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的囚徒》是一本由(美)杰拉西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诺贝尔的囚徒》精选点评:
●劲爆的不只是真实的人名!哪个圈子都不是净土。
●建议阅读原版
●当年在学校的时候,对于学生做课题,老板署名第一作者,大家各有说法,争论不一。现在,一般的都是主要研究人员第一作者,老板(导师)是通讯作者,这合乎常理,更能接受。 本书最大特色、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很清晰地写出了一名年轻的科学家与导师之间的故事。这里面,充满了各种一般理科学生在实验室与导师交流的科研细节,生动展现了个人于利害关系之间的博弈。 在这里,其实是不是分子生物学已经不重要,什么肿瘤理论也不重要,把研究内容换成物理、化学都可以,重要的,就是导师为了诺贝尔而奋斗,学生为了未来而奋斗。那么,谁是诺贝尔的囚徒呢?我想,就是那些为了获得诺奖不择手段的人吧,包括成果造假。 诺贝尔是至高的荣誉,但是,人能够为了得到她,采用欺骗的手段吗?
●对想搞学术的人而言非常值得一读
●唉~~~要相互信任~
●一想到以后要和这么多科学家斗智斗勇就觉得跃跃欲试
●真实刻画了生物学研究者和研究生的生活,心酸啊……然而实在太无聊了………………
●当初对内容有兴趣,没想到作者更令人感兴趣。
●读了故事梗概。俺想说,国外也有二流的科学家。。。
●让科学研究回到凡间
《诺贝尔的囚徒》读后感(一):两难
好书!如果说是纯艺术作品,可能比较一般!
但是拉近了科学家和凡人的距离!
虽然是关于学术潜规则!但是和国内的情况略微不同!
而且是以科学类为主!各个学科,例如文科,工程会有不一样的!
但是总的来说是本好书
《诺贝尔的囚徒》读后感(二):为了科学的真理
不想说太多的话。读完这本书,作为一名将进入科学界的学生我感觉有些无助,很不愿意去相信知名科学家的话,但又不得不相信这是事实。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康托严格的求实精神和认真笔记的科研习惯终于将我从灰色的泥潭中提起。唤醒……
科学的大厦是经过许多前人的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年轻的一代也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为了真理。而不不是为了攀登什么科学的珠穆朗玛峰。
《诺贝尔的囚徒》读后感(三):Cantor's Dilemma
其實這個書原名叫Cantor's Dilemma(康託的兩難困境),儘管的確有講到諾貝爾獎,但顯然主題是科學家的困境。改個名字可能有助銷售吧。
據説寫此書的號稱“人工避孕藥之父”的美國化學教授是爲了追求後來成爲他第三任太太的女文學家而作的。
主人公康託爲了學術榮譽與同行勾心鬥角,甚至走在違規操作的邊緣。這樣的情況在國内尤甚。量化考核真的害人。雖然我們早已告別計劃經濟,但卻一直在做“計劃學術”,可是學術是計劃就能計劃得出來的嗎?幸好愛因斯坦當年只是專利局的一個小職員。
此外,該書也讓我們得以窺探到真實的科學家形象。
《诺贝尔的囚徒》读后感(四):走下象牙塔
总谈:
这本书不是本有趣的小说。至少从文本的角度,它过于的言半径凑,阅读时没有流畅淋漓的感觉。在对于学术界的人性探讨上也不及其它小说来得深刻。这或许反映一位资深的科学家在文学造诣上的小欠缺。如果您对于西方学术界的人云纷争很感兴趣的话,不如去读读《小世界》咯!那是可以与《围城》相提并论的优秀作品。
摘录:
110
你们在笔记本里记录的东西永远不会太多,只会太少。你们永远不知道哪些资料将来会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每一位从事科学探索的人来说的一句很好的座右铭
《诺贝尔的囚徒》读后感(五):很新鲜的感觉
中国没有诺贝尔奖,没有菲尔茨奖,因此没有这种科学家的困境出现。而国外的诺贝尔奖,在我们这些凡人的眼里,是遥不可及的,遥远到可以忽略的地步,所以也没有人真正关心,诺贝尔奖到底带给获奖人什么。拿过奖的人,就好像被登入仙籍,从此成为非人类。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位拿过诺贝尔奖的作者告诉我们,在诺贝尔奖附近徘徊的,同样是一批凡人,同样食人间烟火,而且食的津津有味,精彩绝伦。
科学家也要耍点小手段来抓眼球,吸引奖金委员会的注意。科学家中间也有很多让人诟病的惯例。科学家之间不成文的信任关系其实也很脆弱。科学家们在进行高深的科学研究时也会犯一些凡人常犯的坏毛病。
这本书看起来很累,根本不能一目十行的看。因为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自己也沾染很多所谓的惯例,面对书中讨论的一些为什么,自己要好好想想,为什么不能理所当然的认为某件事情是对的呢?而且作者把科学家间的小动作描写的很细致,但却隐晦,并不分析,需要自己去想,这些小动作的后果是什么,有的时候,比看论文还累。
但是这本书却给我极大的新鲜感。
首先,中国没有这种类型的书。中国描写教授的小说很少,但是大都是描述那些捣浆糊的教授们的生活状态,比如,我只看了半本的《围城》。中国教授在小说里面,关注的往往是谁得到了主任的关注,谁娶了校长的千金,谁拉到大项目或者找到大金主了。做研究?那只是小说的副线,不是主题。
其次,原来科学家也有“脏外套”。国外的论文看过不少,也崇拜很多论文作者,严谨,清晰,透彻。但是这种科学上的优点,并不能理所当然的转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去。日常生活中,或者在学术外的学术圈中,他们也很狡猾,很爱耍手段,很世故。
凑足圆满,加个第三,学术荣誉也是可以被物化,被世俗化,被操作的。科学研究除了那种掌握真理的单纯喜悦以外,还有如此之多的副产品,真是让人乍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