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囚徒:哈佛医学天才的躁郁世界》是一本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著作,42.8元出版的27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由的囚徒:哈佛医学天才的躁郁世界》读后感(一):疾病面前请给予更多的关爱
文:薇薇安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肯定是健康。 没有健康了, 不论是金钱、事业,都不能持续下去了。但是如果生了病呢? 除了积极的配合医生,病人似乎没有再好的选择。 然而, 当这种病症上午更好的办法的时候, 病人承担的会是更多的压力。
《自由的囚徒》是咪咪.贝尔德讲述他的患有躁郁症的父亲的故事。 佩里.贝尔德是前景大好的天才医师。二次大战前,他以优异成绩从哈佛医学院毕业,却因为罹患躁郁症,领先业界的创新实验遭到中断、医疗生涯被迫停摆、婚姻关系及家庭从此破碎。
网页上关于躁郁症的症状的介绍是:患者经常感到极度无助,对家庭和工作均丧失兴趣,不闻不问,但有时情绪却又突然高涨,令人无所适从,病发成因多数是沉重生活压力和滥用药物所致。
佩里在得了躁郁症之后就被家人送到了医院救治,在这个过程中他坚持记录自己生活的状态, 20年后,他的女儿辗转得到了这些当年父亲的亲笔记录和医院的记录,在编辑伊芙•克拉克斯顿的协助下完成了这本《自由的囚徒》。
佩里在韦斯特伯勒州立医院接受治疗, 在这里他住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也留下了不少自己的关于这里的记录。 当时的人们对于躁郁症的治疗方式还很有限, 例如被当杜关在一个空间里, 穿上束缚衣等等方式。佩里在入院之后没有家人过来探望, 人们当时对于这种病症的了解还不是好很多,妻子在之后也和他离婚了,从此在咪咪的世界里她的父亲仿佛从来都没有出现过一样, 再也没有人提起过佩里这个名字和跟他有关的事情。 而在住院期间举行的听证会,佩里因为病情的原因没有被允许参加听证会,律师反馈给他的消息是他被取消了行医资格, 失去了自己的事业。
在躁郁症面前,他失去了的是家庭的关爱, 很少有人探望他, 在他的记录里面更多出现的是和他有类似遭遇的患者和在精神病院遇到的其它的患者。 他失去了事业,再也不是天才光环下的佩里。 而精神病院的医生的医治方式一定程度上也给他带来了痛苦。 然而这些的前提都是因为他患有躁郁症。 最终佩里被切除了脑叶白质,但是这位曾经的天才也再没有天才的影子了。 出院之后的他被发现溺毙在了租住的房间内。
一位天才就此陨落了, 不禁令人唏嘘。 他的记录在被整理出版之后,人们才更多的了解了躁郁症, 也许他留下的这些记录会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它,改善人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 如果家庭和朋友给予的是多一些的关爱,医院给予的是好的治疗方式, 或许这位天才还有更多的机会来验证躁郁症治疗的方法。
《自由的囚徒:哈佛医学天才的躁郁世界》读后感(二):遥望着自由,被时间锁住了翅膀画地为牢,却依然追求幸福
“自由”二字,虽然笔划简单,却不容易实现。 世人时时刻刻追求着各种自由,比如财务自由、言论自由,以及人生自由。 由具体到抽象,每种自由的实现都不是简简单单就能成功的,能达到的。 追求的过程中,无数的艰难困阻,撕心裂肺的切肤之痛,像一座座无形的大山,高高地耸立在你面前,阻碍你前进的方向。 如这两天所看的一本书《自由的囚徒》,更是印证了这自由的难得及追求过程的痛不欲生。 《自由的囚徒》的作者是咪咪·贝尔徳,她是波士顿人,现就职于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 1994年的某个春日,作者收到装有父亲手稿的包裹,已迈入了人生的第56个年头,才等到来自父亲的只言片语。 在整理父亲的手稿过程中,对于父亲为什么离开自己,找到了真相。 然而真相并不美好,作者随着父亲的手稿整理,重新经历着父亲所走过的一条曲折、无奈、痛苦,受尽折磨,而永不放弃追逐自由的人生之路。 即使再杰出的精英,面对躁郁症,也不容易摆脱其牢笼 小说中的主人公佩里·贝尔徳,在医学方面有特殊天赋,他曾和著名的生理学家沃尔特·坎农和写过论文,取得了哈佛医学院有史以来最高的荣誉。 佩里即使拥有这令人羡慕的背景,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度,在陷入躁郁症的泥潭中,和常人没有什么两样,一样是泥足深陷,难以自拔。 如书中的一段描写: 多数时候,除了口渴、痉挛、孤独、监禁、约束带来巨大痛苦及州立医院精神科医师突发奇想设计出的折磨之外,我还需要忍受饥饿的侵袭。 许多病人或许前期入院时只患有轻度的精神疾病,但精神病院所采取的治疗手段与护士及护理员的粗暴对待,即其所谓完整一系列治愈方案,反而起到反效果,加深了病情。 在这个突破常人接受的异常领域内,所有人和事都被罩在一个有色玻璃牢笼里。牢笼外的人,站在广阔而又自由自在的天地,带着怜悯的眼神,自作主张的给牢笼内的人贴上各种标签,打着为他们好的旗帜,肆意妄为地在他们身上做各种实验。 佩里拿自己的病情来作为案例,观察、记录着他自己的一切,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他能清楚的记起自己处于躁狂状态下的所发生的事件。在作出所有这些行为的时候,我均能完全意识到自己究竟在做些什么机为何要这么做 在思考着行为的背后是什么?所追寻的目标又是什么? 我追寻的目标之一就是以一种可读、清晰、迷人的笔触进行写作。我必须学会写作,然后从中找到我想表达的内容、想写的故事(或书籍)、想要赋予生命的人物,以及想要付诸行动的精神力量和智力。 即使翅膀被折断,无法在天空中遨游,但也阻止不了佩里向往自由的心。 即使困在原地,画地为牢,依然有追求幸福快乐的自由。
《自由的囚徒:哈佛医学天才的躁郁世界》读后感(三):如何走出疯人院
很久以前读到过一个小故事,一个疯子总是幻想自己是一朵蘑菇,打着伞说什么也不肯站起来,精神病医生就打把伞蹲在他旁边。疯子说:“你是谁?”医生说:“我是一朵蘑菇。”后来医生站了起来,疯子说:“蘑菇怎么可以站起来?”医生说:“谁说不可以啊?”疯子想了想觉得有道理于是他也坐在了椅子上。 在我的概念里这样的沟通与治疗才是精神病医生该有的方式,而《自由的囚徒》却为了展示了一个粗暴残忍的治疗过程。本书内容主要来自于一个患有躁郁症的天才医生的笔记,在书中记录了他患病过程中的内心波动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记录。 《自由的囚徒》来自于一个患病医生的自我观察,他在自己患病期间依旧在进行着医学研究,因为亲身经历过,所以他的研究和记录更具有说服力。 “抑郁症”已经作为一种被大家耳熟能详的疾病,而“躁郁症”比“抑郁症”更严重。躁郁症患者有时心情低落,但更多的时候他们格外得亢奋,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做出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事情,他们在自卑与自负中反复切换,最残忍的是他们不能在痊愈后忘记那些怪异的举动和遭受的非人折磨,他们的时间并没有遗失。 人们都以为他们疯了,所以很多时候医生区别对待病人,但我们都知道这样的差别对待并不会让病人的情况转好,反而会更糟。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及精神病院就是监狱的另一种形式,根据书里的描写我认为它反而更接近地狱的状态。 书的结尾作者接受了手术,切除了脑中的一部分,他失去了情绪,看似被治愈,其实是提早被判了死刑。作者失去了自己生活的能力,甚至失去了生活的尊严,最终在55岁那年死去。 本书的出版是由作者女儿花费半生精力整理归纳的,作者的女儿因为对父亲最深沉的爱而展开调查,从整理父亲手稿开始逐渐了解了“躁郁症”这个特殊的群体。在调查父亲患病的原因过程中,女儿了解了父亲完整的一生,她了解到父亲年轻时代是多么的优秀,了解即便是父亲患病都依旧能够通过自我观察继续研究,而父亲的研究成果在日后被专家证实。 正是因为女儿的坚持,作者的心血才得以被大家看见,躁郁症才得以被大家了解,那些精神病院的残忍也得以公之于众。精神病医院本应该是一个灵魂得到救赎的地方,可疯人院却变成了一个残忍的地狱,受虐者是疯子,而施暴者是精神正常的正常人。 看完《自由的囚徒》我认真的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被关进了疯人院,我要如何证明自己没有疯?
《自由的囚徒:哈佛医学天才的躁郁世界》读后感(四):天才and疾病
世界上许多大师的行为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字:怪。 爱因斯坦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难与人正常交往;普希金有着某种程度的精神分裂症;米开朗基罗则患有孤僻症;音乐天才莫扎特患有“艾斯伯格综合症”……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自由的囚徒》里说的哈佛医学天才佩里·贝尓德同样患有疾病。他患有严重的躁郁症。
科学家发现,高创造、高智商的人容易患有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国际间有20-30项研究证明智商与精神病确有关联性。 著名的音乐天才贝多芬也患有躁郁症。躁郁症赋予了贝多芬打破古典音乐模式的创造力。在他小时候,他的父亲就试图挖掘他的潜能,使他最终成为一个神童。 他“狂躁”的一幕似乎燃起了他的创造力,饱受痛苦、孤独,遭受精神错觉折磨的时候,贝多芬创造了最著名的作品。在他全聋时期,贝多芬花费了12年完成了最后的第八交响曲。在最后的那些日子里,贝多芬用鸦片和酒精药物缓解疼痛,几年后由于肝病去世。 那么,什么是躁郁症? 躁郁症是一种双向性的情感疾患。此种疾病的特性是狂躁发作与忧郁发作交互或混合地出现。其中躁狂发作的特性为:高昂、开阔、多话、易怒、意念飞跃、睡眠时间少等。忧郁发作的特性为:心情沮丧、失去兴趣、自责、自杀等。躁郁症的人在情绪上的变化会很极端,可能前一周还“快乐的不得了”下一周就忧郁得想自杀,情绪波动较大。 《自由的囚徒》是咪咪·贝尓德根据父亲佩里·贝尓德的手稿完成的,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哈佛医学的天才,深受躁狂症的影响,他是一名出色的医生,但因为躁郁症,被强制送进了韦斯特伯勒州立医院。 当时并没有精神病药物,佩里与当时的数十万精神病患者一样,受到了自身疾病和随之而来的耻辱感的双重折磨。他被关进了精神病院,熬过了5次持续时间很久并且沮丧得想要自杀的抑郁阶段、4次急性发作期,以及许多轻度躁狂的日子。他亲身体验了各种躁郁症的疗法,拘束衣、手铐、脚镣、注射副醛、热敷与冰敷、长期浸泡在浴缸之中、囚禁在狭小的空间内…… 但这并没有让他放弃研究,他以病人的身份 研究了4家精神病医院所收治的许多其他病人。由于疾病的困扰,佩里未能完成这部著作,但是,他的大部分手稿均得以幸存,几经碾转之后,手稿流传至咪咪手中,本书才得以出版。能看到此书,实属幸运。 不经感叹佩里的坚强意志,以及对科研的痴迷之心,躁郁症并未对他非凡的学术生涯产生任何影响。他在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治疗,依然进行着钻研。
《自由的囚徒:哈佛医学天才的躁郁世界》读后感(五):追求自由的病人医生
早年间,一提起精神病,大家都避之不及。觉得精神病人很恐怖,他们脑子有问题,会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情。深怕他们做出些祸事殃及自身。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病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精神疾病的患者,他们受着病痛的折磨。在治愈疾病的路上需要科研人员不断地付出努力与尝试。他们是先驱,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人。 《自由的囚徒》就是美国精神医学史上一本重要的作品。书中的主人公佩里·贝儿德是一位医学方面的博士,他在医学方面有着特殊的天赋,他取得了哈佛医学院有史以来最高的荣誉。 然而,命运之轮缓缓滚动,些许的幸福与成功戛然而止,而其他的状况却开始慢慢上演。 之后,他开始变得紧张、敏感、虚弱、失眠,大脑总是无边无际地神游,没有目的,没有方向。他换上了躁郁症。 躁郁症,本质上也是生理机能的一部分,代表着长期处于空闲状态的血管床区域突然出现了一阵痉挛性的过度性活跃行为;这种释放是从长期的静止状态向一种以易于出现充足的能量流动为特征的状态的转变。 因此,他被关进了一家州立精神医院,被受束身衣,冰敷等错误治疗方式的折磨。被无数人同情、鄙视是他痛苦人生的开始。 医生、病人,双重的角色,让他受到疾病和耻辱感的双重折磨。他患病期间的手稿,详尽地记录了发病时的状况。这些手稿为了解其他同样的病患提供了依据。 由于燥郁症的影响,佩里·贝尔德的幸福生活戛然而止。妻子与他离婚,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他。 但是,佩里·贝尔德的手稿为后人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后来,这些手稿辗转到达了女儿咪咪·贝儿德手里。她把这些手稿整理出版。这体现了女儿对父亲的爱。 在咪咪6岁的时候,父亲突然从生活中消失,母亲拒绝透露他的去向,只说他“病了”“走了”。咪咪的一生都在等待着父亲的只言片语。 这些手稿,帮助她开始了了解父亲的漫长旅程。他父亲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他的父亲既是一位父亲,也是一位最家与科学家,更是一个洞察力非凡的、远远走在时代前列的人。 即便深受失眠、紧张、痛苦、虚弱等病情的折磨。贝儿德还坚持记录,按照自己的方向进行研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资料。 这位在病痛中渴望自由的天才,让我们明白我们究竟在找寻什么——快乐、命运、满足、爱,亦或是自由? “记录,没错,我每天记录的内容越来越多——梦想需要实现,事业需要完成、胸中需要重燃烈火。我追寻的目标之一就是以一种可读、清晰、迷人的笔触进行写作。” 这位饱受病痛折磨的医生,不忘自己的使命与指责,记录下宝贵的资料。他渴望自由,他的手稿将会为更多相关病人带去自由。
《自由的囚徒:哈佛医学天才的躁郁世界》读后感(六):躁郁的世界
躁郁世界
“整个世界好像都在享受生活,而我的世界却只剩一片灰暗。”
对于躁郁症所表现出来的病理现象,我们普通人很难想象。躁郁症并不完全等同于忧郁症,狂躁抑郁症也称躁狂抑郁症,简称躁郁症,由于患者经常感到极度无助,所以会对家庭和工作均丧失兴趣,不闻不问,但有时情绪却又突然高涨,令人无所适从。对于躁郁症患者的世界我们普通人有必要去做详细了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几率成为躁郁症患者,躁郁者的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
《自由的囚徒:哈佛医学天才的躁郁世界》一书是由咪咪•贝尔德所著,而本书的所有细节都是由她整理自己父亲的手稿所得。她的父亲一名躁郁症患者,以优异成绩从哈佛医学院毕业、一个前景大好的天才医师,正是因为此病断送了大好的前程。而她的父亲作为一名天才医师,在接受病症侵袭的情况下依然在清醒的间隙记录下此病症的表现形式,并且深入研究了此病症。正是因为佩里的病症,以及他记录下的文字我们看到了这本《自由的囚徒》就像书封面的一句话:整个世界好像都在享受生活,而我的世界却只剩一片灰暗。
通过这本书记录下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佩里在出现此病症后自己的整个人生都被颠覆了。医疗生涯被终止,婚姻家庭也破碎,自己被关进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并且最终死于意外。而他所记录的手稿文字正是通过他女儿的整理得以面世。躁郁症患者所经历的痛苦,通过文字我们可以详细的了解。佩里•贝尔德可以说是详解躁郁症的先驱,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遭遇症患者的过去以及现今所需经历的痛苦,不管是治疗还是病发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种煎熬。在此书中佩里详细的介绍了发病及清醒,还有当时的治疗手段,佩里的遭遇在现如今看来那就是一场噩梦。
佩里本是医学界的天才,却因为躁郁症造就了他人生的悲剧。现如今医疗程度较佩里时代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可当代的医生面对躁郁症依然不能彻底的帮病患解决痛苦。在我个人卡奈这或许还是因为人类本身对该症状没有彻底深入的了解。但这不妨碍佩里是探索躁郁世界的先行者。
躁郁症是无法彻底治愈的疾病,通过书里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面对此类病症的患者我们该如何面对。佩里的遭遇是一场人间悲剧,事业毁灭,家庭分崩离析,独自在精神病院面对治疗,最终结束悲惨的一生,这是躁郁症带来的。咪咪•贝尔德在整理父亲遗稿的时候内心肯定是波涛汹涌,而她通过整理汇集成此书并将该书推出。这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
我在看完这本书后受到了非常大的震撼,因为在此之前我对该症状最初的印象是停留在抑郁症的印象之中。而通过这本书我才发现,一切的变化都是在潜移默化之间改变,面对未知的世界,我们能做的就是去面对。
《自由的囚徒:哈佛医学天才的躁郁世界》读后感(七):飘摇在巅峰与深渊之间
多年来,咪咪·贝尔德一直在收集父亲佩里·贝尔德的相关资料,因六岁时父亲从她的生活中消失,所以对于咪咪·贝尔德来说,关于父亲的一切都是模糊不清、难以感受的。直到1994年,咪咪·贝尔德五十六岁之际,她偶然得知几十年来竟有父亲的手稿被遗忘在某位家庭成员的车库内。于是她鼓足勇气翻阅这些稿纸,满纸文字皆是父亲血泪所铸,“地牢中的回响”,几个粗体大字带出了那久远的饱受痛苦与折磨的在精神病院生活的年代。 帆布拘束衣、厚重床单布、横向绷带、被冰水浸泡过的床单……罗列出来的这一系列事物并不是臆想中的困境之物,而是虽令人难以置信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折磨。主人公佩里·贝尔德——曾取得哈佛医学院有史以来最高荣誉的皮肤科医生,因被诊断为患有狂躁型躁郁症,被迫住进了韦斯特伯勒州立精神病医院,绝望之时他写下了这些文字,我们才得以了解与病情相关的那段岁月。 躁郁症,又名双相情感障碍,是既有狂躁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精神心理疾病。大众往往对于该疾病存在偏见与误解,殊不知患者身在病中饱受苦难的折磨:“我成为一个自由的囚徒,面对问题却又无法还击。” 佩里试图从韦斯特伯勒州立医院逃跑过。虽然他的身体因穿越灌木丛而遍布乌青及擦伤,但是在走出森林,躺下休息之时,凝望空中繁星点点,他又一次感受到了自由与快乐。只是旁人眼中如此简单的一个动作——躺下看星星——此刻佩里心里都能感受到莫大的幸福。这便是他曾经说过的:“人心的憧憬会不断变化,而且难以捉摸。也许,只有在好运被夺走之后,我们才会开始珍惜,并试图努力将它赢回来。” 但是这逃脱后短暂的自由并没有持续多久,前路艰险、周遭尽是困境,许多事情也都早已不是原来那般模样。佩里终究还是被带往了韦斯特伯勒,他陷入了恍惚,震惊无以复加。 在这场与疾病的斗争中,佩里遭遇了流亡、失业、离婚、官司、逃亡、财务问题……他无时无刻不渴望自由、爱与希望,但是每天因疾病的折磨他就像随风飘摇的风筝,一会儿置于山巅一会儿跌落谷底,他在巅峰与深渊之间来回游荡,似处于冰与火的两极,在不稳定的情绪里匍匐前进。 关于佩里的故事讲完了,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因其女儿的探寻得以从沉默中浮出水面,于是今日我们看到《自由的囚徒:哈佛医学天才的躁郁世界》这本书,深入地了解了佩里所经历过的苦痛,也深深地感悟到多给予他人关爱,多一些理解与换位思考,或许这世界会更温情美好。 我想到曾经参加过《奇葩大会》的刘可乐在节目上的一段演讲,就用此段总结作为本文的结尾吧:“我并不想讲什么苦难就是财富,我觉得痛苦本身没有什么好值得歌颂的。我觉得我们对痛苦的反思和反击那才是价值所在。当然可能我们到最后反击了之后,我们还只是生活的幸存者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别喜欢一个比喻是:人生就好像你手里捧着一盏水一样,然后你看着它一直在漏,你所做的只是能让它漏得慢一点而已。所以我承认我过不好这人生,我承认我可能所有的努力就只是完成了平凡的生活,或许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吧”。
《自由的囚徒:哈佛医学天才的躁郁世界》读后感(八):患有躁郁症的医学精英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每隔一段时间心情烦躁,情绪低落,甚至有些厌世。 这些其实都是抑郁症的症状,往往我们会将其忽略。有一次去店里吃饭,听到旁边的同学在和店主聊天,同学说自己好像患上了抑郁症,去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咨询,医师建议他回家休养一段时间,及时治疗,还打电话告诉了家长,但是家长只当他希望多点关注,不予理会,甚至还教育他少去这些地方。我以为店主会给出很好的建议,谁知店主只是说:“你啊,就是太闲了,要事忙起来看你还有时间想这些七七八八的嘛”。同学还在继续跟店主争论,我确是一句话也听不进去了,嘴里有一下没一下的嚼着,我很想走过去告诉他,你应该听医师的,及时治疗,回家休养一段时间。内心又在恐惧对方把我当神经病。最后随便吃了几口我就走了,心里却始终惦记着那位同学后来到底怎样了。 当代社会对心理疾病患者太不友好了,认可的人继续认可,不认可的人继续反驳。我们感冒发烧知道去医院,心理病也是病,为什么就不能去医院治疗呢?
前段时间看了《自由的囚徒》,内心压抑,看了好几次才看完。 作者通过收集和整理其父亲—小佩里·柯萨尔·贝尔德博士相关的各种资料完成本书。 博士本人便是躁郁症患者,在治疗期间配合工作人员工作,但结果不尽如意,倒不是博士的问题,医院对待躁郁症患者不是采用温和治疗法,相反靠暴力解决问题,甚至不听患者的解释,只是认为他们在胡说。 整个世界好像都在享受生活,而我的世界却只剩一片灰暗。 博士本人大部分清醒的时候十分配合,非常安静,将大量时间花在写作上,他十分清楚自己躁郁症发作的时候会造成什么影响,后续也同意和妻子离婚,家庭破裂,博士心情更加低落,一个逃跑计划在脑中萌发。逃跑途中皮肤上遍布着刺伤、淤伤以及深深的擦伤,是一个极度渴望自由的灵魂无畏地拖着身躯翻越数千米崎岖山路的历程。 最后回到父亲身边,努力回想自己接受治疗时的种种,并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一过程是艰难的,意味着博士需要把曾经的痛苦重新回忆一遍。 作者通过资料整理、询问当时与父亲有关的亲朋好友,尽可能的保留了父亲的原意,完成了此书。 如果你的身边有患有抑郁症或者躁郁症的朋友,请你帮助他们一起度过难关。
每个人都会有低谷的时候,不妨约上朋友聊聊天、散散步。我们要相信明天永远会比今天更好。 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人了解精神疾病,了解更合适的治疗方法。
《自由的囚徒:哈佛医学天才的躁郁世界》读后感(九):不正常人的正常世界,或许只有精神病人才能做得到
正常人是什么样的世界。
我们的生活几乎每天都生活在忙碌的赚钱状态,钱成为了一切的必须品。走路时,我们想着能遇到一个机会能赚得盘满钵满,睡觉时,希望祖宗能托付一个梦,梦中能够预见下一期双色球的开奖号码。不过,这一切都是想着能在这个世界更好的生活。
当钱太多,成就了什么呢?
谁也不知道,人生除了吃喝玩乐,几乎就是吃喝玩乐。这就是正常人的世界,没有任何新鲜感,除了赚钱还是赚钱,除了生活还是生活。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在我的眼里这个世界不正常,人们都是走在社会缝隙里的行尸走肉。他们明天还是过着今天的日子,他们以后还是过着今天的日子。只不过,他们的容颜变得自己都不认识,身边认识的人也越来越少。
我被父亲带到一个墙壁画满蓝色雪花的房子,房子的门是用铁做成的。一扇八十公分宽,两米高的门上面被一条碗粗的铁链锁着。
当一个白色衣服的不正常人打开铁链上的密码锁,拉动时,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的铁制品碰击声。我耳边响起的是悦耳的歌手站在地球上空唱歌,全宇宙的各种人类都出现在天空,听他唱歌。
这个白色衣服的不正常人一定是天使族人,这条锁链是他的乐器。
推开门,这位天使笑眯眯地把我迎接到房子里,漫天飞舞的蓝色雪花将我拥抱。还有很多好友都过来跟我敬礼,向我问好。
大家都跟我说:“舰长好。我们的船准备进入仙女星系。”
这群跟我一样的正常人几乎都不用睡觉的,大家都说自己从仙女星系来的人类,被地球人囚禁在这个实验室里作为研究的对象。
有一天,我听见来自仙女星人的召唤。她们极力让我逃离地球。他们告诉我,那个困住铁链的密码锁的数字,并且指定让深夜三点是最好的逃跑时机。这一晚,我没有睡,躺在上下铺的床上,眼睛里都是一幕幕飞船战斗的场面。炮弹在真空的宇宙看起来像是慢动作,但是瞬间到底眼前,爆炸,灿烂美丽的烟火炫耀漆黑的太空。
深夜三点,我摸出房间,踮着脚尖,耳边响起一群人的声音,她们催促着加快速度,迅速逃离。转身的瞬间,屁股不小心碰撞放杯子的柜子,发出的声音让心一阵狂跳,整个房子突然变成一只跳动的心脏,我就站在心腔的底部,看着心脏的蓝红颜色的两种血液带有闪闪荧光在大血管里穿梭。
我摸到大门的密码锁,内心一阵狂喜,按照外星人给我的密码竟然真的把锁给开了。我快速地回到房间,叫醒了所有被囚禁的同伴们一起逃离研究所。大家得到自由,疯狂地喊着往外面跑。
耳边的声音又一次响起,她们让我走到大海边,说有一艘宇宙飞船就藏在哪里,只要我潜入海底就能发现。
我真的跑到了海边,按照要求把身上的衣服全部跳进了海里。冰冷的海水灌进了我的嘴巴,耳朵。我再也听不到外星人的声音了。
听完这个故事,是不是觉得正常人真的没有意思。因为,这是我的亲身经历,那时候,每当躺在床上,我就能听到全宇宙的声音,闭上眼睛可以看到宇宙每个星球的发生的事情。虽然说,我是被管住在一个小房间里。
《自由的囚徒》讲述的正是类似于我的一个人的故事,他深陷在精神病的世界里。那个世界没有秩序,没有规则,甚至没有任何的物理、数学、太空定律。它的定律就是我自己。
当你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精神病人的时候,请不要耻笑他,他获得能从你的眼神,表情里听见你心里所说的话。一个精神病人拥有强大于常人的精神力,擅长形象思维,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自由囚徒》的作者是来自美国的作家,咪咪·贝尔德和英国作家伊芙·克拉克斯顿,她们共同完成了这部美国精神医学史上的重要作品。用一个得了狂躁症的哈佛医学天才比较完美的写完这半书。
从书中的内容了,大家可以学习到精神病人的思考方式。
《自由的囚徒:哈佛医学天才的躁郁世界》读后感(十):《自由的囚徒》——心情变化就像是过山车,或许患了病
2014年8月11日中午,美国著名影星罗宾·威廉姆斯在其加州的家中身亡,享年63岁,警方经调查初步判定为窒息性自杀。与此同时,罗宾的经纪人马拉·巴克斯鲍姆也称,罗宾一直处于严重的抑郁症状态。事实上,威廉姆斯在患有抑郁症的同时兼患躁狂症,即为躁郁症患者。
躁郁症又称为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为单相情感障碍),是一类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的精神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躁狂发作、抑郁发作或混合发作,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平常状态)为特征。
躁狂发作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标志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三高”,即情绪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与躁狂相对,抑郁的主要表现为“三低”,即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严重时会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双相情感障碍的危害比单纯的抑郁症更为可怕,自杀率居精神疾病前列。
至于躁郁症的起因何在?到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里,一位患有躁郁症的哈佛医学天才佩里•贝尔德不仅记录了自己所经历的各种痛苦和磨难,而且一直想找到这类疾病的治疗方法,虽然未能如愿,但仍为后人对躁郁症的了解提供了一个参考。
《自由的囚徒》这本书便是这位哈佛医学天才佩里•贝尔德的女儿咪咪•贝尔德整理所成。全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其父亲佩里•贝尔德的手稿,另一部分是作者咪咪•贝尔德的补充内容。
佩里•贝尔德在事业成功和家庭美满之际,不幸罹患躁郁症。这个不知原因的疾病让他吃尽苦头,不仅中断了如日中天的事业,还失去了幸福美满的家庭。辗转于多个精神病院,受到各种非人的折磨,他一直处于时而清醒,时而混沌的状态。在清醒时,他阅读了大量的资料,以病人的身份研究了所处精神病院的情况,这些痛苦的经历让他奋笔疾书,写下了一部可读性很强的真实手稿。可惜的是,由于病情的困扰,手稿未能完成。
幸运的是,这份手稿几经辗转来到了他的大女儿咪咪•贝尔德的手中,经过多时整理和多方采访,她将手稿集结成书,才有了我们所见到的这本书。
翻看这本书,通过佩里•贝尔德遗世的文字走入其心理世界,我们会看到一个被两极化的情绪奴役着在躁郁深渊越陷越深的人。即便佩里•贝尔德本人是一位在医学上具有特殊天赋的医生,他仍被躁郁症困扰终生。
1931年,恩斯特·克雷奇默尔在《天才人物的心理学分析》验明了天才人物身上的躁狂抑郁成分,躁郁症一度被称为天才病。据传诗人海子、画家梵高和音乐家贝多芬都是躁郁症患者,躁狂症状发作时伴随的旺盛的精力和敏捷的思维被看作是培养创造力的沃土。然而,无法控制的情绪终究如洪水猛兽,需要被驯化并设置区域,若任其泛滥肆虐,在得到它伟大力量的同时,也会被其吞噬。
人类的神经系统何其错综复杂,人类的精神世界又是何其千差万别,为了治疗躁郁症这一类的精神疾病,人类一直在曲折的探索道路上慢慢前进。而由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总免不了走弯路。在历史上,各种各样的治疗方式都被试用过了,拘束衣、手铐、脚镣、热敷和冰敷、囚禁在狭小的空间等等,甚至后来出现的脑叶白质切除术,均以失败而告终。幸而随着医学界坚持不懈的研究和试验,目前有了对它有效的药剂,只是仍不能根治。躁郁症患者几乎需要终生服药,真正属于“药不能停”。
即便现在人们对躁郁症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但人类一直在致力于探究这类精神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说不准在未来某一天,人类不再为此烦扰,能够找到真正的解决之法,就让我们心怀希望,共同期待着那一天吧。