉,后背一阵寒风嗖嗖而过。蒋韵的长篇小说《栎树的囚徒》,以天菊、苏柳、贺莲东三位女性的视角展现了范姓家族史的兴衰过程,其独特的叙事视角与作者的叙事艺术密不可分。
“我来到这个城市的时候,天下着雨。雨雾中火车停在了一片错落的灯光之中。叔叔拉着我的手,站在踏板的下面,叔叔说,来,别怕。我跳了下来......这个开场白挺凄凉,一种陌生的孤寂笼罩在读者的周围,故事就这样拉开了序幕。“你父亲是一个流氓。” 又一道晴天霹雳,简直让7岁的天菊觉得不可思议,难以接受。孤零零地来到一个陌生城市,而接着经历寂寞、尿床、上学路上经过太平间,这样的经历着实让笔者都觉得后怕。另一个人物出场了,可能是配角不是主角,但是一出场就让人很好奇。文中写到,冯九如先生是一位名医,却怎么也医不好自己的夫人。如此突变、让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情节就这样被抖开了包袱,果真很让人继续读下去。“你知道吗?她根本没病........她只是想惩罚我爸爸”虽然说天机不可泄露,可这一次确被童言无忌一下子打烂在地上,可谓碎了一地鸡毛,哈哈哈,一语道破天机。无病呻吟、没病装病,怪不得名医治不好她的病呢?原来是心病,不是具体的病。冯九如这位名医的女儿神秘兮兮地告诉天菊,告诉说,长大后千万别结婚,那很脏。小机灵鬼也没结婚啊,哪里来的感慨啊?可见,这个孩子脑子里装满了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呢。孩子知道的这么“多”,其实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于无声之处慢慢渲染,这样的写作非常平实,让人能接受。
作者的笔触并没有过多得渲染天菊有多惨,可是一幅幅凄惨的照片、一个个悲惨的场景慢慢映入我们的眼帘。蒋韵是新时期作家中较为多产的一位,获得过鲁迅文学奖等众多奖项。但蒋韵又是潮流之外的作家,正如蒋韵说道:“多年来我习惯了在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很安静地写作和生活。……我始终处在这个热闹之外——第一,不在浪潮之中,第二,不在热点之中。所以,她形容自己是‘在聚光灯照不到的地写一通完事。
《栎树的囚徒》读后感(二):朴园咏叹调
极少看小说,一是巨蟹座的敏感很容易被书中的情绪牵制,久久陷入那一页页的人生悲喜中,一是小说是被作者制造出来的幻境,把自我经历与想象完美融合,太私人,太隐秘,这种隐秘,有时候,我是不想去探究的,最后,小说是生活之中的生活,无人不熟悉,无人没有发言权,不够新鲜的阅读体验,也是不爱阅读小说的原因之一。但这本书却很快的看完了,一个晚上,熬夜不睡,像被一只温柔却有力量的手推着,喘息不得,马不停蹄地在这三百页文字中前进再前进,深入再深入,深入一个家族最隐秘的角落,了解朴园女人们的跌宕,也还不是酣畅淋漓,不过是朴园女人们的命运,勾人魂魄,难以放手。
我假设这是一个女人,或许是书里的天菊,也可能是范苏柳,在经年累月之后,从朴园某处残缺和缝隙中窥视过往,将自己安放在每一个她熟悉、却不够亲近的朴园女人身上,深呼吸之后幻想编制她们人生的二次演绎,是与朴园的最终和解,也是与亲人们的告别,也是与自己的告别。
或许因为蒋韵在山西的缘故,看着朴园,我总想象,中原腹地,黄河流经的某一处,一座古典雅致的园子,有浓稠的闺怨,有连绵不绝的勾心和斗角,是上世纪每一个园子中都发生过的平常,是我们回望之时又熟悉又陌生的往日。
是高大的木门,有精致的石刻和雕花,青色的瓦在阴天看起来肃穆,阳光灿烂的日子又显得端庄豪迈,一进比一进幽深静谧的院落,住不同面貌性格的女人,仆役、女佣来去匆匆,深宅的气息熏的他们总是火烧火燎,急匆匆的擦拭,急匆匆的搬运,急匆匆的看一茬一茬的红颜飞快的老,又飞快的塌。命运被镶嵌在园子的每一寸肌理上,戏班子来的再多,戏唱的再嘹亮动听,终是掩不住宅子里的落寞与孤寂,故事就从这落寞中生了根发了芽开了花结了果落了地,成了谈资随了风去。
朴园也是一样的,从范老九将过往的刀客生涯抹平之后,他将园子视作入世的投名状,给不同的院落起不同的名字,将不同的姨太太安置在不同的树木与角落中,人一多,故事便越多,朴园晚上红的料峭的灯笼照不到所有隐秘的心事。段金钗的山野气息也好,关莨玉的大智如愚也好,芬子的不顾一切也好,小红的袅娜妖娆也好,不过都是朴园的点缀,朴园太大了,太幽静了,需要女人们叮叮当当的声响和姿态,让它年轻一点,再生机一点,人,女人,在那样深邃的庄严里,不过总是沦为装饰和点缀。幸运的是,朴园被时代吞没了,隐匿了,消失了。
这本书是一个女人写给一群女人的挽歌,是女人对于女人的怜爱和珍视,是女人对于女人的抚慰和爱慕。时代变迁,女人们不用再困在万千朴园之中,而熟料,我们心中,有可能也还是有大大小小深邃浓密的朴园。而我们,经由故事进入朴园,又经由时代,从朴园中穿越而来,回到朴园的外头,看见它的衰落与腐朽。女人们呢,总是在路上,和女人,和男人,和朴园,依附着,生存着。
《栎树的囚徒》读后感(三):尘归尘,土归土
尘归尘,土归土
——读《栎树的囚徒》
苇眉儿/文
女性的命运,是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蒋韵自选集《栎树的囚徒》,是一部长篇小说,探讨了三代女性的命运和归宿。生命的凋零,原本是这般的无奈;女性的卑微,沤成一滴辛酸的泪;结局的苦涩,蔓延至人生的每一步。
故事发生在茂密的栎树林中,陈桂花、段金钗、关莨玉、贺莲东、范苏柳……书名中的“囚徒”二字,诠释和定格了上述女性的命运,由生到死,生生死死,很多的时候,命真的由不得自己说了算。陈桂花被剜掉双眼最后投河自尽,段金钗吞食鸦片膏身亡,关莨玉上吊自尽,范苏柳变成一名告密者……历史不会被遗忘,从段金钗成为整个家族不幸命运的开始,曾经有过的梦想,变成了一个个烟圈,破灭、消逝。到头来,这些曾经努力生活的女性,一点点、一步步,尝尽了生活馈赠的辛酸和折磨,饱受社会的白眼、龃龉和磨难,就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们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从这一点来说,很是令人尊敬。
封底有句话,“伤痕累累的汉语,是我所有的归宿,也是我的命运。”蒋韵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伤痕累累”仿若接连不断的子弹,击穿生命,凋零的悲剧开始上演,开始轮回,死亡是每个人的归宿。
生活,生下来,活下去,真的好难。书中的女性,或坚韧朴实,或泼辣爽直,或妩媚浪漫……她们活得真实,也活得憋屈,蒋韵用女性的眼光和视角,一层层剖析,笔调犀利,讲述干净利落,还带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感。说实话,读完《栎树的囚徒》,我感觉自己很想跑到山顶去畅快淋漓地大叫,很想在茂密的树林中赤着脚疯跑,抑或在沙漠中,抓起一把把的沙子,不断扬起、扬起、扬起……
范氏家族历史中最先出场的女性是陈桂花,她目不识丁,刚烈决绝,活成一棵坚硬的栎树。范福生的后妻关莨玉;见证了范家由盛转衰,她灿烂过后的萎缩,令读者战栗和嘘唏:生命的尊严竟然可以这样来捍卫。她,是一株盛开后又落英缤纷的栎树。段金钗的儿媳贺莲东,是朴园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她安分守己小心翼翼,她坚强自尊敏感宽容,活成一棵卓然不同的栎树。而关莨玉的女儿范苏柳,梦想着走出朴园,却一生都挣扎在由时代造成的困境中,成为一棵郁郁寡欢枝叶低垂蔫不拉几的栎树。
……
一部家族历史中被男权文化遮蔽和扭曲的女性历史,叩问女性生存的价值几何?尊严几何?梦想几何?自由几何?……不得而知,不得而知。悲剧命运宿命的轮回,这种答案,是一种莫大的嘲讽。《栎树的囚徒》一书跨度很大,牵涉的时间很长,里面的人物众多,一辈又一辈,一代又一代,历史中的遗忘,历史中的关注,历史中的慨叹,历史中的谜团……最吸引我的,当是蒋勋成熟的语言描述,充满令人战栗的神秘。
尘归尘,土归土,女性的命运啊,不说也罢。
《栎树的囚徒》读后感(四):尘归尘,土归土
尘归尘,土归土
——读《栎树的囚徒》
苇眉儿/文
女性的命运,是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蒋韵自选集《栎树的囚徒》,是一部长篇小说,探讨了三代女性的命运和归宿。生命的凋零,原本是这般的无奈;女性的卑微,沤成一滴辛酸的泪;结局的苦涩,蔓延至人生的每一步。
故事发生在茂密的栎树林中,陈桂花、段金钗、关莨玉、贺莲东、范苏柳……书名中的“囚徒”二字,诠释和定格了上述女性的命运,由生到死,生生死死,很多的时候,命真的由不得自己说了算。陈桂花被剜掉双眼最后投河自尽,段金钗吞食鸦片膏身亡,关莨玉上吊自尽,范苏柳变成一名告密者……历史不会被遗忘,从段金钗成为整个家族不幸命运的开始,曾经有过的梦想,变成了一个个烟圈,破灭、消逝。到头来,这些曾经努力生活的女性,一点点、一步步,尝尽了生活馈赠的辛酸和折磨,饱受社会的白眼、龃龉和磨难,就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们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从这一点来说,很是令人尊敬。
封底有句话,“伤痕累累的汉语,是我所有的归宿,也是我的命运。”蒋韵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伤痕累累”仿若接连不断的子弹,击穿生命,凋零的悲剧开始上演,开始轮回,死亡是每个人的归宿。
生活,生下来,活下去,真的好难。书中的女性,或坚韧朴实,或泼辣爽直,或妩媚浪漫……她们活得真实,也活得憋屈,蒋韵用女性的眼光和视角,一层层剖析,笔调犀利,讲述干净利落,还带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感。说实话,读完《栎树的囚徒》,我感觉自己很想跑到山顶去畅快淋漓地大叫,很想在茂密的树林中赤着脚疯跑,抑或在沙漠中,抓起一把把的沙子,不断扬起、扬起、扬起……
范氏家族历史中最先出场的女性是陈桂花,她目不识丁,刚烈决绝,活成一棵坚硬的栎树。范福生的后妻关莨玉;见证了范家由盛转衰,她灿烂过后的萎缩,令读者战栗和嘘唏:生命的尊严竟然可以这样来捍卫。她,是一株盛开后又落英缤纷的栎树。段金钗的儿媳贺莲东,是朴园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她安分守己小心翼翼,她坚强自尊敏感宽容,活成一棵卓然不同的栎树。而关莨玉的女儿范苏柳,梦想着走出朴园,却一生都挣扎在由时代造成的困境中,成为一棵郁郁寡欢枝叶低垂蔫不拉几的栎树。
……
一部家族历史中被男权文化遮蔽和扭曲的女性历史,叩问女性生存的价值几何?尊严几何?梦想几何?自由几何?……不得而知,不得而知。悲剧命运宿命的轮回,这种答案,是一种莫大的嘲讽。《栎树的囚徒》一书跨度很大,牵涉的时间很长,里面的人物众多,一辈又一辈,一代又一代,历史中的遗忘,历史中的关注,历史中的慨叹,历史中的谜团……最吸引我的,当是蒋勋成熟的语言描述,充满令人战栗的神秘。
尘归尘,土归土,女性的命运啊,不说也罢。
《栎树的囚徒》读后感(五):女性视角下的家族变化史
谈及90年代女性主义作家,你第一反应会想到谁。我第一反应肯定是王安忆,池莉,陈染等。在那个女性主义作家开始崛起的年代王安忆的《长恨歌》、陈染的《私人生活》足以震惊文坛。但在这一时期还有一位令我特别欣赏的女性主义作家,那就是——蒋韵。 这是一个会永远被输入法排第二位的作家,因为前面是同样写美学作品十分有名的蒋勋。长期阅读的我也会在快速输入中弄混二者,在《栎树的囚徒》这本书中同样如此,这里面的文字之优美,刻画景色之出色,一瞬间让我以为这就是蒋勋在写。“谈及90年代女性主义作家,你第一反应会想到谁。我第一反应肯定是王安忆,池莉,陈染等。在那个女性主义作家开始崛起的年代王安忆的《长恨歌》、陈染的《私人生活》足以震惊文坛。但在这一时期还有一位令我特别欣赏的女性主义作家,那就是——蒋韵。 “我们不知道又到了蚊子即将猖獗的黄昏,太阳就要落山了,蚊子就要出动了,夜合欢就要开了,晚霞就要烧起来了。这个黄昏和哭泣将给予我海市蜃楼般的温暖”、“做饭的油烟和炭火气充填了我的肺部。我感觉它在我的身体里就像一只渐渐膨胀的气垫船”、这样带有感情、画面感的文字吸引着我一点点去深入阅读,这本书刺激我的当然也不仅这一点。 全篇以“失去家园”和“寻找家园”为主题,以主人公范天菊不断失去家园来寻找家园为主线,从天菊、范苏柳、贺莲东三位女性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家族百年的历史,讲述失根对一个家族的生存造成的毁灭性打击,宣扬了回归人自身之根,回归自然的理念,最后的追寻也有“自我”本身,而这种感受或许只有那个年代有着同样遭遇的人们才能有很强的感受。 在蒋韵的作品中,不少地方都运用了画面频闪这一艺术手法,其目的之一就是衬托人物性格特点,暗示人物的悲剧命运。如夕阳下的河边,站着一个孤独彷徨的人,这一画面在多部小说中也都有凸显。《栎树的囚徒》中苏柳的父亲范福生,在黄河之夜陌路狂奔,这个画面重复出现在作品中,暗示着父亲的悲剧,一生都在厮杀逃亡,却不知道自己是为谁厮杀,没有自我的思索,终将没有答案地走向他生命的穷途。 蒋韵采用画面频闪的另一目的就是突出主题思想意义,加深读者对思想主题的理解。在《栎树的囚徒》中有个动作出现了多次,那就是如小学生一样坐着两手拘束地放在膝上。天菊的一个舅舅来到T城时,遭到母亲的冷遇,就是坐在那里两手拘束地放在膝上。天菊那时还不懂这个姿势的特殊含义,直到母亲出狱后,回到她们T城的家,母亲苏柳坐在床边,像听话的小学生把两只手放在膝上,怯怯地张望。这一动作在经历文革的那一辈人身上频现,从侧面反映了文革对人造成永久的身心伤害,蒋韵用这样一个雕塑性的姿势,讲述无自由可言的那一辈人的生活悲剧。蒋韵小说多将社会历史作为时代背景,穿插着一个个零散的生活画面和人物命运。她的小说纤细柔和,她侧重描写一些与口常生活有关的故事,以小题材反映大时代,以小人物辐射大家族,以小事件与重大主题联系起来,这样既写活人物,也能让读者透过人物,从侧面把握时代的脉搏。 在这些手法、主题的宏观构建下,我看到蒋韵将人与时代的紧密联系深刻的展露出来了,但却是那么的无痕迹,全文中没有一点是点透这一主题的,我什么都不告诉你,就让你去自行体会,这样这篇作品又有了某种神秘性,值得一看。
《栎树的囚徒》读后感(六):爱情是几千年来唯一没有进步的东西
特拉赫恩曾说:爱是人生的本性,就像太阳要放射光芒;它是人类灵魂最惬意,最自然的受用;没有它,人就蒙昧而可悲。没有享受过之欢乐的人,无异于白活一辈子,空受煎熬。 几千年来,爱情是唯一一个完全没有随着时代进步而进步的东西,没有经验可以积累和继承。无论上一辈在爱情里吃了多少亏、受了多大的伤,他们的下一代依然要从懵懂青春开始,经历爱和伤害直到成熟。如此一代代延续祖辈走过的路。 《栎树的囚徒》以女性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家族女人的爱恨纠结,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站在男人背后的她们邂逅着各自刻骨铭心的爱人。 在作者蒋韵独特的带着淡淡忧伤的文字里,每一段爱情从绚烂到凋零都描写的淋漓尽致,让人感觉到真实而悲凉。 一见钟情的爱情:段金钗。 在街上的一次相遇,当他骑着高头大马在身后喊:“大姐你听真,叫河镇的大戏,俺要为你唱足三天三夜”时,她不敢转身,泪流满面,她想:他怎么这么像一个新郎官。 这个刀客新郎官趁着夜色把她虏回山寨时她说:“我错看了你,我原以为你是个江湖豪杰,没想到还是个草寇毛贼。” “你想要我,为啥不光明正大明媒正娶?一辈子的大事,为啥不让我堂堂正正当一回新娘?” 他愣住了,愣了半晌,她眼睛忽闪忽闪烧在它脸上,像两只大蝴蝶,他心里扑地开了花,开出一朵红牡丹。他咧开了大嘴,嘿嘿笑出了声。 爱情就这样到来,夜里他把脸埋在她胸口,仿佛回到了久违的岁月,回到了娘怀里。他突然热泪盈眶,把脸深深埋进去,他喃喃地说:娘,娘!” 这喊声使她惊憾,像狂风直入她心,吹得她肝胆俱颤,这至情至性的叫喊使她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一次次原谅了他的无情无义和背叛。她抱紧他,柔情无限。 日久生情的爱情:贺莲东。 因为家族联姻嫁入贺家的她,和丈夫范先琴原本相处得平平淡淡。后来公公娶了新娇妻,范先琴因为不满和愤恨,与父亲起了冲突,把自己关在葵菽山房里三天,贺莲东就在门外守了三天,直到暴雨淋湿了全身,她仍然执着的守着,贺莲东这才打开了房门。 他让我坐在椅子上,拽下湿毯子,吩咐芒种嫂点起火盆。他坐在我对面,弯下腰,替我脱去精湿的鞋袜,把我两只脚抱在他怀里。我脸上发烧,想抽出来,他却像抱个活物譬如抱鸽子抱活蹦乱跳的兔子一样紧抱住不放,他突然说:“我娘是天足”。我不再挣扎。 怜惜之情就是这时涌上我心。还有同甘共苦、休戚与共的情意,我抱住他头,我第一次叫出他的乳名。我说:“豹子,豹子,你还有我。” 贺莲东的爱情就在那一刻悄悄来临。此后经年,她如母亲般为他担起生活的风风雨雨。 比翼双飞的爱情:范闵生 家族中唯一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和英雄排长一起奔赴朝鲜战场,历经战火洗礼之后双双平安归来,爱情在这一对志向相同的男女之间绚丽绽放。 相互救赎的爱情:小红 他向她走来时她心里忽然有种触动,他看她的眼睛多么震撼而惊喜,好像一个重逢。那不是嫖客的眼睛,她一下子就懂得了这个。命运的联系就是在这最初的刹那缔造。上帝让她发现了他,这个可以救她出苦海的人。 为了这份笼罩着神圣光芒的爱情,小红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
执着坚贞的爱情:芬子 虽然知道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她依然勇敢的为他赴汤蹈火。 就是在那个失去他的早晨她发誓找到他,一星期后,她站在了那失踪者的面前,她没有喊叫。她很沉静。这是她身上的新东西,这使她看上去新鲜又陌生。她站在这个将要远行和漂泊的浪子面前说:“我跟你走。” 他一定说了许多拒绝的话,但无济于事,她坚如磐石地把守了唯一的去路。她说你没有选择,我赖了你了。 火中取栗的爱情:关良玉 一个是寡居的少妇,一个是年轻的穷画师。他追,她躲。但是当她读着他的画,当她和他的眼睛在人从中一次次四目相对的一刹,她心里像着了火。他眼睛里的话,句句都是出不得口的心愿。 明知道会被世俗所不容,她依然抵御不了内心汹涌澎湃的感情。 她说:“天爷,让我死,让我死。” 她嘴里说:“你走吧。”手却把他搂的更紧。
然而,爱情之所以让人着迷,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不管多么轰轰烈烈的爱情,都有消散的时候,有的归于平淡,有的烟消云散,面对难以为继的爱情,每个人有不同的方式对待。 爱是成全,范闵梅用干脆果决的离开,让这个男人在心里惦念了一生。 爱是飞蛾扑火:芬子用自己的坚持和无畏融化了男人冰封的心。 爱是毁灭:爱而不得的姜良钰选择了得不到就毁灭,却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一把锁链。 爱是包容:贺莲东用自己的余生,谨小慎微的挣扎于乱世,替他抚养子女,替他担起风雨飘摇中的家族的重担,一生都没有挺起过自己的胸膛。 张爱玲说: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 而亨利·德·蒙泰朗说:如果我的生命中没有智慧,它仅仅会黯然失色;如果我的生命中没有爱情,它就会毁灭。 读着蒋韵笔下人物的爱情故事的我们,也在延续着他们经历过的悲欢离合,惟愿大家都能做到:相爱时,请深爱,莫辜负爱人;一人时,请自爱,莫辜负自己。
《栎树的囚徒》读后感(七):女性想要改变命,运道阻且长
提到蒋韵,除了本身就非常喜欢严肃文学的人,年轻人可能更加了解的是她的女儿笛安。
笛安擅长写乡愁,她的故事大多发生在重工业的北方城市,这是她对自己家乡太原的怀念。而她的母亲蒋韵也非常擅长关于乡愁的描写。
蒋韵生于河南开封,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期。进行文学创作之后,蒋韵曾经尝试追随寻根文学,却发现开封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于是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
《栎树的囚徒》就是在主人公天菊就是在不断地失去家园、寻找家园的过程中,展现了家族的兴衰下不同女性的命运。
家族的孕育者陈桂花是一个农村妇女,但是她面对胁迫的时候,宁死也不当儿子的钓饵,保全了儿子范福生。
段金钗一身江湖气,好像登不了大雅之堂,只适合当一个压山寨的刀客婆。但其实,她有敏锐的洞察力,在丈夫范福生沉迷于升官、享受别人恭维、温香软玉在怀的时候,她知道这只不过是暂时的富贵。她是嫉妒丈夫身边的年轻女人,但她更不安的是这像是架空的浮华日子。直到她死后,丈夫才意识到,自己将要面临什么样的结局。
段金钗的继任者关莨玉,在如花似玉的年纪嫁给了儿子都比自己大一岁的男人。这只是一场联姻,关莨玉的落魄世家的娘家需要找一个如日中天的女婿,而刀客出身的范福生需要世家的认可。在丈夫尚在人世的日子里,尚且能够凭借生性开朗过着热闹的日子。在丈夫离世之后,年轻的寡妇面对一份真挚的爱,体会到爱情的种种滋味后,只能充满愧疚和遗憾地过接下来的日子。
段金钗的儿媳贺莲东善良、勇敢。当丈夫不爱的时候,勇敢地走出大宅,决心过自己的日子。在大宅深陷危机的时候,也能回来做那个托底的人。她这一生都在帮别人托底,帮婆婆养老公的妹妹,帮丈夫养其他女人的儿子,帮女儿养外孙。看到她后来不断遭遇的苦难,会忍不住想,如果她在丈夫遇刺后,没有回大宅,而是带着女儿独自生活,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这一个个有情有义,有胆有识的女人,却深陷豪门深宅无法挣脱。看起来光鲜的生活,也没有让她们感受到幸福。
对朴园这个大宅来说,女人只不过是一个又一个装饰,她们的存在让朴园这个冷清的地方多了一些人气。对于范家男人来说,女人也不过是权势的象征。他们不会对某一个女人有长久的留恋,那不过是一个又一个让自己开心的玩物,新鲜劲过了就需要去找新的刺激。
江湖义气、帮维护兄弟关系、稳定大后方的段金钗,被丈夫范福生嫌弃不够女人味。温柔善良体贴的贺莲东被丈夫范先琴嫌弃没有个性。死了老公的关莨玉爱上他人,被继子嫌弃有辱丈夫英名。除了小红死在了范先琴最爱她的时候外,没有女人能让范家男人满意。
世界用女人专属的道德把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女人框死在男人从属的位置上。没有人在乎她们的尊严、梦想、价值和爱,仿佛她们不是一个人,只是一件物品。
为她们命运感慨的同时,环顾生活,依然可以发现女性想要活出自我的艰难。
现在的女性是可以出门工作,但是家里该承担的也一点都没有少。社会需要女性工作提高生产力,家里需要女性照料保持和谐,孩子需要母亲照顾健康成长。这一切都是被默认为合理的,只要不能做到完美,就会有人挑你的刺。
就算是对女强人,也充满着“背后有没有靠男人”、“怎么平衡事业与家庭”甚至是“夫妻生活是否和谐”等等恶意的探究。人们对女性的价值判断,依然是对于男权社会的功能。
人们一边批评着结婚时,女孩收的彩礼太过高昂,一边对年轻女性百般讨好。就算是不太对付的两家,也会对对方家年轻的女儿较为和善。这种全世界都对年轻姑娘的厚待,其实只不过是对她未来归属人的忌惮。谁知道姑娘以后会攀上什么高枝呢?
大部分女性的命运与书中描写的那个时代相比,好像并没有实质的改变。
不过好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这一点,越来越多的男人女人开始对于这些有了更多的思考。
虽然道阻且长,但总算未来可期。
《栎树的囚徒》读后感(八):栎树的囚徒:如同顾佳王漫妮钟晓芹,见证走入到远离舒适区的过程
我是@宋词里的物语,陪你读最美的文字,品最甜的爱情。
《栎树的囚徒》描写了一个家族三代女性的悲欢离合,展现了时代背景下历经苦难、消亡和离散的经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女性如何走出舒适区的经历。
一座朴园仿佛就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未曾进入时,她们将其视作夜空的星辰,仰望而且欢喜;刚刚入住时,她们将其视作珍贵的财产,珍惜而且善妒;尝尽甘甜后,她们将其视作罪恶的源泉,厌恶而且逃离。
院落还是那座院落,改变的只是时间和思想。就好比每个人都有生活的舒适区,但它只属于特定的某一段时间,随着外部环境、年龄心境的变化,曾经的舒适区就会变成地狱。从而每个人都是在不断走入、适应和远离一个个曾经的舒适区,才能看透人生不同的风景。
就像当下正在热映的电视剧《三十而已》,每个人都在与生活的抗争中走出原来的舒适区,同时也建立起新的舒适区。
走出家庭的顾佳才是更有魅力的职场女性,远离上海的王漫妮才能体会生活的另一种风情,走出婚姻的钟晓芹才能明白爱情可以如此浪漫多彩。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栎树的囚徒》中三代女性从走入到远离朴园的历程,去体会那其中的酸甜苦辣。
书中苏柳的眼里和心中有着两个完全不同的祖母的形象。眼里的形象是父亲范福生创造出来放在朴园的祠堂之中的:
她在画像里穿三镶三滚的绸衣和长裙。她戴翠镯、插金钗、遍身珠玉,大朵大朵的绿叶牡丹怒放在她的绮罗裙上。这个俗丽富贵的老夫人是我父亲范福生的创造和冥想。心里的形象是祖母在人世间最后一段经历的传说。她穿着用蕨草染蓝的土布衣裳,浆洗过的衣衫都飘着皂角的清香,面对着提督谢老道质问儿子的去向时,她 不急不躁面带微笑。后来官军挖掉了她的双眼,挑在刀尖亮如星辰、灿若桃花。在经过伊水的时候,她为了不成为官军威胁儿子的筹码,直接跳河身亡。
祖母飞翔而下,像一条起舞的金叶,像一只纵情的鸟,像一条回家的鱼。陈桂花是书中第一代女性,朴园是她未曾抵达的生活舒适区,但她为了保护心爱的儿子,让他能够去创造自己的未来和舒适区,她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朴园的祠堂她占据了最核心的位置,这是儿子对母亲最深的怀念。
在奔赴朴园的路上,还有两个女性为之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一个是苏柳的母亲关莨玉,一个是跟先琴回来的小红。
关莨玉出身在K城的大户人家,却在19岁的年纪嫁给了几乎可以做她父亲的范福生。
奶妈说:“……你娘的娘家,虽说是K城的名门望族,可到底破落了。金山银海地嫁过来,掌这么一个大家,也不算委屈。”为了走进朴园这个生活舒适区,不论是被迫还是自愿,关莨玉都已经全力以赴、拿出了自己最大的能力,抛弃了爱情。
这也就成为了今后她会与年轻的画师一夜鱼水,却不肯与他共赴他乡的原因,自己全力以赴才走进的生活舒适区那里会愿意轻易地放下。
小红跟随着先琴来到了朴园,她在这里带大家喝咖啡、学油画、带来了新式的西洋软塌,她的声音在京腔里掺杂着江南的口音……
她是如此张扬,乃至到来不久就似乎成为了朴园的新女主人,让先琴的原配贺东莲离家出走。
信奉耶稣的小红来求夫人回家,跟她讲述了自己此前的痛苦经历。她说“如果真需要有人走的话,该走的人也不是你!”但连贺东莲都知道,离开朴园小红已经没有地方可去。
小红最后用自己的身躯为先琴这个自己所爱的男人挡了子弹,也算是最好的归宿。对于小红来说,这是一场没有归路的奔赴,死去才是最后的休息。
在奔赴生活舒适区的路途上,相比于男性,女性一旦认准了目标,更容易全力以赴、不做他选,这是她们的可爱之处亦或可悲之处。
从月娥被娶进朴园起,逐渐的几个姨太太直到关莨玉进门,这是众多女性逐渐适应这个犹如大观园的生活舒适区的阶段,大部分的她们将这座院落当作了一生的归宿,自认为所有的悲欢都再也出不了这座院子。
不论是来自勾栏的月娥还是其他几房姨太太,她们最大的愿望都是生下了男孩,那样自己在院子里的话语权就不一样了。天不遂人愿,几个人生下的偏偏都是女儿,于是本来相互争斗的她们逐渐地形成了小联盟。
先是一起对抗正正房段金钗和她的2个儿子。
女人们把各自的轩馆庭院布置成温香软玉的香巢,让沙场回来的男人纵情欢乐。她们争奇斗艳、她们勾心斗角。她们的小把戏小手段一点也瞒不过段金钗。渐渐地斗不动了,各自生了女儿,各自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多么像后宫里那些没有生育下皇子的嫔妃,早年间各自纷争,年头久了生出些同病相怜来。
后来是一起提防着新嫁来的关莨玉。
她在如雨的箭矢中穿行,却把她们当作了戏台上的假道具。敌意其实是朴园中最真实的东西,它如大雾弥漫,它是朴园的空气。几个姨娘连同她们的女儿对关莨玉是同仇敌忾的,对于她们已经适应了的生活舒适区,突然多出一个分享者,意味着她们当下所能获得的以及今后将能获得的份额将会减少。
直到多年以后,三姨太因为女儿芬子的死第一个主动离开了朴园,即将回到中原老家,她留下的只有冷漠的眼光。那是对之前萎缩在生活舒适区里的不堪做出的最后告别。
在适应生活舒适区的过程里,女性们总是将其与太多美好的向往绑架在一起,是长久的爱情、温暖的亲情亦或是不败的繁华,因此容易以为这个舒适区就是永远必将幻想着永远,这是她们的纯真所在也是悲哀所在。
所谓远离舒适区的概念是不完整的,应该是远离曾经的舒适区去追寻更合适当下的另一个舒适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历舍弃的痛苦和追寻的辛苦。
在《栎树的囚徒》中有三位女性都曾经有过主动离开朴园再又归来的经历,而这些离去的过程正是远离舒适区的思考和挣扎。
第一个是段金钗的远离。在范福生第一次娶来月娥的时候,她带着两个儿子离开了朴园回到老家。在老家,她听了无数人对她嫁得好的逢迎,她跪在陈桂花跳的伊水边祷告“娘,你若有灵,保佑我们一家,保佑你儿子,早一天重回山林。”
丈夫娶了小这让她不能适应,她向往的是之前山林里纯真而真情的生活,朴园从来就不曾真正属于她和虎子。后来丈夫要出征,她要担起家的责任也就回了朴园。
但这里不曾给她快乐,她一心只想重回山林,留在朴园纯粹是因为家庭的责任。生命的最后几年,她只一心为了完成虎子的遗愿,苦苦找寻怜儿的消息而不得。
最后在奔赴完六哥的葬礼后,她决心不做阳山最后的埋葬着,选择吞食鸦片膏而死。就像书里说的“段金钗是将是我家最后一个灯塔……”
第二个是贺东莲的远离。公公过世了,丈夫从北京带回了小红,这个家成了他和她的家园。于是贺东莲带着仆人和女儿来到了白果庵居住。
你一步步进,我一步步退,退进了琴庐。你还要用大红请帖来攻我琴庐的门!我别无选择,我只有下决心了,我对自己说,贺东莲,你必须走了。在白果庵的日子,她一心想着怎么样做一名教师,把自己和女儿的生活过好,那是一段简单却平静的生活,是不同于院落里压抑而奢华的日子。
后来先琴找了来、小红来谈心,接着小红死在血泊中,我不得不再次回到朴园之中,因为那个家需要我。陪着先琴在阳山住了几个月,他恢复了生机就北上而去。
第三个是关莨玉的远离。在丈夫过世后不久,关莨玉就被娘家人接回K城去散心,不想一场大病却让她在老家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却让她变化很是明显。
她面色红润,眼睛明亮,不再像一个哀哀欲绝肝肠寸断的寡妇。这一段离开,让关莨玉一度找回了明亮的自己。不再困顿于身份和世俗。家乡的一切是最好的疗伤药,让她的苦闷能暂时离去。
然而再度归来的必然,让她的一生仍旧深深陷落在朴园的阴影之中。
还有两个决然远离朴园的连个女性,一个是苏柳,另一个就是天菊。她们都一样走上了决然的远离的道路,因为时代的因素,苏柳最终在他乡陷落在泥沼不能自拔,天菊挺过了漫长最终看到了光明的前景。
就像书中说的那样:
她听到一个声音说,你将终身漫游。 她放弃草海的日子,她听到了背后的呼喊。看完不厚的一本《栎树的囚徒》,见证的一群女性从走入、适应到远离生活舒适区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幸福就有多少伤痛,有多少慵懒就有多少悲哀,有多少退缩就有多少勇敢……
就像顾佳。名牌大学毕业的她做过高管,帮助丈夫建立企业,安心顾家做一个家庭主妇本来是她的生活舒适区。但当企业面临困难,当丈夫将要失去的时候,她只有毅然走出曾经的生活舒适区,成为那个叱咤商场的强女人,才能拥有最大的安全感。
就像王漫妮。经历了海王,经历了失业,回到最初的家乡,当一切中层精英的幻想全然退却,才能认识到什么才是最珍贵的也是最真实的生活。或许有一天她仍然会回到魔都上海,但那时候的她已然是不一样的烟火,是一个看透人间冷暖自知的30岁的知性女人。
就像钟晓芹。离开了平淡的婚姻,离开了之前的岗位,不再做爱情和工作中的透明人,走出了之前的舒适区也许会有阵痛,也许会有迷茫,但只有迈出了那一步才有无数的可能。
生活舒适区,是每一个人渴望也值得走入的。走入不是错误,而是一种契机。
只有不断走入新的生活舒适区,提升自己的能力,走入更高端、更引人入胜的生活舒适区,你的每一次全力以赴、每一次梦幻成真、每一次毅然远离才是真正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